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先有业力还是先有轮回

先有业力还是先有轮回 

问:先有业力还是先有六道轮回?

慧律法师答:这句话就是妄想。讲先有业力也不对,讲先有六道也不对,因为业力本来就是如幻的东西,六道也本来如幻的东西,因为执着才有六道跟业力的存在,这叫做虚妄。有虚妄的执着才有业力,虚妄才有六道轮回。那么,既然是妄,妄本无因,若有所因,何名为妄?

所以,这个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答案是一样的。讲空无自性的时候,讲先有鸡,就有过失;讲先有蛋还是有过失。在相上论哪一个开始,这个叫做第一因,第一因就落入逻辑上的错误。

所以,不是先有业还是先有六道轮回,业本身空无自性,不可得;六道轮回也不实在。既然不可得,既然不实在,我们去论断它,是因为站在众生的角度,看起来好像是真实的,才来论断它,变成要讲第一因,第一因就是错的。如果你要探讨第一因,那么就是犯了严重的逻辑上的错误。
我现在问你:你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两个都有过失;先有业力还是先有六道轮回?两种都有过失啊。
佛离两边,空无自性的东西,无所谓的业力也无所谓的六道轮回。本身就是虚妄,虚妄就是不可得。我们在不可得里面空无自性,要讨论说哪一个先,这个还是用观念在学佛,还是错误的,悟道的人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偷心不死,滴水难消

偷心不死,滴水难消 


出自《黄念祖居士内部学修开示》

  《心经》讲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嘛,可是修行人偏偏来个有所得,总想得点什么。想得一点的那个心叫什么心?就叫“偷心”!没有什么好听的,就是小偷那个心。小偷不是老想得点东西吗?他总不会把我的给你吧,他总是要得点东西。所以一个出家人如果“偷心不死,滴水难消”,你偷心不死,人家供养一滴水,你将来都要披毛戴角去还呐,就这么严重啊!

  附文: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着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拚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着,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虚云老和尚开示)

內心平靜的方法

內心平靜的方法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

本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丽,人生存在着很多坎坷。如果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危机意识和思想准备,就只能唐突地去面对死亡、生病、破产或名声受到损害等各种突变。那时候,我们一定会难以承受。或许一个并不算太大的痛苦,也会让我们自我毁灭。

越战期间,有一位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 •史达克岱尔(James Stockdale)曾当过战俘。他的心得是:“乐观者最早死。”他说:在一大帮被俘虏的人当中,最先死去的,是那些盲目地抱着乐观态度的人。他们总是会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然而圣诞节过去了,他们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肯定会获得自由了。”然而,复活节又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获得自由;接着他们又会说:“感恩节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自由了。”然而感恩节又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由于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很残酷,所以最后会心碎而亡。

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没有必要太悲观,也没有必要太乐观,应该保持中庸、随缘的心态,并了知世事的无常与如梦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就能永远站在金钱的上面,而不会被金钱压得喘不过气来。有钱的时候开心,没有钱的时候也一样自在。这,就是佛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压力。如何缓解压力,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课题。

对此,佛教有很多方法,此处只讲与前面的理论相关的一部分。

平时在谈话、走路等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情绪的波动相当大,散乱且零碎,不能做到全神贯注。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很难产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将内心起伏动荡的波澜降到比较平静的状态,当内心显得比较清晰与敏感以后,思维才会更有效率,这样才能更专注更好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包括如何做生意,怎么去赚钱,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等等。过去很多科学家、哲学家的那些令人兴奋的发明,也是在打坐、做梦的情况下诞生的,没有一个是在心绪不安、胡思乱想的情况下创造的。



如何让内心平静呢?

首先要把其他事情处理完毕,并关闭门窗、电话等可能干扰内心的一切外缘,然后以毗卢七法的打坐姿势安坐。打坐的时候,最好坐在垫子上面。垫子的后面要高一点,前面要矮一点,这叫禅垫。如果坐在很软的沙发上打坐,身体一会儿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放松。

1,身体的要点——坐姿主要包括七点
(1)盘腿坐于坐垫之上。
(2)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两个拇指相碰,这叫做定印。将结定印的手,放在肚脐下四指处。
(3)张开双臂。
(4)身体正直。不能左右、前后倾斜,要保持端正的姿势。
(5)头部稍稍前倾。
(6)双目微闭,往下直视鼻尖。
(7)舌头抵住上鄂,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加快或调慢,保持正常呼吸速度即可。
这样就能让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非常放松,人也可以很快静下来。

