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消化性潰瘍的中醫治療及調養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消化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損傷而發生的潰瘍,其深度達到或穿透黏膜肌層,嚴重者可出現胃腸穿孔及上消化道出血之急症。潰瘍部位大多位於胃和十二指腸,分別稱之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消化性潰瘍有週期性發作的特點,多於春天及冬天復發,但一年四季均有發作。若氣候驟變,再加上情緒不暢、精神緊張、飲食不節等因素,容易誘發消化性潰瘍,出現上腹部悶脹、進食後或空腹上腹部疼痛、噯氣頻繁、反酸、食慾減退等症狀;甚者可出現嘔血或排黑芝麻糊狀的大便;穿孔時劇烈腹部疼痛、大汗淋漓、發熱,甚或休克。後二者均需立即急診處理。
中醫治療思路,強調「治未病」。具體體現於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病以及起病後防止併發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幽门梗阻及癌變。 
預防消化性潰瘍的復發
中醫藥在預防消化性潰瘍復發及提高潰瘍癒合品質方面顯示出了獨特的優勢。主要採用健脾益氣、溫中散寒、健脾清熱化濕、活血化瘀、益氣活血等方法,其中活血化瘀、益氣活血則是預防潰瘍復發的主要機制。現代醫學認為Hp感染是其致病和致復發的重要原因,中醫清熱化濕也十分重要。臨床上常用黃芪、黨參、延胡索、蒲公英等中藥。 
由於精神狀態和飲食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和癒合,因此病者調節好生活節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防治消化性潰瘍的關鍵。消化性潰瘍的患者生活要規律,避免勞累和精神刺激。飲食應有規律,切忌暴飲暴食及食無定時。烈酒、濃茶、咖啡、酸辣的食物對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就是「毒藥」,所以消化性潰瘍患者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少食肥、甘、厚、膩、酸辣等食物;少飲酒及濃茶、咖啡及服用西藥消炎止痛類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
另外,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不乾淨、變餿的食物;在時冷時熱的天氣中注意保暖,以防感冒。若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症狀,應及早找醫生確診,對症下藥,病從淺中醫。 
吸煙可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氫鹽,降低幽門括約肌張力,影響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消化性潰瘍病史或有現症潰瘍的患者應該戒煙。 
消化性潰瘍的中醫治療
急性發作期,西藥較有優勢。對抑制胃酸及殺滅幽門螺旋菌有很好作用。但部分病人服用足量的西藥後仍有胃痛等不適,或西醫療程足夠後仍有臨床症狀者,中醫治療都是很好的切入點。中醫治療辨證肝氣犯胃、脾胃濕熱、瘀血停滯屬實證;胃陰不足、脾胃氣虛、脾胃虛寒屬虛證進行施治,可起到優良的治療效果。
消化性潰瘍的中醫食療              
蓮子桂花粥
此粥有補心益脾,溫中散寒,暖胃上痛的功效。適合有胸脘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上腹疼痛等症狀的胃潰瘍患者。材料包括蓮子60克,桂花2克,大棗5枚,大米100克。先將大米、蓮子、大棗用清水浸泡2小時,去芯,入砂鍋中,加水煮1小時,至蓮棗肉酥爛,加入桂花2克,放鹽適量,再燉5分鐘即成。 
黃芪猴頭菇湯
此湯有助消化,利五臟,補中益氣,養血生津。適用於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尤其對預防胃癌有明顯療效。材料有猴頭菇250克,黃芪30克,田七5克,雞肉500克,紅棗5枚,食鹽適量。將猴頭菇洗淨,用沸水飛,撈出;將雞肉洗淨,剁塊;然後把雞塊,黃芪,田七,紅棗,猴頭菌和清水放入鍋內,先用武火燒沸,後改用文火120分鐘即可。
佛手粳米粥
這款粥有理氣和中功效,適用於肝胃氣滯型潰瘍病患者。作法簡單,將50克佛手用水煮開後加入100克粳米煮粥,加鹽適量調食。 
蒲公英燉豬肚
此食療具有健脾和胃,清熱止痛功效。適用於熱鬱型潰瘍病患者。材料有豬肚1個,蒲公英100克;蒲公英加水煮30分鐘,取汁去渣,用其汁燉豬肚爛熟,吃豬肚,飲湯。   
炒扁豆淮山粥 
這款粥能健脾養胃。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兒減半。 
鵪鶉湯 
此湯有健脾開胃的功效。鵪鶉一隻、黨參15克、淮山30克、茯苓10克煲湯。 
綿茵陳煲鯽魚
有健脾祛濕開胃的功效。材料有鯽魚一條(約500克)宰淨(鐵鍋放油、生薑微煎)、瘦豬肉250克,綿茵陳100克、蜜棗3枚、扁豆10克煲湯。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張學斌博士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创巴仁波切:禁锢的形式

宇宙级大笑话

若要断除自我的野心,我们必须了解我及我的地盘是如何建立的,以及我们如何将自己的投射(projection)用做自我存在之证物。我们之所以努力证明自己是实在的,原因在于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由于此种不确定的驱使,我们试图在身外寻找一参考点——某种我们与之有关联、可以感觉到它是分开的具体东西,来证明我们自己的存在。但是当我们认真地回顾过去以及更久远的时光时,这通盘的计画颇令人生疑。难道是我们设下了一个大骗局?

骗局在于将我与他人当成实有。这二元性的设定来自于空无。在起始之时,只有开放的空间,空无一物,自足而了无牵连,但是为了确定“零”,我们创造了“一”以证明“零”的存在;但那仍嫌不足,我们生怕会卡在“零”与“一”里,因此我们又开始前进,且愈行愈远。。我们造出“二”以确定“一”的存在,然后又造“三”来确定“二”、“四”来确定“三”如此接连不断。我们搭好了背景——一个基础,从那里可以一路走下去,直到无穷尽。这就是所谓的“轮回”(samsara)——肯定存在之恶性连锁循环。一项肯定需要另一项肯定,而此项肯定又需要另一项肯定……。

试图肯定我们的“实在”是件大苦事。这好似走在看来无限延伸出去的地板上,却动不动发现自己突然自边缘滑落;为了保住性命,只好立刻将地板加长,使它看来似乎无穷无尽。我们自以为很安全地走在看似坚实的地板上,但不幸地再度滑落,因此不得不又将地板加长。我们不了解这整个步骤是多余的——我们不须为了有地方站而铺地板,我们其实一直都是站在地面上的,所以根本从无跌落或需要支撑之虞。事实上,我们一再加长地板以巩固立足之地,是一个大笑话——再大不过的笑话,宇宙级大笑话!不过我们可能不觉得它好笑,反而觉得像是一个严重的出卖事件。

为了更确切了解肯定人、我为实有的过程——“我”之发展过程——熟悉“五蕴”会有所帮助。五蕴是一套佛学概念,它以五个步骤过程阐述“我”。

第一个步骤,或第一蕴,即“我”的产生,谓之“色蕴”(form)或基本无明。我们忽视虚空之开阔、流动性及其智慧的本质。当我们的心智经验出现间隔或空间时,当对于觉知、开放、自我之不存在突然有那惊鸿一瞥时,我们不禁生起疑惑:“或许我会发现没有实在的我?那种可能性令我害怕,我不要再继续追究下去了。”这种抽象的妄想症、担心出差错的不安,是业之连锁反应的根源,那是对于极端迷惑与绝望的恐惧——恐惧“我”之不存在、恐惧无我的状态构成我们时刻的威胁。“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该怎么办?我不敢再看下去了。”我们希望保有某种实在感,然而唯一可用之材是虚空,因此我们试图将对虚空的经验冻结或固体化。这里所说的无明并非愚蠢,而是一种固执。突然发现无我令我们惊慌失措,使我们不肯接受而急切地想要抓住什么。

