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主持人:
  修行人彻底破除我执后,就能彻底脱离轮回了。但这与成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所以接下来成利彭措师将为我们讲演,在实相中能帮助我们破除所知障,成就圆满佛果的法无我。
  彭措师是在去年由上师仁波切亲自剃度出家的。他在苏州念 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吃素、念佛,并且常去印光大师的道场灵岩寺拜佛,与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一直精进地闻思和修行佛法,并且担任了普贤学堂的辅导 员。他今天要为我们演讲的题目就叫《法无我——成佛的核武器》。
  让我们掌声欢迎彭措师。   
法无我 成佛的核武器
成利彭措法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顶礼三界怙主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各位道友上午好!
  请允许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般若空性的一些道理。说到般若空性,也许有些人会觉得高深莫测。然而龙树菩萨有一个颂词讲到:空性由理亦能知。在讲解之前我想通过一个公案告诉大家,其实空性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我们之所以害怕空性,是因为“空性习气弱”,也就是说自己还没有福报,根基还不够。阿底峡尊者曾给两个小乘根基的人讲四谛、十二缘起支、皈依、缘起法门时,这两个小乘比丘皆 大欢喜;当讲到《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们两个捂着耳朵不敢听,说:太可怕了!我有耳朵,佛陀却说我没有耳朵;我有眼睛,佛陀却说我没有眼 睛。所以他们不敢再听下去。
  在《大宝积经》中有这么一个公案:当时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向五百个小乘根性的比丘宣讲空性法门时,他们居然毁谤空性,以至于堕落地狱。迦叶尊者去佛陀面前投诉:“文殊师利凭什么是智慧第一的尊者?竟让五百个小乘比丘因为毁谤空性而堕落了。”当时佛陀却特别赞叹文殊菩萨:“这特别好,虽然他们暂时堕落,但因为跟空性结上了因缘,他们很快就会获得解脱。”
  莲花化生的圣天菩萨这样讲过:“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福报浅薄的人听不到空性法门,所以大家首先要随喜自己,今天听到人无我、法无我,说明福报特别深厚。《金刚经》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今天,在大恩上师的加持下我们的善根成熟了,听到了空性法门。
  对于空性哪怕仅仅是合理的怀疑,也可以震动三有轮回这个坚牢并最终获得解脱。我想通过这个简单的公案来让大家理解,空性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刚才根荣师问大家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大家肯定会说现在是白天。在我们的印象中,认为白天光线特别充足,夜晚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果真如此 吗?我们来看个公案:虚云老和尚有一次在五台山打坐,从下午开始入定到晚上出定,他一直处于一种光明的境界,所以他出定时虽然是晚上,但整个天地一片光 明,他在外面走路不需要路灯,也不用像我们一样打手电筒。一个弟子问他:“老和尚,天这么晚了,你出来走路竟然不用灯?”老和尚被他这样一说,示现上眼前 的整个天地马上就黑下来。当然这是老和尚的一个示现,但我们由这个公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真有一个真实的白天或晚上吗?比如老鼠特别聪明,晚上会偷吃你的饼干;老鹰在晚上的视野特别广阔,所以时间是我们凡夫妄计出来的,属于分别念的产物。这就是“法无我”,万事万物都没有它固有的自性。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有个颂词:“贤劫一大劫,极乐刹一日。”贤劫的一个大劫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一天; 而人间的五十年是四天王天的一天。所以,时间的概念是相对的,比如我们现在是白天而美国现在则是晚上;当我们跟心仪的人在一起欣赏美妙音乐时,会觉得时间 飞快流逝;当我们遇到痛苦的事情时,又会度日如年……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时间是一个分别念,不是真实的。
  今天我就为大家奉献这方面的一些佛法知识,演讲的题目是《法无我 · 成佛的核武器》。
  一讲到这个题目,有人会说佛法本来很慈悲的,核武器不是要打人的吗?是不是感觉充满着一种紧张气氛?我想先解释一下这个题目:印度“二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云:“吾应乐修断,怀恨与彼战,似嗔烦恼心,唯能灭烦恼。”又说到:“乃至未灭彼,壮士不成眠。”意思是:如果没有把烦恼消灭掉,我晚上睡不着觉啊!就像佛教中既有寂静本尊也有忿怒本尊一样,佛法在显现上既有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温柔,又有消灭烦恼、弩张剑拔的硝烟弥漫。
  成佛最主要的障碍是所知障。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抉择二无我》中这样讲到:圆满抉择法无我,是所知障的正对治,是大乘道的关键,是成佛的唯一的途径。我们要成佛就是要通过闻思修法无我的道理来寂灭所知障,成就圆满的佛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法无我确实是成佛的核武器。
  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是取自寂天菩萨《入行论》的第九品“智慧品”。众所周知,《入行论》是特别稀有的一部论典,其作者是二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 学习过这部论典的人都知道,古印度圣境有二圣、六庄严及二大稀有,这些圣者不可思议。我们可能对二圣、六庄严比较熟悉,而对二大稀有则有些陌生。另一位稀有就是与月称菩萨辩论了七年的月官菩萨。饮水思源,我们要怀念、感恩佛陀和传承大德们,是他们赐予我们像黄金般清净的佛法传承。
  《入行论》从头至尾是围绕菩提心来展开论述的,从愿菩提心到行菩提心,从世俗菩提心到胜义菩提心,第九品就是在阐述胜义菩提心。我今天所讲的内容是胜义 菩提心的一部分,采用的是全知麦彭仁波切对《入行论·智慧品》的解释,《净水如意宝》的科判。提起全知麦彭仁波切,我们每个传承弟子都会心怀敬仰,法王如意宝一提起喇嘛仁波切就会痛哭,底下的弟子也跟着老人家一起哭。法王如意宝讲过:“我乃至我的弟子相续中,任何一丁点的证悟全部来自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加持。”大恩上师也这样讲到:作为宁玛巴的修行者,如果对全知麦彭仁波切有一丁点的不恭敬,那么这个法脉传承就断了,你将得不到任何的传承加持。全知麦彭仁波切被莲花生大士誉为是末法时代弘扬大圆满的红太阳。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聆听了二大稀有之一的寂天菩萨和弘扬大圆满的红太阳全知麦彭仁波切为我们开显的法无我。
  《净水如意宝》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基立为实空;二是道抉择为无我。后者又分成两个主要内容,其中“抉择人无我”部分,根荣师已经为大家做过开示;接下来我借用寂天菩萨、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来解释“抉择法无我”。因为“法无我”特别重要,是成佛的核武器,又由于它不容易理解,再加上我的普通话 有点特殊,带着比较浓厚的方言味道,所以大家更应该认真谛听。不然大家既听不清楚又没有收获,最后浪费了时间,所以祈请大家认真谛听。
  今天共分五个方面介绍成佛的核武器:一、什么是法无我;二、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三、如何抉择法无我,这是核心;四、二谛双运;五、从空性到等性。
  一、什么是“法无我”。
  “法”有广义与狭义的定义。从广义来讲,“法”包括“人”与“法”,“法无我”包括了“人无我”;从狭义而言,是排除了自相续以外,其它的有为、无为诸法称为“法”。大恩上师在《生命这出戏》中对“法”有这样的定义:所有的人物、事物现象的总称叫法。大恩上师对“我”的定义是:有一个自在的、独立的、恒常的存在。二圣六庄严之一的世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这样定义“法”和“我”:法名轨则,“法”是事物自己运行的一个轨则、自性;我名主宰,自己能够决定自己,不依靠外缘。所谓的“法无我”指:任何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己的特性。
  二胜六庄严之一的法称菩萨在《释量论》中讲道:“此有则彼有,此变则彼变,此无则彼无。”也就是说,任何法都是依靠因缘产生。
  “法”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是因缘所生,因缘有了它就会产生。《入行论·智慧品》这样讲道:“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无为法是观待有为法而安立的。《百法明门论》中讲到有六类无为法,都是我们的分别念,即“意”所产生的概念而已,不是实有的法。所以“法无我”就是:法没有自性或不是谛实的。其中理解的关键在于:法无我中的“无”不是单空,不是否定了“法”的存在后又建立的一个“无”。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无”,就仍然没有离开四边八戏,只是证悟了一个方面而已。物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既有既无”,也不是“有无的双非”。所以,我们把寂灭了四边八戏的大空性称为法无我。
