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0日 星期日

杏林宿敵

蓋倫(Galen of Pergamum)被譽為「古代世界最偉大的醫學家」,他雖出身望族,卻沒沾染富二代的頹廢,更學有所成,當上羅馬首席醫師。蓋倫一生著作無數,最廣泛流傳與影響最恒久的,是他對病理的學說。
蓋倫融會了古希臘自然哲學的理念,開創出一套用以分類和治療疾病的系統。他認為人體有血液、黃膽汁、黑膽汁及津液四種體液,代表了自然界氣、火、土、水四種元素,人體的心屬氣、肝屬火、脾屬土、腦屬水,假如這些元素出現失衡,便會造成四種症候,包括火加土所生的燥、土加水所生的寒、水加氣所生的濕和氣加火所生的熱(可惜沒有光加熱就等於的火),每種症候再可區分成4個等級(類似小辣、中辣、大辣、加大辣)。
蓋倫治病的原理,是通過放血、放尿、放瀉等手法來排除過剩的致病體液,或以各種草藥將其中和,實行熱則寒之、盈則虛之,令身體重新達至平衡狀態。蓋倫醫學的好處是非常有系統性,並且簡單明快,沒受過醫學訓練的也能琅琅上口。
蓋倫醫學一直是西方的主流,十多個世紀後,德國醫師赫尼曼終於以相反的理論向蓋倫挑戰。蓋倫奉行制衡症候或症狀的治療,被赫尼曼貶稱為「對抗療法」(Allopathy),後者認為只要服食少量致病的毒素,便能激發身體的自癒能力。比方說,假如你熱氣喉嚨痛,赫尼曼便會處方一塊薯片,一於以熱氣制熱氣(對抗療法卻會處方涼茶)。再者,毒素越稀釋,療效便越強勁,你把薯片磨成粉末溶入水中然後飲一滴,效果會比食整塊薯片優勝,將藥劑大力搖晃更能注入「能量」,使效力再上一層樓。赫尼曼的學說曾盛極一時,至於其成效?明眼人也心裏有數吧。
蓋倫醫學充滿玄學色彩,赫尼曼比之更玄,今天,兩者的學說俱往矣,大家只得當故事來聽聽好了。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

1年請假33天 非常媽媽帶愛女遊世界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年輕媽媽罹患心臟惡疾,為誕下一代,冒死懷胎兼受盡折磨。歷生死,悟珍惜道理,敢把幼女學業放一邊,向校告假,一年帶女「出走」33天看世界,灌輸人生價值觀。不過惡疾陰霾揮不走,這位堅強媽媽母親節願望是夠長命,「日日陪女兒」。
28歲的陳頌然(余太)六年前懷第一胎,被告知心臟大動脈較大,要終止懷孕立即換金屬心瓣;「我本身是很tough(堅強)的人都接受不了。」不過她從沒捨棄生兒育女念頭,四個月後獲醫生協助再懷孕,但期間要承受醫院吊針稀釋血液的煎熬;誕下女兒余懿(YY)後,其脾臟又突然出血,走出鬼門關後,病歷列入醫學文獻。
拒做怪獸家長 為女兒多留回憶
「如果我沒有心臟病,可能也一頭栽進『怪獸家長堆』裏,子女交由傭人照顧,眼中只有工作。」余太每日堅持接送四歲的YY上學,「育兒好簡單,在於家長付出多少時間陪伴子女。」熱愛旅行的她,令YY自出娘胎,足迹遍及美國、泰國、日本、台灣及新加坡。
余太笑言,更因大病悟出及時行樂,為女兒多留回憶的重要,去年為女請假33天外出享親子樂,卻因出席率低,失落優異獎。「香港有十個家長想子女健康快樂成長,九個都做不到。」她深信,小朋友六歲前理應只是「食、玩、睡」,不用急於學習;又批評香港教育制度崩壞,學習綫不斷推前,「贏在起跑綫對我而言是bullshit(廢話)。」
母親節小願望 只希望長命百歲
她唯一的「湊女經」,就是向女兒灌輸正確價值觀,每年為YY辦生日會,也要求親友不送禮物,「YY根本甚麼都不缺,收禮物反造成浪費。」如今兩母女形影不離,陰霾卻揮不走。她透露,早前醫生告知她的基因有問題,明年才知檢驗結果,擔心影響女兒,不過「都已成事實,倒不如開心從容過日子。」今年母親節,她不苛求女兒送上驚喜禮物,只希望「長命百歲」,陪伴愛女走過每一天。
4歲「工作假期」 體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小眼睛看大世界」是余太的教女理念,但外遊卻不單只有玩。年初她帶四歲的YY赴台灣展開「打工假期」,於一間為3至12歲兒童而設的職業體驗任意城(Baby Boss),讓女兒從超過50種職業之中,嘗試七種,實踐空姐、護士夢,以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余太指,每項職業體驗人數只限10名,小朋友要預先計劃排隊,額滿就要轉其他工作,家長不能幫助子女。
對比香港的Playgroup,余太大讚Baby Boss是「愛心教育」;當中每個工作區設計逼真,例如有大型飛機讓女兒認真看待工作、擔任模特兒需要換衫化粧等。
問她是否在起跑綫「偷步」,她則否認:「我絕不會苛求YY透過職業體驗一晚長大,只希望在體驗中她可以實踐夢想,明白職業無分貴賤。」

