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是血管外科的常見病, 發病率為20%~40%。其病因和發病機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靜脈壁強度薄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靜脈壓增高等是其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但這些病理改變, 究竟是靜脈曲張的原因還是其後果,醫學界目前並未取得共識。
小腿後面膨大的肌肉,叫做腓腸肌,其內有大量靜脈竇(腓腸肌靜脈叢),容量可達140ml, 肌肉受筋膜所包裹。一次收縮時可排出血液60~92ml,是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主要動力。因此,腓腸肌又稱為「 第二心臟」。
重體力勞動、長期坐著工作或長期屈膝工作者,肌肉反覆收縮或受壓,血液運行不暢通,局部肌肉缺血缺氧,久而久之,便會產生激痛點。在早期,為了代償「第二心臟」的功能,腓腸肌肌纖維早期會變粗,表現為小腿變粗,患者會感到小腿酸脹、沉重,或膝關節酸痛不適等。其次,其肌內靜脈內壓力增高,會引起淺表的毛細靜脈擴張。於是,就容易見於下肢青筋暴露。久而久之,肌纖維彈性下降,肌肉變硬,從而引起腓腸肌收縮功能全面下降。變硬變粗的肌肉會進一步持續壓迫局部,動脈受壓導致局部缺血,會引起抽筋;靜脈內壓力進一步加大,會引起小腿較粗的靜脈變粗、彎曲等。於是,形成了明顯的靜脈曲張。病人可能還會有踝關節附近,小腿下段腫脹,出現濕疹或瘙癢,甚至潰爛等。
對於本病的治療,現代醫學主要採用各種不同的手術療法。但是,手術的復發率高、費用貴。對此,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氣血運動不暢通所導致,採用內服與外治相結合的方法,運用針灸為主,配合中藥及一些輔助療法如推拿、拔火罐等,以行氣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對於輕中度的靜脈曲張,有顯著的療效。針灸可鬆解局部肌肉的緊張,減輕其對血管的壓力,滅活相關激痛點,可提高肌肉的收縮功能,增強並逐漸恢復其「第二心臟」的功能。配合中藥,可改善局部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保障局部肌肉與皮膚的營養供應,因此,可消除疼痛、水腫與抽筋,使色素沉著的皮膚慢慢恢復至正常。對於中輕度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中醫針灸治療有著相當的優勢。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彭增福博士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壓力大引發心臟病 白血球作怪
註:本文車轉載自法新社
科學家今天表示,長期處於 壓力下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及中風,可能是因為壓力導 致對抗疾病的白血球細胞過度增生,而白血球數量過多 會危害人體。 過度增生的白血球細胞會積聚在動脈血管內壁,形 成血栓阻塞或阻斷血流。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研究共 同主筆納倫道夫(Matthias Nahrendorf)表示,白血 球細胞是人體對抗感染及治癒傷口很重要的細胞,但如 果數量過多或位在不對的地方,反倒對人體有害。 醫學界長久以來知道長期壓力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但不了解這背後的機制。 納倫道夫的團隊研究29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住院醫 師。加護病房內生死一線間,住院醫師背負主宰生死的 重責大任,故持續處於壓力之下。 研究員比較住院醫師工作時及下班後的血液樣本, 並分析壓力知覺問卷的結果,發現壓力與免疫系統間的 關係。 他們注意到壓力會讓骨髓幹細胞變得活躍,導致白 血球細胞過度增生。 白血球雖然是修復傷口及對抗感染很重要的細胞, 但也可能危害人體,更可能對動脈硬化的病患帶來毀滅 性後果。 不過納倫道夫表示,白血球細胞只是心臟病或中風 的成因之一,高血壓、高膽固醇、抽菸及遺傳特徵也都 與心臟病和中風有關。(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科學家今天表示,長期處於 壓力下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及中風,可能是因為壓力導 致對抗疾病的白血球細胞過度增生,而白血球數量過多 會危害人體。 過度增生的白血球細胞會積聚在動脈血管內壁,形 成血栓阻塞或阻斷血流。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研究共 同主筆納倫道夫(Matthias Nahrendorf)表示,白血 球細胞是人體對抗感染及治癒傷口很重要的細胞,但如 果數量過多或位在不對的地方,反倒對人體有害。 醫學界長久以來知道長期壓力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但不了解這背後的機制。 納倫道夫的團隊研究29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住院醫 師。加護病房內生死一線間,住院醫師背負主宰生死的 重責大任,故持續處於壓力之下。 研究員比較住院醫師工作時及下班後的血液樣本, 並分析壓力知覺問卷的結果,發現壓力與免疫系統間的 關係。 他們注意到壓力會讓骨髓幹細胞變得活躍,導致白 血球細胞過度增生。 白血球雖然是修復傷口及對抗感染很重要的細胞, 但也可能危害人體,更可能對動脈硬化的病患帶來毀滅 性後果。 不過納倫道夫表示,白血球細胞只是心臟病或中風 的成因之一,高血壓、高膽固醇、抽菸及遺傳特徵也都 與心臟病和中風有關。(譯者:中央社林亭儀)
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在印度遇見馬哈希:內容試讀
南印聖山上拉瑪那.馬哈希修道場
根據古老的說法,一個人的雙眼可以透露他的靈魂,但眼前這位馬哈希卻讓我質疑這說法,實在令人困惑。
時間以一種說不出的緩慢流逝著,大廳牆上的時鐘好不容易滑過了半個小時,然後再慢慢過了第一個小時,廳中仍然沒有一個人有任何動靜,更沒有人敢說半句話,慢慢地我的視線變得專注集中,除了那張長椅上沈靜的身影之外,完全忘了其他事物的存在。我供獻的水果擺在他面前一張雕刻小桌上,但他似乎完全沒注意到。
我的嚮導事先並沒有提醒我他的導師會像那位禁語智者般以沈默接見我,這完全漠視訪客的特殊接待方式對我來說實在太突兀了,任何歐洲人在心裡都會產生一個念頭:「這人是不是想在他的門徒面前裝模作樣?」在我腦子裡也叨念過一、兩次,但我馬上就排除了這想法,因為很確定的,他正處於一種出神狀態,雖然我的嚮導並沒有事先告知我他的導師習於沉浸在這種狀態裡。過不久,我的腦子裡又縈繞著另一個念頭:「從這奇妙的靜心狀態中能獲得的不過是毫無意義的空虛吧?」這疑惑纏著我很長一段時間,最後終於放下,因為我完全得不到答案。
眼前這個人莫名的吸引著我的注意力,就像鐵屑完全被磁鐵吸住一般,我完全無法將視線從他身上轉開,初來乍到的那些困惑、被忽略而產生的種種張惶失措與困窘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那充滿魅力的靜心狀態開始攫住我。不過,直到第二個鐘頭我才察覺一種寧靜、毫無抗拒的變化開始在我心裡產生,我的疑問,那些在火車上精心準備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慢慢放下了,現在似乎要不要提問都顯得不重要了,而那些一直以來糾纏我的疑惑能不能解決也顯得無關緊要,我只知道一條寂靜的大河穿流過我身邊,一種巨大的平靜穿透著我抵達生命深處,我那飽受思想折磨的腦子現在終於可以稍稍歇息,我經常在心裡質問自己的那些問題,現在看來顯得多麼微不足道啊!而那些逝去的日子裡所獲得的成長又是多麼稀微!突然間,我看清了一件事:頭腦為自己創造了種種問題,然後又拚命想要去解答。對於像我這樣一向崇尚知性、智力為最高價值的人來說,這領悟實在很新奇。
「這個人,這位偉大的導師,是不是正散發一股靈性的平靜力量,就像花朵散發香氣一般?」
雖然我並不覺得自己的智慧足以明瞭關於靈性的種種,但至少我對人事物還是很敏感的,當我感到自己內心這股平靜來自於外在,其實就是對馬哈希獨特的氣質產生了感應。我不禁這麼想:也許人的靈魂可以產生波動,像是一種未知的電流,將一股寧靜灌注到騷動不安的靈魂中,而此刻那寧靜之流正是來自於馬哈希。然而,他從頭到尾都維持著全然的冷淡、似乎全然無視我的存在。
接著,一股騷動打破了沈默,某個人靠近來、在我耳邊輕聲說:
「你沒有任何問題想問馬哈希嗎?」
也許是我那位嚮導失去了耐性,但更有可能是他認為我這個歐洲人已經達到忍耐的極限了才這麼問。唉呀!這好管閒事的朋友啊,的確,我來到這兒是為了請教你的導師一些問題,但現在……我處在一個與整個世界、與我自己和諧相處的狀態中,何必讓腦子去想什麼問題呢?我的靈魂像艘小船正要起碇出航,眼前有一片美麗的汪洋要穿越、就要開始一趟偉大的歷險,偏偏你又將我拉回那世俗擾攘的港口!無奈咒語已破解,這來的不是時候的干擾像個訊號,讓每個人從地板上站起來,開始繞著大廳走動,聲響傳入我耳裡,接著奇蹟中的奇蹟發生了!馬哈希那深棕色的雙眼眨了一兩下,接著頭轉動了,臉慢慢地、慢慢地轉過來、微微朝下傾斜,最後將我納入他視線的範圍,那聖人的凝視,現在首次落在我身上,很明顯的,他已經從深度靜心中回神過來。
那位干擾者誤認為我沒有回應是因為沒聽見,於是他再一次提高聲調確認一遍,但即便馬哈希沒有明說,我在他那閃爍著光澤、溫和望著我的眼神中讀到另一個訊息:
「你和這裡的所有人都經歷了那深刻的平靜,現在應該不可能再被那些令人發狂的問題困擾了吧?」
的確,那寧靜征服了我,我轉身對那嚮導說:
「不,現在我沒有任何想問的問題,改天再說吧。」
不斷追索:「我」是誰?
