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 星期一
中國模式的最新路徑
註:本文原作者邱立本,亞洲週刊總編輯
在市場展現效率,創造繁榮;在社會爭取公正,落實穩定。這是中國模式最新的自我期許。
中華民族和法蘭西民族一樣,都是難以預測的。這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觀察,說出了歷史的真實。知識界早就發現,這兩個民族都有一種浪漫與激情的氣質,但也常常讓人跌破了眼鏡,看不清楚它們的發展路徑。
近年國際上出現不少看貶中國的聲音,他們高喊「中國崩潰論」,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不能持續,內部矛盾日益尖銳,最後就只有瓦解的結局。他們立論的潛台詞就是:中國沒有依循西方發展的軌跡,無法符合「國際標準」,因此註定要失敗告終。
但從種種硬指標來看,中國不但粉碎了「中國崩潰論」,還展現「後來居上」的勢頭。中國經濟飆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在「財富五百」(Fortune 500)的排行榜中已經達到一百家,急追美國。更重要的是,中國今天的改革,正在尋找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所難以想像的路徑。
最近在美國華爾街掀起風潮的阿里巴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IPO融資高達二百四十三億美元,超過了當年的Facebook,創下了歷史紀錄。關鍵是它的創意,發揮了中國的人口紅利。阿里巴巴的活躍買家有二點三一億,賣家有八百萬,每年有一百一十三億張訂單成交。它的經營模式超越亞馬遜,沒有大量庫存,對小型賣家不收費。它旗下的淘寶,商品有八億種,成為冠絕全球的大市場,也創造了過去不能想像的就業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是民營企業,它和騰訊、華為、小米手機,都是中國今天急速崛起的民企,代表民間社會的強大競爭力,不是靠國企的壟斷來賺錢。它們也超越了中國市場的限制,奔向全球,讓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但中國在資本主義經濟的成功,最後不能繞開一個社會主義的命題:如何落實社會公正。在經濟繁榮的飆升中,習近平政府必須要面對資源分配的挑戰。尤其是一些「公共品」的服務,從基礎教育、公共醫療、住房,都不能讓市場的意志凌駕,而需要公權力的角色來調整?
中國開始對「GDP主義」作出反思,既要爭取經濟高速發展,以解決龐大人口的就業壓力,也要重視社會成本與社會管理的能力。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展示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之初,百廢待興的緊迫感。當時中國的鋼鐵業產量只是日本的一個零頭,質量也差遠了。但三十六年後,中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高踞世界第一,超越日本和美國的總和。
這是鼓舞中國人的後發優勢,但中國也面對鋼鐵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河北省這個鋼鐵大省成為污染大省,並且直接影響到北京地區的空氣品質,淪為難以忍受的環保災難。
因而中國模式的最新路徑,既要摸索市場的成功,也要追求社會的平衡與正義,避免失衡的發展所導致的災難。
從阿里巴巴的成功,到鋼鐵工業的教訓,都對中國帶來重大的啟示﹕在市場展現效率,創造繁榮;在社會爭取公正,落實穩定。這是中國模式最新的自我期許,也是全球中國人要瞄準的奮鬥目標。■
Asiaeditor@gmail.com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