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將東方靈修傳統包括瑜伽及靜心引介至西方的靈性導師首要著作
一九三○年代三個月暢銷二十五萬冊靈性經典
授權十五國.《時代周刊》讚譽:太棒了!
yogi or magic?
要如何分辨一位真正的上師和一位打著開悟旗號的靈性騙子?
即使在網路資訊即時可得的年代,要找到一位貨真價實的導師,並且確認那人就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上師,仍然是眾多現代修行者不可避免的靈性課題。
出版逾八十年,至今仍長銷不墜,穩居西方靈性領域的最重要經典!全書記述作者在三○年代東西方交流仍封閉之際,以三十之齡,旅行求道於印度各大修行道場及靈性導師,至今仍是每位前往東方的求道者重要的內在指引參考書籍。英國作家保羅布魯頓公認是最早將東方的靈修傳統包括瑜伽及靜心引介至西方的重要作家及靈性導師。
『我』這個概念只附屬於這個人、這個肉身和頭腦。當一個人第一次體認到他的真實自我之後,某種東西將會從他生命的深處升起、佔有他,那『某種東西』遠遠超越思想、心智,無限無極、神聖而不朽,有的人稱那為天堂,有人稱為靈魂、也有人稱為極樂世界,我們印度教徒稱之為解脫,你可以給它任何你喜歡的名稱。當那狀態產生時,一個人不但不會迷失自己,相反的,那時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
除非一個人開始去找尋這個真實的自我,否則疑惑和不安將會一輩子跟隨著他。每個偉大的君王和政治家都試著去掌控其他人,但在心裡的最深處,他們知道自己根本無法掌握自己。一個穿透自我最深處的人,才能夠擁有最大的力量。有許多智力很高的人,花一輩子的時間搜集各種事物的知識,問問這些人,是否他們已經解開人類的迷題,是否已經能完全掌控自己,他們一定會慚愧地低下頭來。如果你連自己都不了解,那麼去了解萬事萬物又有什麼用呢?人們總是回避著這個問題,不去探求內在真實的自我,但世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價值的呢?
如果你在『誰是我?』這個問題上持續靜心冥思,如果你開始覺知到這個身體、腦袋及所有慾望都不是真實的你,那麼從生命內在最深處會給出一個答案,解開你的疑惑。那答案會自然而然的突然浮現,你會感到一瞬間深刻的領悟。
認識那真實的自我,真理就會在你心中發光,像陽光一樣耀眼,頭腦心性不再煩擾,一股喜悅之流湧現,因為真理和喜悅本是同一,當你達到這個自我覺知的境界,將不再有任何疑惑。
其中印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之一「拉瑪那.馬哈希尊者」,便是在作者的引介下,首次讓世人認識這位導師啟悟人心的重要教導。他的修道場「聖山」更成了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全球各地來到印度的靈性尋道者及觀光客都必定一覽的著名景點。
《印度尋祕之旅》它成功捕捉了戰前印度的大部分風貌,也透露出些許布魯頓一己旅程的故事。然而,本書的意義遠大於此。它是一則細膩——而且極為重要的——探詢寓言。布魯頓告訴我們如何尋找老師,以及如何尋得他們,他還告訴我們宗教、魔法與靈性的老師之間有何差別。最後,他揭露出一些方法,讓一個人藉以識別適合自己的靈性指引,同時也讓這份指引找到他。這就是「印度尋祕」真正的祕密,而如今,它和布魯頓多年前初次提筆撰寫本書時一樣,對人們產生了莫大的助益。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專業冷感
註:本文原作者木羽飛,與童同行
我常常跟女兒說,有些行業,是不能隨隨便便踏足的,像醫生、社工、老師、記者等,因為它不僅僅是一份用來糊口的工作,它還需肩負起社會責任。舉例說,當你成為一個醫生,你必須要有熱誠和良心;當你成為一個社工,你也應該有足夠的同理心和正義感。因為你的冷感,會令很多人受苦。
最近女兒相繼出水豆,接觸兒科醫生多了,也不禁慨歎,在這小城市中想找個溫柔體貼的兒科醫生,難度好比海底撈針。
曾經看過一個兒科醫生,是地區名醫,每次帶女兒求診,都要抱著「去朝拜」的心態,只要信,不要問,否則會遭白眼。記得有回女兒病了,我們趕不及回家帶她去「名醫」處求診,只好「幫襯」家樓下的普通科醫生。翌日,我們拿著吃過的藥去找「名醫」,那「名醫」看都不看,只丟下一句:「其他醫生開咩藥,我無興趣知!」
那鼻子,真大得可怕。
自那次起,我們沒再幫襯那「名醫」,因為一個連病人吃過甚麼藥都不關心的醫生,實在很難令人有信心。
今趟小女兒發燒,懷疑被家姐傳染了水豆,我帶她去看另一位兒科醫生。那男醫生五十開外,看來很有經驗的,我抱着發燒中的女兒,緩緩的問他:「家姐打過水豆針,但妹妹無打,如果真的被傳染了,會辛苦好多嗎?」他雙眼盯著電腦屏幕,冷冷的說:「咁梗係啦,如果家姐出四十粒,佢(妹妹)咪會出四百粒囉!」
或許是真實,或許是靠嚇,但同一句說話,如果用不同語氣不同態度講,效果會很不一樣。
醫生,我知你很忙,但你知否一句體貼的說話,對病人是何等重要?甚至有些時候,你那句話可能比你開的藥更有效,尤其當你是位兒科醫生的話。請別再對你的專業冷感。
飲食治療減慢性病風險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醫生
