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一切苦乐都是心在作怪

一切苦乐都是心在作怪 
 
作者:索达吉堪布
来源:《苦才是人生》
 
  如今不少富翁,虽居于豪华的别墅内,却常常失眠,无药可治;更有一些高官厚禄之人,为争权上位而强作欢颜,心无安闲,生活中少有欢喜可言。由此足以证明,苦乐主要是由心所引发,跟外在物质的好坏关系不大。

  苦乐到底是建立在外境上,还是内心上?不少人对此从来没有思考过。

  其实,如果说外境上真实成立苦乐,那不论谁接触此外境,都应该生起同等感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就拿不净粪来说,喜欢洁净的人见后会发呕,不愿靠近;而猪狗见之却欢喜若狂,觉得遇到了难得的美味。或者对于美女的身体,修不净观的人认为是一具臭皮囊,而贪欲强烈者会觉得美妙悦意。

  因此,外境上并不存在苦乐,一切统统是心在作怪。心认为好,就会带来快乐;心认为不好,就产生痛苦。

  以前陶渊明在隐居山林时,做了一张无弦琴,这张琴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出声音,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与之相反,如今不少富翁,虽居于豪华的别墅内,却常常失眠,无药可治;更有一些高官厚禄之人,为争权上位而强作欢颜,心无安闲,生活中少有欢喜可言。由此足以证明,苦乐主要是由心所引发,跟外在物质的好坏关系不大。

  记得有一条新闻报道说:

  温州有一个亿万富翁,他虽然很有钱,但一点都不快乐。

  有一次,他在随从的簇拥下,从一家星级酒店出来。一个乞丐向他伸手乞讨,他不耐烦地给了一元钱。

  乞丐显得非常高兴。他觉得很惊愕:一元钱竟让乞丐兴奋异常,而自己日进千金,却找不到任何东西能挑起自己的兴奋,这是为什么呢?

  于是,他让随从们先回去,说今天要自己走一走。等大家离开后,他又回头去找那个乞丐,并在一家偏僻的餐馆里请乞丐吃饭。

  为了不让别人认出他,他将脸遮挡在衣服里,与乞丐探讨起了人生。

  乞丐告诉他,自己每天都很快乐、很轻松,每天晚上睡八九个小时。

  乞丐的话,让他感到悲哀。因为他日日为失眠所扰,吃再高级的安眠药也睡不着。所以,他深深体会到,财富不一定能带来快乐。

  因此,只有对心的本体有所了解,甚至对空性有所认识,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除此之外,再怎么样辛辛苦苦寻找快乐,快乐也会像彩虹一样,离自己越来越遥远。《入行论》也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一颗初心,保藏生命的灵性

一颗初心,保藏生命的灵性 



信徒有一次对佛光禅师说:“禅师!我念佛拜佛已经20多年了,最近在持佛号时,好像不太一样。”

佛光禅师问:“有什么不一样呢?”

信徒说:“我过去在持佛号时,心中一直有佛性,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觉得佛声绵绵不绝,就是不想持,但那声音仍像泉源会自动流露出来。”

佛光禅师说:“这其实很好啊,表示你学禅已经到了找到自我初心的境界了啊。”

信徒说:“谢谢禅师的赞叹,但我现在不行了,我现在很苦恼,因为我的初心不见了。”

佛光禅师疑惑地问:“初心怎么会不见呢?”

信徒说:“因为我与佛相应的心没有了,心中佛声绵绵不断的静念没有了,再也找不回来了。禅师,我为此很苦恼,请您告诉我,我到哪里去找我的初心呢?”

佛光禅师启示:“寻找你的初心,你应该知道,初心并不在任何地方,你的初心就在你自己的身中。”

信徒说:“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佛光禅师说:“因为你一念不觉和妄心打交道,初心就离你而去了。”

信徒听后,豁然开朗。

初心没有了,这就好比说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家的家门。

每一位佛都在放光,何以众生看不见呢?因为被自己的业力盖住了,所以看不见佛光。等定慧到了,只要一定,自身光明随时都可以跟佛的光明相接。打起坐来,不管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黑漆一团,这就证明地狱在面前。因为自己内心污染得厉害,光明就被遮盖住了。

人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一颗初心很可能在茫茫尘世中逐渐遗失,初心遗失了,于是感触不到源于内心的幸福,便会慢慢麻木,幸福也会渐行渐远。只有保持内心的纯洁,保持自我的灵性,才能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真正的慈悲和愚蠢的慈悲


真正的慈悲和愚蠢的慈悲 


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又是愚蠢的慈悲?这是最令人困惑的议题。


在我们这个东方国度里,流行着一种温吞的平等主义与圆满的自以为是。他们声称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他的观点更好,因此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平等视之,这样才能显现丰富的多元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不作任何好坏是非的论断,我们就能彰显我们众生平等的慈悲。伪善与真正的慈悲毫无关系,那只是一种愚蠢的慈悲。

愚蠢的慈悲以为自己是在行善,其本质却非常残酷。

如果你有一位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会令他丧命,而这时他却向你讨酒喝,那么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着你该把酒拿给他?毕竟,给别人想要的东西是一种善行,不是吗?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所以把酒给他喝就是彰显慈悲,对不对?不对!

