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结胸:《伤寒论》结胸证,大陷胸汤,终于理解透了!

结胸:《伤寒论》结胸证,大陷胸汤,终于理解透了!

江部洋一郎 中医学苑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经方医学》(第4卷),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胸结


1.结胸的病理
第131条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条文中的“阴”、“阳”分别指皮和肌。皮、肌为体表外壳的最表层,皮相对于肌属表,肌相对于皮属里。因此在表层中,皮相对于肌为阳,肌相对于皮为阴。据此分析本条文,“病发于阳”即“病发于皮”;“病发于阴”即“病发于肌”。
“病发于阳”(寒邪外束皮及皮腠)误下后,邪内陷于胸形成“结胸”;“病发于阴”(风邪侵入肌部)误下后,邪内陷于心下形成“痞”。两证皆为邪气通过皮气和肌气的回流通路,传变至里。

结胸证的形成并不单纯由于邪从皮部传变至胸。胸的升降出入功能原本毫无异常之人,邪在经过皮部传变到胸时不会发展为结胸证,邪将沿皮→胸→肺的途径传变。如麻黄汤证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麻杏石甘汤证。形成结胸证的前提在于邪传变到胸之前,已经存在胸气不利,也就是说必定存在升降出入功能失调。结胸证的形成条件有下面两条:
①急性热病的进程中,胸部出现胸气不利。
②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气滞等原因,病理产物痰已经一定程度地在胸部形成,在感受外邪之前已经存在胸气不利。


在临床上常见第②类情况。现代日常生活中由于饮食不节、缺少运动、烦恼过多等,常见病理产物痰贮留在胸,轻度胸气不利的人。当这些人罹患急性热病时,则很容易形成结胸证,尤其是小陷胸汤证。除了皮邪内陷以外,结胸证还可以因肌邪内陷于心下,之后再上升至胸所致。在杂病中也可见到由于体内阴阳失调,水热互结所形成的痰贮留在胸,其与结胸证极为相似。结胸证为水热互结(或水寒互结)形成的痰存在于胸。若心下同时存在水热,但未互结时则为痞,表现为心下痞硬,此时应投与半夏泻心汤;水热互结形成的痰热停留在胸,导致胸的升降出入不利,则为结胸证。胸气不利也导致心下升降出入不利,病理产物在心下形成。胸中的痰影响到心下,心下升降出入不利又致使心下饮内生。以上两种病机皆造成心下硬痛。

2.结胸的症候(来自条文)
第128条……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第131条……项亦强,如柔痉状………
第132条……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第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第134条……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鞭……
第135条……-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
第136条……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
第137条……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
第138条……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第140条……脉浮者……

脉:寸浮关沉,浮大,动数变迟,沉而紧,脉浮滑,脉浮。
心下:心下因鞭,心下痛,按之石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其他:项亦强,如柔痉状,烦躁者死,躁烦,心中懊侬,短气,头微汗出,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

由于结胸程度的不同,呈现出或浮或沉,或寸浮关沉,或迟等不同脉象。典型症状为心下的自发痛感,或者按压时心下疼痛,严重时甚至会波及少腹。绝对不可混淆的是,病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胸,正因为如此才称为“结胸”。结胸引起心下升降不利,才出现了心下的症候。心下、膈出入障碍,胃津难以外达肌部,肌津不能滋养背部的筋、肉,导致“如柔痉状”。胸、心下升降出入不利,感觉心中(心下)不快,出现“心中懊侬”。胸热传至心包,引发“烦躁”。胸的升降不利致使胃气不能与肺相接续,所以“短气”。胸热通过心下传至胃,胃热内生,出现类似阳明病的“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等症状。(下图)


3.结胸的腹证
在症候部分已经提及,《伤寒论》中结胸的症候以“心下鞭痛”等心下的症状为主,严重时可见“少腹鞭满而痛”。尽管古代没有胸部X光和CT检查,就已将胸和肺区别开来,并分别实施了不同的治法。
按照经方的腹诊法,检查者用手在患者的心下部位从剑突下向喉的方向施加压力,结胸证的患者会感觉疼痛、胸闷、胸部不舒服。由于胸、肺位于胸廓内部,不可能像腹诊那样垂直按压腹壁便可取证,但按照上述办法进行腹诊,也可获知胸的状况。公元100年左右,始创《伤寒论》处方的先人(们),想必就是用这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结胸证的吧。
小陷胸汤证的腹证所见:从剑突下向喉的方向施压时,出现压痛(Tenderness)和抵抗(Hardness),剑突下或胸部感觉堵塞。垂直于腹壁按压心下时,也出现压痛和抵抗感。此外季肋部、腹直肌起始处内侧也有抵抗感。(下图)(参照《经方医学(第一卷)》)


