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強勢母親的後遺症

很多人都知道,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我在观看“美国连环杀手纪录片”后,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很多的变态杀人狂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成长背景:基本来自强势的母亲家庭。

1、妈妈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女儿显霸道。
强势女人不等于女强人。我们所说的强势,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业上。我们把在家里喜欢做“女王”的妻子称之为强势女人。

近些年,我们只要看情感节目大家就能发现,家庭里女人过于强势,不仅老公受到压制,对儿子的成长也非常不利,甚至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女人越强势,培养出的儿子不仅不会像她一样坚强,反倒越懦弱。一个健康的家庭父亲的角色举足轻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

我们常说丈夫、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不仅仅是指男人负担这个家的经济,而是在家庭起主导作用,否则,父亲缺失或者父亲软弱,大权旁落给母亲,这就跟儿子、女儿的心态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心理咨询发现,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

很多家庭中,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厉害的母亲一定有个厉害的女儿;脾气暴躁的母亲,一定会把脾气暴躁的毛病遗传给自己的女儿,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

强势母亲指的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家庭和孩子的母亲。


强势母亲四大悲情特质:
①自以为是;

②颐指气使;
③指手划脚;
④吹毛求疵。


强势母亲四大惯常行为:
①必须要听母亲的,凡事母亲说了算;

②严密监视小孩的一举一动,对其行踪和行为了如指掌;
③小孩的一切活动得向她汇报,必要时行为前还需得到许可;
④对小孩的生活盲目指点,横加干涉,无端操纵其公、私生活。


强势母亲三大心理溯源:
①外强中干,没有安全感,不独立,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事物证明;

②强烈占有欲,恋女情结,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女儿身上;
③从小到大,以自我为中心控制与操纵成为习惯性行为。

2、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
妈妈对孩子的管教,不同于对工作,对上司及下属。否则,会为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不良影响。专家分析说,现在社会有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是很成功,因此,她们苛求孩子做最好,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遭母亲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正常发育。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对此,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精彩的论断,“假如母亲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里其他的人唠叨,女孩子们可能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在防御的地位,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

心理咨询发现,大凡是那种强悍的母亲,培养出的不是强悍的儿子,反倒多数是软弱甚至没出息的孩子,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也比比皆是。武则天够强悍吧,夺取了李唐江山,自己称了帝,可她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懦弱,一个比一个平庸。

3、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于是乎,弱势的父亲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领导地位拱手相让。

从母亲的方面看,可能会是:第一,母亲自己就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地被外界认可,特别是家人的认可;第二,母亲发现丈夫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出于不安而迫不得已行使主导权利;第三,母亲认为父亲无能且愚蠢,不会提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什么事情都自己决定;第四,母亲从小到大自我中心感强,喜欢控制与操纵他人行为;第五,母亲有强烈占有欲,将所有的感情重负压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从心理学上讲,男孩的成长需要一个男性的高大形象。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很有可能男孩会认为男性就是像父亲一样,女性就想母亲一样。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
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
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性就是和父亲这样的。同时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往往会本能的讨好“强者”,尤其是男孩,他们也会跟着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反抗父亲,不重视父亲的意见。



问题三:使孩子受到过度保护
母亲过于强势,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会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保护者。害怕自己担心的问题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只要是不利于孩子的事情,都想过滤一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发生。于是,母亲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终孩子就会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母亲,更加印证了母亲的想法。

问题四: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强势母亲往往是能力出众和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培养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于是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不能否认,这些强势母亲付出很多,但恰恰是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压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后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



问题五:让孩子难于独立
强势母亲不仅丈夫面前强势,也在孩子面前强势,不容许孩子说“不”。长期处于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独立做决定的机会不多,一切都由强势母亲教导、指挥、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形成对母亲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

问题六:孩子学会消极抵抗
强势母亲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觉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母亲,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孩子在强权压力下,知道抗争是无用的,虽然内心在说“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顺从,这也是孩子感觉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有自主权。于是,孩子面对自己不能掌控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采取消极态度,磨洋工就出现了。



问题七:孩子难于学会社会交往
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强势母亲的管理下,这种社会性的交往变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绝,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防御模式,使其有被社会孤立的倾向,难于融入社会。

问题八:强势母亲会导致“恋母情结”出现
强势母亲由于投入的爱越多,期待的收获也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甚至还会把儿子当作“替代配偶”,作为情感依托的唯一对象。最后有可能渴望占有儿子,以至于渴望分享儿子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使孩子难于摆脱母亲影响,获得真正的自我。这在成年后,使男孩难于认同其他的女孩,更加依赖于自己的母亲。


综上所述,母亲过于强势,或与孩子接触多的母亲,必须让孩子在自己的心目中对父亲有良好的认知和正确的印象。实际上,一个聪明的母亲,总是会给父亲机会,让孩子随时感到父亲的存在,而自己尊重丈夫,则是最好的体现父权的方法。

当然,做父亲的不能逃避责任,也要争取多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上来。最后,需要知道的是,强势的控制有时未必是强权控制孩子的思维或情绪,也可能是温柔的强势关怀或甜言蜜语的强势控制。

工作太上心 難放鬆休息  九成上班族 疲勞礙生活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上班族因身心疲累、周身痛兼失眠等種種不適,每日恍如「喪屍」般返工的情況原來很普遍,一項調查發現逾九成受訪者常受疲勞問題困擾,影響日常生活,並不健康。有醫生指,港人普遍對工作「太上心」,以致憂心工作難放鬆,要踢走疲勞,應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放工後要懂得把公事與壓力放低,好好休息。
記者:李詠希、梁麗兒
一個市場機構今年6月訪問508名30至59歲市民,當中94%表示間中或經常感到疲勞,逾八成人過去一年出現肩頸、腰背痛等肌肉痛問題。
63%有失眠等睡眠問題困擾,29%感到有精神壓力,壓力元凶主要是長時間工作、承受沉重工作壓力,其次為睡眠不足及睡眠質素差,也有人表示因照顧家庭感疲勞。 

假日補眠越睡越累

調查發現受疲勞影響,74%人放工後或假日無心情外出,超過80%分別覺得疲勞影響體力、工作表現,並令人面容憔悴,甚至容易生病。整體中有一半人認為睡眠為解決疲勞最有效方法,但有71%人認為放假「瞓耐啲」無法消除疲勞。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表示,當身心也受影響,新陳代謝會下降,令細胞能量不足,致身體缺乏能量及出現疲勞,例如有怠倦感、肌肉痠痛等。若感到嚴重疲勞超過6個月,或是患上「慢性疲勞綜合症」,即使休息都不能改善疲倦,常見症狀包括頭部及周身痛,如喉嚨、淋巴腺、肌肉及關節疼痛。
礙於睡眠不能改善新陳代謝問題,故假日補眠未必有用,朱指,休息過多隨時會「越瞓越攰」,良好睡眠質素才是關鍵,「因為瞓覺係畀大腦深層放鬆,停止日間運動,只要做到深層睡眠3次,每次30至45分鐘,瞓5至6個鐘已夠打全日仗」。部份人只是在床上滾來滾去,即使睡10多小時也不足夠,翌日會更累。
減壓也能對抗疲勞,例如勤運動、保持心境開朗等,另要避免做全天候的工作狂,放工後要放低公事,避免影響休息及與家人相處時間,「做嘢頂多做10幾個鐘頭,但係憂心係24小時嘅事」。
朱認為,本港大多僱主目光短視,誤解工時長,就可提高生產力,但忽視僱員過度疲勞也可影響工作效率,建議要讓員工有多節休息時間,增加工作空間,讓員工有舒適工作環境。
港人經常外出飲食也影響營養吸收,朱指,蔬果、穀類食物蘊含豐富維他命,有助對抗疲勞,建議市民不妨多吃,或多在家中烹調健康餐進食,增加相關營養吸收。 