提起營養師, 相信很多人會聯想到減肥,其實體重管理只是營養師工作的一小部分。飲食治療在治療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等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均衡地飲食是有效控制體重、防治慢性病發生的良方,營養師的工作亦包括為這些病人制定飲食計劃,讓病人能控制病情。
瑪麗醫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部營養師張桂嫦指出,很多人為了減重,會盲目跟從坊間流傳的偏方食療,最後不但減重不成,更可能影響健康 。曾經有病人誤信網路吹捧進行「斷食減肥」,一個星期有數天不吃固體食物,只喝清水和果汁,結果因為進食太少,常常手腳冰冷,而且還產生口臭,更因血糖過低而在街上暈倒。
當她參加了瑪麗醫院的體重控制課程後,經過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義肢矯形師等多個範疇的專業指導,終於明白正確而有效的減重方法是需要配合均衡飲食、適當運動, 還有正面和持之以恆的心態,最後成功減重, 膽固醇更降至理想水平。
很多人都有錯覺,以為有效的飲食治療等於淡而無味、吃不飽,又或者是沒有變通的飲食方式,張桂嫦指事實並不如此︰「有效的飲食治療是透過營養師為病人仔細評估飲食習慣、食物選擇、烹調方法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而提供治療方案及可行辦法,以配合工作、活動需要及所服藥物來控制病情,並不是一成不變。」
不少糖尿病病人誤以為飲食治療便等於只戒甜食,完全忽略了定時定量、均衡飲食的重要,這絕對是錯誤的概念。更有些病人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後,便戒掉五穀類,正餐只吃菜和肉類,結果不但每天沒氣沒力,血糖亦沒有改善。因為穀類食物提供的碳水化合物, 是我們每天最主要的熱量來源。攝取太多雖會令血糖上升, 但攝取太少也會令血糖過低, 引致其他風險, 當身體需要分解蛋白質和脂肪作為熱量來源的時候, 便會增加腎臟和血管的負擔, 慢慢便導致併發症的發生。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 愛與關懷
Terrence(化名)小學一年級時,上課不專心,情緒大起大落,曾在發脾氣的時候推撞同學,令媽媽十分擔心,所以帶Terrence接受評估。
醫生與媽媽詳細談論後,發現原來在這六年間,Terrence已轉換過好幾位照顧者,父母都需要工作,出世後先由外公外婆照顧Terrence,約兩歲便交由爺爺嫲嫲來照顧,四歲起父母便僱用外籍家庭傭工來照顧Terrence,但這位外傭只會埋頭苦幹做家務,甚少和Terrence說話和溝通,即使Terrence對她主動逗她說話和玩耍,外傭很多時候都不瞅不睬。
雖然父母放工後和假日都會陪伴Terrence,但父母漸漸發覺不對勁。為何Terrence越來越不想與人溝通,自我封閉,脾氣亦越來越大,常常與同學爭執,老師亦發覺Terrence上課越來越不專心,失去了學習興趣。
小朋友在童年發展期,會渴望被愛和關懷,喜歡與人建立感情聯繫,若基本情感需求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小朋友便會變得焦慮緊張和脾氣暴躁。小朋友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多與人溝通,從而學會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但態度冷淡的外傭忽略了Terrence對愛和關懷的需要,令他越來越退縮和焦慮,脾氣暴躁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父母商量後,母親決定辭去工作,留在家中照顧Terrence,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大家的感情自然增進了,平日母親在家時,亦會與Terrence一起做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摺衣服和抹桌子等,不但可增加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而且加強感情交流。數月後,Terrence不但情緒穩定下來,學習動力和專注力亦回復正常。孩子的情緒問題,只要與心理治療師和醫生仔細分析,找出及處理問題的根源,往往能不藥而癒。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董富賢
中產4口家 旅居4年另類學習
-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晴報 - (冼偉倫攝)
【】成績緊要定體驗生活緊要?十個家長必有九個揀前者。
七年前「劈炮唔撈」,當上全職爸爸的岑皓軒
(Matthew),做事向來破格,這個非常父親今年將與妻兒出走,展開四年旅居生活,用另類方式令兒子變得「國際化」。
七年前「劈炮唔撈」,當上全職爸爸的岑皓軒
(Matthew),做事向來破格,這個非常父親今年將與妻兒出走,展開四年旅居生活,用另類方式令兒子變得「國際化」。
全職湊仔公岑皓軒,在內地擁三個甲級寫字樓單位,加上在港有個麗港城三房單位自住,太太Isabella是中學教師;家庭
月入約九萬元,生活無憂。但他們不甘安於現狀,最近Isabella已辭工,他們將於下月展開四年旅居曼谷、成都、高雄及沖繩大計。