    睇笑容知國籍 港人木口木面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人類的笑容可以傳達不同情緒,不同微笑表情更可能透露你是哪一國或地區的人。美英大學共同研究發現,香港人於32個國家及地區最木無表情,日本人則最多假笑。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及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心理學家,為32個國家及地區、合共5,000人,進行實驗,發現香港人最木無表情,其次是印尼、孟加拉、俄羅斯及瑞士人。
    種族融和 較多笑容
    至於美國、加拿大、澳洲及津巴布韋的人,比起中國及俄羅斯人笑得較為燦爛。
    專家分析,美加等移民國家有多個不同種族的人,為了克服語言及文化障礙,就會較多用非語言方式以表達友善或快樂等情緒,因此這些國家的人表情會較為豐富。
    相反,日本等民族較單一的社會,微笑可能用來表示尊卑高低及遮掩內心真實的失望感情,因此日本人被指笑得假。
    學者:率直現實表現
    港人是否木無表情?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何慶基不認同,指港人喜歡放聲大笑,反應率直的性格,「唔會扮晒矜持,一係笑,一係唔笑」,認為源於香港的草根文化及現實觀念。
    源於草根文化
    他舉例指,香港人欣賞藝術表演時,與外國人截然不同,如不欣賞則毫不修飾,於臉上表露無遺,「總之你唔好嘥我時間,好現實的笑容。」
    資深文化人黎文卓亦認為,香港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凡事看回報,「香港人笑得最現實,有價值就笑得開心點」,小了一番人情味及對文化的尊重,舉例指「看電影都未完場已經開始走人,但外國人會睇到最後,謝幕先走」。

    中醫治療胃酸倒流

    據統計,本港共有約60萬人受胃酸倒流的困擾。胃酸倒流的典型症狀是反酸、燒心,但臨床上有一些「漏網之魚」,他們沒有典型的反酸、燒心,而是以不明原因的胸痛、咽喉痛、咳嗽、哮喘或口腔異味為主要表現。胃酸倒流雖然是一種良性疾病,但經常的、重度的反流會引起食道黏膜炎症、糜爛,甚至潰瘍、出血。
    胃酸倒流的發生主要同食道下括約肌(LES)的功能不正常有關,LES是胃與食道之間的閥門,「關門不利」,胃內容物就容易反流到食道了。另外,食道裂孔疝也是導致胃酸倒流的一個常見原因。
    胃酸倒流的治療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其治療目的除控制症狀外,更重要的是防止復發、預防和治療並發症。目前西藥多採用抑制胃酸、促動力藥和胃黏膜保護劑等。中醫藥可改善胸痛、胃脘灼熱感、反流等症狀,同時還可以防止症狀復發。尤其對於對制酸藥療效差的膽汁反流,可有效改善口苦、腹部灼熱感等症狀。
    中醫通常將胃酸倒流辨證為五類證候治療:第一類是肝胃鬱熱證:證見反酸,胃脘脹痛,兩脅脹悶,噯腐酸臭,口乾口苦,心煩易怒,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用清肝泄火,和胃降逆法。第二類是肝胃不和證:證見反酸噯氣,兩脅脹痛,胃脘脹滿,胸骨後疼痛,食欲不振,大便不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第三類是脾虛氣滯證:證見反酸或泛吐清水,胃脘脹滿,胸骨後隱隱作痛,噯氣則舒,食慾減退,大便不調,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治宜健脾消脹,和胃降逆。第四類是脾胃虛寒證:證見泛吐酸水,嘔吐清涎,胃脘隱痛,脹悶不舒,喜暖喜按,納差,喜熱飲,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治宜健脾溫中,疏肝理氣。第五類是氣滯血瘀證:證見反酸日久,胸骨後疼痛難忍,吞咽困難,飲食不下,咽中可有異物感,口乾咽燥,舌質暗,有瘀點,脈弦澀。治宜益氣養陰,化瘀散結。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馬劍穎博士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大學生攞零用 家長無Say No

    大學生做兼職賺零用錢很普遍,但最近有網民在討論區提問,子女升讀大學是否仍要給零用錢,多數網民力撑應該繼續畀。有社工指,家長應讓已成年子女學習為生活負責;人事顧問亦提醒,做兼職與學習生活也需平衡對於成年子女仍做「伸手黨」,要父母畀零用錢,網民反應兩極,有網民指,身邊近半同事讀大學時,每月仍獲二、三千元零用錢。亦有家長直言,只想子女專心讀書,享受大學生活,故不介意被指摘「怪獸家長」。甚至有人稱,如子女成績優異,例如入讀法律、醫科等學系,甘心「全包」至他們畢業。不過,亦有網民質疑大學生已成年,應做兼職賺錢。
    應教子女如何理財
    現實中,27歲的Sharon(化名)自中七起已做兼職賺零用錢,讀大學時曾在建築物料公司做銷售員,月入三千多元,連佣金曾最多月賺近二萬元;其後她再兼職做文書工作,月入近八千元。但打兩份工加上在學校「上莊」,致精神欠佳,間中更會走堂或遲到。雖然兼職沒影響成績,但她因太疲累,最終放棄銷售的工作。
    青協督導主任徐小曼指,現時社會較富庶,不少家長為中產或專業人士,毋須子女供養,甚至有能力補貼他們。她續稱,難以評論父母是否過分呵護,但建議家長應學懂放手,讓子女為生活負責,「應給予子女自立機會,體驗賺錢的辛苦。」
    她認為即使給成年子女零用,亦應教導他們理財概念,要求列出支出細項,商討零用錢的比例等。另外,不少大學講師曾指學生上課出席率低,估計部分因做兼職過度所致。
    做兼職可增職場經驗
    合眾人事顧問總經理蘇偉忠指,大學生做兼職可增職場經驗。不少公司如工程、律師樓等,聘請學生任兼職,學生可趁機與僱主打好關係、熟知工作環境,畢業後或可藉此「快人一步獲聘」,但他提醒學生應平衡工作和學習生活。
    卓越人力資源管理顧問行政總裁梁美儀則認同,大學生仍在求學,父母可給適量零用,但若妥善安排時間,不妨做兼職,增加生活體驗。她又指,學生若有做義工,會給予僱主「抵得諗」、關心社會和懂得團隊合作印象,為求職「加分」。
    兼職過多 或被認定看重金錢
    23歲、就讀大學三年級的Brandon(化名)讀中五已做補習老師賺零用;中七暑假至大學一年級,高峰期曾替六、七名學生補習,月入達一萬三千元,被友人戲稱「補習天王」。他自言學業雖不受影響,但因車程奔波感到勞累,年多前已減少補習,現月入三、四千元,並在一間公司的廣告部兼職,為日後求職鋪路。
    梁美儀提醒大學生兼職過多或不做兼職,同樣會令僱主留不良印象。「若兼職太多,成績又欠佳,僱主或認為他短視及看重金錢。」相反若求職者履歷「空白一片」,亦會質疑其大學生活單向。

