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自私無法讓愛生根

星島日報報道

她和他高中時為了愛情而私奔,放棄學業,踏進社會工作。她從小跟家人關係不好,曾經離家出走過多次,認為家人都不愛她,一直感覺自己很孤單。她自從認識他後,把所有感情都放在他一個人身上,生活尚算幸福。在一起五年了,他甚麼都願意為她做,每天下班後便做飯、洗衣服,照顧她喜歡的狗,她就像公主般被寵愛着。
  她是一名初出道的演員和歌手,堅信自己會成名,能圓明星夢。他為了她努力賺錢,目標是存錢結婚。後來她愈來愈沉迷工作,把所有心思放在工作上,把他們共同存入銀行的部分錢拿去學聲樂和鋼琴,他卻沒甚麼上進心,有份安穩的工作便足夠。
  她開始忽略他,他總說兩個人生活像一個人過!她的脾氣差,特別是在他面前,對他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他稍一犯錯,她便會罵他窩囊,甚至打他。他說被她當成奴隸、傭人使喚,感覺不被尊重,為了這份愛失去了自尊!他們一吵架,她就會收拾東西離開,每次都是他求她留下,她只是嚇嚇他,沒想過真的要走。
  他渴望自由離開
  終於有一天他爆發了,因為她管他嚴,不許亂交朋友,他做任何事都要經過她的同意,他渴望自由!當晚她把他趕出去,又被他哄回來!她以為事情過去了,沒想到過幾天,她出差演出時,他留下一張字條,靜悄悄無聲息地搬走了!那一刻她才後悔。他依然打電話關心她,她也會去他那邊小住。但是他卻不願意搬回來,不想太依賴她了!可是沒有他,她一個人生活很孤單、很不習慣,一想起他就流淚,希望能夠回到以前,可是他卻不想!她說:「我很痛苦,可是我又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彌補以前犯的錯和對他的傷害。他還愛着我,卻不願意跟我住在一起,他怕我再次傷害他!我現在既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又不想他離開我!我該怎樣才能令他回來?」
  沒徹底自我反省
  自私才是問題的核心。一個只管追求和滿足自己事業的女人,視男友為奴隸一樣,不懂得付出愛和尊重他的話,他要離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坦白說,應徹底的放棄她,重新開始新生活。她是看上對方的癡情和專一,才放肆地借愛情剝削他。即使分開後,她的流淚也不是因為愛,只是因為失去了被她呼喚使用的工具而已,她「不習慣」孤單,不想「他離開」,不是因為她真心了解自己的問題,亦沒有徹底自我反省,也不見得會改善自己的問題。她只想擁有一切,這是徹頭徹尾的自私。在自私裏,愛是不能生根的,只有一種佔有的關係。這種霸王的行為和心態,富壓逼性,叫人難受。
  人心的傷害是很長久的烙印,受傷了,雖然感情還在,但要療傷,除了需要離開傷害自己的人和事外,更重要是看清自己的感情需要,而非死守感情對象。愛錯了,不是愛的問題,而是錯選對象的問題。要愛護和保護珍貴的愛,不讓它再受傷害,也是我們在愛中需要學習的智慧。圖:新華社
  ■情人相處,要學𢤦愛護對方,感情才能生根。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素黑
  逢星期一刊出
  (素黑療情)
  今日館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站著工作益處多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醫生

立法會議員坐着開會,飯氣攻心之時,隨時席上入睡,叫人側目。我建議改為站着開會,醜態便不用重演。此非叫議員站起來效法擲物、叫囂、衝向官員等舉動,旨為他們更健康、更愉快,更有傾有講,提升議政水平!


研究一: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在同被派製作同一題目短片的研究對象中,站着開會製作出來的短片比坐着開會的,質素更佳。且站着開會比坐着開會者,對他人意見的態度更開放,更少自我捍衛。

研究二:
三十四名在辦公室工作人士自願接受觀察七周。十人繼續坐着做案頭工作,二十四人改用「企枱」站着工作。「企枱」可按個人高度調校,從而在最舒適位置工作。研究人員每日以流動電話,隨機確定觀察對象的工作位置三次。

七周觀察結束,二十四名使用「企枱」者,87%感覺比從前坐案工作舒適,87%感覺比前更有活力,75%感覺比前健康,71%感覺比前更精神集中,66%感覺比前更具生產力,62%感覺比前快樂,33%感覺壓力比前紓緩。0%表示他們不喜歡測試的「企枱」。