月入約九萬元,生活無憂。但他們不甘安於現狀,最近Isabella已辭工,他們將於下月展開四年旅居曼谷、成都、高雄及沖繩大計。
放下既有價值觀再出發
「到泰國學按摩及瑜伽,去成都學茶道,在高雄感受文化藝
術,沖繩就學習養生之道。」Matthew說旅居生活除了玩
樂,更想放下既有的價值觀,重新做個小孩學習新事物,參
加素食及身心靈交流,希望四年後碩果纍纍,回來跟朋友分
享見聞。
術,沖繩就學習養生之道。」Matthew說旅居生活除了玩
樂,更想放下既有的價值觀,重新做個小孩學習新事物,參
加素食及身心靈交流,希望四年後碩果纍纍,回來跟朋友分
享見聞。
朋友得悉他的計劃,幾乎個個「O嘴」,有人覺得他瀟灑,有人問他為何犧牲事業及資產,「一般人努力事業,變出資產,換取自由自在。我已有資產,為何說犧牲?就算賺多七位數字,生活也不會改變太多;賺少七位數字,亦不會無飯開。」他坦言旅居念頭催生,皆因他們希望藉這個歷奇之旅,重拾身心靈健康。
讓兩子感受不同文化
爸媽掏空自己重新學習,兩子亦隨行探索新事物。Matthew從不擔心孩子的教育銜接,他笑說:「太太是教師,呢個
Game(香港教育)佢知點玩,孩子到當地亦會讀國際學
校。」Isabella補充:「孩子學語言就如海綿吸水,屆時佢哋
可學日文、普通話及泰文,還有四川及閩南話等,最重要是
感受不同文化,跟不同國籍的人交流。」
Game(香港教育)佢知點玩,孩子到當地亦會讀國際學
校。」Isabella補充:「孩子學語言就如海綿吸水,屆時佢哋
可學日文、普通話及泰文,還有四川及閩南話等,最重要是
感受不同文化,跟不同國籍的人交流。」
3物業月收4萬租當旅費
旅居四年需要多少「彈藥」?精打細算的Matthew坦言,內地物業每月收租四萬多元,加上「賺人仔,使泰銖、台幣和日圓的匯率優勢」,應無後顧之憂,「物業就是cash
generator,在曼谷租2,000平方呎單位不過一萬港元!」
generator,在曼谷租2,000平方呎單位不過一萬港元!」
不怕積蓄耗盡?他說:「別人儲錢為買樓,我已有四個物業,它們每日都搵緊錢,積蓄對我已無太大意思。」
親教畫畫去露營 取代playgroup
港爸港媽為谷子女百般才藝,參加大量playgroup、興趣班,甚至讀兩間幼稚園,可謂扭盡
六壬。但Matthew卻有另一套法寶,他們帶孩子去沙灘嬉水、爬草地、執樹葉,沒有
playgroup及興趣班,換來是自家教授水彩畫及露營體驗。他指童年快樂對日後成長至為重要,故夫婦從不施壓,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
六壬。但Matthew卻有另一套法寶,他們帶孩子去沙灘嬉水、爬草地、執樹葉,沒有
playgroup及興趣班,換來是自家教授水彩畫及露營體驗。他指童年快樂對日後成長至為重要,故夫婦從不施壓,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
採訪當日,四歲大仔Michael手拿六吋長剪刀剪紙,換了其他家長一定擔心危險。惟Matthew卻處之泰然:「我哋放心畀佢take a risk,佢反而會更加小心,亦可以增加他們自
理的信心。」
理的信心。」
做好全職爸爸 讓囝囝模仿
當了全職爸爸數年,他說最大收穫是見證兩子成長,「許多爸爸因工作關係,跟子女相處
時間不多,其實小孩子,尤其係男仔,小時候都需要一個男人角色作模仿。」Matthew說兩子從小學他跟街坊打招呼、搭訕,所以自小不怕陌生人,亦很易與人混熟,完全體驗
Isabella口中的「world without strangers」的境»
時間不多,其實小孩子,尤其係男仔,小時候都需要一個男人角色作模仿。」Matthew說兩子從小學他跟街坊打招呼、搭訕,所以自小不怕陌生人,亦很易與人混熟,完全體驗
Isabella口中的「world without strangers」的境»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頸椎病的防治與調理
近年來,由於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例如開車、閱讀、過度使用手機和電腦等,令頸椎病個案逐年增加。此病的主要表現包括頸部及其周圍部位酸困不適、疼痛、麻木、冷涼感、活動受限等,嚴重者可以出現心慌、頭痛、眩暈、嘔吐、走路不穩等症狀。
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因為頸部長時間的姿勢不良造成的。過度和長期的低頭、仰視或者單側方向的姿勢,勢必造成頸椎局部的肌腱韌帶緊張疲勞,血流不暢,神經根受壓,甚至頸椎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刺激和壓迫相鄰的神經和血管,出現相應的症狀。
臨床上一般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和混合型。神經根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最為常見,其他類型可在此基礎上加重發生,也可以直接爆發。
