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婚姻「保鮮」在於溝通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一項調查發現,近四成夫妻認為溝通是維繫婚姻的重要基石,有夫妻雖然彼此性格南轅北轍,但依然恩愛如昔,「保鮮」之道在於溝通,故經常於周末時結伴做義工、跑步拍拖,每晚臨睡前均會抽空閒聊,「好多人成日將個忙字掛喺嘴邊,而忽略咗另一半,但其實都係睇你點分配時間啫!」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於去年八月至今年二月期間,以問卷成功訪問一千三百六十名市民,圍繞婚姻觀及婚姻壓力等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三成九已婚受訪者認同溝通是維繫婚姻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關懷伴侶及確保有時間相處,各佔三成五及一成三。另外,九成半受訪者同意「從一而終」是婚姻的核心價值。
受訪者:吵架設一分鐘發言
馮氏夫婦結婚六載,雖各有正職,馮先生更因積極備戰考取會計師牌,時間更是不敷應用,但他形容「陪老婆」是必做的事,因可更了解對方,閒時亦會花心思互送小禮物調情,更已協議吵架時互給對方「一分鐘發言」,先聆聽後回應,故至今兩人少現爭執,且甚有默契。
明愛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督導主任陳林綺雲認為,本港工作時數長,導致不少夫妻聚少離多,相處時間不足,久而久之,伴侶間常藉詞忙碌而忽視對方,導致婚姻關係出現危機。她又表示,時下電影、電視劇集多涉及婚外情、離婚等題材,令現代夫婦不禁對自身婚姻產生懷疑,憂慮未能同偕到老,建議夫妻間應坦誠相處及互相尊重,亦可抽空拍拖,享受二人世界,有助建立和諧持久的婚姻關係。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廣東5萬干部赴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心靈洗禮


2014年04月29日17:26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5萬干部“親臨其境”接受心靈洗禮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尹安學 通訊員 粵紀宣
被落馬貪官的懺悔之音籠罩,實時觀看貪腐官員的獄中生活,看到一個個曾經的“風雲人物”淪為痛哭流涕的階下囚……大膽創新、以多媒體先進技術呈現的“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給參觀者帶來了心靈的震撼。
一年來,已有5萬多名黨員干部來此接受過教育,其中廳級干部超過4000名。一些人看了一次不過癮再來一次,每次來都駐足深思,接受心靈洗禮。有人說,這是見過的最好、最震撼人心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貪官在場定會嚇出冷汗”
被安排參觀“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開始,來自廣東省直機關的李處長並沒當一回事。坐大巴,跟同事有說有笑地來到基地,李處長一下大巴,就覺得教育基地庄嚴方正,大氣質朴,如洪鐘巨鼎巍然矗立。
這個建筑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教育基地位於廣州番禺監獄旁邊,使用了多種現代手段,給參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
走進韶關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原書記、公安局原局長葉樹養受賄案展示區,仿佛置身於葉樹養的秘密場所:葉樹養對受賄得來的巨款既怕“露富”不敢亂花,又怕存到銀行被人發現,就將錢裝進了保險櫃,藏在老屋的雜物堆中。
雜物堆的場景,完全按葉樹養藏匿贓款現場原樣還原。李處長伸手觸摸了一下“藏錢”的保險櫃,瞬間響起刺耳的警聲,周圍警燈閃閃,仿佛當場被抓。
在四樓,李處長看著紀委查辦案件中繳獲的字畫、瓷器,一段視頻過后,腳下呈現出“萬丈深淵”——薄薄的“冰面”不斷呈現出“貪”的字樣和金錢的影像。踩踏到地面“貪”字時,“冰面”立即“崩裂”,露出一個“黑洞”。李處長說,“如果貪官在現場,一定會嚇出冷汗!”
這時,解說員給予了恰到好處的提醒:為官從政當如履薄冰,在今天的透明時代,如果禁不起誘惑,必將跌入萬丈深淵。
教育形式新穎內容發人深省
“我向組織部門道歉……我非常非常地后悔……我想我的家人……我對不起黨和人民……”走進懺悔之音展廳,巨大的屏幕上正播放著一位位落馬貪官的哭訴與懺悔,四周還放置著多個小型電視機,參觀者可以選擇播放不同的落馬貪官懺悔的視頻。
“天眼”展廳裡,密布著雪亮“眼睛”,注視著參觀者,警示大家切勿迷失在“貪欲之心”中,“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這裡還有一面“正衣鏡”,可設置不同的誘惑影像,一旦觸碰即會碎裂,並出現警示語,提醒觀者要時刻警醒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全國有很多類似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但類似廣東這種使用新穎的表現手法和高科技手段的並不多見。
廣州市公安局活動負責人說,參觀之前很多干部都不理解,參觀完后他們都覺得這樣的教育形式的確發人深省。
基地留言簿上,我們看到很多參觀者的留言:“太震撼了,形式太新鮮了”、“心靈震撼,靈魂洗滌”。
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錢,到底收還是不收?” 360度環形熒幕中,演繹著一段貪念與良知的博弈。父母健康、妻子賢惠、女兒可愛,一家人其樂融融。偶一日,朋友請求“幫忙”,並送來巨款。他坐在辦公室內,良心、責任、法律、金錢交織在一起……最后,金錢打敗了良知,他鋃鐺入獄。
一個個畫面用親情的呼喚敲打著良知與人心。
“女兒來監獄看我,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很想和媽媽一起吃個飯,抱抱媽媽!女兒話還沒說完,我已失聲痛哭,心都碎了。”在教育基地,中山市原市長李啟紅淚如泉涌,哽咽地說:“在監獄裡聽到老母親過世的消息,我渾身發麻,差點暈倒。沒有見到母親最后一面,隻能在被窩裡偷偷流淚。”聽到這裡,在座的部分黨員干部流淚了。
現身說法的全過程,整個大廳鴉雀無聲。一位市委書記說:“以身邊的案例教育黨員干部,讓人震撼,印象深刻。黨員領導干部再忙也要加強學習,尤其要學習好黨紀政紀法紀,不在廉政問題上犯錯誤,栽跟頭。”尹安學、粵紀宣

