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几乎99%都活在“遍计所执”中!
净界法师

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
这个「遍计所执」,它的生起有一个因跟果,它为什么会有遍计所执呢?就是他内心这个第六「意识」,我们先看「意识」这二个字,这个「意识」就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能够生起「无量行相」的「遍计」,这个「遍计」就是普遍种种的计度分别。
第六意识它有所谓的计度分别,所以它能够攀缘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攀缘十法界,所以它的计度是「无量行相」的,没有障碍的,没有时空障碍的计度,这是「遍计执」之所以生起,就是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要计度分别,一定要跟依他起的色心诸法接触,接触了以后,产生一个「颠倒生相」,结果就产生一个「颠倒」。「颠倒」就是说,本来它是黑的,你看做是白的,这叫「颠倒」。就是一个错误的我相、法相的相貌生起,这个就叫「遍计执」。
这个「颠倒」,比如说我们在晚上看到一个绳子盘绕在地上,我们的眼睛看到绳子的时候,竟然在内心产生一个蛇的影像。这蛇的影像是怎么回事呢?叫做「颠倒」,因为它本来是绳子,结果出现蛇的影像,这个就是「遍计所执」,它的生起是由「颠倒」而生。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遍计执」,它自己的体相是不存在的。不存在那怎么有呢?是由于心中「遍计所执」的妄想,才有影像的;就是说它这个相貌,是在「遍计所执」的妄想才可以得到,当妄想消失的时候,这个影像就消失了,这个情况叫做「情有理无」。当我们情执生起的时候,它影像是出现的;但是当这个情执消失了以后,这个影像就消失;它只存在我们心中的遍计执当中,这个影像才会出现。
所以我们修止观的时候,要把依他起跟遍计执分清楚。依他起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生起的,不管你是不是起情执,它就是会生起的;但遍计执不是。所以依他起叫因缘有,遍计执是颠倒有。你面对依他起的时候,加上你自己的名言分别,产生一个错误名言的计度分别,它才出现的。

我们佛学院,几年前有一个居士来挂单。很凑巧,他来挂单一个礼拜左右,有一个法师的贵重物品丢掉了。这个在僧团是件大事情,杀、盗、淫、妄是根本重戒。在僧团是这样,我们无事不惹事,但是有事也不能怕事,有事就要处理、就要面对,就召开执事会议。这到底怎么回事?
后来有一个执事法师说:这个居士,我以前认识他,这个人有很多的偷窃前科。他就描述很多的过程。这当中,种种的证据,都显示这个贵重物品,很可能是那个新来的居士偷的,只差没有直接的证据而已。这个执事会议开完以后,你说奇不奇怪?我们以后看到这个居士,就看他像个贼的样子(众笑),看他的走路的姿势、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讲话,诶,这个人就是个贼相。
后来,这个贵重物品找到了(诃~~)。找到以后,我再去看他:诶,这个人很善良啊!(众笑)那你说当初那个贼的影像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你心中的妄想--那个影像,你那个妄想消失的时候,那个影像就没有了,那个影像是你心中捏造出来的,这个就是遍计执。
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都活在遍计执。比如说你看这个花,你只有在第一剎那看到这个花的自相、看到它的依他起--第一剎那。等到你第六意识活动的时候,你说:诶,这个花很漂亮!我上次也看到一朵花跟这个花一样。你就开始攀缘这个花怎么样,它多少钱,这个花我可以拿来供佛,怎么样……,你就开始活在心中的妄想。
所以依他起的法,它只是一时的刺激,就是前五识的自性分别,只有一剎那;后面的因缘,都是活在遍计执,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遍计执当中打转。这个遍计执,它是由颠倒所生,而且它是没有自性的,它没有自体的;依他起的法,你不能说它没有自体,它虽然剎那剎那生灭,但是有它暂时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是不能忽略的。
因为你行菩萨道,你还是要靠依他起来摄受众生;但是遍计执是一文不值,是我们所要对治的,修止观所对治的就是遍计执。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26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9年11月3日 星期日
你让第六意识分别起来,那不得了!
你让第六意识分别起来,那不得了!
净界法师

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
所以这个遍计执,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
在心理学,习惯作一个测试,拿一个透明的杯子,装一半的咖啡,让你来看,说出你的感受怎么样?有些人是比较知足、比较乐观的,他过去熏习这样的思想,他看到那半杯的咖啡:「唉呀,太好了!还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非常欢喜。有些人是比较悲观的思想,他看到这半杯咖啡,是看到上面空的这一部分,他容易看到失掉的这一部分,得到的这一部分他很少看到,这是悲观主义者。
就是说,如果你是乐观主义者,容易知足的人,你比较容易产生快乐,你快乐的时间会多一点;假设你是悲观主义者,你经常看到的都是生命的缺点、生命的遗憾处,你的所缘境都是在这个地方打转,你就容易产生痛苦,产生痛苦的因缘会多一点。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的快乐、痛苦,跟业力有关系,但是诸位要晓得:业力的受用只有一剎那,真正业力受果报只有直觉,就是前五识只是第一下的刺激;后面第六意识接手以后,那就看你怎么想。所以前五识的业力,除非你的业力真的太差了,你那个饥饿的感受,会一次一次的刺激;因为前五识的感受叫生受,如果说你真的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刺激;假设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缺乏的话,那这个遍计执、这个名言分别,在你生命当中,是很大的主导作用。
有时候我们逆境现前,那是一个果报,我们不能改变;那个果报刺激以后,它就消失了;但是你心中的妄想挥之不去,在心中不断的缠绕,会跟着我们几十年,乃至跟到来生去:所以你不能忽略这个遍计执,就是那个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是最强烈的,而且它影响你的时间最持久。
其实前五识的果报,由业力所变现的感受,只是一个直觉,一剎那就过去,一剎那一剎那的过去,因为前五识只能够攀缘现在;但是到第六意识,把前五识的影像收集起来以后,你让第六意识分别起来,那不得了!你的快乐、痛苦,第六意识这个名言的计度分别,它是主导的作用。
所以不是说你善业强,你就快乐,这不一定!其实这个第六意识的名言,占很重要的因素。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26
净界法师

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
所以这个遍计执,就是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
在心理学,习惯作一个测试,拿一个透明的杯子,装一半的咖啡,让你来看,说出你的感受怎么样?有些人是比较知足、比较乐观的,他过去熏习这样的思想,他看到那半杯的咖啡:「唉呀,太好了!还有半杯咖啡可以喝。」他非常欢喜。有些人是比较悲观的思想,他看到这半杯咖啡,是看到上面空的这一部分,他容易看到失掉的这一部分,得到的这一部分他很少看到,这是悲观主义者。
就是说,如果你是乐观主义者,容易知足的人,你比较容易产生快乐,你快乐的时间会多一点;假设你是悲观主义者,你经常看到的都是生命的缺点、生命的遗憾处,你的所缘境都是在这个地方打转,你就容易产生痛苦,产生痛苦的因缘会多一点。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它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的快乐、痛苦,跟业力有关系,但是诸位要晓得:业力的受用只有一剎那,真正业力受果报只有直觉,就是前五识只是第一下的刺激;后面第六意识接手以后,那就看你怎么想。所以前五识的业力,除非你的业力真的太差了,你那个饥饿的感受,会一次一次的刺激;因为前五识的感受叫生受,如果说你真的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刺激;假设基本的生活所需没有缺乏的话,那这个遍计执、这个名言分别,在你生命当中,是很大的主导作用。
有时候我们逆境现前,那是一个果报,我们不能改变;那个果报刺激以后,它就消失了;但是你心中的妄想挥之不去,在心中不断的缠绕,会跟着我们几十年,乃至跟到来生去:所以你不能忽略这个遍计执,就是那个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感受是最强烈的,而且它影响你的时间最持久。
其实前五识的果报,由业力所变现的感受,只是一个直觉,一剎那就过去,一剎那一剎那的过去,因为前五识只能够攀缘现在;但是到第六意识,把前五识的影像收集起来以后,你让第六意识分别起来,那不得了!你的快乐、痛苦,第六意识这个名言的计度分别,它是主导的作用。
所以不是说你善业强,你就快乐,这不一定!其实这个第六意识的名言,占很重要的因素。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26
-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星云法师关于素食的精彩问答
星云法师关于素食的精彩问答
星云法师

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在「人间卫视」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访问,分享饮食的习惯与观念。相信以下的自由心灵对话,会激起蛰伏于您心中的那份智慧灵性。
李:请问大师,您吃素几年了?
大师:我自己从出生下来到现在都是素食者。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家乡经济非常落后,在粮食极为短缺的当时,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十二岁出家后,寺里仍是以稀饭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些素菜。有些豆腐渣我们拿到锅里去炒炒,如果没有柴火,就放在外面晒晒,连麻雀也来吃,甚至留下大小便,所以吃到里面常常有虫蛆,不过总好歹也有点咸味。很多年都是这样过去的,也没生多大的病。我在想,大概是我们每天吃饭前都要念供养咒,有佛祖的加持保佑吧。
李:现在素食似乎已经慢慢变成一种流行文化,其涵盖范围除了中华文化圈,也延伸到欧美国家。能不能请大师谈一下素食文化。
大师:现在举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藉助素食来保健、美容。根据医学研究,素食有益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耐力,养成温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们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长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瞋怒,达到内心的安然、祥和。对于西方素食文化,据我所知,在美国有一个市区只准卖素的不准卖荤的,他们也不是佛教信徒,全然是基于健康的立场而推广吃素。
佛教虽然是最早倡导素食,但是最初佛陀时代并非素食,因为当时是靠「沿途托钵」的方式乞食,信徒给甚么就吃甚么。中国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经典中提到,要不断大悲种,慈悲而不杀害动物生命。另外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才对。其实植物的生命是「生机」,生长的机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你看猪,马、牛、羊要被宰杀的时候,会产生恐惧;而植物是「无心」,虽有生死的反应,但没有苦乐的感觉。所以杀生的界定,在于是否「有心」与「无心」。吃素,除了出自慈悲心之外,最重要就是尊重生命。
李:吃素,除了帮助身体健康外,还有甚么好处?
大师:你看现在目前一些人吃荤吃肉,吃出很多的花样来,甚么活鱼三十吃、海鲜十吃等等变态的吃法,就会让人养成变态的心。有时父母带小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弄些小螃蟹小鱼给孩子玩,有的会把鱼倒掉起来,有的将螃蟹壳剥开,一直虐待到死。这会让孩子从小就不尊重生命,不知生命可贵,将来长大以后对人也会不尊重,甚至杀人之类的恶行都会引发出来。
佛教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吃素,但却主张不要杀生,可以买现成的来吃,但自己不要去杀生。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
所以我是觉得,今天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孩子尊重生命,让儿童爱惜生命,对未来的社会风气才会改善。

