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聽出意想不到的的體會


註:本文轉載自羅健熙文,生活慢拍,yahoo 新聞香港


圖片:羅健熙

太多時候,我們都在趕這趕哪。在香港生活,即使是週末無所事事地在街上閒逛,也很易不期然催趕自己腳步。慢活、慢活,是真的說易「行」難。

早陣子重看電影《August Rush》(香港譯名為《聲夢奇緣》),主角 Freddie Highmore 會把聲音當成音樂節奏,成為他腦海中的樂譜。我沒有主角的天賦,但在電影的感染下,也曾作出嘗試。那次在大會堂地下的Cafe,擱下工作、放低手機、閤上眼睛,然後把專注力放在耳朵,細細聆聽周邊環境的聲音。想不到,竟然有意想不到的體會。

冷氣機、咖啡機運作的聲音,桌椅移動的聲音。
侍應生的腳步聲,餐具碰撞的聲音。
開汽水樽或蓋的聲音,拌咖啡或檸檬茶的聲音。
身旁食客交談或講電話的聲音,甚至呼吸的聲音。
突然有麻雀飛進來,清脆的鳥鳴穿透了整個場地。

意想不到的,是那些聲音竟是這樣實在,毫不費勁便能把整個場地發生的事,清清楚楚地呈現在腦海中。只是簡單的專注細聽,便能聽到這些有趣的聲音。

現代生活實在太多姿多采,也有太多令人分心的事物。WhatsApp、Facebook、YouTube、其他各式各樣手機程式,都讓人不再懂得靜下來、放下繁瑣的事去好好享受生命,也忘記了聆聽、留意和欣賞身邊發生的事情。

網上流傳一個遊戲,就是在食飯期間,所有朋友把電話拿出疊起來,誰先忍不住拿起電話查看便要為該飯局結賬。這樣的遊戲,對人與人的交流實在是很大諷刺。有時候,看見一對對情侶、朋友、家人,圍坐一枱而各自在把玩手上的各項電子儀器,也會為他們暗暗無奈。難得約好了一起吃飯,便好好享受這個時刻吧,手機的事,遲玩一點也不會死人呢…

生活接觸到的事越多姿多采,便越希望回歸簡單樸素的生活。步伐越快速,便越想慢下來。社會越要求我們Multi-tasking,便越想把注意力集中。不是包拗頸,只是在社會追趕很易疲累,不期然會想社會要求的追趕是否真的需要而已。

若有短暫的閒暇,各位也不妨試試坐下來閤上眼睛、細心聆聽,也許會聽出意想不到的體會?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不利自他故,強行願遮除



在「修心八頌」中,達賴啦嘛是如此教導我們避免痛苦廷伸之方法。
原文是:「觀察諸行持,心生煩惱時,不利自他故,強行願遮除。

意思是:對於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為舉止作觀察,當心中生起貪瞋等煩惱時,應當覺察如此將對自已與他人造成不利,而立即強行制止並且排除

我們有否認真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我們痛苦煩惱有什么源頭?其實不外是貪、瞋、痴三毒!

達賴啦嘛是如此開示的:我們心中從善業方面觀察,對於要盡力成辦善行雖作祈願,作引發,但是不令行使的卻是煩惱。為什么會產生強烈煩惱呢?因為從以前到現在,我們(對煩惱) 一直習以為常,而且變得非常熟練,對於善行目前則還不習慣。
所以由於熟習程度的大小,自然而然煩惱的力量就比較強。相對的,「善法功德之類屬」還不熟練,所以力量微弱。往昔因為熟習煩惱所以力大,那現在應該於善行方面努力作串習。對於煩惱不應作熟習,不去接受!
所謂不接受,如果在一強大的煩惱現起,已經具有完全曾廣的能力后才要依賴對治,那就很難。在煩惱一開始「非理作意」而產生分別時,因為是煩惱初生,所以在當時如果藉由「念知」掌握,並且依賴對治,在煩惱的能力還未曾廣之前,以對治壓制,那清除煩惱機會就比較大。
由此,就連作夢所有一切行為,於心中應作觀察,在煩惱生起非理作意分別的變動時,馬上以念知覺察「喔!這是不适當的!」煩惱就可以遮止及遣除了!