研究三:
於2010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在澳洲接受觀察的十二萬人中,每天坐着時間愈長的群組,在觀察期內,由於任何原因死亡的人數愈高。

解讀上述研究:
站着時肢體活動比坐着時更多,此乃對大腦的良性刺激,使人更清醒、更集中精神、更樂觀,與人溝通更暢順;站着時增加的肢體活動,對心、肺、肌肉、全身平衡有益。站着對減低上背痛亦有好處。

我的建議:
1. 可能的話,在家及工作間改用「企枱」。
2. 把「坐下談」的習慣,改為「散步談」。
3. 減少以電郵與同工溝通,改為走到他面前直接對話。
4. 每天跑步三十分鐘,其他時間不是坐便是臥的生活習慣並不健康,須增加更多站立時間。
5. 但須注意,不停在工作間踱步,對同工或造成滋擾。

資料來源:
http://www.nbcnews.com/health/mental-health/standing-gets-employees-pumped-meetings-study-n129826
http://vitals.nbcnews.com/_news/2012/10/12/14393489-workers-find-they-like-taking-a-stand-at-their-desks
http://m.livescience.com/15324-ssedentary-behavior-health-risks.html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針灸治療胃炎


胃炎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炎性變化,是胃粘膜炎症的統稱。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胃炎常見的為單純性和糜爛性兩種,起病急,前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噁心、嘔吐;後者主要表現為嘔血和黑糞等。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遷延,大多臨床症狀不規則,一般多有上腹脹滿、脹痛、泛酸、噯氣、食慾減退、噁心、嘔吐等症狀。確診主要依賴胃鏡檢查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本病屬於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常見於成人。該病屬中醫「胃脘痛」、「傷食」、「嘔吐」等範疇。


中醫認為本病在「胃」,但可由多種原因形成,外感或內傷均可引起,與「脾」、「肝」、「腎」等關係較為密切。1) 患者飲食不節,損及脾胃。暴飲暴食,饑飽無常;或喜食生冷,寒積胃腸,損傷脾胃之氣,氣機升降失常,或過食辛辣肥甘,過飲烈酒,釀熱生痰,損傷脾胃,而出現胃脘疼痛之症。2) 患者肝氣不調,橫逆犯胃。肝為將軍之官,喜條達而惡抑鬱。若境遇不遂,憂思惱怒,情懷不暢,肝鬱氣滯,疏泄失職,橫犯脾胃,脾胃失和,則可致胃脘脹滿嘈雜等症。3) 患者稟賦不足、脾胃虛弱,陽氣不足,胃納呆鈍,脾運失健,而發為胃腸痞滿、疼痛。4)患者有外感暑濕、寒濕,內侵脾胃,水濕內停;或飲酒過度,釀濕生熱,損及胃腑;或肝鬱脾虛,脾失運化,蘊濕生熱,而致痞滿、嘈雜、反酸、胃脘灼痛等症。 5) 患者虛火內生,胃陰不足。肆食肥甘辛辣,飲酒過度,蘊濕釀熱,日久不愈,灼傷胃絡;或氣滯血瘀,病邪留滯,瘀久化熱;或肝氣久鬱,化而為火,上述原因均可灼燒胃腑,損耗胃陰,而發為胃脘灼痛,口乾咽燥,大便乾澀等症。

針灸治療胃炎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中以針刺為主,或配合神燈照射,或配合拔罐療法。具體治療要根據患者的證型,辨證論治,常取中脘,足三里,寒邪凝滯 ,加梁丘;飲食停滯,加脾俞,胃俞,天樞;肝氣犯胃,加期門、陽陵泉、太沖;濕熱中阻,加陰陵泉、三陰交、內庭、厲兌;胃陰虧虛,加幽門,章門,三陰交、內庭等。