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表現為脖子局部或兼有肩背部的疼痛麻木,頸椎活動不適;如果交感神經受到刺激,病人還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心慌等症狀,這就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如果勞損較久,出現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刺激或壓迫脊髓,形成脊髓型頸椎病,就會出現四肢無力,動作不靈活,走路不穩或失去平衡,重者可致部分或完全癱瘓;如果病變影響到椎動脈,出現體位性眩暈,特別是在患者扭頭、低頭或抬頭時突發眩暈,或伴有噁心嘔吐等,就是椎動脈型頸椎病。
當然患者發病不可能像教科書所描述的那樣界限分明,還會同時出現不同類型的症狀和體徵,就是混合型頸椎病。
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剛發病的輕症患者通過適當休息,保持正確體位,熱敷、按摩等就可以緩解。重者就要找醫生幫忙了。中醫臨床多採取針灸、推拿的方法,一般都能取得滿意的療效。常用穴位有風池、翳風、頸部夾脊穴、大椎、肩井、阿是穴等。有經驗的中醫會辨證進行各種針刺方法,或推、拿、按、摩、滾、扳、拉伸、復位等方法,也可酌情配合牽引、火罐、艾灸、電療等。
怎樣預防頸椎病的發生?首先注意保持健康的頸部姿勢,使頸椎處於自然挺拔的生理狀態,不要長時間低頭或固定姿勢工作,如果閱讀、開車等時間過長,要適當休息,做些簡單的頸椎活動,增強血液循環,避免勞損的發生。另外,枕頭的高低也很重要,不用過高的枕頭,古語「高枕無憂」現在來看是值得商榷的,它使得頸椎處於過曲狀態,很容易造成頸椎病的發生。
此外,平時的身體鍛煉,包括全身鍛煉和局部的頸椎操(用頭做8字運動,包括前屈、後仰、左右旋轉)等,可以活血通絡,增強機體免疫力,對防治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孫素明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獨享」經濟的潛力
註:本文轉載自香港経濟民生同盟
本地獨立樂隊最近推出了一首新歌,名為《給親戚看見我一個人食吉野家》,講述主角一個人去快餐店用餐,卻碰見一位男親友,對方扶老攜幼,自己卻獨自一人,於是在腦海盤算各樣的下台階,例如訛稱自己的朋友未到,以減少自己的「社交壓力」。跟台灣朋友傑少邊聽邊看歌詞,臉露疑惑的神色:「怎麼『獨立樂隊』的想法亳不『獨立』?在台灣,獨居、獨自用餐,甚至獨自旅行,已經是一種很『酷』的lifestyle,而且商機無限!」真不愧是跨國企業市場部的主管。
回想自己上次獨遊台灣的經驗,的確沒有因此而帶來不便。首先我滿以為酒店最小的是二人房,若一人租住還是要付兩人的價錢。誰知台灣很多民宿都有提供單人房,價錢只比二人房略貴,而且設施一應俱全。飲食方面,不管是中菜、西餐抑或台式咖啡店,一定會安排適量舒適的單人座位,繁忙時間更會安排服務大使替隻身前來的客人找位子;而且一定有一人套餐,我還「獨享」了一頓份量十足的佛跳牆餐。本來「獨闖」台灣的我,結果只覺賓至如歸,一點「闖」的味道都沒有。
「但是人多消費高,照顧單人客不划算!」
「時代不同了,人多消費多的定律已不是絕對!」傑少觀察到「獨腳」客,反而被其他組合的客人更願意花錢。因為無須遷就同行者的喜好,無須顧及同行者對自己消費選擇的眼光,我行我素,反而花得更放心隨意。他們會傾向消費價格更高、更專業的貨品或服務,而他們的回頭率、忠誠度更高。照顧好多幾個隻身前來的客人,回報比服務結伴前來者可能更具成本效益。紐約大學的統計證明了這一點,單身人口平均每年消費34000美元,比已婚但沒有小孩的多出6500美元。
事實上,歐美、日本,甚至是內地等地,因為人口老化、少子化和個人主義盛行而衍生了龐大的單身市場。歐美出現徒手摺合的單人傢俱,日本開設一人卡拉OK,還有內地的網購市場,去年「光棍節」(即單身節) 的銷售額達到300億人民幣!
一個人的生活,同樣可以不愁寂寞哩。
本地獨立樂隊最近推出了一首新歌,名為《給親戚看見我一個人食吉野家》,講述主角一個人去快餐店用餐,卻碰見一位男親友,對方扶老攜幼,自己卻獨自一人,於是在腦海盤算各樣的下台階,例如訛稱自己的朋友未到,以減少自己的「社交壓力」。跟台灣朋友傑少邊聽邊看歌詞,臉露疑惑的神色:「怎麼『獨立樂隊』的想法亳不『獨立』?在台灣,獨居、獨自用餐,甚至獨自旅行,已經是一種很『酷』的lifestyle,而且商機無限!」真不愧是跨國企業市場部的主管。
回想自己上次獨遊台灣的經驗,的確沒有因此而帶來不便。首先我滿以為酒店最小的是二人房,若一人租住還是要付兩人的價錢。誰知台灣很多民宿都有提供單人房,價錢只比二人房略貴,而且設施一應俱全。飲食方面,不管是中菜、西餐抑或台式咖啡店,一定會安排適量舒適的單人座位,繁忙時間更會安排服務大使替隻身前來的客人找位子;而且一定有一人套餐,我還「獨享」了一頓份量十足的佛跳牆餐。本來「獨闖」台灣的我,結果只覺賓至如歸,一點「闖」的味道都沒有。
「但是人多消費高,照顧單人客不划算!」
「時代不同了,人多消費多的定律已不是絕對!」傑少觀察到「獨腳」客,反而被其他組合的客人更願意花錢。因為無須遷就同行者的喜好,無須顧及同行者對自己消費選擇的眼光,我行我素,反而花得更放心隨意。他們會傾向消費價格更高、更專業的貨品或服務,而他們的回頭率、忠誠度更高。照顧好多幾個隻身前來的客人,回報比服務結伴前來者可能更具成本效益。紐約大學的統計證明了這一點,單身人口平均每年消費34000美元,比已婚但沒有小孩的多出6500美元。
事實上,歐美、日本,甚至是內地等地,因為人口老化、少子化和個人主義盛行而衍生了龐大的單身市場。歐美出現徒手摺合的單人傢俱,日本開設一人卡拉OK,還有內地的網購市場,去年「光棍節」(即單身節) 的銷售額達到300億人民幣!