李:在一篇杂志的研究报告甚至指出:如果世界上每个人吃素的话,世界就不会再闹饥荒了。大师您的看法如何?
大师:我吃素几十年来,深刻觉得吃素的人比吃荤的好。吃素的人会慢慢减轻杀业,现今台湾的杀业好重,我都觉得很忧心。现在的社会,猴脑蛇胆生吃活烧,如此杀生造业,社会风气怎么会善良美好呢?
李:对于不同的宗教背景、不同地域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说回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等等,对于素食在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此请教大师的看法。
大师:素食与宗教之间,本来就很难统一。不过我觉得,基本上各宗教要能做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进而保护生命。
李:有很多人本来学佛很精进,也吃素,最后听说密宗可以吃肉,于是就学密去了。问他为甚么去学密宗,他说学密宗很好,可以吃肉,可以即身成佛!
大师:以前青藏高原不能种植蔬菜,对外交通封闭,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以肉类为食。不过现在台湾素食文化普遍发达,应该可以改为吃素。不要借口说修密宗,就可以吃肉。我觉得那是不当的。
李:如果不是真的很习惯吃素,是不是有循序渐进的一种方法,像是有些人就吃肉边菜或是吃三净肉之类的,这两种饮食方式能不能请大师讲解?
大师:你讲得很对。为了以渐进的方法来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边菜、三净肉也可以。肉边菜: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顿悟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惠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放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三净肉: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
李:我有些朋友,开始吃素之后,只要闻到肉味的时候,他们的头就会觉得发臭发昏,怎么会这样子?
大师:因为他不习惯了。例如,我有一次到日本,信徒煮一碗面给我吃,一吃,哎呀!腥味难闻,怎么会有如此腥味?不过由于是信徒特别辛苦招待的宴客,于是我就闭住气把面硬是吞进肚子。后来我才知道,日本人有个习惯,会把小鱼熬成的酱油和在面里调味。我这样有罪过吗?我相信我不是吃荤,我还是吃素。有些人吃素,一定讲究所使用的锅盘都没煮过肉类,这是不对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觉得心中清净才是最重要。所以我们吃素的人,千万不要造成别人的麻烦与负担。
李:许多加工素食食品都做成像鸡鸭鱼等样子,对于这样的吃素方式,大师有没有甚么意见?
大师: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所以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不用管他,不过有些素菜过分把菜做成像荤的味道,这个就没有必要了。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星云法师

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在「人间卫视」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访问,分享饮食的习惯与观念。相信以下的自由心灵对话,会激起蛰伏于您心中的那份智慧灵性。
李:请问大师,您吃素几年了?
大师:我自己从出生下来到现在都是素食者。我从小生长在乱世里,家乡经济非常落后,在粮食极为短缺的当时,我吃过麦渣糊粥,我以地瓜当饭,每天三顿,吃得都怕了起来。十二岁出家后,寺里仍是以稀饭代替干饭,经常一个月吃不到一块豆腐,或一些素菜。有些豆腐渣我们拿到锅里去炒炒,如果没有柴火,就放在外面晒晒,连麻雀也来吃,甚至留下大小便,所以吃到里面常常有虫蛆,不过总好歹也有点咸味。很多年都是这样过去的,也没生多大的病。我在想,大概是我们每天吃饭前都要念供养咒,有佛祖的加持保佑吧。
李:现在素食似乎已经慢慢变成一种流行文化,其涵盖范围除了中华文化圈,也延伸到欧美国家。能不能请大师谈一下素食文化。
大师:现在举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藉助素食来保健、美容。根据医学研究,素食有益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培养耐力,养成温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们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长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瞋怒,达到内心的安然、祥和。对于西方素食文化,据我所知,在美国有一个市区只准卖素的不准卖荤的,他们也不是佛教信徒,全然是基于健康的立场而推广吃素。
佛教虽然是最早倡导素食,但是最初佛陀时代并非素食,因为当时是靠「沿途托钵」的方式乞食,信徒给甚么就吃甚么。中国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儒家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经典中提到,要不断大悲种,慈悲而不杀害动物生命。另外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才对。其实植物的生命是「生机」,生长的机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你看猪,马、牛、羊要被宰杀的时候,会产生恐惧;而植物是「无心」,虽有生死的反应,但没有苦乐的感觉。所以杀生的界定,在于是否「有心」与「无心」。吃素,除了出自慈悲心之外,最重要就是尊重生命。
李:吃素,除了帮助身体健康外,还有甚么好处?
大师:你看现在目前一些人吃荤吃肉,吃出很多的花样来,甚么活鱼三十吃、海鲜十吃等等变态的吃法,就会让人养成变态的心。有时父母带小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弄些小螃蟹小鱼给孩子玩,有的会把鱼倒掉起来,有的将螃蟹壳剥开,一直虐待到死。这会让孩子从小就不尊重生命,不知生命可贵,将来长大以后对人也会不尊重,甚至杀人之类的恶行都会引发出来。
佛教并不鼓励人一定要吃素,但却主张不要杀生,可以买现成的来吃,但自己不要去杀生。父母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贵,爱惜小生命、小动物的习惯。
所以我是觉得,今天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孩子尊重生命,让儿童爱惜生命,对未来的社会风气才会改善。

李:在一篇杂志的研究报告甚至指出:如果世界上每个人吃素的话,世界就不会再闹饥荒了。大师您的看法如何?
大师:我吃素几十年来,深刻觉得吃素的人比吃荤的好。吃素的人会慢慢减轻杀业,现今台湾的杀业好重,我都觉得很忧心。现在的社会,猴脑蛇胆生吃活烧,如此杀生造业,社会风气怎么会善良美好呢?
李:对于不同的宗教背景、不同地域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说回教徒不吃猪肉、印度教不吃牛肉等等,对于素食在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此请教大师的看法。
大师:素食与宗教之间,本来就很难统一。不过我觉得,基本上各宗教要能做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进而保护生命。
李:有很多人本来学佛很精进,也吃素,最后听说密宗可以吃肉,于是就学密去了。问他为甚么去学密宗,他说学密宗很好,可以吃肉,可以即身成佛!
大师:以前青藏高原不能种植蔬菜,对外交通封闭,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以肉类为食。不过现在台湾素食文化普遍发达,应该可以改为吃素。不要借口说修密宗,就可以吃肉。我觉得那是不当的。
李:如果不是真的很习惯吃素,是不是有循序渐进的一种方法,像是有些人就吃肉边菜或是吃三净肉之类的,这两种饮食方式能不能请大师讲解?
大师:你讲得很对。为了以渐进的方法来吃素,可以选择初一、十五日,或六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边菜、三净肉也可以。肉边菜: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顿悟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惠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放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因此,惠能大师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义,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谓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素食的意义是不断大悲种,因此,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三净肉:没有见到杀生、没有听到被杀声音、不是特地为我而杀,这就叫做「三净肉」。
李:我有些朋友,开始吃素之后,只要闻到肉味的时候,他们的头就会觉得发臭发昏,怎么会这样子?
大师:因为他不习惯了。例如,我有一次到日本,信徒煮一碗面给我吃,一吃,哎呀!腥味难闻,怎么会有如此腥味?不过由于是信徒特别辛苦招待的宴客,于是我就闭住气把面硬是吞进肚子。后来我才知道,日本人有个习惯,会把小鱼熬成的酱油和在面里调味。我这样有罪过吗?我相信我不是吃荤,我还是吃素。有些人吃素,一定讲究所使用的锅盘都没煮过肉类,这是不对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觉得心中清净才是最重要。所以我们吃素的人,千万不要造成别人的麻烦与负担。
李:许多加工素食食品都做成像鸡鸭鱼等样子,对于这样的吃素方式,大师有没有甚么意见?
大师:对于一些人把素菜制作成荤菜的样子,我也曾一度觉非常反感,总认为吃素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如果以吃荤的心理来吃素,并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鸡、素鸭、素鳗、素肉、素火腿、素乌鱼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爱吃不已的样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门的人一时之间无法革除宿习,所以有这种需要,只要我自己心里面没有鸡鸭鱼肉就好了,何必要厌恶呢?所以这样的呈现方式可以不用管他,不过有些素菜过分把菜做成像荤的味道,这个就没有必要了。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本源法师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个问题。其实修行是管好自己。整天把自己的时间跟精力放在去发现别人的缺点上,叫浪费。应该整天要放在自己身上。所以,要觉察,觉察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对治自己的烦恼障。六祖慧能大师说“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这句话我有一天终于体会到了,所以必须在现实当中才会发现。有一次庙里做三时系念佛事,两个居士第一次做下来,我问这两个居士,今天佛事做得怎么样?一个居士跟我讲:“师父,这个佛事做得太殊胜了,太好了。”另一个居士说:“这个佛事做得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那个和尚没有念,还有一个和尚好像在瞌睡。”后来到了第二次的时候,我就注意观察他们两个人的表现。一个人他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情况,他在把他的心,那个叫三时系念,系就是安住在、系牢在佛经上面,他已经忘我了,忘记外面了,跟在后面唱得很高兴,念得很高兴,看到祖师大德的开示他也很高兴,很欢喜,他不知道外面,哪个和尚念不念,与他没有关系,他自己好好在念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居士,他没有心在这个经上,他在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哪个和尚没有念,哪个和尚在睡觉。他一点利益没有得到,对不对?而且造了一身罪过。因为他始终在发现别人的问题。他没有用佛经来照自己。
佛经是一面镜子。另一个人,他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不要看别人过错,你多看自己就是觉察的意思,对治自己的烦恼障。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的修行靠什么?靠智慧。解脱靠智慧。所以《心经》为什么提醒我们,三世诸佛,靠智慧才能得解脱。智慧哪里来?就是要深入经藏。要经常深入经藏,你才会得智慧。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本源法师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个问题。其实修行是管好自己。整天把自己的时间跟精力放在去发现别人的缺点上,叫浪费。应该整天要放在自己身上。所以,要觉察,觉察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对治自己的烦恼障。六祖慧能大师说“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这句话我有一天终于体会到了,所以必须在现实当中才会发现。有一次庙里做三时系念佛事,两个居士第一次做下来,我问这两个居士,今天佛事做得怎么样?一个居士跟我讲:“师父,这个佛事做得太殊胜了,太好了。”另一个居士说:“这个佛事做得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那个和尚没有念,还有一个和尚好像在瞌睡。”后来到了第二次的时候,我就注意观察他们两个人的表现。一个人他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情况,他在把他的心,那个叫三时系念,系就是安住在、系牢在佛经上面,他已经忘我了,忘记外面了,跟在后面唱得很高兴,念得很高兴,看到祖师大德的开示他也很高兴,很欢喜,他不知道外面,哪个和尚念不念,与他没有关系,他自己好好在念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居士,他没有心在这个经上,他在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哪个和尚没有念,哪个和尚在睡觉。他一点利益没有得到,对不对?而且造了一身罪过。因为他始终在发现别人的问题。他没有用佛经来照自己。
佛经是一面镜子。另一个人,他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不要看别人过错,你多看自己就是觉察的意思,对治自己的烦恼障。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的修行靠什么?靠智慧。解脱靠智慧。所以《心经》为什么提醒我们,三世诸佛,靠智慧才能得解脱。智慧哪里来?就是要深入经藏。要经常深入经藏,你才会得智慧。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要记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触时,心中试着不要讲话!
要记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触时,心中试着不要讲话!
净界法师