對於胃炎患者日常飲食尤為重要。中醫認為辛辣、油炸之物,容易上火傷陰,如酒、辣椒、芥茉、胡椒、咖啡等,這些會刺激胃液分泌或使胃黏膜受損的食物,應避免或減少食用。有些食物容易產氣,使患者有飽脹感,應避免攝食。炒飯、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類製品,各式甜點、糕餅的食物及冰品類食物,常會醸濕礙胃,引起或加重患者的不適,應留意選擇。要注意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此外,患者吃飯要定時定量,進餐要細嚼慢咽,且心情要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少食多餐,可以避免胃脹或胃酸過多,胃酸過多可能會逆留至食道,刺激食道黏膜。要溫和飲食,過涼或過熱都會對胃產生損傷。營養搭配要合理,不要偏食或暴飲暴食。再者,患者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不喝酒。生活要有規律,不要熬夜,減少無謂的煩腦,心情保持愉快。平時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添減衣物,避免寒涼侵襲。當他們出現症狀要要及時就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周忠亮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賭徒家人苦 兩成曾試死諫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世界杯後日凌晨開鑼,不少賭徒已摩拳擦掌。有戒賭機構分析逾2,000名已婚男性賭徒求助個案,近8成半為病態賭徒。爛賭累及家人,調查發現,賭徒家人中有兩成曾試圖以死相諫。
明愛展晴中心分析過去近10年、逾2,000名已婚男性賭徒求助個案,發現近6成人在20歲前已經開始賭博,逾半賭齡長達16至30年,主要賭馬及賭波,普遍欠債20萬元或以下。
現年68歲的許先生,70年代曾是職業足球員,賭波又賭馬,婚後決心戒賭,並轉行當飲食業老闆,高峰期擁逾10間舖及多幢物業,豈料97年金融風暴令其經營壓力大增,賭癮再起,「好像潛伏了的魔鬼,一旦開始(賭博)便難以回頭。」
戒完又再賭 「如魔鬼潛伏」
2006年世界杯,許先生曾豪花逾百萬元下注一場賽事,累計輸掉數千萬,需向親友借貸度日,更令妻子出現精神問題。許先生嘆在親人面前抬不起頭做人,幸得對方不離不棄;在3名女兒苦勸下,終令他下決心戒賭。
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表示,近2,000名個案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接近8成半人被界定為「病態賭徒」或「嚴重病態賭徒」,普遍欠債問題嚴重、家庭關係破裂。至於670名受訪的賭徒家人當中,9成人表示曾受情緒困擾、近3成人會將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近兩成人更曾企圖以死相諫。

這款女兒?母兼3份工她敗家買名牌 女竟稱:我沒強迫她

英國有一名母親,平日兼職3份工作賺錢養家,為了就是想要給孩子有個好的生活。不料她年僅15歲的女兒,卻像是被寵壞了一般,沾染了拜金的惡習,不但擁30雙名牌鞋子,衣櫃內也有不少時尚衣服。看到母親這樣的辛苦,少女坦承自己被寵壞,但她卻說「媽媽為我付款是她的決定,我沒有強迫她這樣做。」讓人十分傻眼。
最近英國一間電視台,做了一個「被寵壞的小孩」的紀錄片專題,其中訪問到一名15歲的少女勞倫‧瓦許(Lauren Walsh),意外發現她擁有近30雙的名牌鞋子,衣櫃內還有不少流行服飾,但這些全都是靠著母親兼差3份工作所換來的。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該名少女的母親每月得負擔女兒超過600英鎊(約新台幣3萬元)的支出,她現在除了兼差包括清潔工等3份工作之外,最近還想找第4份兼差工作。她坦承自己每次只要女兒要求就會心軟,無法對女兒說不,甚至還認為「賺到錢就要花」。
過去瓦許也曾有過送報紙賺零用錢的經驗,但做沒多久就認為報袋太重,反而要求母親開車載她送報。儘管瓦許對於自己的行徑,也坦承的確是被寵壞了,但她知後卻說「我沒有強迫我母親幫我付錢,這是她自己決定要這樣做的」,讓人聽了還是不禁傻眼。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外出用膳傷身 每餐限500卡路里?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日報

