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如果你不开心,生活不如意,过的不顺心,那就看一看它吧

如果你不开心,生活不如意,过的不顺心,那就看一看它吧

迁徙Tibet 


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候不禁生起深深的悲哀:在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利、自己的财富而忙碌。

真正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人微乎其微,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多修行人醒悟不过来也情有可原。

因为他们被外境紧紧制约着,迷失本来面目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永远这样下去,这并不是理智的选择。

大家应该依靠善知识的大乘教言,反复思维自己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希求名闻利养,还是自身的解脱,抑或是众生的利益?

总有一天,现在的一切都会过去,执著当前的财富名利又有何益?

以前有个画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点,装在相框里,问下面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知道这究竟代表什么。

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刻:众生执著于一点,往往会忽略很多很多,全然不觉还有大片的空间。比如你执著名声时,除了名声以外,本来还有许多事物可带来快乐,但你只愿意执著这一点,心里一直惦记着,得不到就特别苦恼。

或者今天别人骂了你,你一下午都不想吃饭,也不想做事情,一直耿耿于怀闹情绪。其实除了这事以外,还有很多事情可想,但你只看到了黑点,却没有发现大片的白纸。

现在世间上的人,有些特别执著名,有些特别执著财,有些特别执著地位,都钻进了黑点这个死胡同。

比如一个部门的调迁,有的人没有得到满意的位置,就特别伤心,好几个月都吃不下饭,觉得单位领导对自己不公平。实际上,不说禅宗或大圆满的教言,如果能明白刚才这个道理,也不至于如此难过。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白纸上画一个黑点,然后放在床头桌前,特别不开心时就看一看,提醒自己就是这个黑点。旁边的白色空间那么大,哪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为什么偏让自己这么辛苦地执著?

名利这些身外之物,迟早都会过去的,为什么自己还不醒悟?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

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过来后就忘了。他非常伤心,于是倾其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智慧大臣们说:“你们谁能把这话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给谁。”

过了两天,一位老臣跟他说:“国王,把你的钻戒先给我。”国王问:“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又把钻戒还给国王,扬长而去。国王一看,恍然记起梦里正是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

从此之后,他牢牢记住这句箴言,在一生当中,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特别执著。因为他知道,光荣辉煌、耻辱失败、财富名利,眼前所出现的一切,终究都会过去的。

所以,有了特别好的名声和众人恭敬时,不应该生起傲慢心,因为这个会过去的;沦落到穷困潦倒时,也不要痛苦绝望,这个也会过去的,人生只是一场梦而已。


從我的iPhone傳送

【醫院裡的活死人】人死後不是一了百了,活人世界中其實存在很多活死人!

https://youtu.be/56yWtOVZ3qM(自己進入去聞思)

(註: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一講「鬼」,很多人不是害怕就是不信,這也很正常。在科學主義氾濫的年代,人類情願接受LGBT等稀奇古怪的「意識型態」概念,反而不去接受有「輪迴」,「天堂地獄審判善惡之裁定」,說出這個「鬼故事」地點在台大醫院,故事由淨慧法師說出(一個出家前在台灣高院擔任審判長的人,應有一定的「公信力」,故事說出一個垂死的「肝癌」病人,在醫院中經常有人與他談天,並交待一些任務予身邊的人,誰知很多人根本「已不存在」的,這種「恐怖驚魂」的故事,其實用來嚇人,某些人仍然不會輕易信「佛法」,「怕有鬼」跟「深信業之因果、輪迴為患」是兩回事,但可以驚戒一下惡事眾生,人生不是「眼前見到那麼簡單」,肉眼世界外可以有「另一些空間」及「世界」,「地藏經」講說地獄道的情況是,「一人亦滿,多人亦滿」,下了地獄的眾生只會看到自己的地獄世界,及地獄有緣眾生才可相互看見,其他人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受大熱大寒受苦狀況」,這就說明了一切地獄之感知乃「意識所化現」,「惡業」可以生出「烈火」「鉄錬」之地獄之況,一切景象皆是本心之業化現,米話不恐怖,趁現在還有「人身」,提早學佛修行,心境在臨終轉平和,不用離開人間後漂到或化現出現恐怖世界!祝願大家離苦得樂!遠離地獄之門!)

中医张胜兵医案—结肠癌晚期脓血便,一剂中药血便止

中医张胜兵医案—结肠癌晚期脓血便,一剂中药血便止

原创 张胜兵中医 

PART

01

结肠癌

结肠癌是以排便次数增加、便血、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及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常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
结直肠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方式日益西方化及老龄化的加剧,发病年龄也在年轻化,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
我就遇到了一位结肠癌的患者,这位患者已经80多岁了,在西医治疗一星期无效后采用中医治疗,没想到患者只吃了一副药便血症状就消失了,患者的主治医生大呼神奇。
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看看这个病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PART

02

病案



患者:女,82岁。
主诉:脓血便1周余,最近2天加重。
病史:身体很虚弱了,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人在两旁搀扶着。此外,老奶奶之前还曾经确诊为结肠癌晚期,本次因大便次数过多于1周前住院治疗。每日大便20~30次,排脓样稀血便,腹疼拒按,伴气短、无力、怕冷,大小便需人扶持,在医院用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1周末见明显效果,近两日大便排出血块。因患者为高龄癌症晚期,本已推辞,但家属两三请求用中药治疗,并声明“治不好不怪医生,不用医生负责”,感其心诚遂应诊。老奶奶舌质偏淡,苔白腻而腐,中间黑色为服药后染苔。
西医诊断:结肠癌
中医诊断:便血
证型:脾阳虚,脾不统血,气血不足
治则: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涩肠止泻
拟方:黄土汤合桃花汤加减
处方如下:灶心土30克、仙鹤草30克、赤石脂30克、干姜10克、三七10克、茜草炭10克、地榆炭10克、炒白术10克、甘草10克、黑附片6克、炒黄芩6克、生地10克、阿胶10克(烊化)、粳米30克。一剂,水煎服。
患者在医院住院不敢让医生知道,只能偷服中药,一剂中药当晚仅服一次,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一夜仅便2~3次。
翌日晨便血即止,医院医师在查房时知道血便止后,惊叹“治疗这么多天,终于见效!”,家属心知是中药效果,又不能明说,只能诺诺。另配中药药丸一个疗程(3个月),以治其本。




PART

03

方子

读完病案,诊断就很清楚了,西医诊断就是结肠癌,中医诊断为便血
气短、无力、怕冷明显就是气虚的表现。
舌质偏淡,苔白腻而腐,这是脾虚的表现。
那为何会发生便血呢?
正是因为患者脾气亏虚,脾不统血,不能统摄血液因此出现便血。
所以从这些症状就能够知道患者属于中医证型中的脾阳虚,脾不统血,气血不足
辨证之后,我决定以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涩肠止泻为治则为病人进行治疗。
初次拟方为:黄土汤合桃花汤加减

PART

04

方解

便血,血从肛门而出,或随大便夹杂而下,或下纯血,为结肠癌的主要症状。
这例患者已是癌症晚期,便血不止,患者每日大便20~30次,排脓样稀血便,大小便需人扶持,如不及时止血,则正气虚衰,势必危矣。
急则治其标,当前应以止血为要,患者腹疼拒按,伴气短、无力、怕冷,舌质偏淡,苔白腻是脾阳虚衰之证,故以黄土汤与桃花汤加减。



