註:本文原載自生活慢拍
還有兩個多星期便步入30歲,近日發現自己突然多了一個小小的貌似肚腩的物體,令本已有點不安的情緒更多了一點驚恐。
不斷成長,不同年齡給我的感覺也大大不同——
11歲,第一時間嚷著要去拿兒童身份證,感覺很神奇。
16歲,覺得自己大個了,而且可以大搖大擺入機舖,保安查身份證時也大模斯樣給他們查個夠(神情還有點囂張)。
18歲,是終於取回很多自主權的年齡,是成年人的標記。拿著那張成人身份證,終於可以投票,可以看三級片,可以入投注站買六合彩、可以入馬場、賭場(那時候澳門賭場是18歲可入場的)。
20歲,由一字頭走到二字頭,也由中學走到大學,開始害怕自己成長得太快,害怕青春一去不返。
21歲,開始合資格參選區議會和立法會,也終於可以在沒有父母簽紙之下結婚。雖然對很多人而言是不重要的,但到了這天,人生極大部份的權利也交到我們手中。
26歲,過了二字頭的一半,很難再說自己「後生」了,填問卷也不能再填「18-25歲」那一欄。21歲至26歲,可能是人生成長最快的其中一個階段。在這個年紀踏入職場,從學校步出社會,面對很多疑惑,經歷很多挫敗,真正認識和體驗到現實社會的運作。
30歲,由二字頭變三字頭,小朋友開始不再叫「哥哥」叫「叔叔」,身形在工作幾年後開始走樣,那一點點不安,其實源於不能再瞞著自己,要面對已經長大成人的關口。
孔子說他自己「三十而立」,現今世代卻把人個個當成孔子有這樣的要求;孔子的「三十而立」是價值觀和志向的確立,現今世代卻變了成家立室、建基立業的「立」。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小時候總希望快點長大,不要做細路;現在卻常會懷緬童年時天真瀾漫、無憂無慮的生活。我們不能逃避成長,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怎樣成長,選擇讓自己活怎樣的人生。這樣想來,三十歲,其實又有乜好驚?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腎臟健康不能掉以輕心
註:本文轉讓自醫院管理局文章
每天喝八杯水這個健康貼士,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但未必知道其對身體的好處。多喝清水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保持足夠尿量,預防尿道炎及腎石,可保護腎臟。
腎臟功能如長期受到嚴重損害,身體內的廢物會累積,影響腎的運作,就會演變為慢性腎衰竭。腎衰竭初期階段徵狀並不明顯,如小便帶血、帶泡沫(蛋白尿)、貧血或疲累,必須盡早約見醫生作檢查。另外,足踝或眼皮浮腫一般認為與心臟或肝臟疾病有關,但亦是腎衰竭的徵狀,因此在排除心肝疾病後,不能掉以輕心,需進一步檢查,以判斷有否患上腎衰竭。
末期腎衰竭病人需要接受替代治療。而替代治療主要分為四類,包括腎臟移植、腹膜透析(俗稱洗肚)、血液透析(俗稱洗血)及紓緩治療。
病人是否必須先接受洗肚才可洗血?瑪嘉烈醫院腎科部主管馮加信醫生表示,一般而言,本港公立醫院會按病人臨床情況安排接受洗肚或洗血治療,但大部分均以洗肚為先。這可視為分階段的治療,當病人情況不能再接受腹膜透析治療,便可接受另一階段治療,即血液透析。亦有機會是患者接受了洗血後,卻更換為洗肚;又或是接受移植後,其腎功能受損而需接受洗腎,病人治療方案主要是按其臨床情況而決定。
以前末期腎衰竭病人須返醫院洗腎,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世界趨勢均傾向病人在社區甚至家中接受治療,除可提升生活質素,家人照料亦對病者治療起正面作用。醫院管理局現有多項計劃,讓腎衰竭病人可選擇社區或家中治療,公立醫院會定期跟進病情及洗腎情況。
其中一項是「共析計劃」,此公私營合作計劃讓在公立醫院接受洗血及病情穩定的腎衰竭病人,只須繳付與公立醫院相同的費用,可到計劃內的社區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洗血服務。截至2014年2月,已有超過二百三十名病人參與計劃。計劃可讓病人有更多的治療選擇,同時可加大整體服務量,及加強公院與社區合作。
家居血液透析計劃於2006 年引入香港公立醫院,讓有自理能力病人可在家中接受洗血,毋須每兩三日返醫院洗血,回復正常生活步伐。醫護除評估其家居是否適合擺放洗血機,包括房間可否容納,水壓是否足夠等,亦會訓練病人洗血程序,病人在接受八至十二星期訓練,並通過評估便可隔晚在夜間自行洗血,醫護亦定期跟進病人,確保治療成效。
馮加信醫生補充︰「根據2011 年的分析,家居洗血可提升療效,包括提升毒素清除率,血色素有20%增長,三分一的病人不再需要注射補血針,86%病人不用服食降磷藥,降血壓藥可減少一半。」
每天喝八杯水這個健康貼士,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但未必知道其對身體的好處。多喝清水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保持足夠尿量,預防尿道炎及腎石,可保護腎臟。
腎臟功能如長期受到嚴重損害,身體內的廢物會累積,影響腎的運作,就會演變為慢性腎衰竭。腎衰竭初期階段徵狀並不明顯,如小便帶血、帶泡沫(蛋白尿)、貧血或疲累,必須盡早約見醫生作檢查。另外,足踝或眼皮浮腫一般認為與心臟或肝臟疾病有關,但亦是腎衰竭的徵狀,因此在排除心肝疾病後,不能掉以輕心,需進一步檢查,以判斷有否患上腎衰竭。
末期腎衰竭病人需要接受替代治療。而替代治療主要分為四類,包括腎臟移植、腹膜透析(俗稱洗肚)、血液透析(俗稱洗血)及紓緩治療。
病人是否必須先接受洗肚才可洗血?瑪嘉烈醫院腎科部主管馮加信醫生表示,一般而言,本港公立醫院會按病人臨床情況安排接受洗肚或洗血治療,但大部分均以洗肚為先。這可視為分階段的治療,當病人情況不能再接受腹膜透析治療,便可接受另一階段治療,即血液透析。亦有機會是患者接受了洗血後,卻更換為洗肚;又或是接受移植後,其腎功能受損而需接受洗腎,病人治療方案主要是按其臨床情況而決定。
以前末期腎衰竭病人須返醫院洗腎,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世界趨勢均傾向病人在社區甚至家中接受治療,除可提升生活質素,家人照料亦對病者治療起正面作用。醫院管理局現有多項計劃,讓腎衰竭病人可選擇社區或家中治療,公立醫院會定期跟進病情及洗腎情況。