Facebook 疲勞


註:本文轉載自羅健熙,生活慢怕文,yahoo 香港


圖片:羅健熙

印象中,我是在2006年左右加入Facebook的行列。那時候曾經在自己Xanga誓神劈願,說自己開設Facebook戶口但不會怎樣使用,反會一直使用Xanga,但很快便掉進了Facebook的洪流中。

我不是甚麼政治明星,也沒有大量跟隨者;但單論時間,我應是第一批在香港使用Facebook這平台工作的從政者,2007年底已開始跟選民成了Facebook朋友;當別人還在使用Blogger匯報工作時,我已轉用Facebook跟選民聯繫互動。

過去兩三年,我每逢到學校出席講座,都跟同學們分享網絡世界發達對參與社會的好處。告訴他們,我在中七那年曾進行的網上聯署只能用ICQ和電郵來發放,幾經辛苦才湊夠二三百個簽名;現在要做聯署、要做行動,找對題目便會一呼萬應,上月的免費電視發牌爭議,一兩天時間已有超過30萬人讚好專頁,在沒有網絡的年代根本難以想像。

但說句實話,這一年來實在感到越來越強烈的「Facebook疲勞」情況──就是很多時候會不想理會Facebook上的事情,不太想在這裏留連──不登入、不打status、不讚好、不留言。當然,更沒興趣參與沒完沒了的網上論戰。

我很努力嘗試去搜尋這情況出現的原因。畢竟,這是自己曾經努力建立的平台,曾經是很活躍的鍵盤戰士,誇張點說,Facebook甚至是我能夠走到今天這位置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為何會出現這種疲勞的跡象?

是資訊爆炸,要在無止盡的資訊中揀選適用的資料,實在非常勞累?
是假消息太多,對不分真假、SHARE了才算的網絡文化感到無力了?
是在網上討論政治時間長了,對很多永遠沒有結果但又永遠延續的網上政治爭論感到吃力?
是社會太紛擾,長期沉浸在這些資訊裏令我感到越加煩厭?
還是厭倦了網上世界太多說話、太少對話?

腦袋每天接收太多資訊,把自己塞得滿滿的,Facebook把情況弄得更加嚴重。但有時候,自己最需要、最想要的,可能反是一點空間吧。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醫生寧願這樣死

註:本文轉載自陳貝瓊文

他是資深婦科醫生, 被驗出胰臟癌後, 他的醫生準備一連串治療, 若他接受治療,可多活五年的機會, 會由百分之五, 增至百分之十五。可是六十八歲的他對這些機會率、電療、手術等等, 統統聽不入耳。

他翌日就關掉自己診所, 也不再踏足醫院見醫生, 他和家人好好生活。幾個月後, 他在家中離世。

以上是美國南加州大學退休醫科教授Ken Murray 早前寫他的前輩, 面對重病時的選擇。他說,當病人問醫生: 如果是你, 你會如何做(是否接受某些治療)? 醫生都不願回答, 因為有些醫生對自己患重病時如何處理的看法 , 可能不一樣, 他們不願自己的想法影響徬徨的病人。

醫生比我們知道更多治療方法, 當然也包括醫學的限制, 及治療所帶來的身心折磨,Ken Murray接觸的醫生當中, 他們很多寧願安祥地走。他也早告訴自己的醫生: 不要做激烈的治療, 他希望那一天到來時, 他可以像過平常的一天般, 做自己喜歡的事, 就像一些醫生, 和他的表兄弟。

這位表兄弟的肺癌移到腦, 醫生建議他每週去醫院三至五次, 接受化療, 或許他可多活四個月; 他沒有做。他搬了去Ken Murray的家住, 兩表兄弟四處去玩, 又去廸士尼, 平日在家睇體育節目。病沒給他大痛楚, 他卻活得很暢快。

就這樣他活了八個月。

直至某天早上他沒有醒來, 昏迷了三天, 他就離開了。

不要計算別人的惡



人性熟善熟惡的問題,已經討論了數千年。我的結論是:人亦善亦惡,往往是基於自身处境而犮出的。什至,大部份人總是以「貪、瘨() 、痴」來面對人生問題,字典裡對善惡是非很少考慮,匆匆一生很快就過了!

儘管作為一個熱切追求「真理」的人,凡事处处希望與人為善,但由於「業力」使然,總會碰到一些人(什至是親人) 以「惡」相待,如一些人無論是什么時侯,都流露出「貪著」的本色,今天的我,身邊已很少這些朋友了!究竟要怎樣面對一些「惡多善少」的眾生,相信是很多修行人的問號!遠离他們固然容易,但入世修行才能顯示菩薩本色!

