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可致肝壞死 勿亂用止痛品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也許是廣告的強效宣傳太成功,只要一有頭痛或肌肉痠痛,我們都傾向服用止痛藥、使用止痛貼或止痛膏等產品。為了強效止痛或處理不同部位的痛症,不少人更會同時使用多款產品,然而本地專家表示,這種「多管齊下」的止痛方法不但有機會傷害肝臟,嚴重更可致肝臟壞死,因而提醒大眾要慎用。
  文:onki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藥效滲透血液
  近日,外電引述美國曾經有病人因為同時使用兩種含有非類固醇止痛抗炎成分的止痛貼及止痛藥,令身體於無意間過量吸收藥效,導致肝臟壞死。為此,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梁沛康(上圖)表示,止痛產品隨處可見,惟市民使用前未必會留心藥品的成分,亦甚少會小心分辨產品的用法及針對哪種痛症,甚至同時使用多種產品以增強藥效。梁解釋,這些觀念相當危險,因為不論是止痛藥、止痛貼或止痛膏,其藥效都會直接滲入血液中,如果在沒有仔細留意用藥分量的情況下同時使用,有機會令人體過量吸收,從而損害肝臟功能,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
  分為三大類
  梁沛康表示,坊間最常見的止痛產品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撲熱息痛止痛藥,具有止痛消炎的功效,常見於市面上的口服組合藥(即聲稱一次過可治瘉多種痛症的藥),近年亦多用於止痛貼類型產品。成人每日不應吸收超過四克撲熱息痛,否則有機會引起急性肝炎或肝衰竭。第二類為含有薄荷或水楊酸的止痛產品,前者感覺清涼,後者味道濃烈,兩者均具鎮痛功效,然而過量塗抹含水楊酸的產品有機會引致中毒,故藥劑師不建議大量使用,每日次數不宜超過四次。最後一種為藥力較強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口服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物須經醫生處方,而貼布或膏藥等外用產品,則可在有藥劑師駐店的藥房購得,常用於關節炎。非類固醇消炎藥對肝臟的影響更大,也會引起腸胃不適。
  不應自行配搭
  梁沛康續指,醫生同時處方口服和外用止痛藥物的情況十分常見,但會先行調節用量,再給予病人使用,不過由於市面上的外用止痛產品,並無清晰的使用指引,故此,市民如欲邊服藥邊配搭止痛貼或止痛膏等外用產品時,則須多加注意。「口服藥的用量指引較為清晰,但就外用藥物而言,使用的次數過多,或範圍太大都會導致過量。如果一個病人已在服用較高劑量的口服止痛藥,還再使用外用止痛貼,將會相當危險。」故此,梁沛康並不建議大家自行搭配多種止痛產品,若需要同時處理多種痛症,或需要加強藥效時,必須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
  用藥宜忌
  宜
  1. 專家提醒大家,購買藥物時,必須留意標籤指引。現時坊間推出不少特效配方止痛藥,每粒止痛藥的撲熱息痛藥量或已超過一般認知的五百毫克,使用時須跟足指引服用。
  2. 除了使用止痛產品外,還可考慮其他鎮痛方法,例如在註冊物理治療師的指引下進行物理治療,以舒緩筋腱和關節痛症,亦可以多進行游泳、瑜伽等較少傷及關節的運動來訓練肌肉,避免勞損致痛。
  3. 只可以清水配止痛藥服用,如以酒、果汁等其他飲品同服,則有礙藥物溶解及影響藥效。
  4. 應以「少用量、短用時」的大原則服用止痛藥。
  忌
  1. 由於孩童會隨年齡增長而改變體形,故難以估計外用產品的正確使用量;另外,一塊外用貼布可能已覆蓋了大範圍孩童皮膚的表面積,極容易令身體吸收過量藥效,絕不建議自行使用。
  2. 不少組合藥都含有撲熱息痛,如傷風感冒藥、鼻敏感藥、咳嗽藥、經痛藥等,應避免同時服用兩種或以上,服藥前應先看清楚成分。
  3. 含有撲熱息痛的止痛藥可空肚服用,但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則必須要飽肚時服用,否則有機會引起腸胃不適。
  4. 不宜直接服用藥效較高的「特效」品種,以免攝取過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