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習氣人人都有 但你不一定认识

習氣人人都有 但你不一定认识 

 智敏上师   ★习气
  【定义】《俱舍论颂疏》
  习气。数习烦恼,所成气分;习之气故,名为习气。唯佛永断,二乘犹有。
  解说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数习烦恼,所成气分”,它为什么叫习气呢?“数习”,这个烦恼,一次一次犯,一次犯、一次犯,不断地起烦恼,数习就是很多次的练习这个烦恼,它有个气分。我们说泡茶,一个茶杯,一次泡,二次泡,泡泡泡,泡上一年,这个茶杯你不要摆茶叶,这个水倒下去有茶的味道,那就是习气。数习的烦恼,所成的气分,叫习气。
  “习气”,六离合释是什么释?什么叫习气?“数习烦恼”,经常串习的烦恼,所成的气分,“习之气故”,这两个话就表明了依主释。习的气——依了习来的气分,依主释。
  我们说最好的茶壶是宜兴茶壶,那个陶器,它里边眼眼是很细的,用它泡茶,泡到后来 ,里边细的孔孔把茶的气分吸得很厚,最后,你没有茶叶子,倒点开水,泡出来的东西跟茶一模一样的味道——习气。它没茶叶,但是气有。这个习气,佛是永远断完的。“二乘犹有”,阿罗汉还是有。
 我们这里讲一个公案。阿罗汉不断习气,断烦恼。毕陵伽婆蹉,他是一个阿罗汉,他从小富贵出家,是一个富贵子弟,家里佣人很多,大富长者的孩子嘛。不但这一辈子,因为他培的福报大,生生世世都生在富贵之家的。
  他成了阿罗汉,功德很大,他每天都要经过一次恒河,这个恒河的女神,她恭敬阿罗汉,看到他来了,就把河水——因为这水不太深——她把它两边一排,一排之后,阿罗汉,毕陵伽婆蹉,就从这个河水干的地方踏过去,过河,脚上一点不沾湿。这样子搞惯了,阿罗汉他自己一跑近恒河,他就:“唉,小婢,给我开路!”“小婢”就是小丫头,因为她是女人了,“小丫头,给我开个路”,他也不是什么看不起,因为他富贵家里喊惯了,喊人都是“丫头”了、“奴才”了。喊惯了,心里也没什么看不起,因为是个女神嘛,他就“丫头”叫起来了。  
这个女河神呢,心里就不高兴,“我倒天天给你开路,你还骂我丫头,小丫头”。一次,二次,忍下去了,天天如此,她受不了了。她就跟佛去告状去了,“我天天给那个阿罗汉开路,他叫我小丫头,我受不了”,佛就说,“好,好”,就把毕陵伽婆蹉请过来,请过来之后就问他是不是这回事情?他说,“是的,我叫她小丫头。”佛说,“你这样不好啊,人家给你帮了忙了,给你开路,你给她当面道个歉。”他说,“好,好,对的”,因为本来没有这个烦恼心,他该道歉,他说:“小丫头,对不起!对不起!”还是喊一个“小丫头”。
  这个他习惯成了,习气还在,虽然心里烦恼是没有了,看不起(的心)、骄慢心都没有,可是这个习气呢,喊惯了,还是小丫头。这就是说阿罗汉习气还有。

一切都是缘生,而缘起性空。缘生,本体是空;因为空,所以有缘生的作用。

一切都是缘生,而缘起性空。缘生,本体是空;因为空,所以有缘生的作用。 

有人问:
我现在就能看到,
万法发生的各种现象,为什
么说“无性”呢?

答:即生无生,俗谛叫做生,真谛却叫做无生,因为俗谛所说的生本来是无生。所说的“生”,只不过是因缘,一时和合的假生而已,这种生就是依于无生的生,因为依于无生的生,所以说生即无生。
假如说有“生”,那么是自生、他生、共生(自、他二性共同而生),还是“无因生”呢?

