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幾點睡覺最健康?

幾點起床才是最健康?(建议永久收藏)


对于我们而言,白天是放电,晚上睡觉是充电。

晚上只冲了50%的电,白天还要释放100%,那剩下的50%哪来的?就是从五脏借。

五脏在古书中为“五藏”,是“藏”的意思,藏的就是人体的精华,如果总是跟身体借,一般人15年身体就垮了。

年轻的时候什么感觉都没有,等过了四五十岁,病就全来了。

- 01 -
什么时候起床才是早起
五点:惊蛰起床

一年有24个节气,而一天就是一年的缩影,也是有24节气的。

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8点谷雨;9点立夏,10点小满,11点芒种,12点夏至,13点小暑,14点大暑;15点立秋,16点处暑,17点白露,18点秋分,19点寒露,20点霜降;21点立冬,22点小雪,23点大雪,24点冬至,1点小寒,2点大寒。

惊蛰指“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蛰”为冬眠的动物,“惊蛰”即意味着蛰伏的动物在这个节气惊醒,包括狗熊、蛇、青蛙、虫子等等。

动物能感觉到天地之间阳气的变化,所以会醒来。

人属于高级动物,但是人们的过分自我,削弱了对客观自然的感知度。

人体内蛰伏的是什么呢?是一晚上的阳气,它需要在5点惊蛰时生起,就像完成春天的播种一样。

阳气如何生起来?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春主醒、主动”。

到5点的时候,你必须醒,而且要起来活动,这样人的阳气就生起来了。

敏感的人会在早上5点左右醒来,不敏感的人,还是呼呼大睡。

5点起不来怎么办?

你可能前一分钟躺在床上感觉特别困,还在做思想斗争到底要不要起来?但是,当你真正穿衣服起来活动的时候,就感觉突然不困了。

为什么?因为你的阳气生起来了。

爱睡懒觉的人脾气大

不是起得越晚越精神,反而是越睡越累,不信你一觉睡到中午12点试试。

不早起,阳气没有生起来,人就乏力,同时还爱发脾气,因为阳气憋着就成为火气,所以人就脾气大,体内的邪火太大了。

肝主酸,浊酸腐蚀肾,全国有肾病的人大概超过1亿,根源就是起床太晚,肝气没有生发出去,憋在了体内。

- 02 -
长期坚持早起的人
竟会有这种神奇变化

世界权威学术机构的多项健康研究再次证明早起的好处,专家们根据研究结果总结了以下几点:

1.精力旺盛,不宜犯困

研究发现,早起者通常起床更快,而且头脑更灵活,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也不容易疲劳,精力更旺盛。



2.学习成绩更突出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早起大学生的成绩比“夜猫子型”大学生整整高出一个百分点。研究负责人说,早起的学生生活更规律,准时上课,学习更主动,并且没有熬夜带来的健康问题。

3.处理事务更仔细负责

一些研究发现,早起者头脑更清醒,遇事提前计划,行动更加果敢,他们做事情效率更高、组织性更强、目标更明确、更关注细节。

4.白天效率更高

当“夜猫子”们还在床上挣扎的时候,早起者们可能已经完成晨跑、搞定早餐、开始处理一些必要的事务。安排当天重大的活动,可以开始提早制订计划并及时落实实施。

5.幸福感更强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任何年龄段的人,早起者的情绪更加积极向上,自我感觉更好,健康意识也更加强烈。这可能和早起者能在阳光中开始一天的生活、学习、工作心情更好有关。

6.抑郁风险小

早起的人做事更有条理,提前准备,很少手忙脚乱,因而性格更加开朗。而爱熬夜的人则更容易患抑郁症,缺少睡眠也是抑郁症的一大诱因。

7.为人更和善

悉尼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早起者为人通常更友善,更少出现“黑暗性格”。




- 03 -
能控制早晨的人
方可控制人生

南怀瑾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

一个人如果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指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早上都抓不住,怎么能抓住当天。

早上起来,人体从代谢率最低的睡眠状态中醒来,如果能适当运动,有利于提升代谢率,改善血液循环。

其实,早起就是一分钟的事!