「瑜伽行者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得到真理,必須拋下俗事,退隱到偏遠的叢林或深山中,但這在西方實在不可能實現,我們的生活形態太不同了,您同意瑜伽行者的說法嗎?」
馬哈希轉向旁邊一位表情謙恭的婆羅門門徒,讓這門徒將他的回答翻譯給我。
「要放棄的是那躁動不安的生活,如果你每天可以靜心一、兩個小時,還是可以照常生活,如果你靜心的要領正確,那麼在你工作的時候心性之流還是會繼續流動,最後,你在靜心時所遵循的方針,也會在你行動的時候呈現,就像是一個概念以兩種不同的方式表達。」
「這麼做的結果會是什麼呢?」
「如果你可以持續,慢慢地會發現你對待人、事、物的態度會改變,而你的行動也自然而然地遵循著靜心的模式。」
「那麼你並不同意瑜伽行者們的說法囉?」我試著讓他更仔細地說明。
馬哈希回避直接的回答。
「一個人該放棄的是他的私慾,那才是讓他受限於這個世界的原因。真正的棄俗出世應該是放下那個虛假的自己。」
「但如果過著一般入世的忙碌生活,怎麼可能保持無私?」
「工作與智慧並不互相衝突。」
「你是說一個人可以繼續平常慣有的活動,例如他的工作,同時獲得開悟?」
「有何不可?但是在那狀況下,負責運作一切的已經不是那舊有的人格,那時一個人的意識會漸漸轉化、回歸中心,最後成為自我背後的『那個』。」
「但一個人一旦開始工作,他將沒有太多時間靜心。」
馬哈希對於我提出的難題似乎顯得很平靜。
「只有靈性上的初學者才需要刻意安排一段時間來作靜心,」他回答,「一個進階的修行者,無論是否正在工作,都可以隨時享受靜心的喜悅,就好像他的手在社會中勞動,而他的頭卻保持著冷淨與孤獨。」
「你應該要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誰?不斷思索這個問題最後會引導你超越頭腦,發現你內在所擁有的某樣東西,當你解開了這偉大的問題,其他煩惱疑問都可以得到解答。」
「你所說的那個自我到底是什麼呢?如果你說的都是真的,那麼在人的內在一定有另一個我。」
他的嘴唇彎成一個微笑的弧形。
「一個人可能擁有兩個身分、兩個自我嗎?」他回答。「要懂得這個道理,首先必須分析他自己,由於長久以來人們都習慣按照他人的想法來思考,所以他從來沒有認真地去面對他的『我』,他從來沒看過自己的形象,一直以來也把身體和腦袋當作他自己,所以我才要你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我是誰?」
他停了一會兒,讓這些話浸滲到我的內在,我熱切等待他接下來要講的話。
「你要我跟你解釋什麼是真實的自我,該怎麼說呢?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屬於個人的那個『我』的感受,其實是從那真實的自性本質中升起的,然而當你真正進入了自性當中,『我』就消失了。」
「消失?」我重覆,「一個人怎麼可能失去對於自己的感受?」
「腦子裡所有的思想中,最原初、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只有在這個概念成形之後,其它概念想法才得以興起。也就是說,頭腦裡有了第一人稱的『我』,然後才會有第二人稱的『你』。如果你可以順著這個『我』形成的軌跡追溯、回到源頭,你將會發現正因為『我』是第一個形成的概念,所以也會是最後一個消失,這是一個可以親身體驗的事實。」
「您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經由這樣的檢視回到自性當中?」
「沒錯!那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斷往內溯源直到這個『我』、這個最後一個概念慢慢消失為止。」
「那麼還剩下什麼呢?」我問,「到時那個人會不會變得毫無意識,或變成一個白癡?」
「不可能!相反的,他的覺知意識將達到不朽,而且得到真正的智慧。那時他將喚醒真實的自性,也會認識到人類真實的本質。」
「但那個對於『我』的感受還是存在吧?」我堅持。
「『我』這個概念只附屬於這個人、這個肉身和頭腦。」馬哈希平靜地回答,「當一個人第一次體認到他的真實自性之後,某種東西將會從他生命的深處升起、佔有他,那『某種東西』遠遠超越思想、心智,無限無極、神聖而不朽,有的人稱那為天堂,有人稱為靈魂、也有人稱為極樂世界(涅槃),我們印度教徒稱之為解脫,你可以給它任何你喜歡的名稱。當那狀態產生時,一個人不但不會迷失自己,相反的,那時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
我放下了我,我回到了我
構成我早期冥想主軸的內在自我質問是直到最近才逐漸停止的。在之前那段時期,我反覆地多次輪番質疑自己,我究竟是如何地意識到自己在身體、情緒與心智各層面上所經驗到的不同感受,但是由於過程太過枯燥、令我感到不耐,所以到最後都一一棄它們而去,隨後並轉而將冥想的重心放在將意識往它自身的核心聚焦,努力讓自己覺知到它的源頭。而現在,最重大的一刻來臨了。在意識專注的靜定狀態中,心智會向後退去、回歸到它自身,此時一個人原本熟知的世界也將開始淡出他的意識、隱身到一個像影子一樣模糊的背景中。有這麼大約片刻的時間,當這個人達到心靈上某種程度的空白狀態後,他會明顯感覺到自己被一種純粹的空無所包圍。在這個時候,他必須盡可能地維持他專注力的深度,而且固定在那個點上不動。但是光是想離開我們每天那種虛擲光陰、只活在表面的懶散生活,然後往自己的內在觀照、把全副心神都鎖定集中在某個特定的點上,就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呀!
然而就在今晚,我竟如閃電般地迅速抵達這一點,而且途中只跟在成功之前往往會出現的連續性意念流動發生輕微的衝突。我的內在世界突然湧現一股全新的大能,它化為有力的行動,帶著我以所向披靡的速度進入我更深層的內在。就這樣,第一場偉大戰役圓滿結束了,而且幾乎不費一兵一卒,隨之而起的是一種愉悅、歡喜、舒適的感覺,順利達到它的高潮。
在接下來的階段中,我已經能夠和心智脫離開來,意識到那只是思想,一個直覺的聲音告訴我:那不過是一種工具罷了。我正用一種詭異的超脫心態注視著那些思想念頭。到目前為止被證實只能讓一個人夜郎自大的心智思考能力,現在成了我亟欲逃避的東西,因為我在震驚之中看得一清二楚:一直以來我都是它的俘虜,只是自己不自知而已。在洞悉此事後,我內心突然有股慾望代之而起,要求我站在心智之外,只是讓自己單純地存在。我渴望潛入一個比思想還深邃的地方,我想知道將自己從大腦的尋常性束縛中釋放出來的感覺是什麼,然而這麼做必須是在自己意識清醒而且保持敏銳覺知的情況下。
能夠站在自己頭腦的一旁、注視它的每一個動作,好像它是屬於另外一個人的一樣,同時冷靜地觀察各種念頭與思想的興起與寂滅,真是夠怪異的了,然而還有比這樣更怪異的,就是憑著直覺領悟自己正準備滲入內在的神祕地帶——那裡隱藏著人類靈魂最幽深的角落。我覺得自己就像哥倫布,即將踏上一片未知的新大陸。一股被完美地掌控與壓抑住的期待心情在靜默中令我不住地感到興奮。
但是要怎麼讓自己擺脫大腦似乎已由來已久的專制統治呢?我記得馬哈希從未建議過我應該強迫自己設法讓所有的思想停止。「追蹤每一個想法一直到它的源頭處」是他反覆強調的,「專注在你的真實自我直到它顯現它自己,到那時你的各種想法就會自動歸於寂滅。」因此,由於我感覺到自己已追蹤找到思想的源頭,這時我就對一路上引領我的注意力得以進入這個階段的積極而強烈的態度放手,轉而讓自己降服於一種徹底的消極,但是在同時仍然保持戒備、密切注視內心世界的動態,好像一條蛇在等待牠的獵物。
這種泰然自若的狀態持續掌權,直到我發現智者的預言成真了!思想的浪潮開始自然地消失,理性思維的邏輯運作降到零點,我被我的人生截至目前為止所經驗過最怪異的感受徹底地攫取。隨著我的直覺力迅速滋長,而它的觸角也開始伸向未知的領域,這時的我彷彿產生了一種時空錯亂、天旋地轉之感。向我回報我外在身體各種感官感受的訊息也不再被聽見、感覺與記憶。我知道就在接下來的任一個時刻中,我即將置身於所有的事物之外,站在構成這個世界的奧祕的邊緣……
終於,它發生了。思想像一支被撚斷的蠟燭那樣地熄滅了,心智退回到它真正的背景中,也就是說,覺知照樣運作,但是不受思想阻礙。現在的我總算察覺到自己曾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心存懷疑,然而馬哈希卻滿懷信心地表示是到達彼岸之人所必經的心境的提昇與超越。大腦從我眼前飄走,進入一種徹底懸浮的狀態,就好像它在深層睡眠中會進入的那種狀態一樣,但是卻絲毫無損於意識層面的覺知能力。我保持完美地冷靜,可以完全覺知到自己是誰、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然而這分覺知能力卻是超脫個人的,它從我本身個性的狹隘限制中被抽離出來,進而被轉化成某種崇高的存在,能對萬事萬物敞開胸襟、泛愛眾生。自我仍然存在,但是它是一種被改變過的、容光煥發的自性,因為此時已有一種遠遠高過於我那無關緊要的個性——也就是昔日的我,一種更深刻而神聖的存在往上升起、進入意識層面,而形成了我。
我得到只有天堂才有的全然自由與一種幾乎無法形容的幸福感。我的雙臂以
深刻的同情擁抱所有的創造物,因為透過有可能達到的最深入的方式,
我已明白想要了解宇宙與世間的全部真相不是只單靠去原諒你
所知所見所經驗的這一切,而是去愛眾生萬物全體。
我的心在狂喜中被重新塑造了。