下一步骤是想设法将自己的时间填满,藉着转移注意力以忘却孤单,业的连锁反应于焉开始。业是依“彼”、“此”的相对性而生——我的存在与我的投射——当我们不停地让自己忙碌时,业也不停地重生。换言之,我们有种唯恐无法被自我的投射所确定的恐惧感,因此必须不停地藉由感觉自我之投射为实物,以图证明自我的存在。我们对于身外之物确为实体的感觉,增强了我们自己也必是实体的信念。这即是第二蕴——受蕴(feeling)。

在第三阶段,“自我”发展出三种策略或冲动用以对待“我”的投射:冷漠、受欲与嗔恚——这些冲动皆以知觉为引导。此处的知觉是指对于任何时刻发生的事,你必须正式向中央指挥中心报告之自觉感觉,然后你即可运用其他策略来操纵每一情况。

冷漠策略之运用,是将我们想要回避或可能使我们受到伤害的任何敏感区域变得麻木——我们穿上一套铠甲。第二种策略是爱欲——把东西抓过来并吃进肚子里,那是一种磁化过程。如果我们感觉满足,通常不会去抓取东西;但是当我们感到贫穷、饥饿、无助的时候,就会伸出触角企图抓住些什么。第三种策略——嗔恚,这也是基于困乏的经验而产生的。那种活不下去的感觉迫使你抵挡任何威胁到你财产或食物的事物,并且,你越感觉可能受到威胁,反应也越不顾死活。你奋力想跑得更快,以求得温饱与安全,这种奔波即是一种嗔恚的形式。嗔恚、爱欲与冷漠都属于第三蕴——想蕴(Perception/impulse)。

色、受、想三蕴皆属本能性过程,我们利用雷达系统探测自己的地盘;不过,如无智力、如无予以概念化及命名的能力,“我”仍然无法适当地建立起来。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搜集巨量资讯在我们体内;既然已发生过这么多事,我们开始加以分类,并将之一一存档、命名,也可以说是将之正式化。因此,智力或概念是自我的下一阶段——第四蕴。但仅此仍嫌不足,我们需要一活跃、有效率的机制,将“我”的本能性与智能性过程予以调和,这即是“我”的最后发展——第五蕴的识蕴(consciousness)。
  
意识包括情绪与不规则的思考模式,二者之总和的即形成让我们汲汲营营于其间的各种幻想世界,此等幻想世界在佛典中被称为“六道”(thesixrealms)。情绪是“我”最精采的部分——“我”之大军的将领,而下意识思想、白日梦与其他各种念头,则串连成一场接一场的好戏,因此,思想是构成“我”的大军,他们不停地活动,永远在忙。我们的思绪是很狂乱的,它们杂乱无章,忽东忽西并且重叠杂沓。我们不停地从一个念头跳到另一个念头,从神圣的思惟到性幻想、到计算金钱、到家务琐事等等。五蕴的整个发展过程——色、受、想、行、识——即是我们想遮蔽自己不具实质之真相所做的努力。
  
禅修是要看穿这层遮蔽物。但是我们无法立即对治根本无明,那如同想要将一面墙一下子推倒;如果我们想拆掉这面墙,得一块砖、一块砖地拆——我们从现成的东西下手,以此做为踏脚石。因此,禅修须由情绪与思想开始——特别是思想过程。
  
自我专注
六道是轮回之六境,“道”意指我们所住的实相之某一特定境界。因为我们贪恋熟悉的环境、惯常的欲望与渴求,以致于无法拥有宽广的心境;我们紧抓着习以为常的模式,因为迷惑提供了广大的熟悉场地,使我们沈迷其间而无暇他愿。我们害怕失掉这种安全与娱乐,因此不敢跨步至广阔的空间,进入禅修的心智状态;觉醒的状态令我们不安,因为我们不确知该如何处理它,所此宁可退回自己的牢房而不愿将自己释放。迷惑与受苦成了我们的例行工作,时常让我们感觉安心甚至愉悦。
  
六道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与地狱道。这六道主要决定于我们对待自己与周遭环境的情绪性态度,此情绪性态度又进一步被概念性的解释与推理着色并加强。我们虽生而为人,但是在一日之间可能遍历所有六道的情绪——从天道的傲岸直到地狱道的仇恨与偏执。不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通常深植在某一道中,而这一道提供我们特定的执迷风格,即一种自娱、自处的方式,使我们可以不必面对自己根本的疑虑与最深沈的恐惧——我们可能并不存在。
  
天道的主要支配力量是心理上的执拗——一种自我中心的、精神唯物取向的禅修式专注。修行者在这种禅修中是将自心住于某物之上,因此,修行的课题无论看似多么深刻,都被当做实估而非透明体来感受。这类禅修是以深厚的“自我发展”为起点,真正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创造一处坚固的居所,毋宁说是为了创造居住者的自我意识;有了大量的自我意识,自然再度肯定了禅修者的存在。
  
这样的修行如能成功,确可产生戏剧化的结果——诸如修行者可能体验启示性的幻象或声音、仿佛深刻的心理状态、身体或精神上的极乐……等。各种“意识的变化”均可经由自觉心的努力而被经验或制造出来;不过,这些经验只不过是仿制品、塑胶花,是人工伪造的假货。
  
我们也可能执着于某种方法——重复念呪或观想。但这并非真正全神融入念咒或观想,而是你在观想、你在念咒。这种建构于“我”——“我在做这个”——的修习方式,其实只是在发展自我意识而已。
天道是历经艰苦奋斗而实现的,是希望与恐惧的产物。对失败的恐惧与对获得的渴望,一次又一次地升高并逐渐增强;你一下子觉得自己可以成功,而下一刻又唯恐自己会失败——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反反覆覆,造成精神上无比的紧张。成功或失望对我们而言,太重要了——“这下我完了”或“这是我无比的快乐”。
  
最后,我们变得兴奋异常,以致于开始丧失希望或恐惧的参考点。我们不知自己的所在及所为,然后,突然一道闪光将痛苦与快乐结合为一,住于自我的禅定绽现曙光,因为如此的大突破、如此的大成就,快乐于是充满了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毋须再去理会希望或痛苦。而我们非常可能将此视为永恒的证悟或与上帝的合一,这时,我们觉得所见到的一切皆美丽、可爱,甚至生命中最丑恶的境况也犹如天堂;所有不愉快、侵略性的事,看起来都是美事,因为我们成就了与自我的合一。换句话说,是自我丧失了它的才智。这是绝对的、终极的迷乱,极端的无明,因此威猛无比。那是一种精神的原子弹——无论就慈悲心来说、就与人沟通方面说、或就跳出自我束缚的观点而论,它都是自我毁灭性的。天道的方式是一步步地愈陷愈深,弄出更多更多的锁链捆绑住自己;我们修行愈精进,制造出的枷锁也愈多。经典中以蜘蛛吐丝自缚为喻,直至窒息而亡方已。
  
事实上,我们只率及天道之两面中的一面,即精神唯物化的自毁性。然而,天道式的唯物主义也可用于俗世间对精神及肉体之至乐的追求、贪图各种欲望的满足:健康、财富、美丽、声名、德性等一切美事;其做法永远是享乐取向的,意思是在保养“自我”。天道最大的特征是没有希望与恐惧,这是可能藉着专注于感官或灵性方面事务达到的——无论是二者中的哪一种情况,要获得如此非凡的幸福,我们都必须忘记是谁在追求,以及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的野心表现在对世俗的追求上,起先我们追求快乐,然后开始享受为求快乐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开始在努力中松驰自己。在到达绝对快乐与舒适的途中,我们开始松懈,并善加利用自己的处境,奋斗于是变成了探险,然后又变成了度假——虽然我们仍走在朝向终极目标的旅程上,但我们却认为每一步都像是在度假一般。
  