一個人的生活,同樣可以不愁寂寞哩。
課室變變變 未來教育不一樣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學生手上有課本、每個課室有老師,分數至上爭第一……傳統模式如此,未來卻不一定這樣子。新知識世代具競爭力的人才,在怎樣的課室中教出來?改變其實已經開始了。
若求學是為求分數,則港式填鴨教育又或星洲及南韓等的「亞洲模式」,應當是首選,但未來的教育,是否如此就足夠?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年代,重塑教育模式(rethink the school day)成為重要議題。美國總統奧巴馬於今年4月到訪一間高中,明言新一代的競爭對手是全球青年,要贏就靠創新及有拼勁,教育不能再沿用過往上世紀40至60年代的舊制,需要改變。
結合網上學習 學生更自主投入
事實上,改變已經開始了!在各地紛紛推出不一樣的教育新模式:
‧英國
將於2016年在倫敦開辦的Ark Pioneer Academy,近日受到當地媒體關注,因為該校的8至14歲的中小學生,將接受「Blended Learning」(混合教育)模式的新試驗,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有老師,還結合電腦上網學習。老師數目減少,角色轉變為帶領學生網上學習及討論。
報道指,學生因應各自的學習步伐,由電腦給予合適程度的指導及練習,比起傳統課堂,學生更能投入及自主學習,主動汲取知識。而類似的教育模式在美國亦已於部分學校採用,課堂上約四分一時間透過電腦學習,目標是令學生於一年時間內學到傳統教學需一年半時間的知識。
‧美國
未來會否有更多課堂被徹底翻轉?《紐約時報》去年底報道,底特律有一間被稱為「翻轉學校」(flipped school)的Clintondale High School,一改傳統,本來上課是聽書,回家做功課,但該校學生卻回家後才「聽書」,觀看由老師拍攝的教學片段學習知識,翌日回校可向老師發問,課堂上做作文、算術或科學研習。老師在課室不會一味「講書」,有更多時間觀察學生進度。據報道指,學生不合格率由本來近三成減少至一成以下,已有其他學校仿效並有教育界人士前往參觀考察。
自學解決難題 不需課本老師
‧法國
有沒有想過,課堂上不一定有老師?也不一定需要有課本?法國一間科技學校便兩者也沒有,每名學生面前各有一部電腦,由電腦給予難題,只有簡單提示,2至5個學生分為一組,自行上網學習解決題目所需要的知識。學生追求的不是分數,而是如何自主學習來完成題目。學生由18至30歲不等,入學不設門檻。當地報道指,有一些名校對此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感興趣及有意引入。
法國當地對此新教學法的意見兩極,有人認為學校應至少教學生最基本知識,完全讓學生自主學習太天真,但也有當地的科技部門官員認為,這種教學法正好能夠培養出適合現今數碼經濟時代的年輕人。
新的教育模式,成績仍待時間引證,但無可否認,都是衝着新知識年代最需要怎樣的人才而跳出傳統求變。
今年3月,《紐約時報》曾有文章「創造力可以在課堂習得嗎?」指傳統的學術科目仍然重要,但市場需要創造力,並引述美國學者Gerard J. Puccio指,批判思維向來被視為通往成功的關鍵,但現已不足夠,「在快速變化世界裏生存,你需要創造力。」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會人人考第一,也有人或比其他人愛想像,但文中提到一種信念,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更加富有創造力。鼓勵學生萬無一失的想法,只會創造出太多思維刻板的人。
教育是塑造孩子未來的重要過程,在追求分數的教育制度下,無論家長及學生也只能被「洗腦」,一味追求分數,但面對新知識的世界,這還說得準嗎?
世界其他角落,有不少課堂開始變得不一樣,本港卻仍然只是將一堆重複又重複的練習功課堆在孩子枱頭,小小腦袋連留白的空間也被視為「多餘」,又何來學習自主創造?
看着各地對教育模式求變,難道你還相信,催谷孩子拼分數就已足夠?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失敗?挫折?不足為𢣷
註:本文轉載自yahoo 新聞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然而知易行難,當我們真正面對失敗時,自信難免會遭受打擊,挫敗感亦油然而生。著名多媒體創作人鄭丹瑞和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的成就已毋庸置疑。究竟他們有何妙法令其失敗的經驗成為成功路上的基石?
人的一生有很多機會,究竟時下年輕人應該如何選擇,才能把握那些正確的機會,避免失敗?一直致力推動青少年發展的香港賽馬會就請來鄭丹瑞和李麗珊擔任「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的導師。鄭丹瑞(阿旦)在80年代後期是紅極一時的DJ,之後踏入銀幕亦同樣成功,然而他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選擇退居幕後,於另一個範疇再創出一番事業,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抉擇和獨到眼光。
對此,阿旦說道:「其實什麽是對的機會,什麽是錯的機會,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不過,只要我們抓緊每一個機會,即便那個機會令你失敗和遭受挫折,但你也會從中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不需懼怕失敗,因為經歷失敗正正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並非所有機會都是好的機會,因為有些機會可能令我們行差踏錯,故阿旦亦補充:「除了抓緊每個機會,我們更要認識一些對的人,可以引領我們的人,讓我們能選擇對的路,做對的事。」
怎樣才算可以引領自己的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金牌得主「風之后」李麗珊就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為一眾年輕學員舉例說明。原來一向拼搏的李麗珊在兒時是一個凡事只做七成的人,「七成珊」的花名亦由此而來。直到12歲那年的夏天,她在舅父的帶領下接觸到滑浪風帆。其舅父在長洲經營滑浪風帆中心,但他想讓李麗珊知道機會得來不易,從而明白絕對不能輕言放棄,故在此後的一個多月只讓李麗珊在餐廳幫忙,一邊改掉她凡事不盡力的陋習,一邊學懂珍惜機會的重要。當李麗珊徹底改掉其凡事做七成的陋習後,其舅父才讓她踏上帆板,李麗珊的奧運冠軍之路才由此而起。「風之后」細訴兒時往事,目的是勉勵學員們能認清自己的目標,追尋自己的夢想。
「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從體格、心智、社交三方面教導學員,讓他們從中學會如何成為成功的領袖。阿旦希望學員透過計劃傳授成為領袖在社交方面的要點:「作為領袖,最重要的是你能否把你的理念以正確的說話和技巧感染大家,令大家信服,我希望把我自己的一套技巧傳授給學員。」至於李麗珊則從心智方面著手,她表示:「要成為出色的領袖,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目標,倘若你所設立的目標並不足以令你全情投入和付出,那這絕對不是你的目標。只有明白自己心中的目標,才有奮鬥的毅力和勇氣。」
香港賽馬會與東華三院及曼聯合作舉辦的「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為北區、元朗及南區合共49位青少年提供領袖訓練,由著名跨媒體創作人鄭丹瑞、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及曼聯足球學校駐港總教練奧拜恩擔任導師,透過足球教練班、互動工作坊及由學員籌劃的社區足球活動,讓青少年增強自信及領導才能。表現卓越的青少年領袖將獲推薦於8月中前赴英國進行交流。
「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詳情可瀏覽:http://campaign.hkjc.com/ch/yfd/programs-leadership-overview.aspx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然而知易行難,當我們真正面對失敗時,自信難免會遭受打擊,挫敗感亦油然而生。著名多媒體創作人鄭丹瑞和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的成就已毋庸置疑。究竟他們有何妙法令其失敗的經驗成為成功路上的基石?