根據古老的說法,一個人的雙眼可以透露他的靈魂,但眼前這位馬哈希卻讓我質疑這說法,實在令人困惑。
時間以一種說不出的緩慢流逝著,大廳牆上的時鐘好不容易滑過了半個小時,然後再慢慢過了第一個小時,廳中仍然沒有一個人有任何動靜,更沒有人敢說半句話,慢慢地我的視線變得專注集中,除了那張長椅上沈靜的身影之外,完全忘了其他事物的存在。我供獻的水果擺在他面前一張雕刻小桌上,但他似乎完全沒注意到。
我的嚮導事先並沒有提醒我他的導師會像那位禁語智者般以沈默接見我,這完全漠視訪客的特殊接待方式對我來說實在太突兀了,任何歐洲人在心裡都會產生一個念頭:「這人是不是想在他的門徒面前裝模作樣?」在我腦子裡也叨念過一、兩次,但我馬上就排除了這想法,因為很確定的,他正處於一種出神狀態,雖然我的嚮導並沒有事先告知我他的導師習於沉浸在這種狀態裡。過不久,我的腦子裡又縈繞著另一個念頭:「從這奇妙的靜心狀態中能獲得的不過是毫無意義的空虛吧?」這疑惑纏著我很長一段時間,最後終於放下,因為我完全得不到答案。
眼前這個人莫名的吸引著我的注意力,就像鐵屑完全被磁鐵吸住一般,我完全無法將視線從他身上轉開,初來乍到的那些困惑、被忽略而產生的種種張惶失措與困窘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他那充滿魅力的靜心狀態開始攫住我。不過,直到第二個鐘頭我才察覺一種寧靜、毫無抗拒的變化開始在我心裡產生,我的疑問,那些在火車上精心準備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慢慢放下了,現在似乎要不要提問都顯得不重要了,而那些一直以來糾纏我的疑惑能不能解決也顯得無關緊要,我只知道一條寂靜的大河穿流過我身邊,一種巨大的平靜穿透著我抵達生命深處,我那飽受思想折磨的腦子現在終於可以稍稍歇息,我經常在心裡質問自己的那些問題,現在看來顯得多麼微不足道啊!而那些逝去的日子裡所獲得的成長又是多麼稀微!突然間,我看清了一件事:頭腦為自己創造了種種問題,然後又拚命想要去解答。對於像我這樣一向崇尚知性、智力為最高價值的人來說,這領悟實在很新奇。
「這個人,這位偉大的導師,是不是正散發一股靈性的平靜力量,就像花朵散發香氣一般?」
雖然我並不覺得自己的智慧足以明瞭關於靈性的種種,但至少我對人事物還是很敏感的,當我感到自己內心這股平靜來自於外在,其實就是對馬哈希獨特的氣質產生了感應。我不禁這麼想:也許人的靈魂可以產生波動,像是一種未知的電流,將一股寧靜灌注到騷動不安的靈魂中,而此刻那寧靜之流正是來自於馬哈希。然而,他從頭到尾都維持著全然的冷淡、似乎全然無視我的存在。
接著,一股騷動打破了沈默,某個人靠近來、在我耳邊輕聲說:
「你沒有任何問題想問馬哈希嗎?」
也許是我那位嚮導失去了耐性,但更有可能是他認為我這個歐洲人已經達到忍耐的極限了才這麼問。唉呀!這好管閒事的朋友啊,的確,我來到這兒是為了請教你的導師一些問題,但現在……我處在一個與整個世界、與我自己和諧相處的狀態中,何必讓腦子去想什麼問題呢?我的靈魂像艘小船正要起碇出航,眼前有一片美麗的汪洋要穿越、就要開始一趟偉大的歷險,偏偏你又將我拉回那世俗擾攘的港口!無奈咒語已破解,這來的不是時候的干擾像個訊號,讓每個人從地板上站起來,開始繞著大廳走動,聲響傳入我耳裡,接著奇蹟中的奇蹟發生了!馬哈希那深棕色的雙眼眨了一兩下,接著頭轉動了,臉慢慢地、慢慢地轉過來、微微朝下傾斜,最後將我納入他視線的範圍,那聖人的凝視,現在首次落在我身上,很明顯的,他已經從深度靜心中回神過來。
那位干擾者誤認為我沒有回應是因為沒聽見,於是他再一次提高聲調確認一遍,但即便馬哈希沒有明說,我在他那閃爍著光澤、溫和望著我的眼神中讀到另一個訊息:
「你和這裡的所有人都經歷了那深刻的平靜,現在應該不可能再被那些令人發狂的問題困擾了吧?」
的確,那寧靜征服了我,我轉身對那嚮導說:
「不,現在我沒有任何想問的問題,改天再說吧。」
不斷追索:「我」是誰?
「瑜伽行者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得到真理,必須拋下俗事,退隱到偏遠的叢林或深山中,但這在西方實在不可能實現,我們的生活形態太不同了,您同意瑜伽行者的說法嗎?」
馬哈希轉向旁邊一位表情謙恭的婆羅門門徒,讓這門徒將他的回答翻譯給我。
「要放棄的是那躁動不安的生活,如果你每天可以靜心一、兩個小時,還是可以照常生活,如果你靜心的要領正確,那麼在你工作的時候心性之流還是會繼續流動,最後,你在靜心時所遵循的方針,也會在你行動的時候呈現,就像是一個概念以兩種不同的方式表達。」
「這麼做的結果會是什麼呢?」
「如果你可以持續,慢慢地會發現你對待人、事、物的態度會改變,而你的行動也自然而然地遵循著靜心的模式。」
「那麼你並不同意瑜伽行者們的說法囉?」我試著讓他更仔細地說明。
馬哈希回避直接的回答。
「一個人該放棄的是他的私慾,那才是讓他受限於這個世界的原因。真正的棄俗出世應該是放下那個虛假的自己。」
「但如果過著一般入世的忙碌生活,怎麼可能保持無私?」
「工作與智慧並不互相衝突。」
「你是說一個人可以繼續平常慣有的活動,例如他的工作,同時獲得開悟?」
「有何不可?但是在那狀況下,負責運作一切的已經不是那舊有的人格,那時一個人的意識會漸漸轉化、回歸中心,最後成為自我背後的『那個』。」
「但一個人一旦開始工作,他將沒有太多時間靜心。」
馬哈希對於我提出的難題似乎顯得很平靜。
「只有靈性上的初學者才需要刻意安排一段時間來作靜心,」他回答,「一個進階的修行者,無論是否正在工作,都可以隨時享受靜心的喜悅,就好像他的手在社會中勞動,而他的頭卻保持著冷淨與孤獨。」
「你應該要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誰?不斷思索這個問題最後會引導你超越頭腦,發現你內在所擁有的某樣東西,當你解開了這偉大的問題,其他煩惱疑問都可以得到解答。」
「你所說的那個自我到底是什麼呢?如果你說的都是真的,那麼在人的內在一定有另一個我。」
他的嘴唇彎成一個微笑的弧形。
「一個人可能擁有兩個身分、兩個自我嗎?」他回答。「要懂得這個道理,首先必須分析他自己,由於長久以來人們都習慣按照他人的想法來思考,所以他從來沒有認真地去面對他的『我』,他從來沒看過自己的形象,一直以來也把身體和腦袋當作他自己,所以我才要你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我是誰?」
他停了一會兒,讓這些話浸滲到我的內在,我熱切等待他接下來要講的話。
「你要我跟你解釋什麼是真實的自我,該怎麼說呢?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屬於個人的那個『我』的感受,其實是從那真實的自性本質中升起的,然而當你真正進入了自性當中,『我』就消失了。」
「消失?」我重覆,「一個人怎麼可能失去對於自己的感受?」
「腦子裡所有的思想中,最原初、也是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只有在這個概念成形之後,其它概念想法才得以興起。也就是說,頭腦裡有了第一人稱的『我』,然後才會有第二人稱的『你』。如果你可以順著這個『我』形成的軌跡追溯、回到源頭,你將會發現正因為『我』是第一個形成的概念,所以也會是最後一個消失,這是一個可以親身體驗的事實。」
「您是說每個人都可以經由這樣的檢視回到自性當中?」
「沒錯!那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斷往內溯源直到這個『我』、這個最後一個概念慢慢消失為止。」
「那麼還剩下什麼呢?」我問,「到時那個人會不會變得毫無意識,或變成一個白癡?」
「不可能!相反的,他的覺知意識將達到不朽,而且得到真正的智慧。那時他將喚醒真實的自性,也會認識到人類真實的本質。」
「但那個對於『我』的感受還是存在吧?」我堅持。
「『我』這個概念只附屬於這個人、這個肉身和頭腦。」馬哈希平靜地回答,「當一個人第一次體認到他的真實自性之後,某種東西將會從他生命的深處升起、佔有他,那『某種東西』遠遠超越思想、心智,無限無極、神聖而不朽,有的人稱那為天堂,有人稱為靈魂、也有人稱為極樂世界(涅槃),我們印度教徒稱之為解脫,你可以給它任何你喜歡的名稱。當那狀態產生時,一個人不但不會迷失自己,相反的,那時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
我放下了我,我回到了我
構成我早期冥想主軸的內在自我質問是直到最近才逐漸停止的。在之前那段時期,我反覆地多次輪番質疑自己,我究竟是如何地意識到自己在身體、情緒與心智各層面上所經驗到的不同感受,但是由於過程太過枯燥、令我感到不耐,所以到最後都一一棄它們而去,隨後並轉而將冥想的重心放在將意識往它自身的核心聚焦,努力讓自己覺知到它的源頭。而現在,最重大的一刻來臨了。在意識專注的靜定狀態中,心智會向後退去、回歸到它自身,此時一個人原本熟知的世界也將開始淡出他的意識、隱身到一個像影子一樣模糊的背景中。有這麼大約片刻的時間,當這個人達到心靈上某種程度的空白狀態後,他會明顯感覺到自己被一種純粹的空無所包圍。在這個時候,他必須盡可能地維持他專注力的深度,而且固定在那個點上不動。但是光是想離開我們每天那種虛擲光陰、只活在表面的懶散生活,然後往自己的內在觀照、把全副心神都鎖定集中在某個特定的點上,就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呀!