2,安坐好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排出污气
(1)为什么要排出污气
虽然在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呼吸与思维有什么关系,但真正修行的人,却知道呼吸与念头密切相关。
修行人都知道,身体的姿势、外在的呼吸,与循环在人体内的内气与密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吃饭之前先要洗碗一样,修禅定之前,也要把一天当中所累积下来的所有与杂念相关的气排除。排了污气以后,自然就能把当天累积的所有杂念、负面情绪乃至毁灭性的情绪都排出去。用佛教用语来讲,这个方法叫观想;用普通的语言来讲,叫冥想。
打坐观想或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有科学证据的。打坐可以明显地改变左右脑比。确切证据显示,情绪上的悲伤和幸福,与左脑和右脑的前额叶有关。其中左脑负责幸福,右脑负责悲伤。当左右脑对比升高,左脑活动异常活跃时,幸福感也会随之而增加。科学家们发现:打坐冥想的时候,左前额叶外皮区的活动量非常高。换言之,禅修或冥想完全可以达到很快乐、很幸福的境界。
我们的一贯做法,都是非常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往往会习惯性地忽略精神的力量。其实在有些时候,精神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的力量,我们万万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2)如何排气
首先,左手的拇指按住左手无名指的指根(在这里有一个血脉),另外四个手指放在拇指上面,这叫做金刚拳。将拳头按在左腿腿根的血脉上面。
之后,右手的拇指同样按在无名指的指根上,除了食指以外的三个手指都放在拇指上面,并把手朝上转一圈,按住右边的鼻孔。之后,从左边的鼻孔排气。排气的时候,要冥想:我今天一天产生的所有负面情绪,都变成一种黑色的气体,就像柴油车排气管里排出来的肮脏气体一样,从左边的鼻孔里排出去。同时轻轻地呼气,这样连续三次。之后左右手相换,右手做金刚拳,放在右腿腿根血脉上,左手食指伸出朝上转一圈,按在左边鼻孔上,并从右边鼻孔轻轻排出污气三次。随后左右手同时做金刚拳,一起按在左腿和右腿腿根的血脉上,左右鼻孔同时排气三次。

3,专注呼吸的修法
做完上面的排气后,手结定印放在肚脐下四指处,然后静下来,眼睛往下看,将所有的注意力都专注在呼吸上。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调快或调慢,呼和吸作为一对,然后数次数。数次数的时候,一呼一吸算一次,一共要数七次。数完以后,又回到一,再数到七,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每七次算是一组,这样要数三组,一共为二十一次。这是过去修行人的一种经验,如果数呼吸的数量多了,比如数到十五、十六、二十等等以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最好是从一到七反复循环。大家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自己决定数的次数。如果静坐一个小时,就在这一个小时当中,什么也不想,只是一心一意地呼吸和数数。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把自己从压力下面解放出来。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减压?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以后,相对来说,情绪比较集中,没有那么散乱。集中以后,所有的思维都全部归零。没有任何思维,家庭、感情、公司等等都抛之脑后,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对当下做任何判断。就在这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当中全部放下来。这样整个心静下来以后,就会进入一个非常宁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所有的烦恼、所有负面的情绪、所有的压力都会消失无踪。刚开始,我们可能只能保持一分钟左右,然后再发展到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等等。每天最好能保持至少二十分钟以上的静坐时间,这样对我们很有好处。

4,如梦如幻的修法
静坐下来以后,就去思考:每天24个小时当中,我所执著、留恋、在乎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前面讲的逻辑去思维,最后会判断出: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幻觉。当对这个结果从骨子里深信不疑,并能深深地体会到“世事真的就是一场梦”以后,就不要再去分别思维,立即停下来,在这种感受当中安住。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开始的时候,可能仅仅过一分钟左右,这个感觉就会消失。不要紧,再去思维、体会、安住,这样反复持续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能逐步转变我们的观念,达到减压的目的。
观如梦如幻和数呼吸这两个方法,都有减压的作用。即使你是一位不想学佛的人,也可以尝试。虽然这是佛教的修法,但其中不掺杂任何的信仰成分。修这个法,并不等同于学佛。就像瑜伽可以脱离所有宗教,只是单纯的瑜伽,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佛教一样。上述修法也完全可以脱离佛教,作为一个纯粹的健身或养生技巧来使用。

5,打坐的最佳时间
(1)晚上睡觉之前,经历了一整天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应酬,各种各样的压力已经蓄积到了当日的顶点。此时通过这种方法减压后,晚上就不会做噩梦,睡眠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2)早上早起一个小时,在洗漱完毕,上班之前,回到床上静坐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哪怕只有二十分钟都可以。把心态调整一下之后再去上班,平静的心态一定能对当天的人和事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修行要靠长期的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两天没有什么作用,就停下来了。不以跬步,无以至千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点滴的累积。没有时间的夯积,是不可能成功的。


