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或大便乾硬,或排便感覺欠暢的疾病。許多人視便秘為小毛病,其實它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是隱藏在人體內的「隱形殺手」,直接威脅健康及生命。
便秘可導致肛裂、痔瘡、黃褐斑、口臭、納差、腹脹等不適;亦可誘發腸道外的併發症,如腦卒中等;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壓,屏氣使勁排便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發作;長期的便秘可使腸道細菌發酵而產生的致癌物質刺激腸黏膜上皮細胞,易誘發癌變。有的人經常服用瀉藥性通便藥,但開始雖可暫通大便,日久則易導致結腸黑變病,成為更頑固的便秘。
中醫藥對於便秘的治療有著良好的療效。但隨個體的不同,選用的治療方法亦有所不同。有因大便乾結為主的,治療宜選用火麻仁、鬱李仁、玄參等補水潤腸;有因乏力,排便無力為主的,治療宜選用黃芪、白術等補氣行舟,有因怕冷,大便堅澀難出者,治療選用肉蓯蓉、乾薑等補火生土,推動腸道的運行;有因腹脹甚,大便難出,治療則選用枳實、木香等以行氣導滯通便。
生活調理對於便秘的康復亦非常重要:
多飲水:水喝得少,供給機體新陳代謝的水量不足,在腸道內殘留的水分就少,大便就會變得乾燥堅硬。所以每天至少應補充2000毫升水,讓大便維持適當的軟硬度,特別是晨起一杯溫開水更有助於正常排便。
調整飲食習慣:在胃腸的功能正常前提下,大便的性狀及多少主要取決於食物的種類和進食量,尤其是食物中所含的纖維素更是有助於排便,所以平素應多吃水果和蔬菜,以及菠菜、芝麻、番薯、香蕉、胡桃仁等,少食煎炸炙熱之品。
堅持腹部按摩。仰卧,屈曲雙膝,雙掌搓熱,左手平放在右下腹部,右手放在左手背上,向上推至右肋下部,顺着臍上方横過腹部,至左下腹,然後回到原處為一圈,反覆按摩10-15分。亦可按摩足三里、氣海、中脘、關元、天樞等穴位。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馬劍穎博士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偽左翼,真奴役
註:本文原作者陳雲
六月十四日,一位左翼社運領袖報稱被警察在警車上辱罵及拍打,後來回到政府總部演說,卻說自己受辱是小事,錯誤的是整個壓迫人的資本主義制度。說話的冷靜,令人驚訝。為何當今的左翼社運界都喜歡將問題化大,而不是大小結合、先解決實在的問題,或大小問題一起解決?
他們一下子跳到無可解決的大問題,令群眾陶醉在殉道式的道德榮耀裡面。演說到最後,當然說抗爭要繼續,下週再到政府總部集合之類。下週失敗了,就說這只是鬥爭的開始。
化解這些左翼的群眾麻醉技巧,需要一點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知識。我們的心理結構有id、ego和super-ego 三部分。id是原慾,滿足食慾和性慾、有仇必報、保護生存空間、毆打侵害自己的人、與敵人同歸於盡等,這些都是id,它是危險的,要駕馭的,但不可以被壓制、否定和熄滅,否則人生就失去驅動力,也無法實踐自己的自由。香港的左翼,卻處處壓抑群眾的id,明明增加一點壓力就可以嚇怕政府,卻處處和平理性非暴力,坐下等警察包圍,逐個抬走。
調和id與現實世界,靠的是理性的ego(自我),現實政治、道德現實主義就是ego的工作原則。當ego克服現實限制和梳導好id之後,我們奠定自己的superego,道德的超我。這是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也是世故和柔韌的處事態度。香港的左翼厭惡現實主義和現實政治,他們逃避應用ego的工作原則,那太辛苦了。
香港左翼的做法,是壓制id,蔑視ego,但高舉道德的超我。這是虛假的道德,只是討口舌便宜,自欺欺人,令人活在蒙昧和怯懦之中。這也是道德,但這是奴隸的道德,不是主人的道德。香港左翼那些毫無歷史反省的、不顧現實條件的普世價值、平權運動、多元主義,就是平白灌輸給香港人的superego,聽起來飄飄然,卻令人解除了實踐慾望、捍衛生存空間的動力,令人失去真實的生活感覺,遇到政府壓迫便節節敗退,灰心喪志,甘心世代為奴。
過敏性皮膚疾病的中醫治療與食物敏感關係
何謂過敏性疾病?
泛指人體因對某些物質敏感所引致的所有毛病。在香港最常見的這類疾病包括:過敏性皮膚病,例如:濕疹、癢疹、藥疹、蕁麻疹、遺傳過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日光疹、過敏性紫癜、敏感性脫髮等等;呼吸道敏感,例如:鼻敏感、咽喉癢、敏感性咳嗽、哮喘等;消化道敏感,例如:慢性腹瀉、過敏性腹痛等;其他因敏感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關節炎、水腫、情緒病、偏頭痛、流產等等。
誘發過敏反應的因素
食物 ﹕蝦、蟹、牛奶、蛋、牛肉、羊肉、杧果、士多啤梨、番茄、菇類、味精、大蒜、堅果類,食品中所含的調料、防腐劑
藥物:﹕抗生素、疫苗等等。
接觸物 ﹕各種化學性物質,如化妝品、洗滌劑,含有鎳或鍍鉻的金屬飾物,水泥,染料,顏料,化纖織物;植物性的有漆、蕁麻、殺蟲劑、花粉;昆蟲的毒液、毒毛,動物的皮毛。
人體:寄生蟲或微生物等等。
疾病:內分泌紊亂、代謝障礙、精神因素、內臟疾病、感冒、病菌感染(如扁桃體炎、鼻竇炎等),溫度變化、日光、機械性刺激均可誘發或加重免疫反應。
中醫如何看待過敏性皮膚病(濕疹)?