黄土汤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灶心土。
主治:阳虚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以及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

灶心土温中收涩止血,灶心土煎汤代水煮药。阿胶烊化。附子、白术脾肾双补;阿胶、生地滋阴养血;黄芩可以止血,又可佐制温热以防动血;甘草调和诸药、益气调中。黄芩其性苦寒,但有附子等大量温热药于方中,则无碍方之大意,且其可以防止诸温热之品动血之嫌。



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干姜、粳米。
主治:虚寒痢。下痢不止,便脓血,色黯不鲜,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方中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甘温,佐赤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涩肠止痢之功。
更加仙鹤草补虚止血,三七活血止血、茜草炭和地榆炭凉血止血,诸药合用,温中止血,药专力宏,故一剂而血止。

【开方服药请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切勿自行抓药服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弘一大师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启示。

弘一大师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启示。

净界法師

如何养成圆顿种性?只有一个方法──多闻熏习,如理思惟。这样子的熏习,遇境逢缘你就知道观照,观照真如,简单讲就是正念真如。真如有二个观:一个观察如实空,一个观察如实不空。观察如实空跟观察如实不空,这个调配一般是比较困难。比较困难,我自己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参考一下。
我有一次看到弘一大师一段法语,给我很大的启示。弘一大师开示说:我们调心要知道中道。什么叫中道呢?就是你处在顺境的时候,要用收敛法来调心,心志得意满,容易出差错。所以遇到顺境的时候要收敛,要不断观察自己的不足。处在逆境的时候用开阔法,告诉自己没关系!还有希望,的成败不能够论英雄。就是说你就是调。弘一大师这一段法语,我突然间有一种感觉,其实我们在观照真如也是这样。
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时候有所得的心太重,这个时候观察如实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把这句话念三遍,这个时候你这种有相的执取,就会慢慢的松脱。所以你如果有所得的这个得失心太重,虽然你也是修善为公为众,但是得失心重,就使令你不安产生情绪,这个时候你在正念真如时,就偏重在观如实空这部分。
有时候你的心太沉闷了,你看到众生的苦你没感觉,看到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也没感觉了。糟糕了!这个时候就要观如实不空: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你不应该没感觉,你要积极的行善,启发你自性本具的功德。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要说正念真如,观察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不思议境,能够观是最好;或者我们也可以用对治观。你太过于躁动,观如实空,以如实空对治止。太过于沉默的时候,观如实不空来起动你的悲心,起动你要修善的心。遇境逢缘就是这样观,看你的心是什么情况方便对治,使令这一念心,譬如调弦,松紧中道,合乎中道。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治寒湿天下第一奇方 - 肾着汤(甘姜苓术汤)

治寒湿天下第一奇方 - 肾着汤(甘姜苓术汤)

岐伯有道

师说今天的方子,是他搜肠刮肚,想尽一切美好的成语,都不能赞其妙用。它是宝器中的和氏之璧,兵器里的倚天屠龙。它如同金字塔最顶尖的皇冠一般存在!就光这个汤方可传承子孙后代,并让家族兴旺!
它就是治寒湿天下第一奇方——肾着汤!张仲景命其为甘姜苓术汤。全方就四味药组成。甘草、白术、茯苓、干姜。
一听到老师讲这个方子的组成,就觉得很熟悉,有点像四君子啊!除了将人参改为干姜,其他三味药都相同。师说:“后世的四君子就是通过这首汤方演化而来的。”
《金匮要略》上叙述:“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这一段话,仲圣已经将肾着病的症状和甘姜苓术汤的主治都讲的很透彻了。通俗一点说,一个人平时常近水湿,比如居住的地方靠近水,像溪边、河边、海边居住的人们,身体的水湿就会偏重。
身体气血不通,被湿气所困。走路都像是脚上负着千斤石一般沉重,迈不开步子,这叫迟步。而肾着汤能化身体的水湿,令腿脚变得轻快有力。如果说之前师讲的五苓散是步履轻健之方的话,那么肾着汤就是真正的健步如飞、大步流星、虎虎生风之妙方。
而肥人多湿,湿人多肥。那些连喝水都长胖的人,其实就是脾与肾阳气皆衰。而肾着汤脾肾并补,祛湿利水。所以,肾着汤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减肥奇方!
用量2比1茯苓白术2干姜甘草1或者茯苓干姜2白芍甘草1辩证用药白芍湿重,干姜寒重加减

师以前为我们讲述了湿毛巾的原理,也曾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为学子们分享以此治湿,获得无数学子称手道奇。但是今天老师又悟出了个新道理:如何让雨后泥泞的山道变得干爽的方法。师以肾着汤的四味药,分别代表四个治湿法门,为我们详细的阐述了此道理。
一、茯苓。当我们看到山路因水堵塞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路的两旁挖排水沟,令水先排走。而在人体的排水沟就是膀胱与三焦,膀胱乃水之大源,三焦乃水之小溪小流。只要通利膀胱与三焦,那么人体的水湿就能正常排泄。
而能同时通利三焦与膀胱的,就是茯苓。师巧妙的将其比喻为“人体水利部部长”,为化水神剂。
而水湿在人体三焦的不同部位,所引起的疾病亦不同。如水泛巅顶,引起眼睛朦胧,看不清,以一味茯苓打粉便可将其利下。师曾治疗庵背村一名中学生假性近视,仅一味茯苓打粉冲水,不到三月便愈。
又如水停中脘。肚腹中像是有水停留一般,晃荡有声,皆可以茯苓化之。如二陈汤乃化中焦痰水神剂!
又如水乱二便。膀胱不能气化水液,导致大便糖稀,以一味茯苓偏渗膀胱亦可化之。
而且茯苓这味药,利水而不伤,还能健脾。像商陆、大戟等利水之药,用多后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二、白术。当通利了水道以后,山路难免变得坑洼,这时便需要填平。对应我们人体,当某些地方有坑坑洼洼时,就需要通过健脾生肌肉,来填补坑洼。而健脾圣药,便是白术。
师幽默的称其为“人体工程队队长”,为填土圣药。
凡是脸上长痘后容易有坑的,以一味炒白术泡水,便可治愈。《难经》上说:“损其脾者,饮食不为肌肤。”脾主肌肉,健脾则是补肌肉。
且一味白术打粉,专治大便不成形。因大便不成形,皆因脾胃运化降低,而白术健脾,则能帮助脾胃正常运化。
广州一个长期坐办公室的白领,总是食凉果凉饮,伤其脾胃,导致大便糖稀。师以一味炒白术打粉,令其泡水喝,不过两剂便治愈。   
三、干姜。当开沟渠与填坑洼的工作都已经到位了,但是路面的水湿依旧不能完全的化干。这时就需要充足的阳光,当阳光一出来,路面的湿气便会被轻松蒸发。