真如的心必须要离开三件事情。我们从细讲到粗,先讲离心缘相。
一个妄念的形成,第一个原则,一定要向外攀缘,它不是安住相。所以你看一个人很躁动不安,妄念很强,合理地推论,这个人生死业力比较重,临终也容易起颠倒。因为妄念第一个相貌是攀缘相,它不是寂静安稳相,它是不守本分,向外攀缘的。
第二个,攀缘以后,会创造名字。比方说我们看到:喔!这是佛像,这是花,这是桌子,这是椅子。
第三个,在这个相状的名字当中,就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别,开始说话了。比方说榴莲,我们打很多妄念去攀缘榴莲时,喜欢榴莲的人说:这个榴莲很不错,味道很甜美。赞美榴莲!开始产生榴莲美好的名言分别。那么讨厌榴莲的人,过去生有这种不好经验的人,他看到榴莲,开始批评榴莲,说这个榴莲很臭怎么样怎么样。
所以妄念的形成它必须是攀缘的,必须有很多的名字的,而且它要说很多话的。当然身为榴莲它没有意见,榴莲说我本来那样就是那样,都是你们自己在打妄想。
所以当我们破除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我们的心回归到平等、无有变异乃至于不可破坏时,这就是回归真实的时候。
其实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最重要就是破名言,离言说相。《楞严经》说,一个人把言说相破了,你分段生死没问题了。
这个名言是最可怕的。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宗的祖师,他要选一个上座,因为原来的上座往生了。古代的祖师他不见得直接开示,都是由上座来代祖师开示,祖师在重要场合才出现。所以上座往生以后,祖师必须在大众里找个上座。当然禅宗它是以心印心,如果没有开悟,那你就一盲引众盲,所以他就必须要测试哪些人是真实的安住,可以用真实的心来引导众生真实的心。
怎么测试呢?这位祖师就把大家集合起来,放一个脸盆在中间。祖师说:“这个不叫脸盆,你们道一句。”有些人说它是个锅子,有些人说它是个大碗。每个人都讲个人的名言。突然有个禅师站起来,他跑到脸盆的地方,一脚把脸盆踹开,踢了以后向祖师顶礼坐下,后来他变成上座。他是在表法,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其实这是你自己的名言分别,这是戏论,哪来那么多名言呢?身为脸盆,那样就是那样!
所以禅宗它恢复本来面目,就是回归生命最简单的原始名,一切法它本来就是这样子。凡夫多事,安立了很多名言,然后大家就开始打妄想,创造很多的妄念,结果创造很多的生死轮回。
诸位!要记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触时,试着心中不要讲话,你会发觉你的心马上沉淀下来,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我们的妄想活动它必须有道路。什么道路呢?就是言说,言语是道路。所以禅宗的高明,他为什么打你?为什么骂你?就是把你那个妄想的道路切断,截断妄流,让你心中不再说话。心中不再说话时,你就发觉,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我们加了太多的调味料,把菜炒到已经失去原来的味道了。我们把一切法加了太多个人的名言,就失去它本来的面目,也创造我们很多的妄念。
所以恢复本来面目,从禅宗的角度很简单,把你心中的话停掉,心中不要讲话。你的六根接触六尘就是保持原状——那样就是那样。这个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消除生死业力的最简单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别,让生命回归到原来的样子,不要加太多的调味料在里面,把生命简单化,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所以把一切法回归到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这就是一心真如。,
这个地方讲出了两个概念:第一个,通往轮回的道路;第二个,通往涅槃的道路。其实都是在你一念心中。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讲话,你已经通往生死的道路了;如果你慢慢慢慢地把名言给停下来,就趋向于涅槃的道路了。这是不二法门,其实就在你一念心。你要跟着名言走,那就是生死轮回;你要能够离言说相,那就是涅槃寂静。
所以,大乘思想完全从一心安立真妄,安立轮回,安立涅槃,这就是大乘的中道实相,这是第一个概念。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净界法师

真如的心必须要离开三件事情。我们从细讲到粗,先讲离心缘相。
一个妄念的形成,第一个原则,一定要向外攀缘,它不是安住相。所以你看一个人很躁动不安,妄念很强,合理地推论,这个人生死业力比较重,临终也容易起颠倒。因为妄念第一个相貌是攀缘相,它不是寂静安稳相,它是不守本分,向外攀缘的。
第二个,攀缘以后,会创造名字。比方说我们看到:喔!这是佛像,这是花,这是桌子,这是椅子。
第三个,在这个相状的名字当中,就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别,开始说话了。比方说榴莲,我们打很多妄念去攀缘榴莲时,喜欢榴莲的人说:这个榴莲很不错,味道很甜美。赞美榴莲!开始产生榴莲美好的名言分别。那么讨厌榴莲的人,过去生有这种不好经验的人,他看到榴莲,开始批评榴莲,说这个榴莲很臭怎么样怎么样。
所以妄念的形成它必须是攀缘的,必须有很多的名字的,而且它要说很多话的。当然身为榴莲它没有意见,榴莲说我本来那样就是那样,都是你们自己在打妄想。
所以当我们破除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我们的心回归到平等、无有变异乃至于不可破坏时,这就是回归真实的时候。
其实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最重要就是破名言,离言说相。《楞严经》说,一个人把言说相破了,你分段生死没问题了。
这个名言是最可怕的。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宗的祖师,他要选一个上座,因为原来的上座往生了。古代的祖师他不见得直接开示,都是由上座来代祖师开示,祖师在重要场合才出现。所以上座往生以后,祖师必须在大众里找个上座。当然禅宗它是以心印心,如果没有开悟,那你就一盲引众盲,所以他就必须要测试哪些人是真实的安住,可以用真实的心来引导众生真实的心。
怎么测试呢?这位祖师就把大家集合起来,放一个脸盆在中间。祖师说:“这个不叫脸盆,你们道一句。”有些人说它是个锅子,有些人说它是个大碗。每个人都讲个人的名言。突然有个禅师站起来,他跑到脸盆的地方,一脚把脸盆踹开,踢了以后向祖师顶礼坐下,后来他变成上座。他是在表法,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其实这是你自己的名言分别,这是戏论,哪来那么多名言呢?身为脸盆,那样就是那样!
所以禅宗它恢复本来面目,就是回归生命最简单的原始名,一切法它本来就是这样子。凡夫多事,安立了很多名言,然后大家就开始打妄想,创造很多的妄念,结果创造很多的生死轮回。
诸位!要记得,你的心跟外境接触时,试着心中不要讲话,你会发觉你的心马上沉淀下来,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我们的妄想活动它必须有道路。什么道路呢?就是言说,言语是道路。所以禅宗的高明,他为什么打你?为什么骂你?就是把你那个妄想的道路切断,截断妄流,让你心中不再说话。心中不再说话时,你就发觉,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我们加了太多的调味料,把菜炒到已经失去原来的味道了。我们把一切法加了太多个人的名言,就失去它本来的面目,也创造我们很多的妄念。
所以恢复本来面目,从禅宗的角度很简单,把你心中的话停掉,心中不要讲话。你的六根接触六尘就是保持原状——那样就是那样。这个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方法,也就是消除生死业力的最简单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别,让生命回归到原来的样子,不要加太多的调味料在里面,把生命简单化,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所以把一切法回归到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这就是一心真如。,
这个地方讲出了两个概念:第一个,通往轮回的道路;第二个,通往涅槃的道路。其实都是在你一念心中。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在讲话,你已经通往生死的道路了;如果你慢慢慢慢地把名言给停下来,就趋向于涅槃的道路了。这是不二法门,其实就在你一念心。你要跟着名言走,那就是生死轮回;你要能够离言说相,那就是涅槃寂静。
所以,大乘思想完全从一心安立真妄,安立轮回,安立涅槃,这就是大乘的中道实相,这是第一个概念。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梦参老和尚: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
梦参老和尚: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
梦参老和尚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这个“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证得的。但我们学习教义的人要登上十信满心时要经过一万大劫。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菩萨要从五明中求,菩萨都要学习医方、工巧。而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的说法在教义上讲是“素法身”。
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与诸佛已成的体、性平等无二,但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成佛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无量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所以,念经的时候莫要错误理解。我在南普陀的时候,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来,看到墙上的《法华经》经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见:“墙上的标语写错了。我每天来双合掌,磕头,可不仅仅是单合掌、小低头啊。可怎么还未成佛啊?”这就是秀才念经,笑死老僧。我告诉他:“这是对经文错误的理解。任何人单合掌,小低头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决定成佛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所种成佛之因基础上,经过长久的修行才得以实现。”
《法华经》授记了全体的众生。这就是对修禅要有的正确理解。更通俗一点说,禅就是生活,用心来指导生活。禅的范围很广,变相地说禅即是佛,佛即是禅。前面我们说过,禅是极简单的开示,开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与佛无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权利来复旦大学读书,但能否进入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对于成佛这一目标来说,不仅仅是人,哪怕是一只蚂蚁都有佛性。在佛来看,人性、畜生性、众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
我们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逐渐将佛陀省略为“佛”。佛陀的意义是觉者、觉悟、有智慧。而且这种觉悟不单局限于自己,还能够使别人觉悟。一念恶念已灭,身口意三业存善达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达到善、觉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那么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前面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的禅通达佛道。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单单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参禅者能够达到明心见性,这正是禅堂所宣扬的。而单单学习教义者则距此甚远,连十住都没有进入,更不要提《华严》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
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任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者”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来修行的结果。
所以,顿超直入是由渐而顿。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梦参老和尚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以读经要由别人代读。由此也可见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只授记弥勒佛而并没有授记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见性绝不等同于成佛。开悟只是明理,成佛还需要修行的功德。
参禅之时要明白自己与佛之心无二分别。这个“明白”不是修得的,而是证得的。但我们学习教义的人要登上十信满心时要经过一万大劫。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开悟之人只相当于成就了第一个大劫,之后要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菩萨要从五明中求,菩萨都要学习医方、工巧。而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成佛、与佛无二无别的说法在教义上讲是“素法身”。
所以虽然我们的体、性与诸佛已成的体、性平等无二,但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成佛并不能与佛的功德相比。佛有利益无量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成就的只是心而不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所以,念经的时候莫要错误理解。我在南普陀的时候,一位老教授到南普陀来,看到墙上的《法华经》经文“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提意见:“墙上的标语写错了。我每天来双合掌,磕头,可不仅仅是单合掌、小低头啊。可怎么还未成佛啊?”这就是秀才念经,笑死老僧。我告诉他:“这是对经文错误的理解。任何人单合掌,小低头所成就的是成佛之因。在此基础上才能起修,才能成佛。所以决定成佛的不是现在,而是在所种成佛之因基础上,经过长久的修行才得以实现。”
《法华经》授记了全体的众生。这就是对修禅要有的正确理解。更通俗一点说,禅就是生活,用心来指导生活。禅的范围很广,变相地说禅即是佛,佛即是禅。前面我们说过,禅是极简单的开示,开示的就是人人都具有与佛无二的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就像人人都有权利来复旦大学读书,但能否进入就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对于成佛这一目标来说,不仅仅是人,哪怕是一只蚂蚁都有佛性。在佛来看,人性、畜生性、众生性都可以成就佛性。
我们知道,“佛陀”是印度梵语“Buddha”的音译。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逐渐将佛陀省略为“佛”。佛陀的意义是觉者、觉悟、有智慧。而且这种觉悟不单局限于自己,还能够使别人觉悟。一念恶念已灭,身口意三业存善达到究竟。所以,佛法就是达到善、觉悟、智慧的方法。如果生活中念念不失觉悟,那么即是成就佛道。而禅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念念不失,因此禅所包含的范围很广。例如,禅堂前面挂着“选佛场”三字,就是让人们明心见性的禅通达佛道。

