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熱愛生活.從美開始
註:本文轉載自艾烈,文芄女生Yahoo Style 香港
英文Poem,解作詩,亦可解作美麗的東西。既然詩是美麗的東西,為甚麼詩在香港,不但不被喜愛甚至不被重視?我認為這與詩的「難讀性」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港人的主流價值觀十分簡單,他們追求快、靚、正,看看 Instagram 於網絡上大行其道便可見一斑,Instagram 是一個免費手機拍照程式,拍攝影像後,可隨意添加不同濾鏡功能以美化影像,再即時上載至 Facebook,Twitter, Flickr 等社交平台,跟友人分享生活點滴。攝影跟詩的本質很一致,同樣是藝術形式,同樣與美學有關,同樣是要耗上作者的心神及時間,方可成就出來之美物。但隨著這些數以萬計的手機程式氾濫,世人瞬間學會了無痛苦走路,隨手沾來一推「美物」,隨時輕易上傳發布。詩歌之所以無法流行起來,因為坊間沒有「好詩歌一按即成」的軟件程式啊!要練寫/閱讀詩歌,需要的不只是讀寫能力,還有「時間」、「心血」及「內涵」這東西,而這些東西是要用自己的靈魂歷練出來的。
說穿了,在藝術領域沒有對錯,只有高低。與攝影相比,詩相對是一項門檻較高的藝術,然而,同樣是以華語書寫的台灣人卻十分重視文字,甚至可以說他們很嚮往文字,隨意走到台灣街頭的一角,總會看見一些散發對人生或生活的啟發性標語。我曾經在一個小攤檔感受至深,小攤檔十分簡陋,售賣的亦是平凡白葱糖,在購買過程當中,我看見他們在檔口上展示了一篇關於描述白葱糖的小學教科書內文,閱讀過後,盛載在手裡的白葱糖已不是白葱糖,它滿載著濃濃的人情味與關愛,讓人瞬間暖上心頭。不但如此,在捷運的車廂,更可看見詩詞的發佈,而張貼的詩詞並不是出自甚麼大文豪的手筆,而是中學生詩詞比賽的得獎作品。天啊~反觀在香港的地鐵車廂,不是巨大的廣告硬照便是厭煩的廣告廣播。也許,我終於理解為甚麼有部分港人會選擇逃離熟悉的香港,移居陌生的台灣。
在香港,藝術的存在價值從來乏人問津亦缺乏推廣,直至今年11月中,我看見了一件美麗事:英國文化協會與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合辦了「詩歌電車行」,以十首來自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地著名詩人的作品布置車廂,每首詩歌以中、英對照。他們選在電車上讓詩歌進行遊走,實在是一個很浪漫的選擇,電車是港島區百年的交通工具,其慢駛速度正正讓人有一刻的小放鬆,而閱讀一首詩同樣只需一刻的時間,所選的詩詞皆沒有艱澀的詞彙。雖然我不知道有多少乘客會進行閱讀/觀賞,但是我仍十分慶幸「詩」終於能夠走進港人的生活裡,儘管展期只至2014年1月30日。
很多人認為藝術高深莫測,與我無關。然而,不論任何形式的藝術,在本旨上主要是作者抒發對自己或世界的想法及感受,從而探索美麗之根本/美麗之可能。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自己。
最後為你們送上18 世紀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作品
Auguries of Innocenc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William Blake(1757-1827)
《天真的啟示》
威廉.布萊克 (英國)
威廉.布萊克 (英國)
一粒砂裏有一個世界
一朵花裏有一個天堂
把無窮無盡握於手掌
永恆寧非是剎那時光
一朵花裏有一個天堂
把無窮無盡握於手掌
永恆寧非是剎那時光
(陳之藩譯)
圖文:艾烈
www.facebook.com/feminart
www.facebook.com/feminart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可致肝壞死 勿亂用止痛品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也許是廣告的強效宣傳太成功,只要一有頭痛或肌肉痠痛,我們都傾向服用止痛藥、使用止痛貼或止痛膏等產品。為了強效止痛或處理不同部位的痛症,不少人更會同時使用多款產品,然而本地專家表示,這種「多管齊下」的止痛方法不但有機會傷害肝臟,嚴重更可致肝臟壞死,因而提醒大眾要慎用。
文:onki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藥效滲透血液
近日,外電引述美國曾經有病人因為同時使用兩種含有非類固醇止痛抗炎成分的止痛貼及止痛藥,令身體於無意間過量吸收藥效,導致肝臟壞死。為此,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梁沛康(上圖)表示,止痛產品隨處可見,惟市民使用前未必會留心藥品的成分,亦甚少會小心分辨產品的用法及針對哪種痛症,甚至同時使用多種產品以增強藥效。梁解釋,這些觀念相當危險,因為不論是止痛藥、止痛貼或止痛膏,其藥效都會直接滲入血液中,如果在沒有仔細留意用藥分量的情況下同時使用,有機會令人體過量吸收,從而損害肝臟功能,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
分為三大類
梁沛康表示,坊間最常見的止痛產品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撲熱息痛止痛藥,具有止痛消炎的功效,常見於市面上的口服組合藥(即聲稱一次過可治瘉多種痛症的藥),近年亦多用於止痛貼類型產品。成人每日不應吸收超過四克撲熱息痛,否則有機會引起急性肝炎或肝衰竭。第二類為含有薄荷或水楊酸的止痛產品,前者感覺清涼,後者味道濃烈,兩者均具鎮痛功效,然而過量塗抹含水楊酸的產品有機會引致中毒,故藥劑師不建議大量使用,每日次數不宜超過四次。最後一種為藥力較強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口服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物須經醫生處方,而貼布或膏藥等外用產品,則可在有藥劑師駐店的藥房購得,常用於關節炎。非類固醇消炎藥對肝臟的影響更大,也會引起腸胃不適。
不應自行配搭
梁沛康續指,醫生同時處方口服和外用止痛藥物的情況十分常見,但會先行調節用量,再給予病人使用,不過由於市面上的外用止痛產品,並無清晰的使用指引,故此,市民如欲邊服藥邊配搭止痛貼或止痛膏等外用產品時,則須多加注意。「口服藥的用量指引較為清晰,但就外用藥物而言,使用的次數過多,或範圍太大都會導致過量。如果一個病人已在服用較高劑量的口服止痛藥,還再使用外用止痛貼,將會相當危險。」故此,梁沛康並不建議大家自行搭配多種止痛產品,若需要同時處理多種痛症,或需要加強藥效時,必須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
用藥宜忌
宜
1. 專家提醒大家,購買藥物時,必須留意標籤指引。現時坊間推出不少特效配方止痛藥,每粒止痛藥的撲熱息痛藥量或已超過一般認知的五百毫克,使用時須跟足指引服用。
2. 除了使用止痛產品外,還可考慮其他鎮痛方法,例如在註冊物理治療師的指引下進行物理治療,以舒緩筋腱和關節痛症,亦可以多進行游泳、瑜伽等較少傷及關節的運動來訓練肌肉,避免勞損致痛。
3. 只可以清水配止痛藥服用,如以酒、果汁等其他飲品同服,則有礙藥物溶解及影響藥效。
4. 應以「少用量、短用時」的大原則服用止痛藥。
忌
1. 由於孩童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體形,故難以估計外用產品的正確使用量;另外,一塊外用貼布可能已覆蓋了大範圍孩童皮膚的表面積,極容易令身體吸收過量藥效,絕不建議自行使用。
2. 不少組合藥都含有撲熱息痛,如傷風感冒藥、鼻敏感藥、咳嗽藥、經痛藥等,應避免同時服用兩種或以上,服藥前應先看清楚成分。
3. 含有撲熱息痛的止痛藥可空肚服用,但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則必須要飽肚時服用,否則有機會引起腸胃不適。
4. 不宜直接服用藥效較高的「特效」品種,以免攝取過量。
也許是廣告的強效宣傳太成功,只要一有頭痛或肌肉痠痛,我們都傾向服用止痛藥、使用止痛貼或止痛膏等產品。為了強效止痛或處理不同部位的痛症,不少人更會同時使用多款產品,然而本地專家表示,這種「多管齊下」的止痛方法不但有機會傷害肝臟,嚴重更可致肝臟壞死,因而提醒大眾要慎用。