其中一項是「共析計劃」,此公私營合作計劃讓在公立醫院接受洗血及病情穩定的腎衰竭病人,只須繳付與公立醫院相同的費用,可到計劃內的社區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洗血服務。截至2014年2月,已有超過二百三十名病人參與計劃。計劃可讓病人有更多的治療選擇,同時可加大整體服務量,及加強公院與社區合作。
家居血液透析計劃於2006 年引入香港公立醫院,讓有自理能力病人可在家中接受洗血,毋須每兩三日返醫院洗血,回復正常生活步伐。醫護除評估其家居是否適合擺放洗血機,包括房間可否容納,水壓是否足夠等,亦會訓練病人洗血程序,病人在接受八至十二星期訓練,並通過評估便可隔晚在夜間自行洗血,醫護亦定期跟進病人,確保治療成效。
馮加信醫生補充︰「根據2011 年的分析,家居洗血可提升療效,包括提升毒素清除率,血色素有20%增長,三分一的病人不再需要注射補血針,86%病人不用服食降磷藥,降血壓藥可減少一半。」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8成港男 有病不求醫
男人中年身體「走下坡」,香港男士健康學會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男士患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病,但八成人都諱疾忌醫,部分人因大男人心態而延醫。五十歲時發現患良性腦瘤的食衞局局長高永文,提醒男士年年驗身。
由醫生及專業人士組成的香港男士健康學會,今年三至四月進行問卷調查,訪問逾千人,包括三十五至六十四歲的男士和有男性伴侶的女士,另有一百名醫生。受訪者普遍認為男士於四十五至五十四歲,身體開始「走下坡」。
四十五歲起 身體多「走下坡」
四百九十七名受訪男士中,逾七成患一種或多種疾病,以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及消化問題的人最多。
該會召集人傅錦峯醫生指,近八成男士出現病徵後不會即時求醫,近四成人更「痛到頂唔順」才看醫生,兩成人確診時已病情嚴重至需即時動手術。他指男士諱疾忌醫,與他們自覺身體仍強壯、「小病自然好」有關,部分人因工作忙碌或病徵尷尬而未有即時求醫。此外,逾半男士認為病情穩定後便自行停藥及減劑量,亦會選擇不覆診。
廚師有病拒覆診 住院十九天
該會委員周榮新醫生稱,曾接觸一名四十歲男廚師,零九年因甲狀腺分泌過高入院;出院後因工作忙未有覆診及定期體檢,結果今年復發,住院十九天,五天在深切治療部度過。他指病人現已康復,但仍需定期食心臟藥及薄血藥,呼籲男士勿諱疾忌醫。
五十五歲的陳先生(化名)便因延遲求醫而虛驚一場。六年前他已知患高血壓,但妻兒從內地來港定居不久,經濟負擔重,他怕手停口停而沒正視病情。早前他在工作時暈倒,還以為自己中風及死神來了,幸虧只是感冒致體力不支。經此一役,他終於正視病情兼做身體檢查。
高永文曾患腦瘤 籲年年體檢
現年五十七歲的高永文,也是五十歲時發現患病,當年他參與「苗圃行動」到雲南步行籌款,途中突感頭部劇痛,需緊急返港治療,證實患良性腦下垂體瘤,手術後已康復。昨日他出席男士健康學會成立典禮,他坦言病後每年做身體檢查,看腦下垂體有否異常;每三個月抽血檢驗,每兩年亦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否瘜肉。
為強人形象 警號也不顧
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指,中年男士多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心態逞強,通常有病也拒絕求醫或做體檢,「他們想維持『強人』形象,明知身體響警號都唔理。」他又指有些男士因經濟壓力,對健康危機意識不高,寧願省錢也不做檢查。
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亦指出,不少男士對健康問題採取鴕鳥政策,以為不知道就等於沒問題,不用費時間及精力處理,說到底是基於他們心裏怯懦,害怕處理連串健康問題。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第一份工教曉我們的8件事
每個人都由無數個第一次提煉而成︰第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第一次駁嘴、第一次戀愛、第一次痛恨一個人、第一次返工、第一次為辭工而惶惑不安……當時,每一次都刻骨銘心、死去活來。而隨著時間流逝,曾經揚言「打死都唔會唔記得」的還是被沖淡淡忘了,然後我們再一次張開眼睛看世界、駁嘴、戀愛、痛恨第二個人、返新一份工、又辭咗份工。
我們可以忘記世界除了黑白還有幾多種顏色;忘記上次戀愛有幾甜蜜、分手有幾痛;忘記辭職時有幾僵幾難堪,但忘掉豬忘掉狗忘掉初戀男/女朋友,都不能忘掉第一份工教曉我們的8件事︰
1/ 80%(或以上)工作是對人的工作
要有心理準備,得花上達80%辦公時間去處理人事,實屬正常。
2/ 職場生活可以非常刻板
並非一般「有數得計」的刻板,而是比任何可以想像的刻板還更刻板。返多幾份工,便更能體會,再有趣的行業和工種,都總有瑣碎的雜務。
3/ 總是要與不順眼的同事共事
雖說同事有得揀,但一樣米養百樣人,世界上人種眾多,順眼與不順眼的比例大概相約。最治標治本之法,莫過於提高對「難頂」的接受能力,否則不順超的人還是會一直遇到。
4/ 剎那光輝並不代表永恆
別以為搵到份工就可以一了百了、一勞為逸。職場瞬息萬變,老闆亦一啖砂糖一啖x,風向隨時轉呔,沒有甚麼可以保證永久。打工仔只能夠「活在當下」,並時刻警惕、裝備自己,千萬別一朝得志。
5/ 不要人講就信
職場中最信不過的語言偽術,非「公司相當滿意你今年嘅表現,你畀啲心機做,出年情況許可,一定升你」、「得閒飲茶」、「信我,你一定要信我」莫屬。
6/ 別將喜怒都寫在臉上
不是提倡喬裝、扮嘢,甚至口蜜腹劍,但辦公室絕非抒發個人情緒和彰顯個性的舞台。
7/ 明白「以為的」不一定是真的
其中一個最universal的例子是︰最平步青雲的人,不一定是最優秀的那位。Well,是這樣的,「優秀」可以表現在很多不同範疇。
8/ 沒有誰沒有誰不可
少一個員工,(正常的)企業不會倒塌,打工仔沒有自大到以為公司無咗自己唔得的餘地;同樣道理,打工仔亦不會無咗公司唔得——看看自己,誰不是如此這般一路走來?