人的一生有很多機會,究竟時下年輕人應該如何選擇,才能把握那些正確的機會,避免失敗?一直致力推動青少年發展的香港賽馬會就請來鄭丹瑞和李麗珊擔任「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的導師。鄭丹瑞(阿旦)在80年代後期是紅極一時的DJ,之後踏入銀幕亦同樣成功,然而他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選擇退居幕後,於另一個範疇再創出一番事業,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抉擇和獨到眼光。
對此,阿旦說道:「其實什麽是對的機會,什麽是錯的機會,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不過,只要我們抓緊每一個機會,即便那個機會令你失敗和遭受挫折,但你也會從中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不需懼怕失敗,因為經歷失敗正正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並非所有機會都是好的機會,因為有些機會可能令我們行差踏錯,故阿旦亦補充:「除了抓緊每個機會,我們更要認識一些對的人,可以引領我們的人,讓我們能選擇對的路,做對的事。」
怎樣才算可以引領自己的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金牌得主「風之后」李麗珊就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為一眾年輕學員舉例說明。原來一向拼搏的李麗珊在兒時是一個凡事只做七成的人,「七成珊」的花名亦由此而來。直到12歲那年的夏天,她在舅父的帶領下接觸到滑浪風帆。其舅父在長洲經營滑浪風帆中心,但他想讓李麗珊知道機會得來不易,從而明白絕對不能輕言放棄,故在此後的一個多月只讓李麗珊在餐廳幫忙,一邊改掉她凡事不盡力的陋習,一邊學懂珍惜機會的重要。當李麗珊徹底改掉其凡事做七成的陋習後,其舅父才讓她踏上帆板,李麗珊的奧運冠軍之路才由此而起。「風之后」細訴兒時往事,目的是勉勵學員們能認清自己的目標,追尋自己的夢想。
「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從體格、心智、社交三方面教導學員,讓他們從中學會如何成為成功的領袖。阿旦希望學員透過計劃傳授成為領袖在社交方面的要點:「作為領袖,最重要的是你能否把你的理念以正確的說話和技巧感染大家,令大家信服,我希望把我自己的一套技巧傳授給學員。」至於李麗珊則從心智方面著手,她表示:「要成為出色的領袖,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目標,倘若你所設立的目標並不足以令你全情投入和付出,那這絕對不是你的目標。只有明白自己心中的目標,才有奮鬥的毅力和勇氣。」
香港賽馬會與東華三院及曼聯合作舉辦的「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為北區、元朗及南區合共49位青少年提供領袖訓練,由著名跨媒體創作人鄭丹瑞、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及曼聯足球學校駐港總教練奧拜恩擔任導師,透過足球教練班、互動工作坊及由學員籌劃的社區足球活動,讓青少年增強自信及領導才能。表現卓越的青少年領袖將獲推薦於8月中前赴英國進行交流。
「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詳情可瀏覽:http://campaign.hkjc.com/ch/yfd/programs-leadership-overview.aspx
自私無法讓愛生根
星島日報報道
她和他高中時為了愛情而私奔,放棄學業,踏進社會工作。她從小跟家人關係不好,曾經離家出走過多次,認為家人都不愛她,一直感覺自己很孤單。她自從認識他後,把所有感情都放在他一個人身上,生活尚算幸福。在一起五年了,他甚麼都願意為她做,每天下班後便做飯、洗衣服,照顧她喜歡的狗,她就像公主般被寵愛着。
她是一名初出道的演員和歌手,堅信自己會成名,能圓明星夢。他為了她努力賺錢,目標是存錢結婚。後來她愈來愈沉迷工作,把所有心思放在工作上,把他們共同存入銀行的部分錢拿去學聲樂和鋼琴,他卻沒甚麼上進心,有份安穩的工作便足夠。
她開始忽略他,他總說兩個人生活像一個人過!她的脾氣差,特別是在他面前,對他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他稍一犯錯,她便會罵他窩囊,甚至打他。他說被她當成奴隸、傭人使喚,感覺不被尊重,為了這份愛失去了自尊!他們一吵架,她就會收拾東西離開,每次都是他求她留下,她只是嚇嚇他,沒想過真的要走。
他渴望自由離開
終於有一天他爆發了,因為她管他嚴,不許亂交朋友,他做任何事都要經過她的同意,他渴望自由!當晚她把他趕出去,又被他哄回來!她以為事情過去了,沒想到過幾天,她出差演出時,他留下一張字條,靜悄悄無聲息地搬走了!那一刻她才後悔。他依然打電話關心她,她也會去他那邊小住。但是他卻不願意搬回來,不想太依賴她了!可是沒有他,她一個人生活很孤單、很不習慣,一想起他就流淚,希望能夠回到以前,可是他卻不想!她說:「我很痛苦,可是我又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彌補以前犯的錯和對他的傷害。他還愛着我,卻不願意跟我住在一起,他怕我再次傷害他!我現在既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又不想他離開我!我該怎樣才能令他回來?」
沒徹底自我反省