文:onki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藥效滲透血液
近日,外電引述美國曾經有病人因為同時使用兩種含有非類固醇止痛抗炎成分的止痛貼及止痛藥,令身體於無意間過量吸收藥效,導致肝臟壞死。為此,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梁沛康(上圖)表示,止痛產品隨處可見,惟市民使用前未必會留心藥品的成分,亦甚少會小心分辨產品的用法及針對哪種痛症,甚至同時使用多種產品以增強藥效。梁解釋,這些觀念相當危險,因為不論是止痛藥、止痛貼或止痛膏,其藥效都會直接滲入血液中,如果在沒有仔細留意用藥分量的情況下同時使用,有機會令人體過量吸收,從而損害肝臟功能,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
分為三大類
梁沛康表示,坊間最常見的止痛產品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撲熱息痛止痛藥,具有止痛消炎的功效,常見於市面上的口服組合藥(即聲稱一次過可治瘉多種痛症的藥),近年亦多用於止痛貼類型產品。成人每日不應吸收超過四克撲熱息痛,否則有機會引起急性肝炎或肝衰竭。第二類為含有薄荷或水楊酸的止痛產品,前者感覺清涼,後者味道濃烈,兩者均具鎮痛功效,然而過量塗抹含水楊酸的產品有機會引致中毒,故藥劑師不建議大量使用,每日次數不宜超過四次。最後一種為藥力較強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口服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物須經醫生處方,而貼布或膏藥等外用產品,則可在有藥劑師駐店的藥房購得,常用於關節炎。非類固醇消炎藥對肝臟的影響更大,也會引起腸胃不適。
不應自行配搭
梁沛康續指,醫生同時處方口服和外用止痛藥物的情況十分常見,但會先行調節用量,再給予病人使用,不過由於市面上的外用止痛產品,並無清晰的使用指引,故此,市民如欲邊服藥邊配搭止痛貼或止痛膏等外用產品時,則須多加注意。「口服藥的用量指引較為清晰,但就外用藥物而言,使用的次數過多,或範圍太大都會導致過量。如果一個病人已在服用較高劑量的口服止痛藥,還再使用外用止痛貼,將會相當危險。」故此,梁沛康並不建議大家自行搭配多種止痛產品,若需要同時處理多種痛症,或需要加強藥效時,必須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
用藥宜忌
宜
1. 專家提醒大家,購買藥物時,必須留意標籤指引。現時坊間推出不少特效配方止痛藥,每粒止痛藥的撲熱息痛藥量或已超過一般認知的五百毫克,使用時須跟足指引服用。
2. 除了使用止痛產品外,還可考慮其他鎮痛方法,例如在註冊物理治療師的指引下進行物理治療,以舒緩筋腱和關節痛症,亦可以多進行游泳、瑜伽等較少傷及關節的運動來訓練肌肉,避免勞損致痛。
3. 只可以清水配止痛藥服用,如以酒、果汁等其他飲品同服,則有礙藥物溶解及影響藥效。
4. 應以「少用量、短用時」的大原則服用止痛藥。
忌
1. 由於孩童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體形,故難以估計外用產品的正確使用量;另外,一塊外用貼布可能已覆蓋了大範圍孩童皮膚的表面積,極容易令身體吸收過量藥效,絕不建議自行使用。
2. 不少組合藥都含有撲熱息痛,如傷風感冒藥、鼻敏感藥、咳嗽藥、經痛藥等,應避免同時服用兩種或以上,服藥前應先看清楚成分。
3. 含有撲熱息痛的止痛藥可空肚服用,但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則必須要飽肚時服用,否則有機會引起腸胃不適。
4. 不宜直接服用藥效較高的「特效」品種,以免攝取過量。
缺睡壞處多 假日補眠非良策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今天是聖誕節翌日,不少打工一族均會趁假期補眠休息。但有研究指出,假日補眠無法彌補因平日睡眠不足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只能減低疲勞感覺而已。精神科醫生則強調,每天有充足睡眠,對維持身體健康尤為重要,長期缺睡有機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減壽幾年!
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影響專注力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只要有數天睡眠不足,便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和血糖調節能力受損,直接影響身體各項機能,即使周末補眠,仍無法彌補因睡眠不足而引起的專注力缺乏和身體損傷。精神科醫生方日旭(上圖)表示,醫學上一直也認同此說法,認為周末補眠只是都市人無可奈何的做法,只能說「有好過無」。他說:「之前已有研究指,成年人連續七日每天只睡三至五小時,即使之後補眠三天,其專注力都無法返回正常水平。若果長期缺睡,只會令腦功能一直轉差。」
方醫生指出,睡眠是人類必須的,「睡眠讓身體恢復能量、讓腦部得到休息,亦影響着身體器官功能發展,所以必須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他表示,若果長期睡眠不足,成年人最常見的情況為專注力下降,增加工作時出錯機會,影響表現。小朋友則會影響發育,因深層睡眠期間會分泌生長激素。此外,亦會增加身體慢性發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精神飽滿便足夠
怎樣為之睡眠不足?是否一定睡八小時才算足夠?方醫生解釋,一般來說,成年人需要每天睡眠七至八小時,但亦因人而異。「有些人小時候已瞓得少,如果睡醒後精神飽滿,沒有疲累的感覺,便為之足夠,並非一定要睡足八小時。」相反,有些人睡了八小時,甚至更多時數,翌日依然感到疲累的話,便可能要找醫生作睡眠測試,檢查是甚麼原因令睡眠質素欠佳。「可能是睡眠窒息症、失眠或夜尿頻密影響,必須查找原因,以作改善。」
弊端一覽
專注力下降:身體機能未得到充分休息,日間感到疲倦,最易令人工作效率下降,容易出錯,影響工作和學習的表現。
致肥:睡眠不足時,人體會減少分泌控制食欲的荷爾蒙Leptin,同時由胃部分泌出來的Ghrelin(一種會令人食欲增加的荷爾蒙)會增多,所以容易導致肥胖。
增患心血管病風險:有研究指,長期每晚睡少於六小時,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
何謂優質睡眠?
晚上要有優質睡眠,除了講求時間長短,亦講求質素。方醫生指出,成年人每天一般需要七至八小時睡眠時間,而這八小時的睡眠是否優質,亦要視乎以下情況:
真正入睡:睡在牀上的時間,至少有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時間是真正睡着的,有些人躺在牀上久不能入眠,即使睡在牀上八小時,也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質素。
合理睡眠周期:人體進入睡眠狀態後,會進入發夢期、淺層睡眠和深層睡眠階段,三階段周期不斷重複。在整個睡眠過程中,深層睡眠應該約佔百分之二十的時間、發夢期約佔百分之二十五,其餘時間應該是淺層睡眠。如果進入深層睡眠的時間太少,便得不到良好的休息。
■深層睡眠不足,有機會損害記憶力。
■睡前打機或上網或會影響睡眠質素。
■睡眠不足亦會引致肥胖。
■有研究指出,白天多接觸陽光,有利晚上休眠。
■自行服用安眠藥入睡,有機會造成依賴,甚至上癮。
■咖啡、濃茶中的咖啡因均會引致失眠。
今天是聖誕節翌日,不少打工一族均會趁假期補眠休息。但有研究指出,假日補眠無法彌補因平日睡眠不足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只能減低疲勞感覺而已。精神科醫生則強調,每天有充足睡眠,對維持身體健康尤為重要,長期缺睡有機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減壽幾年!
