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一个人只要了解自己,然后有正确的方法,你就有救!

一个人只要了解自己,然后有正确的方法,你就有救!


净界法师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个,先检查自己的行蕴。你活了这么多年,到底你的等流性在十法界里面你是属于哪一个?稍微对一下,先把行蕴找出来;第二个,用想蕴来调整行蕴。就做两件事情。先了解自己,你大部分的思考模式,你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外界接触的时候,假设都没有对治,你第一个念头习惯性会起什么念头?第一个念头。行蕴当然你可以调整,用你的《楞严经》的想;用《法华经》的想来调整这个行蕴,慢慢地调。

  我们一般人都很难像六祖大师一下子顿悟。这个车子转一百八十度,我们先慢慢调。一个人只要了解自己,然后有正确的方法,你就有救!即便每天调整一度,都没关系,至少你在进步当中。只要你知道用功的方法,知道你的修行的关键在哪里。人最怕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一天过一天,这最可怕!你只要知道了,你只要开始努力了,你就有希望!因为你今天比昨天好,你充满了潜力嘛。你现在不够好,但是你的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

  修行最怕就是说你到现在还没有上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你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调整它,就糟了!你昨天跟今天差不多,不是差不多,可能更糟糕!因为你不调整,它会相续,它会等流性,你习惯性起什么,你如果不调整,种子起现行,你这个滚雪球越来越大。如果你不调整它,你往那个道路越走越厉害。

  所以我们再重复一次:生命的主导者是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习惯性的,你习惯性起善念,你已经走上人天果报,如果你突然间死亡,你一定到人天去;如果你习惯性起恶念,你已经走上了三恶道的果报,你要小心!如果你习惯性是出离心的,你已经走上了二乘的涅槃的偏空的跑道;如果你习惯性升起净土的思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不管什么时候死亡,你一定往生。

当然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有调整的空间。所以你要先知道:修行先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倾向,你现在那个足球已经往哪个方向跑了?当然你中间你还可以补一脚,但是你先找到你一生当中你的等流习性是往哪一道跑,先第一知道,然后找佛法里面相关的法来对治调整它。   

从佛法的角度,当然我们往下看色蕴是苦乐参杂,这部分安乐解脱。色蕴是由业力来主导的,如果你刚开始觉得病痛很多,障碍很大,佛法是有道前基础。在调整心念之前,你可以拜忏消业障;你可以放蒙山超度冤亲债主;你可以做慈善事业;你可以把你的生命先调整在安乐解脱这一点;可以身安道隆。所以你刚开始偏重业力的修学,可以理解。

我修行要靠这个身体的工具,我把车子功能先调整一下,对不对?它变成一个法器。所以刚开始先调整色蕴,可以理解。但是你上路以后开始要注意智慧的观照。当然智慧观照很多了,你是属于那种邪恶的,你就用善念来对治;有些人他是属于比较偏空的。有些人真的偏空,尤其出家众很多,他就是习惯性,他也不起善念也不起恶念,什么都没有。无念这个也不好,你要无住,但要生心,但这种人要出来不容易,要大善知识。

因为一个人一旦偏空以后,你要改变他很困难的。因为他着有的时候他们会自己知道痛苦,但偏空要转成菩提心这一块比较困难,比较困难。那也就是说佛法有很多很多的方法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拿去试一试吧,人生有限。所以你要知道说你可以分阶段,我现阶段需要什么养分、我需要什么法进来调整我,所以智慧的观照就是调整你的心、你的习惯性的思考最后目标菩提心。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能够调伏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你能够调伏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净界法师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菩萨行论》上说,一个菩萨从空出假以后,他又来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杂染世界有什么问题呢?“恶有情如空”,很多众生都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善恶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着感觉走,一刺激他就起烦恼。这种众生像虚空一样的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非能尽降伏”。

菩萨不能够去改变外境,不能改变别人,那凭什么菩萨能够安忍呢?因为菩萨做了一件事情,他调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于调伏所有的外境。这是佛菩萨的一个开示:你能够调伏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

那怎么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我们把这三道智慧念一遍。

谓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又当思惟,此乃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

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们遇到了恶因缘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些逆缘都是过去的罪业之所招感,我们自己要勤修忏悔。

我们行菩萨道,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业力,这是基本常识。你看到这个人,感受很不好;你听到这句话,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业力。你如果没有罪业,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句话,你没有感觉。虽然表面上是他讲这句话,事实上他只是用这句话来刺激你的罪业起现行而已,他只是一个增上缘。

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缘起论,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也没有一个人会让你快乐,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乐痛苦都跟你有关系,你最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是别人决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很痛苦的感受,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业力。如果你是快乐的,那就是善业起来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业起来了,别人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

没有一个人会给你痛苦,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不可能!这是佛教的因缘观,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显现了善业,显现了罪业。所以,既然是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们只有多多忏悔自己,去改变我们的罪业。罪业改变了,你的感受就改变。

第二个,这个是更高级,历事练心。我们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萨的示现来教化我。假设我们不堕入这种痛苦,我们就会落入这种安乐当中,忘失正念,因此,我们应对逆境生起感恩之心。

其实从菩萨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圆满。因为你太圆满的话,你就很难生出离心。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居士说:“师父,我的家人怎么样,我子女多么的不孝,我的身体有多少的病痛,怎么怎么的。”印光大师说:“你要感激这个逆境,这个逆境刚好给你一个当头棒喝,让你厌恶生死,生出离心,这个比你读经典来得更贴切一点。”

当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会失去大悲;痛苦得刚好,最好。就是你人生里面,有一半是快乐的,一半是痛苦,这种是最好,非常好。因为快乐会给你信心,你能够得到某种安定,但是逆境它会激发你向上。所以,适当的痛苦,其实对自己有帮助的。

