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公案| 行看流水坐看云,难得平常心

公案| 行看流水坐看云,难得平常心 


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源低头不语,慧海禅师见有源没有开悟,于是敲着木鱼,意味深长地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很多人的思维、意识都被世间的纷扰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而我们只有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个“平常心”,看穿功名利禄,看透胜负成败,看破毁誉得失,才能享受那份沉静的幸福。
平常心是福,平常心是走向幸福的大道,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在幸福生活路上的温暖。

聆听自然的教义


聆听自然的教义 

相对真理告诉你无须忧虑,也不需要一位老师来告诉你这些。就算有人告诉你:「别忧虑,快乐起来」,你也不会听他的。你甚至会想:「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说要快乐起来?我并不快乐,所以给我闭嘴!我怎样才可以快乐?...别再说了!」如果有人不断对你唠叨,你会感到更大的压力。事实上,你必须聆听大自然不断给予的自然教义──时令、情绪及其他一切,诸如微风、强风、瀑布声、白天转变成黑夜、朝阳与夕阳等,都完整地在教导你有关相对真理的种种。

倘若在这世上有所谓究竟真实或究竟存在的事物,那可能是危险的事物。也许你认为你所经历的就是究竟,但作这种结论必须谨慎小心。事实上,此时此地无一事一物是究竟的。我们生活在一种相对的世界,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世上的每一件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因为来者必逝,像海中浪涛。不管你了解与否,无常也是一种「不幸」,因为它是一种苦。无常苦之外,有各种各样的紧张所产生的压力。

紧张是一种苦,却不是真正的苦。紧张往往是由于错误的信念或观念所产生。譬如你认为事物必得这样或那样,这正是使你紧张的原因。如果父母不断告诉孩子们:「别做这、别去那、别说这、别唱那」,孩子们很自然地就会感到紧张,就算没有人在身旁告诫也会如此。而且,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太多不正确的观念──譬如一切事物皆独立存在。

如果你相信一切事物皆独立存在的话,会倾向于想像自己是如此真实,就得循着某种方式做事。倘若事情的发展不如所愿,你就会变得非常紧张而且充满压力。而你的生意、朋友、家庭、伴侣或者任何让你感到有压力的事,都因此使你变得紧张,成为痛苦的根源。为什么?因为你有希望与恐惧──恐惧无法完美却又希望完美。实际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事物是完美的,也没有一样事物是错误的。我们所做的一切皆是相对的,所以只要尽力就好了。如果尽力而为,从相对而言这已足够。为什么要如此紧张呢?我们干嘛要害怕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创造最终会伤害我们的事物呢?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使自己内心安详和快乐的事。

文/嘉旺竹巴法王

从误解中解放自己


从误解中解放自己 

不只是佛教,几乎各形各色的人事都在谈论解放,谈论如何将宗教从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非常困难!然而,这却是很重要的事。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从误解中解放出来。我们对宗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邻居以及事业伙伴皆充满了误解,我们生活在误解当中。然而我们做任何事,皆是因为对这事有某种信念。我们的信念有时可能是正确的、善意的、积极的。虽然如此,但从真正佛教教义的观点来看,这都是偏颇的。因为一连串的信念引导我们进入了被关在铁箱般的生活。即使不是铁箱,也是软一点的塑胶箱。不管怎样,现在就连塑胶箱也相当的坚硬。

根据究竟的佛教教义而言,相信佛如实存在是一种误解。释迦牟尼佛曾明白指出,如果有人认为他是佛 ,这表示他对佛缺乏真正的了解。当然,身为佛教徒,我们百分之百相信佛就是佛,这是我们必须具有的积极信念。然而,我们应当了解,佛陀说这种想法并非学佛的正确途径。

如果我们继续讨论这个课题,将踏入非常深奥的哲学领域。而探讨太深入可能不再具有任何意义。事实上,我们需要亲自去尝试,使自己从对现象的误解所形成的混乱中走出来──如对朋友、自己、思想、概念,对我们的愿景及所产生的种种,这一切全都应从究竟的佛教观点来了解。