一句講晒︰工,可以無限轉;人,亦可以無限識無限飛。但透過不同的工作經驗、與不同的人的相遇相處中學到的,卻一世甩不掉,並將以「利疊利」的方式影響往後的人生。今天的我,是昨天的昨天的昨天的……我的總和,重點不在於做第一份工,還是第二、第30、第400份工,而是有沒有因為經歷而成為一個更優秀、更值得被珍惜的人。
CTgoodjobs(http://www.ctgoodjobs.hk)
教仔太緊張 港媽屈到情緒病
【晴報專訊】香港家長出名緊張子女學業,有80後雙職媽媽為谷四歲兒子考入心儀小學,安排每周六天上興趣班,課後親自教生字,壓力大增致吃不消,終患上情緒病。有醫生指近年因管教子女致情緒困擾求診個案倍增,籲家長減壓及正視問題。
親子討論區常有港媽呻子女難教,全職媽媽Bobo發帖指,她最近常發兒子脾氣,見他刷牙唔正經也罵,覺得兒子很討厭,直言「唔想見到佢,唔想聽到佢把聲」。她怕自己有抑鬱,跟丈夫商量卻被敷衍,遂上網求助減壓方法。
類似Bobo的個案趨普遍,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部分港媽將焦點放重成績及課外活動,與子女同樣受壓。「孩子被迫得太緊,易反抗及哭鬧,家長以為他們情緒有問題,經求診及評估,才知有情緒問題的是家長!」
黎指這類求診個案月約有四宗,較四年前增一倍。曾有80後全職媽媽為催谷四歲兒子的成績,一周六日為他安排興趣班。「每日上堂至七、八點,每日回家學10個英文生字,學唔識兩個人都無得瞓!」有次兒子在街上哭鬧不肯學琴,母親一怒下打仔,被途人舉報疑虐兒,後來轉介她看精神科,始發現患上焦慮症及抑鬱症。「原來佢兩年前已為教仔擔心得寢食難安,怕兒子成績差或哭鬧失禮人前,漸疏遠朋友。」
熱綫月接百宗求助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說,近年因管教子女求助個案趨增,該會的熱綫每月接獲近百宗求助,較過去一、兩年增加逾六成。「家長緊張子女的學習,壓力大到控制不了情緒,結果發洩在子女身上。」
她呼籲家長正視情緒問題,不要以繁忙為由,拒絕輔導,否則只會賠上親子關係、健康及家庭和諧等代價。
全職媽媽壓力大 情緒更易觸礁
全職媽媽及雙職媽媽,哪一個較易因管教子女出現情緒問題?黎大森指,由於全職媽媽跟子女相處時間長,了解他們的強弱項,可能會要求完美,易激發子女反抗性,令全職媽媽感覺管教壓力增加。反之,雙職媽媽因為工作關係,會珍惜跟小孩溝通及玩樂時間,有助促進親子關係,據他經驗所得全職媽媽因管教子女出現情緒困擾機會較高。
他又指,開學前及小五、小六呈分試期間,都是港媽壓力爆煲的高峰期。「佢地擔心子女開學唔適應,特別是幼稚園升小學,或小學升中學。若子女讀小五、小六,則擔心呈分試考得不好,影響報考心儀的中學。」
親子討論區常有港媽呻子女難教,全職媽媽Bobo發帖指,她最近常發兒子脾氣,見他刷牙唔正經也罵,覺得兒子很討厭,直言「唔想見到佢,唔想聽到佢把聲」。她怕自己有抑鬱,跟丈夫商量卻被敷衍,遂上網求助減壓方法。
類似Bobo的個案趨普遍,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部分港媽將焦點放重成績及課外活動,與子女同樣受壓。「孩子被迫得太緊,易反抗及哭鬧,家長以為他們情緒有問題,經求診及評估,才知有情緒問題的是家長!」
黎指這類求診個案月約有四宗,較四年前增一倍。曾有80後全職媽媽為催谷四歲兒子的成績,一周六日為他安排興趣班。「每日上堂至七、八點,每日回家學10個英文生字,學唔識兩個人都無得瞓!」有次兒子在街上哭鬧不肯學琴,母親一怒下打仔,被途人舉報疑虐兒,後來轉介她看精神科,始發現患上焦慮症及抑鬱症。「原來佢兩年前已為教仔擔心得寢食難安,怕兒子成績差或哭鬧失禮人前,漸疏遠朋友。」
熱綫月接百宗求助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說,近年因管教子女求助個案趨增,該會的熱綫每月接獲近百宗求助,較過去一、兩年增加逾六成。「家長緊張子女的學習,壓力大到控制不了情緒,結果發洩在子女身上。」
她呼籲家長正視情緒問題,不要以繁忙為由,拒絕輔導,否則只會賠上親子關係、健康及家庭和諧等代價。
全職媽媽壓力大 情緒更易觸礁
全職媽媽及雙職媽媽,哪一個較易因管教子女出現情緒問題?黎大森指,由於全職媽媽跟子女相處時間長,了解他們的強弱項,可能會要求完美,易激發子女反抗性,令全職媽媽感覺管教壓力增加。反之,雙職媽媽因為工作關係,會珍惜跟小孩溝通及玩樂時間,有助促進親子關係,據他經驗所得全職媽媽因管教子女出現情緒困擾機會較高。
他又指,開學前及小五、小六呈分試期間,都是港媽壓力爆煲的高峰期。「佢地擔心子女開學唔適應,特別是幼稚園升小學,或小學升中學。若子女讀小五、小六,則擔心呈分試考得不好,影響報考心儀的中學。」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中風先兆預防與保健
中風是一種令人聞「風」色變的嚴重性疾病,也是都市殺手病,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風具有起病突然、病勢急速、病情多變之特點,給人防不勝防的感覺。其實,大部分病例在發生中風前都有跡可循,如《黃帝內經》說:「中風者,俱有先兆之證。」並指出:「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之內必有大風之至。」故此,學會辨識中風先兆,及時預防,並配合日常調護,將有效防止中風發生。
要預防中風,必須認識中風先兆的症狀表現,包括手指麻木刺痛,或突然半身、面部無力;言語不清、說話不流利或嘴角流口水;行動不穩、身體失去平衡;頭暈、單眼或雙眼視物不清;頭痛頭脹、惡心欲嘔。凡出現兩、三項以上不適症狀者,應及時就診。日常亦可用藥膳、茶療保健:
藥膳方──牛膝青皮煲瘦肉
材料有川牛膝15克、青皮5克、三七粉3克、蜜棗1枚、瘦肉200克。首先將瘦肉洗淨切塊、連同牛膝、青皮、蜜棗放入瓦罐中,酌加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1個半小時,兌入三七粉攪勻,加鹽少許,調味即成。可飲湯食肉,每周2至3次。10次為1個療程。這道藥膳具有活血通絡,理氣化瘀的功效。川牛膝活血通絡,引血下行;青皮理氣行氣;三七粉行血化瘀;蜜棗養血調味;瘦肉健脾補虛。諸物合而成湯,適合瘀血阻絡,症見頭脹痛、肢體麻木乏力之人士預防中風飲用。
茶療方──三七花杞菊茶