房顫患者經醫生平衡風險 薄血藥治療有效預防中風

由於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之多,一般都需要服用抗凝血藥(薄血藥)以預防中風。然而有少部份患者在治療期間,因擔心如出血的副作用而自行停藥。事實上醫生決定有關治療方案前,已平衡患者用藥以預防中風的效益高於其出現出血副作用的風險。是次邀請到心動聯盟召集人暨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醫生為我們講解更多。

房顫防止中風四步曲

一. 房顫患者中風風險高達5倍

二. 服用薄血藥:
有效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
無可避免增加出血的風險
 醫生在處方藥物前已平衡以上兩大要點

三. 研究證實較新式抗凝血藥,如「達比加群酯」有效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及可降低由藥物帶來的腦出血風險。

四. 如有任何問題,請先與醫生商討。切勿自行停藥,需依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用。

房顫中風後果極為嚴重  預防中風為首要任務

要了解房顫服用薄血藥的重要性,首先最重要是認識房顫與中風的關係。黃品立醫生表示:「由於房顫患者的心臟跳動出現問題,令血液滯留於心臟的時間增加,繼而形成血塊。當血塊隨血液流形腦部時,便有機會堵塞血管,造成中風。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九成房顫引起的中風都是缺血性。而房顫引致的首次中風更可分別造成兩成患者死亡及六成患者傷殘。另外,中風患者一年後的死亡率高達五成,因此預防中風是房顫患者的首要任務。」

抗凝血藥治療效益大於副作用風險

經醫生診斷後,一般中風風險中以上的患者皆需要服用醫生處方的薄血藥以預防中風。#然而有部分患者由於擔心薄血藥的副作用,如出血風險,而考慮自行停藥。黃品立醫生解釋:「薄血藥治療是透過稀釋血液濃度,以防止房顫患者的血液在心臟中形成血塊而阻塞腦部血管,故此類藥物無可避免增加出血風險。」然而醫生在處方薄血藥治療前,已考慮及平衡以下兩大要點:

一. 治療目標以減低中風為主
由於房顫引起中風為患者及照顧者造成極深遠的影響,故需服用薄血藥物以有效預防中風。

二. 藥物引致的出血副作用風險低於中風風險
縱使抗薄血藥會增加患者的出血風險,其實醫生在用藥前會先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經檢查及詳細的評估後,合適服用薄血藥的患者只要按照醫生的意見定時服藥及避免增加出血風險的生活習慣及活動,預防中風的效益是遠高於出血的風險。

因此患者在服用薄血藥的時候無須過份擔憂,可安心依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用。

國際臨床研究證實治療效用及風險

國際權威醫學組織,如歐洲心臟協會已於2012年發出指引,建議「中至高」風險的房顫患者優先服用較新式的薄血藥,如「達比加群酯」(Dabigatran)等,次選傳統薄血藥「華法林」。而一項針對房顫預防中風的國際大型臨床醫學研究RE-LY®,分析了全球18,113名房顫患者使用「達比加群酯」的數據作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

一. 藥效有效預防中風及全身性栓塞
與傳統薄血藥華法林相比,使用「達比加群酯」可有效降低中風及全身性栓塞風險

二. 出現腦出血風險更低
與華法林相比,患者服用「達比加群酯」後,腦出血風險則降低達七成,表示較新式藥物可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預防中風治療。(視乎患者服用的藥物劑量)

以上的數據指出,較新式薄血藥「達比加群酯」無論在預防中風的療效,及減低由藥物帶來腦出血風險的安全性都大大提高。事實上,各種薄血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及副作用,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而提供合適的建議。

樂觀面對病情 切勿自行停藥

黃品立醫生勉勵患者:「不少患者一想起需要長時間服藥,加上對治療方案的認知不足,便有機會過份擔憂藥物有機會帶來的副作用,甚至自行停藥。然而這樣是十分危險。最重要是保持樂觀的心態,並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定時服藥,同時增加對於疾病及治療的了解亦極為有幫助。」若患者持續出現不正常瘀痕、腹痛、頭痛、虛弱等出血徵兆,應及早求醫。最重要的切勿自行購買或停藥,如對治療有任何問題,請向醫生查詢。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心房顫動的資訊,請瀏覽http://www.afalliance.hk
# CHA2DS2-VASc及HAS-BLED可用於計算分別中風及出血風險