而如同雨后天晴,能给人体带来充足阳光的,便是干姜这味药。它通过升阳以化湿。能够制阳光,温阴翳。
而干姜它代表的更是整个温阳家族,包括肉桂、附子,都是它的后备支援。若是阳气不足者,干姜不足以暖之,便请动它背后的肉桂来支援,若还不够,就请动附子来支援。整个温阳家族都出动了,哪怕身体是一座冰山,它们亦能将其融化。
而茯苓代表的就是利水家族,它背后的益母草、猪苓、泽泻,纷纷是它的妻子、兄弟和老爸。不管你水湿再重,整个利水家族一出动,岂容你水湿在体内作怪!
四、甘草。前面的三位大佬,在技术上,已经将水湿打的落荒而逃了。但是,若是大佬们力量不够,三人不能齐心协力,又哪能打赢水邪呢?
这时,甘草这位国老就要出场了。它既像一位军师,又像一位粮草官。它给三位大佬将能量补足,并振奋其士气,令它们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三味药一受到甘草的鼓舞,便士气大增,共同将水邪打的落荒而逃。
所以,甘草这位“和事佬”,并未见它出力多少,但它的作用却是无药可及的。
这整首汤方看下来。如同海陆空三军齐下,再加背后的粮草充足。若是湿重,便重用茯苓;寒重,便重用干姜;疲劳,便重用白术、甘草。
谁能想到,一个肾着汤,四味药,四平八稳,不可挪动一味,白术培土,茯苓利水,干姜温阳,甘草补中。如此腰湿有路可去(茯苓给水出路),肾水得以温照(干姜温阳化气),肌肉劳损复归有力(白术,脾主肌肉),身心疲惫得以补充(甘草,甘甜益力)。
并非我巧妙用心,实在是仲景方暗合天机,妙契自然,本身就考虑周全,组方缜密。通过一个肾着汤,你真不敢忽视经方了!谁小瞧,谁将失去这人类瑰宝!
我临床用这肾着汤,治疗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腰酸腿沉患者,不计万数!几乎天天有颈肩腰腿痛患者,属于疲劳体寒者,用之无不应手取效也!曾有多例颈椎病、肩周炎长期患者,也是肾着汤几剂而愈。
这是何理?
初学者不解,这叫异病同治,同为寒湿作乱,一首肾着汤通治了!所以你问我肾着汤治什么病?我说它不治病名,它治寒湿。故寒湿为患,肾着汤主之!心惊胆寒众生,心寒意懒患者,恶语伤人六月寒者,或拖泥带水,慵懒迟步之人,皆可以肾着汤治之!

师继续为我们讲解千古奇方——肾着汤。真是经方不厌百回讲啊!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去诠释经方,都觉别有一番体悟。而今师以四气五味为咱们讲述肾着汤的妙用,又给咱们来了一场精神的盛宴。
一、甘味以甘草。所谓甘甜益力生肌肉,肾着汤正因有甘草而能壮力。凡是腰肌劳损,承载不了上身者,此皆是腰肾力量不足,以肾着汤加内壮五宝(黄芪、甘草、牛大力、枸杞子、龙眼肉)便能壮其气力。

师治疗揭阳一位开车的大叔腰肌劳损,原本痛得腰不能弯,久坐后难以起身,服此方后不到半月,开心的找师说腰不痛了,坐立也顺畅了!
二、苦温燥湿以白术。白术为健脾圣药,能燥湿。凡是身体有积液积水,皆可用白术。如盆腔积液、胸腔积液等等。因积液就如同身体的的坑洼,白术就相当于为其填补沙石。凡是喝水以后,感觉胸腹都有水声晃动,引起头晕目眩、尿频多。以白术加泽泻,能将其气化至膀胱,排出体外。
泽泻开沟渠,白术筑堤坝。师称这两味药组合,为治水二妙法。常见的水邪泛滥,以白术加一味利水之药,皆可治之。
师治疗庵背村一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以肾着汤加冬瓜子,不过五剂便愈。
三、辛味以干姜。所谓辛香定痛祛寒湿。干姜就如同充足的阳光,水湿一见,便自动蒸化。凡是老年人吹风就冷,关节就疼痛的,肾着汤内要重用干姜,为其祛寒定痛。还有妇女经常有白带量多,或霉菌性阴道炎,若是分泌物呈清晰状,以肾着汤,并重用干姜祛寒湿。

还有那些长期形寒饮冷众生,导致的腰痛腰冷,皆以肾着汤,并重用干姜,为其发散风寒即可愈。
师治疗一例揭阳小伙子,长期饮冰冻饮料,导致小腹冷痛,师以四君子合肾着汤,并重用干姜,不过三剂便愈!
四、淡味以茯苓。淡能渗湿利窍。师又教了咱们一个口诀:“淡味入腹通筋骨。”虽然味淡之药看似无力,但是它能通利我们的筋骨。就像很多人说吃太淡了,人容易没力。但殊不知,身体的疾病也正因此而变得无力作怪!常人若能作如是想,便可体悟师常说“淡食胜灵丹”之妙处了!
凡是血脂高,血黏稠,血压高等,都需以淡味药化之,如芡实、薏苡仁,煮水喝无需放盐,皆能有很好的效果。现在人所有的疾病皆离不开肥甘厚腻。所以身体最缺的,反而是淡味之品。
这肾着汤,没想到以五味来解之,亦有如此之奇妙。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首千古奇方!难怪后世许多方皆从此方演化而来,这位“祖师爷”还真是名不虚传啊!
深圳来的一位叔叔,自述他腰十分沉重,总是腰酸。晚上睡觉都难以侧转。
师一笑,说:“看,这就是肾着汤症!”遂为其开出肾着汤加腰三药。
师为其切脉,再见他面色红红的,便说:“你还有高血压,颈部有压迫,脑动脉供血不足。”
他一惊:“是啊,你怎么知道!”
师笑笑,说:“我一切脉就知道了。”遂为其加入颈三药。
处方如下:
柴胡8g、白芍10g、枳壳10g、炙甘草5g、干姜5g、茯苓10g、炒白术10g、黄芪25g、杜仲10g、枸杞15g、葛根25g、丹参20g、川芎5g   五剂
师交代他,要多运动出汗。
他说:“我一天不知道要流多少汗!”
师听他这么说,又笑了:“很多人说自己每天都流很多汗,但是却没有发现自己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下出的汗。工厂的工人每天也留很多汗,但是他们的身体不一定好。因为他们出汗过后,毛孔打开,这时工厂排出的废气大,毛孔又被这些废气给堵塞了。所以发汗是要选择环境的,若是你在大自然新鲜的环境下,一出汗,身体再吸进新鲜的氧气,那才是最佳的效果!”
他一听,原来是这样。他每天生活在城市里,还以为自己出汗是好现象,没想到环境也很重要。听师这么一讲,他笑着说:“以后要多来这五经富,如此山清水秀的地方!”
评按:方子像珍珠,每个都很灿烂。可如果没有一根绳穿起来,就成不了一串精品!而四气五味这医理无疑就是贯穿这些经方、名方的串珠之绳!
一首经方展现在我眼前,我常不用看它的条文描述,观其药汤组成、性味结合,我就能八九不离十说出它对治范畴!这叫提线则珠过来。秘诀就在五味里头!
甘甜益力,多补药;辛香定痛,多发散风药;苦寒清火,多泄下热毒药;酸咸收降,多下气收敛药!
我想让一个人兴奋有力量,就拿甘甜酸伍辛辣,人就像打鸡血、加油门一样,激情昂扬!如张仲景的桂枝汤就是这组合。
我想让一个人大脑发热,狂躁分子淡定下来的,就找点酸咸收降的,降伏其心唯酸咸!酸能让人静!
我想让一个上火患者,长痘冒烟、怒目圆睁的人下下火,清清凉,用点苦味药,如下心汤或泻肝丸,全是一派苦得皱眉,让你火气上不了的汤药!

