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玩手機易變笨 小心「數碼癡呆症」

【經濟日報專訊】智能手機功能發達,愈來愈高智能,但使用者卻會變笨?台灣調查發現,不少人自覺用手機太多而記憶力變差,連原本要做甚麼也忘記,玩手機之餘,大家要提防變「數碼癡呆」!
太沉迷手機 記性差專注減
沉迷手機的壞處,大家或想到眼睛疲勞、冷落朋友等,但可有想過,更會令人變笨?台灣書田診所昨公布一項針對智能手機使用者的調查,當中發現41%受訪者主觀感覺自己的記憶力變差,46%的人更指,會因為查看手機而短暫忘記自己原本要做甚麼,豈不是像個傻瓜?
調查機構建議,手機使用者應該在休息時關掉手機、避免頻繁查看信息等,才可讓大腦完全休息,改善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的情況。
調查結果所反映的,固然是受訪者的主觀感覺,不過「手機讓人變笨、記憶力變差」的說法,確實早已存在,更有不少專家進行研究,嘗試尋找背後原因。
在「手機大國」南韓,智能手機的滲透率與網速,均是世界數一數二,惟當地近年就發現,部分人因沉迷手機而導致短期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大減,當中青少年最為嚴重,求診個案上升,部分青少年就連自己家大門的六位數字密碼也記不住,專家就把如此現象稱之為「數碼癡呆症」(Digital Dementia)。
過度偏用左腦 損右腦發育
為何玩手機太多會損害記憶?首爾腦部平衡中心醫生卞基垣分析,人們在使用電子產品時,多運用與推理、邏輯相關的左腦,但經常玩手機,長期偏用左腦,則會令與想像、專注力有關的右腦發展不佳,左右腦發展不平衡,造成記憶力下跌、專注力降低的後果。當地專家更指,17至19歲是腦部重要發展時期,擔心青少年過度玩手機影響腦部發育。
手機或拉低人腦記憶力,但事實上,也有可能是人們漸依賴手機,自己不願記太多東西,美國神經科學專家Carolyn Brockington就曾指出,低頭族記憶力轉差的原因,在於他們根本不認為自己需要記這麼多資訊了。
誠然,有了智能手機之後,我們需要記住的東西,不是一下子減少了嗎?有了手機的聯絡簿及日曆,再不用記住電話號碼、約會日期、朋友的生日日期;有了手機GPS,不用認路,改讓手機自動導航;就連在街上看到甚麼新奇資訊,也不用記下或抄下,拍張照片記錄,既方便又快捷。
久而久之,日常生活中的記憶力「訓練」,無疑比以往少得多,疏於練習,記憶能力是否也會減低?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在2010年就曾研究,比較經常使用GPS與不使用GPS的人,結果發現,不使用GPS的人在記憶力測試中表現較佳。
事實上,在現今時代,我們遇到甚麼問題,不是先在腦袋內尋找資料,而是自然地拿出手機,上網Google一下,無論是找新聞資訊、旅遊資料,還是他人的意見評論等,用手機按幾下,答案就在眼前。
資訊更快取得 捨深度思考
不過,這樣的做法亦非有利無害,美國神經科學專家Sandy Chapman就曾指,科技讓我們加快得到資訊的同時,資訊亦零零碎碎,變成只得片面思考,讓我們變「笨」。當我們每次都依賴科技找答案,確可在網上得到各種不同資訊,惟卻不會先對問題細心分析,在速度更快之餘,忽略了深度的思考?
無可否認,把手機變成我們的外置大腦,屬方便之舉,不過,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亦須小心,就如某天忘記帶手機或遺失手機,「記憶」掉了,豈非徬徨失措?在日常生活中,不妨用自己的腦袋記下一些重要的日子、資訊,既是買個保險,也當作適時的腦筋鍛練吧。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專家反對補充 避陷酵素盲飲潮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曰報

坊間流行喝酵素飲料,聲稱飲用後可助減磅,兼改善消化不良,甚至控制糖尿病及冠心病,供人自製水果酵素的「酵素桶」近日在網上更被熱炒搶購。本地營養師力指,尚未有研究證實人體能吸收直接食用的水果酵素,以發揮功效,強調毋須特別加以補充。 文:Kk
  