外出用膳日日炒粉麵飯,怎會不長肉?新加坡人外食頻繁程度,與港人不相伯仲,星政府寧願掏腰包資助全國數百食肆推上限500卡路里的菜式,方便國民戒口,這招管用嗎?
城市人工作繁忙,難有時間及閒情在家煮食,經常要出外用膳,雖然方便但卻換來多鹽多油,也難忍口吃下不少煎炸及高脂食物。
作為消費者,食物選擇權在你自己手上,或許有人說,不是不想吃得健康,而是坊間沒有足夠低卡路里菜式選擇?聽來有幾分藉口,但也可能是事實。新加坡政府的應對方法,就是令國民有得揀。
易患心血管病 長遠政府「埋單」
香港人慣常外食,新加坡人也如是,去年有調查指外食消費新加坡壓倒香港,是亞太區第一。據當地政府的一項調查,60%新加坡人每周外出用膳4次或以上,每餐700至800卡路里,就會超過每日適當攝取量。
調查指現時全國少於1%的外食餐飲屬於較低卡路里的健康菜式。若持續不改善外食不健康習慣,個人健康固然有風險,易患心血管病、糖尿、肥胖等問題,但長遠也是政府「埋單」。
星政府要管,本月開始的計劃「較健康餐飲計劃」(Healthier Dining Programme),便找來全國700多間食肆提供至少3款不逾500卡路里的健康餐,美食廣場(Food Court)的食檔則至免費少有一款,醬油要另上,飲料須有低糖選擇,還要有白開水供應。
食肆供健康菜式 星政府補貼
食肆可獲星政府上限1.5萬坡元(9.3萬港元)的資助(Healthier Dining Grant),食材供應商也有津貼。換言之,以政府補貼食肆提供較健康菜式選擇,食肆額外成本不多,消費者也毋須食得貴。據報道,連快餐連鎖店如麥當勞、Subway等也參加,政府目標是2020年,把健康餐的比例提升至佔全國外食餐飲的20%。
推動健康飲食是世界趨勢,星政府有其如意算盤,但即使全國食肆也同心合力提更多「500卡餐」,但也要看消費者意願,有報道引述當地人指,一試無妨,但再幫襯還要視乎是否好食及抵食。
事實上,不少打工仔日忙夜忙,既然食肆林立,外出用膳是最方便實惠的做法,但有多少人會計着卡路里來點餐?
一碟乾炒牛河或扒餐逾千卡路里,吃個漢堡包、薯條加汽水,也一定遠多於500卡路里,以年輕男性和女性每天2,400和1,900卡路里是較理想計算,要超標又有多難?
新加坡政府動用公帑資助飲食業提供價錢合理的健康菜式,一片苦心,但要改變社會的飲食習慣,不是易事。食肆餐牌上即使有健康的選擇,但點菜一刻,心裏是否以健康飲食為首要考慮?可有時候是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老實?少不免偏愛點選多肉,明知煎炸油膩,卻還是對多醬汁、高鹽份食物總是難忍口?
多菜少肉 消費者或嫌吃不飽
本港自2008年推「有營食肆」計劃,鼓勵食肆提供菜多肉少、少糖少鹽少脂肪的餐飲選擇,有人捧場,但也有人嫌款式不夠、肉類太少、吃不飽及不抵吃等。
食肆提供更多低卡路里選擇雖予人有得揀,但消費者是否受落,則是兩碼子的事。星政府這筆公帑是否花得有成效,仍然尚待觀察。惟從食肆着手逐步鼓勵市民改變健康飲食,無疑是重要一步。
美國政府早年已規定部分快餐店或連鎖食肆須在餐牌上標明卡路里,以數字作為阻嚇,去年一項研究指只得3成多顧客會細讀信息,但幸好另有研究指,食客點餐的卡里路總數也有減少。
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於2012年的調查指,逾60%港人每周平均外出用膳或直接購買熟食高達4次或以上,市民對健康關注度也趨升,識食之餘也更惜食,對於分量適中、用料健康及多菜少肉的菜式,有一定需求,以消費者的選擇來影響市場,比起星政府以公帑提供誘因更切合本港模式。外出用膳有時是迫不得而,但吃得健康與否,又怎會沒有得揀?

仔女駁嘴 父母最痛 同人比較 孩子最傷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父親節臨近,家長最渴望擁有融洽親子關係。有調查發現,近七成父母認為子女「駁嘴駁舌」,是影響雙方關係的「死穴」;子女則抗拒父母拿自己與別人比較。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西環綜合社會服務處去年訪問逾千名小四至中三學童及家長,十分滿分,學童自評親子關係滿意指數7.87分,家長自評8.25分,機構認為家長或高估自己與孩子的關係。
負責調查的註冊社工郭義聰表示,近七成家長認為子女「駁嘴駁舌」最影響關係;逾五成子女則抗拒父母拿自己與別人比較等。近八成父母冀子女與自己分享心事;子女則期望父母多信任並給予讚賞、鼓勵說話。
郭認為,家長一方面不喜歡子女「駁嘴駁舌」,但又難耐他們「十問九唔應」,顯示管教上習慣以自身角度出發,或惹反感,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談時事講韓劇 打開話題
卓先生育有一子一女,分別讀中四及中一,他坦言最擔心子女不用功讀書、沉迷電子產品。從事電訊業的他,笑言每日僅有個多小時與子女溝通,卻急着問他們「做完功課未?有無考試?」,令子女「無癮」。近年他嘗試改變溝通模式,談時事講韓劇成功打開話匣子,「中國人多重視嚴父形象但有時亦要放下身段,主動改善關係。」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慢煮、慢食、慢活