假如说是“自生”,那么好比我们这个身体,如果不是父母,怎么能生下来呢?所以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父母结合而产生的。以过去的“业力”为内因,依托父母的身体为外缘,内、外的因缘和合,才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说,不是自生。
假如说是“他生”,如果没有前世所作善恶的业因,那么终究是不会投胎的,我们都是从自己的业力而有。打个比喻:有了水土等条件,但是没有种子,那么土里是不会长东西的。
假如说是“共生”,“因”是借“缘”才能成办的,那里有自体的用呢?“缘”靠“因”才能生起,没有“因”,这个“缘”就没有外助的功能了(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假如没有种子,光靠雨露、农夫等外缘,是生不了米的。)。“因”和“缘”都没有,那么和合也不存在了。好比:一个盲人看不见,那么聚集很多的盲人也是看不见的。
假如说是“无因生”,那么就是石女生儿、龟毛作拂(“石女”是没有办法生小孩的;乌龟压根没有毛,更谈不上用来制作拂拭的用具了。)

“有因”尚且没有,“无因”难道能有。另外,从“有因”而立“无因”,“有因”既然没有,“无因”也绝。只要明白“自生”、“他生” 这两个无生,那么四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都可破除。因此:
“无生”的“生”,幻相明显。
“生”的“无生”真性瑩澈。
所以《金刚三昧经》说:
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
(缘起性空)
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性空缘起)

(以下讲解,引用自南怀瑾先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实际上是讲因缘法。佛法认为宇宙这一切,万法的构成都是因缘而来。有连锁性,由这个关系到那个关系,转了一圈,都不相干,也都相干。一切都是缘生,而缘起性空。缘生的,而本体是空的;因为是空,所以一动就起缘生的作用。这分两点,请注意。 
--参考书目《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禅师)

美與醜,是与非,基本上都是人心的投射!

美與醜,是与非,基本上都是人心的投射! 


唯识认为,人的苦乐感受,
亦是因凡夫众生自身的心理
素质问题,即常有有漏的烦
恼心所杂染法相伴随。这就
启示我们,如果反观自心,
向自己心内开发,练磨其
心,洗涤尘染,那么,人的
感觉就会海阔天空,成为不
受物欲羁绊的自在人,所谓
成佛作祖是也。  
然而,除去心灵上的污秽,不象洗涤物件上的尘垢那么容易。
首先要树立正见,破除错误的知见;
其次,通过学习唯识理论,明了凡圣的心理结构,寻求下手处,即洗涤尘染的入手处;然后才是通过明了由凡至圣的途径而切实修行。这就是唯识的基本内容。一旦我们的修行功夫有所升进以后,那么就会认识到,呈现于我们心上的种种感受,完全是因自身之染心触境造成的,随着不断的修行,这种感受就会逐渐起变化,至终,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成佛,至此,对山河大地、社会人群,就会以一种高着眼的态度,会看见处处都充满着光明,充满着美好。一个有明慧澄澈之心的人,就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感受到每一个众生,都充满着心灵之光——佛性。  


在社会生活中,许多的美与丑、好与恶、是与非,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人心的投射。我们容易看到,自己亦可以觉察到,一个心情愉快的人,看世界的感觉,仿佛无处不美,岁月仿佛无往不乐,一切事物都好象涂上了快乐欢喜的色彩,花欢草笑;相反,一个心情悲哀的人,一切事物都会惹人烦恼,大自然仿佛尽是愁云惨雾,岁月充满着凄风苦雨。又对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亦是这样,最初的感觉可能是美妙无比的,印象甚佳,可是,一旦时间长了,处久了,其触觉就有可能起变化,也许就会失去了先前的那种美妙的感受,失去了新鲜味。对此,很显然,外在环境并没有变化,并没有什么改变,而是因为我们那能感知的心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种唯心所现的道理,在如上那样的一些事例中,那是显而易见的。

遇到什惡及不信的人,如何劝导、渡化?

遇到什惡及不信的人,如何劝导、渡化? 


