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冬日佳蔬-白蘿蔔

圖片:Getty Images 
白蘿蔔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根,「六月下種,入冬之後掘取其根」,可蔬可果。中醫認為其味辛、甘,其性而涼,入肺、胃經。辛則行(氣)、甘則養(陰)、涼則清(熱),故古人謂其「生食止渴寬中,煮食化痰消導」。既可用於肺熱有痰之咳喘以及飲食太過之傷食證,亦可用於身體健康人士冬日之養生保健。

人乃恒溫之動物之一,體溫的調節有賴於機體汗孔的開與闔去完成,開則散熱,闔則保溫,開闔相間,以持恒溫。但由於冬日氣寒(天氣),寒性凝滯收引,故冬日機體汗孔經常處於關閉狀態以防熱散過度而保溫,闔多開少,即使汗孔打開散熱,亦因為禦寒而添加之厚衣厚被所阻礙,極易導致機體散熱不暢而內鬱為患。中醫學認為熱屬陽邪,其性炎上,易耗傷津液,故人在冬日常感咽乾、口渴、唇焦、膚枯、溲黃、欲飲等陽熱內鬱、津液不足之不適表現。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根據一年四季的自然規律,歸納總結性地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養生的基本原則。而冬日食用成熟於冬季的白蘿蔔,恰恰符合「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屬中醫「清補法」範疇,故民俗云「冬食蘿蔔夏食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白蘿蔔食用方式可多元化,新鮮質優者可生食或榨汁或涼拌,次者可清炒或水汆或炖湯,生則清熱生津佳,熟則養陰化滯良。當然,白蘿蔔雖貴為「清補」之良品,冬日之佳蔬,但由於其性寒涼,脾胃氣虛者及寒證患者不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一級講師曾曉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