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因果相续、生死轮回”现象的原因

因果相续、生死轮回”现象的原因 

 慈航大师 
【我若实无,谁于生死,轮回诸趣?谁复厌苦,求趣涅盘?】
外人又问:“如果这个我实在是没有的话,那末,甚么东西去受生死轮回诸趣呢?既然没有实我,试问那一个去厌苦,又有谁去求趣不生不灭的涅盘呢?” 

 【所执实我,既无生灭,如何可说生死轮回?常如虚空,非苦所恼,何为厌舍求趣涅盘?故彼所言,常为自害。】
  唯识家驳斥他说:“你们所执的实我,既然是没有生灭,那末,怎样可以说甚么生死轮回呢?既然同虚空一样,没有苦能恼害他,还说甚么厌舍生死而求向涅盘呢?所以他所说的话,都是常常自害自己。” 

【然有情类,身心相续,烦恼业力,轮回诸趣;厌患苦故,求趣涅盘。】
  然而我们有感情的众生,从无始以来身心相续,向来没有间断过,由贪瞋痴等烦恼所造的业力,以致有轮回诸趣;因为厌离灾患苦难的原故,所以求向涅盘的妙果。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现在把前面所说的我执,总结起来说:“由上面种种教理的原故,就可以证明决定没有实我。既然没有实我,那末,从甚么地方现出来的我相呢?
但有诸识,从无始以来,剎那剎那前灭后生,所以有因果相续。本来没有实我,但因众生的虚妄熏习,好像有我相现前,以致在似我之中,虚妄执着以为实我。”--来源:慈航大师《成唯识论讲话》(连载15



千萬別錯會,一步错步步错!《大学》中"格物"的物,不是"外物",而是"私欲"

千萬別錯會,一步错步步错!《大学》中"格物"的物,不是"外物",而是"私欲"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大学》中所言“格物”极为重要,孔子以“格物、致知”为“诚意、正心”之本。它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人如果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明德于天下的话,必须要以“格物”为前提,那么“格物”就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功夫,也是“大学之道”的基石。“格物”不当就会导致对“致知”的不明白。

“物有所未格,则知有所不明。”但是,如此重要的理念,在历史上名家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解释,却没能刨根问底,正如司马光说的“未尽古人之意”。
印光法师批评北宋二程(程颢、程颐)、朱熹,把“格物”的“物”误认为天下事物的“物”,而不知道这个“物”字,是指我们心理上,不合理、不正当的私欲来说的,不是指外面的事物。因为在心理上有了不合理的私欲,那么他的认识、知识及见解就会不正,那么一切的是非标准就会扭曲、不妥当、不适宜,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镜一样。

比如:一个人很爱他的妻子,那么他妻子再不好的行为,他都觉得很好,不去怪罪。就是因为他的“正知、正见”就会被“自私的念头、欲望”所遮挡、遮蔽,于是就成了偏邪不正了。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语出《大学》),是说溺爱自己子女的人,看不到孩子的缺点;贪得无厌的农夫,看不到自己禾苗的茁壮。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假如格去、革除了这个因私欲而产生的宠爱、溺爱,那么他的妻子和儿子种种不好的行为,自然也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因此,只有格去了私欲、偏见,才能做到“致知”,获得正知,然后才能“诚意、正心”。即使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也是能做到的,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
假如用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的注解,认为推求穷究我的认知,以竭尽、穷尽的知道天下所有事物道理的人,才有资格做到“格物”,这样就把“致知”作为“格物”的根本了,这个世界上能做到“格物”的人,就真的很稀少了。不要说平常的人没法做到,就连圣人也是不大能做到的。既然无法做到“格物”,又怎能做到“诚意和正心”呢?

程、朱理学,只说正心诚意,不说致知格物,把根本当做枝节,以枝节作为根本。倒行逆施圣人治心、治身、治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导致世界上的各种乱象,无法得到解决。一国之君、一家之主,真能做到心中没有不合理的私欲,那么就会达到国泰民安、幸福安康的境界了。--参考书目:《印光法师文钞》、《大学》

因䏻变:“等流习气” 与 “异熟习气”

因䏻变:“等流习气” 与 “异熟习气” 

 慈航大师 

【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
  前面这三种都叫做能变的名,因为它有两种能变:一、因中能变,二、果地能变。 

【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等流因:是二取习气,即善、恶、无记,三性种子各生现行。
异熟因:是诸业习气,即前六识所造的善恶业,除第七识及无记性。等流习气是因缘,异熟习气是增上缘。
  在能变方面分为二种:一、因能变,二、果能变。