因此,天道本身并不特别苦,因“苦”来自于最终的理想幻灭。你自以为已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至乐,于是你沈迷其中;然而突然有东西摇撼你,使你幡然觉悟原来获得的一切并不能持续到永远,你的至乐变得不可靠且不规则了,当你试着将自己推回快乐的状态时,在你心中再次出现希望得以持续的念头。但是业力带给你各种烦扰,以致到某一阶段你对于保持快乐渐次失却信心;终至一日,你突然爆发,感觉被骗了——因为你不能永远留在天道。所以,在业力摇撼你并提供你各种异常状况时,整个过程变成了彻底的失望,于是你埋怨自己以及使你上达天道的人,或责怪将你带离天道者;你愤怒、失望,因为你认为自己被骗了,于是你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另一道。这即是所谓的轮回,字义是“连续的圆圈”、“漩涡”——在迷惑之海中,旋转复旋转,永无止息

其次是善妒之神或阿修罗道,此道最显著的特征是偏执狂。如果你想帮助具有阿修罗性情的人,他们会将你的好意视为是要压迫他们或渗透他们的领域;但是你若决定不帮忙,他们又会认为你自私,只图自己的舒服;如果你表现得模棱两可,他们又觉得你在耍花样。阿修罗的心态机灵细密,能洞察所有隐密的角落。当你自以为是在与一位阿修罗面对面沟通时,其实他正从你背后盯着你看。这种强烈的偏执狂配以极端的效率与准确性,促成一种自卫性的傲慢。阿修罗心态有如一阵风般呼啸而过,希望将所有事情就地完成,避免任何被攻击的可能——那是一种奋力不懈争取更高、更大成就的表现。因此,阿修罗必须时刻防范落入陷阱,因为没有时间让他准备充分之后再付诸行动——他毋须准备,一向说做就做,一种错误的自发性、一种可随意而为的观念而养成。阿修罗心态是时刻不离比较的。在不断为保障安全与获取更大成就的奋斗当中,总是需要一些参考点、路标来策画行动,对付敌手,并衡量自己的进步,于是你会将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当成竞赛,想像有一个假想的对手在与你较量,使你必须要不停地对付“他们”和“我”和“我的朋友”、“我”和“我自己”。你觉得每个角落都很可疑很危险,因此必须仔细检查以防不测,然而你却未曾注意到要隐藏或伪装自己。你是非常直接的,遇有问题或任何看似可能不利于你的阴谋,都会挺身而出并不惜一战。你贸然站出来,面对面开战,力图揭发阴谋。你一方面站出来面对情势,一方面却又对于收到的有关该情势的讯息不信任、不予理会——你什么都不肯接受,拒绝学习任何来自外界的事物,因为你将每个人都当成敌人。
  
爱欲 
人道主要的执着是爱欲(passion)。爱欲在此是指一种聪明的攫取,其间逻辑推理的心永远盘算着如何制造快乐。当深感开心的事物与自己绝缘,因而感觉失落、匮乏,且时常伴着一分怀旧之情。你认为只有愉悦的事物才能够带给你舒适与幸福,但却自觉力有未逮,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缺乏魅力将快乐的事物自然地吸引到身边来;不过,你仍然积极设法拉拢它们,因而导致对他人的挑剔态度——只因你想吸引最优良的品质,最怡人、最具格调、最文明的情境。
  
这种贪求与阿修罗道是不一样的,因为后者不像前者这般挑剔与聪明;相较之下,人道涉及高度的选择性与吹毛求疵。你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态及风格,排斥所有不同风格的事物,又要求每件事物都必须恰到好处,并且批评、责怪那些不符合你标准的人。或者,你发现某人居然具有你所向往的风格,甚至在这方面还超越你:他才智过人、品味高雅、生活快乐,并且拥有你所渴望拥有的东西;他可能是位历史人物、神话人物或是与你同时代而令你印象极为深刻的人;他成就非凡,让你极度希望拥有像他一样的特质——这一切不单只是嫉妒另一人而已,而是你想要将那个人拉到你的地盘上来,那是种有野心的嫉妒,因为你要与另一个人不分轩轾。
  
人道的精髓,在于为了追求崇高理想所做的努力。处于人道的人们时常会产生幻象,譬如看到耶稣、佛陀、护持神(Krishna,译者按:印度教三大神之一——Vishnu之第八化身)、穆罕默德,或其他卓然有成且对你意义重大的历史人物。此等伟人真可谓集所能想像的一切美好事物于一身——名望、权力、智慧,因此他们若想致富绝无问题,因为他们对其他人具有强烈的影响力,于是你想要跟他们一样——不一定要比他们强,但至少要与他们不相上下。人们时常也将自己幻想成伟大的从政者、政治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科学家等等,渴望以一种英雄式的态度创造里程碑,创下最壮观、最伟大的历史纪念碑——这种英雄式的做法,源自于对自己所欠缺之物的痴迷。当你听说某人具有不寻常的特质时,你认为他们了不起而自己则微不足道,因为这种不断的比较与挑选,所以产生一连串永无止境的欲望。
  
人类的心态非常偏重知识、学习与教育,他们重视各种资讯与学识的搜集,因此知识分子在人道最为活跃。由于搜集这么多东西、构想这么多计画,心是一刻也不得闲,而人道的典型正是卡在千头万绪的杂念当中——忙着想东想西,不断地创造各种构想、计画、幻觉、梦……,根本无法学到任何东西,这与天道的心态大为不同。你在天道完全沈迷于欢乐之中,有一种自困的满足感;在阿修罗道,你被竞争冲昏了头,强烈的感受将你压倒、催眠,鲜有机会构想任何念头;而在人道,则会有很多念头产生,智识、逻辑的心智大为增强,而开创新局的各种可能性也令你心醉。因此,你试图抓住新构想、新策略、相关的史例、书中的引句以及你生命中重大的事件等等,致使你的心被各式各样的念头充满——甚至连下意识中的记录也不断重现,比起在其他各道时频繁得多。
  
所以人道是非常智性的一道,更是异常忙碌、纷扰不安的。人的心态相较于其他各道少些骄傲——在其他各道,你的心有所依讬,可从中得到满足;但在人道中并没有这种满足,有的只是不断的寻求、时刻在寻找新境况或试图改进既成的境况罢了!那是心境最无乐趣的状态,因为受苦不被认为是项差事,或是向自我挑战的方式,而是用来时时刻刻提醒你:吃苦方能激励出你的雄心。
  
愚痴  
六道的描述,与日常生活中各个人处世态度之间微妙却明显的区别息息相关,诸如如何走路、谈话、写信、读书、吃饭、睡觉等等——每个人都养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果我们听到录音带里自己的声音,或是在录影带或电影中看见自己,我们常会对这个别人眼中的自己大感震惊,甚至感觉非常陌生,通常也觉得别人的观点不高明或若人厌。
  
缺乏自知之明或不顾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畜牲道表现得最为强烈。我并非指真正投生为畜生,而是说心的畜牲道特质——埋头朝预定目标硬闯的脾性。畜牲的脾性非常认真,它们甚至将幽默当成是认真的工作。为了刻意制造友善的气氛,人们会说笑话,故意搞笑或表示亲密、机灵,不过,动物并不会微笑或不笑,它们只是应景办事而已。它们也会嬉戏,但是很难见动物真正发笑,它们可能做出友善的声音或动作,但是它们并不具有细致的幽默感。畜牲的心态是直直往前看的,如同戴了眼罩一般——它目不斜视地勇往直前,朝下一个情境赶去,并且不断试图调节情况以期符合它的企望。
  
