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別以慈悲爲藉口,去伤害或者改变别人

別以慈悲爲藉口,去伤害或者改变别人 


在佛门里,有一个规矩,就是说别人跟我讲一个什么事,我不能随便告诉别人,不能泄露自他的机密。有人会对此疑惑:你这个人,都不把心中的真话告诉别人,那我们怎么信任你呢?
  谈话间泄露自他的秘密,这实际上也是在说是非
  说是非,从现实讲,是非人说是非。就不能悟道,因为悟道的前提是超越是非。
  说是非,诽谤别人,恶口,都是命运中不好的因,会给自他造成严重的后果,《地藏经》上说要堕入拔舌地狱。
  另外,说话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有无意地揭别人的短,不要在背后说人坏话。这是非常伤人的行为。迟早也会伤到自己身上。有人说,我不把疮疤给他揭开,他怎么会真正反省呢,怎么会好得快呢?
  以慈悲为借口去伤害别人,在佛门是绝对禁止的。就像在僧团里,头几年师父从来不会讲弟子们的缺点,弟子们有什么事都告诉师父,包括从小到大做过的坏事,弟子们忏悔反省后写下来给师父,但是师父从来不会说出来。
  在现世中,一个爱揭别人短的人,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通常内心都比较刻薄寡情,总是被一种恶业缠绕,身体容易感受疾病的侵袭,人的精神面貌也比较阴暗,总之,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我们可以观察到,有的人心宽体胖,有的人比较豁达、厚道,所以他的事业、家庭各方面都很圆满。
  活得快不快乐,都跟内心的好坏有一定关系的。
  请记住,千万不能以慈悲为借口试图改变一个人。一个人有错误的话,只有善知识才有机会改变他,与他建立很好的业缘。而且这个善知识在指出别人缺点之后,还会有善巧的安抚有错的人,让其情绪平复。从这一点上来说,能够帮助别人改善缺点的善知识有点像外科大夫——剖开别人的肚子(这谁都能办到)把病根找出来去除,再把肚子缝上,治好他,让他康复出院。(这才是功夫)。

空观成就的人,他还有没有第七识?

空观成就的人,他还有没有第七识? 

 净界法师 
【56】空观成就的人,他还有没有第七识? 
  问:师父慈悲!师父刚刚讲过说,只有在三界流转还有第七识跟第八识,那么一个修空观成就的人,他法空我空都已经没有了,那他还有没有第七识? 
  答:第七意识当然有,它是把第七意识转变,它转识成智嘛!它不是把第七意识破坏,比方说这个水,这个水本来是泛滥成灾的嘛,它把这个水疏导成灌溉了。所以心识是不能消灭的,心识只能够转变。
大乘佛法是这样态度,当然小乘佛法是用极度的手段,把前六识给灭了,所以叫错损菩提。你把第六识灭了,你的菩提心也没了。那么大乘佛法的态度,它是转变而不是断灭,你必须引导它,教育它,跟自己沟通。
这个唯识的教理是这样子的,你这个学完教理以后,你要把这个教理套在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容易理解了,就是它不是只是个教理。 
  其实佛法有些东西你是不能套的,你看你读《华严经》,诸佛菩萨的功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对不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你套在你的身心世界套不起来,那是一种功德庄严,我们只能够羡慕、随喜、赞叹。
但是唯识的东西都可以套到你的身心世界,它是可以套在你的身心世界,因为它是在讲凡夫的缘起嘛!它跟那个真如缘起佛菩萨的因缘,不一样。   
【57】为什么要靠发愿来对治我们的第七意识? 
  问:请问一下,师父提到那个第七意识,对过去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兴趣,只对现在发生的事情有执取,但是师父也提到说对治第七意识,发愿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方式,但是发愿成佛或是求生净土,它是一个寄托在未来的思考方式,为什么对治第七意识,它这么有力量?谢谢。 
  因为发愿它本身,它是用第六意识的愿力来抗拒第七意识的执著,它是用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为什么要发愿?第六意识它虽然造业力强,但第六识有很大的弱点,就是它没有定性,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他可能今天参加个佛三,然后回去就开始放逸,放逸以后他觉得不对再来参加佛三,他是经常变来变去的。
所以,你要让第六意识稳定性的上路,它必须要靠一个誓愿,要一个愿力来主导第六意识。所以第六意识必须靠愿力跟空正见,才有办法抗拒第七意识。 
  诸位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受戒吗?说好话、做好事就好了,因为你没有戒体,没有愿力,所以第六意识它虽然造业力强,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缺点就是它没定性,它很容易受外境影响,它遇到好的环境,它就正念分明,它回到家的时候就开始放逸,所以这第六意识就是这样子。   
所以伟大的佛陀知道只能够靠发愿来引导第六意识,因为你如果不这样子你永远不是第七意识的对手,第七意识可专心了,恒审思量我相随,第七意识是一个非常专一的心识,它专门执著我。
所以第六意识呢,它只能够暂时的调伏它。但是如果你第六意识要相续的调伏它,就必须要把善念提升到善根,否则你永远不是它的对手。
你不发愿的话,你就是经常进进退退,你有时候很精进,有时候你就退到没有学佛之前的你,你就是永远在那个地方充满了不确定。 
  所以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怎么去强化第六意识。我们到了这个应用篇,讲到二块,第一个圣道门的菩提心跟空正见,用愿力跟空性来引导第七意识;第二个透过净土门的忆佛念佛,来引导第七意识,两个地方。
当然第六意识你也可以造善业,如果你只是处理业力的问题,那你就比较简单,因为第六意识造善业是问题不大。但是第七意识如果要处理你的颠倒的时候,从善业力集中到正念力的时候,那就不简单了。
因为你开始面对轮回的时候,你面对生死问题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力量就不够了,善念就不够了,那就是善根了,那你的观照力、誓愿力,你必须靠这两个,你才能够补强第六意识,把第六意识的弱项,它的不确定性,因为第六意识是它很容易受外境刺激,尤其是感受,这个苦乐的感受一刺激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变。  你看我们在修行当中稍微遇到痛苦,我们就很容易哎呀,算了,反正打佛七少一两天也没关系,是吧?
但是你说我发愿,我无论如何这七天一定要把它实践,那么这个时候就已经不是对错问题了,你认为你要实践你的愿力,那就没有理由了。
这个时候你不能拜要它拜,不能专要它专。当你的修行的诉求提升到誓愿力的时候,那这个是超越感受了。
你把它当作目标在实践,否则你这个前五识跟第七意识的我执加在一起,这个第七意识是很会保护自己的,我爱、我见、我慢、我痴,它一旦这个“我”受到伤害的时候,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一抗议,第六意识就没辄了。  
所以我们后面会讲到说,我们怎么用第六意识,要把它的弱项,它的这种很容易受到外境刺激的这第六意识,怎么样把它生根,它已经不是一个花瓶的花,而是一个菩提的树,让它能够坚定的走下去。
那么向外调伏感受、向内对治颠倒,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修行的这一块。当然我们先了解有漏,先了解,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到缘起,先讲到我们是怎么来的,先谈谈过去,我们今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后面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怎么去开展未来,我们先了解我们的过去,找出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所以唯识的缘起,它是谈你的过去,到底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在三界轮回,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当然第一个就是业力,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当然受到临终的恶念的邪念的刺激,最后得果报