中醫認為人與生俱來會有體質上的個體差異,如西醫所說的過敏性體質,在中醫來說便稱之為稟賦不耐。稟賦不耐,外邪容易侵入人體,導致人體氣血失和,輕則表現在皮膚,重則侵入體內臟腑,令到臟腑功能失調。中醫所說的外邪如:風邪、熱邪、濕邪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症候群的總稱,簡單來說即是上述所提及的各種致敏原。
中醫很擅長治療過敏性疾病,中醫治病是以整體出發,治理好身體,體質改善則疾病自消。所以我常告訴我的病者:“看中醫不是只醫你的病而是醫治你的人(身體)”。中醫會辨證審因,審因論治。我們根據望、聞、問、切來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然後定立治療方案。治療過敏性皮膚病常要驅風、清熱、化濕、解毒。還要因應病人內在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等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方調理身體。標本兼治是中醫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特點。先治病、後調理。首先針對身體狀況處理疾狀,然後根據個人稟賦調理身體預防復發,這樣才可獲得較持久而穩定的療效。
中醫認為食物與過敏性疾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某類體質如脾胃欠佳的人,因為脾胃功能差,不能對食物中的某些物質作正常的代謝、吸收、轉化,令到這些物質成為身體內多餘的病理產物(致敏原),以皮膚病為例,不少濕疹病者本來病情已好轉很多,療程也近尾聲了,但是,因為吃了某些不適合的食物後再次令病情加重,又要重新起步再作治療,這是很可惜又令人沮喪的事,有些患者更會因為不理解這種病情演變規律而怪罪醫生,甚或對治病信心盡失而不再作任何治療。
所以若能找出什麼引發疾病反覆發作,對治療幫助之大是很顯然易見的。當我得悉HK BioTek 可提供一系列完整的食物/吸收物敏感測試時,便很為我的病人們高興,因為能夠簡單方便地驗一次血,就知道是什麼物質引致身體出現不妥,可提高治療效果且更可縮短治療時間。
個案分享
38歲的C小姐自小已患嚴重濕疹(異位性皮炎),成長期間試盡很多中、西醫的治療,效果時好時壞,五年前她成為我的病人,給她處方中藥及進行針灸後,病情雖已改善不少,但仍間有反覆輕微發作,當收到她的即時及延遲的食物敏感測試報告,我們便很清楚療效仍未很滿意的原因,因她對很水果及調味類有嚴重的延遲反應,自她停吃那些令她過敏的食物後,皮膚狀況慢慢穩定地改善,堅持了年半的治療,更可停藥也不發作,因此我沒見C小姐約2年了。
半年前她回來看病,但這次是慢性腹瀉,原來她在07年12月開始至08年6月期間,進行了2次宮內受精(IUI)及2次試管嬰兒(IVF)治療,但都不成功,此後常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究其病因可能與不孕的壓力以及大劑量的雌激素治療有關,我給她處方中藥及施針灸,最初三週的療效很好,腹瀉明顯減少,因大劑量雌激素治療而引起的水腫也減輕,不過進入第四週後腹瀉又再頻密,而且皮膚毛病又再出現。
詳細詢問病人的日常起居飲食情況,發現原來她服用了一些西方草本營養丸約二十天,但自皮膚轉差後她已馬上停服,不過病情仍不見改善,我便再給她作24種草本植物敏感及IgA測試,結果顯示她對刺五加(西伯利亞人蔘)、玫瑰果、當歸、蘆薈的敏感程度很高。
而IgA的結果指出她的消化系統對很薑、芝麻、薏米、核桃也出現很強的過敏反應,這些都是她上次作IgG及IgE測試時沒呈陽性反應的食物,也是她近年常吃的食材,她的草本營養丸中含有當歸以外的上述成份,而我的處方中亦包括當歸這種常用的中藥材,這便是令次療程療效不理想的原因。
於是我立即不再處方當歸給她,自她不再服食這些不適合的草藥及食物後,再經過2個多月的治療,其皮膚情況變好,也沒出現慢性腹瀉,再用中藥調理了個多月,上次覆診時她的脈呈一派喜脈之象,驗尿證實她成功懷孕了。可見很多病找到對的治療方法,也要配合不引致過敏的日常飲食,身體才能長治久安。
資料來源:
撰文:中醫敏感專科 許懿清中醫師
由 HK Biotek提供
泛指人體因對某些物質敏感所引致的所有毛病。在香港最常見的這類疾病包括:過敏性皮膚病,例如:濕疹、癢疹、藥疹、蕁麻疹、遺傳過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接觸性皮炎、日光疹、過敏性紫癜、敏感性脫髮等等;呼吸道敏感,例如:鼻敏感、咽喉癢、敏感性咳嗽、哮喘等;消化道敏感,例如:慢性腹瀉、過敏性腹痛等;其他因敏感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關節炎、水腫、情緒病、偏頭痛、流產等等。
誘發過敏反應的因素
食物 ﹕蝦、蟹、牛奶、蛋、牛肉、羊肉、杧果、士多啤梨、番茄、菇類、味精、大蒜、堅果類,食品中所含的調料、防腐劑
藥物:﹕抗生素、疫苗等等。
接觸物 ﹕各種化學性物質,如化妝品、洗滌劑,含有鎳或鍍鉻的金屬飾物,水泥,染料,顏料,化纖織物;植物性的有漆、蕁麻、殺蟲劑、花粉;昆蟲的毒液、毒毛,動物的皮毛。
人體:寄生蟲或微生物等等。
疾病:內分泌紊亂、代謝障礙、精神因素、內臟疾病、感冒、病菌感染(如扁桃體炎、鼻竇炎等),溫度變化、日光、機械性刺激均可誘發或加重免疫反應。
中醫如何看待過敏性皮膚病(濕疹)?