材料包括三七花5克、枸杞子5克、野菊花3克。將三種材料放入茶杯,先用涼開水漂洗,再沖入600毫升沸水,加蓋燜泡3分鐘即可飲用,飲時亦可加少許冰糖調味。這道茶療方可代茶飲,每日1次,反復沖泡飲至味道變淡為止。10次為1個療程。三七花功能清肝熄風,善治肝陽上亢、頭昏頭痛;杞子補肝腎益精血;菊花清肝疏風。諸物合用沖泡,適合肝陽上亢,症見頭痛頭暈之高血壓人士預防中風飲用,具有清肝熄風,滋陰潛陽的功效。
此外,平時應適量運動,注意休息,保持情緒穩定,戒煙酒;適合食黑木耳、芹菜、香菇、山楂、麥片等食物;飲普洱茶或綠茶,對預防中風亦有幫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二級講師梁浩榮醫師
罹自閉症肇因 遺傳與環境相當
瑞典大型研究顯示,評估 罹患自閉症的原因,基因跟環境因素同樣重要。 根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報告,研究人 員發現,經由遺傳罹患這種神經發育疾病的機率約為 50%,遠低於先前研究認為的80到90%,致病可能性跟環 境因素相當,這點讓他們感到意外。 研究人員是根據1982年到2006年對200多萬名瑞典 人的研究資料得出這項結果,在了解自閉症是由基因或 環境造成上,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研究。全球每100名 兒童約有1人患自閉症,美國每68名兒童就有1人患病。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西維爾自閉症中心(Seaver Autism Center)的研究報告執筆人瑞欽柏格(Avi Reichenberg)說:「研究結果讓我們感到意外,我們 沒有預期到環境因素對自閉症的重要性這麼強烈。」 研究報告未指出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但表示,大 體上來說,可能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妊娠併發症、 母體感染或懷孕之前與期間服用的藥物。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子女2歲起 倡父母日伴讀20分鐘
港爸港媽往往過於重視學業成績。
剛進駐本港、主張教導學生思考及自學的Nord Anglia International School香港分校創校校長Brian Cooklin教路,不應只應付考試及面試,培養子女閱讀及終身學習才最重要。
他建議本港家長在子女2歲開始每日伴讀20分鐘,即使是名著都可以;而對不愛閱讀的小朋友則以「小藉口」要求他們代勞向父母說故事;子女5歲開始則可自由選擇興趣活動。
坐落藍田港分校 於9月開學
標榜訓練學生批判分析和思考、坐落藍田的英國國際學校Nord Anglia International School將於今年9月開學(見表)。
有近40年教學經驗的Brian Cooklin接受訪問時大談培養小朋友學習興趣的方法,認為任何年紀都要學習,因此自小培養閱讀習慣是不二法門,並非單單只為應付面試或考試。
Brian認為,培養子女最重要是溝通及鼓勵,正如教練對運動員如不斷重複「無可能、你做不到,你無能力」,久而久之,運動員就會真的有心無力。
女兒3歲時 聽莎士比亞名著
他建議家長在子女2歲開始便可每日伴讀15至20分鐘;育有一子一女的他以自己為例,女兒喜歡聽故事、看書,早在女兒3歲時,已讀莎士比亞名著給她聽。
相反兒子對閱讀毫無興趣,Brian惟有略施小技,如在處理家務時告訴兒子,自己正在追看故事,情節十分緊張,不想錯失,請代為讀出;又或藉自己近視作藉口要求兒子代勞,「看不到遠方的句子或篇章」,當時兒子只有5歲。
有時亦要投其所好,Brian的兒子對欖球有興趣,他會陪讀欖球報道,然後再討論,重點要讓子女感到父母亦同樣有興趣,長遠子女會習慣閱讀,更可藉此學生字、不同標點符號的運用;Brian建議父母可聲演不同故事角色,增加故事吸引力。
事實上,學校亦將會採用類似方式吸引學生學習,舉例5至6歲入讀第一班,會教導英語、歷史、地理、繪畫等,但會透過不同方式如看電影、短片、專題練習甚至話劇,讓他們融合課程的情況學習。Brian更指出,透過話劇讓學生可以代入不同性格,從而發掘他們不同特質。
功課與學習成效 沒證據有關
港爸港媽緊張子女發展,有興趣報讀的家長亦經常向該校查詢學校課程以及功課量,Brian卻認為,每周只有3天需要做功課,而每次不多於半小時已足夠,因無證據證明功課與學習成效有關,極其量可增加記憶力,甚至直言功課只為家長而設。
他認為5至6歲小孩的生活,應讓他玩愛玩的,學有興趣的東西,而興趣班不應是一種懲罰;至於平板電腦,Brian認為絕對不能「放低」讓子女看卡通,最理想應有家長陪伴用作繪畫或寫字。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頹廢䏻摧滅愛
註:本文轉載自素黑療情
大家兩情相悅,互相吸引,然後能愛在一起,本來是很美好的愛情。但經歷會令本來單純的愛變質,也是對愛侶最大的考驗。
她被他對夢想的堅持所吸引 ,他則被她對夢想的認真和生活在較差環境依然積極的態度所感動。二人相處差不多半年了,那時她正處於個人職業的開展期,他還在大學唸研究院時候。每周相處時間不很多,然後她的母親因生病入院,令她整個人處於緊張狀態,工作和母親的急病令她開始害怕所努力的一切都是徒勞。最後她的母親逝世了,她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頹廢,精神一直沒有恢復回來。
冷淡男友 導致分手
她把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工作和思念母親上,沒理會男友,這種愧疚慢慢變成了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她把這種消極態度轉化成惰性,對他冷淡,不聞不問,他也為此焦急過,還一直陪在她身邊,可是她卻沒注意到。
漸漸地,他們的感情起了變化。上個月,他考博士班失敗,她雖然陪在身邊,卻甚麼都沒有做,連一句鼓勵說話也沒說,她害怕說錯話令他更難受,沒想到這樣反而令他更失望,最後他提出分手,那個晚上,二人都哭了。
她說:「這段期間我一直活在愧疚和自責中,當然還有不捨。後來透過讀你的書籍自療。這段時間我慢慢改變對這份感情的態度。剛分手因為不捨,總是想努力挽回,現在發覺不能生活在過去,我應該改變自己,如果可以,希望他能感覺到。我想為愛好好付出一次,不再像以前,總是有所保留。不過,我又感到愛不起,經歷了生離死別,已令我很累。」
