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治理人才欠奉  談何良好管治

(轉載自香港01)

治理人才欠奉 談何良好管治
源於修訂《逃犯條例》的反政府運動持續超過兩個月,至今未有平息,上周六(831日)甚至發生較過往還要嚴重的暴力衝擊,暴力示威者肆無忌憚,早已超出社會可以諒解的地步。事到如今,官民缺乏互信、政府管治水平低下的弊端已經表露無遺。《香港01》一貫認為,連場政治衝突只是表象,真正原因是深層次結構矛盾遲遲未獲解決——政府欠缺政治智慧,公務員和政治人物對香港的困局缺乏正確認識,是情況不斷惡化的關鍵原因。

讓民眾過上好日子,理應是從政者一切工作的初衷和基礎。但我們的從政者有這種覺悟嗎?港府官員(幾乎都是公務員出身)一向被批評為高高在上,不諳民情,沒有為香港作長遠規劃的遠見;至於泛民、建制政客,前者沉溺於意識形態之爭,只懂虛喊口號,泛論自由民主,後者雖是管治團隊成員,實際上只是唯唯諾諾的應聲蟲。兩大陣營同樣「不務正業」,沒有真正為市民服務。
改變始於認識,否則根本不會有正確政策和制度建設,到頭來只會令社會繼續空轉。香港若要重新出發,必須凝聚改革共識,通過建立有效機制,培育新一代能夠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的公務員和政治人物。具體而言,新一代從政者應以增進市民福祉為己任,放眼社會資源管理,聚焦產業、房屋、教育、醫療、養老等政策範疇,大力推動社會發展,建設民主自由的環境和制度。不然,香港便難以成為市民安身立命之地。

政府官員幾乎都是公務員出身,一向被批評為高高在上,不諳民情,沒有為香港作長遠規劃的遠見;至於泛民、建制政客,兩者皆「不務正業」,沒有真正為市民服務。(梁鵬威攝)

8月初,一批公務員以個人名義發起集會,甚至提出罷工,抗議政府處理《逃犯條例》修訂的手法。他們出來示威,某程度上讓人覺得當下的管治危機與他們無關,錯的是問責官員或者其他公務員。但不客氣的說,管治危機不可能由單次政策失誤或某個人造成,實際上整個管治體系都有問題,當中負責規劃和執行政策的公務員更是責無旁貸。
阻撓惠民措施
公務員極離地

舉例說,住屋問題長期困擾基層和中產市民,但迷信「小政府、大市場」的政府遲遲沒有展現魄力撼動既得利益勢力,特別是地產霸權,導致民怨難以消除。早前,絕大多數市民希望政府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在那裏廣建公屋,但特首林鄭月娥卻對建議置若罔聞,請問公務員有否向林鄭強烈表達不滿?
面對反修例運動,盛傳林鄭被迫在房屋政策上作出調整,包括為輪候公屋三年以上、仍在等候「上樓」的市民提供租金津貼,卻遭到房屋署官員反對。我們要問,為何有良知的公務員沒有任何表示?

管治危機不可能由單次政策失誤或某個人造成,實際上整個管治體系都有問題,當中負責規劃和執行政策的公務員更是責無旁貸。圖為公務員8月初發起的集會。(梁鵬威攝)

假如缺乏租管等配套設施,租金津貼會落入地產商和業主之手,某程度上反映政府依然不敢真正撼動既得利益勢力。但無可否認的是,租金津貼確實有助紓減基層市民負擔,何以房屋署仍要反對?這足以證明,公務員對紓解民困確實認識不足、承擔不足。香港一直以擁有高效、廉潔的公務員團隊為傲,我們不禁要問,如果這些被視為精英的管治者不知民間疾苦,對紓解民困百般搪塞,他們的高效廉潔是否還值得我們自豪?這些公務員是否應該被辭退?
培養善治
培養一批能夠與民眾同甘苦的公務員,是良好管治必不可少的一環,而且是善治的起點,新加坡在這方面便值得香港借鏡。當地公務員的選拔和培育機制相當嚴謹當局首先會在高中畢業生群體中「揀蟀」,獲頒獎學金的精英學生自入讀大學起,便獲政府培養對公共事務的認識,包括參與政策研習會,以及到社區中心了解民生問題,這些並不是「參觀」,而是「實習」;入讀大學一兩年後,他們須返回政府,參加為期兩個月的實地工作,同時要繼續落區服務。畢業後,他們須在政府服務至少五年,再和其他公務人員參加AO甄選。
新加坡的人才培育流程相當繁複,但確實有助增加這些優秀年輕人對政府運作的了解,更重要是培養服務人民的使命感,以及參與具體工作的能力。相比之下,香港公務員選拔更重視英語流利和「醒目」。新加坡和香港均是英國前殖民地,為何在培訓人才方面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實在令人不明所以。