我们最后再思惟:境无好丑,唯人自招。在我们身心当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执着的境界呢?这个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对。你没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对了。因为这个境界一来,一定夹带业力而来,来势汹汹,来者不善。

诸位!生死业力,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所以,如果你不能放下,业力一来冲击你的烦恼,就无解。单单有业力还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动,业力的冲击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也不是经常造,你偶尔造一个业,所以它会过去的。但是如果业力又加上你贪瞋痴的烦恼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没有解了!外有业力,内有妄想执着,那就无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

但是业力的冲击这一块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是已经成熟的业力。所以,所谓的认命是安住在空性来面对这个业力。我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那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来面对它,再来处理它,这样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说,我不能控制外在的业力什么时候起现行,但是我能够控制自己,安住空性、如如不动,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阅读 718
在看25


從我的iPhone傳送

修行第一件事:创造一种觉悟的力量。

修行第一件事:创造一种觉悟的力量。



净界法师 

我们的修行,第一件事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创造一种觉悟的力量。所有的事情若不是觉悟启动的,通通不是佛教,你这是慈善事业了。你一定是有菩提的智慧引导的,所以我们面对了无量无边的烦恼跟业力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让生命启动那个觉悟的力量,这是你要做的。

当然你可能觉悟,刚开始是在佛堂在讲堂,但是历缘对境的时候,你先训练你第二念的反击力量,训练看看有没有办法,就是我第一念,控制不了自己,该发脾气发脾气,该贪念还贪念,但是你事后,在当天当中,叫第二念,你如果过了一个礼拜就不叫第二念,当天能够马上启动反省调伏,你临终就有把握。

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对烦恼跟业力的反击力量,看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你这一点做到了,你临终的时候,你即便你一时的失常堕入了妄想,只要有人开示,你只要训练第二念的反击力量,有人开示你,就会触动你觉悟的力量,你就产生反转,你就有救了。

我们没办法去抗拒外境对我们的刺激,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就这么回事,心游理外,但是你那个系统,就是看看有没有办法,能够很快的反转,心随境转,然后马上回光返照。第二念从这边下手,当然我们会失败,但是你不要放弃,你先设定这个目标,创造第二念的正念,先做这件事情。

诸位,我们在学佛,你要有一个观念很重要,这个信仰就是相信真如。当我们学佛以后,我们内心有两种力量,一个是无明的力量,你前生、过去生留下来的,不能怪现在的你,第二个就是一种真如的力量,你开始启动你的真如的自性功德。所以我们会真妄交攻,但是你要永远记住,无明的力量是假的,是虚妄的,你真如的力量是真实的,你要用力记住,它不是你的对手。

如果你觉得你的真如力量,抗拒不了妄想,那表示你对真如皈依不够,正常情况,邪不胜正。那你为什么为邪气所侵呢,因为你正气不足,你对正的力量,顺从不够,正常情况,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我们没有看过黑暗去破除光明。所以你只要光明,电灯点亮,你不要管那个灯光有多暗。

所以佛教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管你过去做了什么,我们也不管你今生做了什么,我们在乎的是你未来是什么?你是不是能够把握未来,你要把握未来,你要去开创未来,你一定要在你的烦恼当中,你要建立一个反转的系统,就是觉悟的力量,否则你临命终的话谁救不了你,真的救不了你。

我们不能消灭烦恼的势力,这是事实,但是你要产生一种反制的力量。存在烦恼当中有一种真实的力量,只要你把这个力量放进去,临终有稍微听到佛号,稍微有一点开示,就能够把你的开关启动,你就有救了。在烦恼中把你的善根种起来,看看有没有办法,这是关键哦,因为善根是可以破坏烦恼的。
当然有人会问,就是说这个阶位,我们一路看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十地就不讲了,这些还没有入真实圣道的阶位,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大乘佛法,福慧双修,但是我们看它的每一个阶位,完全从智慧的善根,来判定一个人的高低,为什么没有把福报放进去,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说这个人福德资粮,到什么程度,是十信、十住,它完全从菩提跟涅槃两种善根,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

答案是:福报是生灭法,它靠不住。

因为你今生福报大,你可能福报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报了,所以福报不能当做判定标准,它是靠不住的。因为你今生有福报,你来生不见得有福报,但是你今生有善根,你来生一定有善根,善根是不可能退化掉。

所以我们不用福报来判断一个人的阶位,因为这是靠不住,善根不可破坏,它只会暂时的遮蔽,你前生的善根不会因为你福报差,也不会因为你造业而消失。只要你看到佛法,你会很快跟前生的善根搭上线,把它启动起来,善根叫做金刚种子。

但是福报不是金刚种子,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它不能列入阶位的判定标准,因为它是变来变去的,说不准。


從我的iPhone傳送

被梦境牵走,说明你离解脱还很遥远。

被梦境牵走,说明你离解脱还很遥远。



普巴扎西仁波切 

弟子问:您经常强调认识梦境的重要性,如果在梦里能保持清醒的觉知,认识梦境,解脱就有把握了,对吧?

上师答:当然。所谓解脱并非是在现实生活之外创造另一个境界,而是就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真理。比如,我们早上醒来,都知道昨晚的梦是虚幻的——不论晚上做梦得到多少珍宝,醒来仍两手空空;不论晚上做梦损失多少财富,醒来依然毫发未损。因此,我们学习理论、长期修行、广行善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认识到一切万物的本性,显现均为虚幻,假的就是假的,这就是解脱,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做不到。如今我们行持了众多善法,功德是否增长?解脱有多大把握?反观自己的梦境就知道了。

如果你能在梦中认识梦境即为虚幻、甚至能驾驭梦境,你就成就了;如果在梦中仍然被梦牵着行走,说明你离解脱还很遥远。很多人问我修行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解脱,那么到底什么是解脱?当然,可以站在不同角度讲解解脱的道理。就现实生活而言,面对生活,生活不束缚你的内心就是解脱。

