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轉載自法爾禪修中心人生,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往往不是每剎那都可分辨出來!究竟真理也是如此!藏密有分勝義諦(究竟上,ultimate truth,道在心內求),及世俗諦(如法律公義之說,乃相對真理下之產物)。
(一)公案本文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曰:「日月未明,佛與眾生在什麼處?」
(識起迷情於佛與眾生之異別處,未開悟行者,佛性被妄想習氣所覆蓋。)大同禪師曰:「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日月未明眾生,眾生見惑深廣,以見取見,均屬妄想計度者,未理解現象界諸事端之原由,而妄以己意下定見。試看禪師道得、道不得,均各放三十棒,嗔也?喜也?禪師已證得我、法二空,清淨心何有嗔哉,何有喜?)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我們人時時生活在這個認假為真的世界裡面,把你所看、所聽的境界都當真,其實那不是真正的事實、境界,但是你太相信你的眼睛及耳朵,所以常自己欺騙自己。如果在你起心動念間,不管多合理、多認定為真實,你能不去執著它的話,境界過了,一切終歸寂靜。其實也不是真會有那回事情,很有可能會發生的,也可能沒有發生,故不會像你所想像的這樣。我們生活在人世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常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迷惑,進而以自心情見,一廂情願地認知。像這個公案一樣,你太相信你所看的,看到禪師笑,認為今天禪師心情很好,誰知道他的心情?是真是假的境界呢?
又如一個人的眼所見,耳所聽到的,若非事實,僅是表相之時,對無理性的人,常會相信自己所見、所聽,而隨緣應緣,當然就會活在痛苦的深淵中。例如有一天你見到你的那一半,與你所不認識的人在路上走,還有說有笑的,也許你以為眼見為憑,而不加以詢問清楚,即會心中有礙,久而久之,夫妻倆會發生間隙,最後鬧離婚結束。又如某些居心不良者專門製造冤屈來害人,你若不客觀、不超越情見,常會被捲入一些是是非非之漩渦中,當造成錯失時,後悔都來不及的。所以有所見、所有聽,都要能以平常心來看事情,多為別人想一想,他為何會如此做,是否有背後的無奈、不得已的苦衷?
2. 釋題
「認假為真」的公案,時時顯在我們日常生活間,吾人常以熟悉的思想模式在認知事情、判斷事情,見、聞、嗅、味、觸等所引發的心境認知,均是依自心所薰習的習氣在思考、斷定。人們不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舔而不分別酸甜苦辣,嗅而不知香臭,觸而不分別軟硬堅實,就會活在凡夫痛苦的境界裡。故眾生時時生活在錯誤的認知中,才會有諸多的煩惱情境。本公案告訴我們,不要常常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不去看果報背後的因。如果這個現象還不能清楚明白的話,就是凡夫一個。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觸的境界,你都誤認為真,當然會痛苦無量。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的,明明殺了人,沒有親眼看到,到了公堂上找不到証據,白的可以講成黑的,黑的可以講成白的,一切都要證據,但證據何者為真,連法官都會很難判定。証據、證人有時還是靠不住的,就怕別有用心的人。
世間事哪一個是真實的?沒有真實的,只是一時的表相而已,一百個人看見同一件事後,有一百個不同的解讀,這哪會有真實可言!所以世間的一切都不能太當真,我們也常常會認假為真,讀見本公案後,智者應常保持平常心,不為所見、所聞來影響你的心識覺受。
3. 語體文解
僧問:「日月未明,佛與眾生在什麼處?」日月未明是凡夫,凡夫也有佛性,日月未明者,那佛性在何處呢?凡夫的個性又是什麼呢?此公案緣起現象界,未開悟行者,佛性被妄想、習氣所覆蓋,所以還是生活在一切的假象中。禪宗行者,常常以日、月、星辰分別代表我們的第八、第七、第六識。日明時智光會顯現,照破一切煩惱情見。月明時可清楚認知諸八識種子,不會亂起妄執八識種子為真,而入幻想妄執諸境。而第六識除分別了知諸塵境外,有無量的分別情見,是造業的元兇禍首。此後三識關係著我們的業力與行為,故日月要明,才足以控制第六意識的妄為,永脫煩惱,證得無上菩提。而前五識僅會了知色、聲、香、味、觸等塵境,若不與後三識聯用,原則上是不會造業緣的。還沒有証悟以前,佛性還沒有現,這時候佛性與眾生性(第八、第七識)在什麼地方?