早前我應香港電台節目《精靈一點》邀請,與主持人張婉君和邵國華一起講飲講食講生活,由慢煮講到慢食和慢活。
最近的周末我都喜歡在家輕鬆慢煮,慢煮不但可以將食材味道緊緊鎖住,而且因為慢煮花心機時間,與家人朋友分享時更懂得慢慢品嚐,認真咀嚼每一口的原汁原味。有時相約幾個朋友在家食飯,一邊煮一邊食一邊談天說地,一個晚上的快樂是有錢也無法買到的。所謂「辛苦搵來自在食」,但其實開心食一餐不需要買很高價的食材,只要用心煮和用心食便可以了。
慢煮的另一個好處是因為選用新鮮食材慢慢烹煮,所有食物的原味都被保留下來了,於是烹煮時不需要太多調味料,而且做法簡易但味道出色,食物味道媲美高級餐廳,而且食得經濟又健康。
要養成慢煮慢食的習慣,工作日必須出外午膳時,我也會盡量利用午飯的短短一個或個多小時,慢慢咀嚼仔細欣賞食物的味道。我認識不少人都會在工作日的午飯時間,匆匆填飽肚子後,便爭取時間做其他私人事務,結果他們午餐的實用時間,被打一個很大的折扣。
其實如果我們食飯時間太短,不但無法品嚐食物味道,還可能因為食物未經仔細咬碎而影響腸胃消化。另外當我們的胃納滿載後,需要約15分鐘才能將飽肚的感覺傳遞至大腦,如果進食太快,腦袋還未覺得飽時我們已經吃得過多,這種不準確的飢餓感便是肥胖的重要原因。
除了慢食,慢活亦是另一種享受生活的方法,平日大家都匆匆忙忙,假日的時候不妨到咖啡室甚至離島享受一餐休閒的午餐,吹吹海風讓整個人放鬆一天,你會發現到工作日時額外醒神。
慢食運動最初在意大利發起,原意是對抗全球化的速食快餐,提倡食用本地食材,雖然香港慢食慢活的風氣尚未成熟,我們亦無法像西班牙的Siesta一樣,每天午飯有長達三小時的休息時間。但我們講求效率之餘,可以適時調整節奏,如果不習慣慢動作,可以先學習靜觀冥想、太極、瑜伽、茶道、書法和畫畫等,再慢慢適應慢下來的生活。
延伸閱讀: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孩子懂得問 高分不低能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日報