畜牲道是伴随着愚痴的:它们宁愿装聋作哑、宁愿尊循老旧游戏规则也不想加以改善。当然,你可能尝试对某种既定的游戏改变你的想法,事实上,你只是跟着走——跟随着你的直觉而已。你想实现某种隐藏或秘密的愿望,因此当你遭遇障碍或不如意时,你会采取强硬的态度,而不顾可能因此伤害到别人或破坏了珍贵之物。你只顾着跑出去追逐任何可追之物,但如果碰上别的,当然也乐得一并穷追不舍。
畜牲道的无知或愚痴,来自于死脑筋的诚实与一板一眼的脾气,与第一蕴中因根本无明所生的困惑颇不相同。畜牲道的无知是你对自己有一套特定的看法,完全不考虑任何以其他观点来检视的可能性。如果有人攻击或批评你的笨拙,譬如处理某件事欠缺技巧,你会设法替自己辩护,找各种理由保住你的自尊;这时,你已无暇顾及诚不诚实的问题,只希望别在你们面前露出马脚,事后,你更会为扯谎成功而洋洋得意。如果你遭到攻击、挑战或批评,你会立即还以颜色。这种愚疾其实是很机灵的,但说它是无知或愚蠢的意思,是因为你看不见周遭的情况,只看到自己的目标,只看到能够达到目标的手段,于是就想尽各种讬辞来证明自己做得对。
  
畜牲的脾性极端固执,这种固执可以相当老练、富技巧与机智,但却绝无幽默感可言。幽默的极致是在世间极尽荒谬的情境中挥洒自如,那是清晰地看透事理,包括自欺的部分——没有眼罩、没有障碍、没有藉口;那是以开阔的视野统览全景,而非只是试图解除紧张。一旦幽默被当成解除紧张、不自在或压力的方法时,那就成了畜生道的幽默;而畜生道其实是一本正经的——它只是在找台阶下而已。动物作风的要点在于试图以极端的诚实、诚意与认真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直接、卑微的处世方式,传统上是以猪做为象征:猪向来不左愿右盼,只是埋着头一路嗅过去,鼻子碰上什么可吃的就吃;它勇往直前,不加任何分辨——一只非常诚恳的猪。
  
不论是处理简单的日常事务事执行高度复杂的智慧型计画,我们都可能显现出畜性的作风;这与猪吃昂贵的糖果还是吃垃圾无关,重点在于它是怎么个吃法。极端的畜牲心态是陷于连续的自满、自圆其说的循环活动中,无法解读环境透露给你的信息,不能以他人做自己的借镜。你或许在处理高度智识性的事务,然而作风却是畜性式的,因为你缺少幽默感,不能让步或敞开心胸,只一味地要求将事情一件件做下去,不顾失败或障碍;如同前进的战车,一路碾碎所有的东西,不管是压了人还是撞毁了房子——你只管往前开。
  
贫穷 
恶鬼道的众生满心只想扩充、致富、消费,但基本上,你仍会感觉贫穷,你无法持续伪装自己希望的样子。你拥有的一切都被用来证明自己值得骄傲,但是那永远不够——你永远有某种不足之感。
  
贫穷的心态传统上以饿鬼为象征:嘴很小,有像针似的细眼睛、细颈子与咽喉,瘦胳膊、瘦腿与鼓胀的肚腹。他的嘴与劲子细小得无法吃进足够食物以填饱他的大肚皮,因此他永远觉得饿;所吃的东西难以下咽,使得解决饥饿成为非常痛苦的挣扎。当然,食物在此象征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友谊、财富、衣饰、性、权力等任何东西。
  
所有出现在生活中的事物都被你视为消费品——如果在秋天看到一片美丽的落叶,你会把它当成猎物带回家、或照下它的像、或将它画成图画、或在日记中记下它如何美丽……。如果你买了一瓶可口可乐,当你将它从纸袋中拿出来时,纸袋的嗄叭声令你感到兴奋,液体从瓶子流出来的声音散发解渴的快感;然后你很自觉地喝一口,咽下去,终于将它消费掉了——何等的成就。那真是了不起,你将美梦化为现实。但是,过不多久你又变得坐立不安,又要找其他东西消费了。
  
你永无厌足地渴望新娱乐——精神方面的、智识的与感官上的等等。你可能感到自己学问不足,而决心打起精神以读书、聆听生动有思想的回答、深奥神秘的言语来充实自己,你消化一个又一个观念,试图将它们记录下来,想使之具体化、真实化。只要你觉得饥饿,你就打开笔记本、速写簿或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当你感到无聊、沮丧或者失眠的时候,你打开书、读你的笔记或剪贴的文章,思考一番,从中获得慰藉。但是到某一阶段,这就会变成一再重复的制式化动作了。你须要再去见你的老师,或另找新老师;再去一趟餐馆、超市或熟食店也是不坏的主意,不过有时却无法成行,可能因为你的钱不够、孩子生病、父母病危或是你要照顾生意等等——当你发现阻碍越多越感到饥饿,越想要却越得不到,这真是痛苦不堪。

  
被无法实现的欲望吊着胃口,不断追求满足是件痛苦的事。不过即令达到目标,你又会因为被填满,胀得你对刺激推动敏感而陷入沮丧。你想抓住财富尽情享受一番,然而不久之后你又变得沈重呆滞,对一切都兴味索然;你但愿自己能够再感饿,可以再痛快吃个饱。因此,不论你满足了欲望,或悬在欲望的渴想中继续挣扎,任何一种情况都招来挫折。
  
愤怒  
地狱道则充满嗔恚,这种嗔恚源自永久性的仇恨,那使你弄不清自己究竟气谁、恨谁,或被谁怨恨。屡屡有此类不确定与迷乱产生,使你将整个环境弄得杀气腾腾,而最后即使你觉得怒气与攻击性已稍稍冷淡,四周的环境却开始将更多的恚怒投向你;这就像大热天走路似的,你可能暂时感觉身上凉快一些,但是周围的热空气不停地扑向你,使你无法长时间保持凉爽。
  
地狱道的嗔恚不像是你个人的,而像是弥漫了你周遭整个空间,有一种极端气闷与幽闭恐怖之感,没有空间呼吸,也没有空间行动,生活变得窘迫不堪。暴戾之气如此强烈,即使杀死个把人,对你也不过是小小的纾解而已,那种怒恨仍然挥之不去。就算你试着将自己杀掉,会发现杀人者仍然存在——你连自己都无法杀个干净。你处于无休止的嗔恚环境中,永远搞不清究意是谁在杀谁,那就像想从里到外将自己吃掉一样,当你被吃掉之后,吃你的人还在,他必须也被吃掉,如此这般。每次鱷鱼咬自己的尾巴,它因而得到滋养,越吃则长得越大,永远没个了结。
  
你无法真正以攻伐消除痛苦,你杀得越多,杀人者越形壮大,他将制造更多可杀的东西。攻击性会因而增长,直到不剩任何空间——整个环境都被固化,甚至连回顾一下的空隙也没有,全部空间都被嗔恚填满,怒气冲天,没有机会创造一位观察者来见证你的毁灭,没人能替你写一分报告。在此同时,嗔恚继续增长——你越破坏,越是让它长出更多。
  
传统上,嗔恚以射出红色火焰的大地天空为象征。大地变成火红的铁,四周的空间弥漫无边际着烈焰,没有可呼吸凉爽空气或感觉清凉之处,放眼所及到处是懊热、炽烈、极端地幽闭恐怖。你越努力想毁灭你的敌人或战胜你的对手,就激起越大的抵抗——逆向的恚怒反弹向你。
  
在地狱道,我们忙着驱开不断向我们烧来的烈焰,没有任何可以感受空旷开放的馀地;甚且还不断有人以*诈手法,试图对封闭所有空间。地狱道只能透过你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被创造出来,而在阿修罗道,你本身心理上的问题即可成为产生阿修罗心态的素材。地狱道是不断纠缠着的状况,你想找对象玩游戏,而这种企图向你反弹过来,反覆制造极端幽闭恐怖的情境,终至没有任何沟通的馀地。
  
到了那种地步,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再度激起你的怒火。你自以为高人一等地打赢了一仗,但是最后却发现对手毫无反应——你真是高明到把对手打得无影无踪了。因此,你面对的只是自己反射回来的怒恨,直到充满所有空间,最后只剩你孤零零一个,索然无味,所以你得另找到别的方式来玩,好让游戏一次次地继续下去。你并非为寻乐而玩游戏,而是因为感觉缺乏保护、不够安全。如果你无法保障自己的安全,就会觉得凄凉、寒冷,因此只得再燃起怒火来;为了再燃怒火,你必须不断地战斗以保全自己——你忍不住要玩游戏,但你发现自己一直玩个没停。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創巴仁波切:布施