“明心见性”中的心可不是我们身体中的心脏。这个心范围极广,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等等凡用语言表达的事物都在心中。这个心,这个体性,或者经上常说的“觉性”与佛成就的心性平等。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明心见性”在教义中达到了“十信”,此时信心具足便不会再起恶念,再造恶业。成就十信之后就进入了“初住”,住于心上。参禅之人与单单学习教义之人的差别,就在于参禅者能够达到明心见性,这正是禅堂所宣扬的。而单单学习教义者则距此甚远,连十住都没有进入,更不要提《华严》所说的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位。
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而我们平时也经常说发菩提心,但我们所发的只是“欣乐心”。对佛法诚恳与信任而已,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平时所说的“开悟者”只是不再造恶业,明白自己的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达到开悟之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开悟者连发心住菩萨的神通都没有具备,别说一百个世界,就连在这个世界中都无法示现佛身为众生说法。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这个成佛只能说是明心见性而已。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大悟不同,释迦牟尼佛经过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获得了大悟。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佛教中没有便宜法门。龙女即身成佛,善财童子即身成佛,都是无量劫来修行的结果。
所以,顿超直入是由渐而顿。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显宗证悟空性的方法 | 稻秆经系列
显宗证悟空性的方法 | 稻秆经系列
慈誠羅珠媅布
推理的方式,前面已经讲过了,因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果,然后第三个思维的方式,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思维因怎么产生果,先后还是同时,观察了以后,就得到实际上从来没有产生果的这种结论。但是从感官的角度来讲的话是有生有灭的,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这个有生有灭,实际上就是不生不灭。怎么样诞生,怎么样毁灭都找不到,最终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有生有灭,是唯现象,唯缘起,也就是佛经里讲的,如幻如梦。
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物,大街上的这么多的人,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如幻如梦,它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感官的层面上,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就像是魔术师变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一样。就像海市蜃楼,沙漠还有海面,有些时候就会出现建筑物、人、城市这样子的东西,但是,有没有城市?有没有建筑物?当然是不可能有的。但是我们人的视觉里面,明明有建筑物,但这个城市只能看得见,摸不着,是不存在,这也是一个现象而已,这叫作如幻。
如梦,就像我们做梦的时候,梦中的一切,都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模一样,没有办法辨别它们的真与假。只是我们醒过来了以后,才能够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做梦人感官前面的光、声音这些东西,显得特别真实。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不是真实的,这是一个现象而已,这叫作如梦。
这就叫做如幻、如梦。我们的深入思考很到位的时候,自然就感觉到,我现在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现象而已。除了这个现象以外,实质性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有实质性的东西,去思考的时候,因怎么产生果,果怎么从因产生,应该得到一个合理的答案。但是在微观世界里面去寻找的时候,最终什么答案都没有得到,反而得到了一个“无生”这样的答案。
这就充分说明感官看到的都是幻觉,只是一个现象而已。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建筑物,都像梦中的东西一样,就在这个很深刻地体会当中停下来,感受一下这个世界如幻、如梦。如果我们的思考方法不正确或者不到位,不一定有很深刻地体会。只要方法正确,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这完全没有问题。
有了这样体会以后不要再继续思考,思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然后就在这个体会当中安住。这是第三个思考的方法。前面讲的第一个是世俗谛当中深信因果;第二是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不生不灭;第三就是通过不生不灭最后又得到了另外一个结论:实际上是不生不灭,但我们看到有生有灭,那这只能说它是一个现象,它是一个没有实质性东西的现象。就像海市蜃楼,就像魔术师变出来的东西,就像梦中的东西。之前我们是在理论上学过了,但是没有体会到,那现在通过这个理论反复去思考的时候,这个时候它不仅仅是个知识,这个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体会,深深地体会到一切都是如幻如梦,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三个缘起的修法。
这三个修法是我们今天讲的核心部分,尤其是后面两个跟空性有关系,非常重要。修行的时候,可以一座里面连续修这三个修法,或者是一座里面只修其中的一个,反复地去修。这三个思维的方法让我们感觉到不生不灭,让我们感觉到如幻如梦,这是显宗证悟空性的方法。

慈誠羅珠媅布
推理的方式,前面已经讲过了,因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果,然后第三个思维的方式,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思维因怎么产生果,先后还是同时,观察了以后,就得到实际上从来没有产生果的这种结论。但是从感官的角度来讲的话是有生有灭的,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这个有生有灭,实际上就是不生不灭。怎么样诞生,怎么样毁灭都找不到,最终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有生有灭,是唯现象,唯缘起,也就是佛经里讲的,如幻如梦。
我们看到的这些建筑物,大街上的这么多的人,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如幻如梦,它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感官的层面上,出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就像是魔术师变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一样。就像海市蜃楼,沙漠还有海面,有些时候就会出现建筑物、人、城市这样子的东西,但是,有没有城市?有没有建筑物?当然是不可能有的。但是我们人的视觉里面,明明有建筑物,但这个城市只能看得见,摸不着,是不存在,这也是一个现象而已,这叫作如幻。
如梦,就像我们做梦的时候,梦中的一切,都是跟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模一样,没有办法辨别它们的真与假。只是我们醒过来了以后,才能够知道,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做梦人感官前面的光、声音这些东西,显得特别真实。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不是真实的,这是一个现象而已,这叫作如梦。
这就叫做如幻、如梦。我们的深入思考很到位的时候,自然就感觉到,我现在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现象而已。除了这个现象以外,实质性的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有实质性的东西,去思考的时候,因怎么产生果,果怎么从因产生,应该得到一个合理的答案。但是在微观世界里面去寻找的时候,最终什么答案都没有得到,反而得到了一个“无生”这样的答案。
这就充分说明感官看到的都是幻觉,只是一个现象而已。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建筑物,都像梦中的东西一样,就在这个很深刻地体会当中停下来,感受一下这个世界如幻、如梦。如果我们的思考方法不正确或者不到位,不一定有很深刻地体会。只要方法正确,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这完全没有问题。
有了这样体会以后不要再继续思考,思考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然后就在这个体会当中安住。这是第三个思考的方法。前面讲的第一个是世俗谛当中深信因果;第二是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不生不灭;第三就是通过不生不灭最后又得到了另外一个结论:实际上是不生不灭,但我们看到有生有灭,那这只能说它是一个现象,它是一个没有实质性东西的现象。就像海市蜃楼,就像魔术师变出来的东西,就像梦中的东西。之前我们是在理论上学过了,但是没有体会到,那现在通过这个理论反复去思考的时候,这个时候它不仅仅是个知识,这个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种体会,深深地体会到一切都是如幻如梦,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三个缘起的修法。
这三个修法是我们今天讲的核心部分,尤其是后面两个跟空性有关系,非常重要。修行的时候,可以一座里面连续修这三个修法,或者是一座里面只修其中的一个,反复地去修。这三个思维的方法让我们感觉到不生不灭,让我们感觉到如幻如梦,这是显宗证悟空性的方法。

-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当你注意心中的妄想时,你再也不会关注外面是怎么回事了!
当你注意心中的妄想时,你再也不会关注外面是怎么回事了!
净界法师