我想起了基督教歌林多前書就「愛」下一個定義來思考,對我來說:藏傳佛教裡說的「悲」,與基督教耶穌教世人「愛」根本轅出一徹。它寫道:愛是恆久忍耐,又不疾妒,不自誇,不作害羞的事,….不計算別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愛是永不止息。」

我挑選了一句「不計算別人的惡」作為對眾生悲一個註腳,別人無論怎樣「惡」、差勁、愚玩無知,只要我們不去「計算」他/她的「惡」,你已經活在「悲」裡面,真理就會靠攏你!中國人有句叫「仁者無敵」的四字詞,也許能表達相同的意思。

從李嘉誠看香港“自由經濟”變遷


 註:本文轉載自亞太曰報

有關香港富豪李嘉誠“欲撤資香港”的報道2013年傳遍中港,早前李嘉誠親自接受內地媒體採訪澄清一傳聞,媒體人陈澍在香港《南華早報》上發表文章解讀,雖然百佳的市值在李嘉誠的商業帝國里只是九牛一毛,然而李嘉誠決定拋售百佳超市這件事本身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全文摘要如下:
 香港,曾經的“自由放任主義”典范
 早在港英殖民地時代,香港政府一直貫徹所謂“積極不幹預”的經濟策略,意即政府放手讓商人們去做各種生意,只要不違法,政府會把審批、監管等政策幹預度降到最低。因此,香港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成為許多西方經濟學家眼中“自由放任主義”(laissez-faire)的典範。這樣的政策大環境一直持續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年香港政府雖然動用強大外匯儲備擊退以索羅斯(George Soros)為代表的國際資本市場炒家,但也由此激發了政府、學術界乃至許多市場參與者對香港“自由放任主義”利弊的反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董建華出任第一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是一個“小政府、大市場”執政理念的支持者,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他的繼任者曾蔭權的繼承。雖然曾蔭權是資深公務員背景,任內也出現許多與前任董建華時代不同的新型社會和市場問題,以至於曾蔭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幹預度,但總體而言,在董、曾兩任特首任期內,香港依然絕對稱得上是一個“重商社會”,商業因素在香港社會環境中有著絕對影響力,對政府的決策至關緊要,也因此不時被部分媒體和民眾批評存在“官商勾結”的趨勢。
 梁振英執政 從樓市發力
 但是,香港社會數十年來堅持的“小政府、大市場”以及“重商社會”的大的執政方針和理念自2012年新一任特首梁振英“接班”以來已發生明顯改變。梁振英上任以來的一系列政府幹預措施,特別是在房地產領域,已在很大程度上“得罪”不少香港商界領軍人物和大家族。私底下,香港商界對梁振英的抱怨已是茶餘飯後必不可少的談資。
 與其說李嘉誠想從香港撤資,不如說香港的市場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令李嘉誠以及數以百萬的普通香港人(特別是香港的中產階級家庭,包括一些1997年回歸前曾移民加拿大、澳洲,然後又回流的香港家庭)都對香港的前途有一些新的思考。
 梁振英上任以來的工作重點(或者說是他諸多工作重點中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只有一個,唯一的一個,那就是控制香港樓價,也因此推出各項新稅,這些舉措都符合梁振英“親民”政治路線的精神。在香港社會,我們也確實一直聽到這樣的觀點,香港現在最大的社會問題說白了就是樓價,如果梁振英可以搞定樓價,無疑就可以搞定“民心”。事實上,梁振英的地產新政未能有效抑制樓價,買不起樓的人還是買不起,反而因此加深了民眾與香港房地產商之間的“仇恨”,這其中也包括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香港最大的地產商之一。
 今年4月,香港忽然掀起一場碼頭罷工運動,矛頭直指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雖然和黃再三解釋自己在碼頭業務中只扮演股東角色,但罷工運動愈演愈烈,最終更將起初只是因為碼頭工人工資問題而起的罷工活動演變成等同於“反李嘉誠”、“反地產霸權”的社會運動,不少碼頭工人和社運人士曾一度占據有中環地標之稱的長江中心大樓區域,而長江中心恰恰是李嘉誠商業帝國的象征。整個罷工社運最終雖以雙方和解收場,但李嘉誠本人在經曆過這一系列風波之後無疑倍感神傷。李嘉誠對香港肯定是極富感情的,但如今香港發生的一切,甚至將社會矛盾的矛頭指向李嘉誠,這亦或多或少令他有些失望。
 李嘉誠最終出售“百佳”一事卻“難產”。事到如今,賣不賣百佳對李嘉誠來說可能已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香港商界和許多香港普通民眾在今年經曆的這一系列政策影響和商業風波之後,又是否真的看清(又或者是“看輕”)了一些什麼?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陪着您走最後一程的天使