信仰不退休,修行不放假

信仰不退休,修行不放假 

 净慧长老 
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
  今天的人不是太傻,而是太聪明。这种聪明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世智辩聪——总想抄一点近路,总想舒舒服服就能够成功。哪有不经过辛苦,就能够到达光明的境界呢?
  信仰不退休,修行不放假。
  此岸是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迷就是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
  修行就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空”是突破、超越、发展、转变的意思,而不是空无的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不断地超越。
  悟,是一种生命的大突破、大飞跃。这种境界,只有通过生命的大搏斗才能够拥有。
  禅就是生活,以禅来净化生活,溶实“觉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禅,以生活来体现禅的功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
  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
  佛是没有烦恼的人,佛是欢喜的人,佛是慈悲的人,佛是无私奉献的人,佛是把一切美德、一切智慧都集中体现出来了的人。
  我们要想改变外在的事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的心念。
  真理是洞彻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度化众生,是不分冤亲、不分种族、不分国界,落实“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知恩、报恩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客观世界本来是平等的,但由于我们每一个众生主观上的见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观世界反映到我们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  
世界上的事情本来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佛法、禅以直面人生的态度,要求我们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见性,在生死的流浪中了生脱死。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当中。学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
  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要时常板起面孔想教育别人,而要有一种关爱的心、慈悲的心,感恩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
  智慧的力量在当下一念,烦恼的力量也是在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能够转变,并且从烦恼方面断相续心,从智慧方面连绵不断地延续下去、扩展开来,那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就能做到内心世界的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经常以一种谅解他人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减少很多烦恼。
  一切按照因缘果报的规律,这样才能够自由,也才能自在。
  不管是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还是解决社会问题和全人类的问题,都离不开我们当下这一念心。
  经常有大愿力,我们就不会懈怠;有大慈悲,我们就不会烦恼。
  生活禅应该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用禅的智慧、禅的觉悟来净化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生活,超越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不会庸俗化,使我们的生活不会违背真、善、美的原则,不会违背清净法、善法的原则。
  生命需要平衡,需要和谐。对于所有的生命,我们都应该承认其存在的价值,承认其对我们个人乃至人类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要有一种主动的承担精神、奉献精神、感恩精神、包容精神、分享精神。有了这种主动,就能够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清净的生活氛围、禅修氛围。
  能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在法上,而在听法人的心上。
  在修行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拉锯战就是精进与懈怠在战斗,就是道心与偷心在战斗。什么叫偷心呢?苟懒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贪图便宜之心就是偷心。
  辛勤劳作才是真正在培植福报。
  因缘果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不是静止的,都不是注定的。因缘果报都是随生命主体的作用而变化。