4.结胸程度的差异
根据胸气不利的程度(胸中痰的多少),结胸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死证胸气不利的程度最为严重。胸气无法与肺或心包连通,表现为烦躁、喘息、短气、胸痛、心痛等症状。当然心下之气也基本无法运行。
②大陷胸丸、大陷胸汤、白散证  尽管胸气不利的程度相当严重,但胸气还能保持与肺、心包连通。多伴有烦躁、短气等症状(胸、心下有痰)。
③小陷胸汤证虽存在胸气不利,但大部分胸气可与肺、心包连通。胸中有痰,胸气不利导致心下升降不利,饮生心下(心下无痰)。
《伤寒论》中的结胸证,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疾病呢?重症结胸相当于心包积液、重度心力衰竭等纵隔内尤其是心包内渗出液潴留等病症,即属于上面列举的死证及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白散所主病证。轻症则涵盖了西医所说的各类慢性疾患,这里无法列举出具体病名,当然也包括了生活不规律等所致的“未病”。至少在经方腹证上,无论潜在还是显在,出现在胸的问题都属于广义的结胸证。
5.结胸的治疗
大陷胸汤: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一钱匕≈0.5g)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 甘遂末一钱匕
小陷胸汤: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瓜蒌实大一枚
白散: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贝母三分

据《本经》记载,下述药物的功效(破坚积作用)如下。
甘遂:破癥积聚
芒硝:治五藏积聚,久热,……腹中淡实结搏
葶苈子:治癥瘕积聚,结气,破坚逐邪
巴豆:破癥瘕,结聚坚积
大黄:破癥瘕积聚
贝母:治癥瘕
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及白散中的主要药物,其作用主要是破除坚硬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形之物。由此可知这些处方都是通过使用作用较强的破坚除积之品,来荡涤胸、心下水热互结之痰。此外,未载入《本经》的瓜蒌实,其与贝母同样具有化痰作用,可溶化水热互结之痰,药性较上述药物柔和。

处方解析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甘遂、芒硝溶化水热互结所形成的痰热;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将其由胸降至心下、小肠、大肠。
白散:巴豆、桔梗、贝母溶化胸中的寒痰,巴豆并使其降至心下、小肠、大肠。
小陷胸汤:瓜蒌实化解水热互结所致的胸中痰热,使痰热转化为痰湿(饮),再用半夏使痰湿(饮)转化为更易祛除的水湿。黄连用于清热。由此,小陷胸汤使水热互结的痰热分消为水和热,并得以祛除。(下图)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瓜蒌实仅用于胸痹,具有化解胸中之痰(化痰)的特殊功效。甘遂除了用在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之外,还用在十枣汤(心下痞鞭满)、甘遂半夏汤(心下续坚满)、大黄甘遂汤(少腹满如敦状)中,具有峻下心下及少腹的痰和饮(痰湿)的功效。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要进入真理的宫殿里头

你要进入真理的宫殿里头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法王处善巧安立、随其处所所有法、法王宫殿若趣入、及以于中所观见。

  “法王宫殿若趣入、及以于中所观见”,你要进入真理的宫殿里头,法王的宫殿就是真理的宫殿,就登堂入室了,你要进得去。各位来听经,我们都给你进一次有形的宫殿,而无形的宫殿,那个才殊胜,有形的宫殿只是个媒介。告诉你,内在世界的建设,就是这么的庄严跟殊胜,甚至于比有形的更庄严。