然而就在今晚,我竟如閃電般地迅速抵達這一點,而且途中只跟在成功之前往往會出現的連續性意念流動發生輕微的衝突。我的內在世界突然湧現一股全新的大能,它化為有力的行動,帶著我以所向披靡的速度進入我更深層的內在。就這樣,第一場偉大戰役圓滿結束了,而且幾乎不費一兵一卒,隨之而起的是一種愉悅、歡喜、舒適的感覺,順利達到它的高潮。
在接下來的階段中,我已經能夠和心智脫離開來,意識到那只是思想,一個直覺的聲音告訴我:那不過是一種工具罷了。我正用一種詭異的超脫心態注視著那些思想念頭。到目前為止被證實只能讓一個人夜郎自大的心智思考能力,現在成了我亟欲逃避的東西,因為我在震驚之中看得一清二楚:一直以來我都是它的俘虜,只是自己不自知而已。在洞悉此事後,我內心突然有股慾望代之而起,要求我站在心智之外,只是讓自己單純地存在。我渴望潛入一個比思想還深邃的地方,我想知道將自己從大腦的尋常性束縛中釋放出來的感覺是什麼,然而這麼做必須是在自己意識清醒而且保持敏銳覺知的情況下。
能夠站在自己頭腦的一旁、注視它的每一個動作,好像它是屬於另外一個人的一樣,同時冷靜地觀察各種念頭與思想的興起與寂滅,真是夠怪異的了,然而還有比這樣更怪異的,就是憑著直覺領悟自己正準備滲入內在的神祕地帶——那裡隱藏著人類靈魂最幽深的角落。我覺得自己就像哥倫布,即將踏上一片未知的新大陸。一股被完美地掌控與壓抑住的期待心情在靜默中令我不住地感到興奮。
但是要怎麼讓自己擺脫大腦似乎已由來已久的專制統治呢?我記得馬哈希從未建議過我應該強迫自己設法讓所有的思想停止。「追蹤每一個想法一直到它的源頭處」是他反覆強調的,「專注在你的真實自我直到它顯現它自己,到那時你的各種想法就會自動歸於寂滅。」因此,由於我感覺到自己已追蹤找到思想的源頭,這時我就對一路上引領我的注意力得以進入這個階段的積極而強烈的態度放手,轉而讓自己降服於一種徹底的消極,但是在同時仍然保持戒備、密切注視內心世界的動態,好像一條蛇在等待牠的獵物。
這種泰然自若的狀態持續掌權,直到我發現智者的預言成真了!思想的浪潮開始自然地消失,理性思維的邏輯運作降到零點,我被我的人生截至目前為止所經驗過最怪異的感受徹底地攫取。隨著我的直覺力迅速滋長,而它的觸角也開始伸向未知的領域,這時的我彷彿產生了一種時空錯亂、天旋地轉之感。向我回報我外在身體各種感官感受的訊息也不再被聽見、感覺與記憶。我知道就在接下來的任一個時刻中,我即將置身於所有的事物之外,站在構成這個世界的奧祕的邊緣……
終於,它發生了。思想像一支被撚斷的蠟燭那樣地熄滅了,心智退回到它真正的背景中,也就是說,覺知照樣運作,但是不受思想阻礙。現在的我總算察覺到自己曾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心存懷疑,然而馬哈希卻滿懷信心地表示是到達彼岸之人所必經的心境的提昇與超越。大腦從我眼前飄走,進入一種徹底懸浮的狀態,就好像它在深層睡眠中會進入的那種狀態一樣,但是卻絲毫無損於意識層面的覺知能力。我保持完美地冷靜,可以完全覺知到自己是誰、有什麼事情正在發生。然而這分覺知能力卻是超脫個人的,它從我本身個性的狹隘限制中被抽離出來,進而被轉化成某種崇高的存在,能對萬事萬物敞開胸襟、泛愛眾生。自我仍然存在,但是它是一種被改變過的、容光煥發的自性,因為此時已有一種遠遠高過於我那無關緊要的個性——也就是昔日的我,一種更深刻而神聖的存在往上升起、進入意識層面,而形成了我。
我得到只有天堂才有的全然自由與一種幾乎無法形容的幸福感。我的雙臂以
深刻的同情擁抱所有的創造物,因為透過有可能達到的最深入的方式,
我已明白想要了解宇宙與世間的全部真相不是只單靠去原諒你
所知所見所經驗的這一切,而是去愛眾生萬物全體。
我的心在狂喜中被重新塑造了。
卡爾榮格(Carl Jung)談馬哈希尊者
*榮格(Carl G.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
馬哈希尊者是印度大地真正的兒子,他既真誠而又非凡。 在他的教誨之中,我們可以找到全印度最純淨的東西,帶著自在世界和自由人類的氣息,恰似一首千禧讚歌。 這首讚歌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終極主題,它在時間的光芒中不斷以印度精神來激發自己。 對於人和神的觀念,拉瑪那尊者的觀點給西方人以猛烈的打擊。 正如他所說的,這是一個具有東方色彩的意識,它超越了西方心理學所能觸及的範疇。 心理學只能承認,在它自身的領域裡無法提出這種思路。 然而,印度人卻早就知道,作為精神之源的角色,“自性”和“神”是無差別的,人住在自性裡面,就是與神同在,甚至也可以說,他就是神本身。 在這方面,拉瑪那是十分清楚的。
東方的修行者和西方的神秘主義者在這個目的上是一致的:將關注的重點從自我轉到自性,從人轉移到神。 這也就是說,自我將消失於自性,人將淹沒於神。 拉瑪那尊者宣稱,靈修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消滅自我。
自我和自性,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反映了東方人的內省意識,已經探索到了一定的經驗高度,這種高度是西方人難以達到的。 東 方的哲學如此有別於我們的哲學,它為我們提供了一件很有價值的禮物,但是,“若要享有這件禮物,我們就必須先獲得它。”拉瑪那的箴言,再次闡明了印度精神 ——幾千年來關於內在自我的冥想中所發現——的要旨;他的生命和工作,也再度示範了印度人為尋求那最初的自由源泉而進行的最為深層的努力。
很多東方人對本民族的精神產品,有一種很快會滅亡的憂慮。 那些外來的東西,東方人無法相信它們都出自西方最好的頭腦。 所以,他們把羅摩克里希那和拉瑪那等哲人視作現代先知。西方的擴張式文化確實可以消除很多弊端,它看上去十分有效。 但回顧這一過程,我們卻是以靈性文化的損失作為代價,這實在太昂貴了。 居住在窗明幾淨的房子裡固然舒適,但這並沒有回答另外一個問題:到底誰才是房子的居住者? 他的靈魂是否也享受到了與外在生活環境同樣整潔有序的禮遇?
人一旦開始了對外部事物的追求,他就將永不滿足,儘管生活的真正所需不多,但他卻追求得越來越多,而且僅僅出於偏見,他認為這些外在的東西永不足夠。 他完全不知道,拋開所有外在成就之後,在內心裡,他仍然是那個可憐蟲,當他有了一輛汽車卻發現人家有兩輛的時候,他仍然會抱怨自己的貧窮。 的確,人的外在生活可以實現很多進步和美化,但是,當內心的那個自己跟不上這一切的時候,它們就失去了意義。
全部生活所需的所有東西,就是喜樂的來源,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在這之上,內心裡面的那個人發出了抱怨之聲,抱怨沒有任何外在的產品能夠讓他滿意。 在追逐“精彩事物”的過程中,這種聲音越被漠視,內心中的那個人就越會成為各種厄運和不幸的源頭。 外在化的傾嚮導致了難於救治的苦難,但既然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也沒有人會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不堪,沒有人會對自己的貪得無厭感到奇怪,卻把它視作天性。 沒有人意識到靈魂的偏食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失衡,這就是西方文明的病因,在把貪婪的惡疾傳染給全世界之前,它絕不會止步。 所以,儘管這只是拉瑪那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的信念,東方智慧還是給了我們良多啟示。 他提醒我們,我們文化中某些與之相類似的東西被遺忘了,並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已經被我們拋在一邊的東西上,比如,我們內心中的那個人的命運。
拉瑪那尊者的教導,不僅對印度人很重要,對西方亦是如此。 它對全人類非常有益,對於那些不知不覺地在混亂中沉淪的個人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警醒。
馬哈希尊者是印度大地真正的兒子,他既真誠而又非凡。 在他的教誨之中,我們可以找到全印度最純淨的東西,帶著自在世界和自由人類的氣息,恰似一首千禧讚歌。 這首讚歌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終極主題,它在時間的光芒中不斷以印度精神來激發自己。 對於人和神的觀念,拉瑪那尊者的觀點給西方人以猛烈的打擊。 正如他所說的,這是一個具有東方色彩的意識,它超越了西方心理學所能觸及的範疇。 心理學只能承認,在它自身的領域裡無法提出這種思路。 然而,印度人卻早就知道,作為精神之源的角色,“自性”和“神”是無差別的,人住在自性裡面,就是與神同在,甚至也可以說,他就是神本身。 在這方面,拉瑪那是十分清楚的。
東方的修行者和西方的神秘主義者在這個目的上是一致的:將關注的重點從自我轉到自性,從人轉移到神。 這也就是說,自我將消失於自性,人將淹沒於神。 拉瑪那尊者宣稱,靈修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消滅自我。
自我和自性,這二者之間的關係,反映了東方人的內省意識,已經探索到了一定的經驗高度,這種高度是西方人難以達到的。 東 方的哲學如此有別於我們的哲學,它為我們提供了一件很有價值的禮物,但是,“若要享有這件禮物,我們就必須先獲得它。”拉瑪那的箴言,再次闡明了印度精神 ——幾千年來關於內在自我的冥想中所發現——的要旨;他的生命和工作,也再度示範了印度人為尋求那最初的自由源泉而進行的最為深層的努力。
很多東方人對本民族的精神產品,有一種很快會滅亡的憂慮。 那些外來的東西,東方人無法相信它們都出自西方最好的頭腦。 所以,他們把羅摩克里希那和拉瑪那等哲人視作現代先知。西方的擴張式文化確實可以消除很多弊端,它看上去十分有效。 但回顧這一過程,我們卻是以靈性文化的損失作為代價,這實在太昂貴了。 居住在窗明幾淨的房子裡固然舒適,但這並沒有回答另外一個問題:到底誰才是房子的居住者? 他的靈魂是否也享受到了與外在生活環境同樣整潔有序的禮遇?