也就是说,你可以驾驭生活,而不是被生活牵着走,就是解脱。但是我们现在如同被耍的猴子,生活怎么敲锣,我们就必须翻跟头。生活让我们哭,我们就哭;生活让我们笑,我就笑,还驾驭不了生活。所以,要依止清净具德上师,在懂得修行理趣的前提下,多修修法。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受即是空的修法

受即是空的修法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所谓“受蕴”,是指感受的总称,可以归纳为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三种。

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当眼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或者令人作呕之物时,会将这种观念传递给第六意识,意识就随着眼睛而产生执著,贪心与嗔恨心也就因此而诞生。这里所说的嗔恨心,是指不接受的意思,我们不一定会对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生起嗔恨心,但却会有不愿接受、试图远离、厌恶的反感之念,这也叫做嗔恨心。

本来我们也不会把感受当成“我”,前面我们也分析了,感受不可能是“我”,如果把感受当成“我”,从理论上也站不住脚。见解我们已经知道了,此处要讲的,是正式的修法。

在打坐之前的准备工作——身体的姿势、观想、排污气等等做完以后,让心静下来,并开始思维。
 

首先,是观察受蕴,看受蕴是不是单独、实有的一体。上面说了,通过思考我们也很容易知道,作为受蕴,它至少包括痛苦、快乐和无记的三种不同的感受,这样就能初步了解到,受蕴并不是我们原来所认为的实有的一体。

再进一步,其中快乐的感受又可以分成各种各样的快乐:当眼睛看到鲜花、唐卡之类的物品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眼根的快乐;耳朵听到悠扬动听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快乐,是来自于耳根的快乐……所以就有很多种快乐的感受。这样一来,我们又可以明白很多问题,原来不但受蕴不是一体,而且作为受蕴一部分的快乐感受,也不是一个实有的整体。

通过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分析痛苦的感受与无记的感受,这样分出来的结果,都肯定是一样的,所以,感受是可以分成无数种的。

再进一步,无论快乐的感受也好,痛苦的感受也好,其中的每一个念头,还可以分成无数个刹那。

什么叫做一刹那呢?佛经当中讲过,先把六十片很薄的鲜花花瓣叠加在一起,然后由大力士用箭头上插了尖锐细针的弓箭去射击花瓣,针尖在一眨眼的瞬间就穿过了六十片花瓣。仅凭我们的肉眼,只会觉得针尖同时就穿过了六十片花瓣,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针尖是井然有序地穿过花瓣的,但实际上针尖却是一步步逐渐穿过花瓣的。其中针尖穿过一片花瓣的时间,叫做一刹那。

当然,这只是对基本时间单位的一种粗大定义,并不是最小的时间单位,在此时段概念下面,还有无数个更小的时间单位,但因为如果再往下细分,就会有无数种刹那的单位,大家就会搞糊涂,不知道什么才是最短的时间,这样刹那的单位也就无法确定。比如说,因为一分钱、一毛钱与一块钱所代表的价值数目大小都不一样,因此就不能把它们作为同一个价值概念来计数。同样,不同层次的时间概念也不能相互混淆,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会用针尖穿过六十张花瓣所需的时间,来界定一刹那的概念。

但这种概念还不够细微,为什么呢?以这本书为例,为什么这本书会有这个厚度呢?因为它是由很多张纸叠加在一起的。同样,即使是我们的眼睛看来已经很薄很薄的花瓣或纸张,它们的厚度也是由无数个微尘、微子或者夸克组成的。这些微粒前前后后排列在一起,才组成了一定的厚度。当针尖穿过薄薄的一张纸时,用我们的肉眼,就更不能看出针尖是依照先后秩序而穿过这些微粒的。由此也可以知道,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出物质的真相。

 
假设一张纸或一片花瓣的厚度,是由一千个或者一万个微粒组成的(当然,这只是打比方,实际上肯定不止这个数目),那么,针尖穿过一片花瓣的时间也可以先分成一千或者一万个等分,而这一千或者一万分之一的瞬间又可以继续往下分,分到最后,时间会消失无踪,最后什么都不会留下。

我以前也讲过,如果是无限的东西,则无论怎么分,也无法确定它的增减;但世上所有的东西,包括一张纸的厚度等等,都是有限的。既然是有限的,那么就必然会越分越小,最后只会分到空性。

举一反三,快乐的感受与痛苦的感受等等,也可以依照上述次第进行分解,直至最后消失于虚空当中。

每一个物质都是这样,这是佛的逻辑,真正通达这一切的,也只有佛。除了佛陀以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如此透彻地洞察出万事万物的真相。

前面也说过,现代人认为最先进的科学之一——量子力学,已经把物质分解到很细微的地步——没有什么物体的性质,只是一些能量而已,但他们对能量仍然有执著,而佛陀却把这种所谓的能量也毁坏了、打破了,打破之后,潜藏在能量背后的是什么呢?就是虚空。构成万事万物的第一步是虚空,其次是能量,最后才是五根所感的这些粗大物质。

这就是我们天天念的“色即是空”,这才叫真空。虽然现在科学家也说真空,但那并不是真正的“真空”,而是由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只有佛讲的空性,才是真正的空,因为在这种空性当中一无所有,包括精神、物质,以及物质与精神的运动,什么都没有。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了解两种见地非常重要,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假的,否则就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

了解两种见地非常重要,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假的,否则就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 

什么是“干扰”?自我又是如何被干扰的呢?

首先,“我”、“自我”、“我自己”等等名字无法指出实质的东西。通常,当你为某种事物命名时,总有个东西存在,因此能为“它”取名,但是提到自我的时候,自我在哪里,而它又是什么呢?
 