  总而言之,就像《入行论·智慧品》开头所说:“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所谓的“法无我”就是分别心没有 一个安立点、落脚点。分别心能够落脚、能想到的就叫世俗。“世俗”就是虚假的意思。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到,世俗就是欺惑性、虚假的;而胜义是诸佛菩萨的境界,离开了分别心和语言。因为语言是二取的产物,分别心是虚妄的能境,而法无我是佛陀的境界,所以才说法无我是成佛的核武器。什么是法无我就介绍到这里。
  二、我们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的道理。
  《释量论》这样讲道:“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空性的见解可让我们解脱(解脱包括小乘和大乘的解脱),而其余的修法就是为了空性。所以《入行论·智慧品》讲道:“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龙树菩萨讲道:“解脱唯依慧,决定无有余。”要解脱就要依靠空性智慧,没有其它的途径。所以空性的见解特别重要,尤其是法无我。
  有人会说,我自己不希望成佛,只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孩子能考北大、清华,至于解脱成佛是下辈子或以后的事情。即便只是想到下士道的利益,需不需要无我的智慧呢?请看大恩上师在著作里讲过的一个公案:有一个小乞丐,他好想得到佛陀手中的食物,佛陀知道他比较吝啬、贪欲比较重, 就说:你说句“我不要”,这个东西就给你。那个小乞丐就是不肯说“我不要”,因为他有一个执著“我要是说我不要,我就得不到了”,后来他见佛陀仍然坚持,他没办法,就羞羞地说了一句“我不要”,佛陀就把东西给了他。可以看到,这个小孩有执著,真的就得不到;但是他放下执著,说了一句“我不要”,就得到了这个食物。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落了水,有人去救他,伸出手说“你把手伸出来,我把你拉上来”,落水的人死活不肯把手伸出来。这时旁边有人说:他这个人有个特点,只拿不出,你说“我把手给你,你牵住我手,我把你拉上来”这才可以,但让他把手给你就不行。所以好心人就采取善巧方便说“我的手在这里,你抓住我的手,我把你救上来”,那个人果然把手伸出来了。
       看看执著的危害!临死还执著“我的手不能伸出去,不能给别人”,宁愿死都不愿放弃执著。所以不要说成佛了, 就是要想获得快乐都要有一种不执著的智慧!
  文殊菩萨化身的宗喀巴大师讲过:“自他于苦皆不欲,愿得安乐此心同。”即使不想成佛,我们也想离苦得乐。请聆听法无我的智慧,不要太执著,你就快乐啦!萨绕哈巴上师有一个教言:“执著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哪怕只有一丁点的执著,你的痛苦就会无量无边。所以我们要通过法无我的智慧获得快乐,乃至成佛。这是第二部分,我们为什么要闻思修法无我。
  三、如何抉择法无我。
  这是今天演讲最重要的部分。今天送给大家的成佛“核武器”是由寂天菩萨制造,使用说明书由全知麦彭仁波切撰写,非常殊胜!其实修行法无我有很多方法,其中最殊胜的是四念处的修法。今天就通过四念处来抉择法无我。
  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也叫四念住。《瑜伽师地论》讲道:“念处以观慧为体。”就是我们要有一种观察修的智慧,让心安住在佛法的正知正念或万法实相中,这叫做“念处”。而一共有四个念处,所以叫四念处。四念处很重要,至尊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中讲道:“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要契入苦、集、灭、道的四圣谛,就要修四念处。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也讲到:“我涅槃后,汝等比丘以四念处作为心的庄严。”
  四念处有小乘的修法,也有大乘的修法。小乘抉择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中“观法无我”是比较主要的,因为虽然将身体抉择为不净,但还是有一个身体在。所以小乘的四念处最主要的是观法无我。但是小乘的观法无我只抉择到人无我为止,没有像大乘那样把一切法都抉择为大空性。所 以,大乘的四念处是特别殊胜的契入法无我的门径。
  四念处有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这四个是有次第的,首先我们的心比较粗糙,对各种各样的色法有执著,所以先破“身”,叫身念处。也就是说,我们会执著这个是小汽车、那个是面包车。我们对各种各样的身体特别执著:小兔子特可爱,老鼠特讨厌,上师特别庄 严,妖魔鬼怪特别丑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身体的执著。首先要以身念处破掉我们对物质的执著。
  对物质的执著破掉后,还有比较细的执著,称为受念处和心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主要破心法。心对万事万物有一个执著,其正对治就是法无我。法念处最主要抉择的是万法没有生,既然万法无生,那么它的安住、消失就不可能。试想如果没有墙,又如何在墙上安立图画呢?诸法连“生”都没有,说它有“安住” “消灭”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四念处是有次第的,首先从比较粗的色法开始,我们将其抉择为大空性;然后是比较细的心法;最后把色法与心法结合起来,结论是各种法从来就没有生过。以下具体来抉择四念处。
  (一)身念处。
  佛经云:“观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各种各样显现的物质如虚空一样现而无实,这叫身念处。抉择身念处有一个方法,如果一个法是实有的,那它与其它的法只有两种关系: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如果加以抉择后,这两个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就只能说明它是分别念假立的,成立其本体为空性。
  “有”有两种:一种是真有,一种是假有。“真有”是什么?经过用中观的五个共同因或中观应成派的四个不共因去分析以后如果仍然存在,我们就说这个法是真实存在的。如果通过中观的理论分析,得不到一个实有的法就称之为假有。下面就来分析万法究竟是真有还是假有。
  所谓假有是指事物只是一个显现。当透过佛法去看时会发现它当体了不可得,只是分别心面前的一个显现而已。我手里正好拿着一串念珠,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串念珠是真的有还是分别念妄计出来的。
  《入行论·智慧品》讲道:“不依所察实,不取彼无实。”什么意思?“一串念珠”的念头是哪里产生的?我不会把这几个电池执著为一串佛珠,我只会说这是电池。不会把电池当成一串佛珠。说它是一串佛珠的依据是什么?就是这一颗一颗的珠子,然后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我们叫它“一串佛珠”。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寂天菩萨和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智慧来分析一下,这串佛珠是真有还是假有:如果这串佛珠是真有,它跟支分——珠子和这根线之间的关系就只有两种,要么是一体,要么是别的他体。对此加以分析后,如果这串佛珠跟这一颗一颗小珠子和这条线,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那就只能说这串佛珠它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
  如果我们承许有一串佛珠,那这串佛珠跟一颗颗的珠子和这条线是一体的关系吗?不是。首先,这条线是不是佛珠?当然不是。线如果是佛珠,随便拿一 条线就可以说这是佛珠了,没人会这样承许;其次,一颗颗的珠子也不是整串佛珠,我们会说这是“一颗”佛珠而不是“一串”佛珠。所以,在绳子上找不到一串佛珠的 影子,在每个珠子上也找不到一串佛珠的影子。但是我们的分别念很奇怪,经它一加工,这串佛珠的概念就出来了,变成一串实有的佛珠:我的佛珠是象牙的,他的是一般的木制品,我比他的高级;我的佛珠是上师加持过的,他的佛珠是没有开光的……有了佛珠的概念后,我们对佛珠就有了很多执著:这是好的佛珠,那是次品的佛珠,我的佛珠不能给别人摸等等,会有特别多的执著。所以,这串佛珠跟绳子、珠子不是一体的关系,因为在一颗珠子上去找,找不到一串佛珠,所以它是零; 在每颗佛珠上都找不到一串佛珠,还是零;整条线绳上也找不到一串佛珠,也是零;无数个零加起来结果还是零,所以整串佛珠跟这些小珠子、线绳不是一体的关 系。
  那是不是别别的他体?肯定也不是。刚才讲到,我们不会把两节电池当作一串佛珠,而只会把我手中的这个当成一串佛珠。如果二者是他体的,那么实有的一串佛珠在他体的珠子上只有两种安立方法(即如果二者是他体的,那二者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关系,是以一串佛珠覆盖在整个支分上,举例来讲:如同现在有一 块地毯,地毯下面这边有一堆白菜,那边有一堆萝卜,那边有一堆紫菜等等。就佛珠而言,逐个逐个珠子分析和排除,其上找不到一串佛珠。而另一种关系是,一串佛珠住在珠子的各个部位或绳子上,比如这串佛珠有108颗,如果前面假设成立,那就是有108串佛珠,加上绳子上的这一串,共有109串佛珠,而这跟我们所执著的“只有一串佛珠”互相矛盾。
  通过以上抉择,这串佛珠跟支分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的关系。结论就是,没有实有的一串佛珠,它只是我们分别念的产物而已。
  现在社会上都说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而分别念就是伪劣产品的制作商啊!有人会问:那这串佛珠是不是真的?《入行论》云:“蕴聚与相续,假名如军鬘。”
       进一步再分析,这串佛珠是假立的我承认,那串佛珠的这条绳子是真的吧?一个一个的珠子也是真的吧?其实我们可以如法炮制继续加以分析,比如这条绳子是由很多细节组成,可以把它剪成一部分一部分乃至微尘;也可以把珠子粉碎,或者在珠子上安立东西南北各个部位,但是,只要它可以“分”就一定没有实体。所以找来找去,最后有没有一个实体?这也是分析的最关键之处:线绳不是实体,一颗佛珠也不是实体,因为它还有各个部位、各个细分,既然可以“分”就没有实体。把这个物质继续分、 分、分……分到最后它消失了,这说明物质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