送一箱威士忌给严重的酗酒者,只因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这样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善行。那是一种愚蠢的慈悲,并非真正的慈悲。

大部分人所说的“慈悲”其实是:请对我的自我好一点。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实是不慈悲的。

如果你的自我需要找一位永远呵护你的妈妈,那你就去新时代的圈子里找一位轻松而又和蔼、永远面带微笑、总是轻言细语的老师,然后学着运用充满灵性的辞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标签。

一切都很舒适宜人,但是那对于你的成长没有一点点帮助。

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给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对于这两者,我们首先要做一些智慧的区分。

真正的慈悲拥有一种力量,为了让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发生,这股力量有时候甚至令你更加痛苦。

例如说一个人因为凡事都想依赖他人而受到了伤害。他极需要别人对他的注意,老是死缠烂打希望博得同情,这令身边的人都透不过气来,便将他推开。于是这个人觉得遭到拒绝,并怪罪别人都不爱他,因而受伤更深了。

对于此人的痛苦,有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同情心,可能会替他们惋惜:“可怜的孩子,他抛弃你实在太糟糕了。我真为你感到难过。”

真正的慈悲,是在同情之外带进了理解力和清晰和思维。

它会说:我感受到你的痛苦,也知道你很受伤。有些话并不好听,你也不容易听得进去,可是我看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同样的事情绊倒。你把自己交给别人,期待他们替你做主,如果别人没有这么做,你就觉得被拒绝。我看到你在同样的模式里一再受伤,我想现在是你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真正的慈悲不仅为潜在的问题带来理解与洞察,它还协助人们面对问题并且成长。

这份慈悲与真实有关。它在当下可能造成更大的痛苦,因为检视我们的固定模式令人难受。然而唯有检视它们,不合时宜的模式才会改变,事情才有转机。

真正的慈悲与勇气有关,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话语可能伤及他人而承担风险,但是以爱言说的真理,足以疗愈所引发的痛苦。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揭露了一直被隐藏的伤口。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不属于我们本质的面具或角色被撕碎。

虚伪所表现出的慈悲虽然看上去温和而带有同理心,但是并不平衡,而真正的慈悲能创造出强而有力的行动,并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产生持续而长远的影响力。

禅把这两者区分为“祖母禅”与“正宗禅”。

为了从轮回之梦中醒来,自我必须被好好修理一番,否则,你将继续玩你最拿手的把戏。然而“祖母禅”绝不会带给你挑战,为了行善,“祖母禅”会如你所愿地,让你晚一点起床或允许你早一点结束静坐,任由你沉溺于自我之中。

“正宗禅”则会拿出一条长长的香板,对着你大吼大叫,你的骨头可能会被打断,你的自我可能被粉碎。

真正的慈悲会通过在我们创造圆满的过程中,引发痛苦来成就我们,其作风可能是踢你的屁股,辱骂你,令你十分不悦。

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淬炼,那么我的朋友,你千万别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为他们会让你尝到油炸屁股的滋味。

想想看,把一个人留在幻境的泡泡里,留在防御盔甲的高墙后面,长期看来则是更残酷的事情,对他们的伤害将会更深,因为躲在角色、面具和高墙后面让人无法成长,这个人可能会在同样的、重复的绝望模式和痛苦中浪费掉宝贵的一生。

佛陀说过:谎言起初是甜美的,但结果是苦涩的。真相起初是苦涩的,但结果是甜美的


给生活一个拐弯

给生活一个拐弯 

一个朋友,在国企工作,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但却过得不开心。此人在父母那儿是孝子,在妻子那儿是好丈夫,在儿子那儿是好爸爸,在单位是好同事,个个感叹,绝世好男人。

  朋友却有说不出的苦,我不解,问他:“你是男的嫉妒,女的羡慕,还有什么好苦的。”朋友摇头说不知道。

  后来,朋友开始恐惧上班,害怕待在家里,一到办公室就浑身不自在。

  有一天,他找到了寺庙,想要出家。大师询问了他一番后,对他说:“山下有一个集市,集市里有一条很长的小巷,你去走,走完了再回来,记住了,要一直往前走。”