仔细考量一下,我们就会了解:当我们说“我”的时候,连自己也不清楚“我”指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一边说“我”,一边手指着自己的胸部,标示“我”就住在这个肋骨笼中。如果有人踩到了我们的脚,我们会说:“你踩得我好痛!”——“我”又变到脚趾上去了。这表示我们对于“我”到底是指什么并不确定,同时,“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所或发源地。如果你打电话给好朋友,你可能会说:“喂,是我啊!”好像确定沿着电话线传播的声波就是你。如果女朋友离你而去,你可能会告诉别人:“当我失去她的时候,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表示“你”是可以分割的,“你”的各部分不一定都在同一个身体内。
 
这些话看起来可能没什么,但以较深的层次来看,它们表示了我们对于自己是谁?是什么?在哪里?隐藏着疑惑。
 
造成这种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感到自己是实质且真正的。特别是当我们情绪爆发的时候,这种真实感这样地强烈,以致于我们顺理成章地认为有个实体的东西存在,而不是幻觉,也不是由歪曲看法所引起的错误见解。
 
问题还不只是幻觉而已!由于我们太习惯它了,因此不知道除了它之外还有什么——所有的生命都以它为根本。我们在自我上投资庞大,所以与它片刻不离,而且不惜代价地保护它。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拿来擦亮这一付琥珀色的眼镜,设计美丽的新镜框,一直相信事物透过眼镜所显现的样子就是事物的本性。
 
因为我们执着于这种幻觉,又缺乏任何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自我不是个幻觉,所以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收集某些情况下的证据,以证明自我的存在。有一种证明的方法,就是创造出一个自我可以比对的“对方”,这是以证明客体存在的方式,间接地证明了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因此只要客体存在,主体也必定存在(简单地说,我们现在是以自我为主体、现象界为客体,而不是前面“以自我同时当主、客体”的情况。然而,这两种情况并没有真正的差别,因为以现象界作为客体,只不过是把原来以自我作为客体的观念加以延伸,变成比较复杂的状况)。
 
分离的“自我”幻相存在的同时,“他人”也存在了;也就是有个分离的我“在这里”的概念,自然就产生了另一个东西“在那里”。因为要成为区别的、分离的状况,在你以外就必须要有另一个东西来区别和分离。如果大家都一样,就不能分离和区别了。在定义中说,主体伴随着客体,而自我则伴随着他人。
 
“他人”又逐渐分成了“她”、“他”、“他们”、“它”等等,然后把一些当成朋友、一些当成敌人,其他则当成微不足道的而加以忽视。太多的“他人”不但不能确立自我,反而有威胁,因此就在这些“他人”之中建立了种种的“我们”,以提供进一步的安全感,并加强自我是一个实体的信念。“我们”的形式,包括了社会阶级、友谊、婚姻、宗教组织、政党、国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也制造了各种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社会制度等等,以便把对他人的行为正当化、合理化。
 
自我创造了一个非常精密的生存体系,并发展出坚固的模式,让我们觉得它既自然又似乎是天生的。不必提消灭自我了,仅仅去除一些习惯模式,都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岁岁年年的主要心思,都用来建立、扩展、支持和保护这个称为“自我”的大厦。
 
由于“无我”和我们的体验差异极大,所以我们大部分的人很难捕捉“无我”的概念。试着去相信我们最珍贵的自我可能不存在,会让我们感觉不踏实;除此以外,这整个概念听起来完全荒谬,因为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我们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无我是佛法的菁华,除非了解无我,否则佛陀所教导的全套系统或修行之道,不可能建立起来。
 
不论我们个人的感觉和信仰如何,理性地来看,除了我们对自我所持有的概念之外,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呢?佛陀的说法是,现象除了我们对它的概念、感觉、观察和体验外并不存在。否则,现象对我们而言就好比蓝色对天生的瞎子一样。瞎子对于蓝色根本没有概念,所以蓝色对他而言根本不存在(如果一个人本来有正常视觉,后来才变瞎,那么即使他不能够再看到蓝色,蓝色还是存在的,因为他对于蓝色仍然留有一些概念);同理,除非我们对现象有某种概念,否则那种现象对我们而言根本不存在。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离于你的概念而独立地、真实地存在,那么它就一定离于存在与不存在这两个极端,因为存在和不存在是对一个主体而说的。真正存在的事物不须要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与否来证明它自己的存在——它超越了自他、主客、存在与不存在等二元对立。
 
当你谈到自我的时候,除了概念之外,就只有你的身体、你的心或名字了。但是如果在这些之中详细地搜寻“自我”,你永远找不到它。除此之外,如果你分析一下身、心和名字,你会发现,其中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明确地指着它来说“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心”、“这是我的名字”——在一些没有本质的东西里去找自己的本质,看起来是不会有结果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我”并不一定代表自我不存在。

“无我”表示自我并不是依照我们认定的方式存在着——了解这点并牢记在心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就会陷入“自我一直存在,直到成佛,自我才不存在”的想法中。对佛教的一个常见错误观念,便是认为佛教的目标就是要除掉自我,然而佛教真正教导的是,我们没有什么须要除掉的——根本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认为自我存在的幻觉,我们相信并紧抓着这种幻觉,以为它是真的。
 
六世纪的印度学者月称〖编按:月称,南印度沙满多人,婆罗门出身。是中观具缘派僧人,曾主持那澜陀寺,编集有龙树的《中论注》、提婆的《四百论注》等〗,以“二轮马拉战车七支”做了一番有趣的分析。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二轮战车了,所以就用汽车代替二轮战车来作说明。汽车就是轮子、车身、地板、座椅、驾驶盘、保险杆、引擎、车灯、电池等东西的连续现象。相对层面上,月称接受传统性的见地——车子就是车子。如果有人请他坐车,他不会经过一番理论的分析来证明车子是不存在的,他只须上车就是了。月称常常引用《父子相遇经》里佛陀说过的一段话:“世人所说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存在的;世人所说不存在的一切事物,我也说这些是不存在的。”
 