了解相对真理 

首先,应当了解在佛教教义中何谓「相对真理」?我们时常论及「相对真理」,一切过失、误解、痛苦与压力皆是由于对相对真理缺乏了解。这是所有问题唯一的根源,因此了解相对真理非常重要。

整个宇宙所有的现象皆包括在「相对真理」的范围内。我们称之为「相对真理」,原因是一切皆是相对的。这「相对性」是我们认知当中所欠缺的,也是我们所不认识却去接受的事实。我们或许不去接受它,不愿了解,一直坚持周遭一切的事物皆是真实而且绝对的。我们想一切成为事实,尤其对于享受,欲望告诉我们任何享受的根源都是实在的。我们渴望这些都是真实的,这种误解正是问题及压力最大的成因。

就连我们看着佛陀时,也认为他是真实的。当然佛陀是真实的,因为他已证悟了,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导师。然而,如果你狭隘的相信这一切而对「相对」缺乏认知,便无法对佛陀的真实性有真诚的信念。在这世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相对的,这是你必须去深思及发掘它的理由。假若你寻获它,必然会发现相对真理的意义。

当我们用相对真理这字眼时,真理排在相对之后。表示在此有真理,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或究竟的。这是我们应当了解的。我们所说的相对论非常容易了解,无需上学校、学院或大学去研究它,我也不认为这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宣说相对真理。譬如一日之中,我们的生活从早晨到黄昏,又从黄昏到了早晨,这是相对的。当黄昏变成早晨时,早晨也在转变成黄昏,如果它们不是相对的,那么早晨就不会转变成黄昏。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何谓相对真理,无需再多加研究。

文/嘉旺竹巴法王



藏传九住心:从读懂《调象图》到驯服你的心



从前,我的心四处攀缘,但现在我已经调御内心,如同驯象师制服狂象。飘浮的人,无法证得究竟法喜。藏传佛教中经常用驯象来喻示调心。在藏传佛教寺院的墙壁壁画上有幅《修定图》描述修行者净化心灵成长之图。图用象来比喻学习佛法的几个阶段,意思是说人刚学佛时就像那不羁不驯的黑象一样,思想不开悟,障碍重重,必须加以强制。猴子和火焰是象征佛教哲理中所说的“心”。当魔障和心灵得到了净化,由强制达到了自觉自愿,就和那象的颜色由黑逐渐变白、脾气由暴躁变驯服一样,彻底开悟了。再看看那背景,山脚下水浪翻滚,沿途风光枯燥;而山顶上却是花红柳绿、白云缭绕,星辰日月争辉。


去过西藏的人,或许会在寺院的墙壁上,或者西藏独特的唐卡中见到这幅色调鲜亮,别具一格的《调象图》。不过,你是否了解,这幅画背后是一段有关驯服内心的故事呢?
红尘物欲中,焦躁的心如陋室内的大象,空间因此逼仄,道路因此崎岖。
藏传佛教故而常用驯象喻示调心,画作描述的正是佛教徒修习禅定必经的九个阶段,被称为“九住心”。
那么,如何读懂这幅图呢?
第一步:拆开来看这幅图里的元素

1 僧人


表示用功修定的行者,他的双手分别握着两大驯心工具:钩索(表正念),棍棒(表正知)

2 大象


代表所要调伏的心,自下而上的九只象代表专注力的九个阶段。大象又分别有白色和黑色部分:白色代表被专注力控制的部分,黑色代表影响专注力的心的昏沉暗昧状态。

3 大象背上的兔子与路途上的猴子


猴子:代表象征了内心的散动与浮躁;
兔子:代表了内心不能看清楚外境,沒有什么精神的感觉。

4 五种诱惑


在僧人路途上,分别有一面镜子,表色和色的诱惑;一对乐器,表声和其诱惑;一个装了香水的海螺,表香和其诱惑;水果,表味和其诱惑;一块布,表触和其诱惑。它们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色声香味触觉的外境,对应眼耳鼻舌身。