(資料由心動聯盟提供)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讀書尋樂避痴呆


生平所好, 惟工作, 讀書, 和旅遊而己。要能長期維持此目標, 必先有健康的身體, 尤其是不能有痴呆症。
痴呆症的原因很多, 以避免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 高血脂) 為基本, 控制飲食¸多作運動, 不外老生常談。

穩定的工作也很重要。 自僱者還容易, 每天返公司就可以, 養成個習慣, 照規律辦事。 沒有工作的退休人士也應該為自己列出一個時間表, 製作一個每日外出的日程, 一三五打太極, 二四六上 課, 星期日與家人外出等。

很多長者都每日夾著幾份報紙, 在快餐店度日。以目前香港的流行報章而言, 多讀實在對腦健康有害無益, 避之則吉。每日的標題都是殺人放火, 大事渲染,。為什麼我們每日都要暴露在人間的悲劇上? 尤其是政事話題, 同意的必義憤填膺, 不同意的就大聲謾罵。宣洩過後不等如就會歸於寧靜, 從此太平。過度刺激只會損害你的腦細胞, 加速凋謝。年青時還可以補償, 年紀大了就不行; 由此得益的不過是利益集團, 損失者可能是自己。

欲保持腦部活力, 必須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閱讀的題材很多, 各適其適。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種樂趣。你得到一些知識, 你會覺得有滿足感 (多巴胺分泌出來) 。這種快感就為腦細胞提供養份 (BDNF增加), 神經細胞因而增生 (neurogenesis), 細胞間的連接增強 (synaptogenesis), 記憶力增加, 於是你不會善忘。

例如你喜歡旅遊, 到了俄羅斯, 欣賞華麗的皇宮, 你會想起電影 [戰爭與和平] 中的場面, 拿破崙的歷史。到了烏支別克¸你會讀一些關於帖木兒帝國的故事。旅行結合史地知識給你深刻的印象, 兩者連繫起來, 就是美好的回憶, 促進腦部活動。所謂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就是如此。

筆者見過不少旅遊發燒友。 世界五大洲, 無處不是他們的足跡 。除了吹噓他們也曾到此一遊之外, 對當地的了解不深, 這就是沒有將兩者配合起來的緣故。當然這也算是一種成癮現象, 對他們也是追求滿足, 是促進多巴胺分泌, 也是有益的。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勞振威

孩子做家務 贏在起跑綫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曰報

本港家長怕子女辛苦,孩子少做家務,但西班牙擬立法,要求未成年孩子要盡做家務的責任!做家務成法律責任,嚇人一跳,在港不可行,但讓孩子多做家務的好處,大家不得不知。
西班牙擬立法 兒童須做家務
小孩子都愛玩耍,誰願多花時間執房、洗衫?不過西班牙近日就有新奇舉動,意圖迫孩子做家務。據當地傳媒報道,正在審議的保護兒童法案,列舉了多項兒童的責任,最受注目的便是18歲以下的孩子,有幫手做家務的責任!其餘還有遵守校規、尊重老師等,但法案沒有列明違規的懲罰。
法案已初步通過國會審核,將進行表決,最後能否通過,尚成疑問。但有趣的是,西班牙早已有迫人做家務的先例,2005年修改婚姻法例,要求丈夫分擔妻子的家務負擔。但是看來效用不太大,去年有調查指,西班牙男性平均只分擔家中20%的家務。
故此,該國立法迫孩子做家務的做法,出現爭議並不叫人驚訝。有人便指,孩子不願做家務,難道家長去報警嗎?亦有人稱,做不做家務是家事,立法實在荒唐。
無可否認,立法迫人做家務,不見得可行,亦會被指干預太多,惟現今孩子愈來愈少做家務的問題,值得注視。在過往年代,孩子幫手做家務,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時至今日,家務已不是孩子的重要任務,做家務的時間自然少得多。全世界也有類似情況,美國有調查指,現今6至12歲的孩子,平均每周做家務3小時,看電視卻有14小時。
本港就更加不在話下,很多家庭聘請外傭,孩子做家務的機會更少,去年有調查指,62%本港家長稱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不少家長亦不介意,認為家務就應由父母或外傭負責。
有外傭在家,令很多孩子不必動手,但就算沒有外傭,家長是否也怕孩子辛苦,或覺得孩子年幼,寧願自己代勞?孩子若有時間,不少家長寧叫孩子練琴、做功課、補習等,力求孩子在學業競爭上跑前,惟久而久之,孩子長大成人後,不懂煮飯洗衫,甚至連水果削皮也不會的例子,屢見不鮮。
把家務排除於孩子的時間表之外,並不健康,事實上不少外地專家提醒家長,從小就該培養孩子做家務習慣,愈小愈好!美國優良家務管理研究所總監Miriam Arond指,孩子兩歲半起,就可教他們收拾玩具、排列襪子,進小學後可以幫手抹枱抹凳,8、9歲可洗碗。
做家務有益 學自理建責任心
做家務可為孩子帶來不少好處,不少專家便指出,可提升責任感、自理能力,有利於家人關係,更有助日後人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發現,從3、4歲起培養孩子做家務,可令他們在20歲後的人生更成功,包括在學業、事業、與親友關係等領域。
事實上,做家務更可助孩子建立自信,令他們自己也開心,美國加州大學在2010年曾分析一群孩子的日記,發現做家務可令孩子感到對家庭有貢獻,是有用之人,令他們更快樂。
所以,家長還有理由不鼓勵孩子做家務嗎?對不少家長來說,一面想孩子幫忙,另一面卻又寧願子女多讀書、多拿幾張證書,認為比起做家務更具「效益」,但想一想,世界瞬息萬變,未來哪一個專科、哪一門知識最熱門,大家也不知。但肯定的是,孩子有自信、責任感、懂得自理,才有永恒不變的競爭力。
今年網絡曾熱傳一名日本5歲女孩阿花的真人真事,她的媽媽不幸患癌,但病逝前堅持每天教女兒做家務,要她整理衣服、打掃、與爸爸煮晚飯等,更把經歷出書,書名正是《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裏都能活下去》,感動不少人。大家也感歎,比起只叫孩子讀書,這樣的教育才真正讓孩子一生受益。
父母皆愛錫子女,但讓他們一直安坐梳化看電視,連手指頭也不用動,又或整天只叫他們埋首功課,並不等同對他們好。讓孩子做家務,本港不可能立法強迫,但可從每一個家庭做起,培養孩子每天執房、打掃的習慣,真正讓孩子贏在起跑綫之餘,不是也幫自己一點忙嗎?