在相对层次上,当人说“这是一辆汽车”时,“汽车”只是一个有用的标签,月称并不会为汽车是什么而争论。但是在分析绝对真理的时候,会发现汽车中没有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单独拿出来叫做车子;车轮是车轮,不是车子。再进一步分析每一部分的各自成分,轮子又是由橡皮、铁、螺丝等组成的;最后就能知道,我们所称的轮胎里面根本找不到任何基本物件可以叫做轮胎,就好像汽车里根本找不到任何基础可以叫做汽车一样。
 
你可能想问:“那又怎么样?你的分析很好,可是汽车还是在这儿!”月称并不担心有没有车子,相反地,他甚至可能想得到一辆车子——他关心的是,心执着于一个没有基础与根本的东西。人们争论着甲车比乙车好、丙车又比丁车快,认为某人有一辆劳斯莱斯的车子,就一定是个值得认识的人物;甚至于夸张地认为,某一种车子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快乐。
 
好比湖中的月影,人们可以当它是月影来欣赏,而不用做一些不实的假设或者骤下无凭无据的结论,就像下面的故事中一群猴子所做的事一样:有一次,某只猴子看到湖中的月影,它相信月亮掉到水中了,于是把这件事禀告猴王。猴王说:“我们必须拯救月亮来帮助这个世界!”所以所有的猴子都爬到垂在湖面的一条树枝上,链子般地拉着前面猴子的尾巴,使最后那只猴子可以抓住月亮拉出水面。突然间,爬满猴子的树枝断了,所有的猴子都掉到水中淹死了——在月称的眼中,我们就像是那群猴子。
 
有人可能会想,如果车子的每个部分都包含了一点车子的本质,那么当这些都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有车子了。月称辩解说,如果像螺丝这样的任何零件都含有车子的本质,而且它就是车子的一部分,那么同一根螺丝就绝不能用来盖房子——假如把它拿来盖房子,那么这幢房子就成为车子的一部分了,因为本质是事物不变的特性,事物不能变成和它本质不同的事物。但是我们知道,一根螺丝可以用来做许多不同物体的零件,因此,事物的组成部分并不具备事物的本质。
 
如果某事物的本质是它特定的识别物,它就必须永远是这样,它必须真实、坚固、不能改变,而且只能做这个事物。月称对于我们“叫事物是什么,它就真实地是什么”不能苟同。因为如果同样的东西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就一定得是许多不同的东西;既然它的名字可以改变,那么这些不同的东西就不可能包含了某种不变本质。假设“小孩”的特性是真正存在的,那么小孩就绝对不能成为大人,但是我们都知道,小孩是会长大成人的。同理,一位女子既是她母亲的女儿,又是她男朋友的女友、她先生的太太、她女儿的母亲,这些身分都不能显现出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
 
从前印度有位国王,他的宰相唱歌给他听,歌词说:“每一个人,连国王都是瞎子。”国王听了很生气,他想知道宰相为什么唱这样的歌。于是宰相用一块布包住自己的臀部和腿部,大家都说他穿了一条裙子;宰相用这块布包在头部,大家就说他戴了头巾;最后,宰相把同一块布包住颈部,大家就说他戴了围巾——一块布竟有这么多称呼。国王立刻了解到:宰相示范的是,人们因为把事物当成是一种坚实的东西,所以变得盲目。
 
了解两种见地非常重要。除非你知道什么是假的,否则就不能知道什么是真的。普通人不明白见地并非只有一种,因此经常认为佛教互相矛盾,这造成了许多误解。有时候佛陀赞美布施,有时候他又说没有什么叫做布施,因为没有给予的人、接受的人,以及所布施的东西。有时候佛法说禅定非常重要,有时候却又说没有理由去修禅定,因为根本没有禅定者。如果你知道这些不同的教法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些从绝对的观点、有些从相对的观点来说的,那么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东西就不会再让你感到困惑了。依据弟子和他所能领悟的程度,有时候佛陀从相对真理的观点开示“它的显现”,其他时候则开示“它的本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

用佛法跟自己沟通,这叫转识成智

用佛法跟自己沟通,这叫转识成智。



净界法师 

其实这个啊,这就是考验你的智慧水平。我们一般人追求名闻利养,你怎么把它调成“正”呢?这不是勉强,我现在开始要走向“正”了,没有用的!你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从佛法来说,修行就是要自我沟通,你要跟自己沟通,你一定有盲点。所以为什么佛法是“觉”,佛者——觉也。因为觉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觉悟了,你自然造善;他不觉悟,你打他也没有用。

所以,当你的心都是邪的时候,你自暴自弃也没有用,你怎么办呢?你跟自己沟通,要先说服自己。你说,世间上人追求快乐可以理解,人性本来就喜欢快乐嘛,连蚂蚁也希望快乐。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吗?五欲的快乐是有过失的。

我们今天早上说过,你追求今生的快乐,无常败坏的过失——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还忧恼,一切无乐时。你追求的过程很辛苦,得到的时候“弟子心不安”,担忧!失掉的时候,你又开始抱怨,你根本没有真正的快乐嘛。所以五欲快乐是有过失的,佛陀说,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欢刀锋上的蜂蜜,你舔那蜂蜜,虽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头被割伤了。我们一个人喜欢吃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吃瓶子里的蜂蜜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极乐世界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圣道乐没有过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欲望转到极乐世界来嘛。

所以,佛法它怎么样?它转,它疏导。小乘人他喜欢用断,就是把善恶念断了,菩提心善念也断了。大乘佛法是疏导,这个水,你有本事黄河泛滥,没关系,我把你疏导为灌溉。所以,念头没有错,它是因为被一种错觉误导了,你也不要责怪自己,你把它导过来,用智慧跟自己沟通,把思想导过来就好了。修行一定要用行为、用智慧来引导你,你用强迫都不会持久的。你看有些人他不用智慧,他只是持戒:造恶——不可以。他只知道他不可以造恶,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造恶,他不知道,强压式的修行没有用,因为你还是想造恶啊,你只是不敢造恶而已了。