創巴仁波切:布施

六度中的布施,常被研读佛经的人误以为是善待不如你的人。某人有了苦难,你就居高临下,对他施惠,这是非常憨直地瞧不起人的方式。菩萨可不是这样;他的布施不是这么无情。菩萨的布施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它是沟通。
  
沟通必须趣越苦恼,否则就像是想用荆棘铺出一张舒适的床。具有穿透性的外在形色、活力和光,会对着我们来,穿透我们沟通的企图,如刺扎破我们的皮肤。我们会想抑制这种强烈的苦恼,我们的沟通也就因而受到阻碍。
  
沟通必须是放射、接收、交换。一有苦恼卷入,我们便不能正确、完全、清楚地看出那对着我们来的所谓沟通的空性,我们的苦恼会立即排斥外界,说:“不、不,这让我苦恼,走开。”这种态度完全是布施之反。
  
是故,菩萨必须体验布施的彻底沟通,超越苦恼,超越自卫。否则,我们一有被刺扎到之虞,我们便有受到攻击而必须自卫之感。我们逃离已经到手的大好沟通机会,我们甚至连看彼岸一眼都不敢。我们想退缩,想要临阵脱逃。
  
布施是愿舍,愿意敞开而不怀哲学、虔诚或宗教的动机,只是在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为所当为,不怕受到什么后果。在公路上,也能敞开,我们不怕被烟雾、尘埃,或人们的嗔恨、脾气所淹没。我们只是敞开、完全放下、布施;这就是说,我们不加判断、不予评估。如果我们想要判断或评估我们的经验,如果我们想要决应该敞开多少、继续封闭多少的话,那么敞开便毫无意义,而到彼岸或布施度的想法也将落空。我们之所为,什么都超越不了,因此也就不再是菩萨行了。
  
度或超越的全部涵意,是看破有限的观念或概念,看破“彼”、“此”对敌的心态。通常,我们看一件东西时,我伞不让自己看得正解;我们自动地以自己的看法去看,而不真正如实去看,结果我们十分满意,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在自己心里闭门造车所造出来的。于是我们批评它、判断它、接受它或排斥它;根本没有进行真正的沟通。
  
六主中的布施,是你有什么就布施什么。你的行为一定要完全敞开、完全裸露。你不必判断,受你布施者也不必表示受施——受者若没准备接受,他们便不会受;受者若已准备接受,他们便会来拿。此即无我的菩萨行。菩萨不会神经过敏:“我是否犯了什么错?”“我是否不够细心?”“我该对谁敞开?”菩萨从不偏袒某方。用比喻来说,菩萨会像尸体那样躺着,让人看着、检查着,任由他们摆布。这种高尚、彻底的行为,不含一点伪善的成分,没有任何哲学上或宗教上的判断;此即为何称之为超然,此即为何称之为度或到彼岸。这种行为真美!

學童沉迷玩手機 頸椎痛患者增兩成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玩手機令頸椎痛患者年輕化,有物理治療師表示,曾有七歲童因過度使用手機致頸椎痛,過去數年間中小童的患者數目亦上升兩成。至於學童的脊柱側彎和寒背個案,較五、六年前增兩至三成,多由八歲開始發生,女童患者佔七成,超過一半個案與使用不合適的牀褥有關。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呂永恒表示,近年中小童的頸椎問題求診數字,較數年前上升兩成。近年他在中環的診所,有不少中小童因頸痛而求醫,治療師其後發現患者多由於每日使用手機數小時,至頸椎出現問題,嚴重者甚至頸痛至無法入睡。
  呂永恒表示,從前大部分有頸椎問題的患者都是成年人,現有年輕化趨勢,最細求診個案更只有七歲。
  此外,呂永恒表示中小童的脊柱側彎和寒背求診個案,亦較五、六年前增兩至三成,多在八歲開始發生,而女童患者佔七成,他認為數字上升與家長意識提升有關。
  他指出,近年家長較多關注子女日間的脊椎情況,會督促子女坐立姿勢,又會購買不同的護脊書包、人體工學書檯等保護子女,卻忽略了晚間使用的牀褥是否合適;在他接收的中小童脊柱問題中,超過一半與使用不合適的牀褥有關,家長多不清楚求診子女的牀褥是否太軟、太硬或舒適。
  呂永恒提醒,小朋友的身高體重每年都出現大變化,身體的壓力承受點隨之改變,家長要多留意牀褥是否有適合的承托力,使身體各部分在睡眠中均勻受力。他解釋,六至十六歲時骨骼逐步定形,牀褥承托力不足會令肌肉和骨骼休息不足,除了影響發育、甚至會影響呼吸系統發展。他亦建議中小童每天做一套伸展運動,減輕脊柱壓力。
  香港中醫骨傷學會永遠榮譽會長黃傑教授引述一項內地研究指,每一百名女童就有五個患脊骨側彎症,甚至有十二歲女童開始「頸椎退化」,情況令人關注。
  他解釋,如起牀時長期感覺肌肉繃緊或關節疼痛,甚至手腳有麻痹現象,需留意牀褥是否不適合。他建議家長要每年帶子女做兩次脊骨檢查。
  另外,尼爾森香港於本年四月對五百零三名育有六至十六歲子女的父母進行訪問調查,發現兩成受訪家長的子女目前使用的牀褥會使用超過七年,僅百分之十三因關注子女健康成長問題而換牀褥,甚至有超過六成受訪家長不知有兒童專用牀褥。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激發孩子好奇心 由活讀書開始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猶太孩子年幼時,便在被書籍包圍的環境中自然而然養成讀書的習慣。父母親也幾乎不會強迫孩子讀書,只是不管在餐桌或是在床上,透過與孩子間的不斷對話,讓孩子產生自己想翻閱書籍的念頭。孩子翻開書本,絕對不是為了某種義務或為了唸書,而是透過父母親有趣的問題,因而刺激孩子從書本裏面尋找答案。
假設媽媽說:「很久以前,地球上居住着一群恐龍。但是現在都滅亡了。」孩子會問:「恐龍為甚麼會滅亡呢?」父母就會把自己所知的知識如火山爆發,或彗星隕石的緣故等告訴孩子。但是猶太父母卻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對啊!到底是甚麼原因讓恐龍都不見了呢?」對話進行到這裏,孩子已經忍不住去翻書找答案了。
養成質疑的思考習慣
「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找到解答?」「我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好奇心?」這兩句話可說是天差地別。因為好奇心才是能讓一個人持續一生,去追求知識的原動力。所以猶太父母們發現當孩子不再問問題或不再翻書時,就會改變提問方式,尋找更有趣的提問方法,來刺激孩子的好奇心。
像這樣「不停問問題的習慣」,已經成為猶太人的傳統了。其結果就是猶太人不會接受既有的答案或理論,而會養成帶着質疑的思考習慣。如果有100位猶太人,就有100種意見存在。他們將抱着懷疑、挑戰既有的權威、不斷提出問題視為理所當然。為了能以這種方式進行熱烈的討論與辯論,必需要具備非常豐富的背景知識才行。所以從小時候開始看書累積閱讀實力,才能自我鍛練並培養面臨辯論時所需要的武器。
教育目的培養解難力
對於年幼孩童的識字程度,如果過度地把他當作天才看待的話,這對孩子將不是一種祝福,反而是不幸的開端。與其努力讓孩子讀很多書,倒不如就算讀一本書,也讓他「活讀書」。如此一來,讀完書之後跟父母討論書本內容的時間,比他自己的讀書時間還長。
在聽完一則故事或看完一本書之後,面對一個問個不停的小孩和另一個甚麼都不問的小孩,你會希望看到哪一種反應呢?問題問的愈多,就表示書讀的愈好。透過書本將頭腦填滿知識是不重要的,對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通過與父母的對話,在心情上產生交流與共鳴。這就是社會化生活的出發點,也是學習體諒、照顧和感同身受的最快方法。
問問題在人格的形成與實力的養成上非常有幫助,並且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態度。很早便意識到這一點的猶太人,對於那些只聽不問的學生並沒有很高的評價,這也是因為他們的傳統使然。
直接告訴孩子答案或直接教訓他是懶惰的愛。你必須讓孩子自己思考之後再得到答案。別人直接告訴你的解答,絕對不會成為你的。如果孩子提出問題,那麼你就再回問他。讓孩子通過深度的思考,自己尋找出答案是必要的。如果自己動腦筋思考之後仍然找不到答案,就引導孩子從書本或網路上搜尋解答。從不知道的狀態到認識理解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孩子的提問本身,就能反證出他的學習動機,這對學習具有很大的力量。
猶太人以不直接告訴別人答案而聞名。這並不是他們不知道答案,而是為了有機會讓孩子養成自己尋找答案的習慣。而參與這過程和引導者的角色,就是自己應作的部分。
像猶太人這樣學習看起來好像很花時間。但是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要趕快得到答案,而是培養思考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在理解原理,遇到需要解決別的問題時,可以運用這原理的能力。面對同一個問題或事件時,能夠以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去思考,學習創意的方法。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漫話補脾固腎健「肌」力