【黄念祖开示】为何老在生死中出不去?有四种原因

【黄念祖开示】为何老在生死中出不去?有四种原因 


出自《黄念祖居士内部学修开示》
  另外就是修行中,大家为什么老修行老在生死之中出不去?有四种原因,这是恒河大手印讲的。所以老在生死里头,这恒河大手印具体内容,今天不能介绍了,总之这里头就谈得很直接,显教是密宗,密宗是显教。你说了半天之后,禅宗不许你明说,要避讳;夏老师也告诉要语忌十成。这话你不懂得,就密起来,所以显教成了密宗。真正到了密宗里头,上师真给你进入灌顶的时候,它就很直截了当,很如法,这一点密宗成了显教。他到了那个水平之后,他当然也能够接受,不然的话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听了之后,将来就是到了自己稍微有点进展,自己以为就是这么一回事了,我已经都悟了,或者什么,这都是毛病。所以一定要师父给你证明,以后是怎么回事师父给你证明。
  这里头讲四种人四个不行,哪四个原因不行?为什么老在生死中出不去?最根本的一个就是无明。十二因缘,无明就老死,无明尽就老死尽。当然你到了大圆满、大手印就没有无明也没有老死了,那就完了,就出去了。众生还有“二”的时候,无明就是根本。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是见,就你这个见解。谁脑子都有个见解,在六道中,所以出不去,就是你脑袋上有这个见解。不管你证不证,这个见解成了一个原因,成了一个障碍。第三个就是贪,第四个就是爱。这四个讲得很好。第一个是无明,无明咱们现在没办法,可你这念佛呀,参禅呐,读经啊,都是用佛无上的、无漏的东西来加持,来熏咱们的无明啊,无明可以薄。无明破一点,你就证一分法身,那你就不是凡夫了,就是贤圣了,到了四十二个位次你就有位次了。一般的无明是不大容易,但是要它薄一些。贪爱呢,贪嘛,贪着,凡夫都贪着嘛,什么都贪恋呐;爱,有种种的爱。这两字搁在一块儿最根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所谓情爱,男欢女爱。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证性命,众生的性命怎么来的?是从淫欲而出生的,这是一个根本。所以佛都说了,世间幸亏只是一件事是这么难办的,就是这个情欲。如果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跟情欲同等分量的话,一切众生没法出离了。所以就知道,众生之所以老在六道中转,今天这儿投胎,明天那儿投胎,有的还有驴胎马腹转来转去。驴胎马腹怎么进去的?也是情欲,动了情欲之念,不动这个欲念你进不去,都是动了欲念才进。这是根本,很重要。

  无明、见、贪、爱。那么可以从哪儿下手呢?我觉得是从“见”上下手。你要去断贪爱,你得有“见”,硬着来怎么能断呢?所以我对人从来都是不主张,你得都出家,甭结婚,我的孩子都结婚了。硬着来是不行的。只有从“见”上逐渐淡,一点点淡起来,用智慧。你没有替代的是不行啊,没有东西替代,它会出更大的漏子。你有个替代的东西,智慧来了就好办了。“见”在这一头这么重要。

【黄念祖开示】怎样识别大手印成就的上师呢?

【黄念祖开示】怎样识别大手印成就的上师呢? 


出自《黄念祖居士内部学修开示》
  夏老师又提到,刚刚讲完念佛就讲《心经》、讲般若。因为讲到心嘛,有哪些法门呢?那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返闻闻自性,咱们过去说过,禅宗啊。今天就把密宗也说了一说,一点不说不要紧。密宗当然也有机缘、根器呀,密宗你真要想得到师父的加持,必须找到一位是大手印成就的上师。上师多得很,上师成就种种不一样,一个学人怎么能够看得出这是一位大手印成就的上师呢?他可以传法,可以有神通,可以种种种种,可以有禅定,他都可以有。大手印不成就,那就不能给你加持。你遇见这样的,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条件,你多少得要对于大手印有一个很突出的理解,而且有殊胜的眼光,你能看识知人呐。知人很重要,所以达摩有人就打,有人给他毒药吃,各人的眼光就是不一样。二祖就不就是遇见了之后才得法了?几句话就完了。砍了胳膊疼,“师父,我的心不安。”师父说“将心来,老僧与汝安”, 你不是心不安吗?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嗯,心,拿什么心呐,找不着。”这也不是呀。觅心,叫我拿心,我心不安,叫我找心,我的心了不可得,我找不着我的心,“觅心了不可得”。“与汝安心竟”,我给你安心安好了。(二祖)开悟了。所以把这说成是上师的加持也可以吧。这就没有矛盾了。……
  我正在看恒河大手印,把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些,作个介绍。为什么呢?因为这也是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一种人就是迷信这个密呀,乱投师父,变成了魔子魔孙。这种人近几十年多得不得了。