    人情打和價

    註:本文轉載自on.cc東網
     曾有待嫁新娘揚言「畀500蚊人情就不要來!」引起全城熱話,近日有人在網上上傳一份包含全港逾20間熱門婚宴酒店名錄,鉅細無遺詳列各酒店的「人情打和價」,當中以半島酒店為例,人情打和價高達1,967元,貴絕全港。事件引起網民熱烈討論,有人質疑若結婚目的是為了婚宴可以「回本」,根本沒有意義,對自己及來祝賀的親友都缺乏尊重,有人則指若去飲時參考回本價,可減輕一對新人的負擔,亦未嘗不可。
    該份「人情打和價」酒店名錄,是以婚宴菜單中最基本的菜式計算,以周末價或正價為準,已包括加一及基本酒水費用,港島區多間酒店的「人情打和價」平均需1500元以上,當中四季酒店需1,805元;九龍區要1,200元至1,500元,個別位於土瓜灣的酒店最實惠僅需約600元;新界區的酒店「人情打和價」平均為800以下。
    大批網民熱烈討論「人情打和價」名錄,有人指「畀幾多人情自己話事,點解要有唔同地方嘅公價、打和價?」形容撰寫這份名錄的人心態有問題,認為若結婚擺酒要親友夾錢,根本是本末倒置。
    網民有話說
    myrali:「無錢就唔好喺酒店擺,我唔會因為係酒店而畀多啲人情。」
    tkkmama:「呢啲係咩婚禮策劃?驚死客仔收唔足人情拖數?」
    gingerszeto:「我好窮,唔好畀帖我。」
    wcpcelia:「咁都有得計!」
    99dogdog:「家陣強制性夾錢食飯咩,不如預先畀人情再取餐券先可以入席。」

    法律才俊沉迷杯中物 被逼停工治療

    借酒未必能消愁,更無助減壓。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喜歡飲酒的打工仔未必是藍領佔多,從事管理階層、金融及保險以至教育工作的上班族,一個月內有5天或以上,每次飲酒達5杯或以上,經常飲酒者工作態度會變消極,增加曠工或不斷轉工的機率。本港提供戒酒服務的團體指,近年酗酒求助者由勞動行業轉為專業人士為主,有法律界行政人員因工作壓力酗酒,反而影響工作表現,最終要停工治療。

    英國《電訊報》刊登一項美國研究,以過去多年數據分析,各行業重度飲酒者的比例,排榜首位為採礦業,之後依次為建築、酒店和飲食、藝術與娛樂、公用事業、管理、製造業、農業、零售、房地產、金融及保險、公共行政、教育工作等,當中不乏文職專業。報告並沒有分析飲酒原因,但指有嚴重酒飲行為者,工作態度普遍較消極。

    本港東華三院遠酒高飛酗酒治療計劃主任鍾燕婷表示,香港未有酗酒與職業相關的研究數據,但服務經驗發現,酗酒者分佈不同行業,由藍領到白領,但近年較多專業人士因酗酒求助,酗酒原因多與壓力有關。她指,以往較多酗酒人士從事勞動工作,「40幾、50歲較多,佢哋平時做嘢好熱,可能會飲啤酒消暑,以為可以散熱,久而久之習慣咗,連日常生活中遭到不快都會飲」,但近年較多專業人士求助。

    「專業人士較多因為工作壓力飲酒,本身可能社交性飲先,放工去happy hour。」鍾指,之後會由品酒變成上癮,越飲越多,一日一支紅酒,或者半支烈酒,要飲醉才會停止,很大機會演變成病態性酗酒。她稱,這些求助者大多較為年輕,20至30歲為主,有醫生、律師、會計師,亦有做銷售要「跑數」,工作壓力大,但飲酒上癮後卻發現不能紓解壓力,反而影響工作表現。

    鍾指,曾有法律界行政人員因為工作量繁重,自我要求高,壓力爆煲以飲酒紓緩,「開始只係每晚飲幾杯,到後來每晚飲一至兩支紅酒」,結果日間集中力下降,工作錯漏百出,「聯絡客戶做唔足,法律文件又出錯,最後被上司發現因為酗酒導致」,最終要停工治療。她表示,壓力人人有,但飲酒絕非釋放壓力方法,宜找人傾訴,或多做運動,用較健康方法釋放壓力。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營養師:敎你每天食多少鹽