  因为这个有形的是工匠所做,我不敢跟各位怎么吹牛,只是可以跟你保证,目前在台湾,这些宫殿是最高级的。虽然是很高级,有时候看看,还是不太满意,因为我们房子太小了,中间这座大宫殿屋顶最高,结果他做得都变成一样高,因为我们屋顶就只有这样,结果他就把柱子缩小了,柱子一缩小,佛像好像戴帽子,越看是越气,没办法,我们屋顶就这么矮,想要弄一个好地方,弄不出来,福报不够。所以我们的佛压力太大,屋顶像帽子压在那里,那你只有这样子。

  真的是各位的福报,我要找这个做宫殿的,因为我这个钱实在是不死心给日本人赚去,就在台湾岛内一直找一直找,找一个能懂得我在讲什么,还会做的人,有没有,终于被我们找到了,他也做的不错,确实足以自豪。所以你们不要看这样,台湾唯一的,要跟日本买的话,价钱大概要三倍以上,到五倍之间。而且我们做的比他好,那日本人来看了以后一直摇头,你们怎么有办法做的这么好,我说你们做的不错,他说不不,那都跟你们学的,还好他还蛮谦虚的,是这个样子。

  外在的宫殿,我们可以透过技术来完成它,但是你内在的宫殿,更重要了。今天各位能够看到,你会感受到这种殊胜,它对你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那表示你内在宫殿的雏型也已经要形成了。当然今天假如我们到欧洲去,那我宫殿就不会做这个样子,我要做什么样子你大概知道,路易十四他的宫殿是什么样子,我们就做那种宫殿。因为这种宫殿他们看不懂,他要的是那一种,那就表示那一群人,他内在的世界是那个样子,你从这里去跟他相应,告诉他内在世界的建设,如何朝向止于至善,他才能够进入真理的宫殿里,“法王宫殿若趣入”。

  真理的堂奥你要能够进入,那么“于中所观见”,你在里面所看到真理的,那种相貌是什么,就很清楚了。我们还没进去,你看不到那个境界,你要自己去参。打坐的人他这么一坐,就进入那个境界的话,告诉你,不会睡觉的。会在那边打瞌睡的那种人,就是没有进入境界的。你想想看,当我们把一切准备好,放下身心世界,六根门头全部打开,那么按照禅修的基本技术,进入到这种境界里头,那是什么状况?它所产生的那种澎湃的生命能量,就好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冲下来,到下面水池的时候,水从下面再翻滚起来的那种境界一样。你在那里面打会打瞌睡吗?我告诉你,就算你一百万年没睡,到那里面你也通通醒来了,你不会再睡着了。

  你有足够的生命能量让你维系下去,进入法王宫殿里头,那里面所见到的生命的真相就很清楚了。所以我们一再的跟各位讲,那个方法才要紧,你不要一直在想那个目的,目的没有用,你有那个方法,你一定会到那个目的的。我们现在跟你讲的目的,从你的立场来讲都是语言文字,都是你自己会用你现在的程度的那种意识形态,去转变成你的东西,那绝对不是真实的。

  我们跟各位讲解脱,你也解脱,你的解脱跟我的解脱不一样。我们跟你讲自在,你也自在,你那个自在,哼,人家佛的自在才不会是你的那种自在。为什么,我们只能够用我们大脑里面的意识形态去解释,那几个字而已,那几个字所代表的真实义的境界到底是什么,那你完全不知道。你要知道了,就表示你到那个境界了,所以你所拥有的只是语言文字的知识,不是真实的境界。所以从语言文字上来讲的,跟我们所讲的真实境界完全不一样,你要了解这一点。这个就是真理的宫殿、真理的堂奥,法王宫殿你要能够进去,那里面所见到的生命的真相、宇宙的真相,你就恍然大悟了。

撷自《八十华严—十住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负能量生起时,如何处理?

负能量生起时,如何处理?

一行禪師


我们可将意识比喻成一座房子,把它分成两部分,地下室就如藏识(潜意识)。客厅就如心识(意识)。愤怒等负面心行以种子的形式留在潜意识--地下室里,直到你听见、看见、阅读或思考某件事,正巧碰触到愤怒的种子,它就会浮现在心识——客厅。这时愤怒就变成一个能量区,弥漫在客厅的空气中,带来沉重而令人不悦的感觉。所以当愤怒的能量生起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
一旦愤怒浮现,修行者就会立刻藉着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让正念的能量浮现,如此另外一个能量区--正念的能量区就产生了。所以,平时练习如何念念分时走路与呼吸、打扫与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来,每次负面的能量生起时,就知道如何聚集正念的能量来拥抱与照顾它。