这个遍计执,当然一定是有一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第一个接触的是依他起,所以在「缘名为境」之前有一个相,一定有一个相,但是这个相,是不带名言的相,就是依他起的相。当我们跟这个相接触以后,第一个对这个相安立了很多的名言。
比如说,你看到这个花,你对这个花要打妄想,你一定要先出现花的共相,因为当你没有生起花的共相,你只安住在这个花的自相,你的心就不能动。当你生起花的共相,这个时候,你的心就脱离了依他起,就回到你心中花的影像。因为花是共于一切的,这个讲堂有花,大殿也有花。所以,当你对一切法安立名言的时候,其实你对外境已经脱钩,你开始注意心中的名言。
所以我们面对依他起,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影像,第二个安立名言。当你心中安立名言的时候,你再也看不到依他起,你开始看到你心中的名言。所以我们看到依他起,只有一剎那的时间而已;第二个剎那,你心中安立名言以后,你开始注意你心中的妄想,你再也不注意外面是怎么回事了,你开始对所缘的依他起安立名言。
第二个,在「依他起」当中产生「相貌」,你根据心中的名言,把「依他起」的法,变现出很多很多差别的「相貌」。如果这个人是比较乐观知足的,他会变现出比较美好的相貌,他心中受用美好相貌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这个人比较不知足、比较悲观的,他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因为他名言是安立比较不好的名言,他就容易变现比较丑陋的、有缺陷的相貌,让自己受用。
总之,因为名言的作用,他心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美好的相貌、或者是丑陋的相貌出现,让自己受用,而这个相貌,已经跟外在的相貌,产生很大的差距。
第三个「由见执着」,这个相貌生起以后,我们开始产生强烈的执着,就是有这个「见」。这个「见」,就是由于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错误的智慧、一种判断力,你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有些人他过去生可能对水有一些不好的经验,他看到水的时候,安立不好的名言,就出现丑陋的相貌,总是假设水要伤害你,而且你认为这个想法是对的,不能改变了,就是产生「见」。
由这个「见」,就产生「语」,带动了「寻」思,这个寻思就开始造业,当然这个业应该也包括了身业,这个地方只是以语业来做代表。就是由这个「见」,去执着这个相貌,就会采取行动。这个地方是把遍计执,从你心中安立名言,然后变现影像、产生执着、最后推动你去造业,其实这个过程是结束了。后面的二段是补充说明,把它的前因跟后果,再作一个总结。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名言出现呢?「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生命经验当中,我们有种种的「见」,我们亲自看到很多很多色尘的影像;或者「闻」,我们曾经听过什么音声;或者「觉」,这个觉包括了鼻、舌、身,我们的鼻、舌、身有种种的感受;见、闻、觉、知这个「知」,是指第六意识。也就是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经验当中,产生很多的感觉,跟着感觉走。
所以我们从生命的见、闻、觉、知当中,去安立了名言,这个名言是这样安立起来的。最后的结果,就从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因缘法当中,产生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的相貌出现。从我空、法空的真理当中,就变现一个我相、法相的真实相,让自己来受用,这个就是它的结果。
这个遍计执,我们如果回忆一下,你应该对遍计执也会有所了解。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肚子很饿,我们会观想一些美好的食物:这个东西吃起来多么的美味!但是你实际去吃的时候,你感觉没那么好吃;所以回忆有时候比真实更好。(哈~~)
就是说,其实我们心中想的跟实际的情况,的确是有距离,而这些距离就是遍计执。我们靠直觉安立名言,由这个名言,捏造很多的想象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开始产生错误的判断,这个是一个造业的起因。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26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净界法师

这个遍计执,当然一定是有一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它第一个接触的是依他起,所以在「缘名为境」之前有一个相,一定有一个相,但是这个相,是不带名言的相,就是依他起的相。当我们跟这个相接触以后,第一个对这个相安立了很多的名言。
比如说,你看到这个花,你对这个花要打妄想,你一定要先出现花的共相,因为当你没有生起花的共相,你只安住在这个花的自相,你的心就不能动。当你生起花的共相,这个时候,你的心就脱离了依他起,就回到你心中花的影像。因为花是共于一切的,这个讲堂有花,大殿也有花。所以,当你对一切法安立名言的时候,其实你对外境已经脱钩,你开始注意心中的名言。
所以我们面对依他起,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影像,第二个安立名言。当你心中安立名言的时候,你再也看不到依他起,你开始看到你心中的名言。所以我们看到依他起,只有一剎那的时间而已;第二个剎那,你心中安立名言以后,你开始注意你心中的妄想,你再也不注意外面是怎么回事了,你开始对所缘的依他起安立名言。
第二个,在「依他起」当中产生「相貌」,你根据心中的名言,把「依他起」的法,变现出很多很多差别的「相貌」。如果这个人是比较乐观知足的,他会变现出比较美好的相貌,他心中受用美好相貌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如果这个人比较不知足、比较悲观的,他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因为他名言是安立比较不好的名言,他就容易变现比较丑陋的、有缺陷的相貌,让自己受用。
总之,因为名言的作用,他心中会产生很多很多美好的相貌、或者是丑陋的相貌出现,让自己受用,而这个相貌,已经跟外在的相貌,产生很大的差距。
第三个「由见执着」,这个相貌生起以后,我们开始产生强烈的执着,就是有这个「见」。这个「见」,就是由于长时间的颠倒推求,产生一种错误的智慧、一种判断力,你认为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有些人他过去生可能对水有一些不好的经验,他看到水的时候,安立不好的名言,就出现丑陋的相貌,总是假设水要伤害你,而且你认为这个想法是对的,不能改变了,就是产生「见」。
由这个「见」,就产生「语」,带动了「寻」思,这个寻思就开始造业,当然这个业应该也包括了身业,这个地方只是以语业来做代表。就是由这个「见」,去执着这个相貌,就会采取行动。这个地方是把遍计执,从你心中安立名言,然后变现影像、产生执着、最后推动你去造业,其实这个过程是结束了。后面的二段是补充说明,把它的前因跟后果,再作一个总结。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名言出现呢?「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生命经验当中,我们有种种的「见」,我们亲自看到很多很多色尘的影像;或者「闻」,我们曾经听过什么音声;或者「觉」,这个觉包括了鼻、舌、身,我们的鼻、舌、身有种种的感受;见、闻、觉、知这个「知」,是指第六意识。也就是说,我们从过去跟今生的经验当中,产生很多的感觉,跟着感觉走。
所以我们从生命的见、闻、觉、知当中,去安立了名言,这个名言是这样安立起来的。最后的结果,就从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因缘法当中,产生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的相貌出现。从我空、法空的真理当中,就变现一个我相、法相的真实相,让自己来受用,这个就是它的结果。
这个遍计执,我们如果回忆一下,你应该对遍计执也会有所了解。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肚子很饿,我们会观想一些美好的食物:这个东西吃起来多么的美味!但是你实际去吃的时候,你感觉没那么好吃;所以回忆有时候比真实更好。(哈~~)
就是说,其实我们心中想的跟实际的情况,的确是有距离,而这些距离就是遍计执。我们靠直觉安立名言,由这个名言,捏造很多的想象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开始产生错误的判断,这个是一个造业的起因。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26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来果禅师: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
来果禅师: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
来果禅师

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
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
一脚踏到狗屎,用手一摸,还以为好东西,或是好吃的东西。或者把一碗好米饭给他,他还怕你们哄弄他,大概饭里头还有不净的东西。
把他安到架房里去,他到以为好的很,坐也方便,站起来,一伸手就有倚靠,大、小便都便利,很好的。
把他安到大殿上去,他倒说:“不对!四面无靠,不知道是甚么所在。”反以为在旷野中,空无倚靠,“不好!不好!赶快找一个好地方去安身罢!”
你们想想:可怜吗?苦恼吗?给好的他吃,他怕不净;安好的地方他住,他嫌空野。为甚么?因为是瞎子,不知道是好、是歹;这就是没有开悟的人第一件苦恼。
次则,前、后无去所;来,固然不知从何处来,来的处所有无,也没有甚么关系,不去说它。现前这个身躯,今日不知明日事,要想一定的把握,将来把这个身躯行到甚么地方,办不到,不由你!身后更是茫无所归。
你们想想:死后到甚么地方,你还知道吗?上天堂也不知,下地狱也不知,变牛、变马也不知,乃至变一切都不知;这就是未悟的人第二个苦恼。
略说此二种,再说多了,时间来不及。你们想想:就是这二种苦恼,就够你受了!若不开悟,谁能打开眼睛?不开悟就似瞎子,都是前、后无去所。

那个开了悟的人不同,他才知道:“我以前是个瞎子,虽然在做瞎子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是瞎子,今天才晓得。我既知道了,把眼睛打开一看,你们都是瞎子,这还得了么?”你们想想:他的眼睛一打开,他还高兴住到架房里吗?牛屎、狗粪他还不知道吗?他这个时候,来也有路,去也有脚,不是那个茫无所归的时候。看见大地众生仍在苦海里做瞎子,自己曾经如是,故此要发大心救度他们。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爱惜这个色壳子。
在未悟以前,“甚么东西?臭皮囊!痛,就痛一下子,饥、饱、冷、暖,没有关系,坏就坏,换一个再来!要把工夫放下来顾身体,做不到!”到了这个时候,为甚要爱惜身体,宝贵身体?因为要这个身体培植我们的万德庄严,要行我们的六度万行。因为众生苦,你要救他,你不行菩萨行,那里会救得到他?不结他们的缘,他那里会相信你行菩萨道?结众生缘,还易行吗?
譬如:这个悟了的人去行菩萨道,跑到一个地方,看见一个女人,他说:“大姊,你念佛吗?”这个女人掉过头来看看,说:“你这个坏和尚,谁是你的大姊?你再叫我,我就打你一顿。”行菩萨道的说:“好,请你打罢!还要打重一点,手打倦了,歇一下子再打。”被她打了一顿,喜喜欢欢的去了;再到别处行菩萨道。
总之,一天到晚算一算,被三个人打,五个人骂,这是好事,是赚钱。假使今天到晚上不曾有人打,亦不曾有人骂,不好了!今天蚀本了!
行菩萨道是这个样子的。若不这样子,怎么结众生缘?与众生无缘,你要想度他,办不到的。不是我这么讲,佛在世时,无缘的众生尚不能度,何况菩萨?
佛在世的时间,有一国众生,佛在因地中一向没有结过他们的缘;佛在天上,他们在地下;佛到地下,他们到水里,终归没有一回遇到佛。佛出世度众生,总不能度他们;佛去到他们的国土,他们也不理佛。可是,迦叶尊者在往昔劫中为樵夫时,他们为蜂,尊者曾在蜂窠前念佛一声,与他们有这点缘;所以佛叫迦叶尊者去度,他们才受法。
你们大家想想:结众生缘还要紧吗?──参!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来果禅师

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
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
一脚踏到狗屎,用手一摸,还以为好东西,或是好吃的东西。或者把一碗好米饭给他,他还怕你们哄弄他,大概饭里头还有不净的东西。
把他安到架房里去,他到以为好的很,坐也方便,站起来,一伸手就有倚靠,大、小便都便利,很好的。
把他安到大殿上去,他倒说:“不对!四面无靠,不知道是甚么所在。”反以为在旷野中,空无倚靠,“不好!不好!赶快找一个好地方去安身罢!”
你们想想:可怜吗?苦恼吗?给好的他吃,他怕不净;安好的地方他住,他嫌空野。为甚么?因为是瞎子,不知道是好、是歹;这就是没有开悟的人第一件苦恼。
次则,前、后无去所;来,固然不知从何处来,来的处所有无,也没有甚么关系,不去说它。现前这个身躯,今日不知明日事,要想一定的把握,将来把这个身躯行到甚么地方,办不到,不由你!身后更是茫无所归。
你们想想:死后到甚么地方,你还知道吗?上天堂也不知,下地狱也不知,变牛、变马也不知,乃至变一切都不知;这就是未悟的人第二个苦恼。
略说此二种,再说多了,时间来不及。你们想想:就是这二种苦恼,就够你受了!若不开悟,谁能打开眼睛?不开悟就似瞎子,都是前、后无去所。