人一旦開始了對外部事物的追求,他就將永不滿足,儘管生活的真正所需不多,但他卻追求得越來越多,而且僅僅出於偏見,他認為這些外在的東西永不足夠。 他完全不知道,拋開所有外在成就之後,在內心裡,他仍然是那個可憐蟲,當他有了一輛汽車卻發現人家有兩輛的時候,他仍然會抱怨自己的貧窮。 的確,人的外在生活可以實現很多進步和美化,但是,當內心的那個自己跟不上這一切的時候,它們就失去了意義。
全部生活所需的所有東西,就是喜樂的來源,這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在這之上,內心裡面的那個人發出了抱怨之聲,抱怨沒有任何外在的產品能夠讓他滿意。 在追逐“精彩事物”的過程中,這種聲音越被漠視,內心中的那個人就越會成為各種厄運和不幸的源頭。 外在化的傾嚮導致了難於救治的苦難,但既然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也沒有人會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不堪,沒有人會對自己的貪得無厭感到奇怪,卻把它視作天性。 沒有人意識到靈魂的偏食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失衡,這就是西方文明的病因,在把貪婪的惡疾傳染給全世界之前,它絕不會止步。 所以,儘管這只是拉瑪那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的信念,東方智慧還是給了我們良多啟示。 他提醒我們,我們文化中某些與之相類似的東西被遺忘了,並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已經被我們拋在一邊的東西上,比如,我們內心中的那個人的命運。
拉瑪那尊者的教導,不僅對印度人很重要,對西方亦是如此。 它對全人類非常有益,對於那些不知不覺地在混亂中沉淪的個人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警醒。
好書推介:在印度遇見馬哈希
第一位將東方靈修傳統包括瑜伽及靜心引介至西方的靈性導師首要著作
一九三○年代三個月暢銷二十五萬冊靈性經典
授權十五國.《時代周刊》讚譽:太棒了!
yogi or magic?
要如何分辨一位真正的上師和一位打著開悟旗號的靈性騙子?
即使在網路資訊即時可得的年代,要找到一位貨真價實的導師,並且確認那人就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上師,仍然是眾多現代修行者不可避免的靈性課題。
出版逾八十年,至今仍長銷不墜,穩居西方靈性領域的最重要經典!全書記述作者在三○年代東西方交流仍封閉之際,以三十之齡,旅行求道於印度各大修行道場及靈性導師,至今仍是每位前往東方的求道者重要的內在指引參考書籍。英國作家保羅布魯頓公認是最早將東方的靈修傳統包括瑜伽及靜心引介至西方的重要作家及靈性導師。
『我』這個概念只附屬於這個人、這個肉身和頭腦。當一個人第一次體認到他的真實自我之後,某種東西將會從他生命的深處升起、佔有他,那『某種東西』遠遠超越思想、心智,無限無極、神聖而不朽,有的人稱那為天堂,有人稱為靈魂、也有人稱為極樂世界,我們印度教徒稱之為解脫,你可以給它任何你喜歡的名稱。當那狀態產生時,一個人不但不會迷失自己,相反的,那時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
除非一個人開始去找尋這個真實的自我,否則疑惑和不安將會一輩子跟隨著他。每個偉大的君王和政治家都試著去掌控其他人,但在心裡的最深處,他們知道自己根本無法掌握自己。一個穿透自我最深處的人,才能夠擁有最大的力量。有許多智力很高的人,花一輩子的時間搜集各種事物的知識,問問這些人,是否他們已經解開人類的迷題,是否已經能完全掌控自己,他們一定會慚愧地低下頭來。如果你連自己都不了解,那麼去了解萬事萬物又有什麼用呢?人們總是回避著這個問題,不去探求內在真實的自我,但世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價值的呢?
如果你在『誰是我?』這個問題上持續靜心冥思,如果你開始覺知到這個身體、腦袋及所有慾望都不是真實的你,那麼從生命內在最深處會給出一個答案,解開你的疑惑。那答案會自然而然的突然浮現,你會感到一瞬間深刻的領悟。
認識那真實的自我,真理就會在你心中發光,像陽光一樣耀眼,頭腦心性不再煩擾,一股喜悅之流湧現,因為真理和喜悅本是同一,當你達到這個自我覺知的境界,將不再有任何疑惑。
其中印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之一「拉瑪那.馬哈希尊者」,便是在作者的引介下,首次讓世人認識這位導師啟悟人心的重要教導。他的修道場「聖山」更成了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全球各地來到印度的靈性尋道者及觀光客都必定一覽的著名景點。
《印度尋祕之旅》它成功捕捉了戰前印度的大部分風貌,也透露出些許布魯頓一己旅程的故事。然而,本書的意義遠大於此。它是一則細膩——而且極為重要的——探詢寓言。布魯頓告訴我們如何尋找老師,以及如何尋得他們,他還告訴我們宗教、魔法與靈性的老師之間有何差別。最後,他揭露出一些方法,讓一個人藉以識別適合自己的靈性指引,同時也讓這份指引找到他。這就是「印度尋祕」真正的祕密,而如今,它和布魯頓多年前初次提筆撰寫本書時一樣,對人們產生了莫大的助益。
一九三○年代三個月暢銷二十五萬冊靈性經典
授權十五國.《時代周刊》讚譽:太棒了!
yogi or magic?
要如何分辨一位真正的上師和一位打著開悟旗號的靈性騙子?
即使在網路資訊即時可得的年代,要找到一位貨真價實的導師,並且確認那人就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上師,仍然是眾多現代修行者不可避免的靈性課題。
出版逾八十年,至今仍長銷不墜,穩居西方靈性領域的最重要經典!全書記述作者在三○年代東西方交流仍封閉之際,以三十之齡,旅行求道於印度各大修行道場及靈性導師,至今仍是每位前往東方的求道者重要的內在指引參考書籍。英國作家保羅布魯頓公認是最早將東方的靈修傳統包括瑜伽及靜心引介至西方的重要作家及靈性導師。
『我』這個概念只附屬於這個人、這個肉身和頭腦。當一個人第一次體認到他的真實自我之後,某種東西將會從他生命的深處升起、佔有他,那『某種東西』遠遠超越思想、心智,無限無極、神聖而不朽,有的人稱那為天堂,有人稱為靈魂、也有人稱為極樂世界,我們印度教徒稱之為解脫,你可以給它任何你喜歡的名稱。當那狀態產生時,一個人不但不會迷失自己,相反的,那時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
除非一個人開始去找尋這個真實的自我,否則疑惑和不安將會一輩子跟隨著他。每個偉大的君王和政治家都試著去掌控其他人,但在心裡的最深處,他們知道自己根本無法掌握自己。一個穿透自我最深處的人,才能夠擁有最大的力量。有許多智力很高的人,花一輩子的時間搜集各種事物的知識,問問這些人,是否他們已經解開人類的迷題,是否已經能完全掌控自己,他們一定會慚愧地低下頭來。如果你連自己都不了解,那麼去了解萬事萬物又有什麼用呢?人們總是回避著這個問題,不去探求內在真實的自我,但世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有價值的呢?