中醫認為人與生俱來會有體質上的個體差異,如西醫所說的過敏性體質,在中醫來說便稱之為稟賦不耐。稟賦不耐,外邪容易侵入人體,導致人體氣血失和,輕則表現在皮膚,重則侵入體內臟腑,令到臟腑功能失調。中醫所說的外邪如:風邪、熱邪、濕邪是各種不同類型的症候群的總稱,簡單來說即是上述所提及的各種致敏原。
中醫很擅長治療過敏性疾病,中醫治病是以整體出發,治理好身體,體質改善則疾病自消。所以我常告訴我的病者:“看中醫不是只醫你的病而是醫治你的人(身體)”。中醫會辨證審因,審因論治。我們根據望、聞、問、切來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機,然後定立治療方案。治療過敏性皮膚病常要驅風、清熱、化濕、解毒。還要因應病人內在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等情況,分別採用不同的方調理身體。標本兼治是中醫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特點。先治病、後調理。首先針對身體狀況處理疾狀,然後根據個人稟賦調理身體預防復發,這樣才可獲得較持久而穩定的療效。
中醫認為食物與過敏性疾病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某類體質如脾胃欠佳的人,因為脾胃功能差,不能對食物中的某些物質作正常的代謝、吸收、轉化,令到這些物質成為身體內多餘的病理產物(致敏原),以皮膚病為例,不少濕疹病者本來病情已好轉很多,療程也近尾聲了,但是,因為吃了某些不適合的食物後再次令病情加重,又要重新起步再作治療,這是很可惜又令人沮喪的事,有些患者更會因為不理解這種病情演變規律而怪罪醫生,甚或對治病信心盡失而不再作任何治療。
所以若能找出什麼引發疾病反覆發作,對治療幫助之大是很顯然易見的。當我得悉HK BioTek 可提供一系列完整的食物/吸收物敏感測試時,便很為我的病人們高興,因為能夠簡單方便地驗一次血,就知道是什麼物質引致身體出現不妥,可提高治療效果且更可縮短治療時間。
個案分享
38歲的C小姐自小已患嚴重濕疹(異位性皮炎),成長期間試盡很多中、西醫的治療,效果時好時壞,五年前她成為我的病人,給她處方中藥及進行針灸後,病情雖已改善不少,但仍間有反覆輕微發作,當收到她的即時及延遲的食物敏感測試報告,我們便很清楚療效仍未很滿意的原因,因她對很水果及調味類有嚴重的延遲反應,自她停吃那些令她過敏的食物後,皮膚狀況慢慢穩定地改善,堅持了年半的治療,更可停藥也不發作,因此我沒見C小姐約2年了。
半年前她回來看病,但這次是慢性腹瀉,原來她在07年12月開始至08年6月期間,進行了2次宮內受精(IUI)及2次試管嬰兒(IVF)治療,但都不成功,此後常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瀉。究其病因可能與不孕的壓力以及大劑量的雌激素治療有關,我給她處方中藥及施針灸,最初三週的療效很好,腹瀉明顯減少,因大劑量雌激素治療而引起的水腫也減輕,不過進入第四週後腹瀉又再頻密,而且皮膚毛病又再出現。
詳細詢問病人的日常起居飲食情況,發現原來她服用了一些西方草本營養丸約二十天,但自皮膚轉差後她已馬上停服,不過病情仍不見改善,我便再給她作24種草本植物敏感及IgA測試,結果顯示她對刺五加(西伯利亞人蔘)、玫瑰果、當歸、蘆薈的敏感程度很高。
而IgA的結果指出她的消化系統對很薑、芝麻、薏米、核桃也出現很強的過敏反應,這些都是她上次作IgG及IgE測試時沒呈陽性反應的食物,也是她近年常吃的食材,她的草本營養丸中含有當歸以外的上述成份,而我的處方中亦包括當歸這種常用的中藥材,這便是令次療程療效不理想的原因。
於是我立即不再處方當歸給她,自她不再服食這些不適合的草藥及食物後,再經過2個多月的治療,其皮膚情況變好,也沒出現慢性腹瀉,再用中藥調理了個多月,上次覆診時她的脈呈一派喜脈之象,驗尿證實她成功懷孕了。可見很多病找到對的治療方法,也要配合不引致過敏的日常飲食,身體才能長治久安。
資料來源:
撰文:中醫敏感專科 許懿清中醫師
由 HK Biotek提供
鼓勵孩子做義工 培養助人精神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義工發展是助人自助,也可增進個人成長,但近年有前綫社工發現,不少家長及學生只為義工時數或一紙證書而參與,並未理解服務意義。今個暑假,不妨鼓勵子女善用餘暇,真正從義工服務中體會助人精神,也讓個人身心得以成長。