有幸遇上 坦誠相愛
假如你沒有和愛人同步成長,或者沒讓自己成長過來的話,愛是很脆弱的,它可以很快地從激情轉化為淡薄和虛無,即使愛人還在身邊,你也會錯過了這緣份,要到關係完結了,才猛然發覺自己沒好好愛過,一切已無法挽回。
當你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扎根時,你是很難好好地去愛和被愛的,因為你很容易被外邊發生的事情影響情緒,容易失去生趣,即使有人在照顧和愛護着你,你也不懂得如何回應,和對方互動愛的能量,只讓對方付出,你來消費,彼此也不享受。
我們都是這樣把愛活埋,無緣無故熄滅了愛的火花,只剩下分手的遺憾。回頭看只會更加否定自己,後悔為何沒好好把愛留着,斷送了青春。
我們要面對成長中不同經歷,學習適應和處理,然後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有幸遇上一段愛情,應好好珍惜,感恩有對方的同在,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讓對方提升生命的質量。不好的際遇容易磨人,但人是經過鍛煉才能堅強成長,而且花不起時間頹廢,因為大家都不是一個人生活。我們的頹廢會令身邊人也頹廢,這是共業。大家有幸相遇,應坦誠表達你的愛,收藏只能令你後悔一輩子。圖:星島圖片庫
■大家有幸遇上,應坦誠相對,好好珍惜這段感情。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素黑
逢星期一刊出
(素黑療情)
大家兩情相悅,互相吸引,然後能愛在一起,本來是很美好的愛情。但經歷會令本來單純的愛變質,也是對愛侶最大的考驗。
她被他對夢想的堅持所吸引 ,他則被她對夢想的認真和生活在較差環境依然積極的態度所感動。二人相處差不多半年了,那時她正處於個人職業的開展期,他還在大學唸研究院時候。每周相處時間不很多,然後她的母親因生病入院,令她整個人處於緊張狀態,工作和母親的急病令她開始害怕所努力的一切都是徒勞。最後她的母親逝世了,她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頹廢,精神一直沒有恢復回來。
冷淡男友 導致分手
她把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工作和思念母親上,沒理會男友,這種愧疚慢慢變成了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她把這種消極態度轉化成惰性,對他冷淡,不聞不問,他也為此焦急過,還一直陪在她身邊,可是她卻沒注意到。
漸漸地,他們的感情起了變化。上個月,他考博士班失敗,她雖然陪在身邊,卻甚麼都沒有做,連一句鼓勵說話也沒說,她害怕說錯話令他更難受,沒想到這樣反而令他更失望,最後他提出分手,那個晚上,二人都哭了。
她說:「這段期間我一直活在愧疚和自責中,當然還有不捨。後來透過讀你的書籍自療。這段時間我慢慢改變對這份感情的態度。剛分手因為不捨,總是想努力挽回,現在發覺不能生活在過去,我應該改變自己,如果可以,希望他能感覺到。我想為愛好好付出一次,不再像以前,總是有所保留。不過,我又感到愛不起,經歷了生離死別,已令我很累。」
有幸遇上 坦誠相愛
假如你沒有和愛人同步成長,或者沒讓自己成長過來的話,愛是很脆弱的,它可以很快地從激情轉化為淡薄和虛無,即使愛人還在身邊,你也會錯過了這緣份,要到關係完結了,才猛然發覺自己沒好好愛過,一切已無法挽回。
當你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扎根時,你是很難好好地去愛和被愛的,因為你很容易被外邊發生的事情影響情緒,容易失去生趣,即使有人在照顧和愛護着你,你也不懂得如何回應,和對方互動愛的能量,只讓對方付出,你來消費,彼此也不享受。
我們都是這樣把愛活埋,無緣無故熄滅了愛的火花,只剩下分手的遺憾。回頭看只會更加否定自己,後悔為何沒好好把愛留着,斷送了青春。
我們要面對成長中不同經歷,學習適應和處理,然後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有幸遇上一段愛情,應好好珍惜,感恩有對方的同在,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讓對方提升生命的質量。不好的際遇容易磨人,但人是經過鍛煉才能堅強成長,而且花不起時間頹廢,因為大家都不是一個人生活。我們的頹廢會令身邊人也頹廢,這是共業。大家有幸相遇,應坦誠表達你的愛,收藏只能令你後悔一輩子。圖:星島圖片庫
■大家有幸遇上,應坦誠相對,好好珍惜這段感情。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素黑
逢星期一刊出
(素黑療情)
衞生署示警 痛風提早突襲
註:本文𨍭載自星島曰報
港人普遍忽略飲食調控,高脂膳食令近年痛風症個案急增及愈趨年輕化。為此衞生署最近大力推廣防禦運動,鼓勵市民奉行健怡飲食,盡早防患。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出現二十多歲病例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上圖)表示,痛風症患者近年確有年輕化趨勢,由過往長者病人居多,到現時二十多歲患者也有不少,此現象喚醒大家應從年輕開始防患。「痛風症是指體內含過量尿酸,尿酸鹽積聚於關節,引致發炎及疼痛。一般於手足關節位,尤其腳拇趾病發居多,也可於其他部位,甚至耳輪出現突發性紅腫、灼熱及劇痛。食物中的普林(Purine又稱嘌呤)進入人體後,經新陳代謝轉變成尿酸,可加速誘發痛風症。」她表示,高危患者平日應少吃高普林食物,例如內臟、沙甸魚、青口、帶子及乳酸飲料等。
四大防禦守則
1. 勤飲水:每天攝取足夠水分,加速排走尿液中多餘尿酸。建議每日最少飲八至十二杯水,保持適當排尿量。
2. 戒酒精:酒精會增患痛風症風險達28%至75%,因酒精本身乃高普林飲料,而且會抑制尿酸排走,尤其是啤酒。
3. 控體重:肥胖人士屬痛風症高危患者,欲減風險,首要先控制體重。
4. 低普林飲食:少吃高普林及高脂食物,例如內臟及肉類濃湯等,均屬高普林且高膽固醇食品,最好少食。高危患者或已有痛風人士,中普林食物亦不宜過量,例如豆腐、肉類、菠菜及莧菜等,最多一星期一次及吃少量為佳。
患者建議膳食
•A餐 •B餐
早餐:肉片湯通粉、脫脂奶 早餐:脫脂奶蛋花麥皮