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人生如梦》

咏给明珠多杰仁波切《人生如梦》 


    在聆听教法的开始,首先我们要生起正确的动机和发心,也就是菩提心。
       如何生起菩提心呢?首先我们要想到无始劫以来,众生不断在轮回中受苦。而众生为何会在轮回中受苦呢?这是因为他们有我执的关系。人有了我执,便会产生强烈的贪欲和不实的目标,导致受到极大的痛苦。但六道众生的痛苦、执着和无明等,若我们能透过自已的心,仔细去观察思考的话,便会发现它们的本质均为空性,所以事实上它是不存在的。
       一个人若想从轮回苦海中解脱,便一定要对空性有所了解。但空性不易直接了解,因此,我们必须间接透过举例的方式来做,而最好的例子即是我们的梦。在梦境中所显现的车子和种种情绪等,均是由我们的心中所造作出来的,故其本质亦为空。但若我们不了解梦的本质时,便会对这些东西产生惑迷而信以为真,进而对梦境中种种痛苦、快乐等的情绪生起执着心。证悟空性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如同梦境。梦中的车祸和发财等均非真实,因此,世间的苦乐受对一位悟者而言,也不产生任何影响。
       那洛六法中的睡梦瑜珈便是根据梦境中的修行而来的。睡梦瑜珈如何修呢?一开始在我们睡觉前,我们要有一个强烈的想法,那就是今天睡觉若做梦的话,我一定要清楚知道我是在做梦。若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去睡觉,那么做梦时,便会知道自己是在梦中。若能清楚了然自己是在梦中,那么要过河时,便可漂浮在水上,而不会沉下去。而当我们慢慢更加熟练时,便会在梦中看到两个或更多的自己,或甚至看到自己的神识离开身体。睡觉时,我们在梦中可以到印度看那些印度人在做些什么,或到佛国净土见到诸佛菩萨,或在六道中看到其他的众生等。我们为何有这种能力?或者说,我们为何可以如此自由自在,甚至可以改变梦境?这是因为我们了解到自己是在做梦的关系,而心的力量则足以改变一切。所以即使我们到地狱,地狱的烈火也无法燃烧到我们。
       为什么我们可以去改变它呢?其根本仅在于我们的识与不识而已。当我们了解那是一场梦,或发现人生毕竟有如梦一般时,就能对它真正做些什么。但若想真正了解人生如梦时,我们就必须要断除我执。在我执断除后,任何的快乐与痛苦便再也无法影响我们,或伤害我们。对快乐的期待过高,便有可能反招痛苦,而且期望越大,失望和痛苦也随之成正比。佛曾说过,这一切都是幻灭的,都是无常法。轮回中的快乐其实都是苦,而轮回中的苦更不用说了。
       为何轮回中的快乐亦是苦呢?那是因为众生带有执着的关系。有执着的快乐到头来仍是苦,而其苦在哪里呢?苦根乃在于执着今生的名利地位等等。所以虽然我们或许可以获得世间的一切,但若失去时,也不必太伤心,或执着放不开,因为一切都是无常会变的。
       快乐之源
       我们此生所要努力的就是获得快乐,但快乐从何而来呢?快乐乃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有许多人想得到快乐,但却不懂得寻找它的方法。所以快乐须从我们的自心,而非任何其他钱财或物质上的东西去寻找。有些人把快乐寄托在名利地位和钱财的获取上,认为这些都是快乐之源。其实我们对外在物质的信任和信赖本身就是一种无明,而由于无明,我们所做的一切事也都是颠倒的、痛苦的。我们所求的这一切其实都是轮回中的法,轮回中的法其本质是无常的,所以常会改变。当遇到改变而失去时,人有时就会想自杀。
       虽然一般人对物质的信赖是百分之百,但为何当他们得到时,却没有原先所期望的那般快乐,有时反而痛苦越多?有了钱便担心失去,越有钱便越舍不得好好去做些事,吝惜之心更是有增无减。他们日夜担心何时钱会用光,何时又会再变穷等,给自己招来许多压力。每晚睡前便开始盘算明天的交易,担心明天有人会把他挤下去,或爬到他的头顶上去。而早上醒来就开始数钱,看数目到底有无增加。如此日夜操心、担心,导致心神不宁。好比最近股市一直跌,有人变得很紧张,看到人就发脾气,跟谁都处不好。这样害了自己,也害了周遭的人。而有些做股票的人感觉乐在其中,以为自己很富有、很快乐,其实他只是苦上做乐罢了。就如同一颗果实一样,看起来很甜美,但实际吃下去时,才知道是有毒的。同理,若我们只追求物质上的享乐,而不识其本质的话,迟早都会招来痛苦。但另外有一种人,他们虽然过着平凡的日子,但却比别人活得好。他们没有浮夸的目标,平常够吃、够穿、够用便已觉得满足富有。其实一个人是不需要那么多东西的,假如面前摆了一堆山珍海味全吃到肚子里的话,很可能就会撑破肚皮。或者人有一堆房产,每天要去照顾整理,但很可能在他还未走完全部之前,便已在半路上死掉了。有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所以这就是痛苦的根源所在。
       在这么多的众生中,谁最富有,最没吃亏呢?就是那些心中常感知足的人。在一切事物的幻灭中,他都能随缘自在。人原本便不需要那么多,也不必拥有那么多,是人的欲望无穷的关系,才会要求那么多。当一个人的内心获得满足快乐和平静时,是很值得我们羡慕的,而这也是作为一位修行人的快乐所在。修行人的快乐乃建立在调伏自心、认识自心的基础上。纵然他拥有财物名利,也一点都不执着,而仅会以平静的心去享受这一切。无执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感觉或反应,而是说一个人不必去操心,让其顺其自然。会得到的就会得到,得到了,也不必太强烈的去执着它。而若能厌离它的话,则是更好不过了。我们再做一个比喻。倘若我们把椅子放得越高,摔下来时就跌得越重。所以当我们的目标放得越高而得不到时,痛苦也会越多。
       虽然我们不应执着快乐和痛苦,但世尊所传给我们的法道就是要给予我们快乐的。原因何在?因为世尊的教法可以让我们消除一切执着,而当我们远离一切执着时,那样的快乐才能恒久不变。好比前面我们所提到的梦境。好梦我们生贪爱心,恶梦则生恐惧心,这是由于我们的执着和习气使然。但当我们了解好梦与恶梦都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作用时,便能对自己有所改进。