掌握了五味变化,临症治病,常能得心应手。组方配合,常有触处生花之妙!


從我的iPhone傳送

胜观的窍决

胜观的窍决

阿知·仁增坚赞 阿知事业林 

 胜观的窍决 

弟子:师父,咱们寂止修到一定程度以后会修胜观,胜观的时候会讲到以心看心。大圆满里面也有以心看心,这两个是一样的吗?
师:深度不一样,其它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有没有两个心呢?
弟子:没有,就一个心。
师:有些上师讲大圆满的时候,他不讲很多理论,有可能讲很多理论弟子听不懂。然后他跟弟子说,到山上找你的心去。有些会思维的人,会想“谁找呢?怎么找呢?”这么思维的话,有一个被找的心吗?有一个能找的心吗?就这样思维。
自己这样思维一下,有没有一个被找的心,谁来找呢?除了心以外没办法找呀。心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气味、没有声音,所以五个感官没办法找,是不是?这样的话,是谁来找呢?就是这个心来找。这个心找谁呢?找的也是这个心,被找的也是这个心,有没有这么一个心呢?有些人就悟到了,没有这么一个心。这是一个方法而已。但是从找的角度来说,有一个能缘的心找这个所缘的心。以心看心也是心来看,看谁呢?看的也是这个心。但有没有这么一个所缘的心和能缘的心呢?有些人悟到了——没有。虽然悟到没有,但还是需要分析、比较、评判,相关逻辑来推理到底有没有。完全彻底发现没有一个能缘的心和一个所缘的心,只有一个心,没有两个心。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认为一切都是能所对立的。从习惯性的角度来说,有个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心,我们的习气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就这么一个心。再分析的话,我们就知道没有能缘的心和所缘的心,就只有一个心。然后,一切都知道了,一切都明白了,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一切都是这个心来感受的,感觉这么一个心是存在的。
然后再分析,这个心是从哪里生起的,如果它有生起的话,当然有生起处啊。如果它有生起的话,那一定也有住处,它现在住在哪里呢?住在哪个器官上?还是住在身体外面的轮廓上,还是住在手上、住在脚上、还是住在头上?就这么找。然后,总有一天它会消失,那它去了哪里呢,它的去处是什么,它有没有去处呢?如果有去处的话,它是怎么去的,继续这么找。
最后发现心没有来处、没有住处、没有去处。这样的话,一个单一独立、实存的心就没有了,知道心也是虚幻的,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心,但不能说心完全没有。因为能感受到一切,能知道一切的这么一个东西也在。这样的话,心又不是没有,又不是有,慢慢这些都会明白。如果从来没有思维过的话,完全不会明白这些。我们认为有心,心完全是实有,但实际不是这样的。我们也找了,最后完全找不到这么一个实有存在的心,但是我们还是相信有心。这样的话,我们再分析,如果有心的话,它要么是自生、要么是他生、要么是自他共生、要么是无因生。除了这个四个生起的方法以外,没有办法生起。
然后,怎么个自生还需要分析。什么叫自生?就是自己生自己,先有一个自己再生一个自己。这样的话,自己已经存在了,还需要生吗?不需要生了,他已经有了,还生自己干吗,所以心不是自生。什么叫“他”呢?“他”是依靠“自”而成立的,“自”是依靠“他”而成立的,是不是?没有自己不可能有他,这说明自已经有了,还需要他生吗?也不需要了,所以也不是他生。这样的话,自生有很多的过患,他生也有那么多的过患,自他共同生的过患就更多了,所以也不是自他共生。什么是无因生呢?就是无缘无故会生。但是没有因没有缘怎么会生呢,是不是?所以也不可能是无因生。这些都明白的话,就会知道心从来没有生起过。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呢?还有个方法目的,印度不是有大象吗,佛陀说大象去了什么地方,通过找大象的足迹可以知道。大象是很大的动物,它的脚印相对来比较深,所以沿着大象的这个足迹找很容易找到大象。我们找到大象最好、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沿着大象的这个足迹走。同样,我们找心的时候也可以这么找——找心有没有来、住、去。我们这么找的话,肯定是找不到绝对的心,但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心性,心是心性的一个投影,心是心性的一个显现而已。心性是存在的,心性是单一独立的、实有的,它是一切的根,但心是因缘和合而来的。
心性相当于一个水晶球,水晶球是非常透明的,它有照射到一切的功能,一切都可以清晰明了地显现在水晶球里面。水晶球为什么有这个功能呢?其它的东西为什么没有这个功能呢?因为其它的东西没有水晶球那么透明,没有水晶球那么干净,所以无法显现一切。你们化妆用的镜子,一样也有照射的功能,镜子前面有什么东西就能清晰明了地显现在镜子里。但是,如果镜子前面什么都没有,是空的话,镜子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显现什么。只有当镜子前面有些东西示现的时候,在镜子里面才会有所显现,这就是因缘和合而来。心是因缘和合而来的,心性不是因缘和合的,它是单一独立的。我们研究这个心,到底有没有来、住、去,相当于找大象的足迹一般,沿着大象的足迹就能找到大象。我们研究心到底有没有生、有没有住、有没有去,就可以找到心性。不然的话,心性完全没有办法找到,禅宗说的“不可言,不可思”,就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没有办法用意识来思维。这样的话,我们就没办法认识心性了。但如果用沿着大象足迹找大象一般的方法来找心的话,就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可以意识来思维了。我们就这么找找找,最后才能找到这个心性,这是找到心性的一个方法。
弟子:实修的时候,就是找这个心,或者以心观心。比如一个念头生起了,就找它是从哪里来的,现在住在哪,最后消失在哪?
师:对呀。你刚才说的理论,理论是什么呢?理论是知道思维的方法是什么,找的方法是什么,这叫理论。然后我们实修的时候,如果能安住就安住,如果安住不了就思维,但这个思维不是理论。理论是我知道方法的过程,但这时候的思维是运用方法的过程,所以这时候的思维已经是实修了。这时要思维心是怎么生起的、怎么住的、最后去了哪里,完全找不到就空了,在这个空的状态中安住。如果安不住了,再找它是怎么生起的、怎么住的、怎么去的,又找不到的状态中安住。这个思维的过程叫思维修,然后完全找不到的状态中安住,这叫无思维修。思维修和无思维修要结合,光思维修也不行,光无思维修也不行。
藏传佛教不是有五大教派吗?宁玛派、噶举派和觉囊派是以无思维修为主,以思维修为辅。格鲁派、萨迦派这两个是以思维修为主,无思维修为辅,有这么个区别。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能被调伏。我们要调伏心的话,光闻思也不行,光强行控制心也不行。应该是该闻思的时候闻思,该强行控制的时候强行控制,才能调伏好我们的心。
我们打坐特别散乱的时候,也有另外的方法,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本来时间就不多。假如说有些人住在山洞里修行,他也不用工作,专门修行的话可以用这个方法。我们的心不是喜欢胡思乱想吗,那就专门让它胡思乱想,让它一个接着一个地想,一点都不让它停下来,让它拼命地想。这样的话,它想着想着就不想想了,假如拼命地让它想三天,完全不让它休息。最后,它累得完全不想再想了,趁这个机会来安住,它能老老实实地停在那里,这样就能坐十分钟。
我们如果妄想特别多的时候,你就不控制它,让它想,然后你要一直保持觉知。它想着想着就累了,这时候你趁机来安住,但是我们没有这个机会。我们打坐,本来就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完全让它胡思乱想的话,心完全不会感到累。
弟子:我也是按这个办法来找的,找到最后念头就消失了,但是我还在一直在找,找的自己很难受。
师:不是。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消失的状态是空空的,要在这个空的状态中安住,不要再去找了。
弟子:我还在找。
师:这时候要安住,不要再找下去了。
弟子:一直找一直找。
师:完全找不到了,在找不到的状态中安住,安不住了再找,然后又找不到了,又安住。因为一直让我们安住,我们安住不了啊。如果能安住的话,就一直安住。假如说你跑步,一直跑跑跑,完全不休息的话,你会累倒下。如果你知道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再跑,这样完全跑得动,是一样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加行修不动、一拖再拖的人,不容错过的窍决!