6招紓緩疲勞

1多做運動
2少飲含咖啡因、酒精飲品
3避免吸煙
4維持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及穀類食物
5保持良好睡眠規律,補眠未必有用
6適當減壓
資料來源: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朱偉星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網絡「剝花生」,多些同理同情心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八仙嶺大火生還者張潤衡,到台灣探訪粉塵爆炸中的港人傷者家屬,遭網民質疑博出位,但若用同理心角度,先從家屬狀況思考,一個「過來人」的協助,真的沒有價值?
上月27號,台灣新北市八仙水上樂園發生粉塵爆炸事故,數百名正在參加派對的年輕男女,身陷火海燒傷,包括6名港人。各界爭相幫忙,香港灼傷互助會副主席、1996年八仙嶺大火生還者的張潤衡亦是其中之一,但卻引發大風波,其組織發起籌款幫助傷者,他更在上月30日飛往台灣,探訪港人傷者家屬,遭網民質疑是「做show」。
張潤衡探傷者家屬 掀風波
網民的質疑,源於張潤衡的「高調」,他事發後數天之內就趕到台灣探訪,連日來在fb滙報其行動,還在當地醫院內探訪時,接受本港電視台訪問,講述如何協助家屬等。此卻惹來大批網民責罵他騷擾家屬,又是「抽水」、偽善云云,其fb遭人身攻擊的留言洗版,甚至還牽扯到當年八仙嶺大火事件的肇因,最終張潤衡在網絡壓力下,日前決定將辭任互助會的副主席職位。
張潤衡是否刻意高調,固然有斟酌餘地,據張潤衡一方解釋,他們沒有主動帶電視台探訪傷者家屬,電視台的拍攝工作亦得到家屬同意。值得留意的是,當網民感到憤怒,傷者家屬反而對張潤衡大表感激,有家屬澄清,當時是他們主動希望張潤衡前往台灣幫手,因當時深感徬徨,指感激張潤衡的支援,幫助其度過難關。
網民與家屬的反應形成強烈對比,在網民大舉批評時,為何家屬會認為張潤衡可提供幫助呢?大家爭着起哄之時,或許不妨先退一步,從家屬的處境及心態想想,以同理心角度去看,張潤衡前往支援傷者家屬,不無可發揮效用之處。
爆炸事件突如其來,對於家屬來說,親人的受傷已令他們相當慌張,更苦惱的是,他們缺乏類似的應對經驗。對他們來說,張潤衡所屬的灼傷互助會,有着支援燒傷及灼傷病人的經驗,其實是較能明白家屬需要,而張潤衡本身曾經歷嚴重燒傷與其後長期的醫治過程,有着過來人的身份,亦可提供更多關於醫院可對病者協助的資訊、又或如何更有助康復等知識。
曾遇大火 更明白傷者心情
其次,如何與傷者溝通,對於家屬來說也是一個難題,如何安慰傷者?哪些話不能說?張潤衡曾遭遇大火燒傷,更能明白傷者現時的心情,他能令家屬更了解傷者目前的心理狀況,例如傷者最擔心的是甚麼、有哪些禁忌,如何較有技巧對傷者說話,免觸心靈之痛等等。
甚至若傷者有焦慮,如需心理支援、了解復康問題等,他們想主動與過來人溝通,張潤衡亦可有所幫助。當網民一窩蜂力斥張潤衡,或也可設身處地、多些同理心從家屬角度看,張潤衡的幫忙或有其效用。
其實,每個人都想幫助傷者、幫助傷者的家屬度過難關,網民覺得張潤衡前往的時機不對,批評張潤衡是「幫助」傷者家屬,但實情是否如此?這些攻擊,家屬未必「領情」。當網民連對張潤衡的外貌也進行人身攻擊,反而或加深家屬或傷者對日後生活的恐懼。
在今次慘劇之中的港人傷者周穎珊,其姊日前就向傳媒指,網民對張潤衡外貌的批評,是對傷者及家屬的另一種傷害,令他們擔心若將來傷者毀容,也會遭同等目光對待。若令家屬心理背負更大重擔,此又怎會是大家希望見到的呢?
網絡易起哄 留言可傷害人
在網絡之上,容易產生起哄心態,尤其是可藏在熒光幕背後,與他人感覺更遙遠,又可匿名留言,對他人的批判心往往變得更高,留言更不留情,忽略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又或只圖彰顯正義,卻好心做了壞事。故此,在網絡一邊「剝花生」看事情一邊評論時,需要提醒自己,別忘了同理心、同情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想,或更能幫助他人。
網絡公審對事件能否有幫助?負面批評有監察作用,但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正面的建設,若以較正面的角度去看事件,更能想到如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不是更好嗎?

中一生愈孤獨 愈多用手機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不少家長准許升中子女開始使用手機,但調查發現有6%受訪中一生,每日用手機8小時或以上,這些學生愈孤獨愈多用手機,但愈用就愈孤獨,因為網絡通訊平台未必能擁有交心朋友。
不過社工提醒,手機網絡通訊平台適時使用,其實可助建立師生和朋輩關係。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基督教服務處合作,進行手機通訊程式與中一生適應調查,訪問了1,114名中一學生,結果發現愈孤獨的學生,傾向長時間使用手機。
調查發現,97%受訪中一生有使用手機,9成受訪者主要用即時通訊程式,包括WhatsApp、WeChat或Messenger。逾半受訪者日花2至4小時使用手機;有6%更日用手機8小時或以上,而他們的孤獨感達2.5245分,高於中位數的2.5分。
轉網上溝通 助減社交焦慮
港大社工系助理講師羅婉珊表示,孤獨的年輕人在現實中,難以建立密切的人際關係,出於社交補償,會轉用網上渠道溝通,助他們減低社交焦慮。
羅提醒,這些年輕人期望以通訊程式得到關心,但實際與陌生人建立不到深厚關係,心理不獲滿足,此落差會帶來更大孤獨感。
家長張先生的兒子已19歲,兒子小學時被禁用電腦,升上中一後獲准用手機,便日花6小時用手機傳信息聊天及玩遊戲程式。
張說曾經沒收兒子手機,但愈禁兒子愈反抗,一度不溫習、不上學抗議,張與兒子傾談,才知兒子是因很討厭某一科,才用玩手機來逃避。
家長:自主權交子 反懂節制
張先生表示,明白愈管束兒子,兒子愈要逆他意,遂把自主權交給兒子,兒子反而懂節制,並把時間投放在自己踢足球的興趣上。
他指現在多會以WhatsApp與兒子溝通,且與兒子朋友建立友誼,加入了兒子與其朋友的群組,拉近了彼此距離。他指出,最重要相信子女自制能力及尊重他們。
基督教服務處註冊社工李展熙提醒,家長身教最重要,不應自己長時間用手機,卻不許子女使用;家長亦應了解子女使用手機背後的需要,如問功課或興趣交流,要避免過度緊張。
李展熙又建議,學校可實行雙班主任制,降低師生比例,讓老師更容易與學生建立關係,並留意學生是否從學校群體得到滿足感,教導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合適的社交技巧,避免他們以通訊程式找尋陌生人作朋友。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國泰工會黎玉嬋:工會例必被罵貪得無厭