如来真心

如来真心 

 2017-03-28  慈诚罗珠堪布



恒久不改——如来真心

显宗永远不会说,在佛的境界当中,也存在着不清净的现象。但是问题就是,显宗不承认凡夫现在所感知的世界就是清净的,而只承认万法空性,不是在修行之后转化为空性,而是物质当下的本质就是空性。即使通过修行,也无法转化物质的本体。龙树菩萨在《中论》当中也讲过: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因为世俗谛中所有万事万法,都可以通过因缘来改变,所以世俗谛中看到的东西,都不是它的本质。最后不能改造的,是空性与佛菩萨的智慧光明。凡夫众生深受烦恼污染,所以看不到心的本性,也不明白日常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等等,都不是心的本体。

通过生起次第修法可以改变物质的现象,但它改变的只是一种错觉并不是物质的本体,那物质的本体是什么呢?

如果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它的本性,那感知这一切的有境——眼耳鼻舌身就肯定是准确的。这样一来,就不得不承认,最后佛菩萨看到的清净世界反而不是物质的本性,佛菩萨的感官是错误的。

但物质的本体永远都是清净的,这种说法谁也无法驳倒


[黃念祖居士开示]禅宗就是密宗直趋无上部的这个法

[黃念祖居士开示]禅宗就是密宗直趋无上部的这个法 


出自《黄念祖居士内部学修开示》

  这个大手印、大圆满,跟咱们禅宗是怎么回事呢?这有诺那祖师的话:“禅宗是大密宗。” 禅宗就是大密宗,不是普通密宗。现在很多人谤禅宗,郑祥奎是一个,再有是王继恒,谁说禅宗他气得拿棍跺地板,咚咚咚咚;现在还有一位居士他也反对禅宗,我不说他名了,不问这个了,我也不说了。你这个还行啊?!对于红白教,他也不信,你不能根据低的去反对高的。诺那祖师说“禅宗是大密宗”;贡嘎上师说过:达摩祖师的口诀就是大密宗的口诀;王上师说,禅宗是达摩祖师来传的。事实上这个它都是不二的,在印度不分这么些,马鸣、龙树都是禅宗传佛心印的祖师,也都是密宗的祖师。禅宗就是密宗直趋无上部、直趋“阿底”的这个法,直趋大手印、大圆满,不经过密宗前面这些过程,一下子一超直入,就到大手印、大圆满,这是王上师说的。这些话都说得非常好。在二十年前,(黄老)正好恒河大手印得到了,现在又得到了佛力加被。这些都是成佛的法,而且大圆满里头讲到,你如遇见这个法,就表明你这个人快要成佛了,你是多劫修才能遇到啊。遇到当然包括你得信呐,遇着了你不信,那等于没有遇着。……

  不是说大家都要去学恒河大手印,同时也证明恒河大手印和咱们中国的禅宗完全是一味的。可是有的人连禅宗也不信,那不能勉强,是吧。信不信不敢勉强,千万不要谤。也不要轻易去信,更不要轻易去修,但是千万不要谤。这样就稳了。