午餐:白飯、番茄煮魚柳、蘋果 午餐:雞柳洋葱蒜香意粉、橙
晚餐:白飯、肉碎蒸水蛋、薑汁炒芥蘭、提子 晚餐:白飯、三色椒炒牛肉、清炒菜心苗、啤梨
高危因素
1. 肥胖:過重人士通常伴隨大吃大喝、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較易患上痛風症。
2. 高齡:大部分患者病發年齡於四十歲後,中年人士應多加注意關節有否紅、腫、發熱及劇痛等徵狀,如有應及早求醫。
3. 男性:一般以男性患者居多,女性於更年期後亦較易有痛風。
4. 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荷爾蒙失衡人士,痛風症風險較高。
中醫教緩痛
註冊中醫師徐俐(左圖)表示,若痛風症急性發作,並沒特殊食材可立即舒緩痛楚,但建議患者多喝清水促進尿酸排走,同時可用冰敷減輕疼痛。用中藥粉(大黃、澤蘭、桃仁、黃柏、黃芩、薄荷及側柏葉各適量)調成糊狀冷敷患處,或局部針灸也可有效減痛。
減痛湯水
鮮土茯苓枸杞根鯽魚湯
材料:
鮮土茯苓 45克
枸杞根 30克
生薏米 30克
中型鯽魚 1條
水 適量
薑 數片
鹽 少許
製法:
各材料洗淨,以薑片煎香鯽魚。煲滾水及放入各材料,慢火煲一個半小時後,調味即成。
功效:
鮮土茯苓及薏米助患者加快排走尿酸,舒緩痛症。如屬急性發作,可煲多些當水飲用。
註:飲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
摒除壞習慣 3700萬人免早死
研究今天指出,限制菸酒與 鹽份攝取,以及遏止高血壓、高血糖與肥胖,屆2025年 時可助高達3700多萬人免於早死。 如果全球能夠達到降低這些風險的目標,在2025年 ,全球過早死於心臟或肺部疾病、中風、癌症或糖尿病 的人口,男女比例將分別減少22%與19%。 研究說:「從全球來看,這項進展相當於避免至少 1600萬名30至70歲的人早死,以及讓2100萬名70歲以上 的人多活15年。」 目標在於減少30%吸菸量、10%飲酒量以及30%鹽份 攝取,以及降低25%高血壓比例,並且遏止肥胖與糖尿 病的普及率。 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 研究共同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艾沙提(Majid Ezzati)說:「中低所得國 家將獲益最大,可避免多達3100萬人早死。」 在這項研究中,早死定義為在30歲至70歲間死亡。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膳食纖維 保心保命
註:本文作者勞永樂醫生
多吃糙米、粗麥包有益,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等食物的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健康人士預防心臟及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及中風。最新研究顯示,已出現心肌梗塞人士病發後才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亦未算太遲,因此舉仍可減低心肌梗塞復發及由其他疾病引致的死亡。
研究:兩項膳食觀察,由參加者健康時開始,經歷他們出現心肌梗塞及病後生活,直至死亡為止。共觀察了2,258名女性〈在她們首次出現心肌梗塞後平均觀察了8.7年〉,1,840名男性〈在他們首次出現心肌梗塞後平均觀察了9.0年〉。
結果:排除其他因素後發現,在心肌梗塞出現後
1. 增加吃膳食纖維減低所有原因的死亡31%;及
2. 增加吃膳食纖維減低心臟及血管疾病死亡35%。
在膳食纖維中,只有縠類〈cereal 〉膳食纖維,包括糙米、粗麥包,含麩〈bran〉五縠製品,明顯有效,足以減低心肌梗塞出現後,所有原因的死亡25%;但水果及莢果〈legumes〉膳食纖維,卻無此明顯成效。
結論:增加吃膳食纖維尤其來自糓類,有助減低心肌梗塞病人在病發後所有原因的死亡,愈吃得多成效愈大。
我的建議:不論家中是否有心肌梗塞病人,榖類食物,宜一半選用粗糙〈或稱全榖〉品種,例如煮飯宜用一半白米一半糙米,吃麵包則一天白麵包一天粗麥包,早餐榖類〈港稱「粟米片」,但成分不一定是粟米」〉則選麩含量高的。當然,若能循序漸進,達至只吃粗糙穀類,放棄如白米等精緻穀類,保心保命效果更佳。
資料來源:http://www.bmj.com/content/348/bmj.g2659
多吃糙米、粗麥包有益,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等食物的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健康人士預防心臟及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及中風。最新研究顯示,已出現心肌梗塞人士病發後才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亦未算太遲,因此舉仍可減低心肌梗塞復發及由其他疾病引致的死亡。
研究:兩項膳食觀察,由參加者健康時開始,經歷他們出現心肌梗塞及病後生活,直至死亡為止。共觀察了2,258名女性〈在她們首次出現心肌梗塞後平均觀察了8.7年〉,1,840名男性〈在他們首次出現心肌梗塞後平均觀察了9.0年〉。
結果:排除其他因素後發現,在心肌梗塞出現後
1. 增加吃膳食纖維減低所有原因的死亡31%;及
2. 增加吃膳食纖維減低心臟及血管疾病死亡35%。
在膳食纖維中,只有縠類〈cereal 〉膳食纖維,包括糙米、粗麥包,含麩〈bran〉五縠製品,明顯有效,足以減低心肌梗塞出現後,所有原因的死亡25%;但水果及莢果〈legumes〉膳食纖維,卻無此明顯成效。
結論:增加吃膳食纖維尤其來自糓類,有助減低心肌梗塞病人在病發後所有原因的死亡,愈吃得多成效愈大。
我的建議:不論家中是否有心肌梗塞病人,榖類食物,宜一半選用粗糙〈或稱全榖〉品種,例如煮飯宜用一半白米一半糙米,吃麵包則一天白麵包一天粗麥包,早餐榖類〈港稱「粟米片」,但成分不一定是粟米」〉則選麩含量高的。當然,若能循序漸進,達至只吃粗糙穀類,放棄如白米等精緻穀類,保心保命效果更佳。
資料來源:http://www.bmj.com/content/348/bmj.g2659
怎樣讓性格越變越好?