那年投考空中服務員,黎玉嬋22歲,同時獲國泰航空和聯合航空取錄,她拿不下主意,只好請教電話的另一端:「其實我應徵了國泰航空,也獲取錄,但你們好,還是國泰好?」她問得坦白,對方也答得老實,「小姐,國泰是香港的航空公司,既然收了你,當然入國泰啦,仲要問?」
80年代,香港自身就是一個品牌。當年國泰的電視廣告也有這樣一句旁白:「國泰係香港嘅航空公司」,然後鏡頭裏的飛機在九龍城上空徐徐降落。今天重溫,畫面親切,感覺陌生,那是將近30年前的舊事。
5月初夏,蟬鳴季節。工會不滿資方削減外站津貼、同工不同酬及刪除執勤時的法律保障條文,逾千人在機場發起馬拉松靜坐,再包圍國泰城,並籌組在8月罷工。勞工處介入,雙方談判第二日,瀕臨破裂,工會半步不退,資方才肯還原政策,歸還權利。
「那是我們本身的權利,沒有要多一分一毫」。談判期間,黎玉嬋這兩句話,是回應傳媒提問,也講給香港人聽。每次工潮,工會都被罵貪得無厭,她很反感,尤其出自勞工階層之口,更覺心寒。「我們已經沒有集體談判權,如果仍要自貶身價,爭取應得的也是貪得無厭,整個社會的文化就是打工仔不值錢」。本是同路人,卻落井下石,自己沒有的,你也不應該擁有,「奴隸心態只會越來越鞏固,倒頭來是自己出賣自己」。
講道理的對手最難纏,她偏偏就是這種人,道理在手,咬住不放。「其實我們的容忍度很高,對家也很會小心處理,因為我們有理據,並非無的放矢。無論對面換了甚麼人,對工會都較從前尊重,不會再當我們是嘍囉」。 

年幼家貧 怕米缸無米

機場倉庫大樓接駁了一道行人天橋,橫越4條行車線,對面是國泰城。大樓6樓是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的會址,黎玉嬋當了6年工會主席。談判桌外,她最愛講笑話,但同事說她近年笑臉不再,總是沉思不語,「我覺得是時候要停下來,做多幾年大笑姑婆先走」。年過半百的她,4年後退休。
1986年加入國泰,同期受訓的空姐有藝人李若彤。黎玉嬋笑言,那年代的空姐要美貌與身材兼備,她能考上,也覺自豪,「因為屋邨妹長大,周圍都是差不多階層的人,做寫字樓、工廠。當時能做到空姐,就覺得好巴閉」。當年她住在何文田邨,第一天上班,換上空姐制服,拖着行李落樓,行去邨口搭的士,「嘩!飛雞返工呀!」沒有預期的艷羨目光,現實是地盤工人的嘲諷,「即刻想搵地方匿,好大打擊」。有一段日子,她不敢穿制服上班。
但在父母眼中,女兒能當上空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見識不多,也很難想像飛上半空工作的情況。他們會刻意在街坊、親戚面前炫耀:「阿女,你聽日飛去邊呀?」
父母都是文盲,從沒接受過教育。
小時候住在油麻地板間房,「玉嬋」這名字,也是同屋的自梳女給她取。年幼家貧,米缸經常沒米,「真正的窮等人家」。她是長女,常到附近的果欄執紙皮、拆木板,拿去賣。妹妹年紀小,有時候她會拉弟弟幫忙,兩姊弟執得多便賣得多。「我排行最大,個心始終都會忑忐不安。死啦,明天可能又沒米,怎算好?所以放假就去執紙皮、木箱,希望賣得幾毫得幾毫」。
那時候母親當小販,她每朝早5時多便要起床,幫手開檔,推着木頭車到上海街賣糯米飯,小份賣3毫,大份要5毫,「可以加錢添一條或半條臘腸、膶腸」,忙完早餐一輪才去上學。吃苦的日子,細節記得特別清楚。小學念油蔴地天主教小學,六年級時已長得高大,母親轉行到酒樓賣點心,她也跟着去做童工,推車賣魚翅包、魚翅餃,酒樓最難賣的兩款點心都交給她,「因為客人同情,願意幫我買」。
童年擔起半邊家,日子難過都要過,沒抱怨也沒呻窮,「有些事情過了便算,沒有多想。當時大家都是這樣過日子,你不會覺得是甚麼一回事,也不會覺得特別慘」。她只擔心米缸又再沒米,最害怕因錢傷感情,「我寧願逆來順受,最怕聽見人嘈交。阿媽由細到大都話,你是大家姐,甚麼事情都要你擔起。如果行差踏錯就會影響細佬妹,你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得最多」。
這是她口中窮等人家的家訓。 

中二罷課 抗校方斂財

第一次參與罷課是在1978年初夏,黎玉嬋在寶血會金禧中學念二年級。
1977年,金禧教師揭發校方貪污斂財,擅取職工薪金、售賣學生用品牟暴利甚至挪用教育署撥款等,校長梁潔芬修女其後被廉政公署檢控。新學年,金禧改由天主教教區接辦,新任校長關慧賢被指針對舊師生,發生連串衝突,教育司翌年5月以學生學業受阻為由突然封校。已故教協創會會長司徒華在維園發起上萬人集會,400名學生改到中文大學補課。
「金禧是天主教學校,學校常叫我們去望彌撒、讀聖經,但背後原來是這樣斂財?我覺得太污穢」。中二時她14歲,被選做罷課班代表之一,聯繫同學到天主教教區主教府請願。「罷課是要表達不滿,也是抗爭的行動」,她是那種越過了原則,就會撐到底的人,「那時很熱血,還買書學習抗爭,然後跟同學一起做閱讀報告」。在中大補課,讀馬克思、學列寧主義;同學思想左傾,要看簡體字書,「覺得是代表公義,認為資本主義下的產物就是貪錢,共產主義就不會發生;學校那套是假,要在外面尋求一套真理」。
金禧事件後,黎玉嬋在新成立的五育中學繼續升學。中六畢業,在灣仔新加坡酒店任職侍應,即現時的維景酒店,原本打算做暑期工,但升不上大學,又考不到獎學金,「家裏說沒錢就沒得讀,於是便出來打工」。被挖角做過多間酒店,當時的男友、現時的丈夫,建議她趁後生轉行,投考督察或空姐;前者要體能好,後者要樣貌靚,「二揀一,就不如試一下空姐啦,好過做差婆」。
初入行,被歧視,女人歧視女人。「經常被人欺負,做東做西」。她說那時空少不多,但甚得女上司歡心,自己則像地底泥,「返到家經常喊,心入面怪責阿媽,點解生到我成個惡樣」。曾有女上司跟她說:「你生成一副惡樣,若不『騎住』你,就會比你『騎住』,所以要先下手為強。」她沒讓上司失望,入職3年晉升初級機艙事務長,先做「姐仔」,其後擢升做機艙服務經理,再做「阿姐」,「以前升職快,就算幾難捱都有得升。現時就好淒涼,要等好耐」。
以前工會認受性高,新員工入職,工會可以安排講座。黎玉嬋跟很多同事都有入會,那時候九成空中服務員都是工會會員。「以前加入工會是很順其自然的事。但到了今天,公司不會安排工會講座,甚至不時會有人做洗腦教育,叫新入職員工不要加入工會,否則公司不會續約」。
1993年,她第一次參與罷工。工會不滿超時工作及人手不足,拒絕加班,資方解僱3名涉事的機艙服務員,觸發長達17日的工潮。
當時黎玉嬋身處法國,趕返香港聲援,在舊啟德機場的國泰大廈外截停同事,呼籲他們罷工。資方不肯讓步,更將29名參與罷工的員工暫時停職。談判破裂,逾千人到港督府外靜坐,通宵留守。當天是1月22日農曆年卅晚,連場暴雨,港督彭定康離港度假,工潮由時任經濟司陳方安生斡旋。
沒有帳篷沒有物資站,一張被、一個枕頭,黎玉嬋跟同事就睡在港督府外的斜路上;沒瓦遮頭,一覺醒來,全身濕透。留守數個晚上,資方定下死線,員工再不復工,當作自動辭職。「我在最後死線時跪低,因為心慌」;心慌,因為發現只是自己一廂情願,「原來身邊有人一直有返工,只是放工、放假才來罷工」。
「我從來沒後悔參與罷工,只是事後對人的信任度有保留。原來身邊有朋友藉罷工去找着數、扮罷工,其實從來沒罷過工,留在家中享受他們的農曆新年,而我們仍儍更更在港督府外瞓街。我容忍度很高,但不代表可以踩到我底線。加入工會,我就一定會站出來,不會考慮太多自身利益」。
她只遺憾未能堅持到最後,也責怪自己向現實低頭。「我對工會信心沒有動搖,只是對人有了戒心」。 