现在先讲因能变在因能变中又分二:一、等流因,二、异熟因。
甚么叫做等流习气呢?就是前七个识,熏下来的善、恶、无记三性的种子,这叫做等流因;将来这种子还生三性,叫做等流果
甚么叫做异熟习气呢?就是前六识,所造的善、恶业,而将来得到异熟识的无记果,所谓“因是善恶,果招无记”,这叫做异熟果。这两种习气的因,未生者令熏生,已生者令熏长,所以叫做熏令生长。--来源:慈航大师《成唯识论讲话》(连载16)

(异熟习气:为“等流习气”的对称。能招感三界异熟果的业种,即前六识的有漏善、恶业,熏习第八识而生的业种子。习气,是种子的异名,以其具有熏习之义,故又称习气。此业种子,即是第六识相应的,善、恶等思心所的种子,乃招感第八异熟识之增上缘,而第八异熟识则是一切有情总报的果体。--《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理悟”是眼目 “事修”两条腿

“理悟”是眼目 “事修”两条腿 

净慧老和尚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理想,也懂得很多的道理,但由于他没有腿,所以不会有什么成就,所谓的理想不过是空想而已,懂得一点道理也不过是说食数宝。  

还有一种人有腿没有眼睛。尽管他的腿很健康,一天能走很多路,由于他没有眼睛,不过是盲闯而已,毫无方向地在那里走。也许走来走去,仍在原地方,根本没有挪窝。这种人,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因为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在佛教里边,有眼睛没有腿,比喻有理论没有实践。这种人往往把佛法的道理讲得一套又一套,修行的理路也懂得一点,但就是不肯去做,或者想做又下不了决心。这种人虽然能说,但由于不能行,所以他永远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永远只能停留在替人数珍宝的阶段。
  有腿没有眼睛,比喻对佛法的道理、修行的要领并不十分了解,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只知道跟着人从形式上去念经拜佛。这种人修行只不过是盲修瞎炼而已。盲修瞎炼也不能够到达目的地。因为他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修,修行的路途当中有那些问题,他并不了解。

  佛教既重视智慧,也重视禅定等实修。二者缺一不可,好比眼睛和腿。除了智慧和禅定之外,还有一个基础,就是戒律。智慧是眼目,禅定是身体,戒律是两条腿,所谓“慧目、定身、戒足”。这是从三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讲,实践就等于是两条腿,理论则好比是眼睛。从禅宗修行的目标来说,“理悟”是眼目,“事修”则是两条腿。  

能够从理上懂得我们每个人自己就是佛,懂得“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佛向自心求,不向心外觅”这个道理,并且能够说得出个子丑卯寅来,这叫理悟,或者叫解悟。理上有所明白,如果在事上不修,还是不能起作用;烦恼起来了你还是照样控制不住,多生多劫的习气毛病你还是戒除不了。所以理悟了,还要在事上接着修,一点一点地去落实。  

从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习使我们只要遇到一点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分别、妄想和不平等的心,我们根本就不能做自己的主。所以,我们要在每一个境界到来的时候,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觉照能力,磨练自己。这就叫“历境验心”——在一切所缘的境界上来考验自己的心是不是平等,是不是光明自在,是不是能够解脱。在事修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当面关”一一打得破,在一切所缘的境界上不起好丑是非之心,不起好恶之心,那就说明我们在事修上有了一定的工夫。  

事修离不开理悟的指导,反过来,事修的积累又能增进我们的理悟,两者互相增进,到了最后,我们就能够从解悟跃进到证悟。证悟和解悟有什么不同呢?解悟等于是看地图,看旅游指南;证悟就是我们根据地图或旅游指南亲自去走了一番,对于所经历的境界,一切都了如指掌,不会再有迷惑。
  修行的要求和目的,就是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解行并重,由解入行,最后入证。平常我们总在说如何修、如何学,真正到了节骨眼上,却不能主宰自己,往往为当下的烦恼所转,这说明我们在事修上下的工夫还不够,还没有达到证悟。  

事修是很具体的,绝对没有一点抽象的成份。比如说,问问你自己,在这一坐中,你作主了吗?恐怕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正念在作主,而是妄想在作主,无明烦恼在作主——腿子稍微有点痛,就赶快把它放下来,或者反反复复地在那里翻腾,或者听到一点响动,眼睛就睁得大大地,心里老想着是不是快开静了?正念一点作用都起不了。这都说明在事修上功夫还不够。现在连小事都不能作主,今后又怎么指望大事能作得主呢?  