    港人飲食「重口味」,綜合本港研究,港人平均每日攝取鹽含量為9至10克,高出世衞建議標準一倍。單是一個杯麵的鈉含量已「爆燈」,一碗即食麵含3,390毫克鈉,一般外賣1碗炒飯炒麵就含3–4克的鹽(約1200–1600毫克的鈉)。
    (Sodium)是甚麼?
    當人體攝取了鹽分,分解後便提供了鈉質。鈉質屬礦物質的一種,亦是電解質,如鉀質、鎂質等。鈉質是維持身體正常運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功能包括協助身體平衡酸鹼度,調節體內水分,保持血壓正常,傳送神經衝動的訊息以及收縮肌肉等。
    鈉質從食物中攝取,由小腸吸收進入血管,經腎臟過濾後,再進入血管。一般情況下,身體會作出自行調整。若進食過量高鈉的食物,血液中鈉含量便會上升,身體便發出「口渴」訊息,指示身體保充水分,以供身體作調節鈉的用途。
    鈉跟鹽一樣嗎?
    樣。鹽,原來是由兩種物質:氯原素(Chloride)和鈉原素(Sodium)組成,因此稱為氯化鈉 (Sodium Chloride) ,亦即是鹽。
    其他含鈉用料包括: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蘇打粉)、鉢甲酸鈉  (sodium benzoate,防腐劑)、環拉酸鈉(sodium cyclamate,甜味劑) 及硝酸鈉 (sodium nitrate,防腐劑)。
    食鹽中含有多少鈉?
    食鹽中含有大概40%鈉。即一公克的食鹽中含有400 毫克的鈉。又或是6克鹽(約一茶匙鹽)含2,400毫克鈉。
    過量攝取鈉質對健康構成威脅:
    雖然鈉對身體有調節功能,但過量攝取鈉質對健康亦構成威脅。對於長期外出進食的人士,亦較容易攝取過量鈉質。若長期過量攝取鈉質會增加患上:
    水腫高血壓鈣質流失,引致骨質疏鬆心臟病腎衰竭
    身體會否低鈉情況
    嚴重失鹽是不太可能發生,因為我們的飲食含有足夠多的鹽。但有可能性發生的是,當一個人有急性胃腸炎(引起嘔吐和腹瀉),嚴重出汗或水中毒(喝太多水份)。
    在嚴重的情況下,在身體低鈉血症可導致肌肉痙攣,噁心,嘔吐和頭暈。最終,缺鹽可導致休克,昏迷和死亡。
    每日多少鹽?
    據醫學研究(Recommend Daily Allowance, RDA)每日最高鈉攝入量為以下:
    1歲至3歲,1500毫克; 
    4歲至8歲,1900毫克;
    9歲至13歲,2200毫克,
    14歲至18歲,2300毫克。
    成年人包括婦和哺乳期婦女,大約每天鈉2400mg
    鈉敏感每天應該只食用鈉1500毫克。
    【註:*(鹽是嬰兒的大腦發育尤為重要。孕婦不宜過低鹽飲食,否則,易生產早產兒而影响語言,記憶和智力發展。)
    #(敏感人群包括:成人50歲,那些人仕被診斷為高血壓,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疾病。應食用很少鹽和増加高鉀食物。鉀是一種身體不可少礦物質,高鉀有助排走鈉。)】
    WHO(世衞組織)建議成人鈉日常攝取量,應修正為2000毫克以下,並額外提出每天應至少攝取3510毫克鉀的建議。鉀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豆類、豌豆、薯仔、堅果、菠菜蔬菜,以及香蕉、木瓜等。
    此種高鉀低鈉的飲食又可稱為得舒飲食或地中海型飲食,此類飲食的確有助於預防高血壓、中風及心肌梗塞的發生
    食物╱調味品鈉質含量:
    食物╱調味品
    鈉質含量(毫克)
    食物╱調味品
    鈉質含量(毫克)
    一茶匙鹽
    2325
    豬肉一兩(40克)
    29
    一茶匙味精
    489
    鶏肉一兩(40克)
    14
    一茶匙豉油
    341
    芝士一安士
    406
    一粒腐乳
    316
    茄汁一湯匙
    156
    一茶匙蠔油
    164
    一片麵包
    180
    烟肉一兩(40克)
    638
    一杯罐頭粟米
    384
    火腿一兩(40克)
    446
    一杯冷藏/新鲜粟米
    10
    避免高鈉小貼士 :
    盡量選擇新鮮的食物,天然新鮮食物所含鈉質較少; 減少進食醃製或加工食物,如香腸、醃菜、罐頭食品等 減少外出進餐和在家煮食較容易控制用鹽量。 應盡量避免「撈汁」,通常餸汁中鈉質較高。 計算包裝食品上的營養標籤鈉質含量。 有很多天然香料都可增加食物味道或色彩,而且鈉質的含量相當低。例如常用薑、葱、蒜、芫荽、花椒、八角、香茅,或者味道較重的蔬菜如洋葱、燈籠椒,甚或以水果如菠蘿、芒果,同樣可以加強食物的味道。或可加一些香草如迷迭香、鼠尾草、百里香等也是天然健康的調味品。
    Mian Chan 資深營養師,1986年加拿大食物營養學士,香港多間政府醫院臨床實習工作,於香港從事各類營養飲食治療28年。

    大腦的容量

    大腦的容量大腦的容量

    註:本文原作者Jeffrey Yip
    人腦像電腦一樣有RAM的,意思是指其實我們人的腦袋並不能同時處理太多的資訊。
    作一個比喻,其實人在每一秒有大概二百萬的訊息投向我們身上,你猜在這二百萬當中,人能處理多少?
    只是可憐的一百三十八!
    二百萬當中的一百三十八,所以有很多人說我們只是用了我們的大腦很少很少的潛能我是非常相信的。你曾經在生活中一定有類似的經歷,當你把那一百三十八很專注地用在某些地方時,你會把其他資訊忽略了,譬如你很專心的看電腦,有人叫你可能你聽不到,很專心工作時忘記了時間,很集中在某些事情上,你會忽略了其他觀感上的感覺。
    所以有趣的問題是,我們用那一百三十八專注在哪裡?
    你會發現正面的人在專注在正面的事,哪裡有開心的事情發生,哪裡有好玩的,好的人都在哪裡,機會存在在什麼地方等等。
    相反,負面的人專注在負面的事情,哪裡有不好的消息,人們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哪裡有危險,害我的人在哪裡?
    所以你會發現,為什麼每個人在同一個公司,同一個家庭,同一個場景,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因為我們到底用了那一百三十八在哪裡,會影響我們看到不同的東西。

    你對一個人有偏見,愈容易看到他不好的地方。
    你對一個人有好感,愈容易發現他的優點。

    所以其實我們看到的世界是怎樣是我們選擇了怎樣看。
    那你那一百三十八又用在哪裡呢?