工會生涯 拍過一次枱

罷工期間,丈夫一直在背後支持。丈夫是她的初戀情人,任職第一份酒店侍應工作時結識,那年她17歲。女友做空姐,最怕空中情緣,黎玉嬋遇上都是外國人,她最怕講英文,「人鬼殊途,我真的接受不了」。試過有外國客人示好,她怕被投訴,那年頭又不流行手提電話,只好把家中的電話號碼告訴對方,「我同阿媽講,如果有電話打來,你聽不明對方說甚麼就收線」。
拍拖8年結婚,本來有生育打算,惟丈夫經營的咖啡店賠上了很多積蓄。丈夫年長她9歲,若要從頭來過,時間已不留人,決定放棄要小孩。她說當上空姐後,見的人越多,對教導下一代越失去信心,「起初以為自己可以做到慈母,但當社會環境無法控制得到,更不想生個小孩出來遺害社會」。兩夫妻把愛心寄情貓狗,家中養了有一頭狗四隻貓,都是從街上撿回來。家住荃灣,曾有一段長時間,她在區內四出餵飼流浪貓。
6年前當上工會主席。當年工會陷內鬥,外籍副主席另起爐灶成立競選團隊。工會前主席關笑華邀黎玉嬋組隊競選,免工會被騎劫,「其實我不想做,寧願花時間去照顧貓狗」。她以為丈夫會反對,卻很支持,結果勝出,但當時基於政治考量,她被推選做主席,工會老鬼留難,只得虛名,甚至被指是內鬼,私通公司管理層,內外不是人。
捱過兩年換屆,年輕新人上場,她續任主席,才有新局面。2010年,資方規定飛行少於70小時不准調更,針對時薪制的新人,工會號召逾800名會員包圍國泰城,迫使資方撤限。2012年,國泰單方面宣佈加薪百分之二,工會計劃罷工,雙方談判一度破裂,丈夫看在眼裏拍拍她膊頭:「知道你很辛苦,但不用顧慮太多,就算要賣樓我都撐你。」經過30小時通宵談判,資方終肯讓步,並改善值勤安排。
幾乎每兩年一場硬仗,上任6年,黎玉嬋只拍過一次枱,就是第一次跟國泰機艙服務員總經理楊詠儀開會。工會不滿管理層經常不按政策辦事,對方卻指工會對政策內容理解錯誤。「當時我很氣憤,完全不能接受。如果大家是對政策有不同演繹,一是管理層侮辱自己,沒辦法寫一份完整政策,可以讓大家都清楚明白;一是侮辱所有機艙服務員,認為我們英文能力太低,無法理解政策內容。我覺得沒辦法再討論下去,拍枱就走」。 

慨嘆亡父 一生沒安全感

面對資方,可以強硬;面對會員,惟有苦笑。現時工會會員人數接近7,000人,當中約700人是在今次工潮後招攬,有新人也有舊人,共佔國泰空服員整體人數約七成。當外界羨慕國泰工會力量龐大,黎玉嬋有苦自知。剛過去的工潮,其中一項訴求是為新入職的空服員爭取同工同酬,但當招收新會員時,先是被質問:「每個月要交70元會費,但你幫到我甚麼?」之後入正題,「就算不加入工會,你都會幫我,都會有得加人工,對嗎?」
社會改變,人心也變,反之亦然。1989年結婚,在法國度蜜月期間,正值六四屠城,「在酒店看電視,見到畫面有坦克車,兩個人攬住喊」。回歸前取得居英權,她打算跟丈夫移民,「想深一層,沒理由離開自己的土地會更幸福」。留了下來,卻感覺家不成家,「香港本來是小康之家,但人心越來越複雜,政治氣候令到大家都好迷惘」。錯過了的時光也不復再,「人老了就不會再想移民,但如果有機會返轉頭,我會認真考慮」。
父親去年離世。臨終前,黎玉嬋才知道父親一直沒有安全感。
父親是木匠,專做行李箱木框,行頭太狹窄,只好提早退休,成了一生遺憾。父親晚年患有柏金遜症,因肺炎入院,彌留期間已無法下床,但仍誠惶誠恐的問女兒要錢:「我沒有錢給醫院阿嬸」、「出院沒錢搭車怎算好?」她無法解開父親的鬱結,「原來他很沒安全感,一生都沒得話事,因財政權不在手,由細到大阿媽都怨他養不起頭家。對男人來說,這是很委屈」。
她很早便出身工作,盡量幫補家計,「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母親挑起重擔,難免有微言,對街外人訴苦就成了閒言是非,父親只好忍氣吞聲。「他有很多話想說,但都沒機會說出口」。夫妻感情褪色,父親患病時,母親常說要送他進老人院,「最終都沒有送去,因為父親已經走了」。
30年空姐生涯,圍繞地球不知多少個圈,始終落地歸根。4年後便退休,黎玉嬋打算進修office skills(辦公室技能),「這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華麗背後,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慶幸工會給她添上了一點顏色,「估不到自己可以有火,讓我看見自己的另一面。所以我經常懷疑,其實我是金牛座還是雙子座?可以突然間變了另一個人」。她笑得像個大笑姑婆。
撰文:王家文 攝影:鍾偉德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從不知,踩著睬著就到了中年