贏在起跑綫之後……陳慧嫻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陳慧嫻說,做歌手像一場比賽,入了場便想贏。以上半場來說,陳慧嫻可謂獨領風騷:出身名校瑪利曼中學,有個入境處助理處長爸爸,在事業最高峰期毅然遠赴美國升學,瀟灑得令人以為她應該會永遠紅下去。
當然,世事不會永遠都盡如人意,陳慧嫻也經歷過隱退、復出,然後短休再復出,起起伏伏30載,六月將回歸紅館舉行《Back To Priscilla 30周年》演唱會。「有這個計劃,主因是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內地做商業演出、巡迴演唱會等,香港歌迷問我為甚麼不回來?我突然想起今年是入行30年,再想想上一次紅館演唱會已經是2003年,就想不如回來吧!始終香港是我的出身地。」
對爸爸的諾言
讀中五時被發掘入行,與黎芷珊、陳樂敏一起灌錄唱片《少女雜誌》,憑一曲《逝去的諾言》一炮而紅。陳慧嫻說六歲已愛上唱歌,中、小學期間,除了合唱團,任何校內歌唱比賽、聯校表演、朗誦比賽等都有參加,是天生有表演慾的人。「我很多親戚如舅父、姨媽等,全部喜歡音樂,從小受到他們薰陶,我也很喜歡唱歌。」不過,做歌手就在她意料之外,「真的是突然有人找我去試音,當時我未想過長大後要做甚麼,做歌星對我來講,更是非常遙遠的事,只是覺得不要浪費機會,我問過爸爸,他堅持無論如何我要先完成大學課程。」
最終,陳爸爸答應讓陳慧嫻一試,條件是不可忽略學業,她亦真的做到。80年代中簽約寶麗金,推出《跳舞街》、《傻女》及《千千闕歌》等熱爆一時的歌曲,事業攀上高峰。「到《跳舞街》時(1986年),我已經入讀浸會學院英文系,因為愈來愈忙,經常走堂,於是告訴爸爸,不如退學先唱歌,等我與唱片公司合約滿了,再去完成大學課程。很多人問我赴美讀書捨得嗎?其實根本沒得選擇,是我對爸爸的承諾,基本上未唱歌前已知道這條路要這樣走,一早有心理準備。」
變幻才是永恆
95年從美國讀完心理學回港重投樂壇,當時已新人輩出,王菲、林憶蓮等各領風騷;寶麗金亦已非之前的寶麗金,有黎瑞恩、湯寶如及王馨平等小花坐鎮。聲勢大不如前的陳慧嫻,98年改投新藝寶,因事業走下坡,被指壓力過大患上焦慮症,逐漸淡出。「以前好勝心很強,始終這一行有點比賽成分,甚麼都要最好的,又要唱片賣得好,壓力自然大。年輕時自我中心太強,有時顧着鬥爭便忘記了身邊人的感受,遇到難題時很容易便激氣。」
陳慧嫻不打算隱藏她的低潮期,跌倒最重要懂得爬起來。「這麼多年來經歷了很多事,現在任何事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對人多了幾分寬容,自己也輕鬆了。大約三、四年前吧,我有隻貓突然死去,是前一分鐘牠才吵着向我要東西吃,我不給,下一分鐘工人已告訴我牠出事。我很難受,以前都經歷過有其他貓死去,但那次像突然開了竅,叮一聲,知道甚麼叫變幻才是永恆、世事無常,原來有些東西是會突然間失去。」她說開始明白做人不應太執着,這個世界是圓的,好的不會永遠都好,壞的亦不會永遠跟着你。所以現在的陳慧嫻,心很靜!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淺談下肢潰瘍治療


下肢潰瘍是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慢性下肢潰瘍更屬於疑難病症,這種潰瘍長期不能癒合、 或癒合後仍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有些潰瘍甚至會「癌變」或需要「截肢」。 形成下肢潰瘍的原因有創傷、感染、血管淋巴疾病、神經營養障礙等。在所有的下肢潰瘍中,絕大部份是由靜脈性疾病導致,僅不足一成是由動脈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經性疾病、新陳代謝失調、血液系統紊亂和脂膜炎等所致。中醫將該病稱為「臁瘡」、「裙邊瘡」、「褲邊瘡」、「脈痹」、「脫疽」等,俗稱「老爛腿」。 