什么是大事?生死就是大事。每一个出家人都说“我要了生死!”说得痛快,实际做工夫的时候,却又提不起劲头,对自己的承诺不能负责任。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包括我在内,最大的毛病。如果不针对这个毛病对症下药,那我们学佛就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就象有眼睛没有腿子的人一样,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知道的很多,做的很少,怎能了生死、断烦恼?

知道的很多,做的很少,怎能了生死、断烦恼? 

 梦参长老
  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地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
  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了呢?
  这就是宿世因缘。
  咱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现生,没有看见他的前生。我们每位道友,这就是我们过去积累的善业还不够多,因缘还不成熟。
  现在我们学戒,大概大家都是从戒学开始学起的,那你们是怎样学的呢?
  吃饭、穿衣、排泄大小便、睡觉,你们是都可以开悟的,这都是在修行当中。你们作这个观想了吗?
  咱们在吃饭的时候,大家念念吃饭的偈子,这里面有普贤菩萨、有文殊师利菩萨所教授我们的修行方法,你真正去观想了吗?

 我每天跟我们这些男众弟子说,佛菩萨给我们安排,教授我们的方法,随时你都可以开悟的,并不是要听到很多;而是听了要去做。
  古来闻一句法都是很难的。在我小的时候,我看见哪个法师在讲经,就自己筹备听经的粮食,到常住讲经的地方去,把粮食交了,还要交很多现金,常住才挂你的单。
  那时听经真的是很难的,在明朝三昧老和尚讲经的时候,见月律师从云南到南京来听三昧老和尚讲经。结果没听到,老和尚上五台山了。他又从南京赶到五台山,可老和尚又回南京了。他就来回地奔波,就是想听经,但没有听到。等他一遇到时,一听他就开悟了。
  咱们现在是知道的很多,而做的很少,这怎能了生死?怎能断烦恼呢?古时人每知道一句有益的话,他就要把它做到。
  咱们看看那些古大德们,他们是积累起来的。咱们现在没有这个善根,那咱们怎么办呢?咱们要从现在就开始积累,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你自然就了生死了。咱们只是看见祖师开悟,没有看见祖师行持。

 达摩祖师在少林,就是现

在的嵩山少林寺修行。二祖

慧可大师求见他,求他开示。
  二祖慧可大师学的是法子,学得很深,明白的道理相当多,但是他请达摩祖师给他开示,大家都知道立雪断臂。他跪在雪堆里,外头下着大雪,达摩祖师在里头坐着,根本就不理他,三天三夜。
  达摩祖师说:你来干什么?
  慧可说:我向祖师求法。
  达摩祖师就说,你轻心慢心。
  也就是说,你是抱着一个轻心慢心来求法的。
  慧可大师感觉很受触动,就拔出那个戒刀(那时和尚都带戒刀,带着刀,一者防身,二者为持戒),就在雪地里头,把他自己的膀臂给砍断了。
  你说砍个膀臂痛不痛?很痛,痛得他心里忍受不住,他就求初祖给他安心。
  他说:我心里很不安,请师父给我安心。
  达摩祖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二祖大师到处找心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着我的心了。
  达摩祖师就跟他说:我与汝安心已竟。
  我给你安心已经安完了。二祖当下就开悟了,开了悟了就不痛了。
  因为这个不是他,开了悟这个身体就像是一个世界,而他又是另外的一个世界,二祖就是这样成道的。
  大家如果理解他们的所做,就像我刚才说过的六祖参五祖,二祖参初祖,这都是不立文字的。
  现在我们再讲讲立文字的这些大师,玄奘法师他的门下,鸠摩罗什法师他的门下,都是以文字而入道的,翻译经卷时,都是闻一而知十、听一法就知道十法。
  不论从学教、从禅宗,我们诸位道友是怎么认识的?能不能闻一而知十呢?今天我跟大家说这些,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先认识自己。
  如果你真的要修,那你就修一个观,观:一光驱除千年暗,等你把这个修开悟了,那你也就成就了。“千年暗室,一灯即破”,当下狂心顿歇,歇即是菩提。当下就是菩提了,狂心顿歇即菩提。