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影響專注力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只要有數天睡眠不足,便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和血糖調節能力受損,直接影響身體各項機能,即使周末補眠,仍無法彌補因睡眠不足而引起的專注力缺乏和身體損傷。精神科醫生方日旭(上圖)表示,醫學上一直也認同此說法,認為周末補眠只是都市人無可奈何的做法,只能說「有好過無」。他說:「之前已有研究指,成年人連續七日每天只睡三至五小時,即使之後補眠三天,其專注力都無法返回正常水平。若果長期缺睡,只會令腦功能一直轉差。」
方醫生指出,睡眠是人類必須的,「睡眠讓身體恢復能量、讓腦部得到休息,亦影響着身體器官功能發展,所以必須有足夠的睡眠時間。」他表示,若果長期睡眠不足,成年人最常見的情況為專注力下降,增加工作時出錯機會,影響表現。小朋友則會影響發育,因深層睡眠期間會分泌生長激素。此外,亦會增加身體慢性發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
精神飽滿便足夠
怎樣為之睡眠不足?是否一定睡八小時才算足夠?方醫生解釋,一般來說,成年人需要每天睡眠七至八小時,但亦因人而異。「有些人小時候已瞓得少,如果睡醒後精神飽滿,沒有疲累的感覺,便為之足夠,並非一定要睡足八小時。」相反,有些人睡了八小時,甚至更多時數,翌日依然感到疲累的話,便可能要找醫生作睡眠測試,檢查是甚麼原因令睡眠質素欠佳。「可能是睡眠窒息症、失眠或夜尿頻密影響,必須查找原因,以作改善。」
弊端一覽
專注力下降:身體機能未得到充分休息,日間感到疲倦,最易令人工作效率下降,容易出錯,影響工作和學習的表現。
致肥:睡眠不足時,人體會減少分泌控制食欲的荷爾蒙Leptin,同時由胃部分泌出來的Ghrelin(一種會令人食欲增加的荷爾蒙)會增多,所以容易導致肥胖。
增患心血管病風險:有研究指,長期每晚睡少於六小時,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
何謂優質睡眠?
晚上要有優質睡眠,除了講求時間長短,亦講求質素。方醫生指出,成年人每天一般需要七至八小時睡眠時間,而這八小時的睡眠是否優質,亦要視乎以下情況:
真正入睡:睡在牀上的時間,至少有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時間是真正睡着的,有些人躺在牀上久不能入眠,即使睡在牀上八小時,也不能擁有良好的睡眠質素。
合理睡眠周期:人體進入睡眠狀態後,會進入發夢期、淺層睡眠和深層睡眠階段,三階段周期不斷重複。在整個睡眠過程中,深層睡眠應該約佔百分之二十的時間、發夢期約佔百分之二十五,其餘時間應該是淺層睡眠。如果進入深層睡眠的時間太少,便得不到良好的休息。
■深層睡眠不足,有機會損害記憶力。
■睡前打機或上網或會影響睡眠質素。
■睡眠不足亦會引致肥胖。
■有研究指出,白天多接觸陽光,有利晚上休眠。
■自行服用安眠藥入睡,有機會造成依賴,甚至上癮。
■咖啡、濃茶中的咖啡因均會引致失眠。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饑餓遊戲」新戰場
註:本文轉載自世界時事雜誋,Yahoo新聞
由美國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饑餓遊戲》,講述統治者以資源分配和各種政治手段來控制人民、鞏固權力。在現實中,要解決「饑餓」問題則需仰賴資源分配和政治手段。但你可能沒有料到,如何掠奪各種社會福利和資源,已經成為現實中另一場「饑餓遊戲」。
經濟不景,美國國會大筆刪減食物券的支出,是食物券推出五十年以來,最大幅的刪減。從十一月開始,美國有約4千8百萬人領取到的食物券平均減少了7%,而且預計稍後可能會有進一步下調。
《華盛頓郵報》十二月中刊出一個專題報導,追蹤一個領取食物券的單親媽媽一個月的生活。這個有六個孩子的單親媽媽目前與五個11至22歲的兒女一起生活,住在華盛頓市政府補助月租139元的四房房屋中,每月靠領取各種津貼維生。從報導可以看到,每月290元的食物券確實不夠供應一家六口所需,所以食物券減少至246元,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在報導中看到,當孩子連禦寒衣物都不足夠時,卻有新球鞋,而她與22歲女兒有一部共用的手機,每天煙不離手,卻從來沒有想過省下這些錢用來購買食物。這位單親媽媽說,她媽媽也是靠食物券養大14個孩子,而她面對刪減的對策是將兩個已經可以夠年齡獨立申請各種低收入補貼的孩子推出來,登記領取食物券。當她女兒不想這樣過下去時,她理直氣壯地告訴女兒,她們既不偷、也非行乞,只是盡其所能生存下去。
這篇報導中的個案並非特例,美國確實有不少領取低收入補貼人士是因為補貼足夠應付生活而不願外出工作。報導中的單親媽媽已經將如何盡量領取政府補助和其他私人機構的救濟當作一場勇敢求生的「饑餓遊戲」,根本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美國政府要徹底解決饑餓問題,只提供食物券並不足夠。提供教育、灌輸正確觀念,設立諮詢和支援、協助就業,為基層提供幼兒服務和住屋,缺一不可。一刀切的政策只是預算案上的數字遊戲,如何為政策把關,將資源運用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往往是最大的難題,也是政府需要付出的實際行動。
同樣,香港面對人口結構改變所帶來的種種資源分配問題,如果港府未作出全盤考量,就試圖以一刀切政策來暫堵漏洞,無疑是在資源不足、民怨不絕的社會中,開闢另一個《饑餓遊戲》的戰場,挑戰人性和道德的底線。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善心食堂也可成連鎖
註:本文轉載自陳貝瓊文,記者也很伽利略,Yahoo 新聞香港
非常欽佩明哥等幾位出錢出力送飯給有需要者的善長, 如果這些善心食堂, 能夠在多些地方開分店, 受惠的人就可更多。美國有善心餐廳, 開業一年就可擴充成全國連鎖。
食客在這餐廳用餐後, 自行決定捐錢多少, 直接把錢投進捐款箱, 餐牌上有各款食物、飲料的建議捐款;有需要者大可食完就走。
為免有人會濫食,餐廳規定每人每日只可免費用餐一次。
任食客付餐費作捐款, 我在香港一家佛堂試過他們提供的素食, 但很快就結束營業。
美國這家Panera Cares Café 一零年在聖路易市開業, 一年後因為營運成功,收回成本之餘, 還可擴充到其他五個城市。負責人說, 大概兩成食客會捐出比建議捐款高的餐資, 另有兩成會捐少於建議額, 當中有些沒捐錢食完就走, 最多食客是捐出和餐廳建議相若的金額。
“有需要人士領取免費食物, 也可以有尊嚴的。”負責人說, 餐廳內捐錢的和受助的一起用餐, 享用相同的食物和服務。
餐廳有很多熟客, 有些人手頭較充裕時, 會付出多些餐資, 但當自己沒太多錢時, 就會給少一點。
他們最新近在波士頓的政府總部附近開分店, 那裡租金雖然高, 但他們認為, 可以吸引更多收入較高的人士, 他們或會捐出更多善款。
除了讓有需要人士免費用餐,餐廳還捐出大量賣不去的面包、糕餅給其他慈善機構。
非常欽佩明哥等幾位出錢出力送飯給有需要者的善長, 如果這些善心食堂, 能夠在多些地方開分店, 受惠的人就可更多。美國有善心餐廳, 開業一年就可擴充成全國連鎖。
食客在這餐廳用餐後, 自行決定捐錢多少, 直接把錢投進捐款箱, 餐牌上有各款食物、飲料的建議捐款;有需要者大可食完就走。
為免有人會濫食,餐廳規定每人每日只可免費用餐一次。
任食客付餐費作捐款, 我在香港一家佛堂試過他們提供的素食, 但很快就結束營業。
美國這家Panera Cares Café 一零年在聖路易市開業, 一年後因為營運成功,收回成本之餘, 還可擴充到其他五個城市。負責人說, 大概兩成食客會捐出比建議捐款高的餐資, 另有兩成會捐少於建議額, 當中有些沒捐錢食完就走, 最多食客是捐出和餐廳建議相若的金額。