國際學童能力評估前列國家,教出高分孩子,但長大後是否也跑贏?反而分數排名從不標青的以色列,近年被看好其教育方式將是終極勝利。以國的孩子不追求分數,拼命學甚麼?
全球競逐培養人才,哪國的教育制度最好?大家愛看排名。上月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教育系統排名,依據40個地區的學生國際成績等比較,本港排第4,以色列排第17位。至於作為評估各地15歲學生學習能力權威指標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名列前茅的多是芬蘭、南韓或新加坡等。
以色列重發問 創業率冠全球
事實上,以色列向來在這類排名榜中不起眼,2012年的PISA排名,以色列的學童在全球65個地區中,閱讀排第34名,數學及科學更僅排第41名。
不過,台灣《遠見雜誌》最近有詳盡報道形容,以色列有不一樣的教育。報道指該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人均創業是世界第一,反映其教育方式在培養人才方面並不輸蝕。
其實,放下對分數的迷思,創新及創意思維更被看好是未來新一代立足新經濟的最重要本錢。
據該報道指,以色列孩子在18歲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內容自由,通常在國際競賽都沒有拿到好成績,但卻可啟發孩子的好奇心。
以色列教育着重於讓孩子學發問,小孩從小愛問「為甚麼」,也會挑戰權威,當地文化認為只有笨蛋才會沒有意見。
報道指,以色列小孩放學回家,母親第一句不是問「你今天學到甚麼?」,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甚麼問題?」老師不會直接告知答案,鼓勵小孩問了之後,自己思考答案,報道指此乃是創新的基礎,難怪以色列新一代都勇於創新,現時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報道更指,以色列的孩子雖然在起步綫上看來跑得較慢,但卻看好他們才會令孩子贏在終點。
其實,所謂學問,就是學會去問。發問對於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不難理解。有學者曾表示,學校除了培養學生答題能力外,也要努力引導他們發展提問能力,否則就如「飯煮半熟」、「酒裝半瓶」,未能發揮整體學習效果。
「有耳無嘴」 亞洲學生通病
不愛發問向來是亞洲學生的通病,例如在台灣,學生懶於發問現象普遍,學生被形容「有耳無嘴」。去年當地有調查指,僅28%大學生願意在課堂上與老師互動,學生不發問,原因包括怕問到蠢問題,又有人指是中小學已養成的習慣。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指,學生不愛發問是台灣的大問題。去年他也曾撰文指,社會文化不鼓勵發問,大人常叫小孩不可插嘴,又覺得發問是向大人挑戰,孩子不發問,往往似懂非懂地把所學東西背起來,在考試中拿到高分,但卻根本搞不懂基本學問。
此現象在本港何嘗不是?教育制度下固然只着重「填鴨」,無論小學生或中學生,課堂上主動舉手發問有多少?取得高分或許無難度,但若要主動發問,則人人搖頭不作聲,即使長大後也難改。有專欄作家經常被邀到大學演講,曾撰文指,即使設答問環節,但被提示香港大學生被動,別指望有人主動舉手提問或作答。
父母總是望子成龍,催谷多做練習及背書,日夜忙於上補習等,本港的教育制度也與父母一同心態,只集中精力追求「分數」。有否想過,若可以令孩子愛上發問,或許才有助引發其對追求知識及啟發思考的動力。面對未來創意知識型經濟,傳統的學習方式還是否可於其長大後成為優勢?
以色列的孩子,懂得不斷問,被看好將令孩子他們具備更大競爭力,日後可贏在終點,北歐芬蘭的教育制度經常被談論,聽聽另一方以色列的教育方式,或許也會對本港有啟示?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常玩手機腦生鏽 14%青年無記性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機不離手會令腦生鏽?美國有研究發現,18至39歲年輕人中有14%記憶力變差,相信與經常使用智能產品有關。本港專家指,20歲後腦部發展踏入衰退期,如過分依賴數碼產品,又無鍛練腦筋,長遠會加速腦退化。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指,美國加州大學調查逾1.8萬18至99歲人士,兩成稱有記憶問題,以60歲以上佔最多。不過值得關注是18至39歲組別中,亦有14%有記憶問題。研究人員指年輕人面對壓力,加上用手機、電腦等要「一心多用」,令專注力下降,難集中精神,記憶力變差。

韓男生數碼癡呆 家門密碼記不住

海外已就沉迷電子產品的負面影響作不同研究。亞洲方面,包括台灣及南韓等地亦發現,過於依賴電子產品,會誘發「數碼癡呆症」。年前南韓就有一15歲的男生被確診該症,他由五歲起開始玩電腦,直至後期無法記住家門密碼,需要儲存在智能手機內。
本港雖未有科學研究證實,但通識教育協會主席何天佑直言,以前學生會花時間背誦詩詞及閱讀書籍,隨着數碼年代降臨,學生機不離手,「記性明顯差了,出師表都要分兩至三次背默。每間學校都想盡辦法如何不讓學生玩手機。」
用WhatsApp看fb 自然動作不用腦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文偉光解釋,記憶是依靠左、右腦、海馬區等整個腦部發揮作用。使用WhatsApp、閱讀facebook只開發大腦的額葉,屬於程序性記憶,「簡單來說就是不用用腦,是自然動作」。
他續說,十多歲的是腦部發育黃金期,而20歲後腦部發展便開始衰退,若無多加訓練,令腦部發揮所長,經常貪方便,使用電子行事歷、計算機等,長遠會加速腦退化。他建議,多運用未來記憶,動動腦筋,「例如下周約了邊個係邊度等、記七個人名等」。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認識「異地適應失調綜合症」

圖片:Getty Images
圖片:Getty Images
異地適應失調症是指地域或環境改變(包括異地工作、學習、移民、外遊、搬遷等因素)導致人體生理機能失調而產生的一種綜合病症。本病好發於青壯年,特別是初次外出,心理準備不足,心理素質欠佳、素有腸胃功能紊亂、生活不規律等人士更容易患病。


中醫認為,地域不同、環境變化,氣候、土質、水質的差別均會對人體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人有適應和調節自然環境的能力,只是每個人的調節能力強弱不同,對異地環境的適應時間長短亦有不同,身體不適的反應因人而異。