習氣人人都有 但你不一定认识

習氣人人都有 但你不一定认识 

 智敏上师   ★习气
  【定义】《俱舍论颂疏》
  习气。数习烦恼,所成气分;习之气故,名为习气。唯佛永断,二乘犹有。
  解说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数习烦恼,所成气分”,它为什么叫习气呢?“数习”,这个烦恼,一次一次犯,一次犯、一次犯,不断地起烦恼,数习就是很多次的练习这个烦恼,它有个气分。我们说泡茶,一个茶杯,一次泡,二次泡,泡泡泡,泡上一年,这个茶杯你不要摆茶叶,这个水倒下去有茶的味道,那就是习气。数习的烦恼,所成的气分,叫习气。
  “习气”,六离合释是什么释?什么叫习气?“数习烦恼”,经常串习的烦恼,所成的气分,“习之气故”,这两个话就表明了依主释。习的气——依了习来的气分,依主释。
  我们说最好的茶壶是宜兴茶壶,那个陶器,它里边眼眼是很细的,用它泡茶,泡到后来 ,里边细的孔孔把茶的气分吸得很厚,最后,你没有茶叶子,倒点开水,泡出来的东西跟茶一模一样的味道——习气。它没茶叶,但是气有。这个习气,佛是永远断完的。“二乘犹有”,阿罗汉还是有。
 我们这里讲一个公案。阿罗汉不断习气,断烦恼。毕陵伽婆蹉,他是一个阿罗汉,他从小富贵出家,是一个富贵子弟,家里佣人很多,大富长者的孩子嘛。不但这一辈子,因为他培的福报大,生生世世都生在富贵之家的。
  他成了阿罗汉,功德很大,他每天都要经过一次恒河,这个恒河的女神,她恭敬阿罗汉,看到他来了,就把河水——因为这水不太深——她把它两边一排,一排之后,阿罗汉,毕陵伽婆蹉,就从这个河水干的地方踏过去,过河,脚上一点不沾湿。这样子搞惯了,阿罗汉他自己一跑近恒河,他就:“唉,小婢,给我开路!”“小婢”就是小丫头,因为她是女人了,“小丫头,给我开个路”,他也不是什么看不起,因为他富贵家里喊惯了,喊人都是“丫头”了、“奴才”了。喊惯了,心里也没什么看不起,因为是个女神嘛,他就“丫头”叫起来了。  
这个女河神呢,心里就不高兴,“我倒天天给你开路,你还骂我丫头,小丫头”。一次,二次,忍下去了,天天如此,她受不了了。她就跟佛去告状去了,“我天天给那个阿罗汉开路,他叫我小丫头,我受不了”,佛就说,“好,好”,就把毕陵伽婆蹉请过来,请过来之后就问他是不是这回事情?他说,“是的,我叫她小丫头。”佛说,“你这样不好啊,人家给你帮了忙了,给你开路,你给她当面道个歉。”他说,“好,好,对的”,因为本来没有这个烦恼心,他该道歉,他说:“小丫头,对不起!对不起!”还是喊一个“小丫头”。
  这个他习惯成了,习气还在,虽然心里烦恼是没有了,看不起(的心)、骄慢心都没有,可是这个习气呢,喊惯了,还是小丫头。这就是说阿罗汉习气还有。

一切都是缘生,而缘起性空。缘生,本体是空;因为空,所以有缘生的作用。

一切都是缘生,而缘起性空。缘生,本体是空;因为空,所以有缘生的作用。 

有人问:
我现在就能看到,
万法发生的各种现象,为什
么说“无性”呢?

答:即生无生,俗谛叫做生,真谛却叫做无生,因为俗谛所说的生本来是无生。所说的“生”,只不过是因缘,一时和合的假生而已,这种生就是依于无生的生,因为依于无生的生,所以说生即无生。
假如说有“生”,那么是自生、他生、共生(自、他二性共同而生),还是“无因生”呢?

假如说是“自生”,那么好比我们这个身体,如果不是父母,怎么能生下来呢?所以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父母结合而产生的。以过去的“业力”为内因,依托父母的身体为外缘,内、外的因缘和合,才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说,不是自生。
假如说是“他生”,如果没有前世所作善恶的业因,那么终究是不会投胎的,我们都是从自己的业力而有。打个比喻:有了水土等条件,但是没有种子,那么土里是不会长东西的。
假如说是“共生”,“因”是借“缘”才能成办的,那里有自体的用呢?“缘”靠“因”才能生起,没有“因”,这个“缘”就没有外助的功能了(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假如没有种子,光靠雨露、农夫等外缘,是生不了米的。)。“因”和“缘”都没有,那么和合也不存在了。好比:一个盲人看不见,那么聚集很多的盲人也是看不见的。
假如说是“无因生”,那么就是石女生儿、龟毛作拂(“石女”是没有办法生小孩的;乌龟压根没有毛,更谈不上用来制作拂拭的用具了。)