  朋友照着大师的话做,来到山下,果然有一个集市,集市里有一条小巷。朋友没想什么,朝着小巷一直往前走。他走到第一个路口,发现有一家茶庄,里面的人正悠闲地喝着茶,他想去喝一碗,但咽了咽口水,又继续朝前走。走到第二个路口,他看见有几个小孩在踢足球,想上前去踢两脚,但伫立了一会,他又转身走了。

  此后每走过一个路口,都会看见一件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事,但为了完成任务,他只好往前走,直到经过第七个路口,将小巷走完。回来后,大师问他:“你开心吗?”朋友摇头。朋友说:“我起初很开心,但走到最后突然很难过。”

  大师说:“这就对了,你为了完成任务一直往前,这就是你不开心的原因,你应该学会拐一下弯,不要太执着于路怎样,而要看心怎样。”听了大师的话,朋友恍然大悟,作揖谢过大师,开开心心地下了山。

  后来朋友竟辞去国企的职务,自己开了一个小茶馆,以前不喝酒的他,也时不时会约朋友去小酌几杯。不爱运动的他,竟花了不少钱买了一套装备,开始打球、健身、游泳了。去他家里做客,偶尔也会听见他跟妻子吵吵架,他完全变了一个人。朋友笑着说,他终于感受了幸福。

  原来,朋友这辈子为父母,为家庭活得多,为自己活得少。大学毕业,为了父母,他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工作选择了国企。结婚后,他戒了烟戒了酒,把时间全部花在工作和家庭上,而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爱好。所以,他虽然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却感受不到幸福。

  其实,生活就像那条小巷,与其带着烦恼朝前走,还不如爽快地来一个拐弯。在拐角处,也许一不小心就碰上幸福。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从执着上可以看到自己是在哪一道

从执着上可以看到自己是在哪一道 


 
没有一样是真的。成佛了,你问他,你是不是成佛了?他要是说「我成佛了」,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他还着相。真成佛了,不着相就成佛,着相还是菩萨。愈往上面去,妄想分别执着愈淡薄,愈往下面愈浓厚。坚固的执着,丝毫都不肯放松,那是什么?地狱境界。在我们人间就能看到。你冷静,自己回光返照,看看自己是在哪一道,从执着上可以看到。严重的执着,死也不肯放下的,地狱道,比地狱轻一点的是饿鬼道,再轻一点是畜生道,还要轻一点的才能到人道。执着的毒害太深了,要放下,因为它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人都知道有生有死,也都知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要是真正明白,你就不会执着,你自然会放下。放下就得自在,这一生人生当中过得非常幸福、非常充实、非常圆满,何乐而不为之!对于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是缘分,有缘能够利益众生的,帮助众生觉悟的,这个事情是好事,多做;没有缘分不要攀缘,不要去找事做。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神仙、菩萨住在山洞里头,没有缘分他绝不接触,他那种享受是禅定,定中的享受,禅悦为食,这里头有乐,有享受。躁动的享受是六道众生的享受,禅定的生活是修行人的享受,比躁动那个享受好得太多,无法形容,你不能放下躁动,你没有办法享受这种的乐趣。

菩萨慈悲救苦救难,他一切的作为,身口意的造作,都不放在心上。心上是什么?是戒定慧,戒定慧里头有乐,叫法喜充满。戒是什么?清净心;定是什么?平等心;慧是什么?觉而不迷,就是我们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他享受什么?经题上半段讲的,「大乘」,大乘是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法喜充满;「无量寿」是福报,圆满的福报。福报里面第一个福报是寿命,如果没有寿命,再有福报也没办法享,你无法享受。所以寿命是福报里头的第一德,你有寿命你才能享受。智慧、福德。下面是「庄严」,庄严是自在,得大自在,无比的殊胜庄严。经题里头上半段是果,下半段是因,你要想得到这个果报,智慧、禅定、福报,那你就得要修清净平等觉。用什么方法?最简单,最容易,人人都能修的,人人都能成就的,就是信、愿、念佛,你就能得到。信愿行这三个字都不简单,要真信,真信的人不多。身体不好赶快去找医生,相信医生能治得了我的病,佛不行。这就对佛不相信,要真相信了,还能找别人吗?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过表演,表法你看懂了没有?你看他十八岁身上生疮,皮肤没有一块地方是好的,老了还有疮疤在,什么医药都医不好,他妈妈去给他找医生,找药,医不好。最后他觉悟了,他说良药不能医治冤业病。怎么办?《心经》上讲得好,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度一切苦厄」,我现在有苦厄(有难),专念观音菩萨,念了一、二个月,病就完全好了。这个表演给我们

什么是“佛法” ?


