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心经》开示与禅修(2) —— 假如你能真正生起这种感受,那么你的轮回就有了永久的凹损...

《心经》开示与禅修(2) —— 假如你能真正生起这种感受,那么你的轮回就有了永久的凹损...

宗萨钦哲仁波切 

《心经》开示与禅修节选

 (2)

        类似的,我们一直都具有各式各样的概念和想法。就连此时此刻坐在这 里,你一定也有些想法,像是“坐在前面的这个人怎么长得这么高?”或是 “坐在旁边的这个人好像早上忘记刷牙。”或是“这个房间里可能有某种通过 空气传染的疾病,我是不是应该戴个口罩?但这样做很不礼貌,别人反而会以 为我在生病,但我又不想让别人以为我有病......”诸如此类的概念和想法延烧开来,充满整个宇宙,延伸到政治、经济体系、科学、技术,这些全都是概念和执着于概念所衍生出的副产品。而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加美好,人们还是不断死去,人们依然生病,人们比从前更加感到无聊寂寞。至少三十年前,要感到无聊还需要一点时间,而现在却是瞬间就能感到无聊寂寞。因此,我们必须保护自己远离这些概念,并且保护自己远离这些对概念的执着,而般若波罗蜜多恰恰是最好的咒,或说是最佳的保护、最胜的真言。

       简单地跟各位讲讲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记述:《心经》的内容是 一个结果。因为在座很多人是商务人士、自己经营生意或开公司等等的,所以 可能比较熟悉这样的语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基本上是一份会议记录,像是里约峰会、G7 峰会、南方峰会诸如此类的,这也是一个高峰会议。如同联合 国的各种峰会一般,心经峰会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峰会的目标是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而不只是人类的问题。从历史上来说,这个峰会的召开地点是王舍城,现在也称作灵鹫山。参加峰会的都是非常杰出的人士。通常高峰会议都有一个主讲者,对吗?会有一位坐在当中的主席。当然,我们有释迦牟尼佛作为没有讲话的主讲 者——佛陀此时正入于所谓的遍照三摩地中。单是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就是一 大学习:伟大的领袖应该从不发言!他们只需在未来说“很好”(善哉)即 可。但是伟大的领袖必须学会如何引发对话,而这正是当时所发生的事情:佛 陀以其加持和悲心使得舍利弗生起求知的好奇心。

       如前所说,这个峰会的参与者全都极为卓绝不凡——我们说的可是像观世音菩萨、舍利弗和非常非常多的大菩萨和阿罗汉,我们说的是众多的伟大圣者,而不是一些缺乏安全感、无法跳出自己有限思维范畴的众生。那么会议的议程是什么?像之前说过的,是为了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外、内、密痛苦,而不仅仅是要明白造成生态恶化、社会动荡的原因,也不单是要明白国家、家庭或朋友之间起冲突的原因,也不是讨论教育问题;这些圣者讨论的不只是未来,也包含过去和现在。如何着手处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

       此次会议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乘佛教,日后有很多来自日本、韩国、中国的伟大众生,他们忍受艰辛万苦并经历危险的旅途,前来学习峰会当天所讨论的内容。和许多其他会议的会议纪录不同,这个会议的决议直截了当、简明扼要, 全都包含在这部《心经》之中。问题在哪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的痛 苦?就是我执。这就是为何大家会听到像是“无眼耳鼻舌......”等等的语句。 但是就实修层面而言,如果愿意,这里甚至有一个咒可供持诵,作为一种提醒:“嗒爹呀他(即说咒曰),嗡,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tadyathā oṃ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非常简略地翻译,“嗒爹呀他”就是“如此”或“就像这样”,有点像是 就此开始了,于是说“就像这样:...... ”而“嗒爹呀他、嗡”的这个“嗡” 字,在称作梵文的印度语言里是一个表示吉祥的字;显然,凡是有关去除痛苦 的讨论都是吉祥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这四句,非常粗 略地翻译就是“已经去了”的四个阶段——不只是“去”,而是“已经去 了”,用的是过去式。对于在座许多对大乘教法不熟悉的人来说,这些术语可 能有些艰涩,但在这里要稍微忍耐一下。

第一个“揭谛”是“已经去了”,问 题在于:是从哪里去了哪里呢?为了便于理解,可以说是“从哪里去哪里”, 就像是“从港岛去九龙”这样的“去”。第一个“揭谛” 讲的是:从世俗去神圣。 

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世俗世界里;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会永远活着——记得吗?我总是说,我们购物时就好像自己会活上一千年一样。我们大部分人跟人道别时会说“再见”、“后会有期”,如同这一定会发生似的。我们大部分人对人说“我爱你”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你也爱我吗?”所以我们是活在这样的俗世之中。就像草叶上的一滴露珠只是勉强悬挂在叶片上,随时可能落下,那些时尚、服装、食物、餐厅等等,全都只是勉强悬挂着,稍纵即逝。

       对于所谓的家庭,我们并不明白家庭就像旅舍的一个房间,人们登记入 住、退房,又再次入住......。我们许多人的祖父母已经退房了;当我们的孙子 孙女结婚或意外怀孕时,我们也不知道谁会搬进来住。

       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能入住,例如你的想法——你今年想的事 情,可能明年就不这么想了;你今年喜欢的事物,可能明年就不喜欢了。一切都是如此,它们来来去去,我们却认为它们是坚实存在的——我们不仅希望它们坚实存在,而且我们真的认为它们是坚实存在着。要知道,有些人会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够永远快乐、永远生活在一起,会去“希望”的人其实还不错,这表示他们具有某种觉知,他们处于希望这些会存续下去的一个阶段,然而有上百万甚至不知要去希望的人,这些人就只是一昧相信事情会一直如此持续下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香港这样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又湿冷又灰蒙蒙的— —是阴天吗?我不记得了。就某种程度而言,各位在香港没有睡懒觉,而是被内心的某种感觉驱使,觉得“或许我应该前去听讲,或许我的一些问题能获得 解答。”可以说,这就是有点“已经去了”、“揭谛”。但只是一点点,些许 而已,不是很多。你的内心起伏不定,你开始变得聪明而不再全盘相信一切, 你开始对俗世感到有些怀疑,这就是第一个“揭谛”、“已经去了”的开始。

假如你能真正生起这种感受,那么你的轮回就有了永久的凹损。就像车子会有刮 痕、凹痕,你的轮回也有一些凹损,不再是完美的。从修行角度来说,这是一 件好事,因为你开始在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里思维。否则我们跟猪有什么区 别?猪喜欢粪便,而我们喜欢章鱼鼻子之类的东西。这就是第一个“揭谛”。

       我们休息十分钟,回来后再多做些禅坐。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