    高學歷「perfect家長」 亂用理論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新一代家長學歷高,對管教子女要求更高。
    有輔導機構指,與家長管教相關的課程需求大增,然而,發現管教問題多源於家長本身,有人胡亂套用理論,要做「perfect家長」,要求子女字正腔圓,以致幼稚園生被操練至說話時只懂「拆件」讀出拼音;亦有幼童因怕媽媽不開心而壓力爆煲,匿枱底失控大叫。
    社工籲「勿做perfect家長,只做OK家長」。香港教育學院亦將首辦全港唯一兒童與家庭教育文學碩士課程,冀教授正面家庭教育信息。
    現今家長不易當,甚至要上堂學做父母。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高級訓練主任施倩俐指,近年控制家長情緒的課程較以往增加一倍;她坦言,在教授家長的課程中,往往發現管教問題源於家長的情緒及處理手法。
    迫孩子字正腔圓 只懂拼音
    她指,不少人都想當「perfect家長」,以子女的成敗等同自身的成就,然而期望高,接納程度卻愈來愈低。有家長認為由拼音學英文最好,操練至讀幼稚園的子女,面對不同物件,都只懂將字詞「拆件」發音,「c……卡……car」,「b……爸……爸……ball」,不能完整表達,但媽媽卻不認為有問題;更有被「訓練」至在玩耍時如機械人,只顧尋找物件上的字詞朗讀,而非真正玩耍。發音要完美,連飲食都不容有失;有家長全面禁止子女及家人出外飲食,在家煮食時亦要求油鹽「全走」。
    施倩俐形容這類「perfect家長」,「唔會放過自己,亦唔會放過子女」,即使是玩樂亦無法放鬆;曾有家長透露要為幼稚園子女辦生日派對,為求體面要有不同主題,如太空、環保等,「家長形容好似搞公司project咁!」不少家長的管教問題亦源於胡亂套用理論,以「要做子女的朋友」為金科玉律,就讀幼稚園的兒子晚上不願睡覺,夫婦二人亦一直陪玩至凌晨。
    「做子女朋友」 陪玩至凌晨
    亦有堅信「任何感受均要與子女分享」的道理,「你成績咁樣,媽媽會唔開心」,各種各樣的意見均以「媽媽會不開心、難過」作結,致有初小學生,為怕媽媽不高興,抑壓情緒,突然在學校爆煲,躲在枱底大叫。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在家長心目中亦很重要,聖雅各福群會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余朗廷就指,曾有家長為免破壞親子關係,幼子在參加活動時突然發脾氣大吵大鬧,家長竟不懂應對,向工作人員求救:「點算好呀?」
    施倩俐呼籲為人父母者:「只做OK家長,勿做perfect家長」,否則親子均面對太大壓力。
    事實上,管教過嚴令子女飽受壓力,過鬆或溺愛則削弱其抗逆力,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林俊彬認為,最理想為鬆緊有度,按照孩子的能力和興趣作出適當的要求,家長應作出調校(見另文——「家長分4類 鬆緊有道最理想」)。
    壓力爆煲 躲在枱底大叫
    教院將於今年9月開辦全港首個兒童與家庭教育文學碩士課程,教院幼兒教育學系副系主任(課程統籌)林浩昌指,希望課程可釐清不同理論的誤解。
    他稱,不少雙職父母都將管教交予長輩及傭人,希望課程能讓從事教育工作、家庭輔導工作,以至家長本身,接收正面的家庭教育信息。課程40個名額將於本月底截止,暫時報名者不乏教育界工作者及家長。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張艾嘉不忿導演一窩蜂北上,港片無個性會被呑噬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快62歲了,61歲的感覺是怎樣?
    在林青霞賈寶玉扮相旁邊,張艾嘉披着林黛玉一襲斗篷,像包着初放的青春。40多年後,張艾嘉61歲,快到62歲,賈寶玉與林黛玉,不過是辦公室一幀舊劇照。
    一星期多前的兩小時訪問,記者還是被張艾嘉那對小門牙吸引過去。她的笑容,提醒昨天的任性與堅持,錯過和留得着的,一點、一點的擴大,一點、一點的看清楚。在她渾圓雙眼裏,那道銀色旅途,有一半以上的命運是自己掌控,今天,她不容許自己做任何退步的事情。
    基本上,張艾嘉是不看娛樂版及《蘋果日報》的。記者也跟她說很少看香港電影。記憶中,90年代那個社會,那一種電影氛圍,像末世一樣的繁華亂舞,然後,是97的沉寂,然後,又是北上拍戲的喧嘩。
    十多年前,張曼玉接拍法國電影後,接受《時代雜誌》訪問,她對香港電影圈那種決絕,像受傷小獅,奔向茫然不知的他方,一度在遙遠的法國電影裏消失。
    戲一樣的人生裏,張艾嘉跟林青霞又是很不同,上天沒有選她扮演大美人,半生戲裏戲外的磨練,她分得清自己想要甚麼,即使當導演,也不容許自己行錯路。
    隔着一張寫字枱,她用演員內斂的深情、導演的功力,把入行以來每一步的每一感覺說出,難分回憶還是展望,就如電影教曉她,連一段獨白都是很複雜的。
    「40年來,我也是由商業電影開始,在娛樂圈打滾幾十年,慢慢感覺與這圈子的理念有越來越大的距離。尤其當我做完舞台劇之後,深深覺得自己不可能再過以往娛樂圈那種生活。而且到了某一年紀,你會看到自己一直成長,不想停下來。那種成長,來得很自然,我很enjoy,不想退步。所以任何會令我退步的,我都不想要。我想自自然然繼續向前行,因為,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幹多久了。快要62歲了,還可以幹多久呢?不是說你有沒有創作能力,而是,你還有沒有體力。」 