如果心明的話,當然是証到佛性本來,佛性本來就是清清楚楚,它是現量的(佛性是真正的現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雖是能現實量知其塵境,但還不是真正的現量。就以眼根為例,我常講目測不一定準,譬如說我用尺劃等長的“丁”字圖,哪條線畫比較長?你會說當然是垂直的長,這是否錯覺?或再劃平行的兩條等長直線,一根兩端劃外箭頭,如 〉一一一〈,一根兩端劃內箭頭,如〈一一一〉,考你現量的眼睛,你用眼量一量,你看哪根比較長?哪一根比較短?當然你會說是前者比較長,那又是錯覺。因為你看到我在劃,所以很清楚看到兩根一樣長,但內箭頭者看起來比較短,而外箭頭者看起來比較長;如果沒看到我在劃,憑我們的直覺,你會說“丁”字垂直線比較長,會說劃外箭頭的較長,這都是我們的錯覺。是你用眼睛看到的,會錯嗎?故說五根這個現量還是靠不住的。
又如現在電視常流行的模仿秀,模仿某人在唱歌,你如不見其人像,僅以耳根乍聽其聲,定會錯認是某藝人在唱歌,這也是你耳根的現量,難道會錯嗎?錯!錯!一切都是認假為真。故五根只能看到我們現實人生的表相,但是真實的人生還是看不準的,那修行的境界更會看不準了。「日月未明,眾生在什麼處呢?」大同禪師回答說:「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未悟眾生眼所有見,都會以為真的就是這樣,真的就是那樣,反正你如果看到禪師笑了,啊!今天禪師心情好像很好,為什麼好呢?因為他笑兮兮的,所以你認為今天師父心情很好,有求必應,你就趕快提出問題,他都可以滿足你。如果禪師今天顯示出生氣了,你會認為禪師脾氣不好,今天不能與禪師隨便談話,他真的生氣了。學人應知修証到解脫的人,雖然現嗔相,但他其實不嗔,他只是在應緣而已。譬如說有一個傢伙,一定要你生氣的揍他、罵他,他才會改、才能聽進去,好言相勸,不痛不癢沒什麼用,所以禪師要現出生氣的樣子,內心應無生氣可言。生氣是什麼?是表相而已!他內心有沒有生氣?如如不動的佛性有沒有生氣?佛性還會生氣嗎?佛性不會生氣的!是你的習氣在生氣,菩薩為度眾生所以現嗔相。如果像佛一樣的話,就不會這樣,因為佛沒有脾氣,他度人用靈通力、用他的威德力,不必要現發脾氣的樣子。古僧大德很多藉這個發脾氣來度化眾生,其實內心是如如不動的。就像公案中的看老僧嗔就是嗔,喜就是喜,為什麼沒看到真正的因呢?你看到的是果,我們很多人是這樣,沒看到真正的因。如果修得好的話,夫妻兩人要吵架,你知道什麼原因,在吵的時候,你有一個心如如不動,也有另一個心表現發脾氣的樣子,這時你才感覺到我怎麼有兩個心呢?一個心很生氣,一個心好像什麼事都跟我沒關係,在內心的境界都如如不動,那個如如不動的就是真我,另一個還會現生氣的樣子就是你的妄我。有一天能體會到這個的話,才會知道我的習氣還沒有滅,有一個妄想假我在。體會到我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心,就能察覺到我怎麼會發脾氣呢?而不會發脾氣的那個心,就是我們要找的,你說要見性,就要去認識它,雖然沒有完全的百分之一百的認識它,起碼你也能體會一下,唉!那個如如不動的心就是這樣子。我們的體性本來是什麼?是無漏功德性,俱足無漏功德相,它怎麼會煩惱呢?會生氣呢?會起無明貪愛呢?怎麼會愚痴呢?不可能!因為痴就是不認識因果,而它(體性)怎麼認識因果?它是佛性的現量,不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去體知觀看,但是它早已經超越我們的時空,知道某年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要怎麼去化解?