下肢潰瘍有以下多項臨床表現,包括多發生於長時間站立、久坐或重體力勞動的人員,或繼發於小腿靜脈曲張等。常有局部外傷史。易繼發靜脈炎、丹毒甚至骨膜炎、象皮腿等。同時也好發於小腿下1/3,踝骨上三指內臁或外臁部位。一般初起時多先癢後痛,鮮紅漫腫,繼則破潰,滋水淋漓,形成潰瘍。如邊緣發生神經瘤時,則感陣發性劇痛。此外,會出現損害為少數孤立、圓形、橢圓形或不整形錢幣大小的潰瘍。邊緣整齊或不規則,肉芽生長緩慢、蒼白,表面有脂肪樣或纖維樣苔狀覆蓋物及漿液性分泌物,有時表面形成壞死,周圍皮膚堅硬緊張。長時間的坐立或久站,或經過一天勞作後,常見下肢腫脹,有凹陷性水腫。治療經過較慢,常遷延數月或經年不癒。瘡周皮膚成片地呈暗紅或紫紅,或併發濕疹。偶有極少數潰瘍,纏綿多年不癒,瘡口呈菜花狀,而變成即癌症。

中醫學在治療下肢潰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本病的主要因素是瘀滯、本虛及腐變,致使濕邪蘊結化熱,經絡阻滯,瘀血凝滯,水濕外滲停滯,流注下肢,脈道不通,肌膚失養。中醫對該病的治療堅持「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臨床上通過「望」、「聞」、「問」、「切」,將該病分為不同的症型,常見的為熱毒型、寒濕型、氣虛血瘀型、陽虛型、脾虛濕困痰阻型、陰血兩虛型等。雖為同一種疾病,但對不同的症型,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內服方主要是四妙散、萆薢滲濕湯、通絡解毒湯、參苓白術散、補陽還五湯等辯證加減。

「細節決定成功」這句話用在下肢潰瘍的治療上尤為恰當。本人認為對於下肢慢性潰瘍,首要的是加強預防觀念。對於能引起下肢潰瘍的疾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靜脈曲張、糖尿病等應給予積極治療,以防止產生潰瘍。如患者有足癬時應積極治療以預防感染。注意避免受任何外傷。對於已發生潰瘍的病人,應用各種方法治療,控制局部感染。為了減輕水腫,建議患者抬高患肢及多臥床休息。靈活採用中醫中藥治療,對於一些潰瘍使用艾灸法可以加速潰瘍的癒合。在傷口己初步癒合後,不要過早下床或直立活動,即使下床活動一定要使用彈性繃帶包紮,以防止復發。雖然都是下肢潰瘍,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機,不同的發展過程,預防和治療都有很大的差異,要多向醫生諮詢。對於脈管炎引起的潰瘍,切勿採取熱療,過熱治療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飲食上煙酒辛辣食品是潰瘍形成的幫兇,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久坐、久立能促使下肢潰瘍形成和發展,並且對癒合不利,抬高患肢及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一定的肢體活動對潰瘍的恢復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適當、合理的鍛煉能起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作用。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醫師

焦慮

註:本文原作者是曾繁光,前青山醫院精神科醫生

你躺在牀上,感到很累,眼皮重得無法睜開來,可你無法入睡。輾轉反側,起來上廁所;輾轉反側,你覺得街上的行人格外擾人,也感到住在樓上的人整夜在走來走去。好不容易睡着了,卻又突然醒來,想起剛才的夢,你實在膽顫心驚:一位老顧客拿着菜刀追斬你,指你多收了他幾十年的錢,你感到莫名的害怕,睡意全消。
  天空開始泛白,你把被子蒙頭繼續睡,也許太累了,鬧鐘響了你也不知道。老闆突然在你面前出現,你張開眼看鬧鐘,彈了起來:「這回糟透了,快九時多,今天一定遲到了!」
  你整個人都在顫抖,雙手在顫動,心又跳了,你感到腦部像給巨石壓住,你感到無法呼吸。你快速穿好衣服,連早餐也沒吃便出去了。
  港鐵車廂裏,人很擠,你無法呼吸,像快要窒息。另一方面,你感到自己的胃在劇烈收縮,一陣濃酸從食道湧上喉嚨,你感到胸部在燃燒,胃酸走了,一陣又一陣的空氣從胃裏湧上來,你感到惡心。
  你知道跟着是肚子痛,然後必須到廁所去,排便之後肚痛的情況會得到改善。有時你會肚瀉,可以一天上廁所七、八次。
  事實上,你的腸胃向來不好,經常肚痛和腹瀉,看過好幾次腸胃科醫生,內窺鏡檢查也做過幾次,結果都是一切正常。但十多年來,你的肚子也一直在痛。它最痛時總是在上午,到了下午會好一點,放假時卻半點痛楚也沒有。你清楚知道,你的肚痛跟壓力有直接的關係。腸胃科醫生也曾建議你去看精神科醫生,但你一直不相信自己有焦慮問題。你飽受肚痛和肚屙之苦,可你又不敢去求助,就這樣折騰了十多二十年。
  還有,你的脖子、肩膀都給拉得很緊,有時更隱隱作痛呢!
  你的情況愈來愈壞,有好幾個月已不能集中精神工作。跟朋友一起,總給人一種心不在焉的感覺。
  你的記憶也出現了嚴重問題,你經常忘掉了約會,有時連錢包也沒帶便上班去。
  平日愛到酒樓飲茶的你,近兩年已絕迹於酒樓,你受不了那麼嘈吵。坐在酒樓一會兒,你便渾身不自在,希望盡快離開。若不能走,你會很易發脾氣跟別人吵架。
  十多年來的恐懼、害怕與不安,皆源於你的廣泛性焦慮障礙。
  依心集曾繁光