    「一定不會拍商業片」

    「開始有這感覺了?」記者問。
    「Of course」。張艾嘉的吸引力,在於坦然。演員、編劇及導演,她不讓自己局限一種角色。當今香港影壇女性,沒有一個比她有更大空間。可以想像,她這樣一個女人,在生活與工作上所需要的自由,是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的。
    「看你在綠島拍攝新電影的片段,感覺你還很有精力。」
    「拍戲一點沒問題,創作時,感覺自己是年輕人,反而是宣傳時候。(記者:感覺辛苦?)是。感覺辛苦的原因是,你不太明白觀眾到底喜歡看熱鬧還是喜歡看戲。以前不管怎樣都有選擇,可以看這類那類的戲,現在,好像只想看熱鬧,句號。」
    張艾嘉的新作品《念念》剛於上周四在香港上映,早前她與李心潔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試映及研討會,吸引1,100名學生參與。她無法知道學生是來看戲還是看她,作為一個香港電影導演,她其中一種魅力是,既有自由,也有堅持。而香港電影又一直在自由裏堅持了甚麼?過去,她欣賞香港電影在不斷重複裏仍然能有自己的性格,跟台灣及大陸電影各有不同,有時會出現很精采的片子,能捧出很多男性偶像演員,這已是頗大的功勞。直到近年,她有點失望、有點憤怒。
    「前幾年,當大家一窩蜂到大陸,我是幾嬲的,那時我倒反與杜琪峯頗熟。他還是不太肯離開,有幾個導演都在堅持。」她不是要管香港電影跟風不跟風、是否過於商業化,她關心是香港電影要不要保持自己的個性,若果沒有把自己與別人區分的能力,最終只有被吞噬。
    「我真是好難判斷何謂商業電影不商業電影,我的《念念》……如果說,討好是商業,我一定不會拍商業,我真是不懂得拍商業。(乾笑)我是一定不會討好的,我一定是拍自己心中想跟人分享的東西。」

    偏重技術沒關懷題材

    她在演藝學院跟學生分享時,張艾嘉直接批評香港電影其中問題,「香港電影始終是技術高於戲的本身,對主題內容關懷太少,對每一個人、每一種性格、每一件事……好彩還有許鞍華及其他文藝導演,但也是不夠。變成所有都是用技巧,我們好厲害的一環,就是用武打,我們做特技好厲害或是甚麼的,而非用心關懷一個題材,在storytelling上也做得不足夠。」
    在2000年以後的新世代,中國大陸電影人才已經學懂西方一套技術模式,對香港電影已經從喜歡變為不在乎,香港電影今後要看利益還是尊重自己的生命,是張艾嘉作為業內人所關心的。她早前在北京宣傳新戲,對來捧她場的導演劉偉強說:「開始有危機出現,你代表某一範疇,要拿一些東西出來,似模似樣,大家加油,大家要努力。」近年又逐步看見香港導演回港拍片,她肯定香港電影在自由而多元的環境建立特有個性,始終會彈出一些好戲出來,「以前巿場很細小時候還有好看的戲,為何現在巿場大了,反而沒有好看的戲了?就是為了『討好』兩字,弄得不倫不類」。
    看得通一個大局,知道自由在哪裏、局限在哪裏,她就在自由裏創作,在局限裏開拓巿場。「香港應該是有足夠空間,至今從無改變,除非要面對大陸巿場,就有審查問題,有些東西你不能碰,那你就不要進入大陸巿場好了,我們以往不也是沒有大陸巿場嗎?」想賺錢、想發達,應該用聰明方法而不是扭曲作品去逢迎。「你可以分不同類型,香港很多好看的娛樂片,可以進入大陸。你再聰明一點,可以寫一些探討人性的故事、劇本,沒有違背自己,也跟審查沒有牴觸,只是你肯不肯花這種心思。」她說,《念念》是在拍攝好了,才向大陸巿場推廣,于冬願意為她發行,是出於尊重,「他一向認為我不是個亂來、只想賺錢的導演,也知道這一部文藝戲應該有我自己一批觀眾,他願意替我做發行,雖然不是一個大出品,不可能令他發達,但最少我有些不同類型的戲出現」。
    用心建立而得來的幫助,逍遙於利益以外。餘下,就是觀眾給導演的壓力。迎向62歲,張艾嘉也在挑戰自己與電影藝術的關係,不知不覺流露一種心靈狀態。
    「在你的創作生涯裏,新片有着怎樣的意義?」
    「我覺得是自己踏入六字頭,可以和人分享的一種情懷。」
    就像她受浸前在輔仁大學做退修;或像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絕不熱鬧,精采在安靜裏頭。《念念》在綠島取景,片裏兩位女主角梁洛施和李心潔,不論現實生活經歷起跌變化多曲折,在導演引放在另一個光影裏,梁洛施變了忠於心靈複雜感覺的畫家,李心潔水裏美人魚景象,念念不忘,那是她在綠島海裏真身閉氣潛水拍成的。而綠島作為電影創作裏的退修境界,精采也在安靜裏頭。這個位處太平洋住3,000人的小島,有小鹿與飛魚。張艾嘉說,開拓島嶼之時,政治犯每天要到海邊拾大石頭回營地,然後一塊一塊叠上去,直至它們變成一個可以把自己囚困的監倉。
    早前演藝學院學生替她做了一個片段簡介,令她很感動。「《少女小魚》、《一個好爸爸》、《203040》每一階段,個人性格、表達方式,與我60歲時候是不同的。60歲,我可以安靜下來,好安靜的去表現一部戲,這是要有勇氣的,其實,我可以做到好熱鬧,但我沒有。」
    張艾嘉在香港電影的份量與說服力,都是來自多年港產片洗禮。1974年她來香港加入嘉禾一年便解約,臨走時,還寫了一個關於髮型師與同性戀題材的劇本送給嘉禾,永遠封塵。回去台灣6年後,她又在港台兩邊工作。正如訪問開首,記者衷心跟她說,感覺有一個年代,不少香港女星被糟蹋了。後來,她提起參演《雞同鴨講》,因為當時很渴望跟許冠文合作。「年輕時貪新鮮,或是想賺錢,也會為錢去拍一些戲,因為未試過與許冠文拍戲,與他拍了《雞同鴨講》,但我覺得角色真是『麻麻哋』。」