  但我们会认为这不可能:物质再怎么分肯定也有个最小的单位,比如原子、电子,甚至夸克,最后的分析就落在了有没有最小的物质,即无分微尘上。《入行论》讲道:“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我们所看到的粗大的法没有其本体,因为本体如果存在就不能“分”,但这种不能分的物质究竟存不存在?
  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颂》中有这样一个颂词:“六尘同时触,尘应成六分;六尘同一位,山王成尘许。”意思是:假如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分微尘,那是一个还是多个?只能说有多个。为什么?比如一颗佛珠是由五十个无分微尘组成,一个话筒由五百个无分微尘组成,其所含无分微尘数目的多少决定了这个色法体积的大小,所以无分微尘的数量肯定多于两个。那由多个无分微尘所组成的色法就会有东、西、南、北方向之分。但是大家 有没有想过,无分微尘不可能有东西南北的方向,因为如果有东西南北的方向,它就是可分的。但没有东西南北的微尘,又怎么会组成一个有东西南北方向的物质呢?所以根本不存在无分微尘。这个道理请大家好好想一想。
  比如我们在的这个经堂有空间之分,但无分微尘上没有空间,怎么组成色法?无分微尘没有东西南北的方向,怎么会组成一个有东西南北方向的色法呢?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无分微尘。
  我们假使让两个无分微尘碰在一起,那么这两个无分微尘要么是部分接触,要么是合在一起。部分接触有什么问题?这个无分微尘的一部分跟另一个无分微尘的一部分接触,而其余部分没有接触,它仍可以被分成接触和未接触的两个部分,这跟之前承许的无分微尘不可分的概念不一样。或者只能说,两个无分微尘一 接触就成了一个无分微尘,如果是这样,那么整个须弥山也可以说是一个无分微尘,然后我也是一个无分微尘,所以我跟须弥山一样大!大家都不会这样承许的。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知,物质是不存在的。回到另外一个问题:既然物质不存在,我为什么会执著有一个物质的存在呢?这就好比我们晚上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远远看到路中央的分隔带上有个警察在值班,就会觉得这个警察特别敬业,天这么黑了竟然还在值班。走近一看,其实只是个塑料警察,做得和真人特别像,但由于晚上灯光不明亮,我们就认为真有一个警察。同理,万法本来就不存在,但是由于无明,我们的智慧不够,就把万法执著为实有。
  《金刚经》中佛陀这样讲道:“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比如这个经堂是由屋顶、地板及一些柱子和房梁构成,我们称之为经堂。但有没有一个实有的经堂?柱子是经堂吗?不是;地板是经堂吗?不是;门是经堂吗?也不 是。每个地方都不是经堂,但这样的一个支分组合的“一合相”我们就执著成了一个实有的经堂。我们对万法都是这样执著的。
       寂天菩萨、全知麦彭仁波切透过佛法,为我们还原了物质的本来面目,它只是现而无实的一个显现,所以我们不要把显现当成实有。帝洛巴尊者曾给那洛巴尊者传过一个窍诀:“吾子那洛巴!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执那洛巴。”那洛巴你要知道,各种各样的显现并没有束缚你,不要当它为实有,否则你便执著了,便有痛苦了。
  刚才我们分析了身体不是实有的。举例来讲,大恩上师在《生命这出戏》中讲过,比如新买的马桶里面装上水,就算水再干净我们也不敢喝,因为我们对 马桶有成见、有执著。但其实这个马桶是新买的,水也是干净的,为什么不可以喝呢?它跟水杯里的水一模一样,甚至更干净。你的水杯老是喝还会有细菌,而这个马桶是新买的特别干净,但是用马桶装的水我们就是不敢喝,甚至拿来洗澡也不愿意,因为我们执著马桶是装粪用的。
  再比如经堂里的柱子起撑梁的作用,可以撑起这些梁、建起宫殿,那有没有一根实有的柱子?假设柱子突然倒下来砸死了一个人,我们就说这个柱子是杀人凶器而不是撑梁的了;当你掉到大海里这根柱子救了你一命,它就不是杀人凶器而变成救命恩人了。所以并没有一个实有的柱子,否则它是杀人的凶器?是救命的恩人?抑或是撑梁的柱子?都不是,其实只是根据当时的情景做的一个概念化的定义,并没有实有的本质。
  所以佛陀给我们讲,大家不要执著各种各样的色法,无论是大是小,肉眼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包括场、能量和较细微的色法,都是分别念增益出来的伪劣产品,仅仅是一种显现而已。至尊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讲道:“无而现故乱,即是杂染因。”一语道破了轮回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有分别执著,把本来子虚乌有的显现都当作实有,顿时就有了整个轮回!所以解脱和成佛的关键点在哪里?只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诸法只是显现,若去细观谛察则找不到任何成实的地方、一丁点实有的存在。这就是四念处中的身念处。
  (二)受念处。
  我现在感觉到胳膊比较凉快,然后僧袍一穿上又觉得特别暖和,所以我的感受特别明显。那这种感受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感受的本质;二是感受的因——触,有没有接触?比如我的手跟冷空气接触了没有?三是果,即从“受”会产生“爱”。如果学过十二缘起就会知道,有了接触后就会有感受,有感受了以后就会有爱,对可爱境有一种不离爱,对不可爱境有一种乖离爱。由“爱可以退失”便可说明“受”是假的。所以我们从本体、因、果这三方面来分析有没有实有的“受”,最后会推导出“受”也是我们分别念的一种伪劣产品。
  1.“受”的本质。
  如果受有本质,那它就不会变化。比如我刚才吃了一个比较苦的东西,如果这个“苦”性实有,那快乐是生不出来的,会一直维持它的苦性;但是刚才我又吃了一块巧克力感觉特别甜,这就由苦变成了甜,即“苦尽甘来”。这种感受其实是分别心的一个虚妄分别的假立,没有一个实有的“受”。这里重点在于:有实 有的受它就不会变,会变就说明没有实有,受依靠外缘而转变,所以“受”不在心上。
  那“受”在不在外境上呢?比如我今天穿了一件新法衣,心花怒放;今天上师表扬我了,我特别高兴;而上师批评我了,我的心情就跌落到极点。这些感受是实有的、在外境上存在的,还是虚假的?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法国一位作家的作品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女孩长得比较丑,找了很多男朋友都失败了,所以她特别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留住男朋友的心。有一次她去花店,店主把一朵花插到她头上,她顿时就觉得自己和仙女一样漂亮!于是她马上打电话给男朋友:你在哪里?快点出来约会!这一次约会特别成功,男朋友 觉得她特别漂亮;不止是男朋友,她走在街上时,觉得街道两边的所有人都对她投来羡慕的眼光,好像都在称赞她漂亮,所以她心情特别好。可回到家里一照镜子, 发现那朵花根本没戴在头上!她想:不可能啊,我戴上这朵花才会很漂亮,不戴上就丑陋。她马上回花店去找花,老板笑着对她说:你今天早上付钱以后忘了把花带走。但是她一直认为自己戴了一朵花变得很漂亮,由此可见,她的感受是真的还是假的?
  外境没有苦、乐、美、丑的感觉,其实都是心的幻化。大恩上师举过一个例子:比如你看见有两个人在窃窃私语,当你怀疑他们在讲你的是非时,会觉得这两个人长得很不好看,品质也不好;后来发现他们不是在讲你的是非,两个人的人格都提升了,长得也漂亮了;最后得知这两个人在对你赞叹有加时,你会觉得他们特别伟大!所以“受”不在外境,没有自己的本质。
  2.受的因——触,有没有接触?
  我们来分析受的“因”,受由“触”(接触)而来。比如冬天很冷的时候,我抱着热水袋会觉得特别舒服,因为手跟热水袋有接触、有一种热感,产生了 快乐的感受。可是根本就不存在接触,这种感受只是分别心的假立。有人会问“手里拿着热水袋”怎么会没接触?还有我们经常会合掌(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合掌是最 基本的一个手印),合掌不是两只手接触了么,凭什么说没有接触?下面就以合掌为例来分析两只手到底有没有接触。
  如果说双手合十的时候两只手接触了,那是我们的心太粗糙了经不起观察的缘故。具体分析:手的背面有接触吗?没有;骨头有接触吗?也没有。那就奇怪了,只是两只手的表皮接触,背面、肌肉、骨头全都没接触,凭什么说两只手接触了?比较客观、实事求是的说法应该是:两只手没有接触,但是两只手的表皮接 触了。
  那我们就把手的表皮“撕下来”,再看它们有没有接触?结果发现,两只手的皮还是没接触。为什么?因为再薄的皮它也有正面跟背面,正面接触了,背面也没 有接触,对不对?所以也不可能说两个表皮接触了,只能说两个表皮的正面接触了,反面没有接触,百分之五十接触了。就这百分之五十再去分析,物理学中说: “物体从光滑的斜坡上滑下来”,这是物理学的假设,因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一个光滑的表面,任何表面都是粗糙的,只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出而已。所以两个表皮也 是很粗糙的,如果用放大镜来看,它们的表面凹凸不平,所以这两个表皮并没有完全接触。我们这样分析下去,最后还是会落到无分微尘上。
  两个不可分的微尘有没有接触?若有接触,我们则可以承许物质有接触;如果两个无分微尘之间没有接触过,那物质接触也成立不了。既然成立不了,那么感受是从哪来的?答案是:凭空而来,如梦如幻。所以,最后我们的分析重点还是落在两个无分微尘之间是否有接触。
  学过数学的人知道,如果两点之间(A点与B点)有接触,那这两点的距离为0。假设A点的坐标是x1 y1,B点的坐标是x2 y2,AB间距离L的计算公式为:
       L=
  如果A与B两点间的距离L是0,则x1=x2,y1=y2。什么意思?就是这两个点是同一个点!所以这两个点不可能接触,它们之间肯定有距离;否则如果有接触,那这两个点就变成了一个点。所以,要么两个点从来就没接触过;要么两点是一个点。