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新研究力挺 吃出好聽覺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傳統相信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步衰退,但最新研究發現,多吃富含鋅、鐵及鈣質食物如菠菜及大豆,有助促進耳部血液供應,預防聽力衰退。耳鼻喉科專家及營養師均認為,凡有利血液循環的食材,都能延緩聽覺老化,是時候從小多加食補。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促進血液循環
  耳鼻喉科醫生黃漢威(上圖)指,聽力一般於五十歲後開始衰退,但也不難發現七十歲老人家仍有不錯的聽力。要延緩聽覺老化,黃醫生認為日常生活應多加保護耳朵,免其受損。他表示不少富含維他命的食材,都有助新陳代謝及改善血液循環,幫助延緩聽力衰退。「隨年紀增長,內耳血管可能出現硬化或收窄,因而影響血液循環,妨礙養分輸送至耳內細胞,繼而出現聽力老化及衰退。」故有利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均具減慢聽力退化的功效。
  註冊營養師何智衡(上圖)表示,據英國學者的有關研究資料顯示,老年性耳聾病人中,有三分一人的血清中鋅濃度偏低。他們均有缺鋅徵狀,例如指甲質脆易裂或剝落、掉髮、味覺或嗅覺消失。經補鋅治療三至六個月,鋅缺乏徵狀好轉時,有25%病人的耳鳴減輕,約20%病者的語言識別力得到改善。富含鋅的食物包括魚、牛肉、豬肝、雞、雞肝、雞蛋、各類海產、蘋果、橘子、核桃、黃瓜及番茄等。他特別提醒大家,以上患者雖於適當補充鋅質營養後可改善病情,但大部分都沒意識到聽力衰退時應即時求醫而耽誤了治療時間,大眾應以此為鑑。
  識食健聽
  聽力衰退並非單純耳朵的問題,腦部包括神經與血管也有關連,所以除食用含豐富礦物質的食物外,還應攝取以下營養素:
  •蛋白質:乃製造神經傳導素的主要元素,有助腦部傳遞訊息至身體各部分。
  食物範例:一般預製的肉類如香腸、火腿及罐頭肉食,含防腐劑及較多飽和脂肪,可有礙腦部訊息傳遞活躍度。日常宜選吃新鮮及較瘦肉類,例如去皮家禽肉類、魚肉或雞蛋白等。分量為每日六至八両已足夠,進食過多反會增加致胖風險。
  •維他命B雜:對增強聽力及免疫力尤其重要,能強化腦部的活力。
  食物範例:麥皮、糙米、綠葉蔬菜及肝臟等。
  •維他命C:有利促進營養素輸送至腦部血管,有效改善腦部健康。
  食物範例:橙、奇異果及士多啤梨等。
  忌食貼士
  1. 阿士匹靈藥物:已研究證實長期服食高劑量的阿士匹靈類藥物,有機會加速聽力衰退。
  2. 過鹹食品:本身有耳水不平衡問題人士,應注意飲食不宜太鹹,高鹽飲食會引發耳水不平衡復發,繼而影響聽力,患者一般有三大症狀,包括復發性暈眩、弱聽及耳鳴。
  護耳守則
  1. 使用耳機聽音樂時,應盡量調低音量。若耳機最高聲量為十度,使用時別高於六度。於嘈吵環境使用時,也絕不應將音量過分調高以蓋過外在環境聲音,這只會加速聽力衰退。
  2. 別胡亂使用棉花棒或其他東西採耳,耳朵本身有自我清潔功能,正常情況下,毋須特別清走耳垢。亂挖耳孔有機會弄傷耳膜,影響聽力。
  3. 高噪音環境下工作,應依足職安局指引,適當地佩戴耳塞或其他保護耳具。
  