很多人一听觉得不可能,其实很简单,你可以试验一下。

5点起床,只是在起床的那几分钟有心理矛盾,起还是不起?起吧,实在太困了!不起,对健康又不好!

但当你真起来了,稍微一活动,或走或跳,或舒展身体,你就会感觉不那么困了,而且身体很轻松,很舒服。

那么实在特困怎么办呢?你可以5点起床,活动10-30分钟,然后再躺下睡回笼觉,这时阳气已经生起,再睡不会压着阳气。

这样你再起床后是轻松愉悦的,工作学习精力十足,否则你白天是疲倦的,除了打哈欠就是打瞌睡,干什么都精力不够。

- 04 -
睡不着的解决方法就是早起

当然,也有很多人想早睡,就是睡不着,其中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早起。

当你早起的时候,中午休息半个小时,下午很精神,晚上早早就会困了,当你晚上不困,早上不起,这一直处于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怎么打破这个怪圈呢?就是早起。

睡眠不是时间问题,它是一个时间段的问题,晚上9点到凌晨3点为天地在给人补充能量的一个时间段,若是睡觉,就赶上了,就补充了一点;若是没睡觉,那就没赶上。

没赶上怎么办呢?没赶上就没赶上,没有别的办法,不睡觉是自己的事情,自然规律不会因哪一个人而改变。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中醫教路戒凍飲少甜食  補氣健脾湯 改善鼻敏感

中醫教路戒凍飲少甜食 
補氣健脾湯 改善鼻敏感

苦不堪言,最怕就是不停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中醫師稱,當人體臟腑虛損,禦外能力便減低,容易受風邪、寒邪及異氣入侵誘發鼻敏感,建議由夏入秋時,鼻敏感病人從健脾做起,包括戒生冷甜食,平日飲用健脾湯水,並定期運動有助氣機通暢,亦注意頸背保暖,有助改善鼻敏感,預防發作。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林平方表示,從中醫角度,鼻敏感屬「鼻鼽」範疇,患者會突然出現反覆鼻痕、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症狀;當臟腑虛損,正氣不足,例如肺、脾及腎出現氣虛,都較易出現鼻敏感。兒童及長者較常因腎氣不足而誘發,年輕人則可能因後天飲食不節制,嗜生冷飲食尤其嗜凍飲或甜食,都會損害脾胃。因為中醫認為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當脾胃差,其他臟腑功能都會轉差,均是引發鼻敏感的成因,或致病情日漸加重。都市人缺乏運動,又常處於有冷氣的室內空間,加上不良飲食習慣,都可致肺脾較虛。

林醫師指求診病人在天氣轉變時,鼻敏感發作得較厲害,如氣溫急劇驟降驟暖,或變得乾燥,「或者係出入開大冷氣嘅房間、商場,情況會較差」。日常工作要處理很多文件,或要入貨倉工作,接觸到塵蟎、霉菌,都可致不停打噴嚏。部份病人因晚上睡覺時鼻塞發作致「瞓得差」,影響日間精神,也有病人因患感冒,導致鼻敏感加劇,當感冒痊癒,但鼻敏感卻致鼻水倒流及「咳極唔好」。

太陽下運動對病情有幫助


臨床上中醫會按不同病人情況作診治,林稱若有風邪入侵,會採用祛風中藥,如防風、炒蒼耳子。對於病情反覆的慢性鼻敏感,治療會以健脾為主,再按不同證型採用補腎或補氣的藥材。忽略鼻敏感治療可影響睡眠,令睡眠質素下降,甚至有陰虛情況,病人同時會較易有其他肺系疾病,如哮喘。

要預防鼻敏感發作,日常要保護脾胃,病人要戒凍飲,少吃生冷食物及甜食。林推介不妨進食一些健脾食材,例如炒鮮淮山,或用淮山、蓮子及芡實等藥材煲湯飲用,建議如「補氣健脾湯」可改善鼻敏感,適合病人作日常調理。在天氣乾燥時,病人若有口乾、鼻乾等肺燥症狀,可煲「雪梨潤肺飲」飲用,有養陰潤肺作用。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故做運動有健脾作用,並令人體氣機通暢,改善鼻敏感症狀。林稱鼻敏感者多數較虛寒,建議可在太陽下運動,對改善病情有幫助。此外,在驟變天氣下,身體的保暖不能忽略,尤其頭部、頸、胸前及上背,這些位置較易受寒氣入侵,有機會加劇病情,外出要帶備頸巾及帽子。