圖片(部分):本報資料圖及受訪者提供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屯門區督導主任潘永盛指出,有家長為了孩子報讀幼稚園或升小一,而安排他們做義工。高中課程於08年增設「其他學習經驗」,初期也有「快餐式」或「跑數式」做義工現象,高中生在活動還未完結時,便說服務時數已足夠而要求離開。他強調,遇上這情況,中心並不會把他們拒諸門外,因起步如何不重要,反而希望他們能繼續參與,體驗做義工的好處。
思想變正面
潘永盛指出,義工小組讓義工們接觸社會不同層面,擴闊視野,除了在人際關係、擇業上有所啟發,個人也會有更大成長。「年輕人會變得主動,不再冷漠、功利,會懂得關心別人及社會。社會上近年多怨氣、戾氣,各式投訴充斥,正是包容不足,義務工作可作平衡,讓年輕人不只以自己的角度看事物,與家庭、鄰舍、學校、社會,也會有更大聯繫。」他強調,義務工作的重點不是只着重自己的成長,同時看重服務對象是否得益,才是最終的核心價值。
現於浸會大學主修地理及通識教育的潘焌匡(Carson),自中一開始參與義務工作,自言以往個性內向,不懂與人溝通,卻在義工服務中重建目標與自信,更被評估為領袖才能方面的資優生。Carson初中時在駐校社工建議下投入義工服務,其後被推薦加入義工小組。「當時小組內全是大學生,自己是初中生,眼見大哥哥、大姊姊們做事有計劃、有條理,也很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他們都樂於教導,令自己覺得可以放膽試。」
Carson中三那年更曾擔任交流團的團長,所帶領的團員都較自己年紀大。又曾在社工鼓勵下自擬義工服務計劃書,向區議會成功爭取到資助。「過程中很有成功感,也了解到構思計劃要有清晰的理念,並要從物資、預算、人手等一一部署。」
性格變開朗
義工服務除了令Carson個性變得開朗,也學懂帶領不同學員向目標出發,令他覺得義工在前綫探訪工作外,也可朝教育方面發展。現時作為中三級的實習老師,他在學校內也有推動義工服務計劃。「想將自己的經驗帶到課堂與學生分享,中學生活不單是上課放學打機睡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去發掘。」
在生活中發揮
要鼓勵子女參與義工服務,潘永盛建議家長讓子女由小做起,並以身作則付諸行動。「在孩子幼稚園、初小階段,親子已可一同參與,簡單的賣旗、長者探訪活動,小朋友要學會主動與陌生人對話,並要應付遭拒絕的情況,已很不簡單。」
要是孩子不願參與,家長不應強迫、責備,宜細心了解背後原因,等待機會再作鼓勵,重點是要由心出發。最理想的義務工作,其實應是在生活中發揮,把義工精神放入日常生活中。
撰文:李越樺
編輯:黃寶恩、梁家敏
義工發展是助人自助,也可增進個人成長,但近年有前綫社工發現,不少家長及學生只為義工時數或一紙證書而參與,並未理解服務意義。今個暑假,不妨鼓勵子女善用餘暇,真正從義工服務中體會助人精神,也讓個人身心得以成長。
圖片(部分):本報資料圖及受訪者提供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屯門區督導主任潘永盛指出,有家長為了孩子報讀幼稚園或升小一,而安排他們做義工。高中課程於08年增設「其他學習經驗」,初期也有「快餐式」或「跑數式」做義工現象,高中生在活動還未完結時,便說服務時數已足夠而要求離開。他強調,遇上這情況,中心並不會把他們拒諸門外,因起步如何不重要,反而希望他們能繼續參與,體驗做義工的好處。
思想變正面
潘永盛指出,義工小組讓義工們接觸社會不同層面,擴闊視野,除了在人際關係、擇業上有所啟發,個人也會有更大成長。「年輕人會變得主動,不再冷漠、功利,會懂得關心別人及社會。社會上近年多怨氣、戾氣,各式投訴充斥,正是包容不足,義務工作可作平衡,讓年輕人不只以自己的角度看事物,與家庭、鄰舍、學校、社會,也會有更大聯繫。」他強調,義務工作的重點不是只着重自己的成長,同時看重服務對象是否得益,才是最終的核心價值。
現於浸會大學主修地理及通識教育的潘焌匡(Carson),自中一開始參與義務工作,自言以往個性內向,不懂與人溝通,卻在義工服務中重建目標與自信,更被評估為領袖才能方面的資優生。Carson初中時在駐校社工建議下投入義工服務,其後被推薦加入義工小組。「當時小組內全是大學生,自己是初中生,眼見大哥哥、大姊姊們做事有計劃、有條理,也很懷疑自己的能力,但他們都樂於教導,令自己覺得可以放膽試。」