  再来分析:两个无分微尘如果能接触,那它是部分接触还是全体接触?如果是部分接触,在各个无分微尘上,一部分没有接触,而另一部分有接触,这不 是无分微尘;把两个无分微尘挤在一起,互相进入,但是无分微尘没有空间,能够进得去吗?好比这个经堂有空间,我们可以进来,但无分微尘没有体积、没有空间,怎么能进去、互相重叠呢?显然不可能。
       所以物质之间并没有真实的接触。可没有接触为什么会有感受呢?答案是分别心的产物。所以我们不要再受骗了,从因上而言,任何物质之间都没办法接触,故不存在苦乐感受。《华严经》上说“一切苦乐受都是分别幻化出来的,是虚妄的。”
  3.再从“受”的果——“爱”可以消失的角度,来观察“受”不成立。
  假设我们去医院开刀,医生给我们打了麻醉针,手术刀再怎么割,我们也不感到疼,因为有逆缘麻醉针,所以感受不到。正常情况下,应由刀割的感受而产生的苦乐果(乖离爱,不离爱),此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从“受”产生的果“爱”可以消失的方面,反过来证明了“受”是一种分别妄念。
  上面从本体、因与果分析了受念处没有“受”。
  (三)心念处。
  我们常说:我的心好痛苦,我的心好快乐。那我们的心真实有一种快乐和痛苦吗?其实都是如梦如幻的。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
  1.心住在哪里?你快乐的心住在哪里?找不到心的住处。
  2.心为什么会快乐?就是缘于一个可意境。比如我看到一朵花,心里就产生了一个乐受,那所缘境的这朵花跟乐受是同时产生,还是不同时产生?如果是同时产生,就说明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看见这朵花的时候,我的心已经快乐,可见能感的心与所感的外境没有关第。
  如果心识跟所缘境有前后的关系,即二者不同时产生,比如花开了以后,我的心特别高兴。我们说“花开了以后”代表它已经灭了,已经成为过去式,你 怎么会对已经消失的东西产生感觉呢?如果你对已经灭了的花产生感觉,那虚空就可以产生花朵了(乐受既然可以无因而生,那么虚空亦可生花朵,以同是无因生 故)。因为花已灭,“感觉”就是无因而生;而如果是我的乐受先产生,花朵后开,那么后面的花开不开,都不会影响我快乐的心识,所以,心跟花朵就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从能境跟所境的前后关系上(心境同时, 心后境前,心前境后),我们都找不到一个实有的能境心识。
  3.你说“我的心好快乐”有什么根据?只有两个:一是你自己说你的心很快乐,二是他人来证明你的心很快乐。
  (1)你自己证明你自己快乐,这不成立。因为我们双方还没有共许,还在分析“心的快乐是实有的吗?”,它还是分别念的一个产物,双方还没有共许,所以不能拿它来作为依据(即单方面承许的事物不能作为有效证据)。
  (2)只能通过他人来证明你的心是实有的快乐。那么请问,他人来证明你的心是快乐的,谁又来证明他的心是正量?如果他人可以证明“我”的这颗 心,那他还需找第三个人证明,因为他自己也不能证明自己,还得找第三个人证明他,这样第三个人需要找第四个人……就有无穷的过失。
  所以,心是分别虚妄的产品。成佛就要转识成智,把我们的五根识转变成成所做智;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执著意识转变成平等性智;阿赖耶识转变成大圆镜智;阿赖耶转变为法界体性智。至尊弥勒菩萨讲过,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我们要转凡成圣,转识成智。俗话说“月是故乡明”,同样是一轮 中秋明月,如果我正好跟亲人在一起,心情就会特别好;但离别他乡的人,明月就不会使他产生美好的感情,反而会令他伤心。但借助佛法智慧,我们就会发现,喜忧自性本空,本自平等。
  (四)法念处。
  “法念处”抉择的是诸法从来没有生过。以诸法无生故,它的安立和消失也就不存在。《涅槃遗教续》有这样一个教证:如果你想找法的来处,就没办法 证悟法身;如果想找法的住处,你就没办法证悟报身;如果想找法的去处,你就没办法证悟化身。最关键在于:诸法没有生;没有了生,它的安住和消失就了不可得。
  诸法为什么是无生法?通过三解脱门:因无相、本体空、果无愿,从因、果、体这三方面可以说明“法”是不存在的。
  1.首先从因上分析:法是自己生自己、他法生自己、还是共生或无因生?
  (1)无因生。诸法如果是无因而生,会有什么过失?《中观庄严论》讲道:“不观待他故,应成恒有无。”《释量论》也讲道:“无因不待他,应常有或无。”如果是无因生,它要么就永远存在,要么就永远不会出来。然而我们知道,事物不会永远如此,所以不是无因生。
  (2)自生。诸法是自己生自己么?如果是自己生自己会有很大的过失:1)有没必要生的过失;2)有无穷生的过失。举例说明:“自己能生自己”的 理由是什么?是果上有因,否则果不能由因而生;或因上有果,所以才成立自生。比如我们在工厂打工,如果是自生,那你每个月就不用拿工资了。因为因上有果, 你在工作的时候(因)就已经拿到工资了(果)。老板会特别高兴,因为他以后不用给你发工资了。这是决定不成立的,因而自生也不是成立的。
  (3)他生。如果是他生,因跟果没有关系,是别别的他法,那凭什么因可以生果?不可能。
  (4)共生。既然自生、他生不可能,那共生更不可能,因为自生和他生的过失会全都具有。
  所以,因无相。名言上,诸法是因缘所生,而没有实有存在的“因”。
  2.从本体上分析。诸法没有自己的本体,就像静命论师在《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意为:如果用“离一及多因”等理论加以分析,会发现诸法像泡影、梦幻一样了不可得,它的本体不存在。
  3.从果上分析。果是有法还是无法?如果是有的法,它不必生,因为已经有了;如果是无的法,它没办法生,因为再怎么制造因缘也不能产生一个无的法。有法,它不必生;无法,它不能生。所以实相中诸法没有生过。
  再来观察灭。是有的法灭,还是无的法灭?如果是无的法灭了后变成有的法,这不是无中生有吗?比如原来没有经堂,然后盖了经堂,然而经堂并不是实有的经堂,是因缘所生的。如果这个经堂原来是一个实无的法,它再怎么样都不可能变成一个实有的法。为什么?我们可以分析:这个无的法是放弃它的特性了,还是没有放弃它的特性?
  (1)没有放弃它的特性——无的自性。“无”跟“有”是相违的,在同一个法上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相违的体性,有如水火不相容,明暗不共处,所以第一个不成立。
  (2)“无”放弃了它的自性变成有。这也就意味着它不是实有法,因为它成了无常性,先无而后有。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分三步:一、前行,“无”刚开始准备放弃自性时,还没有放弃,还是“无”,“有”还未生;二、正行,既然“有”还未生,就始终处于“无”的状态;三、后行,既然始终是“无”,就永远不可能变成“有”。所以第三个也不成立。
  综上所述,无的法放弃或不放弃它的自性,都没办法变成为有的法。《入行论》这样讲道:“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无时怎成有?成有者为何?”也就是说,一个实无的法,纵使积累亿万个因缘,也没法变成有,因为无法对“无”的法起作用。就像对虚空再怎么浇水施肥也不可能生出花朵,因为无法对虚空起作用,毫无效果。
  以上我们分析了四念处,总的来讲,四念处让我们的心住在诸法实相上。虽然诸法如梦如幻,但并没有遮破它的显现,所以下面我们会讲到二谛双运。
  四、二谛双运
  《中观根本慧论》这样讲道:“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若人不了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解真实义。”大恩上师也开示过,如果我们修空性,修出一个断空或单空,恐怕解脱就遥遥无期了。所以今天学习了空性的道理后,我们千万不能有一种断空的见解,而是要二谛双运。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讲道:“诸法体性空,业果随缘起,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虽然从胜义谛角度来讲,诸法是从来不成立的,但它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所以我们基上要二谛双运,道上要二资双修,果上会获得色身跟法身双运。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诸法无有一成实,无边所知了分明。”就是因为诸法本性是空的,才会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所以我们要二谛双运。
  五、从空性到等性。
  空性有四个境界:单空、现空双运、离戏、等性。我们要了知,空的是客尘诸垢,空的是名言戏论。月称菩萨这样说:“业惑分别起,彼由戏论生,戏论空能灭。”空的是戏论。空了戏论后,不是死沉沉的一个断空,而是还原了一个本自具足、本自圆成的佛性光明如来藏。正如《释量论》云:“心自性光明,客尘是诸垢。”在人间弘扬大圆满的极喜金刚传过一个窍诀:“心之自性本来佛,心无生灭如虚空,若证诸法等性义,不寻彼性住为佛。”也就是说,生灭、长短、有无、男女,这些都是分别、名言、戏论,证悟空性之后就会出现心的本来面目,那就是佛性。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引导,大家现在把心静下来。我们所看到的林林总总的诸法,虽有其显现,但它的本质是空性的。我们看到的旁边的道友、我穿的衣服、坐的地板、演讲者、乃至一切一切都只是显现而已,只有显现分而没有它的本体。
      这是中观抉择的第一步——单空;第二步现空双运,在空的时候就有如梦如幻的显现,显现当下就是空的。大家这样想:因为主讲者、我本人、周围的道友的本性是空的,所以才有这样的显现,而在显现的当下就是空。这就是诸法现空双运的实相;第三步离戏。现、空都是名言,所以要离开名言,禅宗所说的:“说似一物即不中,起心便错,动念便乖。”所以我们要离戏;第四步是等性。“无”跟“有”其实是本自清净、本自平等的。
  最后,正如根荣师所说的,菩萨哪怕到十地末尾,以金刚喻定断尽最后一丝习气成佛之前,都还有一些细微的法执,所以修行是个很漫长的路程。但是有一个窍诀,莲花生大士对大恩上师有授记:跟大恩上师结过缘的众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花开见佛就能够悟无生,现量见到空性。所以最后要讲的窍诀就是:我们要发愿永远跟随大恩上师,求生极乐世界,等花开的时候我们就掌握了成佛的核武器。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广钦老和尚】别人的是非善恶到底与你何干?