註:本文轉載自唐德玲文,晴報

【晴報專訊】上日提到,我認識一位長者林女士,用足球比賽術語(她特別喜歡看足球比賽),下半場表現比上半場更精采,因退休前,她是一位女的士司機,退休後開始學投資(準確是學期權),又做義工回饋社會,而她加入的義工行列也特別與眾不同,是要出入停屍間和殯儀館,替一些沒親人或沒經濟能力的喪親者辦理身後事。
「我記得大約十年前,有機構派單張招請義工,我就應徵了,原來這機構叫做『護慰天使』,它們的工作是替一些喪親者辦理身後事。做這工作前,我們要接受六堂培訓課程,當中包括由律師主講遺囑安排;由心理醫生主講的心理輔導等等,還有由殯儀業公會主講的殮葬安排!」
「其實這工作也有幾個職責可選擇的,如到老人院或其他機構講解香港的殮葬安排;應如何與家人溝通日後自己想要的身後事安排等,但我就選擇了『殯儀』工作!有朋友問我,難道我不怕嗎?因如果做殯儀的話,很多時要出入長生店,殯儀館以及停屍間等等!但我說我不怕!」
為死者主持喪禮
「我記得第一個個案是跟一位喪親者去買棺木,也要安慰喪親者家屬!不經不覺,我已做這份義工超過十年,處理過很多個案,印象最深刻的是喪親者的家人,為帛金分配問題在車上打起架來!那真是經典的一幕!另外,我還試過陪同喪親者家屬去海葬,都是很特別的經歷。」
林女士還會接到一些沒有親人的個案,她要從頭到尾替死者辦理整個身後事安排,陪伴他/她走好最後一程。
宣揚積極人生 無懼死亡
「如是沒親人的個案,我便要由認領遺體、申請死亡證、訂棺木、安排喪禮、火葬(現在大部分個案都是火葬),領骨灰,以至骨灰上位等全程跟進,可謂一腳踢。由於我是基督徒,所以我現在最擅長是代替牧師的角色,以基督教儀式為死者主持喪禮!」
「政府對於沒有能力的喪親者家屬,會提供金錢的資助,大約12,000多元,而我所屬的志願機構,則由傅德蔭基金贊助一切行政費用,以及給義工的車馬費等等。」
林女士所屬的義工組織,透過不同形式的活動,向大眾宣揚積極人生,無懼死亡信息,減低臨終病人家屬面對的壓力,實在很有意義;而她作為一位退休人士,也身為長者,更曾經是過來人(林女士的丈夫幾年前經歷了長期病患後過世,她也經歷了同樣的悲痛),同樣以正面的態度,毫不忌諱地從事這些跟「死亡」很接近的工作,同樣值得我們尊重和敬佩!
正如我上日所說,退休生活如何,很視乎妳以甚麼態度面對!如果大家能夠與時並進,常懷一顆赤子之心(林女士最近她也轉用了智能手機,我跟她的聯絡,主要是靠WhatsApp呢!),其實,退休生活可能會比工作的日子更充實呢!明日我想再跟大家分享一些香港殮葬安排的冷知識!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唐德玲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 宗薩欽哲仁波切-(4)