Carson中三那年更曾擔任交流團的團長,所帶領的團員都較自己年紀大。又曾在社工鼓勵下自擬義工服務計劃書,向區議會成功爭取到資助。「過程中很有成功感,也了解到構思計劃要有清晰的理念,並要從物資、預算、人手等一一部署。」
性格變開朗
義工服務除了令Carson個性變得開朗,也學懂帶領不同學員向目標出發,令他覺得義工在前綫探訪工作外,也可朝教育方面發展。現時作為中三級的實習老師,他在學校內也有推動義工服務計劃。「想將自己的經驗帶到課堂與學生分享,中學生活不單是上課放學打機睡覺,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去發掘。」
在生活中發揮
要鼓勵子女參與義工服務,潘永盛建議家長讓子女由小做起,並以身作則付諸行動。「在孩子幼稚園、初小階段,親子已可一同參與,簡單的賣旗、長者探訪活動,小朋友要學會主動與陌生人對話,並要應付遭拒絕的情況,已很不簡單。」
要是孩子不願參與,家長不應強迫、責備,宜細心了解背後原因,等待機會再作鼓勵,重點是要由心出發。最理想的義務工作,其實應是在生活中發揮,把義工精神放入日常生活中。
撰文:李越樺
編輯:黃寶恩、梁家敏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中國崛起 港人如何自處?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少年時曾看過一部電影叫「新獨臂刀」,姜大衞、狄龍主演,張徹導演,編劇應是倪匡。該片的外景,不少似在今天科技大學的校園,山勢熟口熟面,所以我記憶猶深。故事主綫是說有武林盟主,為人忌才,不能容將來有人能挑戰他的地位。為達此目的,他不斷搜尋武林中的新秀高手,若其武功不錯,便找機會陷害他,並把他打傷打死,逐出武林。姜大衞所演的角色便被此老奸巨滑的盟主斷去一臂,從此託意志消沉。後來與狄龍結為好友,但狄龍又為此盟主所殺,姜想出一絕招,為其報了仇。
世上有無如此人等,思茲念茲都要防止有人超越他?在各種辦公室中,此類人又那會稀缺?在國際政治上,又有無國家會採取先下手為強的先佔策略(pre-emptive move),在別國未形成足夠實力威脅自己前便先把它扼殺於萌芽?這也是有的。當代最喜此道的無疑是美國。例如,小布殊時代美國強找藉口,訛稱伊拉克有核子武器,硬是派兵滅其政府、殺其總統。當時美國所用的理論正是上面提到的先佔策略。其實伊拉克有無核彈並不重要,美國認為你將來能威脅到他,便會出手。這套理論的原創人是布殊與其幕僚的隔代國師,曾在芝大哲學系與政治系長期任教的古希臘經典學者史特勞斯(Leo Strauss)是也,日前低調訪港但卻鬧得滿城風雨的美國前國防部副部長Paul Wolfowitz正是史特勞斯的傳人。此位前國防部長在芝大政治系讀博士時,有段時間史特勞斯應還未離開。不過,史特勞斯雖提出先佔理論,但卻反對佔人國土,布殊等人是只聽前者,不理後者。
美國試圖打擊 維持霸主地位
對美國政府而言,當今世上那個國家最有潛力超越美國?中國過去雖力求貫徹韜光養晦策略,但美國不吃這一套,在中國國力與美國仍有差時,硬是把中國視為主要對手,中國的韜光養晦政策可能已走不下去了。
美國如此做,原因可能部分來自其堅持要做一哥的心態,但除此以外,利益因素亦很重要。舉個例子,美國政府雖欠債纍纍,但美元的地位仍是獨霸天下。有此地位後,中國或其他國家就算有貿易盈餘,但也會購買大量美債,這等於世界人民正在不斷的用辛勤勞動得出來的產品,送給美國,換回來的只是一批不斷貶值的紙張——美元,或它的債券。倘若中國經濟力量再增強,人民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美國的如意算盤便沒有這麼響了。由此可知,霸主地位是能帶來利益的。
美國當然不能如攻打伊拉克般攻打中國,但經濟上軍事上及外交上的圍堵,其意圖已是路人皆見,意識形態上的鬥爭當然也不會手軟。美國這樣做,部分原因恐怕是它的盟友中,包括歐洲及甚至印度,都有人對中國管治模式大感興趣,因為中國在作決策時不用理會政客的干擾,其效率有些人會感到羨慕。在意識形態的戰綫上,香港顯然是中美的兵家必爭之地。
香港步入中美博弈夾縫
在此大國博弈中,對美國來說,最好的形勢是一個親美的人當上香港特首,但中國決然不會容忍此事的出現。香港搞搞民主,對中國不會構成重大威脅,香港內部的民生政策如何,中央政府其實無多大興趣理會。但若主權受到削弱,外國勢力猛增,卻是中央一定要防範的,這不會有疑問。