加行修不动、一拖再拖的人,不容错过的窍决!

藏传佛教教言


一、愿精进

什么是愿精进呢?诸佛菩萨和过去的传承上师们是怎么精进修行的,我们也要发愿这样精进修行。

比如说龙钦巴尊者, 他曾经在拉萨附近一座名为岗日脱噶的神山上修行,那时候他只有一个布袋子,白天用这个袋子作为打坐用的座垫,晚上又用这个袋子当被子盖或者直接在袋子里睡觉。

他一天只吃一颗石子,盖的就只有这一个袋子,就这样修行了六年,最后获得了成就。像龙钦巴尊者这样的高僧大德很多,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心里要这样想:

我就算比不上这些传承上师们,也不能差太远,一定要努力闻思修行,而后千方百计地把众生引导到大乘佛法里来,就算历经漫长的时间也不生起一刹那的厌烦心。

二、行精进

所谓行精进,是说在还没有证得佛果之前要持续不断地修行正法。比如说,刚开始打算今天磕一百个头,但磕了一会儿觉得累了就不想磕了。

又比如说,本来打算今天要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但念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嗓子痛了,就停下来不念了。

很多人修法比如修五加行都是这样修到一半就不修了,大家千万要注意,既然我们前面发了誓要怎样做,就一定要做到善始善终,不能中断。

三、不知足精进

什么是不知足精进呢?就是说对修行没有满足感,不会因为修了一点法就觉得够了。

很多人修了一遍五加行就觉得可以了,认为再也不用修五加行了,看了一遍《前行引导文》就认为已经看够了,什么都懂了,不用再看了,这是非常不对的。

我们千万不能这样就满足了,一定要反复学、反复修,持之以恒地精进修法。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很精进,不是那么努力,今天想修法,又拖到明天,明天又拖到后天。

就像修五加行,我经常劝大家要赶紧修加行,但大家可能会说“我今年还有某某重要的事情要做”、“我要去哪里旅游”、“我要去哪里朝圣拜佛,等明年再来修五加行吧”。

所以很多人今年拖到明年,明年拖到后年,一直往后拖, 就这样忽视精进,这是不对的。

无常什么时候到来,死亡什么时候到来,我们谁也不知道,精进修行可以说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事。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不要怨恨,因果从来不误人。

你不要怨恨,因果从来不误人。


净界法師

佛陀说,点燃你内心的智慧,没有人可以给你自由,也没有人给你束缚。佛教这种思想是多么的彻底,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了不起。你能不向释迦老夫子磕头吗?你能讲出这种道理出来吗?人是多么的愚痴,变化出来的世界,你自己贪执,自己生活在虚妄当中,又自己追求,追求到最后就变成幻灭的,这个世间本来就不是实在的东西,你硬要它给你快乐,这怎么可能呢?
在幻化的世界里面,你能够得到快乐,那么什么叫做真实?因此我们研究唯识是一门非常、非常重要的课程,在这佛法里面是列为非常重要的一门高深的、究竟的,也可以讲哲学,也可以讲是心理学。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唯识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来显示我们那个无法了解不可思议的本体。
遮无外境,遮即盖的意思,无谓没有,遮本来就是以外的境,因为一切众生皆误认为自我为真,有一个外境为真。你包括读博士也是一样,你包括到美国留学也是一样,只要你这个假我,这个色身的四大所构成的假我,你看不破,你永永远远就是落入错觉,科学你再研究,再怎么样的研究,它有一个范畴,是不是?比如说科学,你研究光速是18万6千英里,简单讲就是27万,将近28万公里,如果世界上超过了光速,他就研究不出来。
但是我们这个念头就超过光速了,你用什么方程式来算呢?你用什么方程式来算出我们这一念头到底有多少公里吗?科学的研究他一定要订出某一种标准,这个标准是人为因素的,是人力所能知道的,如果超出能力所能知道的,科学家有办法吗?
你说我的思想有多长?你说我的快乐有几度?还是我的伤心几度?有没有一个温度计量我烦恼的,诶,你的烦恼95度,那个水银快跑出来了,不能再烦恼了。我们这个量烦恼的,你看过那个量烦恼的温度计没有?没有。这个科学家有办法吗?我很快乐,你有多快乐?他能测量出来吗?科学怎么能够究竟的解决我们内存的问题呢?没有办法的,心的问题还是必须要心理来研究,来彻底的解决的。
因此科学家、哲学家或是心理学家,心理学所能研究的也只能逗留在这个潜意识,所谓潜意识就是不为众生所了解的,比较微细一点而已,这个对佛法来讲,还只是一个幼稚园而已。
性识之别,释识原于性,这个意识是来自于本性的,我们清净的本性,本来如此,法尔如是。你必须要有一个观念,八识各有各的种子,而不是说八识同一个种子,你不要弄错了,眼睛有眼睛的种子,耳朵有耳朵的种子,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统统有各自的种子,统统各别的种子来起这个现行,而并不是说同一个东西。
简单讲如果你造恶业了,你前世这个专门听听不清净的声音,你今生今世一出生,这个耳朵就不灵光,我前世的恶业造太重了,你一直骂人嘛!或者是你这个一出生以后,有的人就不会讲话,为什么?你一天到晚就骂人,那你在第八意识里面,我要你死、要你死,然后这个第八意识就告诉自己,我要给人家死,我要给人家死,这个心里面就容纳什么,肮脏的东西,谁在造业?这张嘴巴造业,这张嘴巴造业的时候,你来世一出生,因为你的业力里面都充满著恨、不满,那口业,这个力量一形成了,来世一出生不会讲话,愚痴。
所以有一句话,真的是很了不起,你不要怨恨,因果从来不误人。你不要怨恨,这个因果从来不会误你的。你怨恨什么,世间没有冤枉的事情。别人就是不会碰到,你怎么那么倒楣就碰到他,你又如何来解释呢?所以说世界上最平凡的人就是佛陀,因为他恢复本来的面目。我们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清净心。