问:没有缘分的人不去强行教化,那些根机成熟的人自然与道相应,容易渡化。假如遇到愚、恶的人,怎么去诱导和渡化呢?
答:遇到刚强难化、愚恶不信的人,我们加以舍弃。而有心选择那些容易教化,容易对我们产生信心的聪明人,那么,就会违背众生平等的佛理。如果,只对善良者用心用力,而摒弃那些邪恶不善的人,那么,对众生同体大悲的菩提心,既遭毁坏!

教化众生的本质是一种心境,即一种内心的状态或境界。众生并不是指一个个的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整体,即人类。众生即人类。那么众生之苦即人类整体的痛苦。而渡众生则是关注关怀着人类整体的痛苦和苦难,这就是渡众生的深刻内涵。而关注人类整体的痛苦苦难与只关注自己或只看见某些人的苦难,不是在完全不同的境界上吗?
比如,你看到的关注的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贫穷,而是看到了人类整体或社会的贫富不均,以及社会的不公平不正义。因为这是贫穷的根源。这就是对人类整体的痛苦的关心关注,而这才是慈悲心。

当然,既然关注了人类整体的苦难了,那么,他的行动当然就是渡众生了。
所以,渡众生可以培养慈悲心。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有无慈悲心是这个人的内心境界,对吧?不管他外在行为是什么,他的行为的心是这个人自己的事情。
本无人可渡。一切的关键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即心的境界。渡众生,锻炼的不过是一个人的内心,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因此,“众生平等、同体大悲”,是佛子应有的基本心理。我们常被愚恶众生所引,让自己丧失这一基本原则。其实,仔细想来,还是自己悲心不够,对同体大悲之理,理解不够透彻!对众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众生业力不可思议,那么众生机发也不可思议,也许我们稍加努力,再进一点点,刚好就启发了他的信根。就算当时不能令其生信,对他宣说的教理,也可做为以后得渡的因缘种子!------参考书目《万善同归集》(永明延寿禅师)

“在错觉、幻觉、概念...中"...中",我们扭曲了因果

“在错觉、幻觉、概念...中"...中",我们扭曲了因果 

 如孝法师 
因果有它积极的真理,也有它消极的概念,这一切都是心的展现。心没有痕迹看不见,但是心所做的一切,都会在这个时空、人事当中慢慢展现出来。
  生命的起点本来很高,但是因为概念、自我把它变成了一种转基因,变得混乱了。所以我们现在是在与自己较劲,原地踏步走,却觉得我们的万里长征已经完成了,这是一个错觉。在错觉、幻觉、概念,以及消极的情绪当中,我们扭曲了因果。
因果不是用来解释我们生命不圆满的现象,而是为了创造我们生命未来的真实境界。因果,需要我们知道如何运用,知道生命的因在哪里。
  《华严经》上说一句话——“不忘初心”。我们最原始的心,就是生命的因。对于众生,我们有没有恻隐之心? 

这一念心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问题,它内在充满了生命的基因,也就是佛性。这一念心起来,你就是佛。这一念心不是通过概念,通过学习得到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很久远的,与天地同寿的那一颗佛心。

人误以为自己只是“自己”,便失去“无所不能”!