異地適應失調主要有以下幾類的症狀:
一、腸胃症狀(俗稱水土不服)
患者會有發作性腹瀉、腹痛,多在緊張、進食生冷、油膩等情況下發生。腹痛腹瀉發作快,來勢急,腹瀉後腹痛消失,常反覆發生。此外,也有泛惡欲嘔,不欲飲食,胃脹滿不適、腹脹,以及便秘。

二、精神、情志症狀
患者精神緊張,易產生陌生感、恐懼感、孤獨感,也會心情煩躁、易怒,心情鬱悶、抑鬱寡歡、不願與人交往與交談。嚴重者,可發生抑鬱症等。此外,也會失眠、多夢,精神疲憊、身倦乏力。

三、內分泌、免疫機能失調症狀
常見的表現會有痤瘡、過敏性疾病,如濕疹、鼻炎、哮喘等。女性患者月經紊亂、痛經,經期頭痛。

四、其他症狀
頭痛頭昏,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振,心悸(心慌、心跳)。


調養與治療
中醫認為,異地適應失調綜合症主要是導致脾胃腸、肝、心等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因此,一旦發生此類症候,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調養或治療。

一、一般調護
多做戶外活動,熟悉環境,適應環境。飲食適當清淡,以熱飲、熱食為宜,少油膩、少冰凍。勞逸結合,作息規律,充足睡眠,少熬夜。調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保持樂觀、開朗,少思慮,戒焦躁、鬱怒,提高心理素質。熱愛生活,主動交友,克服畏懼心理。

二、腸胃調理
對於腸胃功能失調者,可採取以下方法加以調理:
1. 普洱茶10克,陳皮6克,泡水代茶。適用於北方人到南方生活所導致的腸胃不適。
2. 山楂6克,炒神曲10克,炒麥芽10克,生薑1片,水煎10分鐘,內服。適用於胃腸功能失調,胃脹不適,泛惡欲嘔,納呆不馨等。
3.藿香正氣水(丸)。適用於濕熱困結腸胃,身重酸痛,腸胃不適者。
4.香連丸,適用於胃脹、腹脹、腹痛泄瀉者。
5.保和丸、人參健脾丸。適用於脾胃虛弱,身體困倦,頭重頭昏,食欲差,胃脹滿不適者。

三、精神情緒及其它症狀的調理
對於異地適應失調所導致的精神情緒不良反應,首先要克服異地環境改變所導致的心理壓力,本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理,儘快熟悉環境,克服陌生、孤獨感,多做戶外運動等。若精神情緒反應明顯者,可採用以下方法加以調理。
1.合歡花茶:合歡花6克,梔子6克,五味子3克,甘草6克,泡水代茶。適用於心煩失眠,煩躁不安、情緒不定者。
2.梔子茶:梔子6克,菊花10克,泡水代茶。適用於心煩、頭昏頭痛者。
3.甘麥大棗湯:淮小麥30克,大棗3枚,甘草6克。水煎30分鐘,內服。適用於煩躁不寧,抑鬱寡歡,欲哭、心悸不安等。
3.百合蓮子粥:百合、蓮子、淮小麥、粳米適量,煲粥。適用於失眠、心悸、健忘、頭昏等。

四、痛經的調理

異地適應失調所引起的痛經、月經失調等多數在一段時間後能夠自行緩解,若數月後仍不正常者,可服用以下藥物加以調理。
1.紅玫茶:紅花6~10克,玫瑰花6克,元胡3克,甘草10克。經前一周泡水代茶。
2.逍遙丸,經前一周開始服用。

五、痤瘡的調理

異地適應失調所發生的痤瘡多數與精神緊張、睡眠不足或睡眠不佳,飲食失調有關。一般在適應環境後多數可以自行消退,若持續發生痤瘡或日久不退者,可適當服用以下方藥加以調理。
1.梔子菊花茶:梔子10克,菊花10克,淡竹葉10克,甘草6克,泡水代茶。
2.地丹湯:生地15克,丹皮12克,天花粉15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水煎30分鐘,內服。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異地遷徙、同城搬遷、異地學習、生活、旅遊等的機會越來越多,異地適應失調綜合症的發生也會越來越多。如何應對這些不良反應,迅速恢復身心健康,亦是現代社會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首席講師王永欽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入睡前怕與世界失聯