【广钦老和尚】别人的是非善恶到底与你何干? 



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们最大的无明习气。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与你又何干?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人的过失。
  
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
  
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也是半斤八两。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专一,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
  
我们不论到什么地方,只要抱著愿意吃苦的心态,愿意忍一切辱,吃一切亏,不畏艰苦,则照样会进步。
  
我们工作,不要说你现在寺里为佛做事,或为师父做,而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做。我这里没有什么可学的。只是扫扫地,做些苦行。
  
但是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会扫,要能高高兴兴地扫,否则,扫地扫得起烦恼,无明业障反而缠上来。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种能耐,并不是要做什么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不要嫌别人这点不好,那点不好,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的无明业感在作祟,没有智慧,不能越过。
  
别人没有行的,做不到的,我们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否则,批判别人,自己岂不也与他人同一类?
  
只有那些不开化、不明理的人,才会把不实在、没有的事情拿来起妄想烦恼,这也是一种妄念愚痴。
  
妄想多的人,须要做一些杂务事,将念头有个寄托,否则妄念纷飞,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静静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会渐渐地不觉得在工作,而且自然会生起平等心。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四)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四) 


四.健康养身的病态与疗法
我们今天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过着晨昏颠倒的生活,晚睡晚起,熬夜作乐,吃宵夜成了习惯,早餐反而不吃,使胃肠在该休息时得不到休息,该进食时得不到养分,伤身很大。很多人因为忙,或为了省钱,常常以速食面或罐头食品裹腹,忽略了营养价值,坏了身体机能。很多职业父母工作繁忙,下了班不想煮饭,三餐两顿都上馆子打发应付,加上交际酬酢不断,使台湾处处餐厅林立,吃喝风气惊人,连带的造成肝病流行、细菌蔓延的现况,公共卫生环境很不理想。
我们经济生活提高了,精神生活却不见提升。很多人出门开车,不肯走路,都市的壅塞与废气,使环境品质与心理健康更恶化。周末假日在家中穿凹凸拖鞋,踩健康器,宁可到酒廊饭店听歌跳舞,也懒得去青山绿水中徜徉,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健康自然要走下坡。很多妇女不耐烦做家事,爱出去跳土风舞、慢跑、做瑜珈,爱吃补品健身,爱打营养针来减肥,舍本逐末,全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尤其今日社会,处处吃喝成习,菜式花样,不断翻新,东西杂脍,满街横陈,好像中国文化的精髓只在“吃”上。过去流行吃猴脑,现在吃虎肉、吃狮肉、吃鼠肉、吃蛇肉、吃狗肉,几乎什么都吃,就差不吃人肉了。这种吃法,对健康养生究竟有多少益处呢?
在这种不如法的情况下,如何健康呢?我提出四点疗法给大家参考:
1.正当的饮食:佛经里说:“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癒,不得贪着”,吃东西如吃药,是吸取其中的养份,保护身体不出毛病,所以在寺院的斋堂里,我们出家人受食,必存五观,其中第四观就是“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饮食定时定量,使内脏均匀清爽,是养生第一诀。
2.正当的情爱:佛教不提倡私情乱爱,但鼓励法爱与道情。我们要有奉献的感情、慈悲的感情,要有法乐的感情,也就是真理的、快乐的、般若的感情。
3.正当的工作:正当的工作,是积极性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很多人觉得工作辛苦,有压力,那是因为把工作当成赚钱途径、沽名之道,自私自利,难免厌倦;如果在工作里蕴含了慈悲喜舍,供养了佛心法味,“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把工作当成法布施,工作就很快乐了。
4.正当的生活:对于衣食住行,一切都要如法,不循私、不邪僻,正正当当的过日子。佛教讲修行,就是在生活上修,在行为上修,一直修到身心密密处。像昭引和尚毕生以化缘度众,专门化去生活上的陋习,遇到爱发脾气的信徒,就兜揽下一切心火:
‘居士,怒气由瞋心而来,瞋心源于无明,这样吧!我来跟你化缘,你把瞋心和无明给我,由我来替你发脾气,你来享受我的宁静好了。’
于是昭引和尚就学那信徒的样子,大发脾气一场,信徒看了,十分惭愧,脾气就改好了。
昭引和尚听说信徒的儿子很贪睡,令父母忧愤交加,不知如何改正,就到信徒家,把贪睡的儿子摇醒:‘起来!起来!我化缘你的睡觉,你把睡觉给我吧!’于是上床蒙头大睡,睡醒了叫那儿子准备饭食,食完又睡,这样睡了吃,吃了睡,睡了吃,吃了睡。那儿子看在眼里,好像透过镜子看见自己,终于觉悟了。
听说有夫妻吵架的人家,昭引和尚就去化缘吵架,一顿火爆毛燥,就化解了双方的戾气。
信徒贪酒,昭引和尚就去化缘,代他喝酒。伤身伤神,使贪杯者深自儆戒,幡然悔改。
昭引和尚以身作道场,牺牲奉献自己做信徒的镜子,感化了许多信徒,过着正当的生活。这种舍身感化,是很不容易的范行。
除了健康要如法之外,养生更要如法。我们如何养生呢?我提供四个方法给大家:
1.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少有烦恼忧愁,是养生的正途。
2.正当的语言:经上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好,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麤言恶语,才能修身。
3.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4.正当的处世:俗话说:“处世无奇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我们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所谓“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就是如法的境界。
过去常听人家说:“老生常谈啊!我今天说的这些,真正是老生常谈。不过,正因为是老生常谈,也许反而对大家实用,像青菜豆腐日日吃,日日得滋养,对养身还是有用的。在座的各位回去以后,多多帮助家人朋友得到一点心灵的营养,增加一些生活的福缘,那么,社会病态就会减少一点,我们的社会就更和乐安祥了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三)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三) 


三.教育道德的病态与疗法 
现在的社会道德逐渐式微,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也有很多病态。我记得我幼小的时候,在外面跟人家争吵,被人欺负了,回家后,父母还要再责罚我,然后带我到人家家里去道歉。现在的社会风气就不同了,有些儿童在外面被人家打了,吵架了,回到家里一哭诉,做父母的就会怒斥:‘哭!哭!哭什么!没用的东西!你怎么不把他打倒!’,然后带着孩子找对方算帐,兴师问罪。
这种童年教育的护短病态很普遍。有一次,一种可乐饮料举办大赠奖,搜集一组七个字的瓶盖,就可以得大奖。父亲带儿子赴宴,儿子东寻西捡的找瓶盖,爬到别人桌子下面,有个客人不高兴,就骂了这个孩子:
‘钻什么钻?一点规矩都不懂!’
骂完,拍了他一下。这个小孩立刻哭哭啼啼回到父亲那里,抹眼泪说:
‘爸,那人打我!不让我找瓶盖!’
这个父亲立刻气冲冲扯着孩子过去,质问那个客人:‘我儿子捡瓶盖,干你什么事?汽水又不是你的!’
那个客人也不服气:‘哼!我凭什么要让瓶盖给他?我自己不会捡?’
这样互不相让,是好的教育吗?过去小孩在学校里顽皮,被老师打手心,挨打以后,回家还不敢讲,因为讲出来会再挨父母打,被父母带到学校向老师道歉,还拜托老师再多多严格管教。现在学校的老师打了学生,噢!不得了!居然敢打我的心肝宝贝!做父母的立刻找校长告老师,甚至告到市议会,告到教育局,告到法院,这样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百病丛生?
还有的小孩子,在公园摘了几朵花,在市场偷了一盒糖,回到家一表功,父母就称赞他:‘好儿子,这花真漂亮,以后多摘一点!’‘好孩子,不花钱就有糖吃,算你行!’在这种童年教育下,小时候偷糖,大的时候偷牛,再大一点就要抢劫了!
青少年教育的病态也很严重,其中最祸国殃民的是升学主义。在升学主义挂帅的今天,“升学!升学!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它不但埋没了个人的性向与禀赋,造成选才制度的僵化,而且阻碍了学生兴趣与情绪的发展,使学生缺乏生活上的适应能力,甚至牺牲了个人价值与尊严,产生学非所用的弊病,间接毁掉了青少年宝贵的一生!
我曾经亲耳听到一个母亲跟美国的儿子通电话,二十几分钟的国际越洋电话,这对母子翻来覆去讲的就是这几句:
‘妈妈!我要回去!’
‘乖乖!不能回来﹗’
‘我受不了,我要回去啦!’
‘唉呀!你再忍耐一下嘛!你回来,妈妈面子不好看,很难为情啊!’
‘我不管啦!这里这么冷,又吃不好,又没人跟我玩,我要回去啦!’
‘不行啊!乖儿,这样吧!我马上再寄钱给你,你买好吃的吃。’
‘我学校功课跟不上,我受不了了!’
‘跟不上没关系,我寄钱给你,你去玩好了!’
‘……’
这样要求儿女的教育,可以光宗耀祖吗?
生了一个漂亮女儿,有许多男孩追求,父母就高兴,认为面子光彩,连带的助长了少女的虚荣心。儿子念大学,摆地摊、拉保险赚了钱,自己买了车,父母就很高兴,认为儿子有办法,加深了他的功利心态。像这样只注重虚荣和功利,而不教育他们真正做人处世的道德情操,这样的社会教育,能不病态深重吗?
从儿童到青少年,从青少年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硕士、博士,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病态是:
第一、只重知识不重道德--分数高,人格低劣。
第二、只重功利不重精神--争名利,缺乏胸襟气度。
第三、只重接受不重思维--能灌输,不能启迪。
第四、只重个人不重利他--自私,不肯牺牲奉献。
上面这些教育道德的病态,可以从很多小地方看出来:例如各级学校很少有至圣先师孔子像,儒家之学也不能普遍于社会,有关单位常常举办纪念毕卡索、纪念猫王、纪念贝多芬、纪念爱迪生……等活动,却很少纪念玄奘大师、监真大师或民族英雄,崇洋媚外的心态太重。教育界普遍弥漫着功利风气与乡愿心态,直接间接戕害了我们的下一代,这是很严重的国弊!
针对这些病态,我想,可以用一些方法来治疗:
1.以鼓励代替责备:年轻人意气盛,常常率性行事。太过责备,他会有一种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好!我坏!我坏就坏到底吧!这样一来,只有反作用。所以对于年轻人的缺点要多涵容,不要光是责备,要用鼓励来劝勉向上。春风怡人,总比酷暑炎风薰人好。
2.以慈爱代替呵骂:一句温言暖语,胜过严呵厉责。像仙崖禅师感化夜游弟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徒弟,常常夜游,三更半夜爬梯子翻墙外出,被仙崖禅师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墙下等候。徒弟夜游回来,翻墙而下,没有注意到梯子不见了,一脚踩在仙崖肩头,顺势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刚刚踩的不是梯子,是师父呀!这下子徒弟心中如同焦雷轰顶,立刻顶礼请罪。仙崖禅师也不怒,也不骂,只是殷殷叮咛:
‘夜凉,小心感冒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祸患一言而解,这个弟子感受到仙崖的关爱,从此不再逾越本分,成为一名恪守清规的徒弟了。
教育,不就是以慈心化导戾气,以爱心平伏干戈吗?
3.以关怀代替放纵:过份溺爱,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纵与姑息,不但不能达到正面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偏锋,形成偏颇的人格。只有在清明的环境中,才能培养清明的子弟;在关怀的气氛里,才有宽怀大度的人才。
4.以同事代替隔阂:同事,就是设身处地,凡事以他的立场为他着想,不端架子,不闹意气,视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伦凯勒女士,因为是个聋人,脾气很坏,后来遇见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师,以与她同事的心相处,视人如己,同甘共苦,她难过就跟她一起难过,她睡地下就跟她一起睡地下,完全与海伦凯勒无隔阂,无私无己,终于感化海伦凯勒,教育她成为一代伟人。
我们今天教育子女,不该只教他怎样努力考试、赚钱,应该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我们要教导他们因果观念,教他们认识因缘,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为,使他们学会尊重自己,热爱别人,进一步爱社会、爱国家。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二)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二) 