    當紅演員未必懂做戲

    「好玩嗎?」記者問。
    「不好玩。因為沒有多少戲份可以拍,沒有可以演的。」她不能接受沒有訓練、只當花瓶的演藝生涯,回到台灣,又參演了劉家昌的《梅花》,才有機會讓人看到她懂得演戲。今天,她能選擇為新晉導演當演員,或者跟內地紀錄片導演賈樟柯合作拍攝三部曲其中一部電影,這一種順心而為,是經過足足40年的付出。
    「我到現在都好努力告訴大家,一個演員當紅與懂做戲是兩回事,我見到很多很多當紅演員,只是懂得做自己,不是個專業演員。」
    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張艾嘉步出台前那一刻,一身黑色優雅,很明顯,一個有能力當編劇及導演的演員,自自然然,就有所區分。她致辭解釋甚麼是華語片,沒有按照大會繕寫好的講稿。
    「他們一定會給參考講稿,但我們從來不跟,因為有時這些講稿寫得頗為無聊的。我答應來頒獎,一定有自己看法,我就講自己看法好了。」她說,有些演員也是講自己看法,想好玩,以為幽默,相信自己沒有惡意,「你要幽默,但真正幽默是好高級的啊。」61歲,思想安靜,說話可以非常辣而不怕被挑戰。這時,她意猶未盡繼續說:「我覺得最難就是幽默,幽默是要看透好多東西後,才可轉一個心態,把它變成好玩的,你看Robin Williams那種人,他要讀幾多書,才能把最痛苦的變成幽默。」不說別的,她認為楊千嬅還是能有清清楚楚表達一個訊息的時候,「我覺得他們是可以做得到的,只不過大家太想『討好』,認為觀眾會喜歡這些,其實不是。(像王菀之)說了心中想說的也就好了,又不是要你說甚麼大不了的話,除非你想說的就是這些,那你的level就是這樣了」。她雙手在半空橫擺一下。 

    見兒子做bellboy心痛

    外祖父是台灣新聞局局長兼中央通訊社社長,任空軍機師的父親在她1歲時離世,母親改嫁,她與兩個姊姊和兄長跟着抗日英雄、曾任天津巿副巿長的祖父住台北安東街。任生活曾經如何貧拙樸素,她總有悄悄的優雅。在手提電話還不能查字典以前,她每次出埠,都會帶着一本中文字典和一本英文字典。
    只有美國學校高中學歷,她從小就懂得跟身邊的人與事不斷學習。人多場合,她會坐一旁,細心看這個那個人是怎麼說話的。但15歲已經不是第一次交男友的小個子大眼睛,知道甚麼時候要吸引別人。當時讀中學的她跟着母親在紐約,住同一座大廈具律師資格的26歲美國老師,深深被她吸引,兩人以禮相待交往了一段時間,「我那時好迷戀他,25、26歲,好英俊,又駕着firebird,好靚的跑車,全棟大廈18、19歲的女生個個都喜歡他」。
    電影女主角一樣的真實人生,年輕時帶着攫取愛情的虛榮心去挑有才華的男人,25歲嫁給前任丈夫、當時的美聯社香港分社社長劉幼林,比她大16年的丈夫,把知識與世界觀都搬到她身邊。只是,當時她太年輕,不能忍受獨自在家練習書法的生活,「很小的時候,我已經告訴自己,電影將會是我一生的職業」。
    步出社長夫人的生活以後,她留下一條越走越精采的電影足迹,每一個路上偶見的人,不必都在她電影裏佔一句對白,羅大佑歌曲《是否》,情到深處人孤獨,也不是今天才應驗的一句話。
    從踏入片場的第一天,她就明白,這樣的工場才有夢。今天,要能令她有淡淡心甜與心痛的,只有她與現任商人丈夫王靖雄所生的兒子Oscar。4年前的暑假,他在灣仔君悅酒店當bellboy。有天,他為蕭芳芳開門,把對方嚇呆了。最後一日工作,導演媽媽與王爸爸一起去看兒子,開門一刻,「作為母親,心裏總是有點痛。」
    兒子現在於上海從事室內設計,不肯打工,要當老闆創業。獨立自主是天生、是遺傳,也是一種性格。從兒子出生當天起,她明白自己要學習再活一次,無論怎樣,誰也不可以主宰誰。
    「我一定不是張愛玲筆下那些小女人。」別人看張艾嘉是知性與婉約的女導演。
    林青霞式滾滾紅塵以外,人生小說的性格與角色,張艾嘉從來不會放手交給別人。
    記者:冼麗婷
    攝影︰李家皓 