重症肌無力是一種神經系統自身免疫性疾病,好發年輕人,朝輕夕重,病情纏綿反覆。根據受累肌肉範圍和程度不同,可分為眼肌型、延髓肌受累型及全身型,極少數暴發型,各型之間可以合併存在或相互轉變。
重症肌無力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眼瞼下垂、視物重影、咀嚼吞咽困難、全身無力、說話鼻音、聲音嘶啞、呼吸困難、頸部無力等。本病屬於中醫「痿證」、「 虛勞」範疇,中醫五輪學說中眼瞼屬於脾,眼瞼下垂或眼球活動受限,伴複視、斜視多與脾氣下陷有關;脾主運化,運化水穀精微以充養肌肉四肢,故脾主肌肉,咀嚼吞咽困難、全身無力、頸部無力等與脾虛肌肉失養有關;腎主骨生髓為先天之本,飲水發嗆、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與腎氣不足,腎不納氣有關;總之,中醫認為本病發病與脾腎虛損、五臟氣血失調密切相關。現代證候學的研究表明脾臟受累貫穿本病始終,其次與腎關係最密切;病情纏綿難癒者,多在脾腎虧虛基礎上兼有痰濕或濕熱,老年人多兼痰瘀互結。
本病的治療,根據「虛則補之」、「損者益之」原則,補脾益損、升陽舉陷為治療大法。在本病治療過程中始終不忘調理脾胃與固護腎氣,兼夾痰濕時不宜過分通利,夾外感熱證或濕熱者也不耐苦寒之品。臨證要掌握好辨證與祛邪的辨證關係。
中醫藥療法還可減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用量,縮短療程;另補益脾腎藥物能調節免疫功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本病具有緩解與復發的傾向,且病程長,治療棘手。在緩解期的生活起居調護中,要時刻注意補氣健脾、固腎溫陽。以下幾點望患者切記。
勞逸有度護元氣
重視運動勿使過度,中醫有「勞則氣耗,逸則氣滯」。眼肌型重症肌無力朝輕暮重,兒童重症肌無力眼瞼下垂者,晚上不宜長時間看電視,看電視時雙眼聚精會神固定於螢光幕,眼肌容易疲勞眼瞼下垂特別明顯。
養腎防寒防感冒:
冬季萬物蟄伏,天寒地凍,人體的生理功能在減退,陽氣也在減弱,中醫認為:「時屆寒冬,萬物生機閉藏,人的機體生理活動處於抑制狀態。養生之道,貴乎禦寒保暖」。《黃帝內經》裡指出:「早臥晚起,以待日光。」冬天要早睡、晚起,穿衣要講「衣服氣候」和注重雙腳的保暖,「衣服氣候」指衣服裡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可緩衝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害 。冬季宜多食的食物有羊肉、狗肉、牛肉、核桃、栗子、生薑、腰果等,固護陽氣以防病毒。
合理膳食護脾胃:
飲食調理上應注意營養的搭配,可多吃一些魚、家禽、牛肉、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需要患者和家人注意的是食物要易於消化,而不要偏食或無規律進餐。重症肌無力患者因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較弱,所以在日常的飲食中,切忌吃寒涼食物(如芥菜、蘿蔔、綠豆、海帶、紫菜),有損脾胃,而是多吃溫補性食物(如韭菜、生薑、蓮藕、紅棗、牛羊肉等)溫補脾胃,益氣養血。
調情怡志抑木崇土: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臨床上根據五行相克有抑木崇土法:即抑制過甚的風木之邪,以扶持中土。重症肌無力多見年輕人,且有反覆發作特點,除藥物治療外需要醫務人員的耐心細微的思想工作,需要家庭的關心、支援,保持愉快心情,消除悲觀、恐懼、憂鬱的不良情緒,怫使肝氣鬱結、肝木過旺以克脾土加重病情。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汪艷娟博士

2015年5月14日 星期四

湊90後出差 上司嗌頭痕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新一代在職場的趣怪表現,不時成網絡熱話。有核數師指,曾有九十後出差時拒絕上司指令,更向父母求救;人力資源顧問亦指,部分人出差連內褲襪子也乾洗,報銷逾千元;亦有人力顧問形容九十後上班如上學,上廁所也等埋一齊。

自稱從事銷售業的網民,在討論區講述與九十後同事出差經驗。包括對方因打機夜瞓,每朝鬧鐘響十多次仍不起床,拖垮工作行程。帖文又指這位同事連吃飯也拿不定主意。

有網民慨嘆部分年輕人從小受父母寵愛,缺少社會經驗。亦有人認為僱主也有責任,應多體諒新人。另有人認為,不應一竹篙打一船人,並非每個九十後也如此。

為買雞蛋仔 稱有事不可OT
任職核數師的Candy(化名)指,曾與三名九十後實習生返內地工作,感覺如湊仔,「經理叫佢哋去銀行幫手對數,個客有派司機接送,唔使自己搭車,佢哋竟然話車程要兩個鐘唔安全而拒絕。仲打電話畀阿媽求救,要經理同家長解釋點解要佢去咁遠做嘢」!
她指行內經常加班已街知巷聞,「有個九十後同事未夠六點已熄電腦,佢話有事唔可以OT,原因係趕住去買雞蛋仔,因為間舖好早收,我哋聽到都唔識畀反應」。

年輕人通病 欠社交禮儀
獵頭公司Core Search董事總經理張慧敏指,部分九十後出差對工時很計較。「他們認為工作是朝九晚六,晚上拒絕跟客應酬。就算肯跟客吃飯,又嫌菜餚不合胃口。」另外,有些人更抱着「出trip咁辛苦,着數要攞番夠本」心態。「有人連內褲同襪都在酒店乾洗,要公司花二千多元。亦有人叫room service歎紅酒、鋸扒等,閒閒地幾千蚊埋單」!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Faro Recruitment(香港)總監張優娜指,欠社交禮儀及時間管理是九十後常見弊病。「例如見工時,面試官行入會議室,半數人仍呆坐,懶洋洋接過卡片,而非站立雙手接住」,至於首日返工,永遠是最後一分鐘到達,更有女生返抵公司才化粧。她又留意到九十後員工有個怪現象,指他們「返工、放工就算不同路,都要相約一起搭,連去廁所都等埋一齊。」
棄家長式管理 讓員工發揮創意
青協青年就業網絡單位主任張志偉表示,現時大部分家庭只生育一至兩個小孩,不少90後都是獨生子女,加上社會經驗尚淺,初出來工作可能不懂人情世故,及不諳社交禮儀。「可能佢哋習慣在家有人執拾,部分人放工前不會清理枱面。放工又無跟上司講一聲,搞到別人唔知佢哋行開咗抑或已放工。」
張優娜認為,普遍90後抗拒家庭式管理,建議僱主發放工作時說明目的、要求結果及提交工作死綫,留待空間讓他們摸索,有助發揮其創新潛力。待完成工作後,再應跟他們「賽後」檢討,助他們作出改善。