不讓人煩惱是慈悲的体现

不讓人煩惱是慈悲的体现 

 顿珠法师 
不让他人烦恼 是慈悲的体现

  没有仼何人愿意与烦恼为伴,我们自己不愿意,他人也不愿意。
  今生遇到的一切人,都因缘而聚。我们要将心比心,由己及他,体谅他的感受,包容他的行为,舍身处地的利益到他。
  首先,不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世间,每个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是平等的,你喜欢的,别人或许也喜欢,不能理所当然的据为己有,要学会分享,合作共赢是生命提升的共同体。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带给他人。每个对于快乐的希求都是平等的,没有人愿意听抱怨的声音,更没有人愿意生活在负能量的磁场中,贪婪、抱怨、懈怠,永远是我们要对治与远离的信息场。
  更不要直接伤害他人的心,每个人对解脱的希求都是平等的,当我们于红尘中相遇,那是一段需要珍视的时光,善缘要善待,即使遇到恶缘,也要通过今生的努力,转化为善缘。
  我们爱每一个众生。即使不能当面直接利益到每一位,也要从初心开始,把善与爱的力量,由近及远的传递出去。
  不给别人带来烦恼,这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与自我意识的较量与最实际的修行,要用正向的力量弥补与修正。其实,默默的关心与祝福,也是一种慈悲的力量,由慈悲心所产生的这种力量,是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超越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你的每个行为,都会产生“名言种子”和“业种子”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你的每个行为,都会产生“名言种子”和“业种子” 

 净界法师 
【61】种子的种类——什么是有漏的种子? 
  我们看下一个种子的种类。那么影响种性的这些种类是什么?
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的种性呢?
为什么他生出来是人天种性、他生出来是二乘种性、他生出来是菩萨种性呢?
它的理由在哪里呢?
它的过程是怎么来的? 
  我们来看看种子的种类。
首先,我们把我们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分成两类: 
  一个是有漏的种子,一个是无漏的种子。
我们把这个有漏种子念一遍:
  一、名言种子——谓由名言所熏,能引生一切善恶诸法自果之各别亲因缘种子。 
  二、业种子——谓由造作善恶等业,所熏成之种子。
第六识相应思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恶等业,熏自思种于阿赖耶识,名业种子。我们先讲讲我们今天,我们在学佛之前,我们开始在规划未来,开创未来,首先我们要看看我们的过去留下了什么东西给我们。
首先我们一定面对一些有漏的种子。 
  这个漏是什么意思?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过失,第二个是障碍。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有漏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所造的善业跟恶业通通是有漏。
那么有漏在因地上,它有贪瞋痴烦恼的过失,因为你依止自我来造业,就很可能跟众生产生对立,众生让你满意的,你起贪,让你不满意的,你起瞋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会跟着你的善业一起活动,就是在善业当中夹杂着烦恼,这个叫做有漏,它因地有过失,有过失的善业。
那么在果报上,它产生了障碍。这个漏就是漏落于生死轮回,你这个业力呀,只能够在轮回里面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虽然让你快乐,但是有老病死的障碍,它不得自在。   
那么这有漏的种子,我们把它分成两类: 
  第一个名言种子,就是由名言的熏习。
名言就是思想,那么能够引生一切善念恶念诸法自果的亲因缘种子。
名言种子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透过学习,你可能透过你的师长、同参道友跟你讲些什么话而熏习成一种思想,透过学习而来;
第二个透过你的生活经验,你小时候可能受过别人的伤害,所以你就产生一种比较悲观的,苦谛的思考,也是可能的。就是你的生活经验,也会给你产生一定的名言种子,包括了生活体验,包括了学习,都会影响到我们形成一种名言种子,这个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了。 
  第二个是业种子,就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恶等业所熏习的一种业种子,就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是愿望、意乐,我们知道造业一定要意乐了,你没有意乐那就是无心之过了,那就不能构成业力了。
业力一定要有主动的愿望,当然愿望有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邪的,依止身口意的三业,造作善恶等业,而熏习这种思心所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名业种子,我们每一个人造一个业,你第八识都会同时产生名言种子跟业种子,同时。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你布施的行为做完以后,你的名言种子使你更想布施了,你加强布施的思想,这个就是名言种子;
第二个你布施的行为,会让你来生得到富贵的果报,叫做业种子。
所以你每一个行为,都会成就两个种子,一个是对你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增加,第二个是你的善恶的业力,也产生一定的增加,这两个都会增加,但是因为这两个都是依止自我意识而生起的,所以它都是有漏的。
因为你在造业的这个时候,你没有修空观嘛,也没有发菩提心嘛,所以你会认为说,欸,我来造这个善业,那么以后也是由我来得这个安乐果报,那么你这样子想,这个行为就是有漏了,依止自我意识所带动的身口意,都是有漏了

自私是最大的诅咒!

自私是最大的诅咒! 