在培訓管治人才方面,新加坡值得香港借鏡。圖為新加坡街頭。(歐嘉樂攝)

我們當然不必誇大星洲公務員的能耐,但單從「貼地」程度來看,本地公務員顯然有所不如。否則,怎會出現新加坡沒有住屋困局,香港卻「劏房」處處的強烈對比?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稱,師法新加坡的香港公務員學院預計在2026年落成。但我們要問,這是她能看到新加坡唯一的優越之處嗎?她必須明白,倘若不改良選拔、培育公務員的機制,同時摒棄不懂民間疾若的「離地」心態,管治困局恐怕還會持續。
區議會去政治
培養專業人才
平情而論,管治問題錯綜複雜,單單改革公務員體系仍然有所不足,畢竟一個有意達致良好管治的政府除了必須依靠公務員之外,還要引入政府以外的聲音,特別是民意代表。具體來說,當局應在公務員體系以外,建立政治人物「育成所」,一個可以考慮的平台是區議會。
在董建華年代,香港曾有「三級議會」(立法會、市政局、區議會),當中市政局的一大特色,在於讓民選代表承擔一定市政實務。但隨着兩個市政局在2000年被裁撤,有意從政的年輕人便失去一個鍛煉場所。我們認為,區議會應承接部份市政工作,讓這個有如「吹水會」的機構變身成培養專業管治人才之地。具體而言,當局可沿兩個方向考慮:為區議會適當充權,以及「去政治化」。

區議會應承接部份市政工作,讓這個有如「吹水會」的機構變身成培養專業管治人才之地。圖為葵青區議會會議。(李澤彤攝)

兩個市政局遭撤銷後,原有職權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食物環境衞生署接管,區議會職權則依舊細小,實質上毋須承擔實務,幾乎只是一個諮詢機構。必須指出,為區議會充權,並不等同否定康文署和食環署的作用。充權的意義在於參考昔日的市政局,賦予區議會某些職能,更為強調社區發展,包括參與環境建設、興建及管理社區設施等。只要區議會承擔實務,議員便有累積治理經驗的機會和空間,從而培養社區治理人才、豐富管治人才庫。
更加積極的改革在於讓區議會做到「去政治化」,專注民生及社區事務。近年在立法會上演的政治角力,明顯蔓延至各區區議會,導致區議員須就「平反六四」、「佔中」等政治議題表態,轉移了對地區議題的關注。不少政黨在區議會操作各種政治議題,以為可以藉機擴大自己的聲音,但事實上只是繼續把香港的發展局限在政治議題之上,導致社會失焦,無法通過增進民生福祉,達致公平正義。區議會並非立法會,本質是就市政議題發表意見,因此應該聚焦具體政策和社會資源管理,專心搞好市政,而非辯論自由民主等意識形態問題。

區議會並非立法會,本質是就市政議題發表意見,因此應該聚焦具體政策和社會資源管理,專心搞好市政。(梁鵬威攝)

身處十字路口
改革事不宜遲
《香港01》不厭其煩地指出,香港的深層次結構矛盾極其嚴峻,這點早已通過「佔中」、旺角騷亂、反修例運動呈現出來。我們並不否認政治體制落後是衝突的部份原因,但更關鍵的原因,其實在於社會經濟嚴重失序。可惜的是,掌握「行政主導」優勢的港府卻不諳改革之道,既看不見問題,更遲遲未能承擔改革重任,因此才會發生目前極其嚴重的政治衝突。
改革公務員體系和區議會,目的就是直面社會經濟失序——公務員要告別「離地」作風,明白自己的「老闆」不是商界和權貴等既得利益群體,而是普羅大眾;同樣地,區議會不應淪為政治表態場所,而是應該「務正業」,發揮作為市議會的作用,在社會治理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從而有效回應民意訴求,順道培育有實務能力的未來管治人才。
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倘若任由問題像雪球般愈滾愈大,肯定不會有出路,這是所有熱愛香港的人都不願看到的。各界必須盡快回歸理性、拒絕暴力,看清楚香港的出路在於改革,特別要在社會資源管理上發力。否則,香港只會繼續蹉跎,無法從反修例風暴中復元。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是選擇「奪權」還是「改革」香港政府?-「反送中」迷思系列11