    工作壓力大 情緒低落 香蕉、合桃 食得開心兼益腦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港人快樂指數下跌,要活得開心少煩惱,不一定要移民去瓦努阿圖,上班族、OL「識食」,選對食物亦有助抵抗沉重的工作壓力。營養師建議10大開心食物,包括香蕉、三文魚、多穀麵包、合桃、硬豆腐等,對大腦有益之餘,也有助心情變好,踢走負面情緒,比瘋狂進食或狂吃甜品來減壓健康。
    記者:梁麗兒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營養師羅曼詩表示,當大腦能量不足,便容易感到疲累及難以集中精神,進而引致情緒低落。她指,臨床上不乏因工作壓力大、心情差,透過飲食發洩的求助個案,例如有男士午餐要吃兩碟飯才感到滿足,另有中年女子因經常要返大陸公幹壓力太大,隨身攜帶朱古力,每當不開心時便吃,幾乎每天都吃朱古力,但因朱古力的飽和脂肪高,加上她愛吃肥膩食物,終因膽固醇超標及肥胖要求助。 

    甜品 朱古力 令情緒反覆

    羅指,甜品及朱古力等多由精製糖製造,可於短時間內消化,進食後會令血糖急升,雖然可為腦部提供能量,增加血清素分泌,令人情緒提升,但愉快心情只屬暫時,難以長時間維持,因為血糖突然急升,會令胰島素即時「開工」,以降低血糖,令血糖在短時間內大起大跌,反令情緒變得不穩定,加上甜品營養價值低,並非改善情緒的好幫手。
    要食得開心應從均衡飲食開始,羅建議3大種類的食物可穩定情緒,其中高纖維碳水化合物,可以為腦部供應糖份,提供能量及增加血清素分泌,因其消化情況未如精製糖食品般快,所以血糖的升降幅度不大,令提升情緒的效果較持續,常見如多穀麵包、紅米、糙米、番薯、香蕉及麥皮等。
    蛋白質食物含色胺酸(其中一種胺基酸),有助製造神經傳導物質,讓腦細胞之間溝通更佳,對大腦管理情緒起重要作用。羅指,奶類製品、豆腐、黃豆、低脂芝士、魚類、雞肉及豬肉,均含豐富蛋白質。另外,進食蘊含奧米加三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魚、吞拿魚、銀鱈魚、合桃等,都有助提高血清素水平,幫助穩定情緒及減壓。
    除上述3大類食物外,鈣及鎂等礦物質同樣重要,其中鈣對神經系統特別有益,可以放鬆過度緊張及繃緊的肌肉,工作壓力沉重人士,應要多吃含鈣食物,例如硬豆腐、深綠色蔬菜等;鎂含量豐富的食物如香蕉、奇異果、果仁等。深綠色蔬菜如西蘭花、菠菜等均是減壓食物,可紓緩肌肉緊張。
    維他命A、C及E有抗氧化功能,及中和因壓力產生的自由基,有減壓及抗壓功效,羅建議多吃紅燈籠椒、番茄等食物。至於維他命B1及B6分別有助代謝糖份及蛋白質,可改善情緒。  

    乳你同行:防癌新呼籲(一)

    最近政府衞生署推出防癌措施,指香港的死亡率超過三成(31.3%)是癌症所致,遠超於心臟病及中風(13.4%及7.5%)。數字分析更指,男性發病率最多是肺癌,女性最多是乳癌,男性三大殺手依次是肺癌、大腸癌及肝癌,女性是肺癌、大腸癌及乳癌,政府因而呼籲公眾要進行一級及二級預防。
    一級癌症預防意思是通過改變後天因素減低患癌風險,世界衞生組織指三分一癌症,可通過健康生活避免發病。這包括在食物方面,減少進食動物脂肪如紅肉及全脂奶類製品,每日兩份生果及三份蔬菜,避免煙酒。在生活方面,成年人每日要30分鐘中度帶氧運動,青年人則每日一小時,控制體重指標在18至23之間(體重公斤/身高米/身高米)。原來香港人有四成超重、六成運動不足、八成不夠生果蔬菜,吸煙及暴飲酒者,只有10%及6.8%。這樣看來,香港人有很大空間自己調節生活飲食,以減低癌症風險。
    在整個社會而言,對個人的要求,亦需社會環境及政府政策配合。最成功例子莫過於立例禁止在公共場所吸煙,吸煙人士由10年前15%降至最近10%,還未計二手煙減少。煙草廣告亦有文字提醒市民「吸煙危害健康」。香港的餐酒文化,是承接西方社會社交文化,在外國,餐酒價錢比蒸餾水還便宜。在香港取消紅酒稅,實質助長了飲酒文化。猶記起菲律賓衞生部長最近在一個研討會上指出,他們煙酒都抽稅,並將此項稅收用來推廣癌症普查,一於奉行針對性政策,值得香港政府參考。
    飲食方面,在外國餐廳不少有健康餐提示(health menu)。香港多見的提示是「廚師精選」、「辣」,「素」菜偶爾會見。飯盒或飯堂的餸菜,是多數學生及打工一族的午餐,澱粉質及肉是主要成份,菜沒多少條。我工作的醫院,飯餐有菜、肉、白米或紅米,加一個生果,算健康均衡。香港人若要食得健康,豈只少鹽少糖呢!
    運動方面,還記得在密芝根大學受訓時,天氣雖很冷,但我仍見到不少同事全副武裝,一早跑步返工,回到醫院沖身及更衣後才展開工作。香港天氣炎熱,若要鼓勵多運動,工作間便要有相應方便設施,例如洗手間有一格花灑沖涼。我聽聞有些機構放工後員工可借用工作場地,舉辦太極班、乒乓球等活動,既可鼓勵運動,又可增加員工社交溝通,實屬雙贏。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http://www.hkbcf.org
    香港乳癌基金會電話:25256033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