 达摩难陀法师 
自私的隐忧
私心戕害一个人的人格及心灵成长。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且自私的人只为自己而活。他不懂如何去爱或学习尊重别人;为芝麻蒜皮小事斤斤计较,生活变成永无休止的痛苦,时常疑心他人是自己的劲敌,并嫉妒别人的成就与功业,此外,他贪图他人的财产,无法忍受别人的快乐。
最后,把自己的思想导向歧路,成为社会上的危险人物。 
且不管是贫是富,自私的人永远受贪欲所支配,不会餍足,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不知足。圣雄甘地曾说过:‘这个世界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却无法填满每个人的贪念。’如果一个人是富裕的,他会担忧房子、田地及所有的财产。并且想尽办法要赚更多的钱,不愿意让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即使是个十分合理的理由也不肯。
他随时要担心被抢、被绑架或被欺骗,成天烦恼自己的事业及员工的诚信度,烦恼死期及遗产会被他人如何瓜分。而在另一方面,倘若这个人很穷,他会一直追求财富,当他无法用正当方法及辛勤工作获得财富时,他会藉助旁门左道,以满足自己的欲求。 
私心乃源自错误的观念及无法看清生命的真相,源自渴望以及自我膨胀。私心是个十分具有破坏力的力量,若没有采取预防及正确的措施以减少负面的情绪,可以导致源源不断的苦难与悲愁。有谁曾细细思量威廉·格莱斯的话呢: 
私心乃人类最大的诅咒。 
思想是种力量,自私更是一种强劲的负面力量,会招致不良的影响。这与一般的道德法则相符:思想的因,导致行为的果。
痛苦及灾难乃源自邪恶的念头,而快乐便源自良善的思想。 
我们受思想操纵,长久的恨意或心中怀著仇怒会将人撕成碎片。强列的恨意宛如细菌般导致身体不适并引来疾病。假使人不幸有个敌人,让憎恨深入心中,仇恨变成永无止尽,便是对自己所做最最残忍的事了。 
培养爱与同情的必要性 
处于困境中的天地万物均与灾难为伍,一般的人心中有丑陋的一面,但是很幸运的,我们也有善良的美德等待被挖掘。至于是选择德行抑或与罪恶为伍就靠自己了。一颗同情他人疾苦的心是需要经营的。
唯有克服私心、修养良好品德、善解人意及慈悲心才可以带来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该指责他人,挑剔他人的弱点和错误,而忽略了此人的贡献及善良的本质。 
在《法句经》中,释尊说:‘世上的仇恨不是用仇恨来平息,而是用爱。此乃不变的原则。’耶稣也曾教过人自然法则:‘人应善待那些恨他的人。’ 
善行是引领人走向本性中良好的一面,恶行则会招致破坏的后果,活在憎恨中的人终会死于恨意中,犹如靠剑生存的人终将丧命于剑下般。
每个邪恶的思想如同自己拔剑指向自己,只要能领会这事实,就不该怕自己会产生邪念及自私的想法了。 
宗教的真理是:邪恶只能靠正面力量来克服。爱及同情心是化解仇恨的解毒剂,友好则是愤怒的矫正器。正面力量的存在,暗示负面力量的消失,爱及同情心、友好亲善的态度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没有什么外在力量能像内心的想法(心识)一样,影响我们。‘一个人的思想造就他的行为’。此乃确切的事实。 
自我超越确实远比征服其他敌人要来的困难;即使是神祇、灵魂或梵天(印度神话,一切众生之父)均无法使自我压抑的人自束缚中释放。 
——《法句经》——  
克服嫉妒及私心 
私心乃嫉妒之因,且嫉妒助长私心。 
曾经有只蛇的头部和尾部互相争吵谁才是领导者。尾对头说:‘总是你在带头,实在不公平,你应该偶尔也让我领导啊!’蛇头答道:‘不可能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天性,我本来就是头,无法跟你替换。’ 
争吵持续了好几日,直到有一天,蛇尾忍无可忍便一马当先爬得比头还快,并赶紧窜到树旁。蛇头无法赶上便决定让蛇尾自行主张。但不幸的是,蛇尾看不见该往哪个方向进行,这条蛇便掉入火坑中被烧死了。 
有些人从不满足自己现有的财产且嫉妒那些比他们拥有更多的人,藏匿在这些人内心的嫉妒感使他们不知把握现有的快乐。在他人眼中已经做得有声有色的人,仍然汲汲蝇蝇的追求,并为有人比他们更好而感到痛苦。这些人应该探讨自己的内心,评估自己所接受的恩赐,而非一味的嫉妒他人。 
嫉妒的起源 
嫉妒的根本原因乃是私心。当一个人变的古怪异常,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时,他会视所有的事物为潜在的敌人。会羡慕他人的成功,并垂涎他人财产;此外,他无法忍受见到别人快乐,且嫉妒他人的成就。
最后,变得完全无法与人沟通且极具危险性,而时常制造许多事端。问题也是来自诸多原由的: 
 
许多烦恼源自于心:有一只狗四处旅行,想看看自己国家的风貌。未料,几天后便自他方归来,朋友问它是否途中遇到其他困难,它说沿途上遇到许多人和动物,他们并没有找麻烦而让它自由来去。 
‘唯一面临的问题是由我们同种的狗制造出来的,’它答道。‘它们不让我静心走走,反而向我吠叫、追赶并想咬我。’ 
 