喜歡上騎單車,大概是在二○一○年左右,記得有個周末被朋友拉到新界騎單車,我告訴他我沒有單車,他就替我借來了一輛摺叠式單車,可是我身形比較高大,騎起來感覺有點吃力。
後來我決定要買一輛自己喜歡的單車,於是找來美術指導文念中幫忙。文念中是個單車發燒友,他擁有近十輛不同款式的單車。他替我組裝了一輛適合我的單車,還找來噴漆師傅,把我的單車噴成啞黑,感覺直逼蝙蝠俠的蝙蝠車。
有朋友提醒我,法例規定單車的前後方必須要有照明,於是我在網上搜尋,最後找來一個像《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的LED燈。把它裝到輪子上,透過磁石啟動,單車一踏起來,前後輪就會有個持續的半圓形燈光,讓車頭車尾位置保持光亮,很有種賽車的感覺。 

結合運動和唱K

為了貫徹我愛炫耀和招搖過市的性格,所以只要我人在香港,周末都會拉朋友一起騎單車。車友大部份都是從事電影和創作的朋友,偶爾也會有些年輕女生加入。朋友Sunny提議,不如下載一些我們喜歡的流行曲,在騎單車時用藍牙喇叭播放出來,就像小時候那些屋邨青年,在單車尾裝上兩個大喇叭一樣,只是今天一個小小的藍牙喇叭,音量已可超越那些沉甸甸的大音箱。
於是當我們在公路或單車徑上奔馳的時候,負責領頭的Sunny就播放起那些經典粵語流行曲,讓我們聽着不覺累,更可以隨着節拍跟着唱起來。對於我這種經常喜歡一雞十七味、愛把事情綜合起來節省時間的人來說,這樣把運動和唱K結合起來,實在是個妙絕組合。 

陌生的集體回憶

我們設定的路線,大都會騎到一半就有個休息點,有些人會坐下來,一面抽煙一面聽音樂,稍作休息。這時候同行的女生總會問,剛才那首新歌是甚麼,我不禁有點驚訝,只好緩緩告訴她︰「親愛的,這不是新歌,是郭小霖的《從不知》。」
「郭小霖?沒有聽過,他是哪裏的人啊?」
「怎麼可能沒聽過?G2000的廣告都是用他的歌啊。」
「G2000有賣廣告的嗎?」
「……」
原來我們這群單車友的集體回憶,對這些女生來說,是一點印象都沒有,我們都能琅琅上口的粵語流行曲,於她們就是陌生的曲子。也難怪,她們才二十出頭,怎麼會知道八十末、九十初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輝煌年代呢?在她們的認知裏,《從不知》是從不知,其他的鍾鎮濤、蔣志光、陳慧嫻、Raidas、太極……都是一堆陌生的名字。 

不經不覺已中年

無奈是,周末在水塘的大壩上,一面踏着單車、一面聽粵語流行曲,讓我們暴露了一個事實,我們不經不覺已成為了一個中年。尤其當我告訴女生,我最喜歡的填詞人是黃霑和鄭國江時,她們很禮貌和識相地微微點頭,不再多問,也沒有打擾我們,默默地讓我們繼續沉醉在這些歌曲之中,去緬懷曾經燦爛、如今略顯凋零的輕狂歲月。
可能有讀者看到這裏,仍是從不知郭小霖是何人,就附上《從不知》的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dAOF5NNqs),這是一首陪伴了我好幾年的歌曲,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小兒汗多中醫有法

小兒汗症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種病症。在安靜或入睡狀態下,無故而全身或局部出汗較多,甚至大汗淋漓即為此症。小兒汗症有自汗、盜汗之分:睡中汗出,醒時汗止者為盜汗;清醒時,無故汗出者稱自汗。小兒先天不足,或後天脾胃失調,或病後調養不當均會導致時時汗出。
汗是人體皮膚排出的體液。汗液能潤膚,參與調節人體生理平衡和排出廢物。若因天氣炎熱,衣著過厚,或喝奶、進食過急,或活動劇烈,都可引起汗出,此為常態。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為心所藏,其在內為血,在外為汗。若汗流太多,則會導致面色青白,精神疲倦,四肢冷,易感冒,或心煩少寐,尿少便乾結。流汗過多,時間過長,則會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
中醫藥治療該病療效很好。因表虛汗多,治以益氣固表斂汗;因營衛不和汗多,治以調和營衛收汗;因氣陰虛弱者汗多,治以益氣養陰固汗。不同原因的汗證,註冊中醫師自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預防及護理:
  1. 讓小兒多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獲取維他命D),以增強體質。
  2. 注意合理餵養,全面吸收營養。
  3. 積極治療各種慢性病,重視病後調理。
  4. 汗出謹防著風,擦汗忌用冷濕毛巾,避免受涼。
  5. 病症輕者可嘗試以糯稻根 (10),浮小麥(15),加羅漢果1/4個,以3碗水煎成1碗水,( 2-3歲一天的量)。汗不止或重症者需求診。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訪問學者趙春玲

業障重的人身體會很重

业障很重的人,身体会很重

得去年从普陀山回来,感觉全身轻飘飘的,非常舒服,走路都可以像不着地一样,内心又时刻法喜充满。所以我觉得是佛菩萨的加持力。让我业障减轻了,然后身体就很轻。其实有一点,业障很重的人,身体很重,感觉像拖着千斤顶。

  以前虚云老和尚到了一百多岁了,一天能行走60公里。老和尚走路很快,平常都不坐车的。我们能想象一个一百多岁的人,居然有如此健康的身体。而且据他的弟子回忆说,虚云老和尚到了一百多岁了,全身的血和婴儿的都一样。修行到最后一定会改变色身。

  业障很重的人,常常会感觉身体很重,因为体内聚集了太多冤亲债主的缘故。我们体内,有地狱界,有饿鬼界,有畜生界,有人界,也有阿修罗界,也有天界。地狱界聚集在哪里呢,内观的人知道,聚集在肚脐以下的地方。饿鬼界和畜生界,修罗界都是聚集在五脏六腑,还有我们的眼耳鼻舌的地方。当然也有天界的。为什么不能吃肉,吃了众生肉,众生的神识都是躲在体内,那么他们就形成了饿鬼界和阿修罗界,所以得癌症的很多,体内聚集了阿修罗界的缘故。我们体内聚集了地狱界,地狱界的表现是身体里面有脓血,黑色的东西。天人界,一般处在两个眉的中间以上部分。人界的处在心脏以上的相关部分。

  修准提法的人,都有一个感应,就是梦见上厕所,梦见身体流脓,嘴巴吐虫。这就是业障消除的表现,那是地狱界,饿鬼界,修罗界和畜生界离开这个色身的一个表现。那么身体业障清除,身心自然清净。那么身心不清净的人,是体内地狱界和饿鬼界,修罗界,畜生界太多的缘故。所以无法清净。

  磕头拜佛的人,有个感应,业障来时,磕头是最累的事情,念佛也是最累的事情。所以业障很重的人,磕头是非常累的,做其他苦力都没有磕头累。这是业障很重的人。那么业障清除的人,一天磕头一千多个,都没有感觉,越磕头,内心越舒服,身体越舒服,都不想停下来。有个人磕头磕了36个小时,礼拜观音菩萨,不喝水,不吃饭,什么都不做,就一直磕头。后来在磕头过程中,动了一个念头,要下坐了,于是就停下来了。所以,我见过的峨眉山有个90多岁的老尼,她一天礼拜西方三圣900多拜,持续了几十年。她不觉得辛苦,因为她业障很轻很轻。

