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熟善熟惡的問題,已經討論了數千年。我的結論是:人亦善亦惡,往往是基於自身处境而犮出的。什至,大部份人總是以「貪、瘨(恨) 、痴」來面對人生問題,字典裡對善惡是非很少考慮,匆匆一生很快就過了!
儘管作為一個熱切追求「真理」的人,凡事处处希望與人為善,但由於「業力」使然,總會碰到一些人(什至是親人) 以「惡」相待,如一些人無論是什么時侯,都流露出「貪著」的本色,今天的我,身邊已很少這些朋友了!究竟要怎樣面對一些「惡多善少」的眾生,相信是很多修行人的問號!遠离他們固然容易,但入世修行才能顯示菩薩本色!
我想起了基督教歌林多前書就「愛」下一個定義來思考,對我來說:藏傳佛教裡說的「悲」,與基督教耶穌教世人「愛」根本轅出一徹。它寫道:愛是恆久忍耐,又不疾妒,不自誇,不作害羞的事,….不計算別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愛是永不止息。」
我挑選了一句「不計算別人的惡」作為對眾生悲一個註腳,別人無論怎樣「惡」、差勁、愚玩無知,只要我們不去「計算」他/她的「惡」,你已經活在「悲」裡面,真理就會靠攏你!中國人有句叫「仁者無敵」的四字詞,也許能表達相同的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