港人似乎逐步走進這雙方博弈的夾縫中,不易脫困,形勢凶險。將來特首普選,選出中央不能接受的親美人士的機會極微,但香港政局波譎雲詭不可說沒可能。倘有此局面,中央大有可能不肯委任,甚至可用《基本法》容許的把香港宣布為進入緊急狀態,從而中國內地法律可適用於香港。性質上,這便等同「接管」(receivership)香港了,哪怕這只是暫時的,對港人來說這不是一個理想局面,更嚴重的是,就算接管結束,重回一國兩制,內地對港的戒心會增加,關鍵性的經濟發展,不會再靠香港,香港的經濟地位便會大挫,民生凋零。在內地及香港,不會有太多人希望見此情景。
(本欄逢周一、五刊登)
撰文︰雷鼎鳴
喝酒不酗酒 同樣致命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醫生
酒徒醉後每說:「我好高興!」其實飲酒過量一點也不高興,美國疾控中心上周發表報告,指美國工作年齡人口死亡,十人中便有一人由酒精導致。
報告:
分析2006至2010年間全美死亡記錄,發現
1. 20 至64歲〈工作年齡〉人士死亡,10人中1人與酒精有關。
2. 每年平均88,000人死於酒精毒害。
3. 由於酒精死亡人士比一般人口平均早死30年,即每年由於酒精損失的生命高達250萬人年。
4. 70%死於酒精人士年齡在20至64歲之間〈工作年齡〉,5%年齡在20歲以下。70%死者是男性。
定義:
慢性酒精過量 ― 女性每周8杯或以上,男性每周15杯或以上
暴飲 — 2至3小時內,女性飲4杯或以上,男性飲5杯或以上
一杯 ― 紅白酒5安士〈約140毫升〉,啤酒12安士〈約340亳升〉,拔蘭地 / 威士忌1.5安士〈約42毫升〉。
後果:
1. 慢性酒精過量,引致癌症、肝硬化、大腦退化、心衰竭、胃炎、營養不良、因酒精成癮出現「震顫性譫妄」〈飲不夠酒便顫抖不停,甚至出現幻覺〉。
2. 暴飲一次足以致命!醉駕害己害人。高處墮下。寒冬醉倒街頭,低温症而死。墮海。爭執打鬥。意外懷孕,亦屬「致」命一種。
結論:
1. 醫學界須更重視酒精禍害,多查問病人飲酒習慣,成診症一部分。研究顯示,只要家庭醫生稍為詢問病人飲酒習慣,大部分病人已能作出頗持久的自我約束。
2. 毋須要求酒精過量人士即時完全戒酒,皆因頗難實現。只要飲酒人士由每周15杯,減半至每周7至8杯,已收很大的健康效益。
3. 孕婦及兒童切勿飲酒。
我的建議:
最好完全不飲,否則須自我節制,一杯起兩杯止,每周不超過三次。自制力不足,應找醫生幫忙,除輔導外,還有戒酒針〈naltrexone〉,每月一針或有幫助。
資料來源:
http://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4/p0626-excessive-drinking.html
酒徒醉後每說:「我好高興!」其實飲酒過量一點也不高興,美國疾控中心上周發表報告,指美國工作年齡人口死亡,十人中便有一人由酒精導致。
報告:
分析2006至2010年間全美死亡記錄,發現
1. 20 至64歲〈工作年齡〉人士死亡,10人中1人與酒精有關。
2. 每年平均88,000人死於酒精毒害。
3. 由於酒精死亡人士比一般人口平均早死30年,即每年由於酒精損失的生命高達250萬人年。
4. 70%死於酒精人士年齡在20至64歲之間〈工作年齡〉,5%年齡在20歲以下。70%死者是男性。
定義:
慢性酒精過量 ― 女性每周8杯或以上,男性每周15杯或以上
暴飲 — 2至3小時內,女性飲4杯或以上,男性飲5杯或以上
一杯 ― 紅白酒5安士〈約140毫升〉,啤酒12安士〈約340亳升〉,拔蘭地 / 威士忌1.5安士〈約42毫升〉。
後果:
1. 慢性酒精過量,引致癌症、肝硬化、大腦退化、心衰竭、胃炎、營養不良、因酒精成癮出現「震顫性譫妄」〈飲不夠酒便顫抖不停,甚至出現幻覺〉。
2. 暴飲一次足以致命!醉駕害己害人。高處墮下。寒冬醉倒街頭,低温症而死。墮海。爭執打鬥。意外懷孕,亦屬「致」命一種。
結論:
1. 醫學界須更重視酒精禍害,多查問病人飲酒習慣,成診症一部分。研究顯示,只要家庭醫生稍為詢問病人飲酒習慣,大部分病人已能作出頗持久的自我約束。
2. 毋須要求酒精過量人士即時完全戒酒,皆因頗難實現。只要飲酒人士由每周15杯,減半至每周7至8杯,已收很大的健康效益。
3. 孕婦及兒童切勿飲酒。
我的建議:
最好完全不飲,否則須自我節制,一杯起兩杯止,每周不超過三次。自制力不足,應找醫生幫忙,除輔導外,還有戒酒針〈naltrexone〉,每月一針或有幫助。
資料來源:
http://www.cdc.gov/media/releases/2014/p0626-excessive-drinking.html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被遺忘的真理-馬哈希言教(1) Ramana Maharshi ( 1879-1950)
註:本來我想打字給各位看官,但數千字我卻打不來,什歉!唯有同scan and paste jpeg方法。
我對這幾真頁Paual Brunton印度之旅 1930s ( Search Sceret India )什有執著,希望有緣人有機会窺探印度圣人的覺知是什會一回事!它也包含了圣經之不足,說出了人類的起源是「光音天」之說,南懷謹也曾說人本是光音天,不具肉身,沒有苦難及煩惱,有了物質下墮欲望,苦受就呈現了!它包含了伊斯蘭教先知之說、基督教罪與救贖的真義,藏傳佛法無我、自證光明法身的教法,是不可多得之之「大道」,歡迎各位加入討論及参透究竟。
我對這幾真頁Paual Brunton印度之旅 1930s ( Search Sceret India )什有執著,希望有緣人有機会窺探印度圣人的覺知是什會一回事!它也包含了圣經之不足,說出了人類的起源是「光音天」之說,南懷謹也曾說人本是光音天,不具肉身,沒有苦難及煩惱,有了物質下墮欲望,苦受就呈現了!它包含了伊斯蘭教先知之說、基督教罪與救贖的真義,藏傳佛法無我、自證光明法身的教法,是不可多得之之「大道」,歡迎各位加入討論及参透究竟。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李嘉誠無心睡眠
李嘉誠27日在汕頭大學畢業禮上致辭時表示,政府必須深切推行教育改革,他一直認為,投資教育失當是對未來嚴重的罪行。他還說,公平正義被腐蝕時,政經生態均會走向循環的大滑坡,因此,構建社會信任,是民族最好的無形資產。
李嘉誠在畢業禮上發表題為《無心睡眠》的演說。李嘉誠表示,最近網絡討論頗多,他雖已看破事態得失,但還是憂心個體的機會失衡將成「新常態」、憂心國家資源局限影響到未來發展。他說,還憂心政府對教育改革和投資不足、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
以下為演講全文:
每年6月,能參加畢業典禮,分享同學們完成人生階段里程碑的快樂時刻,我內心的欣喜,猶如自己畢業一樣。我謹代表校董會全人恭喜每一位同學,祝願你們在天空海闊的人生大道上能實現理想,走出自己的寬坦大路。
可能因為網絡上的許多討論,最近很多朋友,不約而同,積極向我推介各種酣眠良方,有氣功的、有食療的、有中西各種靈方妙藥——希望我可以在晚上睡得好點;朋友關懷那份濃厚情誼令我感動,但大家討論我長夜裡未能成眠的熱切....對我卻是一番鼓舞。我今年85歲,事態間,各種個人得失,早被風風雨雨衝淡,還有何憂心?
我憂心,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各人智商、能力和努力程度不一樣——機會失衡成為「新常態」。
我憂心,國家資源局限成為未來發展的難題。
眼前,我們需要把困難變為機遇;
眼前,我們急需科技拓闊創新;
政府要有靈活方略,處理價值世界和實際世界間微妙的關係,特別在再分配的調節機制,不要讓「貧富懸殊的憤怒」和「高福利負擔」一事的兩面現象,持續讓社會停滯和不安;政府必須率先納新求變、開拓思維,政府必須深切推行教育改革,我一直認為投資教育失當是對未來嚴重的罪行。
我憂心,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信任是凝聚理性社會一個重要的環節,當它未能成為潤澤社會的「正能量」,當大家總覺得一切在變味,對一切存疑,認為公平正義被腐蝕時,政經生態均會走向循環的大滑坡:構建社會信任——是民族最好的無形資產。
各位同學,你們今天畢業了,在新大門的真理鐘敲響之時,你對未來的許諾是什麼?每天晨光初現時,你可曾對社會的問題有所記掛?你會是,視而不見、無動於衷,還是淵深邃密、鍥而不舍?一個有真能力的人,總會自覺的把「推動社會進步」視為己任。
不可言詮的世界,她的未來需要你們年輕人的承擔、需要你們正面的價值觀、需要你們的關懷、需要你們的耐心,也需要你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其心者知其性,有你們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心和堅持,就是你我在變動不居的世局中最好的酣眠良方!
再次祝願各位同學在責任之路上活出成功、豐盛、快樂和充滿尊嚴的人生。
今天你以汕大為榮,明天汕大必以你為榮。謝謝各位!