也許,在我們把上師看成清凈之前,我們必須先認為自己是清凈的。認為自己清凈,並不表示自己是最好的,也不需要認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超越別人,如果這樣想,表示你在和別人比較。在你的裏面有一個東西,在不和別人比較的情況之下,就是好的。
我 們在意識中可能不認為自己是壞的,但潛意識當中,我們總認為自己缺乏了什麽。你應該思索的是:「自己缺乏了什麽東西」這樣的念頭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你和別 人比較的結果。因為你認為別人在享受、而我在受苦;別人都很有價值、而自己總有點自卑,所以認為自己沒什麽用,潛意識裏你是這樣想的。所以不要跟別人比 較,不要和社會、歷史、格言、道德等等比較,讓你只是你自己。沒有敵人可以恨、沒有朋友可以愛,如果這個世界只有你一個人,該怎麽辦?試著想想這種情形。
或 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會知道,如果不依賴上師,就不可能成佛。所以把上師看成是清凈的,並且有虔誠心是很重要的事情。但要小心你的虔誠心,通常我們只會 對言行舉止符合我們期待的人有虔誠心。你會喜歡的上師就是那種你所喜歡的人,而非你所需要的人。你所需要的人,才更重要。
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我希望別人照我所希望的去做,我希望別人向我頂禮,你或許希望別人跟你握手,他或許希望別人照他想做的去做。我們對待上師也是 一樣,我們希望他們能照我們需要的做,這樣想是不好的。我們應該去做他們要我們做的事,而不是我們希望他去做我們想要他做的事。我看到很多這樣的邏輯,像是一種賄賂的行為,學生賄賂上師、上師賄賂學生,很多這樣的情形。純正的金剛乘行者不是這樣,這不是凈觀。
如何成為一個「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你不需要改變什麽,而需要具備三種特質。身為一個小乘行者,能夠不傷害別人;身為一個大乘行者,能夠不傷害他 人並幫助他;身為一個金剛乘行者,需要知道什麽是凈觀,同時具有這三種特質。這跟之前提到「把每個人都看成是清凈的」很相似,只不過是不同的路徑。從字義 上來說,你必須知道的是,每件事情都是一味。「大手印」提到每樣東西都是同樣的味道,而不是素食或非素食。現在這個品嘗的人,不是只用舌頭嘗味道,而是用 六識品嘗味道。為什麽我們用「味道」來做比喻?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來自經驗與感受。所有這些感受與經驗,不論是好的、壞的,都是「心」制造出來的。你只有 一個心,而它有六種不同的仆人。假設你從來沒有眼睛的話,你會有視覺嗎?如果你從來沒有眼睛,你就看不到東西,那還會有所謂美、醜的分別嗎?
同 樣地,如果你沒有耳朵的話,會有什麽事情發生呢?有聲音存在嗎?所以一個接一個地,你把這些所有都摧毀掉了,然後你什麽都沒有了,所有的東西都只是存在那 裏,美麗的物體、醜陋的物體,美麗的聲音、吵雜的聲音,都只是在那裏。因為你有這些感官存在,然後你認為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因為你有這個「心」,於是 你制造了這些美醜。因此,同樣的東西對某些人而言是好的、對另一些人而言則是不好的,好和壞並沒有真的存在,是由不同的人所捏造出來的。這些捏造又是從何 而來的?是從習慣來的。
故而,身為一個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需要不去分別好壞、美醜。這樣的哲理很好聽,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難修持,然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很簡單。我們需要做的是減少極端的想法,這是很重要、但又很難簡單說明的。舉例來說,很抱歉拿這裏 的住持來解釋,如果他很喜歡這個佛堂的地板,而我把水滴到地板上了,他或許會生氣,這便是個極端的想法。也許他站起來,而把所有的水倒在地上了,由於是他 自己做的,所以他沒生氣,這也是個極端的想法。我們要減少這些極端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思量這個道理--比如說,有個蚊子在咬你,而你反手就打,這 是非常不好的。蚊子又不認識你,它只是認為這裏有一大塊食物,它是為了早餐而來的,這麽一個小東西能夠拿走你多少血?可能也是一點點而已。你用這麽大的手 打下去、還帶著這些毛發,取了它的生命,像這個就是極端的念頭。

全文: 
柔和聲第15期
  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v/gv-15.pdf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 宗薩欽哲仁波切-(3)



你們接受過灌頂嗎?我相信你們一定接受過上百種灌頂了吧,你們真的曾經想過自己是一個菩薩嗎?我猜是不敢想,
因為你認為菩薩就應該是在壇城上這些有 四只手臂、第三只眼、其他的腳、不尋常的身色,你是這樣想的。在接受過灌頂之後,你已經受了菩薩戒,表示你已經是一個菩薩了。這並不表示你已經升官了,而 是表示你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必須要去幫助別人。為什麽你不認為自己是菩薩?第一個原因是不敢想、而且也不願意去想,甚至你不關心、也根本不知道菩薩到底是 什麽。所以就算你接受了幾百萬個灌頂,也不會有效。
在灌頂的時候,你跟著上師念誦的內容一開始是皈依,念 皈依文、剪頭發、取一個法名,這些到底有什麽用?你依然有這麽多、或許更多的欲望,有那麽多、就算沒有更多的憤怒,有那麽多的問題,為什麽?因為你從來沒 有真實而真誠地皈依佛、法、僧三寶,因為你從來沒有在快樂的時候想到它,只有在不快樂的時候想到佛法。這表示三寶是你責怪的對象,而不是皈依的對象。你如 果是以這樣的態度皈依,不如不要皈依。一旦你皈依了,不論面對好或不好的處境,你都要想到三寶。
所以,你們真的皈依過嗎?從心裏真的皈依嗎?好好想想。

傷害別人、不幫助別人,而且也從不認為別人是清凈的,分別朋友和敵人、分別上師的不同,就算在朋友之中也是有分別心,對於美、醜也有分別心,如果這樣,就不是一個金剛乘行者。金剛乘行者必須對每個人都有「凈觀」。

像是念「諸法化空咒」,觀想一切眾生都化空,每個人都變成蓮花、佛陀,你這樣騙了自己一個鐘頭,你應該覺得慚愧,尤其在大寶法王、蓮師、文殊菩薩、佛陀十二相成道圖、以及壇城上的龍等等的面前,你應該覺得慚愧,因為你對他們說了一小時的謊。你口中念著一切眾生都是好的,但是並沒有從心裏這樣認為;因為, 當你離開修持的地方、進入你平常生活的環境時,開車、塞車、推擠等等很多人、事、物讓你忌妒、憤怒,這些情緒就算沒有更多的話,也依然在你心理升起。

