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缘起性空”
原创 逄格亮 超级4P
深刻的“佛学话”
最近突然领会到:我们耳熟能详的每一个佛学概念,都值得被深刻思考。五蕴皆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缘起性空、应无所住、因缘和合...
让佛学说中国话,过去我曾认为并没有那么复杂,就如同翻译一样,对应翻译即可。
直到自己工作,自己做营销,做推广,这些让营销信号传递,信号接受,信号深入人心的工作之后,才发现要让一个概念、一个名称能够深入人心所多么难。更何况是把一门学说深入人心,可谓难上加难。
而构成佛学中国话的这些概念,更是精华中的精华,经过持续多次的概念迭代,甚至概念重构,使得通过一个简单的字词,蕴含极大的能量内涵。
之前思考的《领会“五蕴皆空”》算一个。今天的“缘起性空”也算一个。缘起性空,这个概念我们喊的熟,但深刻下钻一下,就会发现这四个字太妙有了,值得细品。
缘起性空,应该说是两个概念构成的:缘起+性空。
何为缘起
谈到缘起,我们首先想到“缘分”这个概念,“缘分”,从情感价值上讲是一份运气,从理性逻辑上讲,是在不确定性中完成的确定相遇。“缘起”,是对缘分的进一步注脚,也是认识事物因果的逻辑方法。
缘起,通常翻译为“因缘生起”或“因果缘起”。它是用来解释万物的产生、存在、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理。具体来说,缘起的意思是:
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是由于多种因缘(条件)的和合,依靠各种因缘的相互作用而起。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一切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
我们今天所有感知到的一切,获得的一切,失去的一切,面对一切,都不是临时起意的,都是由过去无限条件因缘和合的当下结果。
我们之所以看到一颗苹果,是因为我们先有了看苹果的那个念头,我们之所以有了苹果这个概念,是因为之前有过体验苹果的感受,并变成了自己认识能力的一部分。而之所以买了苹果不是桃子,是因为之前妈妈去菜市场发现苹果更新鲜还在搞活动,之所以有活动...
这样的条件拆分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缘分,一切都是条件和合的结果。我们之所以认为不确定性的是缘分,是因为我们并不能掌控构成事物的所有条件。
我们总说计划跟不上变化,也是这个意思。在计划里,我们只关注自己能掌控的条件。而那跟不上的变化,就是自己掌控不了的条件,我们无法觉察到的条件。
佛学里说:畏因不畏果,正是基于事物是源于条件和合这个前提提出的。
既然那“果”是由无限多的条件构成,既然我们并不能掌控这么多条件,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接纳条件的不确定基础上,把当下我们能做的条件做好,这就是畏因,因有了,才会有更多缘分助力你的因,并有机会机缘巧合的成就某个果。
一个小朋友,他决定不了自己考第几,决定不了自己未来能做什么,他能决定的就是把自己能做的做好:养成自己阅读的习惯,养成运动的习惯,养成学习和求问的习惯,而对于是否考出好成绩,则不过度执着,毕竟构成好成绩,好工作的条件自己无法掌控的。
自己只要自己的因做好了,自然掌控的条件也就更多了,成为果的概率自然就更大了,等到缘分到了,条件成熟,自然就能获得好成绩,获得好工作机会。
这对我们面对今天的生存环境,很有启发性。
我们都在说躺平、都在说焦虑,这些其实都不是畏因,而是在畏果。
我们过于执着陷入“现在的忙碌就是为了那确定性结果服务”,当我们现状离目标过于遥远,就使得我们陷入无助,陷入躺平和焦虑的应对态度。
然而,世界并不是这样运作的。我们说这个世界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自己的看法。
我们需要用“诸行无常”的视角重新审视,要回到当下,回到附近,回到那自己能做的事情里,畏因不畏果的把自己能做的做好,我们就已经双赢了:
一方面获得积极体验:是让自己在当下获得了积极的投入体验,把事情作为了自己的作品,让自己绽放出好风水的状态;
一方面为结果助缘:因为自己做好当下的这个条件,为接下来的获得因缘和合的正能量运气提供了更大的概率。
何为性空
爱因斯坦说:宇宙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居然可以被人理解。
人类这独有的思考能力,凡事都喜欢琢磨个本质,搞出个规律来更简洁的理解世界。
然而,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过往几千年,并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规律存在。世界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星系说,物理学也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今天的量子力学,一直持续变化着。
变才是永恒的主题,于是就有了“性空”。
性,即本质,性空的核心思想是“一切法无自性”,即一切事物和现象在本质上是“空”的,没有一个独立、永恒、不变的“自性”或“本质”。
事物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因缘和合的结果,一旦这些因缘条件发生变化,事物的存在状态也会随之变化,甚至消失。因此,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世界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这便是“无常”的由来:
无论是构成空间的微观粒子,还是时间长河里流淌的规律,都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质。
这同时意味着根本就不存在“我”,即:“无我”。
既然都在变化着,哪有那个所谓确定性“我”的存在。把我们身体进行微观细分,到最后也不过是一堆波函数舞动的能量波而已,并且能量波也一直扰动,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
我们的细胞在不断分裂,我们的经验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更迭,哪有一个确定性的我,没有这个确定性的我,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确定性的欲望和结果。
这一切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有那么多执念,不要执着于某个确定性答案,某个确定性的欲望执念,更不要期待等到有啥了,自己就变好了。快乐和痛苦是情绪的一体两面,是能量的波动规律,波峰波谷轮回,不存在确定性状态。
而那:别人眼中的我,也不过是通过评价、分别心虚染出来的某个念头而已。
我过去曾经因为过度思考,陷入了无意义漩涡。
自己躺在那个因果逻辑里逃离不出来,既然人类总归要死,人类物种总会被新物种替代,地球宇宙终有一天会死寂,我们忙活着干啥呢,又有啥意义呢?
自己就是用这种片面的逻辑视角把自己执着的拽入了思维的黑洞。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过程和目的并不是世界的永恒法则,并没有意识到这不过是人类自己的思维游戏。
幸好自己没有停下阅读,去阅读哲学、阅读佛学,扩展更多感知信息,评价信息的新看法,也正是这个时候:
自己发现了缘起性空,把我从那执着的目的论中解救出来,让自己得以回到附近,回到当下,畏因不畏果的过好当下。
领会:缘起性空
从缘起到性空,如果说缘起是对“诸行无常”的注脚,那么性空就是对“诸法无我”的诠释。
于是就有了“空性”:
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什么是实在的,唯一的,不变的。流变、多元才是能量波动的基本盘。
我们当下的情绪,状态,不是当下决定,更是过往自己行为和环境一起作用的结果,而你现在开心,会一直开心吗?伤心会一直伤心吗?你今天的成功,只是今天厉害吗?不会。
水不会一直是水,冰不会一直是冰,我们的精神状态也不会一直是这个精神状态,身体状态。
一切都是诸条件集合的结果,我们应作如是观。每一个条件也会继续变化下去,并跟其他条件纠缠成为其他的结果。
面对我们生命的状态波动,事情中执着的情绪起伏,尤其是对于进入负能量、悲观、焦虑的时候,我们不妨告诫自己:
一切都是变化的,一切都不是确定的,不必过度纠结那执着的念头,不必凡事都要评价和分别,让自己回到当下,回到那些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中,去心怀善意,去畏因不畏果的去投入,去深刻体验,就是应对无常最好的生命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