開心見誠:突發病痛引致持續失眠 - 李德誠

開心見誠:突發病痛引致持續失眠 - 李德誠


G的年紀五十來歲,是一位家庭主婦,一向心急、容易緊張焦慮。雖然如此,卻從來沒有遇過較嚴重的情緒或身體問題,直至半年前,在街市買菜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交,之後便出現腰痛的情況,而且半夜會痛醒。

因為半夜失眠影響日間精神和心情,所以又令到G特別緊張,上網查過各種可能原因,G更擔心除了椎間盤突出之外,可能還有不明來歷的癌症擴散到腰骨,又或是因為焦慮抑鬱而引致軀體症狀、早醒等的情況。因為G曾經有朋友腰痛後發現有胰臟癌,所以G又擔心自己胰臟出了問題。總之,越上網就越擔心,腰痛和失眠的情況也越惡化,家人無計可施,為G找了好幾位專科醫生,做過背部磁力共振,肺部電腦掃描,腹部超聲波檢查,全部都正常。之後,看過骨科醫生,服用了肌肉鬆弛劑,腰痛好了,不過不知為何緣故,半夜醒的問題沒有減退,每早四點後就「眼光光」。

精神科醫生跟G詳細了解過後,認為G並沒有患上情緒病,但過度疑病的情況,的確為G帶來不少的壓力,因而出現早醒問題。其實,只要G停止在互聯網上搜查有關背痛的資料,服用幾周鬆弛神經的藥物,失眠問題應該會很快改善,生活便可以回復正常。惟G幾十年來都是處於繃緊的狀態,需要重新學如何放鬆自己,無論是冥想、瑜伽、跑步或是太極拳,總要找一個鬆弛方法,每天練習,也要學會如何把生活節奏放慢下來,不然一旦遇上預計以外的事情,又或是身體出現小問題,便可能會重新出現失眠焦慮的情況。

G一樣因為輕微病痛而演變成持續失眠問題,甚至焦慮抑鬱,並不少見。人過中年以後,身體少不免會出現各種小毛病,如果本來性格「蛇呱」,容易擔心焦慮,再加上從網上或朋友處得到誤導的醫療資訊,便很容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沒辦法走出來。作為家人朋友,與其讓惡性循環繼續下去,越踩越深,不如早點帶患者去看醫生,適當處方藥物,讓醫生花點心機跟患者解釋清楚焦慮跟本身性格的關係,才可以將形勢逆轉過來。
url.gif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

兒子突猝死 陷人生低谷 紡織大王愛女:做人要積極爬返起

兒子突猝死 陷人生低谷
紡織大王愛女:做人要積極爬返起

新地(016)前主席郭炳湘、CEC國際(759)前主席林偉駿,都是突然猝死,留下來的親人應如何面對喪親之痛?六年前,YGM貿易(375)副主席暨長江製衣(294)董事陳淑玲,突然要和兒子陰陽相隔。今天陳淑玲走出人生低谷,談到人生中最艱難及最快樂的時刻,她緩緩吐出兩個字:「親人」。
陳淑玲出生於製衣世家,父親是「紡織大王」陳瑞球,堂哥是陳永棋,大學畢業後接手家族生意。婚後她育有一子一女,人生正值美滿之時,死神卻在一夜間奪去兒子。「很迷惘,亦很震驚,點解前一晚仲開開心心,第二日就會離開,呢個陰影係要好長一段時間去平復。」

20126月夏天,31歲兒子在睡夢中猝死。當天他剛好從公寓回家,一家人享用晚飯後,兒子把準備好的iPhone送給媽媽,「佢好好心機,因為我唔識點將data轉換,仲幫我搞到夜晚11點幾。」第二天早上,兒子已變得冰冷。

b0301a.gif

透過基金助同路人
20136月,同是夏天,遺傳性心律基金會(SADS Foundation)成立。「兒子剛過身一年,我很想紀念他。」兒子過身後三個月,陳淑玲本來只因公事前往英國,但一則外國報道改變了行程目的。該報道講述一名英國婦人的藝術家兒子,在結婚前一天猝死,事後婦人將兒子的藝術品捐贈予英國遺傳性心律基金會。「我睇完報道諗住去搵英國婦人,最終卻搵到SADS Foundation。」陳淑玲回港後立刻聯絡瑪嘉烈醫生及接觸美國總會,並於翌年成立香港分支。