你不敢造恶,但是你的思想没有改变,你本质没有改变。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恶,这才是重点,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还停留在你不敢造恶,那你的水平就不高了,出世间的解脱都没你的份了,因为你没有形成这种性嘛,你没有葡萄的种子,怎么种出葡萄?你必须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你要把它转识成智,转成我真的不想造恶了,因为没有意义嘛!我造恶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就想追求快乐吗?但这个快乐值得吗?你得到这个快乐你付出惨重的代价,来生到地狱去,值得吗?
其实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也可以常得到快乐啊!这个快乐是圣道的快乐。所以你现在就是说,当你有一个错误思想的时候,你不要责怪自己,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沟通,你把道理说明。你用现在的你来说服过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沟通,因为过去的你留下很多。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感谢过去的你;也留下很多负面的思考,你要调整这些负面的思考,就是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这叫转识成智。它是可以转,但是你不能强压。

有些人他是用强压式修行,就一直诃责自己:你看你什么事都干不好,你这个人就是不行!到最后这个人会没有用了!没有用了!他恶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愤世嫉俗的厌离心态,他极度厌离。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罗汉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沟通,不要诃责它。这个讲邪正。
---《菩提心修学述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心性永光明





心性永光明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论典,名为《成智青莲花论》

“成”,即成立的意思。唯识宗有一部论,叫《成唯识论》,意即唯识宗所讲的一切万法由心造是成立的。此处的“成”,也是这个意思。“智”,意即如来藏,大圆满的智慧,或心的本性。我们内心最表面的现象,就是缘起。突破了最表面的层次,进入最深的层面以后,则没有因、没有缘,这就是智,佛的智慧如来藏。因为这种说法是成立的,所以叫“成智”。

“青莲花”是莲花的一种。麦彭仁波切撰写过五部不同的论典,并将其命名为“五朵青莲”。其中每一部论典,都讲述了一个不同的诀窍,《成智青莲花论》就是其中的一部。






宣说顶礼句

慧智大烈焰,大光遍照耀,
大威光明者,顶礼慧勇识。

“慧智大烈焰”中的“慧”,是指心的本性如来藏。“智”,是指证悟本性或见性的智慧。见性的智慧像大烈火一样可以烧尽所有的烦恼,故称为“大烈焰”。

“大光遍照耀”,巨大的光明普照众生,显出各种佛的功德,消除一切轮回黑暗。

“大威光明者”中的“大威”,是指文殊菩萨具备降服所有魔障的大威力之身。“光明者”,是指文殊菩萨的无垢智慧之心。

“顶礼慧勇识”,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慧勇识”,即文殊智慧勇识。






正义

一、宣说基

本来清净者,心性永光明,

心的本性,是本来清净的。本来清净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很多种。

就像《稻秆经》中讲的“如来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这一句话,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小乘佛教把“法性”解释为因果之间的自然规律;唯识宗把“法性”解释为阿赖耶识;自空中观或第二转法轮,把“法性”解释为空性、单空;第三转法轮的所有论典,则把“法性”解释为如来藏;密法里面,又把“法性”解释为佛的坛城。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佛的坛城。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现、没有证悟而已,跟如来出现或不出现,是没有关系的。

每个宗派在解释佛经的很多句子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的。每个宗派都认为自己的解释非常透彻,是至高无上的,但实际上除了大圆满以外,其他的解释方法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既有他们证悟的一部分,也有他们没有证悟的一部分。为什么唯有大圆满才是最高的境界,在《黑蛇总义》里面讲得很清楚。

同样,“本来清净”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转法轮将其解释为单空,三转法轮解释为佛性、如来藏,一般的密法解释为佛的坛城,大圆满的解释又不一样。所谓“本来清净”,也即从无始以来,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并不是过去不清净,通过修行,最后才变成了清净。这样的东西,不叫“本来清净”。

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快乐来自于善业,不是来自于攀缘。

快乐来自于善业,不是来自于攀缘。



净界法师 

为什么思惟苦谛,观受是苦?用苦来调伏感受的刺激。你喜欢攀缘,得到了什么?我们无量劫来,感受到处活动,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轮回的果报,我们真的快乐吗?未必!

快乐来自于善业,不是来自于攀缘,该是你的快乐,你一点都不会少掉的。你说,诶,我都摄六根,我福报这样大,不是很吃亏吗?不会的,你会有更殊胜的快乐,更精致的快乐,不必透过感受的,透过你心里的法喜。

我们在娑婆世界流转,都用感受获取快乐。但是你会发觉,感受也带给你痛苦,一个人经常放纵感受,特别敏感,感受力太强也不好受,也付出代价。你其实可以把六根的门关起来,打开往生的门就好,六根的门对你没有好处。临终的时候,外境波动的影响能降到最低。
佛教的因缘观是,你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福报。有人认为,我福报这样大,把六根关起来不是很可惜吗?我现在可以享受,到临终再来求往生就好了。到临命终就走不掉了,因为在享受福报的时候,你把感受养得又肥又壮。

你把六根关掉,该是你的福报,不但不会失掉,层次越好,档次越高,有更精致的快乐。该是你的东西,一定不会失掉。不要再用六根,尽量用你明了的菩提心,空正见,还有智慧去看清、去看世界。少用眼睛、鼻子、嘴巴跟外界接触。

你如果把六根收起来,你发现用心看事情更清楚,因为干扰越少,太多的刺激减少了,你对人生的观察更敏锐、更清楚,你就会知道六根是不需要的、多余的、障碍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人和人相处,需要多一点幽默