  • 我们内心的障碍--痛苦、悲伤、愤怒与绝望,总会想浮上来占据意识,进入客厅。因为它们已经长大且需要关注,但即使它们想出来,我们也会因正视它们而感到痛苦,不愿它们得逞。所以,我们试着阻挡它们的去路,希望它们继续在地下室沉睡,而习惯请其他客人来占据客厅,只因不想面对它们。一旦我们有十几、二十分钟的空间,这些负面的心结就会涌上心头,把客厅弄得凌乱不堪。为了逃避这种情况,我们会读书、看电视或开车兜风,借某件事占据客厅,以免令人不悦的负面心行浮现。
  • 所有的心行都需要良好的循环,但是我们不愿感觉痛苦,而想深锁它们,深恐它们一浮现,就会受尽苦楚。所以平常就习惯让其他客人占据客厅,譬如电视、书籍、杂志与聊天等,以避免负面心行的出现。当持续下去时,心灵就会循环不良,心里疾病与焦虑的症状,便一一在身心上产生。
  • 有时我们头痛,即使服用阿斯匹灵也无法消除,这可能就是一种心理疾病的症状。有时我们认为对某种东西过敏是种生理现象,但事实上,过敏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症状,这时医生会建议吃药,我们因而继续压抑负面的心行,而让病情恶化。



從我的iPhone傳送

深参念佛是谁

深参念佛是谁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法王处善巧安立、随其处所所有法、法王宫殿若趣入、及以于中所观见。

  现在经文上面告诉我们的是,你直接从这里下手看,真理所在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要研究佛法也好,研究《华严》也好,你不要一直要找下手处,说有没有由浅入深的方法?假如你要这样看,当然有,可你不见得受益。因为佛法也好,《华严》也好,是生命的乐章,知道吗。生命的乐章,你从哪里下手,都可以享受,没有头没有尾,它是三百六十度的圆,哪里下手都一样,它的圆融就在这里,生命的存在它是全方位的。它的圆就是无始无终的一个圆,你一直要找一个下手处、一个入口,那就错了,那你就是在用大脑。所以叫做善巧安立,哪里都可以。

  就像我们讲,读四书五经,你不一定从第一章开始,不一定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一定从这里开始。你看到“名不正、言不顺”,你就开悟了,对不对,这就下手处。有人是从“唯小人与女人难养也”,他从这里开悟,不管哪个悟,也可能是要下雨之前起大雾的那个雾。生命它是存在,它没有一定的步骤,唐诗三百首打开,你哪一首都可以入。同样的,佛法也一样,真理跟你显现的地方,到底在哪里?你要自己去摸索,你不要用问的,问人家在哪里,那很难。

  像各位来听经,我也不过是跟你提醒一下,你留意一下真理的存在是个什么样子,你感受得到吗?上次讲这些花,插个一盆花在这里,整个生命都跳跃起来了,就有人看了老半天问:“师父,你说生命在哪里?”生命在哪里?生命不是在嘴里,你要去感受。感受从哪里来?那要从训练中来,你要这样去训练。所以说真理存在的那个地方,随着那个地方,所有的法都会展现出来。所以悟在哪里?你看看,有人走路走一走,不小心一踢,唉哎,开悟了。他不是脚开悟了,他是整个生命的真理通彻了,一悟千悟,通通都悟了。

  所以法王、那个真理所在的地方,所有的法都在。那个真理,你感受得到吗?当然,我们说这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这个样子,那当然可以,他可以跟我们开示很多佛法,但是你不见得都能体会。假如从知识的领域来讲,你根本没有办法体会。我们上一次跟各位讲说,参禅,你体会到吗?我们参禅是深参“念佛是谁”,这很简单,那你这么一坐,念佛是谁?念佛是谁?你嘴巴念的,不然还有谁?对不对。坐个三天以后,念佛是谁?管他是谁,一定是我,难道是鬼?当然是我念,还有谁念?你这个绝对参不出来。

  “念佛是谁”是怎么来的?是因为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你一直念到进入那个境界里面去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浮上来,在你的整个生命里头,这个时候,你会看得很清楚,我说“看”,你不要被骗了,那是观照的照,南无阿弥陀佛是声音呢?还是颜色呢?还是一种味道呢?还是什么?这“南无阿弥陀佛”到底从哪里来?是从嘴巴念出来的?还是从心里涌出来的?还是眼睛看到的?还是耳朵听到的?南无阿弥陀佛从哪里来?这个才叫做“念佛是谁”?