自私才是問題的核心。一個只管追求和滿足自己事業的女人,視男友為奴隸一樣,不懂得付出愛和尊重他的話,他要離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坦白說,應徹底的放棄她,重新開始新生活。她是看上對方的癡情和專一,才放肆地借愛情剝削他。即使分開後,她的流淚也不是因為愛,只是因為失去了被她呼喚使用的工具而已,她「不習慣」孤單,不想「他離開」,不是因為她真心了解自己的問題,亦沒有徹底自我反省,也不見得會改善自己的問題。她只想擁有一切,這是徹頭徹尾的自私。在自私裏,愛是不能生根的,只有一種佔有的關係。這種霸王的行為和心態,富壓逼性,叫人難受。
人心的傷害是很長久的烙印,受傷了,雖然感情還在,但要療傷,除了需要離開傷害自己的人和事外,更重要是看清自己的感情需要,而非死守感情對象。愛錯了,不是愛的問題,而是錯選對象的問題。要愛護和保護珍貴的愛,不讓它再受傷害,也是我們在愛中需要學習的智慧。圖:新華社
■情人相處,要學𢤦愛護對方,感情才能生根。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素黑
逢星期一刊出
(素黑療情)
今日館
Facebook 馬上成為Yahoo 新聞的Fans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站著工作益處多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醫生
立法會議員坐着開會,飯氣攻心之時,隨時席上入睡,叫人側目。我建議改為站着開會,醜態便不用重演。此非叫議員站起來效法擲物、叫囂、衝向官員等舉動,旨為他們更健康、更愉快,更有傾有講,提升議政水平!
研究一: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在同被派製作同一題目短片的研究對象中,站着開會製作出來的短片比坐着開會的,質素更佳。且站着開會比坐着開會者,對他人意見的態度更開放,更少自我捍衛。
研究二:
三十四名在辦公室工作人士自願接受觀察七周。十人繼續坐着做案頭工作,二十四人改用「企枱」站着工作。「企枱」可按個人高度調校,從而在最舒適位置工作。研究人員每日以流動電話,隨機確定觀察對象的工作位置三次。
七周觀察結束,二十四名使用「企枱」者,87%感覺比從前坐案工作舒適,87%感覺比前更有活力,75%感覺比前健康,71%感覺比前更精神集中,66%感覺比前更具生產力,62%感覺比前快樂,33%感覺壓力比前紓緩。0%表示他們不喜歡測試的「企枱」。
研究三:
於2010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在澳洲接受觀察的十二萬人中,每天坐着時間愈長的群組,在觀察期內,由於任何原因死亡的人數愈高。
解讀上述研究:
站着時肢體活動比坐着時更多,此乃對大腦的良性刺激,使人更清醒、更集中精神、更樂觀,與人溝通更暢順;站着時增加的肢體活動,對心、肺、肌肉、全身平衡有益。站着對減低上背痛亦有好處。
我的建議:
1. 可能的話,在家及工作間改用「企枱」。
2. 把「坐下談」的習慣,改為「散步談」。
3. 減少以電郵與同工溝通,改為走到他面前直接對話。
4. 每天跑步三十分鐘,其他時間不是坐便是臥的生活習慣並不健康,須增加更多站立時間。
5. 但須注意,不停在工作間踱步,對同工或造成滋擾。
資料來源:
http://www.nbcnews.com/health/mental-health/standing-gets-employees-pumped-meetings-study-n129826
http://vitals.nbcnews.com/_news/2012/10/12/14393489-workers-find-they-like-taking-a-stand-at-their-desks
http://m.livescience.com/15324-ssedentary-behavior-health-risks.html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針灸治療胃炎
胃炎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炎性變化,是胃粘膜炎症的統稱。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常見的為單純性和糜爛性兩種,起病急,前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噁心、嘔吐;後者主要表現為嘔血和黑糞等。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遷延,大多臨床症狀不規則,一般多有上腹脹滿、脹痛、泛酸、噯氣、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症狀。確診主要依賴胃鏡檢查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本病屬於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常見於成人。該病屬中醫「胃脘痛」、「傷食」、「嘔吐」等範疇。
中醫認為本病在「胃」,但可由多種原因形成,外感或內傷均可引起,與「脾」、「肝」、「腎」等關係較為密切。1) 患者飲食不節,損及脾胃。暴飲暴食,饑飽無常;或喜食生冷,寒積胃腸,損傷脾胃之氣,氣機升降失常,或過食辛辣肥甘,過飲烈酒,釀熱生痰,損傷脾胃,而出現胃脘疼痛之症。2) 患者肝氣不調,橫逆犯胃。肝為將軍之官,喜條達而惡抑鬱。若境遇不遂,憂思惱怒,情懷不暢,肝鬱氣滯,疏泄失職,橫犯脾胃,脾胃失和,則可致胃脘脹滿嘈雜等症。3) 患者稟賦不足、脾胃虛弱,陽氣不足,胃納呆鈍,脾運失健,而發為胃腸痞滿、疼痛。4)患者有外感暑濕、寒濕,內侵脾胃,水濕內停;或飲酒過度,釀濕生熱,損及胃腑;或肝鬱脾虛,脾失運化,蘊濕生熱,而致痞滿、嘈雜、反酸、胃脘灼痛等症。 5) 患者虛火內生,胃陰不足。肆食肥甘辛辣,飲酒過度,蘊濕釀熱,日久不愈,灼傷胃絡;或氣滯血瘀,病邪留滯,瘀久化熱;或肝氣久鬱,化而為火,上述原因均可灼燒胃腑,損耗胃陰,而發為胃脘灼痛,口乾咽燥,大便乾澀等症。