  附文: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相关开示

  所以密宗的修持方法,是使自身三业顿同于如来果觉的三密。从果上开始,所以开始就得果,真实不可思议。相应之后如《毗卢遮那经》所说:‘如实知自心。’(如实际知道自己的本心。)这五个字就跟禅宗完全是一样的。首先著眼的是这个‘知’字,这个‘知’不作知解讲,如仍是知解,那就不是悟了。这是一个关键,许多人在这里跌跤。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焉能以寻知觅解来达到真参实悟?这里的知是如到实际,如同实相的知,契于真如的知。真如法一,没有分别。所以离分别相的真知,这样的知才能契自心,知自心,明自心。所以同于禅宗的悟自本心。悟了本心,就得衣钵,就是天人师,就是佛。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馬田史高西斯的《沉默》



Image Source : The Playlist
Image Source : The Playlist 
作者按:本文含劇透
信仰是什麼?信念是什麼?人為什麼信仰或信念而活?
馬田史高西斯的《沉默》,第一個「鏡頭」就是沉默。那是人的沉默?是天的沉默?是神的沉默?
信仰,必須受到考驗。這是幾乎每個信仰都提及的教訓。不論是基督教、天主教,甚至乎佛教,考驗是測試一個人信仰是否真誠的難關。於宗教而言,考驗是「神」給予信徒的測試;但那現實是信徒對自己動搖的投射。所謂的「考驗」,更大程度是自我的掙扎:到底我所相信的為什麼改變不了外在世界?
《沉默》的故事講述一對葡萄牙的神父,在日本江戶時代(17 世紀)基督教被定為邪教的時期,試圖潛入日本尋找啟蒙老師費雷拉神父。原因是教會當時收到消息,指神父(Liam Nesson 飾)已棄教,同時決定放棄在日本的傳教工作;而這兩位年輕神父( Garupe, Adam Driver 飾;及 Rodrigues,Andrew Garfield 飾)作為其學生,為了証明老師沒有棄教,為了証明基督教能在日本再度興盛,甘願冒性命危險,到日本打聽其下落,並在當地傳教,對抗壓迫。但面對當時日本官府的強硬態度與壓迫,兩位神父因故被迫分道揚鑣;Rodrigues 神父多次重遇帶領他們到日本,但亦多次當眾「棄教」的信徒吉次郎(漥塚洋介飾),其後被官府捉走,與當時嚴厲打壓基督教的井上筑後守多次的辯論,並最終與其老師費雷拉神父重遇,而這當然不是最後的結局。
《沉默》並沒有單純的讚頌信仰的力量。或許應該說,它剛剛相反,全片正正在反思信仰的力量。儘管電影前半中,觀眾必然會被那些受到壓迫卻依然堅守信仰/信念的農民所感動,也會因為目睹這些被壓迫者的慘劇而傷心,但這些感動與傷心,卻同時摻雜著這兩位傳教者對自己的自負、他們對於農民的無知的蔑視、對於自己的信念的動搖,對於應當如何免除那些農民的苦難的掙扎。這些都使得觀眾在感動的同時,混雜著一點反思,反思這些農民無畏死亡所堅守的信仰,實在為何物。
毫無疑問,面對壓迫時反抗,置生死於度外,為自己的信念或信仰堅持到底,誓不低頭的態度,是值得敬仰的。當三位村民拒絕「踏繪」而被處刑,作為觀眾的確難以不動容。他們冒死保護兩位神父的勇氣,的確並非一般人能擁有。這在此前一幕,一眾村民商議如何應對井上給予三天期限交出人質或神父時盡顯。村中兩位領袖主動請纓,但尚欠二人作人質時,其他村民卻僅一人挺身而出,還引發爭執,最後以半懇求半逼迫的方式,使非同村的吉次郎作代表。在信仰的考驗面前,到底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置於試驗中:還有更多更多的人,沒有足夠的勇氣去以死相抗,寧可找不相干的人犧牲。他們說:吉次郎畢竟已多次棄教,官府也會對他寬容些。
電影提出的其中一個疑問是,到底這些殉道者為誰而死。他們是為自己的信仰而死,抑或為了保護兩個外國神父而死?為什麼兩個神父不挺身而出去殉道,而是不斷受到村民的保護與藏匿?兩個神父在看到這些信徒,身處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堅守信仰,不禁對自己的懦弱感到一絲質疑,懷疑自己的信仰是否如此堅定,懷疑自己的出現到底是拯救他們還是增加了苦難。就著應否離開以保護村民,就著應否容許村民「踏繪」,就著應否走到別的村落去尋找費雷拉神父的下落,兩個性格相異的神父各持不同意見。這實際上是一個人的內心掙扎的兩個面向:每個人的信念受到挑戰,受到環境的壓迫而面臨抉擇時,難免會一分為二。《沉默》其中一個最大的命題,是在這些抉擇之中,到底哪一個才是堅持/堅守信仰?而堅守的信仰又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堅守的信仰是什麼)有著相當的複雜性。這在電影初段反覆以情境出現,到後半才進入角色的討論當中。農民信奉基督教,卻苦無可供仰望之「物」。因此他們看到兩位從葡萄牙而來的神父,便如獲至寶。他們所帶來的各式宗教用品,諸如念珠十架,皆成為強化他們的信仰之物品。這亦反映於不同信徒拒絕「踏繪」之中:因為繪有聖人之像的銅板畫,於他們而言等同信仰的一切。作為(沒有宗教信仰)的觀眾不禁疑惑,他們所信奉的,到底是精神抑或是那個刻畫在銅板上的聖人像。延伸開去,信仰到底是否就是各種教條、教義以及供俸的圖像(icon)?