什么是“佛法” 

宣化上人 临西县净域寺
 修道,就是要“倒过来”。 

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世间法——不过是世间人所不愿意行的法。世间人忙忙碌碌、奔奔波波,出发点无非是自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而佛法,是大公无私,是为了利益他人。

学佛法,一举一动都要为他人着想,把自我看轻了,舍己为人,不令他人生烦恼,这就是佛法。一般人往往对于这一点认识不清楚,所以在佛教圈里争争吵吵、烦烦恼恼、是是非非,跟一般世俗人没有两样,甚至于有过之而无不及。一边学佛,一边造罪业;一边立功,一边损德。这样,对佛教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大害。这就是佛所说的:“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身为佛弟子,在佛教里这么自私自利,看不破,放不下,怎会与佛法有所相应?学佛的人要:

真认自己错 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体名大悲

要彻底了解佛教的真理,自己必须先要修忍辱、布施,才能有所成就。必须要“翻过来”,这也就是与世俗的人有所不同,不要同流合污。修道,就是要“倒过来”,什么意思呢?即是“好事给他人,坏事与自己”。舍弃小我,完成大我。

你们皈依我的人,都是我身上的血和肉。无论把哪一块肉割去,都是很痛的。无论哪一个地方流血,元气都会受损伤的,所以你们要互相团结。为了要使佛教发扬光大,就要吃人所不愿意吃的亏,受人所不能受的侮辱。心量要放大,行为要真实。如果不向真的去做,佛菩萨是知道的,不能欺骗佛菩萨。大家要检讨己过,痛改前非,真正认识自己以往的颠倒、不合理的作风。要老老实实,忘记自己,而为整个佛教、整个社会服务。

本来,在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团体,哪一个社会,都是错综复杂,互相勾心斗角。在金山圣寺、万佛圣城、金轮圣寺,以及隶属法界佛教总会下的所有道场,都要把这种情形改善。当然,不能马上改得很圆满,可是也要一步一步去做,改到最圆满、最彻底、最究竟的地步。然后,还要念兹在兹,保存这种良好的行为、志愿,去发展佛教,令佛教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佛弟子应有的责任。佛教若不兴旺,乃是因为我本人没有尽到责任。不要把责任推诿到他人身上。若能这样,不久的将来,佛教一定能发扬光大,推行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身为佛弟子,天天求佛庇佑,不外求佛帮助我,或者助我发财,或者助我升官,或者助我开智慧──只知道求佛帮助自己,但没有想想我们对佛教有什么贡献?是不是拿出真心来?就在这处要常常回光返照。皈依时发菩萨四宏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问问自己:“我度了众生吗?”若度了,不妨再多度一点。若没有度,便赶快发心度众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是无穷无尽的,但要把它反过来,化为菩提。反过来没有?若还没有,则快点把它反过来。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我检讨:有没有学佛法?有没有为佛教出点力?是不是学了死死板板的佛法,不懂得活用,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天下间没有比佛道更超脱、更究竟的法门。我有没有真正发愿去成佛?不但是自己成佛,还要度一切众生成佛!

且看,释迦牟尼佛往昔“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为半句偈而舍生命,这种精神是多么伟大!为法之诚,多么高超!大家要效法这种精神。

在洛杉矶的金轮圣寺,我每个月去一次,差不多有三、四年了。我觉得你们每个人没有从佛法得到真正的利益,没有真正体会到佛法伟大的精神,还是把自己划到佛法的外边去,未能深入。要想佛教兴盛,首先要从自己身上做起,要献出真心,为佛教牺牲、努力,不要在小圈子里混。应以法界为体,虚空为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每个人果真能这样,那么佛教就会发达。

法王:勿作“暗夜中的饰品




当自己的地位越来越高时,对下面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对上面的人也不能卑躬屈膝,应当做到不卑不亢。

在古代藏地,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都是以佛法护持国政的大国王、大法王,他们虽然地位高高在上,但行为上对所有众生都慈悲对待,尤其对可怜的众生更是如此。



有些人只要拥有了一定地位,就开始对下面的人疾言厉色,对上面的人则摇头摆尾地巴结,以此想换取更多的世间财色。还有些人虽然到了高位,但没有为自他带来什么利益,对众生和佛法没做出任何贡献,这种人就像黑暗中的装饰品一样,谁也看不见。