這要從佛性裡面去體會,佛性的現量給你鑑照,現實的認知那個境界、那個樣子;只是凡夫不去體會這個,而去執取妄想所編出來的境界,你認為是合理的境界,所以認賊為父就是這個樣子。以表相看事情有何錯?「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錯在那裡?現在先來說明看事不見其因的毛病,以夫妻來說,夫妻本來和樂得很,有惡因緣來,夫妻要吵架了。夫妻吵架開始,會說另一半令人討厭的事,慢慢會從冷戰到熱戰,到互相打來打去。如果你有智慧的話,用你的體性來觀察因緣,就不會這樣冒然無知。某甲、乙夫妻倆吵架,中間一定有個某丙在製造事端,某丙也許是你的冤親債主,它在製造事端,你看不到,我們凡夫看不到這個,沒有修行看不到這個,就像我們看到這個圖型(平行或垂直的兩條直線),看不準!看到對方的錯,本來也沒什麼,只是你先生比較懶散一點,襪子都不脫,穿久了襪子會臭又不脫,平時倒無所謂,今天看了特別不爽,為什麼呢?就是有某丙在製造問題,你有沒有體會到這個?平時都無所謂,沒有障礙的時候,你會心平氣和的說:「你的襪子該脫了吧!那麼臭還穿著。」但今天有障礙就不一樣了,妳會以非常不好的口氣說:「襪子那麼臭還不敢快脫掉,煩死了。」你一失去理智地這樣說,另一半聽了就不爽快了,他當然也不會高興,也不給你好臉色看,這樣就種下了冷戰的因。明天再看哪一件小事不如意,照樣又看不順眼,兩、三天後就開始熱戰,打起來了!這是冤親債主在做怪。當我們有修証到體性、佛性顯現的話,雖然業力不可能馬上化掉,但是我們會知道是怎麼一回事。譬如說有的人靈性比較高的,怎麼今天心慌慌的,表示有事情要發生了,要特別小心點,隨時能念佛號消災。如果你知道有個無形的第三者侵到你們夫妻之間,這時候你的另一半沒有修行就不要怪他,因他是無所知,等一下要吵的時候,你自己就不要那麼認真地吵,可將大聲化小聲,本來要打兩拳的,現在改打一拳就好,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即能化無,這樣就會避過去的。業現起時,我如果注意到的話,另一半要發作時,我不要理他,對他說:「我要出去走一走。」本來要打架的,現在你一走就錯開來了,果報即能不成。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善觀因緣,脫離業障的牽扯。修行不是在於你懂得很多理論、道理,懂得多、做不到也沒有用的!我們講的那麼多,聽了那麼久,懂了!但真正要用時,能否及時拿出來用,這才是最重要、最實際的。禪修的人面對障礙時,你只要放下一切的話,心的靈通力就來了,冥冥之中可以感覺到結局怎麼樣,但是你體會的境界沒有那麼圓融,因為我們沒有修証到諸佛的境界,因此只要你能放下一切的話,當下你的心念是什麼?就可以証到它,然後你一天一天過,最後境界現起時,哦!原來就是這樣子。一切因緣怎麼轉,跑不出你佛性的現量,它早就能控制了,不只早就知道,你還能控制整個結局;修行就是在控制這個“緣”,才能夠避免因緣果報的應現,過去的因不讓它成形,一成形就成就果了,我們說“因”要透過“緣”才能成為“果”,在這個緣來的時候我就控制住緣,所以讓它成不了果,那這個因永遠不能成熟,往無數劫延後。因此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在控制這一個緣,因、緣和合才能成為果的。“因”你不能改變它,“果”不讓它成就,那就要控制這一個“緣”。所以你不要看禪師在發脾氣,你就說他在生氣發脾氣;看他高興,你說他今天很高興,其實禪師無所謂的高不高興,他也不會說對那件事情特別喜歡。按語說:日月未明,眾生見惑深廣,以見取見。以見是以自己的見解、習氣,去取看到的塵境。