其兒子最後確認是死於遺傳性心律病。雖然現時香港越來越多人認識此病症,但仍有不少患者家屬不肯接受或檢查,「係咪有病唔可以行出嚟,唔可以面對人生呢?」陳淑玲說,SADS患者有徵兆非不能防範,她記得當時兒子曾說心跳時快時慢,有次更突然跌落地,「若果我之前知道咁多,我個仔可能冇咁嘅事發生。」作為過來人,陳淑玲很想透過基金幫助同路人,團隊用兩年時間研究,於去年發表報告,今年報告更納入香港醫學雜誌。基金會亦有心臟專科門診先導計劃,資助患者家屬做臨床檢驗。

事隔多年,以前觸及兒子話題,陳淑玲都會落淚,但今次訪問她,談起兒子都面帶笑容,「因為都好幾年,我亦放低咗。我哋唔可以成日諗住舊的,因為已經發生咗,我哋都救唔到,我哋應該要諗點樣行前。」每一次與人分享,每一次都更覺釋然。基金成立一星期後,已經有人打來,陳淑玲親自接聽,「係一位媽媽打來,個仔啱啱過身。同佢傾完覺得好relieve,因為基金會成立後係有人知道,亦有同路人一齊分擔。」

感謝父親忽發奇想
其父陳瑞球於今年初去世,陳淑玲形容父親細心及明道理。當年兒子去世第二天,陳瑞球立刻到女兒家中陪伴,兒子的不少好朋友亦紛紛從各地趕來慰問。陳淑玲思緒仍很混亂,父親忽然冒出一句,「你契咗佢哋啦!」令她非常錯愕。「我從佢哋嘅眼神、背影、動作、說話語氣,佢哋加加埋埋,好似我個仔就喺度,真係好amazing!」多得陳瑞球的忽發奇想,現在陳淑玲與6個契仔女、4個契新抱、4個契孫大時大節都會聚首一堂,「以前食飯一家四口,現在食飯要兩圍枱。」

陳淑玲說父親離去時很有福氣,當時他躺在醫院病床,正與家人興致勃勃說何時去看櫻花,講講下突然沒作聲,就安詳離去了。陳淑玲深明,縱使公職多多,屋企永遠是第一位。陳淑玲喜歡下廚,每逢放假,都會煮餐好給家人。她說從前父親家中每天都吃中餐,因此若親自下廚則會搞新意煮西餐,更笑言不會跟食譜,隨心煮,「一煮嘢就唔會記住其他嘢,心靈很放鬆,是一個therapy。」

面對低谷,有些人需要長時間沉澱,有些人幾個月就可以重新走出來,陳淑玲是後者。她感恩家人一路以來的支持,讓自己有個安舒區,「我個人平時都睇得開,我覺得做人要積極啲,梗係會有高高低低,在乎點樣爬番起。」
撰文:撰文
攝影:張飆 

art_end.gif

壯年人晨僵 類風濕關節炎作怪 發病首2年必須醫治

壯年人晨僵 類風濕關節炎作怪
發病首2年必須醫治

a13b01a.gif


正值壯年,雙手的關節突然持續出現紅、腫、痛症狀,小心是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風濕病科醫生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發多是在壯年,病例近年更呈上升趨勢,估計與肥胖、吸煙及污染問題加劇有關,呼籲市民出現關節發炎、晨僵、易攰等常見症狀,應盡快求醫,及早治療可避免關節受損及變形。

記者:梁麗兒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郭文亮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身體產生的抗體會攻擊全身結締組織,引致滑膜、關節及筋腱發炎,甚至令骨骼受侵蝕,造成永久傷殘。患者發病首2年,若忽視病情,關節受損及變形的風險可高達八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現時全球發病率約1%,患者男女比例為13。發病高峯期為40歲至50歲,但臨床治療時也有4歲女童或80多歲婦人病發的例子。