是選擇「奪權」還是「改革」香港政府?-「反送中」迷思系列11

一連兩個多月的暴動事件,沒有人相信這是和平運動,社會上的瀰漫着一片愁雲慘霧,一系列的擔心,由社會治安到中小學生被引導罷課,香港將來怎麼辦?我們的下一代怎麼辦?我們的社會還有沒有前途?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

姑勿論大家相不相信有沒有外國勢力影響緊香港,香港所謂示威者其實是脅洋而自重,幫助自己達到奪權的意思,最終要達到中央肯首「雙普選」,這種企圖已完全表露出來,說「五大訴求」中的第五個訴求,中途加上一個「雙普選」的訴求,謎底已完全揭穿,就是向中央「奪權」,想完全用自己一套方式去管治香港
,這種是不是「港獨」模式,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在想,只要中國共產黨仍在中共中國境內執政,這種幻想其實是永遠冇可能,因為中國共產黨跟解放軍的關係,根本就是一體兩面,香港一些人想「奪權」,其實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中共能讓7,000,000人最終統一意志,最終選出一個選出與中共對着幹的特首嗎?他冇可能在香港䏻恰當地施政,香港的處境,就會如昨天的台灣一樣,完全給國際社會孤立,在物資供應方面,會完全進入「輸入通脹」,物會非常騰貴,但樓價會大幅下跌,政府的收入會大幅減少,其他經濟結構也不會輕易生長起來,我指是新興工業,在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下,經濟只會大幅下滑,失業人口會暴升,有實力的人才會向外移民,因香港自行發展的經濟,是經不起國際上的競爭,西方超級人才也不會來香港,因香港的資本家大部份都不懂高科技,且年紀老邁,完全追不上時代,坐用數百億字千億資產,只能夠收租收股息的產業去延續你家族資產,新一代的兒孫其實只擁有是投資權力,香港創造新產業的機會近乎零,你可以看看近年10年的香港內部投資,有多少是新科技,有多少是餐廳酒樓飲食,就可以看到端倪,老一輩只懂餐飲、地產,也只會願意撥出少部份投資給兒孫,高科技就免問了,因整個家族都沒有人懂,將來只可以靠外人,家族生意最忌就是依賴外人,所以新科技生產搞不成的!中國老商人只認「錢途」,其他什麼也不認!這是經驗之談!台灣民進黨已經進入民選政治十多年了,台灣百姓就不斷付出高昂的「自由」代價!香港人應深思此一點,這是「借鋻」!一個痛苦的借鑒!

香港政府如果真的給人「奪權」,他的情況很可能會步入台灣的後麈,就是經濟在迅速滑落,其實台灣在230年前很多工業包括電子高科技在亞洲也是領先的,但強勁的高科技廠都是落在豪門大家族當中,他們最近二十年分分轉往大陸生產,因此大陸就強化了很多產業鏈,很多支援性工業也發展起來,但台灣本土就衰弱了,因很多人才都遷移到大陸,你看當年東莞台灣子弟學校區的規模就可以了知一切了!香港過去20年,主要依賴是地產,內銷旅遊,工商業,但製造業及高科技業就欠奉了,這種產業結構我其實是很脆弱,過去香港人我口口聲聲「官商勾結」,話政府偏幫地產商,造成現在公營房屋大量短缺,但香港現在出嚟示威的人士,包括醫護界、教師、講師、公務員等,其實他們自身現有財富的來源,大部份都是靠房產的升值而得到的,若一天房地產這個產業崩潰了,到時就是香港資金流出香港的時候,經濟會一蹶不振,大家就會知道「官商不勾結」的後果可能較「官商勾結」更嚴重,當中微妙的平衡是靠政府的智慧,若這個無用的政府給「奪權」,深層次矛盾的解決就要交給新政府新方案,若交給所謂的「泛民派」,他們從來沒有行政經驗,也沒有決策經驗,也沒有解決問題的決心,香港的施政會變成怎麼樣,可能比現在恐怖10倍,是「批判容易建設難」,看見別人眼中的樑木容易,看見自己眼中的刺是很困難的,我則認為在現有政府的施政下,尋求深層次的改革比較實用,這些改革,應來得很廣泛,很徹底,包括政府人員的招聘培訓、實踐資歷,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制度,師資、教育內容、大學的內容、很廣泛很廣泛,大家若用民主方式,也是很恰當的,應該講求實質,而不一定講求形式,改革應則重其內容,而不是去拘泥誰當杈,實事求是才是管理之道,中央若要和平與香港相處,在高度自治的「高度」層次中,只要在「愛國愛港」的前提下,在執行事情上應大大放杈,人民、政府、資本家應和衷一致,按不同事情提出不同的意見,最終要達到結論,就不應再爭吵了,事情才可以向前行,否則吵吵鬧鬧又過10年了!一切都在原地踏步,問題一天加深過一天,政府官員和民間人士也不應流行着一「諉過於人」的態度,什麼都是對方錯,這種態度就不是解決問題的人物了,你看我們政府、反對派、政治人物大都是如此,若仍然繼續這種態度,我都無人可以用,怎會有前途呢?