“有因”尚且没有,“无因”难道能有。另外,从“有因”而立“无因”,“有因”既然没有,“无因”也绝。只要明白“自生”、“他生” 这两个无生,那么四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都可破除。因此:
“无生”的“生”,幻相明显。
“生”的“无生”真性瑩澈。
所以《金刚三昧经》说:
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
(缘起性空)
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性空缘起)

(以下讲解,引用自南怀瑾先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实际上是讲因缘法。佛法认为宇宙这一切,万法的构成都是因缘而来。有连锁性,由这个关系到那个关系,转了一圈,都不相干,也都相干。一切都是缘生,而缘起性空。缘生的,而本体是空的;因为是空,所以一动就起缘生的作用。这分两点,请注意。 
--参考书目《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禅师)

美與醜,是与非,基本上都是人心的投射!

美與醜,是与非,基本上都是人心的投射! 


唯识认为,人的苦乐感受,
亦是因凡夫众生自身的心理
素质问题,即常有有漏的烦
恼心所杂染法相伴随。这就
启示我们,如果反观自心,
向自己心内开发,练磨其
心,洗涤尘染,那么,人的
感觉就会海阔天空,成为不
受物欲羁绊的自在人,所谓
成佛作祖是也。  
然而,除去心灵上的污秽,不象洗涤物件上的尘垢那么容易。
首先要树立正见,破除错误的知见;
其次,通过学习唯识理论,明了凡圣的心理结构,寻求下手处,即洗涤尘染的入手处;然后才是通过明了由凡至圣的途径而切实修行。这就是唯识的基本内容。一旦我们的修行功夫有所升进以后,那么就会认识到,呈现于我们心上的种种感受,完全是因自身之染心触境造成的,随着不断的修行,这种感受就会逐渐起变化,至终,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成佛,至此,对山河大地、社会人群,就会以一种高着眼的态度,会看见处处都充满着光明,充满着美好。一个有明慧澄澈之心的人,就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感受到每一个众生,都充满着心灵之光——佛性。  


在社会生活中,许多的美与丑、好与恶、是与非,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人心的投射。我们容易看到,自己亦可以觉察到,一个心情愉快的人,看世界的感觉,仿佛无处不美,岁月仿佛无往不乐,一切事物都好象涂上了快乐欢喜的色彩,花欢草笑;相反,一个心情悲哀的人,一切事物都会惹人烦恼,大自然仿佛尽是愁云惨雾,岁月充满着凄风苦雨。又对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亦是这样,最初的感觉可能是美妙无比的,印象甚佳,可是,一旦时间长了,处久了,其触觉就有可能起变化,也许就会失去了先前的那种美妙的感受,失去了新鲜味。对此,很显然,外在环境并没有变化,并没有什么改变,而是因为我们那能感知的心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种唯心所现的道理,在如上那样的一些事例中,那是显而易见的。

遇到什惡及不信的人,如何劝导、渡化?

遇到什惡及不信的人,如何劝导、渡化? 


问:没有缘分的人不去强行教化,那些根机成熟的人自然与道相应,容易渡化。假如遇到愚、恶的人,怎么去诱导和渡化呢?
答:遇到刚强难化、愚恶不信的人,我们加以舍弃。而有心选择那些容易教化,容易对我们产生信心的聪明人,那么,就会违背众生平等的佛理。如果,只对善良者用心用力,而摒弃那些邪恶不善的人,那么,对众生同体大悲的菩提心,既遭毁坏!