回應這個問題,電影的主角 Rodrigues 對於「踏繪」的做法是寬容的。他明白,人的性命比那幅圖像是否被踐踏重要。然而,到底每個信徒能否擺脫這種形式的規範?片中不下一次,井上筑後守及其下屬對著基督教徒說:「那只是純屬形式」,「我不管你是不是真心要踐踏聖像,你就輕輕的,踏一下就可以自由了」。信仰著重的是形式嗎?抑或,是要透過形式去表現而已?
(以下含更多的劇透,慎入)
電影後半, Rodrigues 因受吉次郎的再度背叛,被井上等人抓走。被囚禁期間,井上用盡一切的方法,希望迫使 Rodrigues 能夠主動棄教,作為榜樣好使日本的信徒效法。不下一次,在不同場合的討論中,也帶出了如此的一個問題:神父如能放棄自己的自負,主動棄教,則可以免去很多日本信徒受刑。亦即是,假如神父能夠犧牲自我,則可以使很多人免於苦難;然而同時亦會使基督教在日本不能紥根。因此,那將是一個「自我」對「大我」的難題。
電影並不是到中段才提出如此的疑問。從早段開始,這兩位神父受到農民的簇擁時,在 voice over 唸出神父的書信中已露端倪。Rodrigues 的書信提及,農民的愛戴堅定了神父自身的信念,亦使他感到,有可能讓基督教在日本再度植根。這種想法,真的是為了「傳教」?抑或是為了滿足自我?抑或真的認為基督教義「應該」要在日本發揚光大?這個「應該」又有多少真的是為了在日本生活的人去設想?
更簡單來說,信仰是為了滿足自己,還是為了拯救世人?即,「自我」,還是「大我」?
費雷拉神父的確是棄教了。但他的棄教是不是沒有堅持自己的信仰?費雷拉神父被安排與 Rodrigues 會面。即使那可能是井上嘗試使 Rodrigues 屈服的計謀,也可能是費雷拉神父本身的意願,無可置疑地二人的共同目標也是希望 Rodrigues 主動棄教;二人的共同目的,也是免卻不必要的苦難。儘管二人信仰不一樣,權力位置不一樣,動機也不一樣,但二人的最終目的似乎是一致的。不過這個目的並沒有因為會面而達成。有些道理,有些抉擇,還是必須親自經歷過,深切地刺進內心,才會有勇氣跨越那一小步- 而那一小步,叫做「放下自我」。
堅持自己的信念或信仰,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滿足自我,好使自己能夠「看得起」自己,「對得起良心」?抑或是為了免除他人的苦難,而甘願自己承受更漫長更持續的痛苦?信仰到底是在教難中掛在口邊的教條與禱文,抑或是不能宣之於口的內在精神?
費雷拉的棄教,是由於經歷過一種酷刑之苦難,深切地體會到,他不棄教將使更多人承受同等的苦難。他沒有自比聖人,因為他不可能如聖人般犧牲性命而換取他人的安寧。面對自己背負棄教之污名與拯救其他人之間,他選擇了前者,一種更漫長的自我犧牲,一種表面上的背叛。那是放下自我的一刻,那是他終於成為了信仰本身所追求的理想-一種對蒼生之愛,而非滿足於遵從教條教義的自戀。
《沉默》一片中,Rodrigues 多次在禱告中質問為什麼神在看到如此苦難時沉默不語;但到後來,Rodrigues 棄教,甚至乎成為了協助官府審查外來貨物是否藏有基督教物品的官員,他對自己的信仰一直沉默至死去一刻。「神」無法回應「自我」的禱告,只因「自我」與「神」是永恒對立的。
這部《沉默》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臨近結尾的一場,透視那逝世的神父手中之物,這部份還是稍嫌太過「畫公仔畫出腸」;雖然,在這個世代中,如此處理似乎有其必要性,但這樣的方式還是過於直白及多餘,並把電影後段的張力戳破了。片末再以「沉默」的鏡頭結尾,才稍稍為此作個較好的收場。
後記:
在香港特首選舉前一天看這部《沉默》,及後再看看林鄭一如預料的當選,不期然想到有關堅持信念的問題。看過《沉默》,對於堅持一個信念到底代表什麼,有了更深刻的疑問。有多少人口裡說著爭取民主,實際上還是「自我」作祟?有多少人願意為堅持這些信念犧牲,但背後的動機還只不過是自我滿足?
再看看選戰前後,多少人為應否投票給曾俊華爭論個你死我活,各種辱罵之詞盡出。如果說,這些人都是為堅持信念出發的話,我想,那對「信念」二字實在太不公道。我是無法相信,那些會口罵意見不同者各式稱號(諸如「港豬」、「鬼」等等)的人,能夠實踐民主。於我而言,那些與《沉默》中推吉次郎作為人質的農民一般,信仰於他們而言只是滿足自我想像的形式,僅此而已。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妄执真非有