人的十兆个细胞的,每一颗

都包含了整体。也无异于,
整体每一颗细胞,都可以像
树的插枝培育一样,可以重
塑一个自己。
  如果其中有个细胞误以为自己只是自己,从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一切……那么他便是偏见,不知道自己不只是自己,而是整体。
  “每只手指头都是手,只是他们不知道。”
  人由于过去的观念,形成了自我的偏见,就像树的一小段枝,误以为自己只是自己,而不是整体。其实人也像一粒细胞,包藏着整个人的真理一样,人处于宇宙,但一个人,也包藏整个宇宙的真理,只是自己不知道。
  人误以为自己只是自己,那么他的可能性便很低。 如果人自己知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全像宇宙真理,那么他便可以做到……“ 无所不能!”
  例如一个田字,如果他误以为自己只是个田字,那么他可以变化的可能性便很低…… 最多可以形成天地、田野、田舍、耕田等等田字的应用。
  或者是它也可以和别的子合作形成新的字, 例如:思、畜、略、界、里、男、由、申、番……
  天如果能忘记自我的形体,只是一个田,那么他便能看清自己本身,其实还隐藏着非常多的字,例如:一、二、三、干、工、王、土、口、上、下、力、七……
  由于田受困于自以为自己,只是个汉字,那么他的变化,就只能像以上所举的例子那么多而已,如果他能忘记自己是汉字这个偏见,那么田字便可以再折成 B, P, D, M, W, T, E, A, U, O 等等英文字母,田也可以折成金鼎文里的 “ㄇ、ㄩ、ㄈ、ㄣ、ㄒ、ㄖ、ㄅ、ㄎ、ㄐ、ㄕ、ㄓ” 等后来被采用为注音符号的古字。
  各种化形,简直无所不能。
  田的变化只有这样么? 不是的,只要田能真正舍弃自我,使自己变成最基本的元素 (CHIP),那么将这些CHIP无限的组合成,无限的方格,那么他便可以显现,无限的字与图形……
  如果再把这个CHIP组成3D立体的结构,那么在这个立体三度空间里面,便可以显现任何宇宙间的3D图形。--来源:中国佛教报道网





「一切唯心造」就是感受到的世界,是由你的“心态”决定的

「一切唯心造」就是感受到的世界,是由你的“心态”决定的 


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态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都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环境因素,还需要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看,只有当事者才是最清楚的。  
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倘若一个人心境不好,那么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地位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事业也痛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要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法二执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本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其實沒有什麼束缚你,是你的业力在困扰你!

其實沒有什麼束缚你,是你的业力在困扰你! 

涵虚朗鉴 
问:妄心和幻境,它们本来就是没有,空的;还是现在没有,空的。
答:妄心和幻境本来就是无、空的。
问:既然是本来就无和空的,那为什么众生得不到解脱呢?
答: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在束缚和捆绑你,那里还有个解脱。只是众生,不知道“本来就无”的道理,才妄生今天的“有”。
因为从无始劫来的薰习之力(身、口所现的善、恶行法,或意所现的善、恶思想起时,其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如香对于衣服。其身、口、意所现,说为现行法。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者,说为种子或习气。因而现行法于真如,或阿赖耶识留其种子或习气的作用,我们称之为“薰习”。),使得我们不知不觉,随着业力而流转生死。虽然我们被业力所拘束,但是我们的本性还常常是清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并非另有一个,解脱的方法。但能见到一切法,是本来寂静的,自然就妄想不生了。一切法的有和无,求其体性,本来都是了不可得的。 
本来生佛都一样,潇洒自在,无缚无脱。但众生因迷于外相,执着不舍,为物所困,犹如春蚕作茧自缚,所以不得自由。我们被这色身缚牢,不得自由。贪恋、着相,目迷五色,随缘造业,以致缚上加缚,生死不了。如能当下省悟,一切色相,皆我真心、佛性所显现的影像,不可得、不可求,而彻底一放,则立地梦醒。一切众生,原本清净无染,无缚无拘,何用解脱?!所谓“本来无缚也无脱,只是世人未识得。”为了让众生识得这个“本来佛”,佛教运用了各种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只为众生识得自己。


有一段著名的禅宗公案,记载了达摩与慧可大师之间的一段禅机问答。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神光说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佛性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迷时着相,自己妨碍自己,醒悟明白之后,通达一切皆真心幻影,不可得,就不再着相,从而现起神用,发起神通,证成大道了。

最后,让我们返观自心,那么杂念妄想,就会烟消云散。心是什么?多数时候,我们当下茫然。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曾识得自心。日日用此心,天天不知此心,正如儒家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若识的此心,就会知晓本来清净无染。此心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只因众生不识此“心”,妄受污染、虚受缠缚、不得智慧。因此对于众生来说,本来无缚又向何处去求解脱呢?