  人體可自行製造
  酵素保健品近年極流行,網上有不少教人自製水果酵素飲料的方法,而且標榜有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聲稱能醫百病的酵素產品亦愈出愈多。究竟這類酵素飲品對人體健康是否如此有效?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上圖)表示,酵素又稱「酶」,是一種活性蛋白質,就好像「生物催化劑」般,有助促進人體機能正常運作、消化食物。「人體本身有自行製造酵素的功能,但因都市人愈來愈注重健康,故這些保健產品很易吸引人嘗試。」
  她又指出,暫時仍未有科學研究證明,飲用各類水果酵素能對身體發揮特別效用。「雖然很多蔬果都含有酵素,但這些酵素要於特定的酸鹼度環境下才能發揮功效,須知道胃部酸性很強,直接食用水果酵素進入胃部後,很可能已被胃酸破壞,人體未必能吸收得到。」含高酵素的蔬果包括木瓜、奇異果、菠蘿及蘆筍等。
  小心糖分超標
  陳穎心強調,於正常情況下,身體能自行製造足夠酵素,一般人根本毋須刻意從食物中攝取或補充。「只有胰臟炎患者可能需要依靠藥物來補充不足,因其體內消化脂肪酵素比較少,健康人士則毋須另行攝取。」市面的酵素健康飲品,一般人飲用對身體不會有甚麼壞影響,但由於可能加入了糖分,糖尿病患者應小心糖分超標,影響血糖水平。
  優質飲食保健
  大部分酵素產品都標榜有助改善消化不良問題,這賣點吸引不少受消化問題困擾的都市人飲用。要改善消化不良,單靠酵素補充劑功效有限,應改為從調整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入手。
  1.少吃炸物:油炸食物不易被消化,加重消化系統負擔,多吃易致消化不良,還會使血脂增高。
  2.忌醃製品:含有較高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應減少進食,以防患胃癌。
  3.戒生冷食品:生冷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較大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
  4.定時定量:每餐食量適中,每日三餐應定時定候,到了指定時間,即使不餓也應進食,避免過飢或過飽。有研究指,規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消化腺分泌,利於消化。
  5.慢慢咀嚼:可減輕腸胃負擔,食物充分咀嚼次數愈多,口腔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具保護作用。
  促進消化良食
  •白菜:蘊含大量粗纖維,促進胃部及腸道蠕動,幫助消化,以及防止大便乾硬。
  •大麥、大麥芽:含有維他命A、B、E、澱粉酶、葡萄糖、轉化糖酶、蛋白質分解酶和礦物質等,有助消化。
  •番茄:含有豐富有機酸,例如蘋果酸、檸檬酸及甲酸,可以保護維他命C,使之在加工烹調過程中不被破壞,增加維他命的使用率。番茄還含有一種特殊成分茄紅素,能促進消化,協助胃液分解脂肪。
  •橘皮:含有揮發油對消化道具刺激作用,可增加胃液分泌,加快腸胃蠕動。

退休學習一樂事


退休後最怕無所事事,其實時間充裕是退休人士最大的本錢,不妨利用各項進修渠道,重拾學習新知識的樂趣。

親身感受大學校園生活
數十年前大專教育尚未普及化,令不少長者未曾經歷大學校園生活。一些熱愛學習的長者,退休後更決心自費到大學進修,實現修讀學士或碩士課程夢想。不過讀一個學位課程所費不菲,純粹想學習新知識的長者,亦可以考慮透過大專院校的長者學習計劃申請成為大學旁聽生,親身體會當一名大學生的樂趣。

現時共有七間大專院校提供長者學習計劃,大學程度旁聽生課程收費由百多元到數百元不等,課程選擇涵蓋文、理、商等不同範疇,長者報名並獲院校取錄後,便可以按時間表親身參與課程。一些院校更會為長者提供電腦應用等基礎課程,幫助長者充分掌握資料搜集及研究的基礎技巧,從而更投入樂齡階段的學習生活。

除了專門學科的知識,不少長者亦希望可以學習一些與退休生活有關的實用知識。因此部分院校亦會特別設計長者課程系列,教授保健、中醫藥、退休理財甚至智能手機應用等緊扣長者生活需要的題目,讓長者透過學習,更懂得應付樂齡生活的各項挑戰。