從我的iPhone傳送

明心见性的境界。

明心见性的境界。

南怀瑾先生

做工夫。本为修定修观之俗语别名也。今与参禅合一而言,颇有说焉。工夫一途,在禅门即谓行履,或称工用,亦称日用事;若在未明心地以前,皆属于参话头之事,已简如上述。 
今言其已明心者,初见之时,心身空寂,了无一物,山河大地,人我众生,皆成一片,如在大圆镜中。虽不起分别念虑,而于见闻觉知,了了分明,如飞鸟行空,清风疏竹,了无挂碍。心明境寂,如万里晴空,身轻愉快,如春风吹絮。
此时须保任(保任者,保护任运自在之意)。有者,即于山边林下,涵养腾腾。或有掩室入关,杜绝外缘。凡此皆为顺缘直道,尚易著力。若处尘世中,行平常事,于热闹场中,灯红酒绿处,著力保任,事实为难。稍有不慎,反为境牵。一回放将去,再转殊不易。 
然道力坚固,智慧极顶者,觌面相逢,随时认得。虽然,到得此时,直须如丧考妣,潜符密行,只许自行将养,缄默自修,久而久之,忽焉有一日,或一时,此境放去,心身顿寂,兀尔若忘,人我天地,皆已抛向那边,更无一法存在。如冰消于水,踪迹全无。所谓“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空”。 
此时住定,或经短时,或经数日,乃至更久。忽复觉来,如雨过天青,昔之扰扰者,皆如昨梦,此心此身,语默动静,皆如在梦中镜里。“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心一意修上师瑜伽,修行肯定会很成功

一心一意修上师瑜伽,修行肯定会很成功

藏传佛教教言 


尊者的行住坐卧都能转为道用来修行,所以,他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的生活中有实执、有贪著,还要造恶业,很难与道相应。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多修上师瑜伽,当上师瑜伽修得比较圆满时,一切不离上师之相,不论在山上在城里,在车里在街上,在哪里都能将一切视作上师的加持与显现,这样修下去,修行自然会增上,生活也很快乐。

在这种修行人面前,除了上师的加持及赐予的悉地以外,不会有任何魔障。但有些人在依止上师时,因为不懂这样去修持,像上面说的,好的时候认为是上师加持,稍不如意时就担心:“是不是上师不高兴?是不是上师舍弃了我?”

甚至会疑虑:“是不是上师故意诅咒我?” 我认识的一个居士就是这样,她依止了很多上师,但同时也有很多顾虑,经常怕上师不高兴。后来我开导她说:“上师又不是一个小女孩,你不用担心。”

她把这句话记住了。几年以后她对我说,在她听我传过的所有法中,这一句话对她是最管用的。她本来有很多担心,但一想到这句话,心里就宽敞多了。 

其实真正的上师,怎么会有嫉妒、心胸又窄、动不动就不高兴呢?不会这样。以前我刚开始依止法王时,也常常心存忐忑:“太亲近上师的话,上师会不会烦?还是不去吧。但不去的话,上师会不会想为什么我一直不去他那儿?” 

不过,想来想去心也定了,既然上师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只要我尽心尽力地行持,上师也不会那么“小气”。当时我也安慰自己说:“上师又不是小姑娘。”

当然,“小姑娘”也不一定都很计较,只不过人们经常这么说而已。 因此,修行时尽量去掉这些不必要的顾虑,只要你将一切视作上师的显现,一心一意修上师瑜伽,修行肯定会很成功。

上师瑜伽不仅要入座修持,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也应当时时修持。比如,不论你要去哪里,行走时就将上师(或整个皈依境,或坛城)观想在右肩上方的虚空中,作为右绕的对境。



这样一来,你走了多远,每一步也都成了转绕的步伐,功德非常大。因此,修行境界好一点的人,不一定非得关起门来闭关、坐禅,即使是发心、做事,甚至是行走于大城市的街道上,也还是可以观修。

安坐时,你应该将上师观想在头顶的虚空中(如前所述的明观方法),作为祈祷的对境。这时候,你可以静静地观修,比如观想上师放光赐予加持等;即使在和别人交谈,也可以将自己的言语观成对上师的祈祷文……

总之,不论你坐着做什么,上师始终在自己的头顶上安住。享用饮食时,将上师观想在喉间,作为饮食献新的供养处。这里观想的要点,就是显而无自性。

不是以实执的方式,一定要观想在喉咙里具体某个部位,你只要很恭敬地想一下,在喉间、饮食的献新部分、供养上师,这样就可以了。

对密宗生起次第稍有了解的人知道,所有观想都应该去掉实执,不是有个特别坚固的东西,“就在那个位置”、“他就坐在什么上面”……不需要这样考虑很多。
其实,当你明观上师的时候,不论观在头顶、喉间还是心间,随着意识的刹那刹那转变,上师莲师也会自在显现。因为莲花生大士无处不在,你观在哪儿,他就在哪儿。

只是我们不观想而已,不观想的话,上师以及上师的加持,的确离我们很遥远。因此,对任何一个修行人而言,与上师、本尊及诸佛菩萨相应的方法,就是靠观想。

如果你能常常观想、时时忆念,那佛菩萨也就住在你的面前,恒时保佑你、守护你,刹那也不曾离开。否则,只是口头上念一念,心里从来不忆念、不观想,那除了种点善根以外,你所希求的加持或悉地,是很难现前的。

躺下时,要将上师观想在心间,作为所知入瓶的摄要。“所知入瓶”是大圆满的术语,是说将一切万法就像融入宝瓶一般,融入自己心间的明点,最后明点也融入法界。

此时就将上师观在心间,作为这一修法的摄要,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眠。不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观。如果觉得把上师观在心间不好观,就观在头顶,观想上师在你头顶的光圈中安坐,这样也可以。

敬摘录 《前行广释》


從我的iPhone傳送

用六经辨证来解释其它各种辨证!(此篇有大用)

用六经辨证来解释其它各种辨证!(此篇有大用)

五味学苑 


六经辩证是对阴阳辩证的深化细化,是对八纲辨证的具体应用,在中医临床辩证中应用极其广泛。可以说,中医内科辩证,其他任何辩证体系能解决的问题,六经辩证都可以解决,其他辨证体系解决不了的问题,六经辩证也可能解决。反过来,六经辩证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辨证体系也很难解决。六经辩证,不仅是治疗普通疾病的工具,更是解决疑难杂症的金钥匙。


下面主要介绍六经辩证的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六经辩证来解释和替代其他辨证体系。关于阴阳辩证:

阳虚:阳气虚衰。——即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脾阳虚相当于太阴病中的理中汤证、理中丸证;肾阳虚相当于太阴病中的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肺阳虚相当于太阴病中的桂枝人参汤证。这里的简单对应,只是就典型病机而言,有其他兼夹症状者宜根据诊断辩证施治。下同。
阴虚:阴气虚衰。——即六经辩证中阳明病、少阳病。阴虚而内实,相当于阳明病的承气汤证;阴虚而心烦失眠,相当于少阳病中的黄连阿胶汤证;阴虚火旺、津液耗伤,相当于阳明病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热而不实,相当于阳明病的白虎汤证;等等。

阳盛:阳气偏盛,实际上是邪热炽盛,非正常的功能旺盛。与阴虚类似。
阴盛:阴气偏盛,实际上是水湿过盛,非正常的津液精华旺盛。与阳虚类似。关于气血辩证:

气虚:气虚即阳气虚衰,亦即人体正常功能衰退。气虚与阳虚都是指功能虚衰,但阳虚偏重于温煦身体的功能不足,气虚则指除了温煦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虚衰。二者实质是一致的。——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血虚:血虚即血液津液不足,与阴虚类似。但阴虚偏重于津液不足,血虚偏重于血液不足。但二者实质上是一致的。典型的血虚,是指阳气不虚的前提下,血液出现不足的情况,与现在临床上常见的因为气虚而导致的血液不足完全不同,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阳明病。
气陷:阳气不足而导致的中气下陷。——实质就是气虚,相当于六经辩证的太阴病。
气逆、气乱:气机不畅、逆乱。实质是肝胆调节气机的功能失司。——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和厥阴病。
关于脏腑辩证:

肝气不疏、肝火上亢、肝动生风:肝胆调节气机的功能失司,气机不畅,进而导致郁热上扰。——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或厥阴病。
肝不藏血:肝经失肉,血不归肝。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厥阴病。
心火炽盛:心经郁热严重。一般为肝郁化热传入心经。——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痰火扰心:郁热与痰湿结于心经,扰动心神。郁热多为肝火传入心经,痰湿多为脾虚湿盛。——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厥阴病。
心气虚:心功能虚弱。临床常见的心血虚,实质上多为心气虚兼见贫血症状——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脾阳虚、脾气虚:脾胃功能虚衰。——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肺阳虚、肺气虚:肺功能虚衰。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肺虚兼表证时,多为少阴病。
肺阴虚:肺阴不足,上焦津液匮乏。——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阳明病,且多为白虎加人参汤证。但现在临床常见的所谓“肺阴虚”实质上并非典型的肺阴虚,多数是肝郁化热,郁于上焦,销铄上焦津液而现燥象,这种情况实质上属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或厥阴病。
肾阳虚、肾气虚:肾系统功能虚衰。——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肾阴虚:肾系统津液精华不足。——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阳明病。
胆经不通:胆经经络不畅,气机不畅。——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
胆热犯胃:胆经郁热,影响到胃肠功能。——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少阳病。
胆气不足:胆府功能虚衰,决断能力不足,易受惊恐。——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太阴病。
胃热炽盛:胃肠功能过度亢奋。——相当于六经辩证中的阳明病。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4年3月28日 星期四

弟子见到上师的过失时,怎么办?

弟子见到上师的过失时,怎么办?

藏传佛教教言 


《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谤他,就会像坐在被灰覆盖的火上,过一会儿就燃起来了,相当危险!

如今许多人对已得过法的上师,经常议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包括在网上的各种言词,让人听了都特别害怕。其实,这样做对你自身非常不利。

很多大成就者的密意,也许你终生都看不出来,直到死还认为他是坏人,结果他却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所以,我们对上师理应观清净心,尽量少说过失。

尤其是跟一位上师时间久了,就会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将其很多行为都观为过失,这即是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失断除的,唯有佛陀一人,但是没有信心、具有邪见者,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也会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善星比丘一样。

善星比丘,有些经论说是佛陀的兄弟,而汉地《法华玄赞》中说是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如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涅槃经》亦云: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

不管怎么样,反正善星比丘这么一个人确实存在,而且是佛陀的亲戚。他当时对佛陀的言行举止不仅不生信心,反而经常无端诽谤。关于他的行为,《大般涅槃经》33卷中描写了很多,让人看了有点啼笑皆非。

比如说,一次佛陀在晚上为帝释天传法,善星比丘因为是侍者,必须承侍佛陀就寝后,自己才能休息。他一直在那儿打瞌睡,很不耐烦佛陀说法的时间太长。

当时王舍城有种风气:每当孩子哭闹不休,父母就会吓唬道:薄拘罗鬼要来抓你了!善星猛然想起此事,就恐吓佛说:世尊,快去禅堂歇息吧,不然薄拘罗鬼要来抓您了!

佛陀回答:痴人,你不知道佛已断除了四魔,是无所惧的吗?帝释天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对善星比丘的愚痴惊讶不已。

还有一次,有个异教徒叫苦得,他不承认因果,常对人宣扬:烦恼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善星听了又非常赞成,立刻禀告佛说:世尊,世上如有阿罗汉,那苦得正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佛陀回答:苦得不是阿罗汉。他连什么是阿罗汉都不知道。善星问:您不是阿罗汉吗?怎么阿罗汉也会对阿罗汉生嫉妒心?

佛陀说:我不是生嫉妒心,只有你才有这种邪见。苦得根本不是阿罗汉,再过七天他会腹痛而死,死后投生为食吐鬼,尸体被同学抬到尸陀林中。落到这种下场,很明显他不是阿罗汉。



听了佛的预言,善星赶紧跑到苦得那儿告诉他,并说:您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被佛言中了,要想办法让佛落个妄语罪。苦得听后便在六天中不饮不食,到了第七天,实在忍不住就吃了黑蜜,喝了点冷水,结果腹痛而死。

善星听说这个消息后,匆匆赶到尸陀林去,见苦得的尸体旁真有一个食吐鬼。善星提心吊胆地问:大德,您死了吗?”“死了。”“怎么死的呢?”“腹痛死的。”“谁把尸体送来的?”“我同学送来的。”“您现在投胎转生为什么?”“食吐鬼。

食吐鬼继续说:善星,你不要对佛起邪见。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说的一切都是实话,你为什么不信呢?假如世上有人不信佛语,将来也会落得我这样的下场。尽管如此,善星对佛的邪见仍没有消除。

善星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对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佛的一切行为都看成了欺诳之举,对佛连芝麻许的功德也看不到,并认为:除了我没有佛的一寻光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而且我在智慧方面远远超胜,不应该给佛当侍者。

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对佛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当时,阿难问佛陀:善星将来会转生到何处?佛陀告诉他:善星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跟前,将佛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星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成真,不管怎么样,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六天当中水米未进。

到了第七天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现如今,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样的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恶念。

我曾见过有些人,刚开始对上师很有信心,但后来听信别人诽谤,自己的信心慢慢就退了,觉得我在你身边做事好多年,现在不愿意继续呆了,离开时也认为自己胜过了上师,并将所了解的许多事在世人面前毁谤,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

其实作为有智慧的弟子,不会盲目地跟着愚者。根登群佩就有个格言说:“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

这是大智者的语言,我觉得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我们具有智慧的人,不要跟随世间愚人;而愚痴之人能不能跟随我们呢?也很困难,他们就算暂时依止了智者,但时间长了以后,也总会离开的。可见,智者的路和愚者的路完全不同。

《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刚才也讲了,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还讲过一个重胜王,他虽然已得圣果,但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

所以,我们无法了知别人境界的话,不能依靠外相去揣测。《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记得《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



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现在有很多这种人,对外道倒是很起信心,对上师却常生邪见,这也是前世的业障吧,没办法。)

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然后等上师心平气和了,再到上师面前忏悔。不然,倘若上师正在气头上,你忏悔了也不一定接受。

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些方法确实很重要。以前我还没正式依止上师时,对此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在一生中不管遇到哪个法师,我都会以最大的恭敬心和清净心去依止。

在此过程中,自己无意中肯定犯了很多错,但即便如此,还是尽心尽力地依止,从来没有像现在学生对老师不恭敬一样,把上师当成是普通人。对很多世间人来说,在跟上级打交道时,高兴时可以一起合作,不高兴时就可以诽谤,甚至刁难、威胁也无所谓。

但佛教中不能这样,就算你对“人”没有感觉,对“法”也要有感恩之心。因此,我们对所有上师都要恭敬,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

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

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

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这不像世间上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只要没有针锋相对,对工作没太大影响,二者怎么样都可以。

然而佛教中并非如此,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弟子见到上师的过失时,怎么办?
藏传佛教教言 2024-01-06 18:06 四川 153人听过


《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有些上师内在具有殊胜的智慧,但外面的威仪不一定如法,这个时候,没有智慧的人若轻贱他、诽谤他,就会像坐在被灰覆盖的火上,过一会儿就燃起来了,相当危险!