“有需要人士領取免費食物, 也可以有尊嚴的。”負責人說, 餐廳內捐錢的和受助的一起用餐, 享用相同的食物和服務。
餐廳有很多熟客, 有些人手頭較充裕時, 會付出多些餐資, 但當自己沒太多錢時, 就會給少一點。
他們最新近在波士頓的政府總部附近開分店, 那裡租金雖然高, 但他們認為, 可以吸引更多收入較高的人士, 他們或會捐出更多善款。
除了讓有需要人士免費用餐,餐廳還捐出大量賣不去的面包、糕餅給其他慈善機構。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願取非理虧,勝利供奉他
<修心八頌>裡面介紹個四句偈:「於我因妒嫉,他人責謗等,願取非理虧,勝利供奉他。
意思是:自己沒有任何過失,他人卻因嫉妒而對我非理責罵,毁謗等等,即使如此,我也不据理力爭,不僅甘願接受這種無理對待,並且將利益與勝利供奉他人,讓對方享用。
達賴啦嘛是如此開示這四句份偈:我們難以修心的一種對境是,當自己具真心誠意,卻無原委、或者只是以一點點理由而被虛構或偏執,以此對自己作指責、誣陷。像這樣,如果以世間高尚道德來說的話,自己並沒有過錯,卻被他人批判指責時,確實是不道德的,自己有理,對方無理,依法是可以理論的。
但是,修心的修行者卻不會這樣做,不論他人對自己做了多少責罵毁謗等,對這些全部都會承受起來。利益勝利歸於他人,虧損衰敗自己承接,就是「願取非理虧,勝利供奉他」所說。
有個佛門故事是提到一廣欽老和尚,當年他由深山回到大陸承天襌寺,工程有種種困難,大家要自己挑二,搬傳,什至工作到全身泡在泥水裡面,有一天多位法師來到工地,他被叫來充當翻繹,一方丈就說:你們看!我們全承天寺,就是這個人最會做表面工作!你們看看,他弄得全身都是泥巴,就是要讓人說他工作辛苦認真!大家聽方丈一說,沒有人不信,有人就對廣欽說,做表面工作不好喲!廣欽就馬生向大家跪下來。說:是的,弟子是做表面工作,弟子會纖悔改過。
這就是大修行人的「忍辱神通」表現!修心殊不簡單!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黙書的真義
註:本文轉載自木羽飛,與童同行,Yahoo 新聞香港
如果有個搞瘋爸媽排行榜,默書,肯定名列三甲。
最近便從朋友處聽到一則關於孩子默書的「慘事」。九龍區某直資名校,小一課堂,老師派發默書簿,竟對全班孩子說:「因為今次默書不是全班一百分,所以,大家都無禮物。」
這手段,我認為用惡毒來形容,也不為過。
可以想像,在這種競爭性極大的小學,或許,班上沒拿一百分的同學,只小貓三幾隻。被老師這麼一說,間接負以「累街坊」之名,在同班同學中一定不好過。即使今趟考得一百分的同學,也會害怕下回失手「累街坊」,壓力之巨大,已超越小一孩子應該承受的。
今天當爸媽,我們都應把一條問題記掛在心──究竟為了什麼?
默書,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有一對好朋友,他們都是很盡責、很愛孩子的爸媽。孩子升上小二後,第一次英文背默,本來已在家背得滾瓜爛熟了,真正上場時卻竟然在背默部份交白卷。友人看見默書簿上那個大交叉,不由分說就嘩啦啦的鬧個不停,然後,好不容易冷靜下來尋找死因,才知道原來孩子聽不懂老師請她開始背默的指令,於是,又來了一輪「特訓」,確保下回無論老師怎樣說,孩子都能聽得懂。
我倒為孩子心痛了,問友人,其實孩子全懂得背默?友人點頭。我再問,那你有沒有想過,要她默書,究竟是為着什麼?友人無言。
大女兒上星期中文考默,溫習範圍非常廣,包括五課課文及三十多個生詞。她放學回家已四時多了,扣除沖涼食飯如廁等時間,溫習時數最多三小時。我那晚放工回來已是八時了,只重點請她再寫一寫那些常錯字,便陪她上床睡覺了。
那晚孩子都睡了,我坐在廳中休息,翻看女兒班家長們的群組通話,才知一些家長竟要孩子一口氣默完整個考試範圍。我再看看那五課課文,要是你要我抄寫一次,我都要舉手投降了,而他們只是七歲的孩子呢!
寫字,今天不懂,明天要是多寫多用,就懂了。況且在老師的紅筆之下,只要那個「口」字沒關好;又或木字多了一勾,都「盛惠」五分了,這種差池,誰人沒有呢?默書一百分,可以是孩子努力的目標,但若成為了家長老師的「合理期望」,那似乎就不合理了。
頁碼
上一頁 早睡早起必修班把你最差的給孩子 下一頁
顧及別人的生活態度
本文轉載自張嘉雯文,Yahoo 新聞香港
趁節日選禮物、生日設計賀卡、旅行買手信互送等的心意,讓孩子在生活中這些「識做」的行為,培養出懂事有情的態度。這其實很簡單易做,只要父母先做個榜樣,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孩子負責做就成了。
這行為重要嗎?十七歲的大男孩不是送我甚麼貴重的東西,卻是物輕情義重、令人窩心的紫菜一包;十八歲的女孩,實習完給同事送上自製的曲奇餅,大家都讚她乖巧,給上司和同事留下了好印象。
孩子他日踏足社會工作,出的第一份糧,會給父母送上小小心意,無論那是多少,即使只是一百元,父母都會感安慰,但並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會「識做」,皆因這種懂事有情的生活態度,並不是人人都擁有。孩子要在懂事有情的生活態度下成長,長大獨立後才會延續這種生活態度。
這種不會只懂自己顧自己,而是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不會只接收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還會付出感恩和行動的年輕人,是愈來愈多還是愈來愈少,就要看父母是否有替孩子建立起這種生活態度在先了。
二十一世紀的賭博和濫藥問題
註:本文轉載自香港精神科瞖學院
黃賭毒是人類社會的長期問題,今年五月美國精神科學會出版了最新的第五版精神科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把賭博和濫藥問題都歸納在「濫藥及成癮問題」。賭博和濫藥問題人士可以說是「無樣睇」,無分職業和性別,濫藥人士可以是一般的中學生,父母眼中的乖仔乖女,再不一定是以往大眾典型印象中骨瘦如柴的吸毒者,爛賭而欠下巨債的可以是在職人士,亦有一般家庭主婦,當賭博和濫藥問題被揭發後,親戚朋友的反應往往是「真係估唔到喺佢」等錯愕的反應。不要以為伴侶或兒女長期在視線範圍內便安全,由於科技先進,伴侶或子女可用智能手機與毒販接觸,亦可在網上進行投注賭博,所以單靠外在的監督是很難完全杜絕賭博和濫藥的禍害。
由於患者越來越隱藏,家人、社工和輔導員不容易識別出需要協助的人士。有濫藥個案服食毒品後出現神智不清、語無論次、情緒問題或思覺失調等症狀,家人才發現濫藥問題;病態賭徒則因欠債或情緒問題而被家人揭發賭博問題,個別病態賭博個案是因犯下非法行為,例如偽造、欺詐、盜竊或挪用資金去賭博,東窗事發被拘捕才揭發出來。
若發現家人出現濫藥或病態賭博,應該什麼辦?社會有機構提供戒毒戒賭熱線服務,家人或患者可先致電求助,需要時可約見社工面談和進行輔導,嚴重個案示可轉介心理治療師提供心理治療,盡快協助求助人士正視問題和重整人生。輔導員和心理治療師會以賭博和濫藥問題為切入點,進一步了解其成因,例如生活壓力大、性格較衝動、受心癮驅使、父母過份愛護、家庭缺乏温暖、受朋輩影響、追求身分認同等。若患者出現明顯抑鬱、焦慮或思覺失調病徵,只要接受適當藥物治療,情況便會改善。
圖片:Getty Images
黃賭毒是人類社會的長期問題,今年五月美國精神科學會出版了最新的第五版精神科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把賭博和濫藥問題都歸納在「濫藥及成癮問題」。賭博和濫藥問題人士可以說是「無樣睇」,無分職業和性別,濫藥人士可以是一般的中學生,父母眼中的乖仔乖女,再不一定是以往大眾典型印象中骨瘦如柴的吸毒者,爛賭而欠下巨債的可以是在職人士,亦有一般家庭主婦,當賭博和濫藥問題被揭發後,親戚朋友的反應往往是「真係估唔到喺佢」等錯愕的反應。不要以為伴侶或兒女長期在視線範圍內便安全,由於科技先進,伴侶或子女可用智能手機與毒販接觸,亦可在網上進行投注賭博,所以單靠外在的監督是很難完全杜絕賭博和濫藥的禍害。