註:本文原作者林夕

有道修心可以很簡單,飢來吃飯睏時眠。
對簡單人來說,這很簡單,簡單得像一頭豬,順自然本性而為,完畢。現代人都是濁人,在資訊輻射感染下,來自複雜的生活,離不開混濁泥濘,而且習慣了以泥濘護身,蓋住了面對自己時赤裸裸的空白。
那些泥濘,像裝飾面容的化妝護膚品,一點都不髒,泥濘越厚重,水越混濁,生活越滋潤,節目越精彩,話題越豐富。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交於泥濘,如此便不愁寂寞,只擔心時間不夠。
活着,有忙碌的必要,時間不夠,最好把吃飯化為飯局,局中人個個是效率人,吃飯只是順便解決飢餓,若有人填飽了肚皮即行撤退,會被視為奇葩怪人的。
習慣了一身泥巴,一旦沒有了這事那事諸多事實,就沒有了安全感,也沒了存在感。所以慧海禪師說的睡時不肯眠,千般計較,看在失眠患者眼中,也真冤枉。的確有人睡時把白天的事帶到睡床上,也有所謂為因心事而弄得寢食難安的,可最難搞也最無辜的,是失眠症患者。患者會把禪師勸勉睏時眠當成在傷口上灑鹽。
他們會說:睏時誰不想眠,可惜很睏很睏時,就是眠不了。我睡不着不是因為把千般心事計較,反而因為聽了這勸,弄得躺床上不敢想事情只管數兔子聽自己呼吸,最後因百無聊賴而失去倚靠,如失去了床上的抱枕;想邁向昏迷也得有個方向,入睡也要有個確切的門口,心才踏實啊。
難怪許多失眠人,繁忙慣了,寧願開着電視,在繁雜的噪音帶領下,跟進着似有欲斷難斷的話題漸漸昏迷,也不敢數兔數數字聽冷氣機聲音,那種單純很接近空無。他們連睡前也唯恐與世間失去聯絡,怕的不是煩擾,而是單調;寧靜與幽暗,不能誘惑他們睡意,在失去意識前,寧可留連在光影中,淹在生活的濁水裏,而腦袋空白就像孟婆茶可怕,入寐前會得驚醒過來。有些人更要把手機放床邊,仿佛一離世間覺,有人找也不曉得,就不能好好安心睡覺;連夢裏都不敢面對空白,總要以泥濘做被單,要假裝不專心,才能專心做好睏時眠這功課。

吃飯時誰肯齋吃飯

註:本文原作者林夕

有個專修戒律的大師名為源律師的,向慧海禪師挑機:「你們只講禪的,修道用功否。」
慧海禪師答:「用功。」源律師問:「如何用功?」慧海禪師答:「飢來吃飯,睏來即眠。」源律師專們參研戒律,戒這戒那,大抵不服氣你禪宗在吃飯睡覺中修行,便問:「一般人總如是,和尚跟他們有何不同?」慧海禪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眠,千般計較。」
那源律師不必羨慕,吃飯時光吃飯、睡時專心睡也絕不容易做到。當代一行禪師曾提倡正念生活之正念吃飯法:讓吃飯還原吃飯,不言語無雜念,只想此飯乃因緣合成物,從飯之自性想到自身。
誰敢說這修行容易?吃政治飯的,要練就邊吃邊談政改的神功,我等凡夫俗子,吃飯時也總要講是非套人情報近況,一網打盡、一心數用,有幾何純吃飯?每個人都專心吃飯,怕氣氛怪異似鴻門宴,於是總有人出頭找個話題搞活氣氛。人手一機時代來臨,專心靜心做一件,可能比守戒律更難。
飯來時拍照,吃飯時搞分享,弄得人未吃菜已涼。然後,伴碟的手機又成為主菜,讓飯局從真人社交擴闊到線上社交的多元層次。有次飢來吃飯中,忘了誰忽然來一句:活在當下真好,肚子餓了真好,那些麻煩事先別管了,吃飽再算。我說,那要看當下裏還有多少個當下,你看他們當下忙着的,有欣賞緬懷過去的轉發圖片,有收看預估未來的星座運程,當今生活的當下,跨度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慧海禪師說一般人飢來吃飯時百般需索,是落伍了。今人聚精會神吃飯,反而食不知其味;至於想這想那千般計較,放心,吃飯時千般應酬社交,由地上交到線上,是以千般瑣事蓋過煩心事,堵塞了計較思索的機會,是以雜念淹沒雜念的修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