5 路途的六道弯与火


僧人的路途共有六道弯,代表想成就专注力需要依靠六种力量;路途不同阶段的四堆火焰,代表想成就专注力所需要的四种意念力。
第二步:最为关键的部分来了,让我们分别理解内心修行的九个阶段

1 内住心


和尚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追不到,这时象被猴拉着跑,二者比古天乐还要黑。路上火焰猛烈。说明在开始时,心完全不受控,必须用力修行,且很用力修也不太见成绩。
一般人都习惯将心外放,眼睛看到好看的就一直看,耳朵听到好听的就一直听,舌头尝到好吃的就多吃一点,原本清净的心,透过六根一直向外追求,于是本来清净的心就变成染污心、贪欲心、嗔恨心……。习定,即是将散乱心收摄,让心意住在预设的“所缘对象”上,这是习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2 续住心:


和尚手拿工具依然在追象,象还是被猴拉着跑,但二者黑色少了一点点。说明在第二阶段,心能在很短的时段里内停驻。
初习定者,虽然将心收摄于所缘对象,但无始来的虚妄心念,会习惯性的想到平日所做的一些事情,所看的一些景物,此时心就跑到所想的人事物上去。经过一段时间后,若忽而“正知”升起,又把心拉回置于所缘对象,可是一会儿又忘记,又想到别的事情,于是心又再次跑掉,经觉照又再拉回,像这样断续不定的来回于所缘对象,是修定的第二步,称为“续住”。

3 安住心


僧人的钩索能绑到象了,已不再被猴子拉着跑,但还是跟着猴子。二者的黑色又少了一点点,这时兔子出现了。在这时,象猴兔开始看向和尚了(前面两个阶段,象是看着、追着猴的)。这表示在这阶段,我们的心开始有一点点受控了,但一在外界干扰时就心散了。
此时,心已较习惯安住于所缘对象,妄念一起,即能发觉,并立刻把心拉回,心较安定,不会常常往外跑,这样的心境,称为“安住”。

4 近住心


属于第三阶段的递进与升级,大象此时白的部分多了很多,仍属于心受控但容易被干扰的阶段。
心已能安住于所缘对象,对所观之对象虽然还不是很清晰明显,但只要有一念向外攀缘,便能立刻警觉。随时观照于所缘对象,称为“近住”。

5 调伏心


大象和猴子已经半边变白,杂乱心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象背上的兔子还在,说明尚有微细暗昧沉没,但内心专注的功夫已算小有所成。
从摄心向内,而至“近住”,皆是把心扣住在所缘对象上;到调顺的阶段,就会知道修定很好,体验到修禅定的殊胜。例如:看书时理解力慢慢增强,办事时精神较能集中,身也有了变化,心也能常处平静当中。所以身心之情绪变化皆能得到具体的改善。降服烦恼的力量也增强了,对于五欲、三毒、男女相之诱惑等,亦能以静制动,不容易为外境所惑。

6 寂静心


这个阶段专注的功夫更进一层,即使是细微的内心昏暗乏力也不存在,所以大象背上经没有了兔子,象身和猴子也大部分都白了。但仍有微细的妄想,就象在平静海面,偶尔有小鱼泛起涟漪一般。
“调顺”是克服外境的诱惑,到了“寂静”,是降伏发自内心的杂念。如:曾经看过的录影带、电影、杂志图片、或思念乡里、国家等寻思。五盖──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克制它了,不易再受它的扰乱。至此,内心是寂静了。寂静,如深夜的寂然无声一般,并非是涅槃的寂静,行者应知!