月入$6萬 都「憂柴憂米」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有調查指,港人要實現安穩生活所需金額的中位數,由去年五百四十萬元升至七百五十萬元,增幅達四成。任職教師的王先生坦言,面對供樓、供養子女以及醫療保費等,七百五十萬元未能滿足現時生活需求。

月入約六萬的中學教師王先生,開支大多投放在生活保障及子女教育等,包括每年約二萬五千元人壽、危疾等各類保險費用、償還五百萬房貸;因香港的大學學位少,他亦要儲蓄二百萬為子女將來出國讀書。

「除非供完樓 子女讀完書」
AXA安盛今年四月以網上問卷訪問一千零七名十八至五十四歲、個人月入一萬五千元以上人士,了解他們對生活的追求及關注等。結果發現,實現安穩生活所需金額的中位數,由去年的五百四十萬元上升四成至七百五十萬元;而有87%人認為生活成本上升是最關注的問題,其次均有71%人關注房租/房價及醫療費用上升。

王先生指,與十年前相比,生活成本明顯上升,惟工資升幅甚少。他表示十年前可用二百萬購三房單位,但現時七百五十萬也未能購買同樣單位,「除非供完樓,兩個子女讀完書,咁七百五十萬就會夠(安穩生活)!」
42%人健康狀況 差過三年前

調查亦發現,42%人健康狀況遜於三年前,較去年上升五個百分點。另有41%人認為工作壓力「非常大」或「相當大」;77%人擁有不同健康保障計劃,惟只有46%人有購買嚴重疾病保障計劃。
AXA安盛首席醫療及僱員福利業務總監李秉熙指,港人愈來愈注重身心健康,卻未有付諸實行。王先生坦言,縱然自己有購買醫保,但沒有每年作定期身體檢查,「擔心自己會有病但唔敢面對」,他亦因工作壓力關係而脫髮及焦慮。
90後自評健康差 感覺老7年
調查受訪者平均年齡38歲,他們自覺平均健康狀況較實際大兩歲;愈年輕差距愈大,90後的差距更高達七年!
任職攝影師的24歲冼先生表示,因平常需要剪片及編輯照片,需經常熬夜,平時凌晨兩至三時才睡覺,約每日睡五至六小時,每天八時起床便要上班。他感到工作較操勞,「成日都唔夠瞓,去到邊都無啦啦瞓着。」他也較易感到頭暈及頭痛,故自覺健康狀況與實際年齡差距兩至三年。面對工作壓力,他則會打機及睡覺以作減壓。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爸爸去哪兒?

    註:本文原作者香港経濟民生聯盟

    隨著年紀漸大,朋友圈的話題亦有所變化,過去是現代愛情故事,近年已開始觸及養兒育女的問題,果然歲月催人老。近日飯局中,一位朋友談及親子遊學團的,「是澳洲的陽光好,還是去美國學英文好?」不知不覺成為當晚飯局的話題。補充一點,朋友的「兒子」其實仍是候任「小學雞」,但父母已經開始為遊學團搜集資料。
    遊學團是結合「遊歷」與「學習」,所以,既不是旅行團,亦不是補習班,更不應幻想數星期的時間就可以說得一口地道外語。遊學團應該是擴闊眼界,認識風土人情,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感受」的能力,建立欣賞事物的角度,這需事前做功夫。
    舉個例子,去到一個古堡,如果沒有認識,充其量只是一座建築物,影完相、「打完卡」,只餘下模糊的回億。但換一個角度,其實可以用建築、歷史、政治等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古堡的故事,這才會有深刻的感受及記憶,而不只是Facebook中的照片。
    有人說:「旅行就是從自己住厭的地方,到別人住厭的地方。」但香港真的沒有值得遊覽的地方嗎?如果家長自己也有欣賞事物的角度,其實香港周圍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子女「遊學」的對象。例如在灣仔漫步,可以談到香港開埠點滴、市區重建、到東城戲院的恐怖故事。
    有位任職教師的朋友慨嘆,要打開孩子的天空,日常生活的題材俯拾即是,問題是父母是否願意動腦筋,她說︰「和小朋友去超級市場打個轉,一個標榜來自南非的芒果,飄洋過海來到香港,才賣十多元一個,南非在哪兒?芒果是怎樣種出來的?要多長時間?猜想一下十多元中,有多少錢能落到在遠南非的農夫的手中?恐怕已足夠討論半天了,而且小朋友及家長亦可以學到不同的知識及文化。這不正是遊學團的意義嗎?」
    在網絡發達的年代,其實只要搜索一下,已經有大量資訊可供運用。不一定花費數萬元「血汗錢」,和子女參加走馬看花的「遊學團」。這個夏天,當孩子問「爸爸去哪兒?」或許父母可以答:「參加由我做導遊的香港遊吧!」

    年輕十年的不二法門

    註:本文原作者楊明霞醫師

    我們總有一個心癮,就是明明知道明天要八點起床,但仍然不肯放下手機 !仍不斷Loop社交網站,看新聞和shopping等,總之就不肯早點睡覺。結果真正要睡的時候便偏偏難以入睡,引致上班時要靠喝咖啡硬撑提神。最近有調查指出香港人睡眠質素全球排17,平均每晚睡6小時43分鐘,欠缺優質睡眠。但如果大家知道早點睡會令你年輕十年,相信你們立即拋下手機,快快就寢。
    首先我們需了解影響睡眠的「敵人」,才能年輕十歲:
    1. 睡得多不如睡得對
    不少人會趁着假期「補眠」,以為睡十多小時便可補回「差額」,其實這並沒有效,睡得過多反而會進一步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使人越睡越攰。在中醫的概念中,晚上11時至凌晨3時是肝膽經運行的時間。亦是體內陰氣與陽氣交接時間,不睡覺會耗氣傷律津,透支身體能量,這段時間若未能好好休息,便會錯過修復過程,之後睡再多亦無補於事,所以最重要是睡得對而非睡得多。

    睡得過多反而會進一步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使人越睡越攰。(photo: Getty Images)
    2. 拒做「手機控」
    睡前接觸電腦、電視和電話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影響睡眠質量,擾亂正常的生理時鐘,因此失眠的人士應盡量避免在睡前一小時使用電子產品。而且熬夜或長時間近距離閱讀,眼周的靜脈血管被反覆刺激充血,血紅素不斷堆積,黑眼圈就會慢慢浮現與擴大,不但無法逃離熊貓眼的命運還令你看起來「老了十歲」。

    電視和電話會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影響睡眠質量。(photo: Getty Images)
    3. 不要將情緒帶入夢鄉
    都市人工作壓力大,情緒容易大起大落,這不僅能影響人體健康,而且易使人體衰老。長情緒低落或經常發怒,會常出現胸口翳悶等,肝氣鬱結的症狀,即使下班仍會記掛工作,難以入睡。若要有優質睡眠,人們應注意調節精神情志,胸襟廣闊,樂觀開朗,心情平和,排除腦中雜念,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使精神內守,氣血充盈,臟腑調和,自然睡得好!