星云大师:我这辈子的四点经验

星云大师:我这辈子的四点经验
星云大师

我现在用四本佛教的经典里面四句话贡献给各位,这是我一辈子的经验。
第一句是“不忘初心”,这是佛教《华严经》里的一句很伟大的经文。
不忘初心,就是说不要忘记我们最初、当初的一个志愿,当初一个什么想法,这样就把当初的那个意念不要忘记,后续很多事都好办。比方夫妻结婚,不要忘记当初你侬我侬谈恋爱的那个最初的感情,当然白头偕老没有问题。生儿育女是做父母的多少的希望,当然教养儿女也很辛苦,但只要不忘记当初希望生儿育女的那一点心,所以就要心甘情愿地把儿女养育成人。
当初你们立志奋斗,希望创造财富,当现在已经达到这种志愿,你也不要忘记你最初那时候想要创造财富做为了什么,你要记住那个最初的意念,我要创造财富为国家奉献、为社会和谐、为救苦救难。人,只要不忘记最初的发心,他就会增加力量。
   第二句话叫“不请之友”,这是《维摩诘经》里边一句经文。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说,哎,你怎么没有请我,你怎么没有跟我讲?真正的有情人,他不计较请我不请我,只要你需要,只要你是好事,他都会帮你,不要请,这在佛法里称为普善。你们在社会上遇到的人、事很多,有的时候你觉得很有意义,并没有要你、来拜托你,也都是很欢喜地去救苦救难去帮助,那就叫不请之友。

  我第三句叫“不念旧恶”,这是《八大人觉经》里面的一句话。好多人常常做对不起我的事,说对不起我的话,我想是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常常把朋友的错误、缺点都记在心中,这个负担很重,要从心头把它忘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以不忘者。那么,凡是人家憎恨我者,不可不知。我之憎恨人家,不可不忘也。人家有恩于我不可以忘记,我有恩于人,应该忘也。人家对我的不好,我要忘记。

第四句就是“不变随缘”,出于《大乘起信论》。我们在社会上遇到各种人、事、环境,千变万化,我们在坚持不变的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吃一点亏,给人讨一点便宜,我去随缘一下好了。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南怀瑾先生:我告诉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

南怀瑾先生:我告诉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
南怀瑾 先生
壹
  何以谓之破参?因为有疑则有参,无疑则不参,突然碰到啪嗒的一下(这是象声词,事实上并没有这一下,言语形容它,言不尽意),身心放下,空掉了。有的是到了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当下一段空的境界。他便认为“哦呵!就是这个!”那么就定住这一个,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当体即空的空空一段,定定,定得连身心皆空了,皆忘掉了。
  要弄得如痴、如傻。要久定。这个时候,这个人呀,简直记忆力都会减退,好像脑筋都不大灵敏了。有一个阶段万事都懒得用心去动。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明师,没有宗师指导,单求如此下去呢?坐久了,有些人变成枯木一样,庄子所谓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不是真悟,不是真明心,更不是真见性。这是妄想意识暂停现象。那个三际托空的境界,正是意识根本的变相现量。
  须知心地风光,是活泼泼的,不干枯的。真到啪嗒一下,破了初关的人,颇不容易,真为难得。倘若果能如此,这一关的功用变化来了,现在姑且不说试听看。总之:由破初关而得定的人,渐渐渐渐地,身体如果原有宿疾,便百病丛生了。内部原有病根的话,各种病都给你发出来,头痛的就头痛得更厉害,背痛的背痛得更厉害,有疮的,疮发得更快,有毒的一身发烂、发痒、发酸、发麻。因为这个时候,色身气质变化,剥复之机来了。一张皮被剥了一样。剥与复,两个字是卦名,《易经》上的卦名,剥极了,要坏到极点,反是没有精神,反是枯槁了,反是瘦了,反是……
  所以你们做功夫有时候打坐定了,每一个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经过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都以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诉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后才百病皆除。本来没有病,你里头潜伏的病都要把你发出来。爆发完了以后才可以。  


