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本性法界真空是光明无碍且远离一切生灭的
慈诚罗珠堪布
<法界颂> 中云:“三世可寻思,生缘时决定,若悟己身法,己身云何有?”
心的本性光明,是值得我们三世都去寻求、思维、求索的目标。任何因缘或时间,都不能动摇心的本性,因为它是决定的、固定的、永恒的,既不受时间的影响,也不受生缘的影响。如果它是一个有为法,那就会受到生缘与时间的影响。所有的世俗谛都是不决定的,而圆通却是决定不动、恒然不变的。
“若悟已身法,已身云何有”,“己身法”,是指我们自己具备的法,也即心的本性。如果证悟了心的本性,我们怎么可以说我是实有的呢?心的本性本来就是空性。
“如水居热际,处热觉悟非,寒际理亦然,圆通皆如是。”
在气温炎热的夏天,水也是温热的;在天气寒冷的冬天,水也是冰冷的,水的冷热与外界的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水的本质却没有变化。同样,圆通就像水一样,无论觉悟还是不觉悟,其本质永远不变,始终存在。
“心恒烦恼覆,迷惑不能了,若离烦恼缠,觉悟而非有。”
心恒时被烦恼所覆盖,我们的迷惑、烦恼就永无穷尽、无法了脱。如果离开了烦恼的缠缚,就获得了觉悟。觉悟的时候,迷惑、烦恼也必将一扫而空。
汉文版的这个偈颂文字上说得不是很全面,而藏文版中却说得很清楚,当我们有烦恼的时候,叫做众生;烦恼断除,心的本性显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佛。实际上佛与众生只是证悟与否的差别。
普通显宗认为,佛与众生的差距,就像天地一般遥远,但三转法轮,尤其是密宗却认为,众生与佛就像一个物质的两个侧面,虽然前面是红色,后面是白色,但实际上是一个物体。本体永远不会有变化,有烦恼的时候是佛,证悟了以后,就是双重的清净。
我以前介绍如来藏(见《慧灯之光》)的时候,提到过达摩祖师的《悟性论》和《血脉论》,其中的内容讲得与密宗完全一样。《悟性论》中讲道:一个人证悟的时候,叫做佛;没有明白道理的时候,就是众生。《血脉论》中说:众生和佛就像水和冰的关系,天冷的时候,水会结冰变成固体;气温上升的时候,它又会融化成水,不管形态如何改变,都没有离开过水的本质。密宗很多经续和论典,也会用这个比喻来描述贪嗔痴烦恼与佛智的关系。如果对这些道理能够了解透彻,以后学密宗的时候,最终听到的也就是这些,不会有更高的境界。只是密宗会给我们提供更多证悟的方法而已。
如何修行
下面主要讲述,该如何修行以及修行的境界。
“如眼观诸色,离障能照曜,真空理亦然,照曜离生灭。”
从汉文版的字面意思来看,此偈颂是说:就像眼睛看任何色法的时候,如果没有障碍,就能看得很清楚,同样,心的本性法界真空也是这样,光明、清净,远离一切生灭。
但实际上这个偈颂所要表达的意思还要深一些:在根本慧定的时候,外在的物质等现象对证悟者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叫做“离障”。“照耀”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执着,能够证悟心的本性光明。真空法界也是这样,都是光明无碍且远离一切生灭的。
我们凡夫在看到色法、听到声音的时候,第六意识自然而然地会去分析这些所见所闻的好坏与否等等。如果觉得好,紧接着就是贪心;如果觉得不好,不同程度的嗔恨心又会紧随其后,所以都是障碍。
从根本慧定当中出来以后,虽然照样看得见东西,但即使看到也不会有障碍,而会将一切看做如幻如梦,所以不会执着,正因为不执着,所以菩萨一地以后,不会造新的业。凡夫地的时候,虽然也在努力忏悔,想方设法清净罪业,但在清净业障的同时,也会造作各种各样的业。对此,藏文版的颂词里面说得很清楚。
证悟者在眼见色法的时候,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根本慧定的境界,一种是出定以后的境界。一地菩萨在进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感觉不到外界的色、声、触等等,唯一的存在,就是心或意识。虽然意识永远都不会直接接触或证悟心的本性如来藏光明,不能进入光明的境界,但由于我们的第六意识上面,播下了很多闻、思、修的种子,当这些种子逐渐成熟的时候,就可以把我们逐渐引入到法界光明当中。
佛经中说,就像从很远的地方看大海,表面似乎风平浪静、纹丝不动,但假如走到海边就会发现,大海永远都离不开海浪,一直都是动荡不安的。同样,虽然一地菩萨自己感觉到意识完全停止了,没有任何思维和杂念,自认为自己的境界清净纯正、毫不动摇,但在二地以上的菩萨看来,他的境界当中还是有很多不纯净的念头,只是他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加行道凡夫位的禅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色界的禅定。凡夫修成无色界禅定以后,一进入禅定状态,周边所有的色法、声音或现象都会消失;另外一种加行道修行人在进入禅定的时候,虽然已经证悟空性,但他的眼睛还是可以看到色法,耳朵也可以听见声音,只是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里没有执着,一直处于很平静的状态当中。其实不仅是证悟者,哪怕仅仅修成世间禅定的人在进入禅定的时候,旁边很明显的色法与巨大的声音也不会对他有影响。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