此外,作为有权势的人,还应赏罚分明。如同在格萨尔王时代,利他心比较强的人,才会被选作大臣。

与人人都和睦相处,并且具有慈悲心,对上者恭敬,对下者爱护,也不贪求自己的财利名声,这种人才可以作为领袖。




占便宜 = 颠倒因果
无论上师还是高官,都必须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高瞻远瞩,善于取舍因果,处理问题不能有偏袒之心。尤其当自己经手一些财物时,千万不能贪污。

占便宜其实是一种颠倒因果的行为,哪怕你平时行为正直、生性慈悲,但若不重视这些因果,到头来也终将毁了自己。

毕竟损失财物只是暂时的痛苦,损坏名声是一生的痛苦,损害因果则是生生世世的痛苦。

所以就算你没有财富也没关系,没有名声也无所谓,但千万不要失坏了自己的因果正见。

愚笨的人总是贪着眼前小利,有智慧的人则会作长远打算,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才是一切幸福美满的因。所以,不管是什么人,最好不要贪执财物,而应经常思维无常,取舍因果小心翼翼,这样才能令自己越来越安乐!



“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作者:索达吉堪布


来源:《苦才是人生》


“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要想交流达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之间应该多说让人欢喜的话。

  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反之,假如以刺耳的语言伤害他人,他人心灵上的伤痕,会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愈合。

  所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我们与人沟通时,说话要柔和委婉,不能用粗暴的语言。

  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成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法国作家拉封丹讲过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首先施展威力,猛厉地刮起来,那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那人渐渐觉得浑身暖和,继而解开扣子,脱掉了大衣。

  美语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愚者认为做事情时,必须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而智者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

  当然,与别人交谈时,除了说一些柔和的话语,还应该把意思表达清楚。《入行论》也说:“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不然的话,有些人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在赞还是在毁,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总之,我们说好不但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还要主题明确。掌握了这样的交谈技巧,与人打交道就会轻松多了

人是带着各种业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

人是带着各种业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 

 广钦老和尚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九日

  地点:承天禅寺

  年龄:九十岁

  缘起:上午,信徒郑某某来请示佛法。

  广钦老和尚说:‘人是带业来的,来这娑婆世界,受轮回生死烦恼苦、受五蕴之苦,眼睛贪看好的,耳朵贪好音声,舌嗜美味,成天只知道要如何经营,要穿好、住好、睡得舒适,在世俗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以为人生只是为了享福作乐而已,殊不知道这番作为乃是造业,造了一些贪业,带旧的业来,再造新的业去,而人身也就再难得了。而佛法中的作为,是福慧双修,是把自己的身心付出,全为了利益他人,不著形相,而不是贪一己的私利,虽不为己,但在为人之时,同时利益了自己,是自利利他。虽然我们每天做种种的事务,穿衣、吃饭、睡觉等等,但这些都是有形相的生死因,必须还要了解,我们尚有一个不可见、不可闻的一面,那一面并没有在看、在听,在吃,或在做什么,是一条真正解脱的路途。我们带恶业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要晓得入佛门,由佛法中找到一条解脱的好路回去。一个人在生之时,若不能得到解脱,则死后不可能得到解脱。’

  老和尚又说:‘世间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债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抚养还债,他世则做你的子女,受你的养育,如此,一世一世,怨亲相继,彼此互养,无有终止。而出家乃是要断绝这条生死债缘,将世俗爱别离苦的亲情,转为度这些亲人来皈依三宝,同来念佛、拜佛,度他们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轮回苦,这样才叫做大孝报恩,否则,父母未度,这点恩情,还会使我们再入娑婆度他们。实则无始以来,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们过去的怨亲眷属,因隔世相远而忘失,今生为父母兄弟,来世可能为怨家债主,有的甚或堕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三恶道中,所以,我们度众生,必须怨亲平等,慈悲一切,现世父母、兄弟固为亲眷,一切众生亦为过去生的亲眷,故要发大悲心,誓度一切众生,像大愿地藏王菩萨一般,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像这样怨亲平等地度众,把现世父母兄弟亲眷,也视作一般众生,平等度化,在这种基本的态度上,为度亲人而与俗家亲属往来,亦不属攀缘。’

  午后,天雨风寒,无游客信众上山,大殿寂然,某某师正抄写八大人觉经,老和尚唤某某师过去,对他说:‘我们出家受戒,乃是要除去我们在世俗社会中所熏染的习气,革除贪念,修忍辱行,不可再以人非我是或我非人是的观念来处事待人,那是一种社会习气,必须改掉。如果人家说的有道理,我们可听一听,拿来作参考,如果说的没道理,那就把它放一边,不起烦恼,这就是一种忍辱智慧。否则,若起我是人非,就是胜负我执的心,凡事必欲占上风,无明烦恼便生,这就是一种愚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