網上學習 考取名牌大學證書
不同年齡人士都喜歡「認叻」,長者亦不例外,完成十公里長跑、投稿攝影作品獲攝影雜誌刊登等威水事,固然值得長者「認叻」,然而長者亦可以考慮利用網上學習平台,考取一張外國名牌大學證書,讓老友、兒子或孫仔「另眼相看」。

網上學習平台在外國早已普及,不少商界領袖都喜歡利用此途徑自學新知識,其中包括微軟兩代掌舵人Bill Gates及Satya Nadella。現時較受歡迎的網上學習平台包括Courseara及edX,前者賣點是與多間機構及大學合辦網上課程,部分專項課程更提供證書,證書由開設此課程的大學及機構認證,讓長者學員過足進修癮。

edX則較適合「不強求」證書的長者,此平台由MIT及哈佛大學共同創建,提供多元化課程選擇。近期香港大學亦加盟此學習平台,頭炮課程主題為流行病,由港大專家袁國勇、裴偉士及管軼講解新型病毒的來源。
值得一提是這兩個平台均有提供中文為教學語言的課程,讓不習慣用英語學習的長者,亦可以利用網結資源有系統地學習不同的新知識。

思覺失調的徵狀(4)負性病徵

在過去的數星期,我們跟大家詳盡地解釋了思覺失調的各種正病徵,例如妄想和幻覺。儘管現時各種精神病的定義大多基於正病徵,精神病的病徵其實涵蓋更多不同層面,例如,負性病徵的出現是思覺失調患者中頗為常見的情況。不同的研究均指出,負性病徵是精神病患者
的社會心理功能及生活質素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可是,與正病徵不同,藥物治療只能有限度地改善負性病徵。因此,如何改善及控制負性病徵仍是我們需要解答的問題。在這個星期,我希望跟大家探討一下思覺失調的負性病徵。
 
負性病徵不是單一的概念。廣義來說,負性病徵可以再分成五個領域。第一,對生活缺乏積極性和動力;第二,失去與人社交的動力;第三,快感缺乏,意即未能從一些以往享受的活動中獲取愉悅感,例如運動;第四,情感表達變得呆板遲鈍,尤其體現於談論一些理應牽涉情感反應的事情上;第五,語言表達貧乏。

在思覺失調的初期,負性病徵比較不明顯,可是,隨著病情發展,有一部分患者可能會漸漸受到持續負性病徵困擾。研究指出,與正病徵相比,負性病徵的嚴重程度更能準確地評估疾病的預後(意即醫生根據與患者病情相關的因素而對未來治療結果所作的預估)。文獻也指出,各種臨床和治療前的因素會影響負性病徵,例如,患者在治療思覺失調的首年有較嚴重的負性病徵和較長的未治期均會增加他們日後受到持續負性病徵困擾的機會。

由此可見,在病發初期及早察覺負性病徵和向患者提供針對負性病徵的干預或能減少患者日後受到持續和嚴重負性病徵困擾的機會。無疑地,我們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才能掀開負性病徵的神秘面紗,例如他們的出現,演變和惡化過程背後的生物化學原理,和評估各種干預模式能否有效改善負性病徵。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暨思覺基金副主席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怪獸家長與灰姑娘法

近年,怪獸家長成為熱話,父母望子成龍,紛紛實行高壓管治,有些選擇進行體罰,為子女帶來身心上的壓力與傷痕,行為較嚴重者往往被質疑有否虐待兒童。政府最近決心立法,禁止父母對子女施加「情感殘暴行為」,被稱為「灰姑娘法」(Cinderella Law) ,取材自格林兄弟童話裡那個被惡毒後母欺負的小女孩。


新法細節有待政府在六月的英女皇週年講話(Queen’s Speech)公佈,但大體是成人不能蓄意危害兒童在智力、情感、社會和行為上的發展,被定罪者最高面臨十年監禁。保守黨議員兼兼職法官Robert Buckland於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撰文,指刑事法從未真實而全面地反映受家長或監護人虐待的小朋友,所受的情感創傷,因此灰姑娘童話中的惡毒繼母若活在今時今日,仍舊可以逍遙法外。