針灸治療胃炎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以針刺為主,或配合神燈照射,或配合拔罐療法。具體治療要根據患者的證型,辨證論治,常取中脘,足三里,寒邪凝滯 ,加梁丘;飲食停滯,加脾俞,胃俞,天樞;肝氣犯胃,加期門、陽陵泉、太沖;濕熱中阻,加陰陵泉、三陰交、內庭、厲兌;胃陰虧虛,加幽門,章門,三陰交、內庭等。
對於胃炎患者日常飲食尤為重要。中醫認為辛辣、油炸之物,容易上火傷陰,如酒、辣椒、芥茉、胡椒、咖啡等,這些會刺激胃液分泌或使胃黏膜受損的食物,應避免或減少食用。有些食物容易產氣,使患者有飽脹感,應避免攝食。炒飯、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類製品,各式甜點、糕餅的食物及冰品類食物,常會醸濕礙胃,引起或加重患者的不適,應留意選擇。要注意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此外,患者吃飯要定時定量,進餐要細嚼慢咽,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少食多餐,可以避免胃脹或胃酸過多,胃酸過多可能會逆留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要溫和飲食,過涼或過熱都會對胃產生損傷。營養搭配要合理,不要偏食或暴飲暴食。再者,患者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不喝酒。生活要有規律,不要熬夜,減少無謂的煩腦,心情保持愉快。平時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添減衣物,避免寒涼侵襲。當他們出現症狀要要及時就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周忠亮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賭徒家人苦 兩成曾試死諫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世界杯後日凌晨開鑼,不少賭徒已摩拳擦掌。有戒賭機構分析逾2,000名已婚男性賭徒求助個案,近8成半為病態賭徒。爛賭累及家人,調查發現,賭徒家人中有兩成曾試圖以死相諫。
明愛展晴中心分析過去近10年、逾2,000名已婚男性賭徒求助個案,發現近6成人在20歲前已經開始賭博,逾半賭齡長達16至30年,主要賭馬及賭波,普遍欠債20萬元或以下。
現年68歲的許先生,70年代曾是職業足球員,賭波又賭馬,婚後決心戒賭,並轉行當飲食業老闆,高峰期擁逾10間舖及多幢物業,豈料97年金融風暴令其經營壓力大增,賭癮再起,「好像潛伏了的魔鬼,一旦開始(賭博)便難以回頭。」
戒完又再賭 「如魔鬼潛伏」
2006年世界杯,許先生曾豪花逾百萬元下注一場賽事,累計輸掉數千萬,需向親友借貸度日,更令妻子出現精神問題。許先生嘆在親人面前抬不起頭做人,幸得對方不離不棄;在3名女兒苦勸下,終令他下決心戒賭。
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表示,近2,000名個案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接近8成半人被界定為「病態賭徒」或「嚴重病態賭徒」,普遍欠債問題嚴重、家庭關係破裂。至於670名受訪的賭徒家人當中,9成人表示曾受情緒困擾、近3成人會將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近兩成人更曾企圖以死相諫。
世界杯後日凌晨開鑼,不少賭徒已摩拳擦掌。有戒賭機構分析逾2,000名已婚男性賭徒求助個案,近8成半為病態賭徒。爛賭累及家人,調查發現,賭徒家人中有兩成曾試圖以死相諫。
明愛展晴中心分析過去近10年、逾2,000名已婚男性賭徒求助個案,發現近6成人在20歲前已經開始賭博,逾半賭齡長達16至30年,主要賭馬及賭波,普遍欠債20萬元或以下。
現年68歲的許先生,70年代曾是職業足球員,賭波又賭馬,婚後決心戒賭,並轉行當飲食業老闆,高峰期擁逾10間舖及多幢物業,豈料97年金融風暴令其經營壓力大增,賭癮再起,「好像潛伏了的魔鬼,一旦開始(賭博)便難以回頭。」
戒完又再賭 「如魔鬼潛伏」
2006年世界杯,許先生曾豪花逾百萬元下注一場賽事,累計輸掉數千萬,需向親友借貸度日,更令妻子出現精神問題。許先生嘆在親人面前抬不起頭做人,幸得對方不離不棄;在3名女兒苦勸下,終令他下決心戒賭。
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表示,近2,000名個案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接近8成半人被界定為「病態賭徒」或「嚴重病態賭徒」,普遍欠債問題嚴重、家庭關係破裂。至於670名受訪的賭徒家人當中,9成人表示曾受情緒困擾、近3成人會將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近兩成人更曾企圖以死相諫。
訂閱:
文章 (Atom)
論
用戶不喜歡該評論0Tommyho • 25分前 舉
用戶喜歡這個評用戶不喜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