  所以说,大家多多磕头,越磕头业障清了,身体就清净了,就干净了,就没有病。同时一定不能吃肉,越吃肉的人,身体一定会很重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所以,能够修行道身体很轻,要靠观音菩萨的加持力,靠佛菩萨的慈悲加持力,同时要多磕头,多念诵大乘经典才可以。否则,真的很难啊。

  老越老了,腿脚不便了,这就是业障来了,年轻时,想着自己还年轻,到了老了,身体来复仇了。这个复仇,其实是体内的饿鬼界,地狱界,畜生界的众生来复仇了。因为我们伤害了他们。所以我们死掉以后,这些众生就把我们尸体吃的干净。人的体内,本来就是有这么多众生,今天告诉了大家。就像佛陀讲的人体内有八万四千虫,这是佛陀用天眼观察到的,这些虫子都是三恶道众生变现的。虽然感觉比较恶心,但是这是现实,谁都逃避不了。唯有修行,唯有靠佛菩萨的加持力,否则谁也没有办法。

  我们是干净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希望能干净的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就圆满了。

  业障很重的人,身体会很重。

因果報應法則的五個秘密

因果报应法则的五个秘密

  一 自作自受

  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并非神灵、强权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自作的一切,也必将于今生、来生或者遥远的未来世,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处的环境上成熟它的果报。

  关于这一点,发生在波斯匿王身边的两件事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之女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悯,举宫爱敬。一日,王对女儿说:“你很幸福,凭借父王之力,举宫都对你爱敬。”女儿却答道:“我凭自己的业,感得这样的福报,这并非父王的能力所致。”王听后非常生气,高声说:“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业力如何?”随即密令侍从找一最贫贱的乞丐,将善光嫁与他。波斯匿王对善光冷嘲热讽:“你凭自己的业,不要再靠我,今后你自己独立生活去!时间会检验你所说的是否是真理!”此时善光仍然坚持无悔,并心无反顾地与乞丐离宫而去。途中,善光问丈夫:“你父母还健在吗?”乞丐回答:“父母先前是舍卫城最大的长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日以乞食过活。”善光又问:“先父母的住宅还记得吗?”“当时的宅院已被毁坏,只留下一片空地,地址还记得。”于是夫妇同到故宅,奇异的是,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随处都有地下宝藏自然现出。用这些宝藏,夫妇雇人造宅,一月未满,宫宅已成。

  一日,王忽忆起善光,就问属下:“公主现在生活如何?”有人禀报:“不瞒大王,公主如今的生活并不比大王差。”当天,善光遣夫将父王请至家中。看到女儿家宫宅庄严,王大为惊讶,就去问佛:“我女先世作何福业,得以生在王家,身有光明?”佛对其讲述往昔因缘:“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时代,佛涅槃后,有位槃头王,建起一座七宝之塔供佛舍利,其大夫人见后即以天冠拂饰戴在像的顶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宝珠挂于塔颈,同时发愿: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愿我永离三恶八难之处。当时的夫人,就是善光的前身。后来迦叶佛出世时,有位妇人以美食供养佛僧,但遭到丈夫的阻拦,当时她委婉劝夫:‘我既已请来佛僧应供,这回还是让我满愿吧!’结果丈夫听从了劝告。这位妇人,也是善光的前身。其夫是乞丐的前身,由于阻碍供养,遭受多生常常贫贱的果报,因后来听从其妇之劝,所以依靠其妇而感召大富贵,离开其妇时仍然贫贱。”

  如果善光的幸福是来自于波斯匿王的荫庇,那么她被父王驱逐后,必定会因此而贫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善光的幸福来自于她的善业,所以波斯匿王可以驱逐其身,却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积之福德,不可能以威势将贫贱之苦加诸于她。

  一天,波斯匿王睡前,听到两内官争论,一人说:“我此生全仰仗大王过活。”另一人驳道:“不对!是自己的业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并不依靠大王。”当时王想:“说‘依王而活’者,可予奖赏。”于是遣人告诉王后:“等会我派人前来,你可重赏他。”又召来那位说“依王而活”者,令他送美酒给王后。谁知此人刚一出门,就鼻中出血,难以前行,遂请那位说“依业而活”者代他前往。随即,王后即重赐钱财、衣服、璎珞。内官回来见王,见非所遣,王深感意外,就召来说“依王而活”者,问道:“我命你去,为何不去?”内官以实情相告,王听后叹道:“佛语真实不虚!自己造业还自受报,并非他人所能主宰啊!”(看雪客注:前些年,河北某寺迎请佛指舍利,舍利从北京西站到该寺的几个小时必须有人捧着,后某银行行长以50万拍得这项权利,但临近那个时间,该行长突然全身哆嗦,指定在场的昌平某建材城老板去捧佛舍利……)

  波斯匿王想将受用赐予前者,岂料未曾种此福因的前者却无缘领受,而他不愿赐福的后者反以自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乐果报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召,并非“万能的主宰”所能赐予。

  基于以上自作自受之理,我们应该明白惟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未来的果报取决于自己现在的所作,前途和命运只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人生来实现生命的价值。所谓的自爱、自立、自尊,就是在生命的每时每刻,对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都负有责任感,这样才会一生无悔,迎来光明的未来。(看雪客注:虽然如此,但我们绝对不可因此就不去感恩各种助缘,否则未来世必定会有相关果报)

  二 苦乐法则

  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每当我们生起善心、说爱语或者帮助他人的时候,总会内心充满欢喜;每当我们生起恶心、说粗语、损害他人的时候,总会觉得内心难过、压抑。这是人所皆知的浅近常识。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内心当下。而苦乐的范畴远不止此,凡是一切适悦人心的感受都称为乐受,一切使人心不适悦的感受都称为苦受,它包括外境、身体、心理所引起,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处的感受。关于这一切苦乐感受的来源,成道的圣人比我们见得远为深广彻底,无数的佛菩萨都觉悟到宇宙中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巨细无遗地贯穿于万事万法中。这条法则,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归纳道:

  “不论是凡夫还是圣者,他们身心相续中所有的安乐感受,下至地狱众生得到一丝凉风的快感,都是往昔造集善业的结果,绝对不会有从不善业产生安乐的可能;相反,众生相续中所有的痛苦逼迫,上至圣者阿罗汉相续中的苦受,都是往昔造作恶业的结果,绝对不会有从善业产生痛苦的可能。”

  “痛苦与安乐又有种种的差别,同样这是从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丝毫混乱、各别相应而感召得到的。”

  佛陀以其一切智智现量照见万法的因缘,关于人道之中种种的苦乐差别从何而来,佛陀曾经开示说:“国王、长者地位尊贵,是从礼敬三宝得来的;大富之人,财物无量,是从布施得来的;长寿之人健康无病,是从持戒得来的;相好之人容光焕发、肤色洁白,是从忍辱得来的;勤奋之人乐于福事,是从精进得来的;安详之人言行审慎,是从禅定得来的;聪慧之人通澈明达,是从修慧得来的;又有人音声清澈、令人喜闻,是因过去歌咏三宝得来的;有人身心清净、无有病痛,是因过去修慈心得来的。”