問題是,情感是一種主觀事物,可以如何從法律角度客觀地量度何為構成創傷?怪獸家長基於「愛之深、責之切」而過份催逼子女的學業和品行,如鋼琴練不好不准外出,考試沒奪A就不能吃飯,會觸犯「灰姑娘法」嗎?在舉證方面,法庭如何證明疑犯「蓄意」妄顧小孩,不給予他們所需的愛和照顧?現實中不是人人都像灰姑娘的後母和兩位姐姐般黑白分明。

上述兩種不確定性,是新法例和原有針對兒童身體傷害的法律的重要區別。若果細節處理不好,可能會引起社會反彈,亦會改變新世代父母教育子女的習慣。

兒童權利受國際公約保護,而每個小孩子應當在一個完善、無懼的環境下成長。但在高舉個人權利的年代,父母禁止子女玩電動遊戲機,可能也足以構成某種「情感創傷」,容易造成糾往過正。在權利和作為子女的義務中尋求平衡,這是一個值得小心思考的問題。

Tanna Chong
倫敦大學學院國際公共政策碩士
記者

十二亱

對於《十二夜》這齣電影,身邊的朋友大都有以下的意見:「很想看,但也很怕看到那些淒慘的場面,更怕看到淚流滿臉後離場。」


九把刀有句座右銘:「if you risk nothing, then you risk anything.」如果害怕這些那些而甚麽也不做,結果只會損失一切,包括這齣動人的電影。逃避觀看一些淒慘場面,不聞不問,就代表這些事情沒有在現實世界中發生過?代表自己對這些事情毫不知情嗎?還是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罷了?!逃避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長遠更衍生更多的問題,許多情緒病也是因此而生。勇敢面對現實,接納人生中痛苦,積極克服面對,有需要時尋求幫助,並從中學習、成長;這樣,生命中得着的會更多。

電影將大家已經知道的殘酷現實,以紀錄片寫實的手法拍攝下來,再加上扣人心弦的配樂,一一活現眼前,震懾觀眾的心扉,令到電影院裏男女老幼的觀眾,都淚流成河!這齣電影無疑會帶給觀眾傷感的情緒,我在觀看時想起甘地有句名言:「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就看它怎麼對待動物。」到頭來才發現,原來我們的社會是這麼‘文明’啊!我所指的不只是單單對未能被收養的動物進行安樂死的做法,而是於安樂死前發生的種種令人心寒黯然的事情。然而這正是該片的主旨,教我們反思現今的社會是如何對待動物,為這些無辜的動物發聲,更是向棄養動物的人士作出嚴厲控訴。

收養動物是善行,但自己也受惠,與動物相處時心境格外寧靜,暫時忘卻平日生活的煩惱。行善最樂,心理學上有硏究顯示行善對心理健康有莫大的裨益。打算養寵物的人應深思領養會否比在寵物店購買是個更佳、更有意義的選擇。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鄭志樂

孔子與南懷瑾對話

註:本文轉載自張慧敏文

孔:孔子
南:南懷瑾

孔:「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南:「你不要認為到光華學院或者某一個大學,拿到管理學的碩士、博士,就了不起了,那不算甚麼。我一輩子,我常常告訴人家,我沒有一張真正的文憑,也沒有真正拿一個學位,乃至當年的日本人、韓國人要給我一個名譽博士學位時,我說笑話!我要這個嗎?我給你一張,兩毛錢買一張草紙,我蓋個大印,我可以給你一百個名譽博士學位。我還站在你的前面,為了這個,行個禮,弄個帽子戴着,我一輩子難道玩這個嗎?才不會受這個騙呢!哈!那是虛名騙人。」
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南:「明明不懂的,硬冒充自己懂,這是很嚴重的錯誤。我們看歷史上偉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說:「我不懂,所以要請教你,由你負責去辦,大原則告訴我就行了。」說這話的人就成功了。「對不起……我不懂。」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禮貌。」
孔:「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南:「中國原來的知識分子讀書目標是求學問,包括作人做事、身心修養等等一切的學問。這是憑興趣來的,玩味一輩子,人格平等獨立的,同謀生是兩件事。不像現在人讀書,都是為了謀生。諸位年輕朋友要立大志,從儒家做人做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問之道要融會貫通,志心於道義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心於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要從艱苦樸實中來。」
孔:「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南:「一個人道德修養,真要做到「君子坦蕩蕩」,必須修養到甚麼程度呢?為了道德,為了自己終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當,出將入相富貴功名可以不要。孔子所標榜的人格的修養,到了這地步,那自然會真正「坦蕩蕩」。」
孔:「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南:「不要認為拿政治體制來領導人,拿法令來管理人,是很好的政治。法令越多,矛盾越多,一般人就在法令的空隙逃避責任,而且自認為高明,在內心上無所慚愧。」