將負面情緒视为洞察心灵的珍贵钥匙

將負面情緒视为洞察心灵的珍贵钥匙 



烦恼即菩提
Don't give a bad name to an uncomfortable feeling, but look at it as the key to insight in the invisible mind. Tha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不要给某个不舒服的感觉取个坏名字,而是把它视为洞察无形心灵的钥匙。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Stanshu Kumar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里包含着非常多重要的信息,打开这个信息,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真正的“负面情绪”。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都是带着信息来与我们沟通的。

当我们带着觉知,而不是无意识去看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发现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负面情绪”。

情绪是送信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好好的收下这个信息,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送信人就会走了。

相反,如果你关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他就会一次次的不请自来,就像一个送快递的:如果你没收到,他就得一趟趟的送。如果你关着门,他就得敲门、甚至撞门。白天你不接收,他晚上还会再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梦中梦见一些我们并不愿意看见和接受的画面。

越大的情绪,
包含着越大、越重要的信息,
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读,
它就会反复出现提醒我们看见。
因为这封信里,
包含着我们内心的重要需要。

所以,如果你处于巨大的情绪中,感觉自己很情绪化,先不要自我批判和自我谴责。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压抑 · 让你获得安全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让自己觉得难捱的情况,我们时常会忍一忍,虽然我们觉得当时有压抑,但至少当时你获得了安全:在你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去应对那个冲突时,压抑保护了你。

每一个压抑都避免了一次
我们暂时不愿意去面对的冲突。
至于我们现在还要不要压抑,
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准备好
应对一个可能的冲突,
或准备好表达真实的自己。

老实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出现压抑的情绪。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和他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压抑几乎是不可能的。压抑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空间内,让我们得以喘息和休憩。

压抑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确实委屈甚至扭曲了我们真实的自己,甚至有些人会形成了习惯性的压抑。

如果一个人被锁在箱子里很久,他的腿是不能马上站立和走路的。如果我们有了压抑的习惯,我们很难在不需要压抑的时候依旧压抑,会变的特别的委屈和愤怒。

解除习惯性压抑的方法是:

努力觉察和区分,过去(童年)那些“不得不”的压抑。然后你需要明白 —— 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我真的还需要这样吗?现在我的力量与能力,比过去的自己大几十倍。我已经有能力去改变,有能力真实的表达自己了。

如果我们还愿意承受压抑,那也要接纳自己暂时就是这样的。不要自责和自我伤害。害怕、压抑的惯性是客观存在的,解除任何一个习惯都需要时间与力量,不能一蹴而就。

愤怒 · 包含着自尊自重的力量 

说到愤怒,很多人会觉得可怕、令人害怕和抗拒。实际上愤怒只是一个情绪而已,它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会让我们害怕的,是表达愤怒的这个人,所附带的其他破坏性的行为和能量。

比如,表达:我很生气,这是愤怒;摔东西、打人,也是愤怒。由于承载愤怒的个体是否学会了合理的表达愤怒,而造成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愤怒本身只是种情绪,它并不是一定要暴力或者极端表达。

愤怒里包含着力量和自尊自重。当你不断的退缩和被侵犯界限,你很难不愤怒。

力量是我们改变的动力:

很多你平时无力干、懒得干、不敢干的事情,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人类很多的作为和精彩,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来的。

但由于我们几乎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总是在压抑压抑再压抑之后,情绪无法控制了才被迫爆发。所以愤怒就成了暴力与发泄的代言。

但真正需要去解决的,
并不是愤怒本身,而是不再压抑愤怒。
要认识到: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容器,
当情绪压抑积攒到一定地步,
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失控。

学习在每一次情绪升起的时候合理的表达真实的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而不是去压抑愤怒。压抑愤怒才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和令人害怕的状况。

愤怒中蕴含的是力量,你怎么用这个力量是你的选择。实际上悲剧和灾祸不是因为愤怒而生,而是因为你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对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生气去破坏去攻击,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争取去发展去保护。怎么用是你的选择,但这个力量是宝贵的资源,就像汽车的马达。

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这太过分了!”
“怎么可以这样?!”
“这太不应该了!”