同样的,当一个人成功时,不认识他的人不会来烦他。不幸的,他必须忍受他的朋友及亲人的嫉妒,对他开始造谣生事,制造阻碍。在这种情形下,应该试著培养耐心,或许可以这么想,与陌生人打交道比自己的亲友要单纯许多。 
自私会导致错误的观念,而看不清生命的真相。自私是个极具破坏力的情结,因为欲望会招来一连串的痛苦与悲惨。我们应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以抑制这种负面的感情。 
思想是促成美事的力量,所得的果正是思想所种之因所致。根据宇宙的定论,我们的痛苦与快乐完全肇因于自己思想的邪恶或正直。倘若不幸有了敌手,让恨意深植心中,是对自己所做最糟的事。 
我们都与苦难为伍,且受难于痛苦之中。是要修养品德抑或和罪恶有所牵扯都是自己的抉择。因此,假如他日我们无法忍受看到或听到他人的成就时,就应该重新评量自己的观点了。 
心灵的觉醒 
藉由回顾、检视人的负面想法,将会发现只有自己才能扰乱自己平静的心与内心的平衡。与他人比较时,由于想到自己无法与别人并驾齐驱、或他人的成就总是超过自己,而为自己带来痛苦。潜藏嫉妒心对任何人都没有益处,此外,嫉妒心是世上许多分裂、不和的原因。 
我们应了解负面的情绪如嫉妒、愤怒及憎恶会遏阻心灵的成长。必须努力从诸多不良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嫉妒不能为自己带来朝思暮想的事物,反而会引人走入憎恨、焦躁、身心憔悴的死巷。 
随时对邪恶的念头提高警戒心,每当心存不善时,必须试著将其转换为善良的思想,要对自己心中的思绪严加督正。藉著循序渐进的自我觉醒,我们可以摆脱恶劣的思想,而不被它所奴役。 
应付嫉妒心 
既然已经了解嫉妒的危险,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及精力,以培养对人的慈爱与同情。想想,纵使他人更上层搂,我们又有什么损失呢?
反而应该立身朴质、铲除自我中心的欲望,并为他人的喜悦而快乐,拥有这些纯正想法的人才是有福之人,对整个世界也是一种恩典。我们应该体会他人的痛苦,而产生同情心,并且摒除自私的想法。
唯有克服私心,修养品德及体谅他人、慈悲胸怀时,才能达到快乐满足的生活。 
释尊鼓励其弟子在他人快乐时,设法去体会他们的喜悦,这是对付嫉妒的解毒剂。在他人成功、飞黄腾达之际,应该抱持喜悦恭贺的态度。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成功了,要这么做或许不难,但对敌手诚心敬贺就很难办到了。然而,只要详加思考:‘难道我们不想要功成名就吗?难道我们不希望他人诚心的恭贺我们吗?假如我们希望他人如此待我,他们一定也期望我们为他们的成功、幸福与快乐而祝福。’
抱持这样的态度可以使人从痛苦及毁灭中解脱,因为我们知道恶意和恶行均源自于嫉妒之心。也可防止自己阻碍了他人的向上之心。 
在另一方面,我们对于那些觊觎自己成就的人应有包容的心。他们的反应有时是因为我们表现得不够谦虚的缘故。
在比我们失意的人面前,切勿炫耀自己的成就;在成功之际,应回顾以往失败的经历,才能更了解表现不如人的感受。 
当他人因嫉妒而与我们公然作对时,勿使自己陷入愤恨之中,并应该提醒自己,如同每一个人,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应想想:‘我为何对他恼怒?
愤怒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使事情更加恶化,恼怒只会牵扯出一连串恩怨,使自己痛苦万分,如果对他回报以憎恨,如同手执燃烧的冥纸,掷向他人身上般,而徒然伤害自己。’
在此有则清楚描述一个法师如何说服一个嫉妒的敌手,而毫不动怒的故事。 
 
你有办法让我听命于你吗:从前有个法师,他的论道广为各阶层人士所接受,因为他从不用晦涩的字汇,而是以内心的诚意与听众沟通。 
一天晚上,有位从别的宗派来的禅师加入他的言谈,这位禅师对于法师能吸引广大民众感到十分不满,其中甚至还包括他以往的追随者。这位以自我为中心的禅师打算与法师好好辩论、较量一番。 
‘喂,法师!’他叫道:‘等等,其他人可能听从你的话、遵从你,但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对你产生任何敬意的,你有什么本事让我服从你呢?’ 
‘到我身旁来,我表现给你看。’法师说著。 
禅师隔开人群并自傲的站在法师身旁。 
法师笑了笑:‘到我左边来。’禅师依言而行。 
‘不,我想你站在右边我们比较好说话。’法师说。禅师又自信满满的踱到右边。 
‘你看!’法师说:‘你正在服从我呢!我想你是个非常温和的人,现在去坐下来听讲吧!’(林淑丹、廖舜茹译)