本周Son姐醒你:「萬世師表孔子與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智慧,夠醒大家一生!」

Son姐
「Son姐」 Alison張慧敏,以獵頭人身份縱橫職場幾十年,有智慧冇美貌有份量冇身材,人稱「魔鬼教練」! 

六駕馬車療法  中醫治糖尿 首要防併發症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曰報

少運動兼飲食不健康,本港糖尿病患者因而不斷增加。除西藥治療外,中醫對改善糖尿病也有功效。糖尿病在中醫稱為消渴症,早於數千年前的《黃帝內經》已有記載,病徵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治療則要視乎病人的陰虛燥熱。中醫師表示,患者最重要是防止併發症出現,除要定時服藥嚴控血糖,運動及食療亦缺一不可,盡量吃得清淡,並嚴守「六駕馬車」保健療法。
記者:嚴敏慧

全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即每10人便有一人患病,患者人數更不斷上升。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徐大基表示,中醫學的消渴症,就是西方醫學所稱的糖尿病,病名於《黃帝內經》已有記載,隋唐名醫甄立言的《古今錄驗》,當中「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更是世上關於消渴病人小便發甜的最早記載。


吃蒟蒻抑制飯後血糖
消渴症病理有五種,「稟賦不足,五臟柔弱」,即西醫所講的遺傳因素;「飲食不節,蘊熱傷津」,指過量飲食;「情志不調,郁久化火」,為心理誘發或加重病情;「缺少運動,過逸肥胖」及「勞倦過度,損傷腎元」,前者令人內熱,後者腎精耗竭,燥熱內生。消渴在不同階段,病人表現亦不同,如早期多為氣虛或氣陰虧虛,後來會變為陰虛燥熱,晚期則出現陰損及陽,或陰陽兩虛。
中醫對消渴症有所謂「六駕馬車」的治療結合,當中的中醫療法,即以中藥及針灸等治病。徐大基指,治療會針對不同症型而定,如病人已有血脈瘀滯、陰損及陽病變,導致各種併發症,如糖尿腳及糖尿眼等,會作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等治法。消渴症常用藥材很多,如氣虛患者會用黨參、北芪;燥熱患者則用麥冬、沙參等。
中醫素有治未病概念,無病預防,有病管理,故消渴病人防止併發症出現最為重要。「六駕馬車」的餘下五法,包括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心理療法、藥物療法及健康監測,均為自我管理。徐大基指,飲食要注意盡量清淡,黑木耳、苦瓜、洋葱、蒟蒻等可多吃,其中蒟蒻熱能低,又能提升飽腹感,且「葡甘聚糖」分子量高,能延緩葡萄糖吸收,有效抑制飯後血糖升高。
此外,每天進行最少30分鐘運動,有充足睡眠等,對消渴症病人也很重要。不過,徐大基表示,單靠中醫藥治療,並不能完全控制糖尿病情,故病人必須接受西醫治療,服用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同時加入中醫調理,改善西醫未能完全解決的病徵。至於血糖「擲界」又不用藥物治療,則可考慮中醫治療,改善根本體質從而控制病況。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美國頂尖醫院開設中醫門診