吸煙肥胖污染 發病誘因
現時醫學界仍未能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成因,估計與荷爾蒙有關,例如女士的女性荷爾蒙過高、男士的男性荷爾蒙較低,都易誘發此病。遺傳因素也有影響,若有父母、兄弟姊妹等直系親屬患病,自己患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5倍。

後天患病高危因素包括吸煙、肥胖、壓力大、污染,曾受感染如腸道感染、尿道炎等都是發病誘因。外國有研究發現每日吸一包煙的人,比不吸煙者的患病風險高出1.4倍,女童長時間吸二手煙也會增加患病風險。郭指,上世紀80年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率約0.5%,現時已上升至1%,估計與一些後天因素相關,以空氣污染為例,可刺激人體黏膜產生抗體,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致病發。

臨床上約七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先於手部出現症狀,慢慢有對稱性關節炎,即雙手的手指關節及手腕有紅、腫、痛等關節發炎情況。部份人初時誤當是勞損性痛症,服用消炎止痛藥了事,但過一會又復發。

郭稱,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與一般勞損性關節痛不同,「玩手機、用電腦引起嘅勞損性手痛,通常係手指末端、拇指對落嘅肌肉痛,多數唔會紅腫,休息一下就會冇咁痛,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唔係有原因引起受傷,發作時多啲郁吓發炎嘅手指,反而會覺得紓緩、冇咁緊」。他提醒市民手指有關節炎症狀持續6星期,要經常服食止痛藥控制都應及早求醫。

不過,亦有部份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會在單一關節病發,郭指,曾有30多歲病人,手肘關節發炎,卻誤當姿勢不良引起的疼痛,直至手指及膝關節發病,影響走路才求醫,也有病人是超過20個關節同時病發。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晨僵,即睡醒後要半小時關節才感「變鬆」,或有易攰、胃口差、消瘦及低燒等不適。


臨床上會透過驗血測試發炎指數、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子,配合檢查如評估有多少及哪些關節發炎作診斷,治療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甲氨喋呤,以紓緩病情或減少發炎。

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

都市人長期身心受壓,不但影響心情,對危害身體健康,追求身心靈平衡、尋求減壓良方成了熱潮。在台灣行醫的西藏人洛桑加參,鑽研藏醫、中西醫十多年,建立一套預防醫學為主軸,再配合生活習慣的養生理論,並將自已的理論寫成新書《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他提出其中一樣有助減壓養生的舉動是「靜坐」,不止是佛教徒,習武或練習瑜伽的中西方人士,都以「靜坐」來修身養氣。
洛桑加參指靜坐時什麼也不用想,只集中在呼吸,開始練習腹式呼吸,提升肺活量,讓氧氣帶動體內循環與新陳代謝,同時精神進入「安詳寂靜」的深層放鬆狀態,讓身心靈回歸平衡。而不少論文亦顯示,「靜坐」作為輔助治療,有助減輕病人的焦慮抑鬱、改善失眠等徵狀,甚至可減低痛楚的難受程度。
dCg1-4mHb8wiodIef7q42vCIECkGfF84eogUbXqIFG0.jpg
靜坐可令過度心臟跳動節奏會和緩下來,交感神經恢復穩定,改由副交感神經主導,此時大腦情緒調節能力增強,免疫力提升及智力提升、感受快樂的能力也會大大提升。(視覺中國)



以下是《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身心靈全面關照的預防醫學》的內容節錄:

靜坐、坐禪,不僅是深受佛教徒喜愛的修行方式,古今中外,全世界都在這樣「坐」。習武之人藉由靜坐排空雜念、修身養氣。瑜伽士、瑜伽女靜坐打通脈輪,使生命能量暢通無阻。甚至,西方人還透過靜坐來戒毒、戒癮。至於以靜坐方式來使腦波降到最有創意的 α 波,作家、藝術家、哲學家這些靠腦袋吃飯的人,都很需要。
學界關於靜坐有什麼好處的論文發表不下數百篇,簡單歸納:在處理疾病方面,若把靜坐納入輔助治療的療程,可以收到的效果包含為患者減輕壓力、降血壓、改善動脈彈性、抑制癌細胞增生、減緩焦慮與抑鬱、改善失眠、調節心律,甚至對疼痛不再那麼敏感難耐。
但若只把靜坐當成一種療程未免可惜,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我認為大家每天挪點時間來練習更好。人一旦開始靜坐,原本過度的心臟跳動節奏會逐漸和緩下來,交感神經恢復穩定,改由副交感神經主導,此時大腦情緒調節能力增強,免疫力提升、智力提升、創造力提升、注意力提升、感受快樂的能力更是大大提升。


靜坐時什麼事都不用想,有人加入「數息」令自己更專注當下。(視覺中國
西醫從實驗室出發,重視結果,雖然凡事都有數據、證據,但有時不小心就把事情描述得太複雜。在養生這一塊,中醫跟藏醫用宏觀的視角直指重點,簡明扼要。
《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談養生練功,不在於你把姿勢硬要喬成什麼樣子,重點在心的修煉。中醫說的恬淡虛無,接近道家的「物我兩忘」,西藏喇嘛會說,靜坐是在練習從「無我」和「利他」的角度去放鬆,重點是讓身心靈回歸平衡。
靜坐的方式與層次非常多,這裡先教適合入門者的「練習呼吸」:
1.坐好坐穩之後,開始深呼吸(腹式呼吸),先把肺活量提起來,藉著氧氣帶動體內循環與新陳代謝。
2.收攝眼神,專注在呼吸,用鼻子慢慢吸氣,眼睛向內看,好像看到氧氣沿著小腹、肚臍、腹腔、胸腔到喉嚨,一路灌飽上來,用鼻子慢慢吐氣,耳朵似乎能聽見呼氣的聲音。讓如同野馬一般的交感神經停下腳步來。
3.吸氣越慢越深越好,感覺一下肚子緩緩向外膨脹,像肚子裡有顆越灌越飽的氣球一樣,吐氣時,也是用鼻子慢慢把氣吐盡,感覺到肚子慢慢往內縮。


靜坐時什麼事都不用想,但如果有很多事接二連三從心裡跑出來,那也沒關係,就讓它們像河水上的花瓣漂過來,又自己漂過去就好,你不要去撈它,也沒必要追著它跑。不少人發現靜坐時加入「數息」,可以更專注在當下,頭腦比較不會想東想西。吸氣時,我可以數到一百零八下,再將氣吐出來,不過可以數幾下也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能數的數字將越來越多,每天練習,肺活量會越來越好。
大部分初學者剛開始練習靜坐時,往往思緒紛飛,但隨著你越來越進入狀況,頭腦被雜事干擾的頻率會越來越低,而你能體驗到自在輕安無罣礙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有人用「安詳寂靜」來形容靜坐時深層放鬆的狀態,不是說真的眼耳鼻舌身對外界完全沒感覺了,不是說你遁逃到了哪個神奇的舒適時空裡,而是此時此刻就算有垃圾車來到家門外,你不會覺得它吵雜,仍舊感覺安詳,甚至還有可能覺得垃圾車的音樂滿好聽的。
對生病的人來說,靜坐或許沒辦法讓疼痛完全消失,但一旦開始練習靜坐,是有可能轉化疼痛感、減輕對疼痛的敏感度,讓它不再那麼可怕、那麼討人厭。


經常練習深呼吸後,本來很淺的、很急促的呼吸習慣會被矯正過來,進入深層呼吸的層次,接著可進階練習屏息。練習屏息時可站著或坐著,這個練習有三個步驟:
1.用鼻子慢慢吸氣。
2.吸到最飽的時候開始屏住氣息,儘量撐久一點。
3.憋不住的時候,快速用鼻子把氣吐出來。吐氣的速度越快越好,鼻子甚至可
以發出很大聲的「哼」的聲音。感覺吐氣時胸口打開,整個胸腔都被打開,就連肚子也會用力地往外放鬆。
靜坐過程中,不斷練習深呼吸與屏息,非常累人,本來不容易流汗的人,只要經常練習,都會開始出汗,會很舒服地放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