玩手機易變笨 小心「數碼癡呆症」

【經濟日報專訊】智能手機功能發達,愈來愈高智能,但使用者卻會變笨?台灣調查發現,不少人自覺用手機太多而記憶力變差,連原本要做甚麼也忘記,玩手機之餘,大家要提防變「數碼癡呆」!
太沉迷手機 記性差專注減
沉迷手機的壞處,大家或想到眼睛疲勞、冷落朋友等,但可有想過,更會令人變笨?台灣書田診所昨公布一項針對智能手機使用者的調查,當中發現41%受訪者主觀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46%的人更指,會因為查看手機而短暫忘記自己原本要做甚麼,豈不是像個傻瓜?
調查機構建議,手機使用者應該在休息時關掉手機、避免頻繁查看信息等,才可讓大腦完全休息,改善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的情況。
調查結果所反映的,固然是受訪者的主觀感覺,不過「手機讓人變笨、記憶力變差」的說法,確實早已存在,更有不少專家進行研究,嘗試尋找背後原因。
在「手機大國」南韓,智能手機的滲透率與網速,均是世界數一數二,惟當地近年就發現,部分人因沉迷手機而導致短期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大減,當中青少年最為嚴重,求診個案上升,部分青少年就連自己家大門的六位數字密碼也記不住,專家就把如此現象稱之為「數碼癡呆症」(Digital Dementia)。
過度偏用左腦 損右腦發育
為何玩手機太多會損害記憶?首爾腦部平衡中心醫生卞基垣分析,人們在使用電子產品時,多運用與推理、邏輯相關的左腦,但經常玩手機,長期偏用左腦,則會令與想像、專注力有關的右腦發展不佳,左右腦發展不平衡,造成記憶力下跌、專注力降低的後果。當地專家更指,17至19歲是腦部重要發展時期,擔心青少年過度玩手機影響腦部發育。
手機或拉低人腦記憶力,但事實上,也有可能是人們漸依賴手機,自己不願記太多東西,美國神經科學專家Carolyn Brockington就曾指出,低頭族記憶力轉差的原因,在於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需要記這麼多資訊了。
誠然,有了智能手機之後,我們需要記住的東西,不是一下子減少了嗎?有了手機的聯絡簿及日曆,再不用記住電話號碼、約會日期、朋友的生日日期;有了手機GPS,不用認路,改讓手機自動導航;就連在街上看到甚麼新奇資訊,也不用記下或抄下,拍張照片記錄,既方便又快捷。
久而久之,日常生活中的記憶力「訓練」,無疑比以往少得多,疏於練習,記憶能力是否也會減低?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在2010年就曾研究,比較經常使用GPS與不使用GPS的人,結果發現,不使用GPS的人在記憶力測試中表現較佳。
事實上,在現今時代,我們遇到甚麼問題,不是先在腦袋內尋找資料,而是自然地拿出手機,上網Google一下,無論是找新聞資訊、旅遊資料,還是他人的意見評論等,用手機按幾下,答案就在眼前。
資訊更快取得 捨深度思考
不過,這樣的做法亦非有利無害,美國神經科學專家Sandy Chapman就曾指,科技讓我們加快得到資訊的同時,資訊亦零零碎碎,變成只得片面思考,讓我們變「笨」。當我們每次都依賴科技找答案,確可在網上得到各種不同資訊,惟卻不會先對問題細心分析,在速度更快之餘,忽略了深度的思考?
無可否認,把手機變成我們的外置大腦,屬方便之舉,不過,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亦須小心,就如某天忘記帶手機或遺失手機,「記憶」掉了,豈非徬徨失措?在日常生活中,不妨用自己的腦袋記下一些重要的日子、資訊,既是買個保險,也當作適時的腦筋鍛練吧。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專家反對補充 避陷酵素盲飲潮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曰報

坊間流行喝酵素飲料,聲稱飲用後可助減磅,兼改善消化不良,甚至控制糖尿病及冠心病,供人自製水果酵素的「酵素桶」近日在網上更被熱炒搶購。本地營養師力指,尚未有研究證實人體能吸收直接食用的水果酵素,以發揮功效,強調毋須特別加以補充。 文:Kk
  
  人體可自行製造
  酵素保健品近年極流行,網上有不少教人自製水果酵素飲料的方法,而且標榜有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聲稱能醫百病的酵素產品亦愈出愈多。究竟這類酵素飲品對人體健康是否如此有效?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上圖)表示,酵素又稱「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就好像「生物催化劑」般,有助促進人體機能正常運作、消化食物。「人體本身有自行製造酵素的功能,但因都市人愈來愈注重健康,故這些保健產品很易吸引人嘗試。」
  她又指出,暫時仍未有科學研究證明,飲用各類水果酵素能對身體發揮特別效用。「雖然很多蔬果都含有酵素,但這些酵素要於特定的酸鹼度環境下才能發揮功效,須知道胃部酸性很強,直接食用水果酵素進入胃部後,很可能已被胃酸破壞,人體未必能吸收得到。」含高酵素的蔬果包括木瓜、奇異果、菠蘿及蘆筍等。
  小心糖分超標
  陳穎心強調,於正常情況下,身體能自行製造足夠酵素,一般人根本毋須刻意從食物中攝取或補充。「只有胰臟炎患者可能需要依靠藥物來補充不足,因其體內消化脂肪酵素比較少,健康人士則毋須另行攝取。」市面的酵素健康飲品,一般人飲用對身體不會有甚麼壞影響,但由於可能加入了糖分,糖尿病患者應小心糖分超標,影響血糖水平。
  優質飲食保健
  大部分酵素產品都標榜有助改善消化不良問題,這賣點吸引不少受消化問題困擾的都市人飲用。要改善消化不良,單靠酵素補充劑功效有限,應改為從調整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入手。
  1.少吃炸物:油炸食物不易被消化,加重消化系統負擔,多吃易致消化不良,還會使血脂增高。
  2.忌醃製品:含有較高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應減少進食,以防患胃癌。
  3.戒生冷食品:生冷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較大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
  4.定時定量:每餐食量適中,每日三餐應定時定候,到了指定時間,即使不餓也應進食,避免過飢或過飽。有研究指,規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消化腺分泌,利於消化。
  5.慢慢咀嚼:可減輕腸胃負擔,食物充分咀嚼次數愈多,口腔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具保護作用。
  促進消化良食
  •白菜:蘊含大量粗纖維,促進胃部及腸道蠕動,幫助消化,以及防止大便乾硬。
  •大麥、大麥芽:含有維他命A、B、E、澱粉酶、葡萄糖、轉化糖酶、蛋白質分解酶和礦物質等,有助消化。
  •番茄:含有豐富有機酸,例如蘋果酸、檸檬酸及甲酸,可以保護維他命C,使之在加工烹調過程中不被破壞,增加維他命的使用率。番茄還含有一種特殊成分茄紅素,能促進消化,協助胃液分解脂肪。
  •橘皮:含有揮發油對消化道具刺激作用,可增加胃液分泌,加快腸胃蠕動。