  “法界离妄执,妄执真非有。”法界本身不存在妄执。真正的妄执也不存在,也是虚幻不实的。
妄执是什么?就是我们认为存在的执著,人我执与法我执,都是妄执。既然法界远离一切妄执,实际上就是说,法界不是实有的。如果法界是实有的,就没有远离妄执。
我们不能认为,有一个叫做法界、光明的东西,它是永远存在、实实在在的;而烦恼、轮回与不清净的现象才是不存在的。

佛教讲的“光明”?


作者:慈誠羅珠堪布

佛教所讲的光明,不是光学里讲的可见光、不可见光等等。实际上光明根本不是光,而是非常清净的境界,只是用“光”字来形容而已。在我们的概念中,似乎空性比较容易理解——我们过去以为存在的世界,原来并不存在,就叫做空性。其实这只是对空性的初步了解,是我们自己创立的空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性。即便如此,这种观念也对我们有很大帮助——过去我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的,故而执着一切事物。比如,假如我们认为金钱是存在的东西,而且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快乐,就会挖空心思去挣钱。于其过程中,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再往上发展,就演变出轮回中的一切痛苦。换言之,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执着。

禅宗经常讲“放下”。要“放下”,必须证悟空性。虽然空性的理念不是真正的空性,离诸法的本来面目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却能推翻我们的执着。

法界是得不到的

法界是得不到的
作者:慈誠羅珠堪布
如色必破坏,微尘犹可知,
法界非破坏,三时不能得。
“如色必破坏,微尘犹可知,”中的“色”,即指色法。佛教所讲的色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红、黄、白、绿等顔色,另外一个就是长、短、方、圆等形状。在颜色和形状里面包含了所有肉眼可见的色法。
色法也可以用中观的逻辑等等来证明它的不存在,抉择它是空性,这就是被破坏。哪怕构成所有物质的微尘,也可以被打破,先变成量子物理学家所说的真空,再往下是自空中观所讲的真空,再往下是他空中观所讲的真空,再往下就不再有上下的层次,那就是三转法轮所讲的宇宙之终极——心的光明。
“法界非破坏,三时不能得。”但我们却不能通过任何方法来破坏法界,或抉择出法界是空性。假设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有事物中,或者在我们心中,能找到一个叫做法界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样的法,我们还可以把它抉择为空性,可以将它破坏掉。但法界已经超越了时间与凡夫心的范畴,我们又怎能破它呢?
既然法界没有办法破,那它是不是真实、不空的呢?不是,因为不空、实在已经属于思维的范畴,都是凡夫心的一种妄执,都是可以遮破的法,但法界是得不到的,如果法界可以得到,就肯定不是心的本性,而成了妄念的对境了。


一切显现即是佛的坛城? 慈诚罗珠堪布



点击上方“慈诚罗珠堪布”关注我们
一切显现即是佛的坛城?

一切显现即是佛的坛城要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佛的境界,也是至高无上、究竟终极的境界;第二个层次,是五方佛刹土的清净显现。比如说,中间是毗卢遮那佛,东方是不动佛等等。八地以上的菩萨看我们现在的世界,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污浊不堪,而是清净无垢、一尘不染的佛刹。内在有情都是佛菩萨,外在器世界是庄严圣洁的无量殿,一切都像极乐世界一般美好。但在佛的境界中,连这些有相的东西也不存在,一切都是光明和空性,也即密法所讲的心的本性,禅宗所讲的佛性。
当我们证悟了心的本性,也即宁玛巴的大圆满,或是禅宗的本来面目的那一瞬间,就可以基本上大概知道什么是清净、光明或空性等等。虽然相对来说很模糊的,但还是有一点概念。

通达上述两个层次后,才能了知什么是真正的佛的坛城。也即是说,佛的坛城并不是一个建筑物。不少人去色达五明佛学院的时候见过坛城,认为佛的坛城就是那样。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佛的坛城,就是如来藏、光明、空性,这是最究竟的见解和境界。






摘自慧灯之光7《证成现象即佛论》


往期回顾


随喜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WeChat:cichengluozhu2015
慈诚罗珠堪布微博
慈诚罗珠堪布博客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网站
慈诚罗珠堪布喜马拉雅电台
搜索主播:慈诚罗珠堪布官方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