由於患者越來越隱藏,家人、社工和輔導員不容易識別出需要協助的人士。有濫藥個案服食毒品後出現神智不清、語無論次、情緒問題或思覺失調等症狀,家人才發現濫藥問題;病態賭徒則因欠債或情緒問題而被家人揭發賭博問題,個別病態賭博個案是因犯下非法行為,例如偽造、欺詐、盜竊或挪用資金去賭博,東窗事發被拘捕才揭發出來。
若發現家人出現濫藥或病態賭博,應該什麼辦?社會有機構提供戒毒戒賭熱線服務,家人或患者可先致電求助,需要時可約見社工面談和進行輔導,嚴重個案示可轉介心理治療師提供心理治療,盡快協助求助人士正視問題和重整人生。輔導員和心理治療師會以賭博和濫藥問題為切入點,進一步了解其成因,例如生活壓力大、性格較衝動、受心癮驅使、父母過份愛護、家庭缺乏温暖、受朋輩影響、追求身分認同等。若患者出現明顯抑鬱、焦慮或思覺失調病徵,只要接受適當藥物治療,情況便會改善。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攝影治療法助中風病人
註:本文轉載自醫院管理局文
「攝影治療法」助中風病人
拿著數碼相機、又或者智能電話拍照又或者「自拍」,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對於中風、肢體殘障病人來說卻並不簡單。醫管局轄下的舂磡角慈氏護養院職業治療部去年底引入「攝影治療法」,教導病人基本攝影技巧,一方面可以讓他們用快門捕捉生活中的美好,表達情感並分享所思所想,同時可以鍛煉手腳本的靈活度。
舂磡角慈氏護養院一級職業治療師(部門主管)許秀珊指出,醫護人員在院內二百多名輪椅人士中,邀請了十多位精神狀態穩定、單手功能良好者參加「攝影治療」小組。小組成員平均52歲,參加的病友會先上四堂數碼攝影課,先了解及學習攝影的基本知識及技術,然後職業治療師會帶領他們到不同地方攝影,希望透過攝影這個渠道分享他們心中所想。
拍攝的內容包括病友在院內的生活、組員互拍肖象照、自由發揮三部分,讓病友透過攝影道出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另外,職業治療師亦會指導組員製作相架、相簿,並讓組員分享作品,透過照片講述自己的故事。組員通過分享可提升表達能力,如治療師發現他們在負面情緒會即時跟進。參加小組後的調查發現,組員對活動滿意度達90%,心理健康及開心指數亦有提高。
另外,攝影活動有助鼓勵組員活動手腳,亦是算是一種鍛煉,成員的身體技能平均增加30%。院方去年更邀請組員幫手拍攝聖誕集體照,以增加他們的自信,調查亦顯示組員的自我效能感增加了20%。
舂磡角慈氏護養院正研究開展第二輪「攝影治療小組」活動,院方更會引入平板電腦當作相機之用,平板電腦的顯示屏大,只需輕碰畫面就能拍照,讓視力較差、手指功能不太靈活的病友都可以享受攝影的樂趣。新一輪活動除會提高攝影技巧外訓練外,還將讓病友製作生命相簿,並製作相片心意卡送給院友家人。
「攝影治療法」助中風病人
拿著數碼相機、又或者智能電話拍照又或者「自拍」,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對於中風、肢體殘障病人來說卻並不簡單。醫管局轄下的舂磡角慈氏護養院職業治療部去年底引入「攝影治療法」,教導病人基本攝影技巧,一方面可以讓他們用快門捕捉生活中的美好,表達情感並分享所思所想,同時可以鍛煉手腳本的靈活度。
舂磡角慈氏護養院一級職業治療師(部門主管)許秀珊指出,醫護人員在院內二百多名輪椅人士中,邀請了十多位精神狀態穩定、單手功能良好者參加「攝影治療」小組。小組成員平均52歲,參加的病友會先上四堂數碼攝影課,先了解及學習攝影的基本知識及技術,然後職業治療師會帶領他們到不同地方攝影,希望透過攝影這個渠道分享他們心中所想。
拍攝的內容包括病友在院內的生活、組員互拍肖象照、自由發揮三部分,讓病友透過攝影道出心中難以言喻的情感。另外,職業治療師亦會指導組員製作相架、相簿,並讓組員分享作品,透過照片講述自己的故事。組員通過分享可提升表達能力,如治療師發現他們在負面情緒會即時跟進。參加小組後的調查發現,組員對活動滿意度達90%,心理健康及開心指數亦有提高。
另外,攝影活動有助鼓勵組員活動手腳,亦是算是一種鍛煉,成員的身體技能平均增加30%。院方去年更邀請組員幫手拍攝聖誕集體照,以增加他們的自信,調查亦顯示組員的自我效能感增加了20%。
舂磡角慈氏護養院正研究開展第二輪「攝影治療小組」活動,院方更會引入平板電腦當作相機之用,平板電腦的顯示屏大,只需輕碰畫面就能拍照,讓視力較差、手指功能不太靈活的病友都可以享受攝影的樂趣。新一輪活動除會提高攝影技巧外訓練外,還將讓病友製作生命相簿,並製作相片心意卡送給院友家人。
讓小朋友互送禮物
註:本文轉載自張嘉雯,晴報
又到聖誕,孩子的禮物準備好了沒有?給物質豐富的孩子準備聖誕禮物很頭痛,因為他們甚麼都有。怕送了他們也不會有用,可讓小朋友互送禮物,讓他們去探討對方的心意,還可以培養孩子懂事「識做」的態度。
選禮物時,孩子會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上眼的先是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才會想想對方平日的喜好,再想想是否已曾在對方家裏見過。孩子比我們更能觸摸到孩子的心意,大家互送驚喜就最好不過了。
此外,現代人生育少,形成親戚也愈來愈少,讓孩子習慣互送對方禮物,便能令關係持續發展,不用父母趁過節時才為孩子們做橋樑。讓他們過節時互相問好,生日時互相送禮,從而學懂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長大後互相扶持。
這習慣先由父母做起,送禮物、賀生日或旅行時買回來的手信,都是可讓孩子參與和學習怎樣做的機會。由學着做到負責做,到他們有情地「識做」,便算是成功了。
一個17歲的男孩,自己去完旅行回來給我送上紫菜一包,多可愛;一個18歲的女孩,實習完給同事送上親自製作的曲奇餅,多有情。習慣一旦養成便不用父母提示,是懂事「識做」,是父母能給孩子的一份好禮物——不會只是接收,而是要懂得付出。(二之一)
又到聖誕,孩子的禮物準備好了沒有?給物質豐富的孩子準備聖誕禮物很頭痛,因為他們甚麼都有。怕送了他們也不會有用,可讓小朋友互送禮物,讓他們去探討對方的心意,還可以培養孩子懂事「識做」的態度。
選禮物時,孩子會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上眼的先是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才會想想對方平日的喜好,再想想是否已曾在對方家裏見過。孩子比我們更能觸摸到孩子的心意,大家互送驚喜就最好不過了。
此外,現代人生育少,形成親戚也愈來愈少,讓孩子習慣互送對方禮物,便能令關係持續發展,不用父母趁過節時才為孩子們做橋樑。讓他們過節時互相問好,生日時互相送禮,從而學懂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長大後互相扶持。
這習慣先由父母做起,送禮物、賀生日或旅行時買回來的手信,都是可讓孩子參與和學習怎樣做的機會。由學着做到負責做,到他們有情地「識做」,便算是成功了。
一個17歲的男孩,自己去完旅行回來給我送上紫菜一包,多可愛;一個18歲的女孩,實習完給同事送上親自製作的曲奇餅,多有情。習慣一旦養成便不用父母提示,是懂事「識做」,是父母能給孩子的一份好禮物——不會只是接收,而是要懂得付出。(二之一)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瞓晏覺是樣好東西
本文轉載自羅健熙文,生活慢拍,Yahoo 新聞香港
香港人是出了名的勤奮,不論是工作時數、OT時數,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同一時候,那些沒這麼勤力的國家和地區,如法國、瑞士、澳洲等,工作時間比香港要短得多,但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卻是和香港不相伯仲。我很疑惑,做又做得多,產出卻又沒怎樣增長,是不是代表香港人的工作效率太低了?