那个开了悟的人不同,他才知道:“我以前是个瞎子,虽然在做瞎子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是瞎子,今天才晓得。我既知道了,把眼睛打开一看,你们都是瞎子,这还得了么?”你们想想:他的眼睛一打开,他还高兴住到架房里吗?牛屎、狗粪他还不知道吗?他这个时候,来也有路,去也有脚,不是那个茫无所归的时候。看见大地众生仍在苦海里做瞎子,自己曾经如是,故此要发大心救度他们。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爱惜这个色壳子。
在未悟以前,“甚么东西?臭皮囊!痛,就痛一下子,饥、饱、冷、暖,没有关系,坏就坏,换一个再来!要把工夫放下来顾身体,做不到!”到了这个时候,为甚要爱惜身体,宝贵身体?因为要这个身体培植我们的万德庄严,要行我们的六度万行。因为众生苦,你要救他,你不行菩萨行,那里会救得到他?不结他们的缘,他那里会相信你行菩萨道?结众生缘,还易行吗?
譬如:这个悟了的人去行菩萨道,跑到一个地方,看见一个女人,他说:“大姊,你念佛吗?”这个女人掉过头来看看,说:“你这个坏和尚,谁是你的大姊?你再叫我,我就打你一顿。”行菩萨道的说:“好,请你打罢!还要打重一点,手打倦了,歇一下子再打。”被她打了一顿,喜喜欢欢的去了;再到别处行菩萨道。
总之,一天到晚算一算,被三个人打,五个人骂,这是好事,是赚钱。假使今天到晚上不曾有人打,亦不曾有人骂,不好了!今天蚀本了!
行菩萨道是这个样子的。若不这样子,怎么结众生缘?与众生无缘,你要想度他,办不到的。不是我这么讲,佛在世时,无缘的众生尚不能度,何况菩萨?
佛在世的时间,有一国众生,佛在因地中一向没有结过他们的缘;佛在天上,他们在地下;佛到地下,他们到水里,终归没有一回遇到佛。佛出世度众生,总不能度他们;佛去到他们的国土,他们也不理佛。可是,迦叶尊者在往昔劫中为樵夫时,他们为蜂,尊者曾在蜂窠前念佛一声,与他们有这点缘;所以佛叫迦叶尊者去度,他们才受法。
你们大家想想:结众生缘还要紧吗?──参!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你不动摇“遍计执”,你的生命就不能改变!
你不动摇“遍计执”,你的生命就不能改变!
净界法师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着,最后造业,就构成了「遍计」所执的整个过程。这个地方,佛法的意思是说:没有错!我们应该要断恶,我们应该断除这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业是怎么产生的,那你只是靠信心来断恶:佛陀叫我不能做这件事情,我就勉强自己不做。
你这样的一个持戒,是一个压抑性的持戒。就是说你没办法让烦恼停下来,但是你又不敢去做。你为什么不敢做呢?完全靠宗教情操的信心在资持着你,你这样的持戒,是非常辛苦,而且效果非常有限的。因为你来生的时候,当你的烦恼释放出来,有时候比今生更严重,因为压抑的结果,它会产生反弹的力量。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刚开始靠信心,这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你要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呢?造业心理学,他为什么会造业呢?一切法因缘生,它一定有它的根源。哦,因为我们心中产生妄想,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是快乐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判断。
我们心中对外境,产生一个不真实的想象,然后诱惑自己去造业;你心中不真实的想象,当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就容易控制你的心念,这就是我们讲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如果不知道心中想象错误,你一直认为心中的想象是对的,你很难修行,非常难修行,你就是心随妄转。就是你有什么想法,你就做什么事,一点克制力都没有。
特别是净土宗的学者,很多人都犯了这个毛病。憨山大师说:很多的念佛人,只知道念佛,他不知道调伏心中的妄想,结果变成「佛只听念,妄想只听长。」他心中不断的打妄想,当然他的妄想都是靠这个娑婆世界,心中有很多的爱、很多的恨,这个心中的结,都是缠绕。虽然他心中有佛号,变成佛号跟妄想并存,到临终的时候,佛号现前、妄想也现前,妄想是熟境界,多生多劫的熏习栽培,念佛只有今生栽培,结果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
就是说,你平常就应该用止观跟佛号,破坏你的妄想,而不是念佛归念佛,打妄想归打妄想,这样是不对的。所以祖师强调:你一定要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你要试着用你的佛号,去动摇、去破坏这个妄想。遍计执它是一个造业的根源,你不动摇它,你的生命就不能改变;那你念佛,只是在生命当中多了一个善业,如此而已,你要扭转生命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慈悲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人会造业?就是「缘名为境」,先产生一个名言思想,然后从思想当中,变现很多虚妄的相貌,然后认为这个相貌是真实,产生执着,最后,因缘出现的时候,就推动我们的身口去造业,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你心中所想的一切境界,都是错误的,刚开始先否定自己、先否定自己。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净界法师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着,最后造业,就构成了「遍计」所执的整个过程。这个地方,佛法的意思是说:没有错!我们应该要断恶,我们应该断除这些杀、盗、淫、妄的罪业,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业是怎么产生的,那你只是靠信心来断恶:佛陀叫我不能做这件事情,我就勉强自己不做。
你这样的一个持戒,是一个压抑性的持戒。就是说你没办法让烦恼停下来,但是你又不敢去做。你为什么不敢做呢?完全靠宗教情操的信心在资持着你,你这样的持戒,是非常辛苦,而且效果非常有限的。因为你来生的时候,当你的烦恼释放出来,有时候比今生更严重,因为压抑的结果,它会产生反弹的力量。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刚开始靠信心,这是正确的;但是进一步你要知道,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呢?造业心理学,他为什么会造业呢?一切法因缘生,它一定有它的根源。哦,因为我们心中产生妄想,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是快乐的,其实这是错误的判断。
我们心中对外境,产生一个不真实的想象,然后诱惑自己去造业;你心中不真实的想象,当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就容易控制你的心念,这就是我们讲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如果不知道心中想象错误,你一直认为心中的想象是对的,你很难修行,非常难修行,你就是心随妄转。就是你有什么想法,你就做什么事,一点克制力都没有。
特别是净土宗的学者,很多人都犯了这个毛病。憨山大师说:很多的念佛人,只知道念佛,他不知道调伏心中的妄想,结果变成「佛只听念,妄想只听长。」他心中不断的打妄想,当然他的妄想都是靠这个娑婆世界,心中有很多的爱、很多的恨,这个心中的结,都是缠绕。虽然他心中有佛号,变成佛号跟妄想并存,到临终的时候,佛号现前、妄想也现前,妄想是熟境界,多生多劫的熏习栽培,念佛只有今生栽培,结果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
就是说,你平常就应该用止观跟佛号,破坏你的妄想,而不是念佛归念佛,打妄想归打妄想,这样是不对的。所以祖师强调:你一定要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你要试着用你的佛号,去动摇、去破坏这个妄想。遍计执它是一个造业的根源,你不动摇它,你的生命就不能改变;那你念佛,只是在生命当中多了一个善业,如此而已,你要扭转生命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慈悲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个人会造业?就是「缘名为境」,先产生一个名言思想,然后从思想当中,变现很多虚妄的相貌,然后认为这个相貌是真实,产生执着,最后,因缘出现的时候,就推动我们的身口去造业,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你心中所想的一切境界,都是错误的,刚开始先否定自己、先否定自己。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检验你有没有真正开始修行的一个试金石。
检验你有没有真正开始修行的一个试金石。
明海法师

修行的试金石
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我们觉悟的赞成票的,我们要面对这些缘。这些缘的出现,也是因为修行的结果。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去当这个成佛的候选人,反对你的人也就不会跳出来,你甚至也不知道。但你成为候选人,你要觉悟成佛,要度一切众生,那些逆缘也就出现了——你既然要度尽一切众生,成为度尽一切众生的佛,那你先来度我。我是用世间的事情做比喻,说得很通俗。但是我相信,我讲的确实是修行的真理,修行的真理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修行之初,发的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菩提心。
在我们的修行中,你千万不要把打坐、开悟、修行,当成一个可以投机取巧的事,当成一个急于求成的事。如果你这样去对待修行,这就错了。修行不仅仅是你自身的转变,它也会带来你整个的人际环境、你和外面世界关系的转变。你和外面世界关系的转变,一定不是一个单独的元素。在禅修中,你会经常体验到修行的进进退退。有时候你会觉得非常之顺利,进展非常之快;有时候却会突然冒出一个逆缘,冒出一个障碍的缘,让你生心动念,一下退了很远,可能是进了五步退了十步。
一个修行人,只有到了这个地步,只有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我说的这句话——永远都是我错——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句话,才可以说他在修行。如果没有从内心深处接受这句话,他一定会在环境上去找原因,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一定会有怨恨,一定会有抱怨。而如果永远都是我错的话,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切缘,都是增上缘。增上的意思,是让你进步的意思。顺缘是增上缘,逆缘也是增上缘。让你知道你的准备工作还有欠缺,还要去准备新的工具,还要去拓展你的功德。
如果不是永远都是我错的话,我们的心就掉在哪里了呢?掉在是非分别中。我告诉你们,只要是是非,就是世间,就是轮回。是非,当然是一个代表,还有“有无”,“来去”,“你我”,“美丑”……这在哲学上叫二元对立。只要有二元对立,你就在轮回中,你在世间的轮回中,你就在二元对立中。你可能会说,究竟谁是谁非呀,有的事明明是他错我对嘛。这明明,有时不是明明,这个明明,有时是暗暗啊!没有绝对的错,没有绝对的对。
你把自己迷失在二元对立、迷失在是非中,你就在世间法中打转,你的修行还没开始,注意,你的修行还没有开始。你最多只能修成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像中国文化里讲的,赏善罚恶、充满正义感的神明,鬼神!你到不了觉悟,到不了佛菩萨的平等心,慈悲心,包容一切的心,超越二元对立的寂静,你到不了。
所以,你能不能接受:当你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永远都是我错。你能不能接受这一条,就成为检验你有没有真正开始修行的一个试金石。

附:我执与无我
释迦说“诸法空性”,目的在去除人类的最大心理毛病——我执。
我执即是对“自我”的执着。
许多人都认为确确实实有一个实体存在,此实体名为“我”。于是便以“我”为出发点,作种种分别计较,因而便有利害是非。
不但这样,人除了执目前的我为实体之外,还要执死后的我为实体,因此说灵魂永生。
倘如能知道“诸法空性”,那么便当知道,“人”亦无非是宇宙间的一种“法”而已。诸法的本体既空,人的本体亦空,“自我”的本体当然也空。
能这样理解,就不会对“自我”这一堆东西执着,这种理解,便称为“无我”。
所以“无我”并不是自我否定,只是自我认识。认识到“自我”非有实体,可是其功能作用却宛然实有。如是以“不常不断”的态度来认识“自我”,才可以称为无我。
因为有功能,所以自我生存一日,便要对社会尽一日自我的责任。
但因知道自我并无实体,所以便不会动辄用自我来衡量是非利害得失。
其实以做人的态度来说,能够这样,也很潇洒。这亦便即是“中道”。
--《佛家名相》(谈锡永著)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明海法师