  你在深参,是在这个地方参。你有那一种好像意念的话就变法尘,可是又不像法尘,因为我在念啊,那就声尘,声尘好象也不对,这种境界我又清清楚楚,好象又是色尘,到底是色尘,是声尘,是法尘,是哪一个?这时候要你参,“参”是指这一个。你能不能进入到那个境界里头。你要进不去“深参念佛是谁”,然后就拿个“深参念佛是谁”去跟人家吵架,说念佛才能开悟,才能明心见性,参念佛是谁才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用,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还要再修,这什么意义,你说它有什么价值?修行不在那个地方。

  修行在你去感受,“南无阿弥陀佛”提起来的时候,在你的生命里头,它就像很澎湃的那个瀑布这样冲刷下来,到底在整个脑海里,整个生命里滚动的这个南无阿弥陀佛,是法尘,是声尘,是色尘,或者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到底是谁在念?是舌根念,是意根念,是眼根念,还是耳根在念?这才叫深参。而不在这个“谁”,你啊,还是我啊?那有什么意义呢?

  各位禅和子参了那么久,参到哪里去?你参到电锅里面去,味道在这里!那法在哪里?你看全体显现一切万法。你到这个时候,你才会知道,一弄通的时候,“海印三昧”炳然齐现,通通现前了。我们不是,在那边百般计较:“哼,他跟师父讲了那么久,他到底参得多好,我就不相信。他境界来还是一样翘翘倒。”

  所以真用功者,他不去计较这些,不用功的,这些境界就通通现前了,行者、凡夫差别就在这里。所以我们看这些人为什么喜欢计较,就在这里。你要跟他计较吗,为什么要跟他一般见识呢。行者的本事拿出来,你继续默然前进,真是千山我独行,对不对。你何必理他呢,真的,不必相送,不要笑,修行只有自己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一个人参,没有说要哪一个替死鬼,一起作伴去死的。这条路只有你自己走上去,其他的葛藤、干扰都没有用,通通都当作是我们的善知识。你要参访的,这个人找你麻烦就是你的善知识,那个人给你难看就是你的善知识,你就这样认定,这样修行就对了。你说,来来来,我们一起参,要死比较快,不可能。在生命的旅途当中,这一条路只有你自己走。任何人都帮不上忙,你找师父也一样,师父只在关键的地方点你一下,有时候点你,你还不高兴,对不对,那你看看,你要怎么办?所以真理所在的地方,真的,只有自己痛下功夫,你才体会得到。那么法王所在,一切法都在。

撷自《八十华严—十住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念嗔心起 百万障门开

一念嗔心起 百万障门开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九,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只要片刻之间生起对他人的仇恨和愤怒,那么千千万万个妨碍修行的罪恶就会滋生出来。一嗔一地狱,嗔是地狱之源,人一生气就如同在地狱中行走,炼狱之火焚烧身心,火愈大我们就会愈痛苦,而火大了未免会殃及他人。心中有气折磨的不止是自己,还有可能伤害到别人。生气的时候就算不迁怒于他人,生气的人看上去都不会好看让人觉得很凶。你把不好的情绪展露出来,对别人也是一种不好的影响。嗔心一起,就容易被心魔控制,不止会陷入无明甚至失去理智造下恶业。花开生两面,人生佛魔间。是佛是魔只在你一念之间。不起嗔心,便是修最大的善法。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大般涅槃经》中佛说:“若放逸者,名有为法,是有为法,为世间第一苦法,是名死处。”烈火中可以生出红莲,识破错认即是光明。平时看到别人的嫉妒、嗔恨、计较、算计、争斗,只要心念一动 ,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业力,业力就是一种,不分你我他,都是自性中的众生。这样就能从对方的恶相看到苦相,就不会再去打骂杀罚了,就能灭度心中的嗔毒众生,於相离相的“了”义就出来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