慢行放鬆 重新細味人生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香港人生活步伐急促,每日追追趕趕,連靜下來思考的時間也沒有。從事藝術行政的Hyzuii發起的慢行團,透過慢行活動及工作坊,讓人學習放鬆和拋開煩惱,重新感受身邊的人和事。
去年12月吳狄殷(Hyzuii)與友人發起慢行團,至今已舉辦了七次,每次約有10至20人參加,參加者由叔叔、家庭主婦以至中學生都有。Hyzuii坦言,當初也是誤打誤撞組織這活動,「當時西九戶外藝術節『自由野』讓公眾申請舉辦活動,我便遞交計劃書,最後獲批了,便開始了第一次的慢行。」
所謂慢行,不單以慢速步行,Hyzuii更希望參加者藉着慢行放鬆心情、忘記煩惱,感受身邊事物。她笑說:「平日行得慢反而被人望住,特別在中環,行慢一點都被人怒視。」後來她把慢行團的大本營搬到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讓參加者一個跟一個、拿着空心的牛皮紙捲沿牛棚內外走,全程約45分鐘,「紙捲可吸入汽車聲,把聲音轉化為頻率,參加者可感受到紙捲的震動,用頻率感受世界。」
慢行始覺平日行得快
Hyzuii表示,人經常因自己聽到的聲音而產生很多思想,但把聲音轉化為震動就可減少雜念,「當你聽到兩個人吵架,便會思考他們誰對誰錯,如果把聲音化為頻率,聲音會變成中性,便不會加上主觀評論。」她又指,「其實人每分每秒都在思考,雜念不斷湧入腦海,如在慢行時有一兩秒可靜下來,其實已好好。」
她坦言,有些參加者「愈要他們放鬆,就愈緊張」,亦有參加者曾向她表示,「慢行時自己好像鬼魂,以抽離的角色看別人,原來平日自己行這麼快」。她說,不論參加者有甚麼感受,都希望他們日後可抽多點時間給自己,「慢行、放鬆自己是重要的,就當給自己一份禮物。」Hyzuii期望慢行的概念,能像種子一樣發芽,藉此喚醒更多人放慢腳步,細味人生。
香港人生活步伐急促,每日追追趕趕,連靜下來思考的時間也沒有。從事藝術行政的Hyzuii發起的慢行團,透過慢行活動及工作坊,讓人學習放鬆和拋開煩惱,重新感受身邊的人和事。
去年12月吳狄殷(Hyzuii)與友人發起慢行團,至今已舉辦了七次,每次約有10至20人參加,參加者由叔叔、家庭主婦以至中學生都有。Hyzuii坦言,當初也是誤打誤撞組織這活動,「當時西九戶外藝術節『自由野』讓公眾申請舉辦活動,我便遞交計劃書,最後獲批了,便開始了第一次的慢行。」
所謂慢行,不單以慢速步行,Hyzuii更希望參加者藉着慢行放鬆心情、忘記煩惱,感受身邊事物。她笑說:「平日行得慢反而被人望住,特別在中環,行慢一點都被人怒視。」後來她把慢行團的大本營搬到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讓參加者一個跟一個、拿着空心的牛皮紙捲沿牛棚內外走,全程約45分鐘,「紙捲可吸入汽車聲,把聲音轉化為頻率,參加者可感受到紙捲的震動,用頻率感受世界。」
慢行始覺平日行得快
Hyzuii表示,人經常因自己聽到的聲音而產生很多思想,但把聲音轉化為震動就可減少雜念,「當你聽到兩個人吵架,便會思考他們誰對誰錯,如果把聲音化為頻率,聲音會變成中性,便不會加上主觀評論。」她又指,「其實人每分每秒都在思考,雜念不斷湧入腦海,如在慢行時有一兩秒可靜下來,其實已好好。」
她坦言,有些參加者「愈要他們放鬆,就愈緊張」,亦有參加者曾向她表示,「慢行時自己好像鬼魂,以抽離的角色看別人,原來平日自己行這麼快」。她說,不論參加者有甚麼感受,都希望他們日後可抽多點時間給自己,「慢行、放鬆自己是重要的,就當給自己一份禮物。」Hyzuii期望慢行的概念,能像種子一樣發芽,藉此喚醒更多人放慢腳步,細味人生。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母親留家中 孩子未必好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醫生
母愛偉大。產後留在家中帶孩子,還是復工,往往是兩難抉擇。孩子固然需要母親照顧,養育他們卻在在需財,在兩者相違中折騰,足令婦女患上産後抑鬱。以下研究或為時下在職婦女提供解答。
研究:
10,700名於2001年在美國出生的孩子,接受長期觀察,包括在9個月、2歲、4歲及入讀幼稚園時接受智能及操行測試。研究人員同時收集他們的家庭收入、母親産後何時復工等資料。
結果:
1.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母親若在他們出生後未滿九個月便復工,他們的智能發展比同期母親沒出外工作的孩子更佳。
2.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母親若在他們出生後九個月至二十四個月之間復工,他們的操行比同期母親沒出外工作的孩子更佳。
3. 中産家庭的孩子,母親在產後復工、何時復工,對他們智能發展及操行並無影響。
4. 富裕家庭的孩子,母親在產後愈早復工,他們智能發展及操行愈差。
結論:
1. 低收入家庭母親産後復工賺取收入,產假及其他福利,豐富家庭物質生活,有雪中送炭之效,足以抵消母親不在家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有餘。
2. 中產家庭母親産後復工賺取收入,豐富物質生活,比低收入家庭而言,相對較少。因此,她們外出工作好壞相抵,故對孩子智能發展及操行並無影響。
3.富裕家庭,母親産後是否恢復外出工作,對物質生活全無影響。因此,母親出外工作只會對孩子智能發展及操行構成母親不在家的壞影響。
我的建議:
大部分婦女來自低收入或中産家庭,她們若認為產後需要復工,便隨心好了。因為低收入家庭婦女産後復工,不但對孩子智能發展及操行無害,更有明顯好處。至於中產家庭婦女産後復工與否,則對孩子智能發展及操行並無好或壞影響。
至於富裕家庭婦女,反而應下定決心,產後留在家中帶孩子,送給他們錢也買不到的母親照顧。
資料來源: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4/06/140616102412.ht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