如果你在『誰是我?』這個問題上持續靜心冥思,如果你開始覺知到這個身體、腦袋及所有慾望都不是真實的你,那麼從生命內在最深處會給出一個答案,解開你的疑惑。那答案會自然而然的突然浮現,你會感到一瞬間深刻的領悟。
認識那真實的自我,真理就會在你心中發光,像陽光一樣耀眼,頭腦心性不再煩擾,一股喜悅之流湧現,因為真理和喜悅本是同一,當你達到這個自我覺知的境界,將不再有任何疑惑。
其中印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之一「拉瑪那.馬哈希尊者」,便是在作者的引介下,首次讓世人認識這位導師啟悟人心的重要教導。他的修道場「聖山」更成了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全球各地來到印度的靈性尋道者及觀光客都必定一覽的著名景點。
《印度尋祕之旅》它成功捕捉了戰前印度的大部分風貌,也透露出些許布魯頓一己旅程的故事。然而,本書的意義遠大於此。它是一則細膩——而且極為重要的——探詢寓言。布魯頓告訴我們如何尋找老師,以及如何尋得他們,他還告訴我們宗教、魔法與靈性的老師之間有何差別。最後,他揭露出一些方法,讓一個人藉以識別適合自己的靈性指引,同時也讓這份指引找到他。這就是「印度尋祕」真正的祕密,而如今,它和布魯頓多年前初次提筆撰寫本書時一樣,對人們產生了莫大的助益。
專業冷感
註:本文原作者木羽飛,與童同行
我常常跟女兒說,有些行業,是不能隨隨便便踏足的,像醫生、社工、老師、記者等,因為它不僅僅是一份用來糊口的工作,它還需肩負起社會責任。舉例說,當你成為一個醫生,你必須要有熱誠和良心;當你成為一個社工,你也應該有足夠的同理心和正義感。因為你的冷感,會令很多人受苦。
最近女兒相繼出水豆,接觸兒科醫生多了,也不禁慨歎,在這小城市中想找個溫柔體貼的兒科醫生,難度好比海底撈針。
曾經看過一個兒科醫生,是地區名醫,每次帶女兒求診,都要抱著「去朝拜」的心態,只要信,不要問,否則會遭白眼。記得有回女兒病了,我們趕不及回家帶她去「名醫」處求診,只好「幫襯」家樓下的普通科醫生。翌日,我們拿著吃過的藥去找「名醫」,那「名醫」看都不看,只丟下一句:「其他醫生開咩藥,我無興趣知!」
那鼻子,真大得可怕。
自那次起,我們沒再幫襯那「名醫」,因為一個連病人吃過甚麼藥都不關心的醫生,實在很難令人有信心。
今趟小女兒發燒,懷疑被家姐傳染了水豆,我帶她去看另一位兒科醫生。那男醫生五十開外,看來很有經驗的,我抱着發燒中的女兒,緩緩的問他:「家姐打過水豆針,但妹妹無打,如果真的被傳染了,會辛苦好多嗎?」他雙眼盯著電腦屏幕,冷冷的說:「咁梗係啦,如果家姐出四十粒,佢(妹妹)咪會出四百粒囉!」
或許是真實,或許是靠嚇,但同一句說話,如果用不同語氣不同態度講,效果會很不一樣。
醫生,我知你很忙,但你知否一句體貼的說話,對病人是何等重要?甚至有些時候,你那句話可能比你開的藥更有效,尤其當你是位兒科醫生的話。請別再對你的專業冷感。
飲食治療減慢性病風險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醫生
提起營養師, 相信很多人會聯想到減肥,其實體重管理只是營養師工作的一小部分。飲食治療在治療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臟病等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均衡地飲食是有效控制體重、防治慢性病發生的良方,營養師的工作亦包括為這些病人制定飲食計劃,讓病人能控制病情。
瑪麗醫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部營養師張桂嫦指出,很多人為了減重,會盲目跟從坊間流傳的偏方食療,最後不但減重不成,更可能影響健康 。曾經有病人誤信網路吹捧進行「斷食減肥」,一個星期有數天不吃固體食物,只喝清水和果汁,結果因為進食太少,常常手腳冰冷,而且還產生口臭,更因血糖過低而在街上暈倒。
當她參加了瑪麗醫院的體重控制課程後,經過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義肢矯形師等多個範疇的專業指導,終於明白正確而有效的減重方法是需要配合均衡飲食、適當運動, 還有正面和持之以恆的心態,最後成功減重, 膽固醇更降至理想水平。
很多人都有錯覺,以為有效的飲食治療等於淡而無味、吃不飽,又或者是沒有變通的飲食方式,張桂嫦指事實並不如此︰「有效的飲食治療是透過營養師為病人仔細評估飲食習慣、食物選擇、烹調方法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而提供治療方案及可行辦法,以配合工作、活動需要及所服藥物來控制病情,並不是一成不變。」
不少糖尿病病人誤以為飲食治療便等於只戒甜食,完全忽略了定時定量、均衡飲食的重要,這絕對是錯誤的概念。更有些病人得知自己患上糖尿病後,便戒掉五穀類,正餐只吃菜和肉類,結果不但每天沒氣沒力,血糖亦沒有改善。因為穀類食物提供的碳水化合物, 是我們每天最主要的熱量來源。攝取太多雖會令血糖上升, 但攝取太少也會令血糖過低, 引致其他風險, 當身體需要分解蛋白質和脂肪作為熱量來源的時候, 便會增加腎臟和血管的負擔, 慢慢便導致併發症的發生。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 愛與關懷
Terrence(化名)小學一年級時,上課不專心,情緒大起大落,曾在發脾氣的時候推撞同學,令媽媽十分擔心,所以帶Terrence接受評估。
醫生與媽媽詳細談論後,發現原來在這六年間,Terrence已轉換過好幾位照顧者,父母都需要工作,出世後先由外公外婆照顧Terrence,約兩歲便交由爺爺嫲嫲來照顧,四歲起父母便僱用外籍家庭傭工來照顧Terrence,但這位外傭只會埋頭苦幹做家務,甚少和Terrence說話和溝通,即使Terrence對她主動逗她說話和玩耍,外傭很多時候都不瞅不睬。
雖然父母放工後和假日都會陪伴Terrence,但父母漸漸發覺不對勁。為何Terrence越來越不想與人溝通,自我封閉,脾氣亦越來越大,常常與同學爭執,老師亦發覺Terrence上課越來越不專心,失去了學習興趣。
小朋友在童年發展期,會渴望被愛和關懷,喜歡與人建立感情聯繫,若基本情感需求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小朋友便會變得焦慮緊張和脾氣暴躁。小朋友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多與人溝通,從而學會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想法,但態度冷淡的外傭忽略了Terrence對愛和關懷的需要,令他越來越退縮和焦慮,脾氣暴躁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父母商量後,母親決定辭去工作,留在家中照顧Terrence,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大家的感情自然增進了,平日母親在家時,亦會與Terrence一起做些簡單的家務,例如摺衣服和抹桌子等,不但可增加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而且加強感情交流。數月後,Terrence不但情緒穩定下來,學習動力和專注力亦回復正常。孩子的情緒問題,只要與心理治療師和醫生仔細分析,找出及處理問題的根源,往往能不藥而癒。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董富賢
中產4口家 旅居4年另類學習
-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晴報 - (冼偉倫攝)
【】成績緊要定體驗生活緊要?十個家長必有九個揀前者。
七年前「劈炮唔撈」,當上全職爸爸的岑皓軒
(Matthew),做事向來破格,這個非常父親今年將與妻兒出走,展開四年旅居生活,用另類方式令兒子變得「國際化」。
七年前「劈炮唔撈」,當上全職爸爸的岑皓軒
(Matthew),做事向來破格,這個非常父親今年將與妻兒出走,展開四年旅居生活,用另類方式令兒子變得「國際化」。
全職湊仔公岑皓軒,在內地擁三個甲級寫字樓單位,加上在港有個麗港城三房單位自住,太太Isabella是中學教師;家庭
月入約九萬元,生活無憂。但他們不甘安於現狀,最近Isabella已辭工,他們將於下月展開四年旅居曼谷、成都、高雄及沖繩大計。
月入約九萬元,生活無憂。但他們不甘安於現狀,最近Isabella已辭工,他們將於下月展開四年旅居曼谷、成都、高雄及沖繩大計。
放下既有價值觀再出發
「到泰國學按摩及瑜伽,去成都學茶道,在高雄感受文化藝
術,沖繩就學習養生之道。」Matthew說旅居生活除了玩
樂,更想放下既有的價值觀,重新做個小孩學習新事物,參
加素食及身心靈交流,希望四年後碩果纍纍,回來跟朋友分
享見聞。
術,沖繩就學習養生之道。」Matthew說旅居生活除了玩
樂,更想放下既有的價值觀,重新做個小孩學習新事物,參
加素食及身心靈交流,希望四年後碩果纍纍,回來跟朋友分
享見聞。
朋友得悉他的計劃,幾乎個個「O嘴」,有人覺得他瀟灑,有人問他為何犧牲事業及資產,「一般人努力事業,變出資產,換取自由自在。我已有資產,為何說犧牲?就算賺多七位數字,生活也不會改變太多;賺少七位數字,亦不會無飯開。」他坦言旅居念頭催生,皆因他們希望藉這個歷奇之旅,重拾身心靈健康。
讓兩子感受不同文化
爸媽掏空自己重新學習,兩子亦隨行探索新事物。Matthew從不擔心孩子的教育銜接,他笑說:「太太是教師,呢個