註:本文轉載自華爾街曰報
— 幾年前的一天,布蘭登‧格林(Brandon Green)坐在沙發上,琢磨著他在工作中犯的一個小錯和可能釀成的後果。這時格林的室友走進來,開始跟他講那天他遇到的趣事。但格林並沒有笑出聲來,甚至連微笑也沒有。他只是皺著眉頭,一言不發。
當時格林的室友對他做了一番很有價值的分析。他說:「沒關係,你不笑只是因為你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29歲的格林來自洛杉磯,是一名網絡分析師,他說:「當時我悟到了些什麼。我意識到自己可以繼續像從前那樣怨天尤人,也可以嘗試做些改變。」
人的性格有沒有可能明顯改變?專家說可以——只是很難。
過去幾年展開的幾項大型研究顯示,受生活事件影響(比如形成穩定的戀愛關係或者在職業生涯中取得進展),人的性格會在成年的過程中自然地發生變化。
從20歲到65歲,責任性等正面性格特徵會增強,而神經質等負面性格特徵則會減弱。大多數人往往會變得更隨和,更有責任感,情緒也更穩定——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性格會變好。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成熟定律」(Maturity Principle)。
研究人員很早以前就發現,友善、開朗、有責任感的人往往比害羞、沒有責任感和不愛交際的人更快樂。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保持快樂的心情也許有助於改變你的性格,這項新突破可能會對心理治療師產生諸多影響。
今年1月份刊登在《人格研究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網絡版上的一項研究對逾16,000名澳大利亞人的性格和幸福感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對象在2005年到2009年期間接受了多次調查。研究者發現,2005年感到快樂的人在接下來的四年裏情緒往往變得更穩定,更有責任感,更隨和,另外最有意思的一點也許是,他們還變得更加內斂。
緬因州沃特維爾(Waterville)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心理學研究員、科爾比人格實驗室(Colby Personality Lab)負責人克里斯托弗‧索托(Christopher Soto)參與了這項有關幸福感的研究,他表示,研究人員所說的「性格」是指「在不同時間和場合下始終保持一致的思維、感覺和行為特徵模式」。他說,性格50%是天生的,50%取決於後天。
根據大五性格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l),人的性格可劃分為五大類別或範疇,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親和性、神經質和外向性。該模型是幾批研究者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建立起來的。
每大類別中都包括一些特徵和特定行為。比方說,外向性中包括合群和熱情等特徵。神經質中則包括憤怒、焦慮和脆弱。
專家們稱,一些性格類型的人會比其他人更成功。索托博士說,比較盡責的人在職場和學校裏往往表現更出色。親和度高、情緒穩定的人往往擁有更滿意、更穩定的戀愛關係。外向型者則更擅長從事人際交往和創業方面的工作。
索托博士說,人的性格哪怕只出現稍許變化,也會對感情、職業、健康和幸福產生重大影響。這個消息可謂是喜憂參半。但由于性格特征從本質上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改變起來會需要很長時間。
索托說:「你應該從改變行為做起,接下來,如果你能長期保持這種新行為,這種行為就會被鎖定下來。」他說,如果能獲得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你可以在幾個月之內看到持續的變化。你也可以學著自己管理你的性格特徵,只是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
那麼,你應該從哪做起呢?加州德爾馬(Del Mar)的心理學家理查德‧萊瓦克(Richard Levak)表示:「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性格中有哪些因素對我們構成了影響。如果我愛發牢騷,好爭辯,還有點多疑,我總是因為跟同事吵架,老是責怪別人而被解雇,那我就必須意識到得改變一下。」
萊瓦克說,這和糾正暴飲暴食這種壞習慣相似。要想減肥,你就得認識到自己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會暴飲暴食。萊瓦克博士表示:「如果你有戒心過重和好鬥的傾向,你就要對自己說:『好的,當我老板過來跟我說話,而我立馬感覺老板在挑我的刺,想要自我防衛的話,那我就是反應過激了。』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爭吵。」
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耐心一些。索托博士說,要把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變成習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不要太擔心其他人的反應,因為你的變化通常是他們樂于見到的。
澳大利亞悉尼的行為策略師沃倫‧肯諾(Warren Kennaugh)幫助個人和團隊培養有助成功的行為,他說,從小處做起非常重要。確定你第一步要做什麼,然後進行練習,不要擔心最初的結果。他說:「這就像學踢足球一樣。你關注的是腳法,而不是能否射門。」
肯諾說,應該讓身邊的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他表示:「他們不僅能為你提供支持,而且你的改變也意味著他們的改變——如果你不事先告訴他們的話,他們也許不想要或者沒有準備好接受這些變化。」
格林說,他不得不承認室友對他性格的評價是正確的。他說,自打記事以來,他一直都有種消極感和挫敗感,「孤僻內向」。他經常掙扎在嫉妒和憤怒感中,為保護自己免受這些感覺困擾,他會刻意迴避戀愛關係。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他在社交場合也會感到不舒服。
於是格林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他總共進行了18個月左右的認知行為療法,剛開始是一周兩次,然後一周一次。他閱讀心理自助書籍,並在日記中記錄和分析他的感想(有時候他一晚上會花一個半小時寫日記)。他開始攝影,這項愛好能讓他走出去跟人聊天。他還通過博客記錄他所做的努力,以期幫助別人。
格林說,對他幫助最大的是學習去質疑自己消極的世界觀。無論是在某些特定時刻(比如開車時有人擋了他的道)還是在冷靜的時候(當他可以反思給他帶來壓力的事情時),他都會試著自我質疑。他說:「如果你比較消極,感覺壞事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你就得自問這些是否都是源自你自己,因為你是帶著一種消極的心態在生活。」
格林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很大的變化。他說,他依然內向,但已經可以比較輕鬆地與人交流,分享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和結交朋友了。
他說:「學會內省,努力以誠待人待己,這些對我幫助很大,讓我逐漸變成一個更快樂,更開朗的人。」