我傾向相信不是,只是每個人的專注力和效率都有個極限,無止境地增長工作時間只會弄巧反拙,香港人過份勤奮的工作狀態正是如此。
有時候,很想試試把自己議員辦事處的午膳時間延長45分鐘,讓同事飯後可以在座位上攤著來個短短的午睡,然後才起身工作。反正午飯後都是飯氣攻心,難以專心工作,為何不可以讓他們好好地睡一覺,睡醒後的工作效率可能更好呢?
當然,暫時都未能落實,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社會的壓力。香港人看見別人午睡,不是羨慕或妒忌,反是覺得憤怒,覺得他太懶惰了,怎能夠在工作中間停下來午睡這樣奢侈?!讓居民看見我的議員辦事處在午飯後竟然還有午睡時間,他們也許同樣覺得,這個議員也未免太懶散、不夠勤力為社區服務了。
午睡,不知在甚麼時候開始被沾污了,成了懶惰的代名詞了。
今天我要為它正正名,不能夠容許這種污名延續下去。
拿破崙、邱吉爾、約翰甘迺迪、戴卓爾夫人、列根、克林頓、愛迪生、愛恩斯坦──以上這堆人的共通點是,他們都喜歡短睡片刻去令自己思維更清晰;邱吉爾更說,人類在午飯與晚飯間必須要睡一覺,午睡是不容妥協的。不要以為我只是拿這些名人來壓你,其實很多研究都已經證明,短暫的睡眠對人類身體有很大幫助。
*有研究證實,小睡60分鐘可以加強警覺性達10小時;
*又有研究證明,飛機師在飛行期間小睡26分鐘,整體表現改善34%、警覺性增強54%;
*2007年,哈佛大學專家進行研究,指出每星期小睡三天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大幅減少37%;
*2002年,哈佛大學另一研究指出,30分鐘的小睡可將人的工作效率提升至像每天剛剛上班時一般。
很神奇,對不對?
所以,瞓晏覺是樣好東西。為了社會和個人發展,人人都應該瞓晏覺。
圖片:羅健熙
香港人是出了名的勤奮,不論是工作時數、OT時數,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同一時候,那些沒這麼勤力的國家和地區,如法國、瑞士、澳洲等,工作時間比香港要短得多,但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卻是和香港不相伯仲。我很疑惑,做又做得多,產出卻又沒怎樣增長,是不是代表香港人的工作效率太低了?
我傾向相信不是,只是每個人的專注力和效率都有個極限,無止境地增長工作時間只會弄巧反拙,香港人過份勤奮的工作狀態正是如此。
有時候,很想試試把自己議員辦事處的午膳時間延長45分鐘,讓同事飯後可以在座位上攤著來個短短的午睡,然後才起身工作。反正午飯後都是飯氣攻心,難以專心工作,為何不可以讓他們好好地睡一覺,睡醒後的工作效率可能更好呢?
當然,暫時都未能落實,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社會的壓力。香港人看見別人午睡,不是羨慕或妒忌,反是覺得憤怒,覺得他太懶惰了,怎能夠在工作中間停下來午睡這樣奢侈?!讓居民看見我的議員辦事處在午飯後竟然還有午睡時間,他們也許同樣覺得,這個議員也未免太懶散、不夠勤力為社區服務了。
午睡,不知在甚麼時候開始被沾污了,成了懶惰的代名詞了。
今天我要為它正正名,不能夠容許這種污名延續下去。
拿破崙、邱吉爾、約翰甘迺迪、戴卓爾夫人、列根、克林頓、愛迪生、愛恩斯坦──以上這堆人的共通點是,他們都喜歡短睡片刻去令自己思維更清晰;邱吉爾更說,人類在午飯與晚飯間必須要睡一覺,午睡是不容妥協的。不要以為我只是拿這些名人來壓你,其實很多研究都已經證明,短暫的睡眠對人類身體有很大幫助。
*有研究證實,小睡60分鐘可以加強警覺性達10小時;
*又有研究證明,飛機師在飛行期間小睡26分鐘,整體表現改善34%、警覺性增強54%;
*2007年,哈佛大學專家進行研究,指出每星期小睡三天的人,死於心臟病的機會大幅減少37%;
*2002年,哈佛大學另一研究指出,30分鐘的小睡可將人的工作效率提升至像每天剛剛上班時一般。
很神奇,對不對?
所以,瞓晏覺是樣好東西。為了社會和個人發展,人人都應該瞓晏覺。
「好抵後生仔」 與 「捱麥記女友」
註:本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民生「語出經民」,Yahoo 新聞
圖片:Getty Images
反覆咀嚼兩篇博文,主題與年青人欠缺出路不無關係。前者以中年管理層誇張的自白,諷刺資歷較淺的年輕人如何受剝削,後者則講述向上流動無望之餘,期望至少覓得知己同甘共苦。有人認為兩篇文章內容寫實,因而引起廣泛共鳴;亦有人批評,文章大受歡迎,反映現今年青人不求上進,甘於「捱死一世」,但又終日埋怨社會不公。這場「世代之爭」,由網內到網外也鬧得不可開交。
對於年青人出路窄、上位難,長年研究「世代問題」的呂大樂教授有其一番見解,他指以往年輕中產踏入30歲前後已進入穩定期,職場位置開始鞏固,可粗略預算未來人生,但現在年輕人的整個人生與職業歷程,延後了大概5年,不少年輕人認為距離踏入穩定期,仍然遙遙無期。這大概是年青人不安和無望的源頭,他們並非沒有向上流動機會,而是不知要等待多久才能晉身中產,才有機會置業安居、成家立業。
香港被譽為國際都會,但中產比例卻只有三成左右,與發達經濟體系的平均五成水平有明顯距離。年輕人即使有幸成為中產,還要面對「向下流」的危機。事實上,身邊不少年青人,仍具備香港人拼搏上進的特質,只是因為種種原因,比上一代有更大的不安感。
「世代之爭」,不論身處任何年代,總是難分難解,但作為政府,面對年青人升學出路狹窄,中產承受沉重壓力,即使不能提出解決辦法,也應有改善措施。畢竟這些都是市民極為關心、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例如,政府可考慮注資20億元,成立「青年創業園」基金,為年青人提供低息貸款協助創業;以4億元成立獎學金,資助1千名傑出學生就讀本地專上院校,並安排海外交流及實習機會。
香港需要一套完整的支援青年政策,如何加強工商界的參與角色,促進新創企業與現有企業的互助,建立合作、營運網絡,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用小費去改變世界的力量
註:本文轉載自世界時事雜誌,Yahoo 新聞香港
如果你沒有誠哥的財力,也沒有明哥的魄力,可以如何令世界變得更好?