退休學習一樂事


退休後最怕無所事事,其實時間充裕是退休人士最大的本錢,不妨利用各項進修渠道,重拾學習新知識的樂趣。

親身感受大學校園生活
數十年前大專教育尚未普及化,令不少長者未曾經歷大學校園生活。一些熱愛學習的長者,退休後更決心自費到大學進修,實現修讀學士或碩士課程夢想。不過讀一個學位課程所費不菲,純粹想學習新知識的長者,亦可以考慮透過大專院校的長者學習計劃申請成為大學旁聽生,親身體會當一名大學生的樂趣。

現時共有七間大專院校提供長者學習計劃,大學程度旁聽生課程收費由百多元到數百元不等,課程選擇涵蓋文、理、商等不同範疇,長者報名並獲院校取錄後,便可以按時間表親身參與課程。一些院校更會為長者提供電腦應用等基礎課程,幫助長者充分掌握資料搜集及研究的基礎技巧,從而更投入樂齡階段的學習生活。

除了專門學科的知識,不少長者亦希望可以學習一些與退休生活有關的實用知識。因此部分院校亦會特別設計長者課程系列,教授保健、中醫藥、退休理財甚至智能手機應用等緊扣長者生活需要的題目,讓長者透過學習,更懂得應付樂齡生活的各項挑戰。

網上學習 考取名牌大學證書
不同年齡人士都喜歡「認叻」,長者亦不例外,完成十公里長跑、投稿攝影作品獲攝影雜誌刊登等威水事,固然值得長者「認叻」,然而長者亦可以考慮利用網上學習平台,考取一張外國名牌大學證書,讓老友、兒子或孫仔「另眼相看」。

網上學習平台在外國早已普及,不少商界領袖都喜歡利用此途徑自學新知識,其中包括微軟兩代掌舵人Bill Gates及Satya Nadella。現時較受歡迎的網上學習平台包括Courseara及edX,前者賣點是與多間機構及大學合辦網上課程,部分專項課程更提供證書,證書由開設此課程的大學及機構認證,讓長者學員過足進修癮。

edX則較適合「不強求」證書的長者,此平台由MIT及哈佛大學共同創建,提供多元化課程選擇。近期香港大學亦加盟此學習平台,頭炮課程主題為流行病,由港大專家袁國勇、裴偉士及管軼講解新型病毒的來源。
值得一提是這兩個平台均有提供中文為教學語言的課程,讓不習慣用英語學習的長者,亦可以利用網結資源有系統地學習不同的新知識。

思覺失調的徵狀(4)負性病徵

在過去的數星期,我們跟大家詳盡地解釋了思覺失調的各種正病徵,例如妄想和幻覺。儘管現時各種精神病的定義大多基於正病徵,精神病的病徵其實涵蓋更多不同層面,例如,負性病徵的出現是思覺失調患者中頗為常見的情況。不同的研究均指出,負性病徵是精神病患者
的社會心理功能及生活質素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可是,與正病徵不同,藥物治療只能有限度地改善負性病徵。因此,如何改善及控制負性病徵仍是我們需要解答的問題。在這個星期,我希望跟大家探討一下思覺失調的負性病徵。
 
負性病徵不是單一的概念。廣義來說,負性病徵可以再分成五個領域。第一,對生活缺乏積極性和動力;第二,失去與人社交的動力;第三,快感缺乏,意即未能從一些以往享受的活動中獲取愉悅感,例如運動;第四,情感表達變得呆板遲鈍,尤其體現於談論一些理應牽涉情感反應的事情上;第五,語言表達貧乏。

在思覺失調的初期,負性病徵比較不明顯,可是,隨著病情發展,有一部分患者可能會漸漸受到持續負性病徵困擾。研究指出,與正病徵相比,負性病徵的嚴重程度更能準確地評估疾病的預後(意即醫生根據與患者病情相關的因素而對未來治療結果所作的預估)。文獻也指出,各種臨床和治療前的因素會影響負性病徵,例如,患者在治療思覺失調的首年有較嚴重的負性病徵和較長的未治期均會增加他們日後受到持續負性病徵困擾的機會。

由此可見,在病發初期及早察覺負性病徵和向患者提供針對負性病徵的干預或能減少患者日後受到持續和嚴重負性病徵困擾的機會。無疑地,我們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才能掀開負性病徵的神秘面紗,例如他們的出現,演變和惡化過程背後的生物化學原理,和評估各種干預模式能否有效改善負性病徵。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暨思覺基金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