二.农工职业的病态与疗法 
今天我们社会的病态,以农工方面最多。在工商转型为高科技的过程中,许多问题缺乏调适,许多情况无法掌握,结果造成职业困境及精神空虚等种种病态。
由于都市发展,人口集中,农村青年渐有“为农者贱”的观念,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引起劳力不足、农地废耕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农学院和农专毕业的学生,买不到农田耕种,无法取得自耕农的资格,有志于农业的人,反而没有农田。
由于工业的发展,交通的需要,我们的农地 越来越少,没有农地,难道我们每天可以吃机器,吃声光歌舞吗?难道我们能吃钢筋水泥维生吗?农药的使用也越来越多,造成河川及土地污染,也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像台中的德基水库,虽然号称东亚最大,也无法避免上游的农药污染,连中横公路美丽的环山部落,都成为滥施农药的死地。造成这些农业病态的原因,就是功利心。
工商业的病态也是这样。我们今天的人都讲求功利,要发财,要成功。等真正有钱了,不会用钱;真正有权势了,滥用权势,因此成为今天社会罪恶的源流。贫富不均,工业发展制造了许多暴发户,又由于大财阀的控制,造成了经济柯断,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享乐歪风,不会用钱,不知享受;光是交际酬酢、酒食饮宴,一年就吃掉了几条高速公路,连乡下的谢神都改成了脱 衣舞,风气太坏!
今天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公害、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民众的抗议、示威,以至自力救济,病态也很严重。但是,这许多环境上的公害污染、生态破坏,还不是最坏的,最糟糕的是工商界精神上的污染!钱多了不会用钱,反而污染了自己的心性,污染了自己的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和道德,这种人性道德的破坏更可怕!
今天工商界的病态,比方说:商品的仿冒、走私、漏税、盗用商标、恶性倒闭、倒会卷逃、空头支票满天飞……等等,可以说:这个社会有一种“能欺则欺,能骗则骗”的心理,常常不顾工商道德。很多人有钱了,就逢场作戏,金屋藏娇,不顾妻儿,不重家教,每日酒食争逐,忽略了家庭,因此制造了许多青少年问题,直接遗害下一代。
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女工有很大的功劳,可是因为是廉价劳工,有物质上的福利,没有精神上的寄托,结果,女工的问题也很严重。有玩钥匙游戏而毫无禁忌的,有未婚妈妈,有离家独居的。她们工作枯燥,精神苦闷,很多有职业病。
职业病不光是身体机能的障碍(例如浮脚筋、坐骨神经、痛风、五十肩、视力伤害等),心理上的麻木更严重。尤其现在很多电子工厂、成衣工厂都实施一贯作业,完全不用人脑,只是零件、机械的装配,一天到晚做着相同的动作,像螺丝钉一样,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成了简单的、没有智识的人,日子久了,精神能不苦闷吗?
现在的社会,由于注重科技发展,人也变得越来越机械化了。比方说:电视都是遥控,不必走动;速食品越来越多,不必烹饪;洗衣脱水,都用电脑;领款购物,都用刷卡……这样发展下去,人越来越懒,都不必下厨房上班了,按一个钮,牛奶来了,面也做好了,资料也传真了,公文也电脑联机了,一切按钮即可,人都不用动了。
我们出家人每次用斋的时候,饭前要合掌,要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我们佛光山的总机小姐,每天在机房工作,拿起电话就要说:‘佛光山,您好!’然后才做电讯接转。有一次,这位总机小姐跟我们一起吃饭,我们合掌,还没有说“供佛养,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她已经脱口而出:‘佛光山,您好!’,这就是职业病。
农工职业的病态,是由于社会多了金钱、色情与暴力,少了礼义、美德与善知识。对于这些农工职业的病态,该怎么治疗呢?我们在下面提出一些疗法给大家参考:
(一)要有因果道德的观念
说到因果,一般人总会想:世间因果也不准确啊!很多好人遭遇不幸,很多坏人升官发财,哪里有什么因果呢?这种想法很“近视”。因果,非常准确,比现在的电脑还要准确。电脑总会出错,因果,绝没有错误的时候。你现在做人很好,很乐善好施,但是过去欠了债,不能赖账,不能因为现在人好就不还钱,好人还是要揹过去的债,所以好人也有灾。你现在人很坏,居然还能步步高升,可能是因为你从前种了善业,所以报应未到;就像你因为以前荣华富贵,银行里的存款还没有用完,不会因为你坏就不给你挥霍。因果,有三世的关系,“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想知道过去做了什么,只要看现在所受的果,就可以推知过去的因。你想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报应吗?看看现在做的事,就可以预知将来得什么果。例如大家今天带着烦恼来,听我分析了佛法与因果,心胸一开朗,晚上就睡得香甜;可是同样心中烦恼,有人宁可在外面逛街发呆,打发时间,结果越走越烦,晚上辗转难眠,烦恼就更多了。因地不同,业报自然不同。
很多人不明了因果,误会了因果--我念佛、拜佛,我怎么不发财呢?为什么反而被人倒闭呢?各位要知道:发财有发财的因果,念佛有念佛的因果。种豆得豆,怎么会长出西瓜呢?念佛是求了脱,怎么可以发财呢?这是错误的观念。所以信仰有信仰上的因果,健康有健康上的因果,经济有经济上的因果,因果是不可以错乱的。
在我们佛教,有时候用人不讲究这人有无能力,而讲求这人有没有因果观念。因为他如果有因果观念,就一定有道德观念,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敬畏因缘,慎于始,不随便乱来,而凡夫和众生却不知防微杜渐:吃啊吃的,吃到病痛缠身,才去看医生;开车只想快啊快啊,出了车祸,伤了人命,才悔不当初;为了贪婪而贪污舞弊,出事被揭发,法院传书一到,就插翅难逃,后悔莫及了!我们常常怀有一种侥幸心,以为做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一念苟且,后患无穷。任何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因果尤其会知道,像一首诗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所以我们有因果观念的人,只要不违背因果的原则,自然功不唐捐,你的功德是不会消除的。
(二)要有律己持戒的行为
中国儒家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律己的工夫。在佛教讲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说到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众生生命;不偷盗,是不侵犯任何财富;不邪淫,是不侵犯他人的身体与名节;不妄语,是不侵犯大众人格与信誉;不饮酒,就是不要藉酒麻醉自己,醉后乱性。五戒的原则,都是不可先侵犯了自己的意志,又去侵犯别人。
我们安和乐利的社会,应该人人互相尊重,互相成全。假如大家都来持守五戒,我的生命不会受侵犯,我的金钱不会被劫掠,我的名节不会受玷辱,我的信誉不会受污损,我不必惧怕一切意外的侵犯,大家律己持戒,社会病态会消失很多。
有的信徒虽然信仰宗教,却常常对神明、佛祖有无理要求,他们摆几罐饮料,几个柳丁、苹果,向神明拜拜:佛祖啊!神明啊!你要保佑我身体健康,儿子考上大学,丈夫签“大家乐”发财,金银滚滚来……。这几罐饮料,几个柳丁,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假如佛祖、神明因为你供养祂几个柳丁苹果,就赐给你那么多好处,这样的神明好像太贪吃了。真正的信徒,对于佛祖、神明是不会随便妄求的,守持五戒,所要求的也能圆满顺遂。比方说:你希望长寿,就不要杀人杀生,不做损阴德的事,身心自然康泰;你想发财吗?你不偷盗,不苟取,妥善理财,财富自然增加;你要家庭眷属和谐,就该端正自己,不要有邪淫行为;你要信用好,名誉高,就不该妄语;你要聪明、智能,就不要乱喝酒伤神智。今天监狱里关的那些囚犯,如果做一个调查,可以说全都是犯了五戒:像杀人、毁容之类,是杀生;贪污、窃盗、抢劫、侵吞……,都是偷盗;像妨害家庭、妨害风化、强奸猥亵,都是犯邪淫戒;像诈欺、仿冒商标、制假酒假药、恶性倒闭之类,都是一种妄语;至于饮酒戒,也不光是酒,凡是刺激有害的,像速赐康、强力 胶、私酒等,也都是犯法的。所以我们的社会大众,在物质生活富裕之后,更需要道德的轨范。持守五戒,正是去除社会病态的一种疗法。
(三)要有勤俭感恩的美德
我们社会上的许多病态,都是由自私而起,只知利己,不知利人,结果人人相争相夺,勾心斗角,什么畸形的病态都会出现。针对这种贪婪、自私的病症,就要以勤俭、感恩来对治。
不要光是想别人给我多少,要想:我能给别人多少?我给予,我奉献,表示我富有;如果一味接受别人赠与,向别人求取,反而显得我贫穷。
勤俭感恩的美德由内心发出,可以表现在很多事情上:我爱惜公物,表示我的品德比他富有;我常说几句好话,我的善良比他多些;我们常常微笑待人,我们的欢喜心比较多;我重视礼节,向你请,跟你对不起、谢谢你,我的慈悲增长,比财富的增加还快;我总想到与你结缘,为你服务,我的愿力比你富有……。所以,今天的农工社会,不一定要从金钱上来竞赛,不一定要用洋房、汽车、珠宝来比富裕,精神上的快乐、心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
(四)要有忏悔向善的精神
佛教不计较过去,过去再怎么样罪恶,只要一念回心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悔”字,就是最大的福根。我们的身体髒了,用水可以洗净;心理污浊了,可以用忏悔法水涤清。不断的忏悔,可以不断的净化,经上说:“犯已惭愧,发露忏悔,名为勇健得清净者”,我们要做一个勇健清净的佛弟子,去除贪瞋痴慢的种种病态。
今天农工商的社会需要因果,需要五戒,需要感恩,需要忏悔,用这些来治疗我们内心的病苦,健全我们的人生。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一)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一) 