有人消費158元卻寫上13,100元小費,信用咭公司會照付嗎?做出這種事的人是瘋子嗎?抑或另有目的?很多人心目中都有這些疑問。在過去三個月,美國好幾個城市都出現同類事件,小費的金額從500美元至過萬美元不等,累計已經超過6萬美元。根據受惠侍應的描述,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打扮得體、友善有禮、不願透露姓名,也沒有解釋付出巨額小費的原因。這些人除了付出鉅額小費,還會在帳單上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和@ Tips For Jesus(為耶穌而付的小費)。但其中一位大豪客就表明,Tips For Jesus只是順手拈來,他的行動並不存在任何宗教因素。
自從九月Tips For Jesus的新聞傳出以後,許多人都在追查誰是這位大豪客。在Instagram上有一個@Tips For Jesus網頁,上載了這些帳單的照片,從字跡來看,這些大豪客並不是同一個人,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身份可以確認。直至十二月初,有一位紐約餐廳侍應認出其中一位Tips For Jesus豪客是前PAYPAL副總裁Jack Selby,這位青年才俊對記者的查詢不予回應,但在自己的Facebook上貼上@ Tips For Jesus的連結。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參與Tips For Jesus行動的不只一人,因為同一天在墨西哥有另一位Tips For Jesus豪客出現。辜勿論這些行動背後的動機,但可以肯定的是善行是可以感染其他人。網絡上對這些事件的討論不斷發酵,除了不少人打趣說要改行當侍應外,也有不少人分享類似的事件。其中一個人說,他每天上班要付1美元的過橋費,有一天收費員告訴他,前一輛車的車主已經替他和後面四輛車付了過橋費,這件好事讓他的心情好起來;此後,他每過一段日子過橋時就會為後面的車付費,希望能帶給別人好心情。在網上討論中,有不少人質疑這些豪客並沒有幫助到最有需要的人,但更多人肯定這種對陌生人付出的行動,有人因此立志在能力範圍內經常為陌生人送上善意。
或許是聖誕將至,令我想起了一套八十年代的電影《Scrooged (衰鬼波士)》,此片由狄更斯小說《Christmas Carol(聖誕頌歌)》改編,最後經典一幕唱出的《Put a little love in your heart》正道盡一點善意所能發揮的感染力──只要每天心存善意,對旁人伸出援手,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黎育莊 自由撰稿人
美國華盛頓
圖片:Getty Images
如果你沒有誠哥的財力,也沒有明哥的魄力,可以如何令世界變得更好?
有人消費158元卻寫上13,100元小費,信用咭公司會照付嗎?做出這種事的人是瘋子嗎?抑或另有目的?很多人心目中都有這些疑問。在過去三個月,美國好幾個城市都出現同類事件,小費的金額從500美元至過萬美元不等,累計已經超過6萬美元。根據受惠侍應的描述,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打扮得體、友善有禮、不願透露姓名,也沒有解釋付出巨額小費的原因。這些人除了付出鉅額小費,還會在帳單上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話語和@ Tips For Jesus(為耶穌而付的小費)。但其中一位大豪客就表明,Tips For Jesus只是順手拈來,他的行動並不存在任何宗教因素。
自從九月Tips For Jesus的新聞傳出以後,許多人都在追查誰是這位大豪客。在Instagram上有一個@Tips For Jesus網頁,上載了這些帳單的照片,從字跡來看,這些大豪客並不是同一個人,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身份可以確認。直至十二月初,有一位紐約餐廳侍應認出其中一位Tips For Jesus豪客是前PAYPAL副總裁Jack Selby,這位青年才俊對記者的查詢不予回應,但在自己的Facebook上貼上@ Tips For Jesus的連結。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參與Tips For Jesus行動的不只一人,因為同一天在墨西哥有另一位Tips For Jesus豪客出現。辜勿論這些行動背後的動機,但可以肯定的是善行是可以感染其他人。網絡上對這些事件的討論不斷發酵,除了不少人打趣說要改行當侍應外,也有不少人分享類似的事件。其中一個人說,他每天上班要付1美元的過橋費,有一天收費員告訴他,前一輛車的車主已經替他和後面四輛車付了過橋費,這件好事讓他的心情好起來;此後,他每過一段日子過橋時就會為後面的車付費,希望能帶給別人好心情。在網上討論中,有不少人質疑這些豪客並沒有幫助到最有需要的人,但更多人肯定這種對陌生人付出的行動,有人因此立志在能力範圍內經常為陌生人送上善意。
或許是聖誕將至,令我想起了一套八十年代的電影《Scrooged (衰鬼波士)》,此片由狄更斯小說《Christmas Carol(聖誕頌歌)》改編,最後經典一幕唱出的《Put a little love in your heart》正道盡一點善意所能發揮的感染力──只要每天心存善意,對旁人伸出援手,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世界可以變得更好。
黎育莊 自由撰稿人
美國華盛頓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毒品奪去的天使
註:本文轉載自世界時亊雜誌
2013年7月21日12時45分,英國牛津單親媽媽Anne-Marie Cockburn喜滋滋地傳短訊告訴女兒下星期的布里斯托(Bristol)假期預訂了哪間酒店,15歲的Martha Fernback回覆:「可愛。」Anne-Marie永遠沒有想過,半小時後,她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天使。當天早上,Martha服用了粉紅搖頭丸(Pink Ecstasy),數小時後心臟發作猝死。
面對寶貝女兒突然離開,從不知道Martha濫藥的Anne-Marie仍然悲痛莫名。事隔五個月,她選擇把感受化為文字,出版書籍,記錄女兒短暫的5,742日生命;也記錄自己在這段日子消逝以後,如何過這種不屬於任何正常分類的家庭生活。她甚至為此創作一個全新家庭狀況名稱:smothered. S指single(單身), 是一位過去式的母親(mother-ed)。Smothered亦指那種失去最愛的窒息感覺。
除了抒發那種最純粹的悲傷外,Anne-Marie也希望喚醒其他家長,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因為毒品其實隨手可及。誰會想到自己活潑好動、熱愛生命、正值花漾年華的孩子會服用搖頭丸?誰又想到,英國對毒品的管制,無力到任何人只需付出3英鎊,就可在牛津隨處購得一顆藥丸?另一危險之處,是藥物服用者無法完全肯定自己吞下的小丸內含有什麼成份。Martha以為自己在服用正名為MDMA的普通搖頭丸,卻不知那其實是強度和危險程度都倍增,正名PMA的粉紅搖頭丸。
令人震驚的是,警方之後拘捕的毒品賣家,是同樣未成年的17歲少年,而Martha已是英國今年第11位因被粉紅搖頭丸奪命的人。
在香港,雖然政府有常設撥款進行特別針對青少年的宣傳,推行校園驗毒計劃,又有完善社工支援網絡。但是在資訊發達、交通方便的年代,毒品就在身邊。要確保青少年安全,最重要是家長從小的緊密溝通和關懷。
毒品,一次都嫌多;子女,卻是一輩子的事。當Anne-Marie第一次發現Martha服食毒品時,她已失去女兒一輩子。
2013年7月21日12時45分,英國牛津單親媽媽Anne-Marie Cockburn喜滋滋地傳短訊告訴女兒下星期的布里斯托(Bristol)假期預訂了哪間酒店,15歲的Martha Fernback回覆:「可愛。」Anne-Marie永遠沒有想過,半小時後,她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天使。當天早上,Martha服用了粉紅搖頭丸(Pink Ecstasy),數小時後心臟發作猝死。
面對寶貝女兒突然離開,從不知道Martha濫藥的Anne-Marie仍然悲痛莫名。事隔五個月,她選擇把感受化為文字,出版書籍,記錄女兒短暫的5,742日生命;也記錄自己在這段日子消逝以後,如何過這種不屬於任何正常分類的家庭生活。她甚至為此創作一個全新家庭狀況名稱:smothered. S指single(單身), 是一位過去式的母親(mother-ed)。Smothered亦指那種失去最愛的窒息感覺。
除了抒發那種最純粹的悲傷外,Anne-Marie也希望喚醒其他家長,多關心自己的孩子,因為毒品其實隨手可及。誰會想到自己活潑好動、熱愛生命、正值花漾年華的孩子會服用搖頭丸?誰又想到,英國對毒品的管制,無力到任何人只需付出3英鎊,就可在牛津隨處購得一顆藥丸?另一危險之處,是藥物服用者無法完全肯定自己吞下的小丸內含有什麼成份。Martha以為自己在服用正名為MDMA的普通搖頭丸,卻不知那其實是強度和危險程度都倍增,正名PMA的粉紅搖頭丸。
令人震驚的是,警方之後拘捕的毒品賣家,是同樣未成年的17歲少年,而Martha已是英國今年第11位因被粉紅搖頭丸奪命的人。
在香港,雖然政府有常設撥款進行特別針對青少年的宣傳,推行校園驗毒計劃,又有完善社工支援網絡。但是在資訊發達、交通方便的年代,毒品就在身邊。要確保青少年安全,最重要是家長從小的緊密溝通和關懷。
毒品,一次都嫌多;子女,卻是一輩子的事。當Anne-Marie第一次發現Martha服食毒品時,她已失去女兒一輩子。
還給孩子們應有的童年
註:本文轉載自羅健熙文,生活慢拍,Yahoo 香港
圖片:羅健熙
我的家庭關係不算很好,但對父母最大最大的感恩,就是他們自小已給我很大很大的自由度。這些好像很簡單、普通的事,現在看來竟然變得有點像恩典:
.小時候,我可以自己選擇學習鋼琴與否
.高小,我放學後可以自己乘巴士從牛頭角回藍田的家;也可以自己入廚房開爐煮公仔麵和西多士
.中三,選文科、理科完全由自己作主
.中五,第一次拍拖被發現了沒有被責難;會考時父母沒有比我更緊張
.中七,大學聯招選科排序完全由自己作主
.大學畢業準備投身社會,決定了從政,我才告訴父母
.第一次區議會選舉失敗,父母叫我自行決定下一步如何,他們怎樣也支持
.競選民主黨副主席,也沒跟父母商量,父母得悉後亦沒有給我壓力
在我整個人生路上,由學業、課外活動,到事業、愛情等等,父母都默默支持我每一個決定。對很多人,特別是「怪獸家長」們的子女來說,這個簡直是大得無比、難以想像的恩典吧?