      -克里斯蒂娜•倫卡(Christina Lunka)最近到克里夫蘭醫院(The Cleveland Clinic)新近開張的中醫部去看病,她看起來既緊張又興奮。
 倫卡今年49歲,居住在俄亥俄州柯特蘭(Kirtland)。她已經因關節疼痛、消化不良等問題看過很多醫生。現在,她希望通過中醫療法來緩解病痛。
「有消炎藥嗎?」倫卡問中醫師加利納•魯夫納(Galina Roofener)。她進行了大約一個小時的諮詢。
「當然有。」魯夫納回答,「這個藥可以消炎止痛,還可以幫助消化。」魯夫納把一瓶逍遙散遞給倫卡。逍遙散膠囊含有甘草、薄荷葉、白芍等八種中草藥成份。不過魯夫納說:「不要期望立刻見效,第一個療程大約三週,達到最佳療效需要三個月,中藥見效比較慢。」
作為美國頂級醫院之一的克里夫蘭醫院開始提供中藥令人吃驚。中藥的使用雖在中國和其他一些東方國家歷史悠久,但尚未正式進入美國醫藥界,因為其療效缺乏證據支持。克里夫蘭醫院的中醫門診於今年1月份開張,目前只有一名中醫師每週四問診。來此看病的患者必須經由醫生轉診,並將受到監督,以免其他藥物和中藥相互干擾或產生並發癥。該中醫診所隸屬克里夫蘭醫院綜合治療中心(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後者還提供針灸、全身心療法以及推拿按摩。
克里夫蘭醫院的綜合醫師梅利沙•揚(Melissa Young)說:「西藥確實見效顯著...但我們不太想讓慢性病患者服用西藥,中藥填補了這一缺口,兩者的採用並不衝突。」
雖然針灸療法已經在美國市場生根發芽,但中醫診所仍屈指可數。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旗下的奧舍綜合治療中心(Osher Center for Integrative Medicine)和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旗下的北岸大學醫院(NorthShore University HealthSystem)都設有中醫部。
北岸大學醫院綜合醫學項目部的醫療主任坦普爾(Leslie Mendoza Temple)說,越來越多的醫生把病人轉診到她這里接受中醫治療,在她看來這是中醫受認可度提高的一個信號。坦普爾說,最早到這個部門工作時,她和同事必須挨家挨戶敲門,告訴居民他們沒有瘋,他們是合法、安全的醫療機構。坦普爾表示,將病人轉診到她這里的有神經科、腫瘤科、腸胃科、風濕科等各科的醫生。
克里夫蘭醫院的首席針灸師斯塔基(Jamie Starkey)說,在亞洲以外地區,鮮有對中草藥作為治病藥物的科學研究。斯塔基說,她不得不把相關研究文獻翻譯過來,以便使綜合醫學項目部的前醫療主任相信開設中醫門診可以有所作為。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下屬的美國國家補充及替代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簡稱NCCAM)主任布里格斯(Josephine Briggs)說,在使用隨機臨床試驗的現代嚴格方法的手段方面,證據基礎還很薄弱。NCCAM正在資助探求一些中草藥產品根本生物機理的研究。但該機構目前沒有資助任何涉及人類的療效研究。一些研究探求的是中草藥可能會對藥物代謝產生怎樣的影響。
目前傳統中醫使用的草藥達數千種,其中大部分來自植物,但也有一些來自動物和礦產品。中草藥經常被混合使用,而且可以制成膠囊、藥酒、藥粉或藥茶。如果服用劑量錯誤,中草藥可能引發中毒。
草藥質量和潛在污染也是重要問題。在克利夫蘭醫院,預制的中藥是通過台灣港香蘭藥廠股份有限公司(Kaiser Pharmaceutical Co.)旗下子公司KPC Products購買和訂貨的。由總部位于馬薩諸塞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Crane Herb Co.根據客戶需要制成中藥混合物。
在克利夫蘭醫院的中醫治療中心,新來的患者都有一個小時的醫生問診時間,其間可能包含一系列的提問(睡眠如何?體溫怎樣?是否耳鳴、頭痛?)、檢查舌苔以及傳統的中醫診脈(將三根手指分別搭在兩只手的手腕上檢查各個器官系統所對應的不同脈搏)。患者還會被要求簽署一份聲明,承認「草藥補充劑并非醫療診斷的替代品」。