各位来宾、各位护法居士:
承蒙三宝的加被、龙天的护持,我们今天能聚在一起,谈一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现在社会的病态很多,家庭有病态,学校有病态,农工法商各界有病态,甚至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都有病了。我们身体患了病,头痛、肚子痛,可以到医院找医生治疗;心里烦恼,精神错乱,也可以找心理医生复健;对于社会的病态,我们找什么人来治疗呢?
我现在向大家推荐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不但是一个宗教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大医王,一位千古难逢的心灵导师。他不但可以治疗我们身体上的毛病,而且对于各种社会病态,都有治疗的方法。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曾说:“我如良医,治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就是说:“我像一位高明的医生,你有病,我开药方给你;你不吃,病不会好,不能怪医生”。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就是说:“我引导你走路,告诉你善义的路在那里,你不依我指引的方向走,觅不到你的人生义路,过失不在引导的人。”
我现在就依释迦牟尼佛留传的药方,对社会病态提出四点治疗的方法:
一.家庭伦理的病态与疗法 
现代社会的家庭中,所潜伏的病态可说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昨天的报纸上有一则小漫画,表达家庭问题很传神:做丈夫的回家了,开门前,怕太太跟他唠叼,问长问短,就在胸前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了三个字:“别问我!”,就是要太太别问我今天做了什么,到了什么地方,不要 啰哩啰嗦。这个太太一看到先生胸前的牌子,立刻怒气发作,转身拿了一个牌子挂在背后,上面写:“别惹我!”,意思是:我不问你在外面胡天胡地,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丈夫进门,到了客厅,他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头上顶着一面牌子:“别揍我!”,意思是:老子管老子,儿子管儿子,别仗着你做父亲的威风打人。这个父亲再走几步,又看到家里的管家和佣人都挂着牌子:“别叫我!”嫌这个家庭事情太多,不胜其烦,所以拒绝召唤。
这个漫画暴露了某种病态:今天的家庭里,真是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女不女,很多家庭伦理已经亮起了红灯。
过去有一首诗偈说:“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叫孙儿饿我儿”,这首诗偈非常好懂,就是一个做父母的人慨叹:记得当初我养儿女的情形,就像我儿女现在养孙儿一样;我的儿女对我不孝顺,让我挨饿,由他去;只希望我的孙儿不要不孝顺父母--也让我的儿女挨饿啊!
过去社会里的家庭问题,顶多是儿女对父母的孝养问题,老年人有时缺乏照顾,精神空虚,或因代沟问题与子女失和,所以我在宜兰办了“仁爱之家”,又在佛光山设立“佛光精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办养老院,就是为了安老,让家庭失调的老人能得到照顾,但是天下孤苦无依、晚景凄凉的老人何其多!杜甫有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我也希望能有很多很多精舍,来安置所有需要照顾的老人!
现在的家庭问题就复杂多了,除了孝养父母以外,如试管婴儿、借腹生子、不 喂母奶,甚至于单亲家庭、小移民、小留学生家庭……问题越来越多。什么试管婴儿、借腹生子,为什么?为了爱漂亮,自己不肯生孩子,借别人的肚子生;为了爱漂亮,母亲自己不 喂奶,怕影响身材;甚至有精子银行、单亲家庭,将来孩子长大了,会怀疑究竟父母是谁,心理上的芥蒂很难消除,家庭问题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吗?
很多父母在这种工商社会里,只想到赚钱、赚钱,对于子女的教育,不知道真正关心,结果造成了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有的父母应酬忙、交际忙,就把钥匙给孩子,说:‘放学自己回家,冰箱里有牛奶、维他命,自己泡生力面、统一面吃,自己把功课做完,自己好好睡觉!’据说很多父母和子女极少接触,忙着在外应酬,一天跟孩子讲不到三句话,孩子长期孤单寂寞,长大以后还肯服侍父母吗?有的父母对子女寄望过多,要儿女成龙成凤成博士,就给他们报名才艺班,强迫他们去学钢琴、小提琴、舞蹈、绘画,还要学英文、日文……,除了学校的功课之外,又叫他学一大堆课外的东西,一下子要他都学会,小孩子背负这么沉重的压力,吃得消吗?长大以后会不会排斥呢?今天青少年问题严重,翘家、逃学、吸烟、赌博、打架……,难道没有原因?有一位教育学者说:现在的儿童,不是靠父母的爱和关怀成长的,是靠着牛的照顾长大的,他们喝牛奶、吃牛排、穿皮衣、用皮带、着牛皮鞋,系牛皮饰物……象是牛养大的,所以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牛脾气,要过着牛脾气的人生,说起来是很可怜的。
现在的家庭伦理也很混乱,有一个这样的笑话;父子三代同看一部电视,祖父要看台视的连续剧,父亲要看中视的综艺节目,儿子要看华视的卡通,谁都不让谁。祖父才看了几分钟,就被儿子换了中视;儿子才看了几秒钟,又被孙子换了台。这个祖父看不顺眼,骂了孙子几句,孙子大怒,抬脚就向他父亲踢去,说:‘都是你害我挨那个老家伙骂!’
这个儿子忽然被踢,也很生气,立刻回身踢了老祖父一脚,骂道:‘他踢他爸爸,我也踢我爸爸!’
现在都市里,大部分流行小家庭,三代同堂的更少,对于年长的父母,都让他们单独住。兄弟姐妹多的,就轮流养父母--星期一由台北的老大来养,星期二、五到桃园老二家去吃饭,星期三、四归台中老三照顾,星期六、日到台南投靠女儿,然后再赶回台北老大家,这样东奔西赶的,疲累不堪。假如父母也用这种方法来养育子女,父亲今天照顾儿女,母亲明天照顾儿女,也轮流养育,家庭不会破碎吗?
据说现在女孩子嫁人的条件是:第一、要有楼房;第二、要有汽车;第三、不要公婆。过去女孩子嫁人,都会先看看这人是否书香世家?这人身家清不清白?这人的家庭道德好不好?现在不注重门楣,不注重道德,只重视楼房汽车,甚至嫌公婆累赘,像这样没有家庭伦理观念的社会,可以说病态很严重了!
古人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佚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对于家庭伦理的疗法,我们也可以说:救家庭离不开一个佛字!
我现在依照佛经的教示,提出治疗家庭破碎的方法,先从家庭里的主要份子--夫妻说起:怎么样做一个丈夫?怎么样做一个太太?我想:丈夫做好了,太太做好了,怎么还会做不好父母、子女呢?
佛教里有一本经典,叫《玉耶女经》,这部经里面,提到怎么样做一个女人。一个成功的女人,必须具有五种妇德,这五种妇德是:
1.母妇:做一个像母亲一样的母妇。和丈夫相处,觉得自己如慈母,以疼爱儿女的心来疼爱丈夫。
2.臣妇:做一个像臣子对待君王的臣妇,用礼敬君王一样的心来对待丈夫。
3.妹妇:做妹妹一样的妹妇,视丈夫如长兄,涵容宽爱,以小妹妹的心情去尊重他。
4.婢妇:像婢女对待主人一样,尊丈夫为一家之主,谦抑自持,用心侍候。
5.夫妇:形体虽异,誓不二心,精神是一致的,心灵是贯通的。
假如每个家庭的主妇,都用这五种型态来做家庭主妇,这个家庭一定是和乐安祥的。
我在佛光山的时候,常常有信徒团体请我开示,也常有信徒请教如何做一个好妻子,我现在提出四点药方,配一付当好太太的药给大家,看看能不能药到病除,端正家庭伦理。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呢?一个好太太必须是:
1.温柔慰辛劳:丈夫回家,你要用温柔的言语慰问他:‘你累不累?’‘这样真的是很辛苦!’或赞美他:‘你实在了不起!’‘我觉得你很伟大呢!’因为,你温柔的慰问他,对待他,他会觉得这个家很温暖,下了班就想回家,不会滞留在外。现在社会上,很多做丈夫的尽量不回家,为什么?一回家,太太就说:
‘你真没有用!隔壁王先生一个月多少万,人家都肯努力!嫁给你这个穷鬼以后,天天看你下班一付虚脱相……’
这个不好,那个不对,从一进家门就唠叼不休,先生累了一天,回家还要打点精神,接受疲劳轰炸,轰隆轰隆,头脑都快要爆炸了,以后呢?一想起要回家,他就像要回到监牢一般愁眉苦脸,宁可在外面和别人吃吃喝喝划算。所以,做太太的,你们要先生回家吗?以后不妨用温柔的言语慰问他的辛劳。
2.饮食有妙味:俗话说:“要控制你的丈夫,先抓住他的胃”,一个好太太必然精于烹调,会弄美食给丈夫吃,知道他喜欢吃什么,知道他的饮食习惯,让他下了班就想回家,吃太太煮的菜,感觉是一个有滋味的美妙家庭,饭店三桌酒筵,不如自家一盘小菜。
3.家庭是乐园:你把家整理得很干净,摆一盆花,挂一幅画,让丈夫回到家,到处是明窗净几、诗情画意,他会不喜欢回家吗?他往沙发上一坐,有报纸可以闲看,有香茶可以慢喝,有音乐、电视赏心,有妻儿子女娱情,象是个乐园一样,他怎么会不回家呢?
4.凡事应报告:不要总是留了一点秘密:钱,这是我的私房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件事情是我私人的秘密,不必让他知道;这样想就坏了。夫妻,应该一心一意,彼此没有什么秘密,大家互相的信赖,互相的齐力。一个家庭里,夫妻能坦诚相处,子女也不会有隔阂。
在佛教里面,另有一部《善生经》,告诉我们怎样做个大男人。一个真正的男人必须是:
1.负责任,能担当:有肩膀,也有魄力。
2.讲信用,守道义:有诚恳正直的心胸。
3.肯勤劳,创事业:有谦冲务实的作为。
4.性宽厚,心有容:有泱泱大度的君子风。
5.能慈能悲,多慧解:很有慈悲的爱心,有中道的智能。
现在的家庭里,夫妇能处得好,家庭伦理就能端正,而身为一家之主的丈夫,除了做到上面五项男德之外,更应该致力做一个好丈夫。怎样做好丈夫呢?我再提供四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1.吃饭要回家:不久前,有人提议“爸爸回家吃晚饭”,减少无谓的应酬,间接可以改善社会奢侈无度的吃风,这是对的。一个好丈夫,三餐回家吃饭,与家人多多亲近,多多了解,这个家就会比较和睦。
2.身边少带钱:钱,本身无好坏,用的时候有好有坏。钱多而不会用,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渊薮;男人身边的钱多了,有时饱暖思淫欲,或被敲榨利用,不容易控制,身边少带钱,坏的因果比较少。各位以后不妨试试,你若想做一个好男人,最好身边少带钱。
3.外出说去处:好丈夫外出时,一定告诉太太到哪里里,不隐瞒行踪,以免太太怀疑,用电话追查,甚至找私家侦探盯梢,那就太可怜了。
4.应酬成双对:你要应酬,最好尽可能带着太太,成双成对进出。夫妻本来不就是有福同享的吗?
接下来,子女和父母的伦理也是相生相成的,孝顺的子女,必须以五事来对待父母: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而慈爱的父母,也会以五事对待儿女:
第一、教育子女,不让为恶。
第二、指其善处,使有品格。
第三、慈爱关怀,教其学问。
第四、善为婚嫁,务使满意。
第五、随时供给,助成事业。
家庭,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像链链的环环相扣一样,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家庭伦理就美满多了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無德禪師故事05-退歩原來是向前