所以,別再說謊了,我們必須一步一步來,不要想一下子跳到最高深的教授,首先,就算你無法把每個人都看成是清凈的,起碼你對上師要有凈觀。我所要求的是:只對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只要想「我的上師是好的」就可以了。

問:如果我們修持一個本尊很久,也很誠懇、專註,有一天本尊真的來到面前,我們是不是應該跟他說,你都是我眼睛的幻現,快走吧?
仁波切:你什麽都不 要說,甚至連想都不要想第二遍,更不要想該如何處理?如果你一旦想說該怎麽辦,就表示你有期待與恐懼。這樣的話,就不能成為很好的戰士,如果你聽過「覺悟 戰士」的開示就知道,你會因此失掉你的戰場。

問:可是通常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如果沒有動機的話,就會變成盲目地做。
仁波切:我並沒有談到不要有動機,而是說你不要去捏造一些東西。

問:可不可再說明一下「捏造」?
仁波切:就是去認為什麽是好的、壞的。

問: 何謂「凈觀」?
仁波切:這是個好問題,意義很多,表示某種可以給你加持的東西,什麽樣的加持呢?不要把凈觀看成是會給你灌一些甘露等等的東 西,這不是所謂 的「加持」。你認為某個杯子是壞的、是個極端;而那個是好的、是個極端,所以我想要那個、不想要這個。試著這麽想,每樣東西都無所謂好壞,認為它們都是清 凈的、不好也不壞,接著你就不會因為它壞所以想推開它、也不會因為它好所以想擁有它,於是你就不會痛苦。這就是加持,獨特的加持。
你認為把手放在頭上就是加持嗎?其實不是的。然而以大寶法王、薩迦法王、頂果欽哲法王來說,如果他們把手放在你頭上,則是五方佛的加持。不過以我們這種人來說,(把手放在你頭 上)只是一種按摩而已,並不會讓你沒有痛苦。甚至在公眾場合來說,這樣做讓我覺得更不好意思,好像自己是耶穌基督。我覺得握手或許加持更大,可以有很多感 覺,也可以彼此按摩一下。

問:如果我們不能把人認為是清凈的,是不是可以認為他們的心是清凈的?
仁波切: 這很好,是第一步。不要去想這是中國人、那是美國人、這是西藏人、那是非洲人,大家都是人,如果你能這樣想,真的會幫助你。廣東人、福建人、臺灣人等等, 不要去想這些東西,就能夠幫助你;道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如果你能夠不這樣想的話,就能夠幫助你;大乘、小乘、金剛乘,不要再想了,大家都是佛教徒;各大宗派的想法也都可以放下了,你可以有很多方法去想大家都是清凈的。

全文: 
柔和聲第15期
  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v/gv-15.pdf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宗薩欽哲仁波切-(2)


所以,學習和追尋是不同的。先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真的是小乘行者嗎?也許你想問:我們真的需要變成一個小乘行者嗎?可能很多人都被大乘的老師寵壞了,也一 定聽過大乘的老師提到,小乘比大乘在層次上低。金剛乘的老師,大多數也很看不起小乘行者。我個人的意見是,如果小乘基礎不好,就無法學好大乘;大乘基礎不 好,就學不好金剛乘,一定要全部都學。目前在座有兩位尼師,或許將來會有更多人出家,這些學習「律藏」,都必須學習小乘並且依此修行。
然而,做為一個小乘行者,並不代表要將頭發剃掉、到廟裏出家。如何成為一個小乘行者的臺灣商人?要知道,小乘的基本教法只有一句話:舍棄傷害別人的因以及傷 害別人的行為。作為一個生意人,應該可以做到這一點;如果你有這種純凈的動機,就算沒有辦法幫助別人,至少可以不傷害別人;這樣的話,作為一個商人,就可 以同時也是小乘行者。
或許你認為,不傷害別人是很容易的事,但事實上,我們經常在無意間傷害了別人。你所吃的肉,究竟對動物造成了多少傷害?就算是開車吧,不讓別人超車也可能 傷害了他。很多這樣微細的事一直在發生,所造成的業雖小,卻連佛陀都無法幫你找藉口。舉例來說,很多金剛乘的學生請上師修法,為了生意順利。如果這是出於 好的動機,或許沒什麽問題,但我知道很多人請法,只是想要變得有錢而已。有人想要獲利,就是另外人的損失。
如何成為一個大乘行者以及一般人?大乘行者,不只不傷害別人,還要去幫助別人。小乘行者要做的很單純,不去傷害別人、不要介入別人的事件當中就好了。但大 乘行者還要去幫助別人。然而若要幫助別人,首先便要厘清:到底要如何幫助別人?如果不夠聰明,有時候你認為的幫忙反而是一種傷害,所以你需要一些方法。最 重要的是:幫助別人的動機是否純正?也許你的行為很粗魯、很溫柔,或是各種不同的行為,內在都必須要有清凈的動機、慈悲、與慈愛。
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做,幫助別人有時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在大乘的修持當中,最重要的是修「心」,這個基礎若是穩固的話,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將更容易。你可以 由於「不打擾」而幫助別人,也可以「去打擾」而幫助別人;可以用歡喜、贊嘆來幫助他們。來到一座美麗的寺廟,沒什麽可以幫忙的,那你可以贊嘆說:啊,真是 一個美好的寺廟,多麽適合讓人修持佛法!這也是一種幫助,心智上的幫助。像這樣有善良的動機,常常歡喜贊嘆的人,就不會傷害到別人。不傷害,便是一種幫 助。