修行的试金石
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还是有很多众生、有很多缘并不是投我们觉悟的赞成票的,我们要面对这些缘。这些缘的出现,也是因为修行的结果。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去当这个成佛的候选人,反对你的人也就不会跳出来,你甚至也不知道。但你成为候选人,你要觉悟成佛,要度一切众生,那些逆缘也就出现了——你既然要度尽一切众生,成为度尽一切众生的佛,那你先来度我。我是用世间的事情做比喻,说得很通俗。但是我相信,我讲的确实是修行的真理,修行的真理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修行之初,发的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菩提心。
一个修行人,只有到了这个地步,只有从内心深处接受了我说的这句话——永远都是我错——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句话,才可以说他在修行。如果没有从内心深处接受这句话,他一定会在环境上去找原因,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一定会有怨恨,一定会有抱怨。而如果永远都是我错的话,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切缘,都是增上缘。增上的意思,是让你进步的意思。顺缘是增上缘,逆缘也是增上缘。让你知道你的准备工作还有欠缺,还要去准备新的工具,还要去拓展你的功德。
如果不是永远都是我错的话,我们的心就掉在哪里了呢?掉在是非分别中。我告诉你们,只要是是非,就是世间,就是轮回。是非,当然是一个代表,还有“有无”,“来去”,“你我”,“美丑”……这在哲学上叫二元对立。只要有二元对立,你就在轮回中,你在世间的轮回中,你就在二元对立中。你可能会说,究竟谁是谁非呀,有的事明明是他错我对嘛。这明明,有时不是明明,这个明明,有时是暗暗啊!没有绝对的错,没有绝对的对。
你把自己迷失在二元对立、迷失在是非中,你就在世间法中打转,你的修行还没开始,注意,你的修行还没有开始。你最多只能修成一个很有正义感的、像中国文化里讲的,赏善罚恶、充满正义感的神明,鬼神!你到不了觉悟,到不了佛菩萨的平等心,慈悲心,包容一切的心,超越二元对立的寂静,你到不了。
所以,你能不能接受:当你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永远都是我错。你能不能接受这一条,就成为检验你有没有真正开始修行的一个试金石。

附:我执与无我
释迦说“诸法空性”,目的在去除人类的最大心理毛病——我执。
我执即是对“自我”的执着。
许多人都认为确确实实有一个实体存在,此实体名为“我”。于是便以“我”为出发点,作种种分别计较,因而便有利害是非。
不但这样,人除了执目前的我为实体之外,还要执死后的我为实体,因此说灵魂永生。
倘如能知道“诸法空性”,那么便当知道,“人”亦无非是宇宙间的一种“法”而已。诸法的本体既空,人的本体亦空,“自我”的本体当然也空。
能这样理解,就不会对“自我”这一堆东西执着,这种理解,便称为“无我”。
所以“无我”并不是自我否定,只是自我认识。认识到“自我”非有实体,可是其功能作用却宛然实有。如是以“不常不断”的态度来认识“自我”,才可以称为无我。
因为有功能,所以自我生存一日,便要对社会尽一日自我的责任。
但因知道自我并无实体,所以便不会动辄用自我来衡量是非利害得失。
其实以做人的态度来说,能够这样,也很潇洒。这亦便即是“中道”。
--《佛家名相》(谈锡永著)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我们的感官和心识真的不可靠吗?
我们的感官和心识真的不可靠吗?
索达吉堪布

问:我们的感官和心识真的不可靠吗?
索达吉堪布:我们的感官、我们的心识是不可靠。无我的这种道理,不仅仅是我们佛教这样讲,实际上科学也是这样说的。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经学家保罗·弗洛克斯,他说:人们所谓的“我”,或者说所谓“核心”的法,人们都认为是甚深的、拔不掉的,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从神经科学这个层面去观察和衡量,这样的核心运作是不存在的。
他用化学当中说的水的成分,氢和氧元素的组合虽然是称为“水”,但是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其实“水”是很多综合的组成而已,其实没有“水”;同样的道理,我们所谓的“我”也是五蕴假合的,所谓的杯子、瓶子等等这些也是由很多微尘组成的,从神经学角度讲,没有一个恒时的运作者。
从哲学角度分析的话,可以说,我们对身体的认同感没有一个真实的操控者。19世纪有一个特别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爱德华·摩尔,他刚开始有一个结论,说是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确定无疑的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手就是你的手”——这是他在19世纪的时候认定的,我们的手确定是我们的手,这个认知没有什么怀疑的。
但到了20世纪、21世纪,很多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实验:一个人的真手放在桌子下面,假手放在桌子上面,然后用铁锤来触碰,结果打他假手的时候,他的真手有感受和反应。这就说明“你的手不一定是你的手”,它推翻了前辈很多哲学家的观点。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很多东西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但实际上也不一定。譬如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湿润、潮湿的东西,我们用手触碰以后可以感知;但是现在科学家通过很细微的智慧进行分析后认为,这种湿润实际上是很多因缘组成的。
什么因缘呢?如温度、质地、还有压力。我们接触这个物体的时候,这些全部综合起来,给这个人传递了一种假的信息,认为这是湿的、这是干的,但真正用科学观察,这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样,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结论,由于人们的习惯和平常根深蒂固的概念,认为自己得到了真相,但实际上跟真正的真相差得很远。
——《在空性中绽放》网络开示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索达吉堪布

问:我们的感官和心识真的不可靠吗?
索达吉堪布:我们的感官、我们的心识是不可靠。无我的这种道理,不仅仅是我们佛教这样讲,实际上科学也是这样说的。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经学家保罗·弗洛克斯,他说:人们所谓的“我”,或者说所谓“核心”的法,人们都认为是甚深的、拔不掉的,是一直存在的;但是从神经科学这个层面去观察和衡量,这样的核心运作是不存在的。
他用化学当中说的水的成分,氢和氧元素的组合虽然是称为“水”,但是如果我们用智慧来观察,其实“水”是很多综合的组成而已,其实没有“水”;同样的道理,我们所谓的“我”也是五蕴假合的,所谓的杯子、瓶子等等这些也是由很多微尘组成的,从神经学角度讲,没有一个恒时的运作者。
从哲学角度分析的话,可以说,我们对身体的认同感没有一个真实的操控者。19世纪有一个特别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爱德华·摩尔,他刚开始有一个结论,说是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确定无疑的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手就是你的手”——这是他在19世纪的时候认定的,我们的手确定是我们的手,这个认知没有什么怀疑的。
但到了20世纪、21世纪,很多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一个实验:一个人的真手放在桌子下面,假手放在桌子上面,然后用铁锤来触碰,结果打他假手的时候,他的真手有感受和反应。这就说明“你的手不一定是你的手”,它推翻了前辈很多哲学家的观点。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很多东西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但实际上也不一定。譬如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湿润、潮湿的东西,我们用手触碰以后可以感知;但是现在科学家通过很细微的智慧进行分析后认为,这种湿润实际上是很多因缘组成的。
什么因缘呢?如温度、质地、还有压力。我们接触这个物体的时候,这些全部综合起来,给这个人传递了一种假的信息,认为这是湿的、这是干的,但真正用科学观察,这实际上是一种假象。这跟我们前面讲的一样,眼耳鼻舌身意所得到的结论,由于人们的习惯和平常根深蒂固的概念,认为自己得到了真相,但实际上跟真正的真相差得很远。
——《在空性中绽放》网络开示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想修行,要趁早
想修行,要趁早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八,发殊胜菩提心后不要自私自利,所作所为要实践利他。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众生着想。
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但如果是勉强发的菩提心,可能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应对。
还有一个毛病,是从不责怪自己,喜欢责怪别人,总是推卸责任。一旦发现同门师兄有一点点自私自利的行为,就四处张扬别人的错误,从不揭露自己的短处。
我们都是走在菩提道上的同伴,都有自己的不足,虽然精神上愿意接受众生的痛苦,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的修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开放。
当然,这并不是说,从发菩提心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实到所有的生活、工作等实际行动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譬如,放生做功德的时候,除了想到自己和家人,同时也要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样回向也有一定的功德。经过精神上的长期训练,就能逐步落实到生活当中。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今生成为菩萨。

九,入密宗门后三门不要处于平庸状态,而要实修三坛城。
学习密法以后,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与佛的身语意坛城融为一体而修行。
密法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世界本来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有着罄竹难书的罪业或业障,所以深度地污染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等五种感官,才让我们看不到世界的真实面貌,而只能看到一种幻觉。
世界的真正面貌,在显宗《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中讲得很清楚。其实,显宗讲到八地菩萨境界的时候,已经与密宗的见解完全一致了。只是普通显宗认为,是在修到八地的时候,世界才变成了清净的世界,而不是本来清净的。
但《维摩诘经》这样的显宗经典,却与普通显宗的观点有所区别,认为并不是通过修行把世界转化为清净,而是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因为众生的业力而不能看见。当业障清净以后,就能看到世界的真相,所以,八地以上叫作清净地。
这个观点,就与密宗无二无别了。在达到甚深高妙的境界以后,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已经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我们不要以为显密是水火不容的,持此观点的人,一定是既不了解密法,也不了解显宗。

密法不需要等到八地以后,只要灌了顶,修完前行以后,就会让我们去修生起次第,也即把世界观想为像极乐世界一样清净的世界,把自己观想为像阿弥陀佛或金刚萨埵一样的佛。
念本尊咒语或观想咒轮的目的,也是把我们的语言转换为佛的清净语言。实际上我们就是佛,现在让我们观想佛不但与实情不矛盾,而且更符合本来面目,所以能快速摧毁不清净的执著,现见本来真相。当我们证悟空性的时候会发现,贪嗔痴疑慢五种根本烦恼的本质,是佛的五种智慧。修生起次第的目的,是让我们快速成就八地菩萨的智慧,快速拥有八地菩萨的见解。
现实生活是无明的幻觉,在无明的幻觉中,我们当然不是佛,而是众生。通过学佛突破了幻觉以后的境界,就是究竟的真实面目,这叫作胜义谛。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不是众生而是佛。