在家学佛居士最致命的六大问题


在家学佛居士最致命的六大问题
圣严法师 
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则应现出家相,不该一方面舍不得离俗出家,另一方面又要模仿出家生活,享受出家人的权利,这不是在家学佛的本意。在家学佛是为了获得佛法的利益而学佛修行,护持三宝,是三宝的外护,不是三宝的核心。 
然而,时代变了,出家人少了,需要佛法和佛事的人数却增多了。在没有出家人或很少出家人的地方,也允许在家居士代说三皈。三皈的本意是恭敬归命佛法僧三宝,其是以僧宝来说三皈,不是在家居士说三皈,皈依僧宝也不是指皈依在家居士。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僧伽未必是僧宝〉,收在《明日的佛教》一书中,其中对三皈对象的僧宝,就有很详细的说明。 
总之,居士虽不可越俎代庖,自称皈依师,但他们可以在无人说法处及无人说法的时地,代替僧宝中的某一位大德法师说三皈。不过,对一般众生,如种种动物,其不论死活,任何佛教徒都可随时为之说三皈,使众生普种善根,作为未来得度之因。 
至于讲经说法,在佛世就有居士代佛说法的例子,甚至也有长者居士代佛为僧众讲授法义。如大乘经中,就有维摩诘居士说法,胜□夫人也有说法的记载,因此,居士说法应该没有问题。依古来惯例,居士不得以说法来赚取生活费用,是因为居士有他自己一定的谋生方式,不靠讲经说法维生。但是,目前这个时代一切讲求专业,弘法也须专业化。如果居士以弘扬佛法为专业,应该酌量收取报酬,作为养家活口的生活之资和交通所需。然而,若以讲经说法为谋财手段,大受供养,漫无限制,那就不是学佛的居士应有的心态了。除此之外,今日或明日的居士,若为佛教的文化教育及行政工作做专业性的服务,也应该接受适量的待遇以维持家计。 
至于化缘,其本意是让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有接触佛法的机会,所以比丘要沿门托钵乞化善缘,原来目的不在饮食,而在种植信佛学法的善根。现代人提到化缘就联想到向人要钱,这并非佛法的本意。当然,透过乞化而使在家人布施,双方都得实益,不过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表面给人佛法而目的在于要钱。现今化缘多半是为建筑寺院,很少是为了个人生活,也有一些是团体和寺院乃至个人,为了举办、促成某一种文化教育慈善事业而产生,比如印经、办学校、建医院、孤儿院、老人院等,面对此等活动,出家人应该做,居士们当然也应该做。 
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乞丐教育家武训,就是以要饭来办学,这是值得鼓励的。因此,居士化缘,但问其目的何在,不是可以或不可以的问题。若为拥护三宝,当然可以;若为社会福利,同样可以;但若为购买私人住宅而假借佛堂、寺院之名,来营个人私利、图个人享受,那就是违背因果的。 
寺院,《法华经》称之为塔庙,原本是用来供佛的舍利,后来才作为珍藏佛的法宝。在有佛有法之处,一定有僧人照顾,所以在塔庙的旁边有僧房,这就完成了住持三宝的形象。俗人亲近三宝,若住于寺院,称为近在,其目的是学习出家的威仪及修行的生活,并且为僧伽大众服劳役,称为耕种福田。
佛典中尚无居士主持寺院的成例,但是近世以来,日本的佛教以在家居士为中心,他们住于寺院,生儿育女,代代相传,是职业的宗教师家族,和一般的在家居士不相同。另外。像民初的杨仁山、欧阳渐、韩清净,都是以居士身而主持佛教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他们都有道场,但不以寺院称之,比如祗园精舍、金陵刻经处、支那内学院、三时学会等。
因此,近代不乏名居士主持各类道场的例子,都是用精舍、学会、学院、莲社、居士林、居士会等等名称,不曾用过寺院的名目。如果居士一定要主持寺院,那可能是密教在家派的喇嘛,或是神道教的庙祝,而不是住持。因为寺院的住持是代表住持三宝,居士既非三宝之一的僧宝,怎能当住持?名实不副,是违背佛教伦理的。
凡是佛教徒都应该念经拜忏。佛教既然鼓励生前结社共修,死后也当有同修的助念超度。因此,居士当然可以替人助念,为人超度。不过,问题在于若干在俗之士以为人诵经拜忏超度亡灵为专门职业,如先天、龙华、一贯道等斋教就有这种情形。他们平时不敬僧宝,一旦有人过世需要超度,就出现专为亡灵超度的斋公斋婆,且学僧尼常用的经忏佛事到处赶场。他们既是职业性的诵经团、拜忏队,当然就不免论工计酬,然这种现象是佛法所不许的。 
也有人问,居士能否使用法器敲打唱念?这应该不是问题,只要是用来诵经拜忏、修行佛教仪轨,而不是作为赚钱谋生的途径,就没什么不可。问题是,学会法器的敲打唱念之后,很可能被人东邀西请,忙得不可开交,以至舍弃了自己的本行职业而把经忏佛事当成专业,这是必须防止的事。在家居士的谋生方式有很多,若用修行的方法谋生,虽不会饿死,也不会大富,正信的居士何必要下海去赶经忏?
至于出家人的事务,所谓僧事僧管僧了,居士不得参与,更不可干涉;这就好比你不是某团体的成员而去干涉该团体的事务一样,参与已属不可,何况干涉?所谓僧事,是指出家人的生活、威仪、戒律的清净与否以及僧众之间的相互摩擦等,居士如果过问,就像自己不是军人身分而走入军营去论断军纪,或处理军人的事务。
出家人本为一体,因为是凡夫,所以他们之间可能有矛盾。但是僧无隔宿之怨,更无不共戴天之仇,小小摩擦转眼即了,所以往往以不了了之的方式来处理僧众的琐事。如果居士插足进去,反而使得事情扩大,而且口舌更多。所以居士进入寺院,只需热心护持,不可帮一个说一个,谈论是非,制造纠纷。常言说,不看僧面看佛面,你是为信佛、学佛、护持三宝而亲近寺院,故不要因为见到你所不顺眼的僧众现象而生讥嫌,自寻烦恼。