— 幾年前的一天,布蘭登‧格林(Brandon Green)坐在沙發上,琢磨著他在工作中犯的一個小錯和可能釀成的後果。這時格林的室友走進來,開始跟他講那天他遇到的趣事。但格林並沒有笑出聲來,甚至連微笑也沒有。他只是皺著眉頭,一言不發。
當時格林的室友對他做了一番很有價值的分析。他說:「沒關係,你不笑只是因為你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29歲的格林來自洛杉磯,是一名網絡分析師,他說:「當時我悟到了些什麼。我意識到自己可以繼續像從前那樣怨天尤人,也可以嘗試做些改變。」
人的性格有沒有可能明顯改變?專家說可以——只是很難。
過去幾年展開的幾項大型研究顯示,受生活事件影響(比如形成穩定的戀愛關係或者在職業生涯中取得進展),人的性格會在成年的過程中自然地發生變化。
從20歲到65歲,責任性等正面性格特徵會增強,而神經質等負面性格特徵則會減弱。大多數人往往會變得更隨和,更有責任感,情緒也更穩定——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性格會變好。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成熟定律」(Maturity Principle)。
研究人員很早以前就發現,友善、開朗、有責任感的人往往比害羞、沒有責任感和不愛交際的人更快樂。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保持快樂的心情也許有助於改變你的性格,這項新突破可能會對心理治療師產生諸多影響。
今年1月份刊登在《人格研究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網絡版上的一項研究對逾16,000名澳大利亞人的性格和幸福感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對象在2005年到2009年期間接受了多次調查。研究者發現,2005年感到快樂的人在接下來的四年裏情緒往往變得更穩定,更有責任感,更隨和,另外最有意思的一點也許是,他們還變得更加內斂。
緬因州沃特維爾(Waterville)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心理學研究員、科爾比人格實驗室(Colby Personality Lab)負責人克里斯托弗‧索托(Christopher Soto)參與了這項有關幸福感的研究,他表示,研究人員所說的「性格」是指「在不同時間和場合下始終保持一致的思維、感覺和行為特徵模式」。他說,性格50%是天生的,50%取決於後天。
根據大五性格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l),人的性格可劃分為五大類別或範疇,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親和性、神經質和外向性。該模型是幾批研究者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建立起來的。
每大類別中都包括一些特徵和特定行為。比方說,外向性中包括合群和熱情等特徵。神經質中則包括憤怒、焦慮和脆弱。
專家們稱,一些性格類型的人會比其他人更成功。索托博士說,比較盡責的人在職場和學校裏往往表現更出色。親和度高、情緒穩定的人往往擁有更滿意、更穩定的戀愛關係。外向型者則更擅長從事人際交往和創業方面的工作。
索托博士說,人的性格哪怕只出現稍許變化,也會對感情、職業、健康和幸福產生重大影響。這個消息可謂是喜憂參半。但由于性格特征從本質上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改變起來會需要很長時間。
索托說:「你應該從改變行為做起,接下來,如果你能長期保持這種新行為,這種行為就會被鎖定下來。」他說,如果能獲得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你可以在幾個月之內看到持續的變化。你也可以學著自己管理你的性格特徵,只是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
那麼,你應該從哪做起呢?加州德爾馬(Del Mar)的心理學家理查德‧萊瓦克(Richard Levak)表示:「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性格中有哪些因素對我們構成了影響。如果我愛發牢騷,好爭辯,還有點多疑,我總是因為跟同事吵架,老是責怪別人而被解雇,那我就必須意識到得改變一下。」
萊瓦克說,這和糾正暴飲暴食這種壞習慣相似。要想減肥,你就得認識到自己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會暴飲暴食。萊瓦克博士表示:「如果你有戒心過重和好鬥的傾向,你就要對自己說:『好的,當我老板過來跟我說話,而我立馬感覺老板在挑我的刺,想要自我防衛的話,那我就是反應過激了。』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爭吵。」
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耐心一些。索托博士說,要把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變成習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不要太擔心其他人的反應,因為你的變化通常是他們樂于見到的。
澳大利亞悉尼的行為策略師沃倫‧肯諾(Warren Kennaugh)幫助個人和團隊培養有助成功的行為,他說,從小處做起非常重要。確定你第一步要做什麼,然後進行練習,不要擔心最初的結果。他說:「這就像學踢足球一樣。你關注的是腳法,而不是能否射門。」
肯諾說,應該讓身邊的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他表示:「他們不僅能為你提供支持,而且你的改變也意味著他們的改變——如果你不事先告訴他們的話,他們也許不想要或者沒有準備好接受這些變化。」
格林說,他不得不承認室友對他性格的評價是正確的。他說,自打記事以來,他一直都有種消極感和挫敗感,「孤僻內向」。他經常掙扎在嫉妒和憤怒感中,為保護自己免受這些感覺困擾,他會刻意迴避戀愛關係。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他在社交場合也會感到不舒服。
於是格林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他總共進行了18個月左右的認知行為療法,剛開始是一周兩次,然後一周一次。他閱讀心理自助書籍,並在日記中記錄和分析他的感想(有時候他一晚上會花一個半小時寫日記)。他開始攝影,這項愛好能讓他走出去跟人聊天。他還通過博客記錄他所做的努力,以期幫助別人。
格林說,對他幫助最大的是學習去質疑自己消極的世界觀。無論是在某些特定時刻(比如開車時有人擋了他的道)還是在冷靜的時候(當他可以反思給他帶來壓力的事情時),他都會試著自我質疑。他說:「如果你比較消極,感覺壞事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你就得自問這些是否都是源自你自己,因為你是帶著一種消極的心態在生活。」
格林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很大的變化。他說,他依然內向,但已經可以比較輕鬆地與人交流,分享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和結交朋友了。
他說:「學會內省,努力以誠待人待己,這些對我幫助很大,讓我逐漸變成一個更快樂,更開朗的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