  “做人奴婢,是负债不还、不礼三宝的果报;为人丑黑,是遮佛光明的果报;身材矮小,是轻慢人的果报;愚昧无知,是不求学的果报;性格专愚,是不教人的果报;为人喑痖,是诽谤人的果报;耳聋目盲,是不听法的果报;身生恶疮,是鞭挞众生的果报;常遭狱难、扭枷其身,是笼系众生的果报;为人口缺,是前生钩鱼口缺的果报……”

  由此下至无间地狱的凡夫、上及圣者诸佛菩萨,宇宙无量时空之中的圣凡境界,有着种种苦乐的差别,每一苦报必有其对应的恶业之因,每一乐受必有其对应的善业之因,每一种业因必定恰如其分地显现它的果报,既不会颠倒也不会紊乱。比如行善不可能感苦,造恶不可能得乐,又同样是善业,布施不是相好的根本因,持戒不是增财的根本因。所以世间的一切万法都遵循着这个苦乐的法则,永远不可能有什么超越性的变异。

  正因为它是世俗名言中一条永恒的法则,在这个宇宙无时无处不显现它的存在,所以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便有了依据和保证,一切圣贤立教皆基于此,一切生命的求证圆满也必基于此,否则一切世间的美德、一切出世间的解脱都只会成为口中的立论,而变得毫无实义,义士舍身成仁、烈女坚贞守节也成了迂腐无义之行。如能对此生起坚固的定解,那么善恶、苦乐泾渭分明,我们一切身语意的行为必将唯善是趋。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对业果的决定无欺获得不移正见,是为一切佛弟子的所有正见,是一切白法(善法)的根本。

  三 因微果著

  佛陀时代,迦维罗卫国与舍卫国之间有一棵大树,叫尼俱类树,高二十里,枝叶散布,方圆覆盖六十里。树结果实常有数千万斛之多,味美香甜,果实成熟自然堕地。一天,佛见比丘在树下拾果,就对阿难说:“天下万物都各自有往昔的因缘,人们修福,就象这树,先是从一棵种子开始,以后逐渐生长,最终的果实却会多得无量。”

  业的规律就是如此:即使是很微小的善业,也能感发极大的乐果;即使是很微小的恶业,也能感发极大的苦果。在自然界中,诸如桃李等的小小果核,能长出无量的桃李果实,与此外因果相比,内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极为明显。

  《贤愚经》中有两则公案:

  一天清晨,佛与阿难去城中乞食,途中看见一群小孩在做游戏,他们用泥沙堆砌宫殿、房屋,又做成仓库储藏“财宝”、“五谷”。其中有个小孩远远地见佛走来,凝望着佛的庄严相好,小孩内心禁不住欢喜踊跃,即刻跑去拾取自己“粮仓”里的“谷子”,虔诚地用手捧着,想要供养佛陀,但身体矮小的他不能递到佛的钵里,于是就对身旁同伴说:“我踩在你的肩上供养五谷,可以吗?”同伴很欢喜地答应了。于是踩在他的肩上,将土供养给佛。佛俯身接受了小孩的供养,然后对阿难说:“你拿这土去涂我的房屋。”这天乞食完毕,返回祗桓精舍,阿难就将泥土涂在佛陀房子的一面。涂完之后,阿难见佛,佛告诉阿难:“今天这个小孩以欢喜心供养了泥土,这土涂沫了佛房屋的一边。他以此功德,在我涅槃百年之后,当作国王,名阿输迦。另一小孩,当作大臣,他们共同统治南阎浮提一切国土,兴隆三宝、广设供养,他会把舍利分布到整个南阎浮提,且为我造八万四千座塔。”这个小孩后世就转生为印度的一代名王——阿育王。

  另一个公案:

  佛世之时,有批商人前往他国经商,他们带了一只狗。行至途中,人马困顿,商人们就地休息。在闲静之时,趁人不备,狗便去偷商人的肉,不幸被众人发觉,遭受一顿猛打,脚被打断,最后被弃于旷野之中。当时舍利弗以天眼看见此狗,挛躃在地,饥饿困笃,奄奄一息。尊者随即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得食之后,立即飞临,慈心哀切地将所得之食喂与狗吃。渐渐地病狗的身体得以恢复,它内心欢喜,变得踊跃异常。这时舍利弗就为它说法,不久狗便命终,转生为人。后来,阿难问佛:这狗往昔造何恶业,导致今生堕落为狗。佛告阿难:过去迦叶佛时,有众比丘聚会一处,其中一年少比丘音声清雅,梵呗唱赞十分善巧,人皆爱听。另一老比丘,音声浊钝,不能经呗,每每出声自娱自乐,但此老比丘,实是沙门功德圆满具足的圣者罗汉。当时年少的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浊钝,自恃傲慢,就呵斥道:“长老出声真象狗吠。”等他骂完,老比丘便喝道:“你认识我吗?”年少比丘回答:“怎么不认识?你不就是迦叶佛时的比丘吗?”上座点醒他:“我已成就阿罗汉道。沙门仪式,悉皆具足!”年少比丘一闻此言,顿时心惊毛竖、惶恐自责,随即近前忏悔过失。当时老比丘接受了他的忏悔。因为这一恶口的罪业,年少比丘在此后的五百世中,常受狗身,饱尝痛苦。

  昔日迦叶佛时,有僧修定,因厌闻沙弥诵经,骂其似蛙声,后来感得五百世为蛙。又色都佛时,有一樵夫,自念贫困,于是积资买一金钱,盖在盛满水的瓶上,持以供佛,后来感得生生世世手握金钱,用之不尽,直到释迦佛时,出家也不须乞食,人称为金钱比丘,后证阿罗汉果。又释迦佛时,有一富人,其家产一象,便溺皆成金,富可敌国,有人问佛,佛说此人在色都佛时,因为敬佛,在佛像上将佛所骑的象,涂以黄金,所以感得此报。

  通过这些因果的事实,我们知道果报酬因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等量还报,往往会增至许多倍来酬还。不象播一粒种收获上百斤果实那样的增倍,内心的造因感果更加希奇,一把泥沙的供养所得的是君临天下的轮王之报,一句恶语所感的是五百世堕落狗身的漫长痛苦,所以心的变现能力要远胜过外种生长的能力。《集法句》云:“虽作微小恶,后世感大怖,能有大损害,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后世感大乐,能成大义利,如谷实成熟。”由此我们应知微细的善恶业,如影随形,将会出生广大的苦乐。因而对于微小的善业也应励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微小的恶业,也应励力断除,勿以恶小而为之。

  四 未作不遇

  俗话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绝对不会长瓜。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没有修集能感苦乐的正因之业,就决不可能感受相应的苦乐果报。

  我们想要秋收果实,必须在春天播下它的种子,中间细心护理:浇灌、施肥,加上自然方面的助缘: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这样因缘具足,时节一到自然就能收获成熟圆满的果实。如果上述的必要条件不够圆满或者不能具足,那么结果必有相应的缺陷,或者不可能产生。