    都市人工作壓力大,這不僅能影響人體健康,而且易使人體衰老。(photo: Getty Images)
    photos by Gettty Images and Shutterstock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猶太家庭常聚會 交談減負面情緒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孩子三歲時,大腦的發展已經形成了75%以上,也是處在決定性的時期。所以這時期的經驗,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孩童與父母的對話和彼此間的授受,都對孩子的腦部發育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據兒時受到的刺激,形成孩子的基本性格與智能,這樣的影響力會持續一輩子。這樣的經驗會刺激腦細胞間的聯絡網,使它產生變化;並且決定思想與行動,左右判斷力。
    如果在小時候累積太多負面情緒,就會產生負面性格;相反地,如果累積許多正面情緒,就會產生正向的性格。孩子的性格除了來自遺傳之外,父母親所提供的環境影響最大。如果父母親帶給孩子壓力,這壓力就會完整地儲存在大腦的潛意識區裏,並影響、改變孩子的性格。
    以嘮叨紓解壓力
    猶太父母選擇用對話的方式和孩子培養良好的關係。不管孩子聽不聽得懂,任何時候都可以跟孩子對話。就算是還在腹中的胎兒,都已經能聽到父母親跟他講話的聲音了。當父母不斷跟孩子講話時,孩子就會透過耳朵聆聽,將這些話語轉變成愛。不論是甚麼問題,只要父母通過討論幫助孩子解開難題,孩子就不會累積壓力。沒有甚麼比「嘮叨」更能紓解壓力了。「哈柏露塔」最能誘導人們說話。孩子一面成長,一面通過「哈柏露塔」跟父母學習溝通,以後也會很自然地跟父母以外的人溝通,解決人生中遇到的課題。
    沒有甚麼方法比「哈柏露塔」更能與孩子形成愛的關係。猶太人有家族式的「哈柏露塔」,也因此家族間的緊密關係遠遠超過其他民族。他們會為了每周五晚上的安息日晚餐,全員相聚在一起。到了那天晚上,家族上下從爺爺到孫子、親戚、鄰居等都聚在一起。短則兩個小時,長則七個小時的聚會交談,維繫家族間的交流與情感。倘若我們要全家族相聚的話,一年可能出現一次兩次,但是猶太人的家族聚會卻能每個禮拜持續進行。也因此猶太人所經營的企業,大多都以家族為中心的方式營運。我們耳熟能詳的Levi's牛仔褲、Rothschild金融、Hershy's朱古力等都是猶太家族所經營的。
    兼享幸福與成功
    「哈柏露塔」最大的力量,就是能夠同時獲得「幸福與成功」。我們現今的社會,正徹底地往成功的方向奔跑。但是,拼命追求好的職業、金錢、權利、名譽、地位的同時,幸福指數卻相反地往下滑。幸福與成功,要魚與熊掌兩者兼得似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然而,猶太人在獲得成功的同時,他們也感到非常幸福。這樣的秘訣就藏在「哈柏露塔」裏。特別是家庭性的「哈柏露塔」!幸福的起點與終點都在於家庭。即使事業再成功,如果家庭不幸,結果還是不幸的。從這點來看,只有父母與孩子經常對話的猶太家庭裏,才有可能幸福與成功同時萌芽成長。
    只有家庭性的「哈柏露塔」,才會讓孩子與父母形成友愛關係。孩子從小與父母形成愛的關係時,才會主動跟父母討論問題。如此一來,孩子心裏就不容易累積壓力和憤怒等負面情緒。猶太人每晚在餐桌前的對話,與每周安息日的家族聚會,都能讓他們享受幸福的時間。如果問猶太人甚麼時候感到最幸福?大部分人會回答,與家族和親戚聚在一起,安息日晚餐時的交談時刻。以結果來看,社會性的成功與個人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而這一切的出發點和目的地都是「家庭」。
    家庭應該在純潔如白紙的孩子培養健全價值觀、長成健全的大人為止前,扮演保護者的角色。並且,它應該也是培養小孩身體、精神、情緒健康的本源。雖然,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但是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猶太人為了讓家庭的角色能充分發揮,而將「哈柏露塔」生活化。對我們而言,最需要的就是實踐家庭性的「哈柏露塔」。

    寄養媽媽 多享一份愛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今日母親節遇上近期港股狂升,很多子女都會請母親「擦餐勁」,報答母親的辛勞奉獻。然而答謝母愛,豈能止於一頓飯?母愛偉大,亦豈止於照顧親生子女?殷太和黃太是助養兒童的「寄養媽媽」,照顧「子女」付出的心血絕不遜己出。歡笑與淚水,交織出真摯又特別的情感。佳節當前,還是那句永恒的說話:「媽媽真偉大!」
    俗語云:「生娘不及養娘大。」四十七歲的殷太已是四子女之母,今年母親節她額外得到多一份愛──就是來自半年前到她家中的寄養男童。雖然年僅兩歲的孩子未懂報答養母,但對殷太來說,這個「兒子」的一個笑容已是最佳的母親節禮物,加上幾名漸長大的子女體會到帶大孩子的每一份愛,聽子女們說一句:「知道細個嗰陣媽媽就係咁照顧我哋,令我覺得要幫番媽咪。」實是窩心。
    子女爭相照顧唔呷醋
    殷太坦言,當初是希望為六歲孻女找個伴,才成為寄養家庭,想不到助養男孩成為家中「開心果」:「屋企多咗好多笑聲。」但伴隨着笑聲的,是多個眠乾睡濕的晚上:「他是早產兒,出世時得兩磅重,身體好弱,要少食多餐,需付出特別多耐性同時間;加上小朋友情緒都幾反覆,一唔高興就鍾意將個頭撼落地,惟有睇緊啲。」
    殷太的辛酸,兩子兩女都看在眼內,不但沒有「呷醋」,反而爭相照顧這位「弟弟」,又主動分擔家務。十九歲大女兒綺晴說:「見到媽咪幫BB換片餵奶,知道細個嗰陣佢就係咁照顧我哋,令我覺得要幫番媽咪。」
    老夫妻視養女如己出
    年近七旬的黃太跟丈夫有十多年當寄養家庭經驗,近二十個「孩子」在他們家進進出出,對「孩子」的愛甚至「緊張過湊自己嗰啲」。提到一名寄養他們家中十年、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孩,她感受至深。「女兒」因心臟血管太窄,約五歲時須入院進行搭橋手術,住院三個多月期間,兩夫婦要每天到醫院看一看她才心安。直到「女兒」因被領養到新家庭要離開時,黃太謂:「知道佢要走喊咗幾日,到真係走又喊咗幾日,對咗咁耐梗係唔捨得。」
    殷太及黃太昨在香港家庭福利會「愛連繫 家凝聚」啟動禮上,獲頒發感謝狀予以表揚。

    觸動生命的眼淚

    輛接一輛的送病人進來,真的有點應接不暇,當中被送來的一位女士,稱在工作地方暈倒。她是一名中年婦人,在工場負責裝嵌零件,其間工友見她突然暈倒,立即報警召救護車將她送院。
    「我……阿珍……」她神志很迷糊,只能勉強說出自己的名字,其他的話也說不清,右手只顧四處亂摷,顯得很慌亂。我替阿珍進行初步檢查後,發現她左邊身不能動,臨床診斷是急性腦中風,而且她血壓很高,極可能是腦出血性中風。我們立刻用藥物控制血壓,並安排她接受電腦掃描檢查。 

    健康與生活 只能二選一

    不消一會,放射診斷科的同事趕忙通知,電腦掃描報告證實阿珍患上出血性中風,我們也趕快聯絡腦外科醫生,作下一步治療。大家正忙於安排入院,我如實告知她的病情:「你患的是腦中風出血,情況很嚴重。」頃刻間,迷糊的阿珍突然靜止了,眼淚奪眶而出。這時我也在急忙中停下來,沒有再說下去,心裏也感到十分難過。
    不久阿珍的家人也趕到醫院,我向他們交代病情,得悉阿珍是家中經濟支柱,日間到工場打工,晚間於便利店兼職。她哭了起來,相信是正在擔心如何照顧家人。雖然自知患有高血壓,卻沒法按醫生吩咐定時服藥和覆診。對她來說,健康與生活只能選擇一樣。
    我護送阿珍到腦外科病房時,看着她凹陷雙頰和疲憊面容,深深體會到她的歷練與久歷風雨的堅毅。作為醫生,病人每一滴眼淚、每一個故事,都觸動生命,深化人生。
    逢周一刊出
    撰文: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梁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