教化众生的本质是一种心境,即一种内心的状态或境界。众生并不是指一个个的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整体,即人类。众生即人类。那么众生之苦即人类整体的痛苦。而渡众生则是关注关怀着人类整体的痛苦和苦难,这就是渡众生的深刻内涵。而关注人类整体的痛苦苦难与只关注自己或只看见某些人的苦难,不是在完全不同的境界上吗?
比如,你看到的关注的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贫穷,而是看到了人类整体或社会的贫富不均,以及社会的不公平不正义。因为这是贫穷的根源。这就是对人类整体的痛苦的关心关注,而这才是慈悲心。

当然,既然关注了人类整体的苦难了,那么,他的行动当然就是渡众生了。
所以,渡众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有无慈悲心是这个人的内心境界,对吧?不管他外在行为是什么,他的行为的心是这个人自己的事情。
本无人可渡。一切的关键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即心的境界。渡众生,锻炼的不过是一个人的内心,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因此,“众生平等、同体大悲”,是佛子应有的基本心理。我们常被愚恶众生所引,让自己丧失这一基本原则。其实,仔细想来,还是自己悲心不够,对同体大悲之理,理解不够透彻!对众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众生业力不可思议,那么众生机发也不可思议,也许我们稍加努力,再进一点点,刚好就启发了他的信根。就算当时不能令其生信,对他宣说的教理,也可做为以后得渡的因缘种子!------参考书目《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禅师)

“在错觉、幻觉、概念...中"...中",我们扭曲了因果

“在错觉、幻觉、概念...中"...中",我们扭曲了因果 

 如孝法师 
因果有它积极的真理,也有它消极的概念,这一切都是心的展现。心没有痕迹看不见,但是心所做的一切,都会在这个时空、人事当中慢慢展现出来。
  生命的起点本来很高,但是因为概念、自我把它变成了一种转基因,变得混乱了。所以我们现在是在与自己较劲,原地踏步走,却觉得我们的万里长征已经完成了,这是一个错觉。在错觉、幻觉、概念,以及消极的情绪当中,我们扭曲了因果。
因果不是用来解释我们生命不圆满的现象,而是为了创造我们生命未来的真实境界。因果,需要我们知道如何运用,知道生命的因在哪里。
  《华严经》上说一句话——“不忘初心”。我们最原始的心,就是生命的因。对于众生,我们有没有恻隐之心? 

这一念心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问题,它内在充满了生命的基因,也就是佛性。这一念心起来,你就是佛。这一念心不是通过概念,通过学习得到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很久远的,与天地同寿的那一颗佛心。

人误以为自己只是“自己”,便失去“无所不能”!

人的十兆个细胞的,每一颗

都包含了整体。也无异于,
整体每一颗细胞,都可以像
树的插枝培育一样,可以重
塑一个自己。
  如果其中有个细胞误以为自己只是自己,从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一切……那么他便是偏见,不知道自己不只是自己,而是整体。
  “每只手指头都是手,只是他们不知道。”
  人由于过去的观念,形成了自我的偏见,就像树的一小段枝,误以为自己只是自己,而不是整体。其实人也像一粒细胞,包藏着整个人的真理一样,人处于宇宙,但一个人,也包藏整个宇宙的真理,只是自己不知道。
  人误以为自己只是自己,那么他的可能性便很低。 如果人自己知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全像宇宙真理,那么他便可以做到……“ 无所不能!”
  例如一个田字,如果他误以为自己只是个田字,那么他可以变化的可能性便很低…… 最多可以形成天地、田野、田舍、耕田等等田字的应用。
  或者是它也可以和别的子合作形成新的字, 例如:思、畜、略、界、里、男、由、申、番……
  天如果能忘记自我的形体,只是一个田,那么他便能看清自己本身,其实还隐藏着非常多的字,例如:一、二、三、干、工、王、土、口、上、下、力、七……
  由于田受困于自以为自己,只是个汉字,那么他的变化,就只能像以上所举的例子那么多而已,如果他能忘记自己是汉字这个偏见,那么田字便可以再折成 B, P, D, M, W, T, E, A, U, O 等等英文字母,田也可以折成金鼎文里的 “ㄇ、ㄩ、ㄈ、ㄣ、ㄒ、ㄖ、ㄅ、ㄎ、ㄐ、ㄕ、ㄓ” 等后来被采用为注音符号的古字。
  各种化形,简直无所不能。
  田的变化只有这样么? 不是的,只要田能真正舍弃自我,使自己变成最基本的元素 (CHIP),那么将这些CHIP无限的组合成,无限的方格,那么他便可以显现,无限的字与图形……
  如果再把这个CHIP组成3D立体的结构,那么在这个立体三度空间里面,便可以显现任何宇宙间的3D图形。--来源:中国佛教报道网





「一切唯心造」就是感受到的世界,是由你的“心态”决定的

「一切唯心造」就是感受到的世界,是由你的“心态”决定的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态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都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环境因素,还需要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看,只有当事者才是最清楚的。  
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倘若一个人心境不好,那么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地位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事业也痛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要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法二执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本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