在我们心里,佛永远都是伟大圣洁的,众生永远都是龌蹉肮脏的。西方极乐世界永远都是清净庄严的,娑婆世界永远都是乌七八糟的。密法的五肉五甘露等等,是印度最肮脏的东西。为什么学密的人要去接受呢?就是为了以强制性的方式,让我们放下清净与不清净的执著。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叫作魔鬼式的训练。
但像我们这种刚刚灌了顶,连密法基本常识都一窍不通的人,就不但不能接受五肉五甘露,而且应严格禁止,我们只需知道它们的本质是清净的就可以了。就像素食者只需将苍蝇腿般大小的肉放在自己嘴里,以表示接受会供里的肉一样,这只是一种接受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表态,但不需要真正接受,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接受的能力。
作为修行人,即使是在可以接受五肉五甘露以后,平时还是要坚持吃素,这是密法最赞叹的行为。我们不要以为密法行者可以随意吃肉、喝酒,现在有些人就是借这些由头故意攻击密法,这可以理解。就像很多小乘行人攻击大乘佛教,认为唯有小乘佛教才是佛法,没有超越小乘的佛法,小乘之外也没有佛法,这都是因为见解层次不一样,一旦发现号称比它高级的佛法横空出世,就会群起而攻之,这种心态是屡见不鲜的。同样,密法受到某些显宗行人的攻击,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找茬,吹毛求疵地找出某些密法修行人的错误来大肆攻击密法。如果发心不良,不但自己会堕地狱,而且还会让更多的人产生邪见,从而让他们深堕地狱。

密法的要求非常客观,但有很多人不理解密法里的五肉、五甘露、双修等等,还有一些人把密法的双身佛像与世俗生活中的色情混在一起,这是更大的误解。
在初步开悟一段时间以后,心里一产生烦恼,立即可以化解。那时可以初步发现,众生的烦恼实际上是佛的智慧。正因为“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非常给力,再加上密宗的修法也很大胆猛厉,所以密法成就的速度比较迅捷。
当年玛尔巴大师调伏米拉日巴的方式看起来与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对米拉日巴来说,却是最有用的方法。六祖惠能大师目不识丁,五祖弘忍也没有教他太多的佛法,机缘成熟的时候,一句《金刚经》,就让他恍然大悟。
如果今生能够证悟,就解决了生生世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努力,就能彻底断除贪嗔痴,从而解脱成佛。
我们不要以为藏传佛教都是密宗,藏传佛教并不等同于密宗,它包罗万象、横跨显密。藏传佛教的经典大部分是显宗,我们过去学习的论典,也大部分属于显宗。
依照显宗的见解,成佛真的是遥不可及,至少需要三个无数大劫。但密法却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成佛不需要这么麻烦。真正的上等根机,可以即身成佛;中等根机,中阴身成佛;即使中阴身没有成佛,则在十六世之内,也可以实现成佛的目标。只要清除了最关键的愚昧,成佛指日可待。

十,年轻时不要无意义地云游四海,而要在殊胜上师前苦行实修。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如果把年轻时的大好光阴都用来赚钱与玩耍,企图等到老了以后再修行,简直是大错特错。
试想,心力不足、体力不支的老年人往往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又如何能担当起闻思修行、度化众生的重任?所以,趁着年轻的时候,首先要依止一位好上师,然后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闻思修,这才是佛教徒的本分。当然,如果是到处参学的云游僧,那另当别论。如果不是为了参学,只是为了朝山、拜佛,还是收敛节制一点为妙。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年轻化,这是好现象。早点学佛,具有正知正见,懂得遵循因果规律,就可以避免造很多罪业。若能努力用功,虔诚精进,有可能很快证悟。

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观察。藏传佛教有不计其数的卓越上师,尤其很多年纪比较大的老上师,虽然表面看似普通人,没有什么名气与财产,但其内心的境界,却高深莫测。
判定上师的好坏,不是以外表、名气来判断,更不是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判断,而是要看对方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最低的限度,是要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在没有确定之前,不要随便依止,以免遗患无穷。

T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八,发殊胜菩提心后不要自私自利,所作所为要实践利他。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为众生着想。
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但如果是勉强发的菩提心,可能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有所冲突的时候,我们还是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应对。
还有一个毛病,是从不责怪自己,喜欢责怪别人,总是推卸责任。一旦发现同门师兄有一点点自私自利的行为,就四处张扬别人的错误,从不揭露自己的短处。
我们都是走在菩提道上的同伴,都有自己的不足,虽然精神上愿意接受众生的痛苦,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的修行力度还不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对别人求全责备,对自己宽容开放。
当然,这并不是说,从发菩提心的第一天开始,就一定要把菩提心落实到所有的生活、工作等实际行动当中,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至少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譬如,放生做功德的时候,除了想到自己和家人,同时也要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这样回向也有一定的功德。经过精神上的长期训练,就能逐步落实到生活当中。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今生成为菩萨。

九,入密宗门后三门不要处于平庸状态,而要实修三坛城。
学习密法以后,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与佛的身语意坛城融为一体而修行。
密法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世界本来不是这样的,只是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有着罄竹难书的罪业或业障,所以深度地污染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等五种感官,才让我们看不到世界的真实面貌,而只能看到一种幻觉。
世界的真正面貌,在显宗《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中讲得很清楚。其实,显宗讲到八地菩萨境界的时候,已经与密宗的见解完全一致了。只是普通显宗认为,是在修到八地的时候,世界才变成了清净的世界,而不是本来清净的。
但《维摩诘经》这样的显宗经典,却与普通显宗的观点有所区别,认为并不是通过修行把世界转化为清净,而是它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因为众生的业力而不能看见。当业障清净以后,就能看到世界的真相,所以,八地以上叫作清净地。
这个观点,就与密宗无二无别了。在达到甚深高妙的境界以后,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已经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我们不要以为显密是水火不容的,持此观点的人,一定是既不了解密法,也不了解显宗。

密法不需要等到八地以后,只要灌了顶,修完前行以后,就会让我们去修生起次第,也即把世界观想为像极乐世界一样清净的世界,把自己观想为像阿弥陀佛或金刚萨埵一样的佛。
念本尊咒语或观想咒轮的目的,也是把我们的语言转换为佛的清净语言。实际上我们就是佛,现在让我们观想佛不但与实情不矛盾,而且更符合本来面目,所以能快速摧毁不清净的执著,现见本来真相。当我们证悟空性的时候会发现,贪嗔痴疑慢五种根本烦恼的本质,是佛的五种智慧。修生起次第的目的,是让我们快速成就八地菩萨的智慧,快速拥有八地菩萨的见解。
现实生活是无明的幻觉,在无明的幻觉中,我们当然不是佛,而是众生。通过学佛突破了幻觉以后的境界,就是究竟的真实面目,这叫作胜义谛。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不是众生而是佛。

在我们心里,佛永远都是伟大圣洁的,众生永远都是龌蹉肮脏的。西方极乐世界永远都是清净庄严的,娑婆世界永远都是乌七八糟的。密法的五肉五甘露等等,是印度最肮脏的东西。为什么学密的人要去接受呢?就是为了以强制性的方式,让我们放下清净与不清净的执著。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这叫作魔鬼式的训练。
但像我们这种刚刚灌了顶,连密法基本常识都一窍不通的人,就不但不能接受五肉五甘露,而且应严格禁止,我们只需知道它们的本质是清净的就可以了。就像素食者只需将苍蝇腿般大小的肉放在自己嘴里,以表示接受会供里的肉一样,这只是一种接受一切都是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表态,但不需要真正接受,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接受的能力。
作为修行人,即使是在可以接受五肉五甘露以后,平时还是要坚持吃素,这是密法最赞叹的行为。我们不要以为密法行者可以随意吃肉、喝酒,现在有些人就是借这些由头故意攻击密法,这可以理解。就像很多小乘行人攻击大乘佛教,认为唯有小乘佛教才是佛法,没有超越小乘的佛法,小乘之外也没有佛法,这都是因为见解层次不一样,一旦发现号称比它高级的佛法横空出世,就会群起而攻之,这种心态是屡见不鲜的。同样,密法受到某些显宗行人的攻击,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故意找茬,吹毛求疵地找出某些密法修行人的错误来大肆攻击密法。如果发心不良,不但自己会堕地狱,而且还会让更多的人产生邪见,从而让他们深堕地狱。

密法的要求非常客观,但有很多人不理解密法里的五肉、五甘露、双修等等,还有一些人把密法的双身佛像与世俗生活中的色情混在一起,这是更大的误解。
在初步开悟一段时间以后,心里一产生烦恼,立即可以化解。那时可以初步发现,众生的烦恼实际上是佛的智慧。正因为“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非常给力,再加上密宗的修法也很大胆猛厉,所以密法成就的速度比较迅捷。
当年玛尔巴大师调伏米拉日巴的方式看起来与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对米拉日巴来说,却是最有用的方法。六祖惠能大师目不识丁,五祖弘忍也没有教他太多的佛法,机缘成熟的时候,一句《金刚经》,就让他恍然大悟。
如果今生能够证悟,就解决了生生世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努力,就能彻底断除贪嗔痴,从而解脱成佛。
我们不要以为藏传佛教都是密宗,藏传佛教并不等同于密宗,它包罗万象、横跨显密。藏传佛教的经典大部分是显宗,我们过去学习的论典,也大部分属于显宗。
依照显宗的见解,成佛真的是遥不可及,至少需要三个无数大劫。但密法却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成佛不需要这么麻烦。真正的上等根机,可以即身成佛;中等根机,中阴身成佛;即使中阴身没有成佛,则在十六世之内,也可以实现成佛的目标。只要清除了最关键的愚昧,成佛指日可待。

十,年轻时不要无意义地云游四海,而要在殊胜上师前苦行实修。
青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如果把年轻时的大好光阴都用来赚钱与玩耍,企图等到老了以后再修行,简直是大错特错。
试想,心力不足、体力不支的老年人往往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又如何能担当起闻思修行、度化众生的重任?所以,趁着年轻的时候,首先要依止一位好上师,然后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闻思修,这才是佛教徒的本分。当然,如果是到处参学的云游僧,那另当别论。如果不是为了参学,只是为了朝山、拜佛,还是收敛节制一点为妙。
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年轻化,这是好现象。早点学佛,具有正知正见,懂得遵循因果规律,就可以避免造很多罪业。若能努力用功,虔诚精进,有可能很快证悟。

依止上师之前,一定要观察。藏传佛教有不计其数的卓越上师,尤其很多年纪比较大的老上师,虽然表面看似普通人,没有什么名气与财产,但其内心的境界,却高深莫测。
判定上师的好坏,不是以外表、名气来判断,更不是以财产和社会地位来判断,而是要看对方是否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最低的限度,是要有标准的世俗菩提心。在没有确定之前,不要随便依止,以免遗患无穷。

T
-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