7 最极寂静心


这个阶段,哪怕极微细的沉暗和妄想都已不存在。大象和猴子只剩下一点黑色了,说明此时心会有偶尔波动,但是能被及时觉知与控制。
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定来制伏寻、伺等烦恼的,如以石头暂时把草压住,但被压住的草还蠢动著,并非烦恼心念全不现起了。现在已进步到,寻伺等一起,即立刻遣除。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强,从五住到七住,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必静而又净,才能向正定迈进。

8 一趣心


这时,路上不见有火,猴子也不见了,大象已经完全变白了。说明在此阶段,我们的心经过前面阶段的修炼,已经可以完全受控制。
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此努力使心专注一境,力求自然的、不断的、相续的任运而住。

9 等持住心


僧人已经坐着修定,象很乖地躺在他旁边。表明此时不用刻意用功,也可以完全专注。
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工夫纯熟,不加功用,无作任运自在、自然的相续而住。习定至此阶段,就是要得定了。修定的方法不同,成就的时间,亦因人而异。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依圣者所说: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所以基础定法之养成,应依此修习,要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进程,才不会生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伤害他人。习禅的最高目标,固然在转迷成悟,如果一开始便高谈迷悟的问题,除了少数根机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在这部分的行者的心有彩虹延伸出来,这是说随等持住心后的境界和修持
三步:最后的修成正果
此时,最后一头大象背上坐着手持利剑的僧人,旁边有火焰,而僧人心中有两道彩虹射出,僧人用力挥剑斩断。
彩虹路上的飞天和尚表身的轻安,行者骑象表心的轻安。最后,行者骑白象,而且有火和剑,这是表止观双运。这火和下面表四作意的火意思不同,这是指智慧火。剑是表能断轮回的无我智慧正见。
佛学认为,光有专注力,是无法根除轮回锁链,必须在有专注力的基础上,将专注力与智慧结合(利剑和火焰象征二者结合)。两条彩虹代表障碍,也就是解脱成佛的烦恼障和所知障,用利剑挥斩,象征以无漏智慧,才能根除二障。



这幅唐卡是说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最初发菩提心的故事。象奴禀王说:“大王!我不是早已向王禀过,这象身已得调,心未调驯吗?我只能调它的身,但却不能调它的心。”国王问道:“那你听过有能调心的吗?”这时候调象师获得十方诸佛的神力加持,以此答道:“大王!身心二者都能调伏者只有佛陀世尊啊。”于是具光王当下生起极大信仰,生起了大悲利众的菩提心。

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唐卡中释迦佛的前方,有一位调象师正在拿着烧红的铁钩在对一头白色大象做驯服,那象看起来极其驯服乖巧,正如故事中所说那样调驯。在释迦佛左边画有一人骑在白象上,那象似乎在狂奔,象上的人手臂挥舞,眼见跌倒,也正是代表故事中释迦佛的前身具光王坐骑其上险些遇难的情形。






































送给不在上师身边的实修者


妥娘桑珠在山洞中苦修三个月时,一位智慧空行母为他送上一大碗甘露。妥娘桑珠喝下以后,全身顿时充满大乐。他心想:“这位大概就是智慧空行母,这是我修行进步的征象。”

空行母对他说道:“玛吉派我送来你需要的东西。我不是你的老师,所以不要告诉我你修行的征象。让它们隐匿于法性本然。你仍然有把修行征象告诉他人的欲望。好好观察你的心,当你出现疑惑需要抉择时,运用你本具的觉智吧,不要去找其他人!让你的知见与行持双运合一。”



译注1:妥娘桑珠Tonyon Samdrub,玛吉拉准佛母之子,大手印断境施身法的继承人之一。
译注2:本具的觉智,innate knowledge,即Rigpa。

Women of Wisdom by Tsultrim Allione
《智慧女性》之《玛吉拉准佛母传》

“玛吉拉准”空行母身是智慧空行,由三世诸佛所生,语是般若母,心是金刚空行。

U

西藏施身法大成就者——玛吉拉尊佛母法像

送给所有不在上师身边的实修行者,
祝福吉祥圆满,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