  世上的一切所求,都不可能凭空从天而降,自有它产生的因和缘。所以真正明白因果规律的人,就会按照因果的规律来积极地创造自己的命运。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想,但如果不主动地种下正因、积聚顺缘,那所谓的理想都将成为空想而幻灭。不论是希求那方面的成就,都必须首先明白成功的因与缘,然后随顺因缘,脚踏实地付诸实践,方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要做一位名医,首应发行医济世的大心,然后依止高明具德的老师,依教奉行,学习老师的医德与医术,另一方面潜心研究医典、积极投入实践,主动为自己创造条件,自然会成为名医。出世间的学佛修道要想得到成就,同样需要具备因缘,先要真实发大菩提心,然后如法依止上师,勤积福慧二种资粮,这样有一份因地的行持就会成就一分果地的功德。倘若心高如天,行为下劣如地,妄想得到修行的受用,岂不似缘木求鱼、水中捞月一般毫无结果?宇宙的因果律至公至正,他从来不会偏袒一方、厚此薄彼,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降罪或赐福予人。人只有顺应缘起的规律,但自默默耕耘,天道好还,当有加倍得报的一日。

  五 已作不失

  佛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善恶的业力不会因为时空的转换,而无缘无故地减弱或者消失。虽然业力的成熟有快慢的不同,有的现前感受,有的需要经历漫长的时劫,等到因缘聚合才会受果,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任何一种业会被时间、水、火等外法所毁灭。就象智悲光尊者所比喻的那样:“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所以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恶业,虽然暂时没有显现果报,但这些最终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一旦业力成熟,即使是断除业障的圣者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何况我们凡夫?

  曾有一日,佛在精舍正为弟子说法,突然径直走来一位孕妇,指着佛陀说道:“沙门!你害人不浅!你让我怀孕又将我抛弃,我到处找你都找不着,原来你在这里逍遥享福,现在你说你如何安置我?”

  其实这女子并未真的怀孕,她受外道的指使,将脸盆捆在肚子上,伪装有孕在身,企图诽谤佛陀。当然她的伎俩最终还是被佛弟子发现了。

  在场的弟子诧异非常,心中不禁疑惑:为何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仍会遭受果报?当时舍利弗就代为问佛,是何因缘致使此女诽谤佛陀?佛告众弟子:“久远以前,在一王城中,有一贤女名‘善幻女’,她对修行人非常恭敬,时常予以供养,尤其是对‘无胜’和‘常观’两位法师。无胜法师修持精进、德行高尚,颇受大众敬重,而常观法师,世俗习气却很深重。虽然善幻女每日都以同等供品供养,但在态度上难免有凡夫的分别,对无胜法师她有更多的恭敬。日子一久,常观法师心里不平衡,不禁生起强烈的嫉妒之火,逢人便说善幻女一定与无胜法师有私通,虽然表面上是同样的供品,私下却对无胜法师另有厚意。当时虽有人劝告,但他仍然不断地造谣诽谤。

  “那位常观法师就是我的前身,因为恶意诽谤有德的修行人,曾经遭受无数千年地狱猛火烧身的苦报。虽然现在我已得解脱,但余报未尽,所以今生还要遭到同样恶意的诽谤!”

  所以即使是圆满成就的佛陀,也示现因往昔的诽谤,在历经久远劫后,仍然丝毫不爽地感受恶业的报应。

  又昔日有人想出家,阿罗汉观其八万劫内无此善根,故不许可,后佛言其在八万劫前,曾于山中遇虎,惊慌攀树,并失声叫了一声“南无佛”,以此善根而得出家、证果。

  所以,食少金刚亦决不消,一声“南无佛”,这八万劫前无意所造之善因,在因缘成熟之际,也自然现出它的果报。

  我们往昔所造的一切恶业,如果没有以对治力忏悔,那么在今生与来世乃至千万劫后终将感受其苦果,在未成熟之前,绝不可能自动消失。反之,往昔一切的善根如果未被邪见、嗔心等摧毁,也必将次第成熟乐果。

特别提示:本文是益西彭措堪布的开示,原文标题为《业的规律》,原发媒体不详,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黃文慧、元華、白彪、馮素波幫老出聲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上月,大埔劍橋護老院被揭將長者除衫,然後讓其露天排隊等沖涼,引起社會譁然,老人問題再度備受關注。本月,港視推出新劇《惡毒老人同盟》,搵來一班資深老戲骨,包括元華、白彪、馮素波、黃文慧等,赤裸裸呈現老人不受尊重的問題。幸好現實生活中,均年過60的四人都未經歷過劇中慘況,活得自在又開心。訪問現場,他們積極分享為老之道,還不時變身低頭族篤電話,夠晒in!
元:元華 黃:黃文慧
白:白彪 馮:馮素波
現在社會,多少歲才算老人?
元:人愈來愈長命,以前皇帝20幾歲、30幾歲、40幾歲就死,現在我們60幾歲還能跳能動,算中年。
黃:現在退休年齡都押後啦,其實做人最重要是思維跟狀態,不管幾多歲,你不覺得自己老,就不是老人。
馮:是你們說我們是長者,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長者,不過有時幾驕傲,搭車拍卡兩蚊,轉車咪轉完又轉,不用行得那麼辛苦。
先學做低頭族
如何保持心態年輕?
元:跟你們一樣做低頭族囉,現在仔女有電話都不會打,全部都是WhatsApp。
馮:要不停學習,不要覺得「不會」是一種羞恥,不會就搵個會的人教你,就好像我跟個仔學電腦,一開始,我說:「使咩學,你們這麼叻,幫我搞一下不就行了。」仔說:「你不學以後就是文盲,你教養我時,說讓我學一種本事搵食,就不需要留遺產給我,現在我不如教你一種本事,你不用總是搵我幫手。」於是,我就去學啦。
白:現在會電腦很重要,我經常用電腦炒股,其實都是講一種心態,我們雖然60幾歲,但心態跟年輕人差不多,我經常跟一班後生仔一起踢波,只不過沒他們跑得那麼快,我都可以踢嘛。
尊嚴來自自信
劇中一班老人想方設法找回尊嚴,老人家是否真的將尊嚴看得很重?
黃:未必,老人家有時想搵番以前的童真,像我,我覺得現在跟少女沒甚麼分別,呵呵。
白:其實老人家所謂的尊嚴,是擔心身邊的人嫌棄他們,看不起他們,所以有些老人經常會責備自己,「唉,老了,沒用了」,他們不夠自信,也因為不夠自信,後輩說的一些說話,他們會特別容易傷心。說到底,老人最重要要有自信。
馮:所以我經常鼓勵一些老友記出來做嘢,不是說為了賺幾多錢,而是你出來做嘢,會對自己有信心,也讓屋企人知道,你還做得,還有本事。
不要恃老賣老
四位都是幸福、快樂的老人家,有甚麼鼓勵說話想跟其他老人家說?
元:睇開一點,要放低身段,不要讓後生仔覺得你恃老賣老;還有,要一些錢,有錢,子女才會返來睇你,沒錢,電話都沒一個,這是一個移民加拿大的朋友告訴我的。
馮:我覺得在老人院的老人家都要體諒一下醫護人員,他們工作量很大,很辛苦;也要體諒一下子女,因為現在的老人院都不便宜。
黃:順其自然啦,不要想得太多、太複雜。
白:最重要搵一班朋友,經常出來飲下茶、聊下天,要自己搵節目,紓緩心中不好的情緒。
場地:RED Bar + Restaurant
撰文:黃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