問診費是100美元,而且不在醫保的覆蓋范圍內。後續就診費為60美元,一個月劑量的中草藥平均價格約100美元。在上個月的某一天,患者在該醫院求診的問題包括慢性疼痛、焦慮、消化問題以及多發性硬化癥。
克利夫蘭醫院的發言人表示,魯夫納的從業執照不允許其宣稱可以治療疾病。比如,她不能說中草藥可以治療結腸炎,但她可以說她能止瀉和止疼。這位發言人說,魯夫納不能治療關節炎,但可以緩解關節疼痛。
撰稿﹕華爾街日報Sumathi Reddy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老細捽 老婆煩 港男壓力元兇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壓力大得要「爆煲」?老闆用盡下屬,老婆又煩得「要命」,有調查指港人壓力主要來自上司(25%)及伴侶(22%);67%受訪者更稱壓力達7分(10分滿)。有心理顧問指,不懂減壓恐致焦慮及犯罪。
港人工作壓力大屢見不鮮,40歲陳小姐(化名)於醫管局任財務部文員小組主任,工作近20年,月入約三萬元,因上司經常批評她能力不足,每年工作評估時給她五分(六分最差),令她感到工作很大壓力。
上司常轟能力不足 白領抑鬱
她指上司曾對她說:「你未夠資格坐呢個位管下屬!」這令其情緒更起伏,求醫後確診患上抑鬱,可惜因無更好工作選擇,至今仍未轉工。
同樣約40歲的李先生(化名),亦因太太對他期望過高而感「怕怕」。他和太太育有兩名就讀小學的子女,由於太太經常與他的同事比較各自丈夫的成就、升職快慢等,剛好李生近十年並無升職,在工作及家庭間都得不到話事權和滿足感下,遂求診心理醫生,並證實患上抑鬱。
一間國際護膚品牌夥香港家庭教育學院,上月底至本月初以街頭及電話訪問550名18至64歲市民,了解港人面對壓力的現況,結果指67%港人生活壓力指數達7分(10分滿分);54%指個人壓力程度較半年前上升,當中最令人感壓力的人士為上司(25%)、伴侶(22%);53%人認為港男比港女面對更多壓力。
太太追魂call 影響伴侶關係
香港家庭心理治療協會臨床心理顧問羅志華說:「大部分能幹的上司都自大,想控制下屬;即使能力不足的上司,都有想用盡對方的心態。以上類型的上司,並非想與同事合作,只求燃燒別人,藉此照亮自己。」
羅志華續指,同事遇上這類上司,會持「我愈聽話,代表我愈忠心」,但長期忍受,壓力到頂點便可能出現病態,如晚上不能入睡,最後只好轉工。他提醒:「不懂減壓可致焦慮及犯罪。」
至於伴侶關係方面,羅說教育水平低、個人有壓力不懂解決的太太,往往要丈夫為其處理情緒,令丈夫感到煩擾。
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說,太太很多時會要求丈夫事業上要有成就,且不斷將丈夫與他人比較。部分太太對丈夫有很強的佔有慾:「以追魂call致電追蹤行蹤,又檢查電話資料,更會向丈夫的朋友打聽其去向;如丈夫到國內公幹,又會要求隨行。結果伴侶間的壓力日積月累。」
逾半人正面對待 變動力
調查顯示,54%受訪者能正面對待壓力,同時機構2012年委託調查公司訪問全球22個國家或地區達2.2萬人,對「能否正面對待壓力」的自我評估,結果指「正壓力」指數香港排名第三,僅次於首一、二位的墨西哥和希臘。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表示,香港生活節奏快,是高壓力的城市,港人面對不斷轉變的社會環境,培養出較強的式應力。面對壓力視乎個人看事物心態,有些人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故壓力亦可帶來正面效果。
狄舉例說:「地產從業員行內競爭大,拉客十分困難,每次推銷樓盤出動數百人,但他們團隊精神很強,同時具很強奮鬥心,無懼壓力及失敗。」他建議港人可參與不同活動或培養個人興趣,讓自己多放鬆心情。
置業時刻 一生最大壓力
港樓價高企,置業困難。是次調查又指,32%受訪者認為置業是人生中最感壓力的時刻,其次是分娩(20%)、結婚(13%)。
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表示:「現今年輕人千方百計要買樓,沒有一層樓在手便認為難以結婚,未能上樓者會罵政府無能力遏抑樓價。另外,為上樓要問人借錢買樓,每月抽撥資金供樓,同時又要擔心樓價跌令樓宇貶值。」