人和人相处,需要多一点幽默

星云法师 

人和人相处,需要多一点幽默感。幽默不是能言善道,幽默是风趣、机智。其实,古来的禅师没有一个不是幽默大师。禅,就是幽默;幽默,才有禅味。幽默是人际相处的润滑剂,是人间智慧的花朵,一句幽默的话语,妙用无穷。试举幽默的妙用如下:

幽默可以展现机智。清朝名臣纪晓岚,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性格诙谐,经常语出惊人。纪晓岚中进士后当了侍读学士,很受乾隆皇帝的赏识。有一天,皇上迟到,纪晓岚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还不来?”谁知乾隆皇帝刚好听到这句话,龙心不悦,问道:“谁在说话?老头子三个字如何解释?”侍读学士们吓得赶紧匍匐于地,不敢出声。纪晓岚却从容地脱帽,跪答:“臣认为万寿无疆便是老,万民之主是为头,父天母地便是子。”乾隆皇帝听到这么无懈可击的机智回答,不禁转愠为喜,对纪晓岚不罚反赏。
幽默可以化解尴尬。

民国初期,善于宣说法要的圆瑛法师,每次讲经都是座无虚席。有一次法师讲经圆满后,维那师(主管寺院一切佛事唱念的僧侣)本应呼喊:“打引磬(寺院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送法师回寮!”但一时太过紧张,竟然喊成:“打法师,送引磬回寮!”圆瑛法师本来应该说“不消送”,但他听了维那师这么一喊,马上回答说:“不用打,我自己回去!”举座大众听到这么幽默的话,不禁哄堂大笑,维那师的尴尬就在圆瑛法师的机智幽默中,化解于无形。

幽默可以制造欢乐。幽默不是恶作剧,更不是整人,幽默要能让对方会心一笑。有个小兵,出外买了两只鸭子,提在手上。回营时被团长看到,团长问:“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小兵一紧张,答道:“报告鸭子,我提了两个团长。”团长说:“我很重的,你拿不动!”一场幽默的对话,引来旁观者哈哈大笑。

幽默可以感动人心。幽默要谐而不谑,不能伤人,有幽默感的人都懂得自我解嘲,而非讽刺别人。宋代的石曼卿学士,有一次出游,侍从不小心惊吓到了马,让石曼卿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侍从担心受罚,但石曼卿只是温和地说:“好在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岂不要摔破了。”一句幽默的话语,既能化解别人的难处,更能感动人心。

以往女子嫁人,都讲求门当户对,现在则注重对方的幽默情趣。一个生性幽默的人,善于制造欢笑,让人产生好感,容易广结善缘,自然到处受人欢迎。


從我的iPhone傳送

请问: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的一种吗? 

请问: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的一种吗?

净界法师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说:小乘的空观,是将「依他起」全盘的否定,证入偏空;又说修空观是破坏因缘法,是断灭见。请问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答:断灭见叫邪见,就是他完全不相信世间上有因果,他不相信造善能够招感可乐的果报、也不相信造恶会招感痛苦的果报,他认生命是没有轨则的,各凭本事,这叫做邪见,叫断灭见。就是生命没有相续的力量,人只有今生,所以这个断灭见叫做邪见。偏空不是邪见,偏空他很清楚的知道,因缘法是存在的,但是他不想面对。

他不想面对当然理由很多:第一个,他觉得他能力不够,他相信因缘法是存在的,但是我不去面对,我找一个空的地方,把自己安顿好就好。但是他心理上是很清楚因缘法是存在,这叫我空法有。在生命当中,把我消失掉,但是法是存在,所以偏空的意思就是我空法有。小乘他不是否定因缘法,他是不想面对因缘法。

他没有菩萨广大的誓愿,没有这种理想目标,他也没有菩萨的善巧,他没有这个智慧说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你调整你的心,外境就改变,他没有这种的传承。他没有这样的传承,他就没有这样的方法来操作,所以他只好放弃,他根本做不到。所以小乘的偏空,他是有正见,只是他不想要面对因缘法。但是我们知道他迟早要面对的,所以小乘迟早要从空出假。

问:请问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的一种? 
答:钻牛角尖是烦恼的一种,不是业力,那是一种烦恼。诸位知道,这个牛角尖是越钻越小(呵──),所以我们经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什么事不要做绝了。其实这个中庸之道,你做什么事,你一定要有分寸。我觉得不管做好事、做坏事,就算你做好事,都要得理要饶人,什么事都不要把它做绝了,适可而止,留一点余地,就是你不要钻牛角尖,其实牛角尖,你只有愈走,你自己的生命愈狭隘。
所以我们应该用空观来调整自己的有所得心,做什么事不要做得太超过,你说持戒也不要持得太超过,布施也要适可而止。所以,佛陀讲完一切法门以后,讲中道,就是调整,中庸之道。中道不是什么法门,但是它是用来调整心态的。这个钻牛角尖,就是你做得太超过。
你明明做三分钟就做好,你一定要做十分钟,还一直做下去!钻牛角尖的另外一面就是太懈怠,什么都不做,这个地已经扫很干净,你还一直扫,这个人钻牛角尖。所以就是做什么事太超过了。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44


從我的iPhone傳送

唯识学,它成功的把我们的病根,找了出来。

唯识学,它成功的把我们的病根,找了出来。


净界法师

在唯识学的相续,它提出两块:一个是杂染的相续;一个是清净的相续。当然我们从修行角度:先破妄,再显真;先断恶,再修善。因为人性先求离苦,再求得乐。我人生没什么快乐也就罢了,但起码不要有痛苦;我不一定要荣华富贵,但至少幸福平安,所以离开痛苦是我们第一个诉求,当然痛苦来自于杂染的相续。

那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当我们要断除杂染相续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病根:为什么你会相续?当我们的生命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你一个人会一错再错的错下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你做了第一次的时候,你很想做第二次、很想做第三次?那个推动你去继续的往火坑推,那种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呢?你明明知道你根本不能这样做,你控制不了自己,那种相续的力量是谁给你的呢?