以你五根所對的塵境(這是見),然後以你自己內心的見解有關的意念,當做你所看的一個結論,那不是很離譜嗎?現在再來談談禪師真的應緣,現“嗔”、現“喜”的境界代表什麼!?看到禪師高興,你說禪師今天高興,看到他在生氣,你說他在生氣,其實他沒有生氣也沒有高興。當下他所顯現的那種境界,只是與眾生應緣所顯現的表相,只有在開悟後行者修行的第一階段,心要大死一番,才會沒有五蘊之反應。「沒反應」在禪宗來講,就是心大死一番,也就是對一切境都沒興趣、沒反應,有點跟木頭一樣,但木頭亦有覺知,你敲它,它是有「扣扣」的反應。而我等內心有覺知但不反應,這是要培養我們的解脫力及禪定力的必然途徑。有了解脫能力,這時才再回凡。能夠當禪師的人都是在這裡打滾過,然後再回凡,所以「空有不二」、「菩提圓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平日就隨一切境去應緣,看到高興的,他也可以哈哈大笑。你說修行人怎麼可以哈哈大笑?為什麼不能哈哈大笑呢?只有你才能笑呀!你說修行人是吃素的,怎麼可以吐啖呢?好像守戒的人犯戒,那不守戒的人就可以大方的去做壞事喔!沒這回事情!你回凡以後,照樣可以用坦蕩蕩的心面對境界,照樣去應緣。所以在講義裡有一篇公案,有一個國王以音樂供養釋迦牟尼佛時,每當音樂響起迦葉尊者就起來跳舞,看到迦葉尊者跳舞,國王很在意的跟世尊說:「迦葉不是已經証到了阿羅漢果了嗎?已經超越了煩惱法,怎麼還執著這種音樂,我一彈他就起來跳舞呢?」世尊跟他講:「沒有!其實他沒有跳舞。」世尊講得太深了,國王不懂也不敢再反駁,好!既然世尊這樣講,應該不會錯。所以這位國王就繼續彈下去,音樂一起,迦葉尊者又起來跳舞,這回國王就說:「世尊怎麼打妄語呢?你說迦葉沒跳舞,現在他又跳了!」世尊說:「他沒有跳!」國王也不敢再問了,但第三次音樂起,他又跳了,國王搞不懂就說:「世尊!你說他沒在跳舞,要說個道理給我聽,他明明有在跳舞呀!」世尊這時才跟他開示。世尊說:「你在彈音樂的時候,我們這山河大地有沒有反應?」怎麼沒反應呢!在山崖這邊大聲「啊」一聲,那邊的山也會「啊」的反應一聲,你的聲波振到樹木,樹葉也會振動,怎麼沒有反應呢?自然界碰到什麼相,它都會有反應,國王說:「對!有反應。」世尊說有反應,對呀!那迦葉聽到你的音樂,他也反應了,你停他就停,但他有沒有執著你的音樂?沒有!他只是跟十方眾生一樣,你起了什麼緣,他就應什麼緣,但他內心有沒有應緣?沒有!他內心坦蕩蕩,不會說這音樂好不好聽,他只是隨音樂起來跳舞。所以同樣的,你修証到心大死一番,修入空觀後,會否定外在的一切因緣、果報,觀一切法不真實,到了那個境界,你就有禪定功夫。翻過空的山頭後,懂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法,法緣也就是這樣,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以前所造的一切業也是不實在的,你有這種能力看破了,就能解脫一切了。你怕什麼一切法?好像以前看到繩子就認為是蛇,現在搞清楚了,繩子就是繩子,這樣的話,就不再怕繩子了。你現在面對一切法,不管是因緣果報也好,不管是現象界裡面的一切法,它沒有實性,它是短暫的現象,它是空的,所以認識它以後,還會不會怕它呢?不再怕它,那我再回凡,我再來玩這個法。玩這個法,不是高興就來玩一玩,而是境界來,我才有反應。行者回凡後,在生活之間,照樣可以跟一般人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們談五蘊身時,有一個公案說彼五蘊(凡夫五蘊身)與此五蘊(佛菩薩五蘊身)有何不同呢?