是向前
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监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無得襌師故事04-參禪何須山水地

二、参禅何须山水地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得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的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無得禪師故事03-責任、理想及快樂

责任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这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这样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说,有了什么才能有快乐呢?甲说:我有了名誉,就有了一切,我就能快乐。乙说:我有了爱情,就有了快乐。丙说:我有了金钱,我就能快乐。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爱情要奉献于他人,金钱要布施于穷人,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無得禪師故事06-隱居地方

三、隐居地方
无德禅师一向在行脚,一天来到佛光禅师处,佛光禅师对他说:你是一位很有名的禅者,可惜为什么不找一个地方隐居呢?
无德禅师无可奈何的答:究竟那里才是我的隐居之处呢?
佛光禅师道:你虽然是一位很好的长老禅师,可是却连隐居之处都不知道。
无德禅师说:我骑了三十年马,不料今天竟被驴子摔下来。
无德禅师在佛光禅师处住下来,一天,有一学僧问道:离开佛教义学,请禅师帮我抉择一下。
无德禅师告诉他道:如果是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学僧刚要礼拜,无德禅师说:你问得很好,你问得很好!
学僧道:我本想请教禅师,可是
无德禅师道:我今天不回答。
学僧问:乾净得一尘不染时又如何呢?
无德禅师答道:我这个地方不留那种客人。
学僧问:什么是您禅师的家风?
无德禅师说:我不告诉你。
学僧不满的责问说:您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无德禅师也就不客气的答道:这就是我的家风。
学僧更是认真的责问道:您的家风就是没有一句话吗?
无德禅师说:打坐!
学僧更顶撞道:街上的乞丐不都在坐著吗?
无德禅师拿出一个铜钱给学僧。
学僧终於省悟。
无德禅师再见佛光禅师报告说道: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居的时候隐居,我现在已找到隐居的地方!
自古以来的禅僧,有的行脚云水,有的陆沈隐居,有的躲藏盛名之累,入山惟恐不深,有的接待十方,等待有缘的传灯之人。究竟怎麽做才是禅僧真正的生活行止呢?正如无德禅师说:当行脚的时候行脚,当隐藏的时候隐藏。

無得襌師故事02-無得禪師講四禪

二、无德禅师讲四禅
施主:禅师,我家境富裕,却一直郁郁寡欢,连个谈心的人也没有。请问如何才能具有魅力,赢得别人的喜欢?
无德禅师:你能随时随地和各种人合作,有佛一样的慈悲胸怀,讲些禅话,听些禅音,做些禅事,用些禅心,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施主:禅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禅话,就是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施主:禅音怎么听呢?
无德禅师:禅音就是化一切声音为微妙的声音,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音声,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哭声闹声、粗声、丑声,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禅音了。
施主:禅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施主:禅心是什么心呢?
无德禅师:禅心就是你我一如的心、圣凡一致的心、包容一切的心、普利一切的心。

無德禪師故事01-無所事事的地獄



無德禪師收了不少青年學僧,大家慕名而來跟他學禪,禪師叫大家把所有一切都不准帶進山門。在禪堂里,他要學僧「色身交予常住,性命付給龍天」,但學僧有的好吃懶做,討厭工作;有的貪圖享受,攀緣俗事。

無德禪師不得已,說了下面一段故事:

有一個人死後,神識來到一個地方,當他進門的時候,閽王對他說:「你喜歡吃嗎?這裡有的是東西任你吃。你喜歡睡嗎?這裡睡多久也沒有人打擾。你喜歡玩嗎?這裡有各種娛樂由你選擇。你討厭工作嗎?這裡保證沒有事可做,更沒有人管你。」

於是此人高高興興地留下來。吃完就睡,睡夠就玩,邊玩邊吃,三個月下來,他漸漸覺得有點不是滋味,於是跑去見閽王。並求道:「這種日子過久了,並不見得好,因玩得太多,我已提不起什麼興趣;吃得太飽,使我不斷發胖;睡得太久,頭腦變得遲鈍;您能不能給我一份工作?」

閽王:「對不起!這裡沒有工作。」

又過了三個月,這人實在忍不住了,又向閽王道:「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了,如果你再不給我工作,我寧願下地獄!」

閽王:「你以為這裡是天堂嗎?這裡本來就是地獄啊!它使你沒有理想,沒有創造,沒有前途,漸漸腐化,這種心靈的煎熬,要比上刀山下油鍋的皮肉之苦,更來得叫人受不了啊!」

禪,不是閉眼打坐,閉眼打坐只是進入禪的方法之一,真正的禪是什麼?

搬柴運水是禪,腰石樁米是禪,犁田鋤草是禪,早耕晚課是禪。其它還有忍耐慈悲是禪,勞苦犧牲是禪,方便靈巧是禪,棒喝教化是禪,無禪是地獄,有禪才是天堂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