唯识学说因为你有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这最可怕——“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当我们出现一个烦恼的时候,本来烦恼是生灭的,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嘛!但是当第七意识向内干扰第六意识,构成了因地的相续;当第七意识跟第八识结合的时候,构成果报相续,所以第七意识是罪魁祸首。

所有生命的轮回、所有因地的错误的相续,都是自我意识造成的,没有其它的问题。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就是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做了错事,会一错再错,因为你想要掌控这一切的人生,一种自我主宰的概念,这个概念害了你!

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它成功的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如果你不对治第七意识,你只是平常的持戒、布施、修善法,其实你生命的本质——这个水流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当我们考虑要把水流,从一种六道的水流转成一种往生的水流,转换成成佛的水流,你就必须要面对你的自我意识了,那就不是断恶修善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因为你要断除你恶念的相续,就必须把自我意识挑出来,面对它、处理它。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修行,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对自我意识,因为它是病根。这个病根不断,春风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来生,前功尽弃。因为它相续的力量没有断,你只是断它的枝叶,它春天到的时候,它继续会犯错。也就是说我们轮回到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继续轮回呢?因为你没有断相续,所以这个唯识宗,它就把这个断除生命的相续——所谓自我意识,把它当做一个修行的重点。
--《唯识学概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开悟要印证才算数。

开悟要印证才算数。



宣化上人 

在威音王佛以前,人人能开悟,不需要有人印证。在威音王佛以后,自觉开悟的人,一定要经过祖师或善知识(已开悟)印可证明才算数。好像在楞严法会上,有二十五位圣人,自叙圆通,请释迦牟尼佛印证。

现在讲一个印证的公案。在唐朝有位永嘉大师,他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因为他一生没有离开永嘉县,所以时人称为永嘉大师。他出家后,研究天台教理,好修禅观,曾阅《维摩经》,豁然大悟。

后来遇到玄策禅师(六祖的弟子)叙述此事,玄策建议,令他去曹溪参六祖,请印证。否则,无师自悟,乃是天然外道。他来到曹溪南华寺的时候,恰巧是六祖坐禅时间,他贡高我慢,来到六祖禅床前,也不问讯,也不顶礼,手执锡杖,右绕禅床三匝,振杖而立。
六祖说:“沙门应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行无亏,名为沙门(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大德从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六祖说:“何不体无生?达了无速乎?”
永嘉答:“体本无生,达即无速。”
六祖说:“子甚得无生之意。”
永嘉说:“无生岂有意耶?”
六祖说:“无意谁能分别?”
永嘉说:“分别亦非意!”
六祖说:“如是如是。”乃授与印可证明,成为六祖的法嗣。

永嘉大师得六祖大师印证之后,即刻要回永嘉开元寺。六祖留他住一宿,次日再下山回永嘉。因为在一宿的时间,便觉悟佛法的真谛,所以,时人称为“一宿觉和尚”。后来他极力宣扬“顿悟”的禅风,特作《证道歌》五十多首,说明顿悟的境界。这是不朽的佳作,成为佛门必读的功课。

我们坐在禅堂里,在表面看来,好像用功修行,其实坐在那里打妄想,一点也不用功修行。心中想,现在是科学时代,应该用科学方法来开悟,想来想去,一点也不科学,这就是痴人说梦。

开悟要经得起考验,否则成为大妄语,要堕落到无间地狱。凡是自我宣传,开悟啦!证果啦!都要受此报。希望各位!谨慎再谨慎,不可任意乱语,要受果报。

我们现在很早就起来,很晚才休息。为什么要这样苦修呢?因为多一分钟的参禅,多一分钟开悟的机会。现在,虽然都坐在禅堂中,聚精会神在参“念佛是谁?”其中不能说没有人专心用功,可是真正想要开悟,得到受用的人,为数不多吧!多数的人,对参禅不认真,也不热心,敷衍了事,来混光阴。这样打禅七,尽未来际,也不会开悟。我希望在这个国家(美国)有多人开悟,对佛教前途才能有所帮助。

在打禅七期间,不要讲话,不要打妄想,拿出真心来用功,才有感应,才能开智慧。有了智慧,才不会颠倒。不颠倒才能教化众生。自己对道理还弄不清楚,怎能去教化他人?这岂不是以盲引盲吗?这是很危险的。

参禅,好像农夫在春天播种五谷的种籽,在夏天努力的耕耘、灌溉、除草、施肥,到秋天才可以丰收,到冬天才能得饱暖。这是农夫一年之希望──丰衣足食。参禅也是这样,要兢兢业业守住念头,时时刻刻管住自己,在禅堂里,行的时候用功否?坐的时候用功否?总而言之,行住坐卧都要用功修行。觉得用什么功相应,就用什么功,没有什么限制。譬如,参话头觉得不相应,可以念佛,或者修止观。只要相应,才会有成就。

无论用什么功,心要专一,没有妄想,用到极点,便有消息。如果妄想重重,用什么功,也不会相应。凡是真正用功的人,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行坐都不知道,怎会打妄想呢?只知道“念佛是谁?谁在念佛?”这个疑问,要念念不忘,常在心中参。在这个时候,渴不知渴,饥不知饥。冷不知冷,热不知热。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专一其心的缘故,腰酸不知酸,腿疼不知疼,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只有唯一的念头──“念佛是谁?”常提起来又放下,放下又提起来,时时刻刻,绵绵密密,接接连连而不间断用功夫。用到极点的时候,或者撞着,或者闯着,忽然间开悟。
为什么你没有豁然开悟?因为你没有专心致志,不知明心见性的道理,不知返本还原的境界。不知家乡在何处?愿做流浪异地的穷子。最后一句话,参“念佛是谁?”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