本來還是一樣,但是內容不同,因為你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還沒修行以前,本來是虛妄不實在,所以你一直要把它拋棄,認為它不實在。現在你修行到認識一切法的真實相以後,知道這一個五蘊是空,沒有錯!但是要利益眾生,還是要假借這四大來講經說法,假如沒有這四大,要怎麼講經說法?只是我看了一切法都不真實。若我生病,生病就生病,不會很在意生病怎麼樣,不會被色身所左右,生病就生病。生病的人就是有業障,就像老上師所講的,業障的人帶了一個不好的殼子一樣,心照樣還是解脫、沒有掛礙,所以不要在意病痛,要自在!病痛在意的話,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第一關「色」就沒辦法破。感情作用也好、思想也好、內心中較微細的一些影像也好,或者你的本心,或是前五識所面對的一些境,在還沒有証到心清淨以前,這些都不真實;証到心清淨以後,把它找回來,還是利用它們。不利用它們的話,你就入滅了,所以還是要假借這色、受、想、行、識來修,但是你很清楚法的起滅,因此你不會被這些假象所迷惑,因為你認識這些都是假象。譬如說你看到一個可喜的事情,你表面上跟大家一起笑或是怎麼樣,但是內心還是不動,所以彼(凡夫)、此(佛菩薩)五蘊還是本不同,雖表面上看起來一樣。如果一個人,修証到人家一看你還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譬如發光啦!或者常顯示些特別能力,到處秀給人家看的話,表示你還有什麼?還有執取些支支節節的不清淨心。真正修行人不會隨便展現能力給人家看,凡夫也看不出他跟一般人有什麼不一樣,那才是真正真修行者,也就是沒有法執也。按語又說:眾生以見取見,遇法應法,均屬妄想計度者。「計度」就是推測,用妄想心去測量。未理解現象界諸事端之原由,現象界背後那個因是怎麼樣,你看不到,才會妄執。試看禪師道得道不得,各放三十棒,這禪師很怪!談得好的也打,悟道的也打,問錯話的也要打,什麼都要打,那你說禪師到底是高興?還是生氣呢?都不準!生氣當然是應該要打,某一個人答得很好,好像証悟了也要打,那你是不是說禪師發瘋了,高興也要揍人家,修得不錯的也要打,禪師本來就是應種種緣去現他必需現的一種相,無所謂嗔不嗔,無所謂喜不喜,禪師已証入圓通,那有什麼喜?什麼嗔呢?但是我們凡夫大概在這種假相上,你看到的就認為這樣,其實如果不是為了眾生,為什麼他要現不痛快的相呢?若現這個相,心裡也坦蕩蕩的,是現給你看的,所以你要用心地去感受。用心感知眾生心的狀況又如何?舉個實例來講,假設行者有一種能力(靈通),若你心不淨,起了嗔心,行者若還有心不淨,行者也會引發生氣的心!若你氣得要命,行者也感覺要生氣,這是凡夫的嗔心,感召行者的嗔心種子。而聖人對你所現的嗔心,雖然有所覺,但不會現生氣的嗔心,因為他體性不動。妄心、嗔心蓋住了我們的本性,所以這個體性就跟他同流合污,本來心不清淨時,就會有感而相應。所以這個嗔心發出來的力量很強,你們有沒有體試過?有人在吵架,你在旁邊感知其嗔心且壓不住,你也要冒火了,因大家同一個心性,你跟眾生的心相等的,他要生氣了,為了生氣在咬牙切齒的話,尤是女孩子的嫉妒心,一發出來就不得了,你應有所感知。以前在大乘精舍上打坐課時,課前大家都在打坐,突然感覺怎麼有一嗔心佈滿了整個虛空,這個嗔心真是厲害。結果打完坐後,開始上課,發覺有一新同學來上課;課後,這位新同學來前談她受委曲的事,因打坐中心現不平,而產生了嗔心,此嗔意竟佈滿了整個虛空,可見這個嗔心多厲害;後來,好好開導她,她漸能心平氣和。故不要以為心起善、惡念無人知,天知地知、鬼神知,護法菩薩、諸佛皆知,故要隨時看好你的心意念要緊,不要常打妄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