香港家庭心理治療協會臨床心理顧問羅志華說,現今年輕人想置業,可惜資源不足,對此他建議:「要定立個人的立足點,知道自己的能力狀況,置業計劃要按個人能力安排,不要太高要求。」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拆解 激素飲食優劣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影星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切除乳房防患乳癌後,最近有報道指她考慮接受預防性卵巢切除術,以減患卵巢癌機率。乳癌及卵巢癌病發率除受遺傳影響,不當激素飲用亦易增罹患率,但停經婦女或有需要補充雌激素,究竟激素是好是壞?
  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好處:舒緩更年期不適
  踏入更年期的婦女,或有可能要透過補充雌激素舒緩更年期所帶來的不適。一般婦女停經平均年齡約五十歲,但停經前數年會因卵巢功能下降,導致荷爾蒙不足而提早出現更年期徵狀,有些人會有明顯的熱潮紅、心悸、皮膚乾燥及脾氣暴躁等情況,這都因雌激素分泌減少所致。
  黃豆防患功效
  •降熱潮紅:具有預防乳癌、骨質疏鬆及舒緩女性更年期不適的作用,科學實驗顯示,連續四周每天攝取六十克的黃豆蛋白(約含黃豆類黃酮素一百三十五毫克),可使熱潮紅下降33%,連續十二周可降達45%。
  •預防乳癌:黃豆類蛋白質能平衡女性雌激素水平,美國曾對一批年齡由十三歲至十五歲的亞洲女性進行研究,發現多吃黃豆類食品如豆腐及豆漿的女孩,日後患乳癌機率較低,近年亦有不少有關黃豆能減患乳癌的研究發表。不過如想藉補充大豆異黃酮來降低乳癌病發風險,應及早於年輕時開始,若到更年期才進食則已太晚。
  •減患骨質疏鬆:黃豆含有豐富鈣質及蛋白質,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食物之一。研究證實,多吃黃豆類食物,可令盆骨的骨質密度增加,減低患骨質疏鬆的機會。
  •天然無副作用:女性出現更年期不適,是由於體內荷爾蒙水平失衡,但服用平衡荷爾蒙藥物會產生副作用,有機會增患乳癌。黃豆所含的蛋白質和異黃酮,具有舒緩女性更年期不適的功效,且屬天然及無副作用的食材。
  壞處:小童易性早熟
  資深營養師黃榮俊(上圖)表示,近年科學家初步研究指出,雌激素分泌過多易致乳癌,進食含激素及高脂食物容易令新血管增生,助長癌細胞生長,故不建議小童及年輕人於日常飲食中常吃高脂及含激素食材,若小童過量攝取,更有機會出現性早熟問題。「正常飲食上攝取過量激素的風險不高,但部分來自動物內臟及分泌物食品,或養殖過程中加入激素催生的食物,均含高水平激素。」建議勿進食這類高危食物,或每周最多只可吃一次及以少量為宜。如男童九歲、女童八歲前出現第二性徵,即長鬍鬚、乳房發育等,必須立即求診檢查,驗血確定荷爾蒙水平是否正常。
  
  

食物陷阱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雪蛤膏:乃雌性桂林蛙的輸卵管組織和脂肪,內含多種不同激素及生長因子。攝取過量動物性生長因子,可干擾人體細胞生長運作,癌症、內分泌疾病患者忌食。
  •禽畜淋巴部位:養殖禽畜時或會為其注射抗生素、其他藥物以加速生長,這類藥物可殘留家禽內,激素多積聚於淋巴位置,故應避免吃禽畜的頸部、臀部及腋下等部位。
  •黃鱔:部分不法商人會在養殖過程中加入含類雌激素的避孕藥,縮短某些食用魚類如黃鱔的生長期。避孕藥雖可令黃鱔更肥美,但藥物的類雌激素,會積存在黃鱔的脂肪中。
  •牛初乳:乃牛隻供給小牛的營養素,內含大量生長因子及激素,以助小牛發育。小童不宜過量飲用,以每周一次及少量為宜,免其生長因子干擾人體成長進度。
  •內臟:因激素多為脂溶性且積存於脂肪及內臟,尤其生殖器官易含大量激素,人體食用後會直接吸收。動物腦部、生殖組織及腸臟等極高危,肝、腎臟則相對地較安全。
  註:以上純屬受訪者及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