所謂「神奇」,就是回到真实的生活与关系中,直面所有困厄,心达至豁达、博爱、敞亮

所謂「神奇」,就是回到真实的生活与关系中,直面所有困厄,心达至豁达、博爱、敞亮 

张涵予
所谓神奇...
放弃你头脑里固有的东西(贪婪或者野心);将你所拥有的给予他人;勇敢地面对苦厄。
——波斯密行者 Abu Said

“你想闻什么样的香味?”
“玫瑰花香”。
”好”。
我的掌心便飘出了玫瑰的香味。我又顺手拿起旁边一些没有香味的白色花朵。
“这些花朵能散发出茉莉花香吗?”
“能”。
这些白花马上发出茉莉花香。

这是乔布斯的枕边书,伟大的瑜伽士尤迦南达所著的《一位瑜伽行者的自传》中的一小段内容。那一章节讲的是尤迦南达年轻时曾遇到过的一位被称为“芳香圣人”的修行者的故事
伟大的瑜伽士尤迦南达

尤迦南达在书中说,这位圣人(健哈巴巴)借助瑜伽的方式,综合了宇宙中的某些能量,让生命粒子重新排列并使之振动,以实现其目的。他的香气、水果和其他的奇迹,正是将世俗的某些振动力重新整合而达到的结果。不过,尽管如此神奇,年轻的尤迦南达心里知道,这并不是他要找的老师,不是他渴望的真理。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单单在这本自传中,我读到了太多令人跌落眼镜的神奇故事。会分身术的瑜伽士,同一时间身体却出现在两个相距很远的地方;能空手创造出花香的瑜伽士;能漂浮在空中很久的瑜伽士;能徒手制服老虎的瑜伽士;还有活了几百年上千年的神秘修行人……书中还提到了他的上师圣尤地斯瓦尔能够极准确地预测未来,以及死而复生的故事。还记得圣人帕帕吉吗?据称他已活了几百年,在一些极特殊的时刻才会显化真身,以很特别的形式存在着,没有”死亡“这回事。若想大开眼界了解那些隐居的神秘修行人的故事,看这本书就是了。更关键的是,它们都是真的,是尤迦南达亲历亲述的事实。

之所以提到这本书,和这些神秘的故事,缘于昨天和一位朋友的热络聊天。几周前她去参加一位台湾教授的讲座,那位老师讲了很多外星人与外星文明的信息,以及很多很灵的事。朋友听了很兴奋,问我相不相信。因为读过”瑜伽行者“,我对所谓神奇的事已有了些许“免疫力”,不会像刚开始接触时眼珠子差不多要掉出来的样子,但还是很爱听这类事。

嘿,地球文明存在了多少年,人类又存在了多少年,紧靠逻辑也想得通:太多东西,只是我们暂时通过肉眼看不见,不代表它们不存在。很可能,那些透视、分身、无中生有等等牛逼的能力其实在多年前也蛮普通的,只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空间的芸芸众生,失去了这种能力。现如今我们连直觉力都弱的不行,更别说那些高级能力了。

正因为稀少,我们才格外被吸引、格外着迷。不过,这种着迷总是持续不了多久。

2

上周见一位女朋友,一见面她就问我知不知道一位讲佛法的女老师。她说那位老师的见地非常正,非常透彻,透着一股子大丈夫气息。

回到家我便搜她的信息。这就读到了她多年前写的“我的修道笔记”,里面概述了她走上传扬佛法这条路的因缘始末。同样,我又一次看到了一次倍显神奇的叙述。

她本是一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带幼子,操持家务,因为劳累,身体一度很糟糕。一天,回家路上,无意中脚下躺着一本破破烂烂的书,映入眼帘的是一句佛经偈子,后来得知那是达摩祖师说过的一句话。她当时并不知道,也不懂是什么意思,但那句话却似乎刀子般刻入了她脑海里。后来她和做中医的弟弟说起这件事,她弟弟便送了她基本佛教书籍。回到家她闲来无事跟着书中说的开始打坐,结果,这下不得了。她一打坐眼前便出现很多鲜活的“境”,有山水,孔雀、蛇,还有莲花,大海……总之只要打坐眼前便出现很多景象。后来,在打坐的画面里中她遇到了她的师父(都不在真实生活中),师父向她传授佛法,为她讲经。更甚,她在定境中还遇到了李时珍,教她中草药,另一位黄师父教她针灸。就这样,她有了一些神通,能够一眼看出谁哪里有问题,就像《Lucy》里的lucy一样,也能在实际生活中给人开药、治病。
太神了!我边看边啧啧称奇。