全文:  
柔和聲第15期
  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v/gv-15.pdf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 宗薩欽哲仁波切 (1)


如何成為一個「大手印」行者的生意人?你不需要改變什麽,而需要具備三種特質。身為一個小乘行者,能夠不傷害別人;身為一個大乘行者,能夠不傷害他 人並幫助他;身為一個金剛乘行者,需要知道什麽是凈觀,同時具有這三種特質。這跟之前提到「把每個人都看成是清凈的」很相似,只不過是不同的路徑。從字義 上來說,你必須知道的是,每件事情都是一味。「大手印」提到每樣東西都是同樣的味道,而不是素食或非素食。現在這個品嘗的人,不是只用舌頭嘗味道,而是用 六識品嘗味道。為什麽我們用「味道」來做比喻?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來自經驗與感受。所有這些感受與經驗,不論是好的、壞的,都是「心」制造出來的。你只有 一個心,而它有六種不同的仆人。假設你從來沒有眼睛的話,你會有視覺嗎?如果你從來沒有眼睛,你就看不到東西,那還會有所謂美、醜的分別嗎?
---------------------------------------------------------
談到佛法,人們很自然地把佛法和生活分開來,佛法並不包含在生活之中,人們認為修法是生活以外的另一件事:修法只在寺廟當中,而不在辦公室、洗澡的 時候、搭火車的時候、交通壅塞的時候等等。人們以為修法要剃頭、改變服裝,或最少在家裏應該有一個佛堂;還要有一個特定做功課的時間,比如說是早上或晚 上;加上一些佛像、佛書,甚至一個法名;身上需要戴一些象徵性的東西-例如金剛結,來證明自己是一個佛教徒。這是一般的狀況。
我 常常跟人們說:這樣的佛教修行,對我們可能沒什麽幫助。檢查一下自己,我們真的是一個金剛乘行者嗎?不要說金剛乘,金剛乘有點太高遠了,就以小乘來說吧, 我們算得上是一個小乘行者嗎?幾乎不是。同樣的問題:我們真的是大乘行者嗎?可能也不是。或許在名義上算是吧,也許我們遇過一些大乘的和尚、金剛乘的喇 嘛,他們給我們一些教授或灌頂,我們就認為自己是大乘或金剛乘的學生。做為一個大乘的學生,你們一定接受過很多關於慈悲的教法了,但是我們真的慈悲嗎?幾 乎沒有。我們都聽過慈悲的教法,但是「聽過」和「具備」是不一樣的。除非真正具備慈悲,才是個大乘的修行者,否則你只是個聽聞佛法的人。所以我們到底是什 麽呢?我們只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的「聽聞者」,而不是大乘、小乘、金剛乘的「修行者」。
而且,我們真的 想要成佛嗎?我不這麽認為。也許有一些人對「成佛」有些概念。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成佛,就不會對此生如此地執著。我們擁有的東西,朋友、房子、車子,我們對 於這些還是有著很多的執著,這證明我們並不想遠離這些東西、遠離輪回,這也間接指出了我們並不想成佛、也不追求成佛。
然而,我們都學過「成佛」的概念,人們也常談到「成佛」、「法身」、「報身」、「大圓滿」、「大手印」;人們聽到、談到「大圓滿」、「大手印」這種高深的教 授,就像是某種你這些日子想聽的音樂一樣,讓我們的腦子放松而已。事實上,人們通常不修行它,包括我也一樣。或許在座有些人不是這樣,但是我真的是這樣。

問:如果我們修持一個本尊很久,也很誠懇、專註,有一天本尊真的來到面前,我們是不是應該跟他說,你都是我眼睛的幻現,快走吧?
仁波切:你什麽都不 要說,甚至連想都不要想第二遍,更不要想該如何處理?如果你一旦想說該怎麽辦,就表示你有期待與恐懼。這樣的話,就不能成為很好的戰士,如果你聽過「覺悟 戰士」的開示就知道,你會因此失掉你的戰場。