說起「怪獸家長」,有時我也擔心自己未來會否成為他們一份子?曾被人問及,當所有人都在排隊搶學位,你敢不敢不加入排隊?當所有人都在催谷孩子,把他們練到四五歲已通曉兩文三語、懂得彈鋼琴拉小提琴,還學習了奧林匹克數學時,你又會否擔心不一起催谷的話,會誤了孩子的未來?
我一時語塞了。「誤了孩子未來」這個包袱一放在肩上,有哪個父母還敢怠慢?
整個社會的紛圍很可怕。連我這些童年開始便已呼吸自由空氣長大的人,也會擔心自己離不過洪流而參與瘋狂的孩子催谷戰,更別說早已習慣「父母催谷孩子」、「要為孩子計劃未來」思維的人了。
但我至今仍然相信,孩子的唯一責任是盡情玩樂,而絕不是甚麼琴棋書畫、兩文三語。
我也仍然相信,孩子的童年被剝奪,將對孩子未來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我們憎厭成人世界的競爭,為何還要把孩子押上成為競爭的賭注?疏忽照顧被歸作虐兒的一種,我想,過份保護和剝奪孩子童年也不能輕鬆放過。
救救孩子,還給孩子們應有的童年,可以嗎?
我的家庭關係不算很好,但對父母最大最大的感恩,就是他們自小已給我很大很大的自由度。這些好像很簡單、普通的事,現在看來竟然變得有點像恩典:
.小時候,我可以自己選擇學習鋼琴與否
.高小,我放學後可以自己乘巴士從牛頭角回藍田的家;也可以自己入廚房開爐煮公仔麵和西多士
.中三,選文科、理科完全由自己作主
.中五,第一次拍拖被發現了沒有被責難;會考時父母沒有比我更緊張
.中七,大學聯招選科排序完全由自己作主
.大學畢業準備投身社會,決定了從政,我才告訴父母
.第一次區議會選舉失敗,父母叫我自行決定下一步如何,他們怎樣也支持
.競選民主黨副主席,也沒跟父母商量,父母得悉後亦沒有給我壓力
在我整個人生路上,由學業、課外活動,到事業、愛情等等,父母都默默支持我每一個決定。對很多人,特別是「怪獸家長」們的子女來說,這個簡直是大得無比、難以想像的恩典吧?
說起「怪獸家長」,有時我也擔心自己未來會否成為他們一份子?曾被人問及,當所有人都在排隊搶學位,你敢不敢不加入排隊?當所有人都在催谷孩子,把他們練到四五歲已通曉兩文三語、懂得彈鋼琴拉小提琴,還學習了奧林匹克數學時,你又會否擔心不一起催谷的話,會誤了孩子的未來?
我一時語塞了。「誤了孩子未來」這個包袱一放在肩上,有哪個父母還敢怠慢?
整個社會的紛圍很可怕。連我這些童年開始便已呼吸自由空氣長大的人,也會擔心自己離不過洪流而參與瘋狂的孩子催谷戰,更別說早已習慣「父母催谷孩子」、「要為孩子計劃未來」思維的人了。
但我至今仍然相信,孩子的唯一責任是盡情玩樂,而絕不是甚麼琴棋書畫、兩文三語。
我也仍然相信,孩子的童年被剝奪,將對孩子未來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我們憎厭成人世界的競爭,為何還要把孩子押上成為競爭的賭注?疏忽照顧被歸作虐兒的一種,我想,過份保護和剝奪孩子童年也不能輕鬆放過。
救救孩子,還給孩子們應有的童年,可以嗎?
聽出意想不到的的體會
註:本文轉載自羅健熙文,生活慢拍,yahoo 新聞香港
圖片:羅健熙
太多時候,我們都在趕這趕哪。在香港生活,即使是週末無所事事地在街上閒逛,也很易不期然催趕自己腳步。慢活、慢活,是真的說易「行」難。
早陣子重看電影《August Rush》(香港譯名為《聲夢奇緣》),主角 Freddie Highmore 會把聲音當成音樂節奏,成為他腦海中的樂譜。我沒有主角的天賦,但在電影的感染下,也曾作出嘗試。那次在大會堂地下的Cafe,擱下工作、放低手機、閤上眼睛,然後把專注力放在耳朵,細細聆聽周邊環境的聲音。想不到,竟然有意想不到的體會。
冷氣機、咖啡機運作的聲音,桌椅移動的聲音。
侍應生的腳步聲,餐具碰撞的聲音。
開汽水樽或蓋的聲音,拌咖啡或檸檬茶的聲音。
身旁食客交談或講電話的聲音,甚至呼吸的聲音。
突然有麻雀飛進來,清脆的鳥鳴穿透了整個場地。
意想不到的,是那些聲音竟是這樣實在,毫不費勁便能把整個場地發生的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腦海中。只是簡單的專注細聽,便能聽到這些有趣的聲音。
現代生活實在太多姿多采,也有太多令人分心的事物。WhatsApp、Facebook、YouTube、其他各式各樣手機程式,都讓人不再懂得靜下來、放下繁瑣的事去好好享受生命,也忘記了聆聽、留意和欣賞身邊發生的事情。
網上流傳一個遊戲,就是在食飯期間,所有朋友把電話拿出疊起來,誰先忍不住拿起電話查看便要為該飯局結賬。這樣的遊戲,對人與人的交流實在是很大諷刺。有時候,看見一對對情侶、朋友、家人,圍坐一枱而各自在把玩手上的各項電子儀器,也會為他們暗暗無奈。難得約好了一起吃飯,便好好享受這個時刻吧,手機的事,遲玩一點也不會死人呢…
生活接觸到的事越多姿多采,便越希望回歸簡單樸素的生活。步伐越快速,便越想慢下來。社會越要求我們Multi-tasking,便越想把注意力集中。不是包拗頸,只是在社會追趕很易疲累,不期然會想社會要求的追趕是否真的需要而已。
若有短暫的閒暇,各位也不妨試試坐下來閤上眼睛、細心聆聽,也許會聽出意想不到的體會?
頁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