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從香港到中國的民主夢
註:本文原作者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
香港的佔中運動,會是怎樣的結局?它所提出的種種要求,從政制的改革,到要求梁振英下台、全港市民罷工罷市,都無法實現,變成了空洞的政治訴求。但一些支持者認為,那些在街頭播下的民主種子,總會有一天開花結果,改變香港的命運。
但越來越多香港人憂慮,這些在街頭播下的民主種子,最後會結成「港獨」的果實。民主的美意,卻收穫了分離主義的惡果,讓香港這個和平的城市,從此陷入深不可測的痛苦深淵。
儘管這次香港的佔中運動,從啟動那一刻開始,主辦者就很留意港獨政治符號的敏感性,一改近年香港示威遊行的習慣,不再被一些高舉港英旗幟和龍獅旗的團體綁架了整個運動,但是,當運動陷進了「持久戰」,在各大佔領區內,總會看到一些港獨標語,例如「Hong Kong is my country」, 而香港大學的學生報《學苑》也再次推出「香港民族論」。分離主義的論調,又再次在香港抗爭的天空飄蕩。
對十三億中國人來說,香港的民主化,本來是中國民主化的先鋒,為中國的政治改革帶來重要的示範作用,也帶來法治和憲政的靈感。但當香港的民主化過程沾染了分離主義的色彩,就會出現一種螺旋型下墜的惡性循環,陷入自我毀滅的陷阱。
陷阱其實就從那些狹義的本土化論述開始。說香港人不是中國人,將中國人與香港人對立起來,將中國大陸的一切和香港對立起來,就會進入一個坐井觀天的怪異世界。反共變成了反華,不僅和全球的中國人走向對立面,也等於切斷了自己的歷史臍帶,與自己的祖輩割裂。
香港人曾經在現代中國的發展史上,肩負了重大的角色。一九二五年的省港大罷工,對抗帝國主義強權的鎮壓,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一九四一年間,當日本軍隊兵臨城下、圍攻香港之際,香港不少中學生與大學生都參與香港保衛戰,當時在港大唸書的「內地生」張愛玲還參加醫療站的工作,香港人並沒有因為她的廣東話不標準而排斥她,說她是「蝗蟲」,而是大家緊密合作,不分省籍,為抗日而努力。
香港六七十年代的學運,都和中國的發展息息相關。保釣運動和中文合法化運動,都影響深遠。而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香港學生與媒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更展示港人要為中國命運承擔的氣勢。
但如今香港新一代將自己的世界退縮,只談本土,不再關注神州大地。他們心中的中國就是黑暗貪腐與血腥,而看不到這是一個多層次的、複雜的中國,亟需全球的炎黃子孫投身改革的洪流。香港青年不能跟隨著台獨的步伐,在本土化的名義下,陷進「去中國化」的逆流。
因而香港新一代的理想引擎,必須找回歷史的燃料,發現香港在現代中國的重要角色,了解孫中山、楊衢雲、梁啟超、蔡元培、許地山、蕭紅等人在這個城市所留下的足跡和智慧。香港人必須與中國大陸的新一代結合起來,不僅追尋香港的民主夢,也要追尋十三億人的中國民主夢——實現神州大地的民主、法治與人權。■
Asiaeditor@gmail.com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