我们内心一直在追求公平与合理的被对待。这就是自尊与自重,希望更好的力量。

尽管每个具体的愤怒的人,他们头脑里的观念、界限千差万别,并不总是合适,尤其是人在迁怒的时候。但这里面的倾向是追求自爱和自重。能够合理表达愤怒的人都不会过于内在受伤,不会患忧郁症。

嫉妒 · 告诉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嫉妒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多么想要。

若你能够稳住神,不去急于排除这种不快,不去急着诋毁、诽谤、发泄不满,而是能够对自己进行细细的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很多的饥饿,尤其是童年时的完全无助的饥饿。

嫉妒来源于我们想要却暂时还没有的东西,或者自己觉得不屑、但有没能获得的东西。简而言之:嫉妒就是我们没能看见、回避和逃避的内在需要。

嫉妒本身是一种饥饿感,它不来源于肉体,而来源于精神。填补精神饥饿最好的方法是:

先接纳自己这里是饥饿的,然后如果真的很想要,那就去努力,如果自己不想要,那就彻底的把它放下。

虽然自我检查内在需求并不是一条轻易的路,但这是一条通往爱和希望的路。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正是提醒我们看见需要的信号灯。


悲伤 · 包含着疗愈与安慰

通常我们在经历着悲伤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疗伤、独处、与自己待在一起、求助或者自怜、整个人没有力量,也没空思考其他的。

很多人都不喜欢悲伤。但细细回忆一下,每一次悲伤之后,我们的内在都会进行一次蜕变和升级。我们会经由经验悲伤,变得越来越强韧,越来越接纳,越来越成熟。

不要去劝说一个正在悲伤中的人尽快走出悲伤。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

如果你难过就尽情的哭出来。看着他哭个够,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相信他在充分的悲伤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并开始新的生活。

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和时机来整理、面对自己的内在。悲伤的尽头是接纳与转化。一个人若能明白悲伤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礼物,那悲伤的使命就完成了,他也会越来越不容易产生悲伤了。


无聊 · 孕育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无聊甚至是珍贵的,如果你不急着把它赶走的话。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无聊的,此前太小不能够,此后麻木习惯。

所以青春期时的无聊感,
是一个被包裹的灯笼。
如果他不急着跑出屋外,
他会发现包裹中的光,
而那是他接触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机。

年轻的时候总会感慨人生很无聊,我们在百无聊赖中用很多方法打发和消磨人生。然后人就长大了,高考大学毕业挣钱结婚养家,人变得匆忙没有空闲的机会,也习惯了用各种声色来消遣无聊。

当我们三十四十五十岁的时候,生命中似乎已经忘记了“无聊”的概念。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事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开始问自己:“我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生命的意义何在?”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动起来,动起来和忙起来很容易;

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静下来:

如果我们能够在无聊出现的时候,不回避、不逃避,不急于摆脱这种感觉,与自己内在的感觉见个面,那么你就会在里面探寻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

无聊或者感觉没劲,
那都证明自己现在的生活、
或者自己的现状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或者不是自己适合的。
那么什么才是呢?
你可以在“无聊”中寻找,
如果你能够在无聊中安静下来,
那你一定会找到!


焦虑 · 调整你头脑里的刻度 

现在很多人都很焦虑,焦虑让我们备受煎熬,甚至觉得很可怕。但它本身包含着极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觉得焦虑让我们觉得难受,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在焦虑中,认真的去看看焦虑到底想要带给我们什么讯息。

如果我们能在焦虑中安静下来,看看焦虑本身,焦虑会告诉你哪里做错了,哪里的界限是有问题的,哪里该停下来,整理整理,不要一个劲的向前冲。

最常见的产生焦虑的原因是欲望和内在的空虚。你不顾现实而过高的期望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或者强迫性观念。

比如你不顾事情的节奏而希望更快、更早、更好。倘若你能深入的察觉你的焦虑,你会看到自己头脑里刻度的偏差。把那个刻度调过来,你就会安然而有效。这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你此后很多的挫败、无望、自责、慌乱和失眠。


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祷你囚禁不成,因为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

身体和内在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沟通的:

比如情绪、比如疾病——身体说话的方式是生病,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情绪。所以,请停下来,看看内在真正的声音。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

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