虽然已经见识过”瑜伽行者自传“里的种种奇事,但那些毕竟是离我很遥远的人和事,他们是修炼多年的瑜伽士,恨不得都成精了。但眼前这位作者,她是就在你我身边的一位普通中年女性,没有任何听起来高不可攀或遥不可及的背景,因而带来的震撼又有不同。而且,读这种传记故事,很难不生出一些自惭形秽之心。当时心想,唉,莫非人和人真的根器不同,我打坐眼前总是黑乎乎一片,人家应该天生是干这事的。

随着往后阅读,这个故事的神奇部分带来的震撼很快过去了。笔记的后半部分,是这位女老师非常真诚的关于她的生活心得的分享。坦白讲,正是这个部分更让我感受到心灵的力量。
在书中,她说到因为自己的变化,对打坐的执着,引起了丈夫和父母的不满。她有时要去寺庙修行,一走半个月,家人都很反对。以及和丈夫之间的矛盾,一度对性生活很排斥之类的事,她都如实写在书中。我感慨,即便是有神通的人,只要活在世间,只要处在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中,任谁也逃不开这些特别真实的摩擦和矛盾。

感动我的地方正在这里。这位女老师说,心路的成长历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会经历幼儿期、逆反期、青春期、成熟期、圆满期。在圆满期之前,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和要跨越的障碍。那些神奇的体验并不代表什么,真正的修证佛法是一个让自己心灵成长、升华、蜕变的过程,我们的心真正成熟起来,对世界的万事万物变得包容、慈悲、博爱,否则,我们总是年纪渐长,心却始终是孩童状态,”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对一些大玩具爱不释手,对自己喜欢的男人、女人像小时候依赖父母一样,哭哭啼啼、粘粘糊糊,寸步舍不得分离。一颗真正长大、成熟的心,能坦然面对此世界的任何风雨,能始终保持谦和、乐观向上的心态。平凡也好、伟大也罢,宠辱不惊。”

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一个人只要不去埋怨对方,对自己的选择就会无悔。“无怨无悔,这四个字太棒了!从对丈夫的无怨中,我开始对周围的每个人无怨,我的心变得越来越豁达。我从忍受变得宽容。”

这些话,比起那些神奇之境的描述,更打动我,更滋养我们探索真理的决心和信心。

3

尤迦南达在书中说,圣人们谴责卖弄性地展示神通法力。波斯密行者Abu Said说,一位得道的人,应当正常地生活在人群中,他虽然也买卖东西,但他的心中永远装着上帝。这位修行人鲜明地阐述了他的修道观点:放弃你头脑里固有的东西(贪婪或者野心);将你所拥有的给予他人;勇敢地面对苦厄!

就是这样。

我们每个人都是宏大生命显化出的不同存在,因而人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有些人具备一些能力,使Ta很容易被培养和孕化出某些神奇的功能,而有些人的潜质在另外的地方。Ta可能是十分务实、落地的,默默无闻地做事,不喜发声;有些人则擅长科研、学术、思维,他们火元素的能量集中爆发在学术领域;有的人,则充满艺术气息,他们以独有的热情、浪漫或者想象力,表达对生命的独特感知和理解。因此,单一维度的比较绝不成立,一位厨师和数学家难分伯仲,一位歌手和修理工也没有高下。因而我们应该以淡然、平等的心态面对神秘现象或者特异功能。

当我们对神秘现象好奇心的迷雾渐渐散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圆融、正直、无私美德的人,那些散发出真实的爱和喜悦状态的人,那些面对苦难与痛苦不逃避不抗拒,并能化境为安的人,才是最打动人心的。我们或许会被拥有特殊能力的人暂时吸引,但让我们感受到力量、信心和光明的,一定是具备美德、慈爱和内心健康能量的人。

真实生活中的挑战,谁都躲不开。无论我们在各种课堂上、或是修行道场获得怎样神奇又神秘的体验,我们总会回来面对真实生活里出现的一切好的不好的情境。

70多岁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最新作品《头号玩家》,似乎也在分享同样的道理。那些对生活不满意,内心存在巨大失落的人,可以在游戏“绿洲”里玩得风生水起,但那种快感始终是虚拟的,是一种逃避。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你总会回到现实里来。
那时,失落依然是失落,悲伤依然是悲伤,那些没有过去的坎儿依然横亘在那里。唯有彻底面对,不逃避,在真实关系里完成那份必修的功课,才能通向下一关。所以,与其想尽办法逃避、对抗,不如老老实实接受、面对、感谢。这看起来最难,但或许,这才是最简单最短的路。



那位女老师最后说:“如果无法与众生合一,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我们其实始终无法真正彻万法源,真正透彻的明了万事万物的本质、真相。而破’我执‘我们须博爱慈悲,要想圆满,只有那些你不愿与之谈的‘笨人’才能帮到你,只有众生才可成就你。我们开始进入圆满期。觉照朗然,彻底修正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有点刮骨疗毒、舍生取义的感觉。自我不死,大道不现,我们回归红尘,心路重新开始,变得平凡而普通,开始从平凡之中体会伟大、开始成为一位能真正无私利益众生的菩萨,同体大悲,无缘之慈。在红尘的每一个点滴中生起。”

这听起来很难。真的不易。可是,如果我们要玩真的,恐怕这就是该走的路。而这,似乎才称得上是最神奇的事。



作者:张涵予,“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