如今许多人对已得过法的上师,经常议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包括在网上的各种言词,让人听了都特别害怕。其实,这样做对你自身非常不利。

很多大成就者的密意,也许你终生都看不出来,直到死还认为他是坏人,结果他却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所以,我们对上师理应观清净心,尽量少说过失。

尤其是跟一位上师时间久了,就会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将其很多行为都观为过失,这即是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失断除的,唯有佛陀一人,但是没有信心、具有邪见者,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也会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善星比丘一样。

善星比丘,有些经论说是佛陀的兄弟,而汉地《法华玄赞》中说是佛陀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如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涅槃经》亦云: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

不管怎么样,反正善星比丘这么一个人确实存在,而且是佛陀的亲戚。他当时对佛陀的言行举止不仅不生信心,反而经常无端诽谤。关于他的行为,《大般涅槃经》33卷中描写了很多,让人看了有点啼笑皆非。

比如说,一次佛陀在晚上为帝释天传法,善星比丘因为是侍者,必须承侍佛陀就寝后,自己才能休息。他一直在那儿打瞌睡,很不耐烦佛陀说法的时间太长。

当时王舍城有种风气:每当孩子哭闹不休,父母就会吓唬道:薄拘罗鬼要来抓你了!善星猛然想起此事,就恐吓佛说:世尊,快去禅堂歇息吧,不然薄拘罗鬼要来抓您了!

佛陀回答:痴人,你不知道佛已断除了四魔,是无所惧的吗?帝释天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对善星比丘的愚痴惊讶不已。

还有一次,有个异教徒叫苦得,他不承认因果,常对人宣扬:烦恼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善星听了又非常赞成,立刻禀告佛说:世尊,世上如有阿罗汉,那苦得正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佛陀回答:苦得不是阿罗汉。他连什么是阿罗汉都不知道。善星问:您不是阿罗汉吗?怎么阿罗汉也会对阿罗汉生嫉妒心?

佛陀说:我不是生嫉妒心,只有你才有这种邪见。苦得根本不是阿罗汉,再过七天他会腹痛而死,死后投生为食吐鬼,尸体被同学抬到尸陀林中。落到这种下场,很明显他不是阿罗汉。



听了佛的预言,善星赶紧跑到苦得那儿告诉他,并说:您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被佛言中了,要想办法让佛落个妄语罪。苦得听后便在六天中不饮不食,到了第七天,实在忍不住就吃了黑蜜,喝了点冷水,结果腹痛而死。

善星听说这个消息后,匆匆赶到尸陀林去,见苦得的尸体旁真有一个食吐鬼。善星提心吊胆地问:大德,您死了吗?”“死了。”“怎么死的呢?”“腹痛死的。”“谁把尸体送来的?”“我同学送来的。”“您现在投胎转生为什么?”“食吐鬼。

食吐鬼继续说:善星,你不要对佛起邪见。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说的一切都是实话,你为什么不信呢?假如世上有人不信佛语,将来也会落得我这样的下场。尽管如此,善星对佛的邪见仍没有消除。

善星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对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佛的一切行为都看成了欺诳之举,对佛连芝麻许的功德也看不到,并认为:除了我没有佛的一寻光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而且我在智慧方面远远超胜,不应该给佛当侍者。

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对佛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当时,阿难问佛陀:善星将来会转生到何处?佛陀告诉他:善星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跟前,将佛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星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成真,不管怎么样,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六天当中水米未进。

到了第七天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现如今,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样的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恶念。

我曾见过有些人,刚开始对上师很有信心,但后来听信别人诽谤,自己的信心慢慢就退了,觉得我在你身边做事好多年,现在不愿意继续呆了,离开时也认为自己胜过了上师,并将所了解的许多事在世人面前毁谤,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

其实作为有智慧的弟子,不会盲目地跟着愚者。根登群佩就有个格言说:“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

这是大智者的语言,我觉得里面有很甚深的意义。我们具有智慧的人,不要跟随世间愚人;而愚痴之人能不能跟随我们呢?也很困难,他们就算暂时依止了智者,但时间长了以后,也总会离开的。可见,智者的路和愚者的路完全不同。

《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刚才也讲了,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还讲过一个重胜王,他虽然已得圣果,但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

所以,我们无法了知别人境界的话,不能依靠外相去揣测。《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记得《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



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现在有很多这种人,对外道倒是很起信心,对上师却常生邪见,这也是前世的业障吧,没办法。)

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然后等上师心平气和了,再到上师面前忏悔。不然,倘若上师正在气头上,你忏悔了也不一定接受。

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些方法确实很重要。以前我还没正式依止上师时,对此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在一生中不管遇到哪个法师,我都会以最大的恭敬心和清净心去依止。

在此过程中,自己无意中肯定犯了很多错,但即便如此,还是尽心尽力地依止,从来没有像现在学生对老师不恭敬一样,把上师当成是普通人。对很多世间人来说,在跟上级打交道时,高兴时可以一起合作,不高兴时就可以诽谤,甚至刁难、威胁也无所谓。

但佛教中不能这样,就算你对“人”没有感觉,对“法”也要有感恩之心。因此,我们对所有上师都要恭敬,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

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

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

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这不像世间上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只要没有针锋相对,对工作没太大影响,二者怎么样都可以。

然而佛教中并非如此,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懂了吧?修道就是那么修。

懂了吧?修道就是那么修。

南怀瑾先生 

因为一切有情众生各有本识,单独每一个都是心意识起的作用;起了这个作用以后,一用就不会停止。等于我们的机械开关,譬如这个电的开关开起来,它不会停的,而且越转越快;除非我们自己去把这个开关闭掉。现在拿机械道理你就懂得修行了。所以我们这个生命开关开开,自己无始以来开开它永远在转;在转的中间你说是要想回到空的本位,回不去啊!所以修道你要求谁的方法?只有自己来。自己把原来那个地方开关一关掉,它就停掉了,不轮回不转动了;轮回就在转动,不转动就回到那个本位去了。
但是你要注意啊!现在我们修道,等于说自己当年的开关在哪里开我们摸不到了,这个开关在哪里不知道,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慢慢修吧!打坐也好、拜经也好,你去摸吧!有一天你摸到了,“啊哈!在这里!”叫做见道。见道——你把开关“噔”一关——空了,见道了。但是你开关关掉,那个机器转了几千万亿年,我们也不晓得转了多少生,像电风扇一样虽然把它停了,那个电风扇由快转到慢、慢、还在那里慢慢转。所以见道以后修道——等它慢慢转慢慢转,到最后“咔哒”那叫做顿悟,没有了、停掉了。懂了吧?修道就是那么修。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