全文:  柔和聲第15期  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gv/gv-15.pdf

--
With kind regards,
Wendy P Tsui

步伐一致


註:本文轉載自夢妮妲文,Cosmopolitan

夥伴,除了要目標一致,也要步伐一致,兩者同樣舉足輕重。
一致性,看似很難調整,但其實又不用調整。一段關係,無論是情侶關係,是生意夥伴關係也好,都要達到某個程度的一致性,才能夠繼續走下去。一段關係,兩個人,就好像走在樹林裡,一同向著目的地前行,一同停下來休息,再繼續走下去,步伐一致,向著同一個方向。一個行得太快不行,一個要行另一條路又不成拍檔。
一致性是發自內心的,是自然而致的。過份獨立的人,很難夾人,莫說情侶關係了,就連跟同事、投資者或生意夥伴,都未能好好相處、遷就,更莫說合作。你總會聽過身邊一些超級獨立的朋友,他們永遠都不能和人合作或同住,一有合作,不是說被騙財,就是說被出賣,他們掛在嘴邊的總是:「做人梗係要靠自己啦!」,「檔生意一個人做一世,又唔會死嘅。」,「一個人住最好,唔使就人。」但你聽到的,是許多內在憤憤不平的聲音。說到底,他們變成這樣獨立的人,只不過是頂不住內在曾經未被滿足的種種需要,那些他們內心的依賴性,是他們的黑暗面,自己都接受不了,一觸即爆。
看到容祖兒在一個訪問中說到與現任男友劉浩龍的相處之道,她都提到步伐一致的重要性:「我看過一篇文章,說兩個人相處,是要步伐一致,一個行前一個行後是不可以的,大家要並肩而行才可以走下去,如果大家都重視這段關係,就會認真共行,幸好大家都不是10來20歲,性格火爆,有甚麼不妥當就走,算數啦!」說到底,要看你有多重視那段關係,有多堅持個人成長,焦點放在溝通上,而不是對錯與攻擊。
情侶或生意拍檔,若果一位覺得很滿意,另一位覺得很有問題,根本走不下去,但這個情況屢見不鮮,只差不滿的那方,可以忍受多久。而身心靈的兩個層面,也要步速一致,才可持續發展,若果單單一方持續積極學習,努力自我增值,擴闊眼光,另一方什麼都闊佬懶理,非常依賴,甚至慢慢對自己的要求走下坡,連對方也愛理不理,那麼,難怪有一天二人會走上分離路上。很多人來到了大關口,可能仍傻瓜般自欺欺人,把自己的個人需要無限放大,比起關係的一致步履更為重要,最終註定是難以一同行下去。
Facebook fan page: www.facebook.com/Dreamonita
新浪微搏:夢妮妲Monita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這麼遠,那麼近!

很久沒有寫自己的感覺了,近日偶爾跑入了油蔴地駿發花園中一間芄術書店,發現一本書的名字-「這麼遠,那麽近。」

這句說話其實是很好用,我在多年前從商時在一些地產宣傳文句也見過。印象也很深刻。總覺得它代表人生一些大道理,但一語又難道盡。

將這句子倒轉起來,變成「這麽近,那麽遠!」大家又會怎樣想呢?

我妹子有個英國籍的愛人,在拍拖期間港英两地跑,每隔半年才一敘,常常喊著「愛在別鄉季節」(張曼玉電影好看得不得了,依人情侶自我投射在電影裡是很自然不過之事,這是「心」的運作,這麽遠的物理距离,但「心」仍是那麽近,這是古人「心心相印」的現代詮釋。

反過來看又怎樣呢?我們每天有無數親人、朋友、同事什至是曾經深愛過的人在身邊走過,但「心」理距离又怎樣呢?別人心中有沒有你,難道你自己不知道嗎?用「這麽近,那麽遠」來形容一些關係是非常貼切的,因為物理距离不等於心理距离,你們有否聽過什麽叫「同床異夢」嗎?

一個朋友訴說了一個故事,八年前初相識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很渴望愛人遠道相聚重逢,八年後事過境遷,再重逢後要倒數日子,希望對方早點离去。同是相同兩個人,「心」的經歷可以如此南轅北做徹,「無常的心」究竟是怎樣運作的呢?

「心」是本性皆「空」,本來就是「無常」,東竄西跑,有情人遇到合适因緣,自然是「有情人現眼前」,但因緣改變,無常又再顯示其威力。所謂:有因有緣世間現,有因有緣滅世間,所謂「曾經擁有」,其實只是「曾經執著」的錯寫而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