Game(香港教育)佢知點玩,孩子到當地亦會讀國際學
校。」Isabella補充:「孩子學語言就如海綿吸水,屆時佢哋
可學日文、普通話及泰文,還有四川及閩南話等,最重要是
感受不同文化,跟不同國籍的人交流。」
Game(香港教育)佢知點玩,孩子到當地亦會讀國際學
校。」Isabella補充:「孩子學語言就如海綿吸水,屆時佢哋
可學日文、普通話及泰文,還有四川及閩南話等,最重要是
感受不同文化,跟不同國籍的人交流。」
3物業月收4萬租當旅費
旅居四年需要多少「彈藥」?精打細算的Matthew坦言,內地物業每月收租四萬多元,加上「賺人仔,使泰銖、台幣和日圓的匯率優勢」,應無後顧之憂,「物業就是cash
generator,在曼谷租2,000平方呎單位不過一萬港元!」
generator,在曼谷租2,000平方呎單位不過一萬港元!」
不怕積蓄耗盡?他說:「別人儲錢為買樓,我已有四個物業,它們每日都搵緊錢,積蓄對我已無太大意思。」
親教畫畫去露營 取代playgroup
港爸港媽為谷子女百般才藝,參加大量playgroup、興趣班,甚至讀兩間幼稚園,可謂扭盡
六壬。但Matthew卻有另一套法寶,他們帶孩子去沙灘嬉水、爬草地、執樹葉,沒有
playgroup及興趣班,換來是自家教授水彩畫及露營體驗。他指童年快樂對日後成長至為重要,故夫婦從不施壓,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
六壬。但Matthew卻有另一套法寶,他們帶孩子去沙灘嬉水、爬草地、執樹葉,沒有
playgroup及興趣班,換來是自家教授水彩畫及露營體驗。他指童年快樂對日後成長至為重要,故夫婦從不施壓,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
採訪當日,四歲大仔Michael手拿六吋長剪刀剪紙,換了其他家長一定擔心危險。惟Matthew卻處之泰然:「我哋放心畀佢take a risk,佢反而會更加小心,亦可以增加他們自
理的信心。」
理的信心。」
做好全職爸爸 讓囝囝模仿
當了全職爸爸數年,他說最大收穫是見證兩子成長,「許多爸爸因工作關係,跟子女相處
時間不多,其實小孩子,尤其係男仔,小時候都需要一個男人角色作模仿。」Matthew說兩子從小學他跟街坊打招呼、搭訕,所以自小不怕陌生人,亦很易與人混熟,完全體驗
Isabella口中的「world without strangers」的境»
時間不多,其實小孩子,尤其係男仔,小時候都需要一個男人角色作模仿。」Matthew說兩子從小學他跟街坊打招呼、搭訕,所以自小不怕陌生人,亦很易與人混熟,完全體驗
Isabella口中的「world without strangers」的境»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頸椎病的防治與調理
近年來,由於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例如開車、閱讀、過度使用手機和電腦等,令頸椎病個案逐年增加。此病的主要表現包括頸部及其周圍部位酸困不適、疼痛、麻木、冷涼感、活動受限等,嚴重者可以出現心慌、頭痛、眩暈、嘔吐、走路不穩等症狀。
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因為頸部長時間的姿勢不良造成的。過度和長期的低頭、仰視或者單側方向的姿勢,勢必造成頸椎局部的肌腱韌帶緊張疲勞,血流不暢,神經根受壓,甚至頸椎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刺激和壓迫相鄰的神經和血管,出現相應的症狀。
臨床上一般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脊髓型和混合型。神經根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最為常見,其他類型可在此基礎上加重發生,也可以直接爆發。
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表現為脖子局部或兼有肩背部的疼痛麻木,頸椎活動不適;如果交感神經受到刺激,病人還會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心慌等症狀,這就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如果勞損較久,出現骨質增生或椎間盤突出,刺激或壓迫脊髓,形成脊髓型頸椎病,就會出現四肢無力,動作不靈活,走路不穩或失去平衡,重者可致部分或完全癱瘓;如果病變影響到椎動脈,出現體位性眩暈,特別是在患者扭頭、低頭或抬頭時突發眩暈,或伴有噁心嘔吐等,就是椎動脈型頸椎病。
當然患者發病不可能像教科書所描述的那樣界限分明,還會同時出現不同類型的症狀和體徵,就是混合型頸椎病。
治療頸椎病的方法很多,剛發病的輕症患者通過適當休息,保持正確體位,熱敷、按摩等就可以緩解。重者就要找醫生幫忙了。中醫臨床多採取針灸、推拿的方法,一般都能取得滿意的療效。常用穴位有風池、翳風、頸部夾脊穴、大椎、肩井、阿是穴等。有經驗的中醫會辨證進行各種針刺方法,或推、拿、按、摩、滾、扳、拉伸、復位等方法,也可酌情配合牽引、火罐、艾灸、電療等。
怎樣預防頸椎病的發生?首先注意保持健康的頸部姿勢,使頸椎處於自然挺拔的生理狀態,不要長時間低頭或固定姿勢工作,如果閱讀、開車等時間過長,要適當休息,做些簡單的頸椎活動,增強血液循環,避免勞損的發生。另外,枕頭的高低也很重要,不用過高的枕頭,古語「高枕無憂」現在來看是值得商榷的,它使得頸椎處於過曲狀態,很容易造成頸椎病的發生。
此外,平時的身體鍛煉,包括全身鍛煉和局部的頸椎操(用頭做8字運動,包括前屈、後仰、左右旋轉)等,可以活血通絡,增強機體免疫力,對防治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孫素明
2014年6月18日 星期三
「獨享」經濟的潛力
註:本文轉載自香港経濟民生同盟
本地獨立樂隊最近推出了一首新歌,名為《給親戚看見我一個人食吉野家》,講述主角一個人去快餐店用餐,卻碰見一位男親友,對方扶老攜幼,自己卻獨自一人,於是在腦海盤算各樣的下台階,例如訛稱自己的朋友未到,以減少自己的「社交壓力」。跟台灣朋友傑少邊聽邊看歌詞,臉露疑惑的神色:「怎麼『獨立樂隊』的想法亳不『獨立』?在台灣,獨居、獨自用餐,甚至獨自旅行,已經是一種很『酷』的lifestyle,而且商機無限!」真不愧是跨國企業市場部的主管。
回想自己上次獨遊台灣的經驗,的確沒有因此而帶來不便。首先我滿以為酒店最小的是二人房,若一人租住還是要付兩人的價錢。誰知台灣很多民宿都有提供單人房,價錢只比二人房略貴,而且設施一應俱全。飲食方面,不管是中菜、西餐抑或台式咖啡店,一定會安排適量舒適的單人座位,繁忙時間更會安排服務大使替隻身前來的客人找位子;而且一定有一人套餐,我還「獨享」了一頓份量十足的佛跳牆餐。本來「獨闖」台灣的我,結果只覺賓至如歸,一點「闖」的味道都沒有。
「但是人多消費高,照顧單人客不划算!」
「時代不同了,人多消費多的定律已不是絕對!」傑少觀察到「獨腳」客,反而被其他組合的客人更願意花錢。因為無須遷就同行者的喜好,無須顧及同行者對自己消費選擇的眼光,我行我素,反而花得更放心隨意。他們會傾向消費價格更高、更專業的貨品或服務,而他們的回頭率、忠誠度更高。照顧好多幾個隻身前來的客人,回報比服務結伴前來者可能更具成本效益。紐約大學的統計證明了這一點,單身人口平均每年消費34000美元,比已婚但沒有小孩的多出6500美元。
事實上,歐美、日本,甚至是內地等地,因為人口老化、少子化和個人主義盛行而衍生了龐大的單身市場。歐美出現徒手摺合的單人傢俱,日本開設一人卡拉OK,還有內地的網購市場,去年「光棍節」(即單身節) 的銷售額達到300億人民幣!
一個人的生活,同樣可以不愁寂寞哩。
本地獨立樂隊最近推出了一首新歌,名為《給親戚看見我一個人食吉野家》,講述主角一個人去快餐店用餐,卻碰見一位男親友,對方扶老攜幼,自己卻獨自一人,於是在腦海盤算各樣的下台階,例如訛稱自己的朋友未到,以減少自己的「社交壓力」。跟台灣朋友傑少邊聽邊看歌詞,臉露疑惑的神色:「怎麼『獨立樂隊』的想法亳不『獨立』?在台灣,獨居、獨自用餐,甚至獨自旅行,已經是一種很『酷』的lifestyle,而且商機無限!」真不愧是跨國企業市場部的主管。
回想自己上次獨遊台灣的經驗,的確沒有因此而帶來不便。首先我滿以為酒店最小的是二人房,若一人租住還是要付兩人的價錢。誰知台灣很多民宿都有提供單人房,價錢只比二人房略貴,而且設施一應俱全。飲食方面,不管是中菜、西餐抑或台式咖啡店,一定會安排適量舒適的單人座位,繁忙時間更會安排服務大使替隻身前來的客人找位子;而且一定有一人套餐,我還「獨享」了一頓份量十足的佛跳牆餐。本來「獨闖」台灣的我,結果只覺賓至如歸,一點「闖」的味道都沒有。
「但是人多消費高,照顧單人客不划算!」
「時代不同了,人多消費多的定律已不是絕對!」傑少觀察到「獨腳」客,反而被其他組合的客人更願意花錢。因為無須遷就同行者的喜好,無須顧及同行者對自己消費選擇的眼光,我行我素,反而花得更放心隨意。他們會傾向消費價格更高、更專業的貨品或服務,而他們的回頭率、忠誠度更高。照顧好多幾個隻身前來的客人,回報比服務結伴前來者可能更具成本效益。紐約大學的統計證明了這一點,單身人口平均每年消費34000美元,比已婚但沒有小孩的多出6500美元。
事實上,歐美、日本,甚至是內地等地,因為人口老化、少子化和個人主義盛行而衍生了龐大的單身市場。歐美出現徒手摺合的單人傢俱,日本開設一人卡拉OK,還有內地的網購市場,去年「光棍節」(即單身節) 的銷售額達到300億人民幣!
一個人的生活,同樣可以不愁寂寞哩。
課室變變變 未來教育不一樣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學生手上有課本、每個課室有老師,分數至上爭第一……傳統模式如此,未來卻不一定這樣子。新知識世代具競爭力的人才,在怎樣的課室中教出來?改變其實已經開始了。
若求學是為求分數,則港式填鴨教育又或星洲及南韓等的「亞洲模式」,應當是首選,但未來的教育,是否如此就足夠?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年代,重塑教育模式(rethink the school day)成為重要議題。美國總統奧巴馬於今年4月到訪一間高中,明言新一代的競爭對手是全球青年,要贏就靠創新及有拼勁,教育不能再沿用過往上世紀40至60年代的舊制,需要改變。
結合網上學習 學生更自主投入
事實上,改變已經開始了!在各地紛紛推出不一樣的教育新模式:
‧英國
將於2016年在倫敦開辦的Ark Pioneer Academy,近日受到當地媒體關注,因為該校的8至14歲的中小學生,將接受「Blended Learning」(混合教育)模式的新試驗,學生在課堂上不只有老師,還結合電腦上網學習。老師數目減少,角色轉變為帶領學生網上學習及討論。
報道指,學生因應各自的學習步伐,由電腦給予合適程度的指導及練習,比起傳統課堂,學生更能投入及自主學習,主動汲取知識。而類似的教育模式在美國亦已於部分學校採用,課堂上約四分一時間透過電腦學習,目標是令學生於一年時間內學到傳統教學需一年半時間的知識。
‧美國
未來會否有更多課堂被徹底翻轉?《紐約時報》去年底報道,底特律有一間被稱為「翻轉學校」(flipped school)的Clintondale High School,一改傳統,本來上課是聽書,回家做功課,但該校學生卻回家後才「聽書」,觀看由老師拍攝的教學片段學習知識,翌日回校可向老師發問,課堂上做作文、算術或科學研習。老師在課室不會一味「講書」,有更多時間觀察學生進度。據報道指,學生不合格率由本來近三成減少至一成以下,已有其他學校仿效並有教育界人士前往參觀考察。
自學解決難題 不需課本老師
‧法國
有沒有想過,課堂上不一定有老師?也不一定需要有課本?法國一間科技學校便兩者也沒有,每名學生面前各有一部電腦,由電腦給予難題,只有簡單提示,2至5個學生分為一組,自行上網學習解決題目所需要的知識。學生追求的不是分數,而是如何自主學習來完成題目。學生由18至30歲不等,入學不設門檻。當地報道指,有一些名校對此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感興趣及有意引入。
法國當地對此新教學法的意見兩極,有人認為學校應至少教學生最基本知識,完全讓學生自主學習太天真,但也有當地的科技部門官員認為,這種教學法正好能夠培養出適合現今數碼經濟時代的年輕人。
新的教育模式,成績仍待時間引證,但無可否認,都是衝着新知識年代最需要怎樣的人才而跳出傳統求變。
今年3月,《紐約時報》曾有文章「創造力可以在課堂習得嗎?」指傳統的學術科目仍然重要,但市場需要創造力,並引述美國學者Gerard J. Puccio指,批判思維向來被視為通往成功的關鍵,但現已不足夠,「在快速變化世界裏生存,你需要創造力。」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會人人考第一,也有人或比其他人愛想像,但文中提到一種信念,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變得更加富有創造力。鼓勵學生萬無一失的想法,只會創造出太多思維刻板的人。
教育是塑造孩子未來的重要過程,在追求分數的教育制度下,無論家長及學生也只能被「洗腦」,一味追求分數,但面對新知識的世界,這還說得準嗎?
世界其他角落,有不少課堂開始變得不一樣,本港卻仍然只是將一堆重複又重複的練習功課堆在孩子枱頭,小小腦袋連留白的空間也被視為「多餘」,又何來學習自主創造?
看着各地對教育模式求變,難道你還相信,催谷孩子拼分數就已足夠?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失敗?挫折?不足為𢣷
註:本文轉載自yahoo 新聞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然而知易行難,當我們真正面對失敗時,自信難免會遭受打擊,挫敗感亦油然而生。著名多媒體創作人鄭丹瑞和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的成就已毋庸置疑。究竟他們有何妙法令其失敗的經驗成為成功路上的基石?
人的一生有很多機會,究竟時下年輕人應該如何選擇,才能把握那些正確的機會,避免失敗?一直致力推動青少年發展的香港賽馬會就請來鄭丹瑞和李麗珊擔任「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的導師。鄭丹瑞(阿旦)在80年代後期是紅極一時的DJ,之後踏入銀幕亦同樣成功,然而他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選擇退居幕後,於另一個範疇再創出一番事業,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抉擇和獨到眼光。
對此,阿旦說道:「其實什麽是對的機會,什麽是錯的機會,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不過,只要我們抓緊每一個機會,即便那個機會令你失敗和遭受挫折,但你也會從中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不需懼怕失敗,因為經歷失敗正正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並非所有機會都是好的機會,因為有些機會可能令我們行差踏錯,故阿旦亦補充:「除了抓緊每個機會,我們更要認識一些對的人,可以引領我們的人,讓我們能選擇對的路,做對的事。」
怎樣才算可以引領自己的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金牌得主「風之后」李麗珊就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為一眾年輕學員舉例說明。原來一向拼搏的李麗珊在兒時是一個凡事只做七成的人,「七成珊」的花名亦由此而來。直到12歲那年的夏天,她在舅父的帶領下接觸到滑浪風帆。其舅父在長洲經營滑浪風帆中心,但他想讓李麗珊知道機會得來不易,從而明白絕對不能輕言放棄,故在此後的一個多月只讓李麗珊在餐廳幫忙,一邊改掉她凡事不盡力的陋習,一邊學懂珍惜機會的重要。當李麗珊徹底改掉其凡事做七成的陋習後,其舅父才讓她踏上帆板,李麗珊的奧運冠軍之路才由此而起。「風之后」細訴兒時往事,目的是勉勵學員們能認清自己的目標,追尋自己的夢想。
「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從體格、心智、社交三方面教導學員,讓他們從中學會如何成為成功的領袖。阿旦希望學員透過計劃傳授成為領袖在社交方面的要點:「作為領袖,最重要的是你能否把你的理念以正確的說話和技巧感染大家,令大家信服,我希望把我自己的一套技巧傳授給學員。」至於李麗珊則從心智方面著手,她表示:「要成為出色的領袖,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目標,倘若你所設立的目標並不足以令你全情投入和付出,那這絕對不是你的目標。只有明白自己心中的目標,才有奮鬥的毅力和勇氣。」
香港賽馬會與東華三院及曼聯合作舉辦的「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為北區、元朗及南區合共49位青少年提供領袖訓練,由著名跨媒體創作人鄭丹瑞、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及曼聯足球學校駐港總教練奧拜恩擔任導師,透過足球教練班、互動工作坊及由學員籌劃的社區足球活動,讓青少年增強自信及領導才能。表現卓越的青少年領袖將獲推薦於8月中前赴英國進行交流。
「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詳情可瀏覽:http://campaign.hkjc.com/ch/yfd/programs-leadership-overview.aspx
常言道:「失敗乃成功之母」。然而知易行難,當我們真正面對失敗時,自信難免會遭受打擊,挫敗感亦油然而生。著名多媒體創作人鄭丹瑞和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的成就已毋庸置疑。究竟他們有何妙法令其失敗的經驗成為成功路上的基石?
人的一生有很多機會,究竟時下年輕人應該如何選擇,才能把握那些正確的機會,避免失敗?一直致力推動青少年發展的香港賽馬會就請來鄭丹瑞和李麗珊擔任「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的導師。鄭丹瑞(阿旦)在80年代後期是紅極一時的DJ,之後踏入銀幕亦同樣成功,然而他卻在事業的高峰期選擇退居幕後,於另一個範疇再創出一番事業,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抉擇和獨到眼光。
對此,阿旦說道:「其實什麽是對的機會,什麽是錯的機會,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不過,只要我們抓緊每一個機會,即便那個機會令你失敗和遭受挫折,但你也會從中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不需懼怕失敗,因為經歷失敗正正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並非所有機會都是好的機會,因為有些機會可能令我們行差踏錯,故阿旦亦補充:「除了抓緊每個機會,我們更要認識一些對的人,可以引領我們的人,讓我們能選擇對的路,做對的事。」
怎樣才算可以引領自己的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金牌得主「風之后」李麗珊就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為一眾年輕學員舉例說明。原來一向拼搏的李麗珊在兒時是一個凡事只做七成的人,「七成珊」的花名亦由此而來。直到12歲那年的夏天,她在舅父的帶領下接觸到滑浪風帆。其舅父在長洲經營滑浪風帆中心,但他想讓李麗珊知道機會得來不易,從而明白絕對不能輕言放棄,故在此後的一個多月只讓李麗珊在餐廳幫忙,一邊改掉她凡事不盡力的陋習,一邊學懂珍惜機會的重要。當李麗珊徹底改掉其凡事做七成的陋習後,其舅父才讓她踏上帆板,李麗珊的奧運冠軍之路才由此而起。「風之后」細訴兒時往事,目的是勉勵學員們能認清自己的目標,追尋自己的夢想。
「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從體格、心智、社交三方面教導學員,讓他們從中學會如何成為成功的領袖。阿旦希望學員透過計劃傳授成為領袖在社交方面的要點:「作為領袖,最重要的是你能否把你的理念以正確的說話和技巧感染大家,令大家信服,我希望把我自己的一套技巧傳授給學員。」至於李麗珊則從心智方面著手,她表示:「要成為出色的領袖,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目標,倘若你所設立的目標並不足以令你全情投入和付出,那這絕對不是你的目標。只有明白自己心中的目標,才有奮鬥的毅力和勇氣。」
香港賽馬會與東華三院及曼聯合作舉辦的「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為北區、元朗及南區合共49位青少年提供領袖訓練,由著名跨媒體創作人鄭丹瑞、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及曼聯足球學校駐港總教練奧拜恩擔任導師,透過足球教練班、互動工作坊及由學員籌劃的社區足球活動,讓青少年增強自信及領導才能。表現卓越的青少年領袖將獲推薦於8月中前赴英國進行交流。
「賽馬會青少年足球領袖計劃」詳情可瀏覽:http://campaign.hkjc.com/ch/yfd/programs-leadership-overview.aspx
訂閱:
文章 (Atom)
論
用戶不喜歡該評論0Tommyho • 25分前 舉
用戶喜歡這個評用戶不喜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