  古人到达这个情形,他不在乎的,只管修道不管别的。现在的人医学常识发达,三天没有大便,哎呀!该要大便中毒了;又一样,哎哟,该是有病了。你看现代人修道,对于这个身体看得比什么都贵重,什么叫做“生死以之”?根本没有这个精神。尤其是医学发达了,半吊子的医学知识大家都会一点点,也不是真医生,多少都看了报纸,懂了一点医学常识,那个报纸有些宣传的理论,他就把它真当医学理论。
  嗨!他顾虑身体不得了喽!没有那个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其实真正懂医学的常识,这又蛮好,尤其学医的,这个可以帮助他一下。在这个阶段,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或者是大便秘结了,或者是肚子泻了,各种各样,百病丛生,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有病报病,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过了这个阶段,剥极则复,剥极了就恢复了。什么恢复?生机,另一个生命机能恢复。阳气勃然而兴了。在女人呢?两乳发胀,春意荡然;男人呢?二月初二龙抬头了,阳气突然而来了。这是比方话喽!身上一身发胀,全身一股气来了。那么普通的人,不知道的呢?在这个时候不是自己想办法,就是天然走漏了。走漏了同你那个三际托空见到那个空的一面不相干,可是色身这一面(其实,这一面也就是那一面。)渐渐又恢复到平常没有修持,没有体会一段空相以前那个身体一样。
  那么,在一般人,没有经验的,觉得这一下舒服了,所谓发泄得舒服了,在那个充满的境界上当成发胀。、不舒服。把它恢复了那个平日的样子,他习惯性认为这样是舒服。如果有智慧,进一步呢?依然不动,身体上阳能一发动,即刻将心念空了,欲望自然奈何不了你。可惜人没有这个大气魄的呀!没有这个大智慧呀!人能克服性欲这一关的,太少了。多半要照应这个东西去了,照应身体上这一冲动了,不肯不照应的。如果是大气魄、大智慧的人,忘身喽,管你的,什么东西动,你爱动就动。这一下好,气机突发。



  那么,道家讲的呀,由尾闾骨透督脉透头顶,前面下来到任脉,又降下,降下以后又打通奇经八脉,动得三花聚顶五炁朝元。什么三花?精炁神。什么五炁?金木水火土。亦即心肝脾肺肾。身体突然笔直正立,端容正坐,自然归元。“元”并没有一个地方,有个地方就不是“元”了。在密宗来讲,三脉四轮突然而开,然后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到达了。

  这些依我讲起,大概十句话讲完了。可是要知中间微细的过程,说不完喽!各有业力,各有因缘的变化不同,大原则就是我告诉你的。到达这个样子,在道家言,所谓:三花聚顶、五炁朝元,浑然无为,寂然一体。
  在密宗言,所谓:三脉四轮打通了,光明自然显现,无所谓明点不明点了。但这还只是在破初关境界上的功用,慢慢来,切勿得少为足,以为到了家了。有些人不明此理的呢!就在如此定境上过一辈子,也勉强说是证果了。还不是大果,仍然未了分段生死。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谁能掌握“深层意识”,就能改造一个人的生命。

谁能掌握“深层意识”,就能改造一个人的生命。
净界法师

在本论当中,建立这个正见有二大科:
第一个是「所知依」,第二个是「所知相」。
先解释「所知依」。

「所知」这二个字是什么意思?
天亲菩萨解释这个「所知」,就是「所应了知」。
就是你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就应该要了知这些差别的道理。这个所应了知,就是讲到这些因缘所生法,包括杂染的缘起、包括清净的缘起,都是你要了知的。

什么是杂染的缘起?

什么是清净的缘起?

这个就是「所知」。
这个「依」就是依止处,这二个缘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依止处,就是阿赖耶识。在本论当中,刚开始是从阿赖耶识来探讨生命的缘起,这当中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跟果相。这个因相跟果相,在《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简单的说出一个偈颂,说是:「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这个偈颂可以作一个总持--就是说阿赖耶识在因地的时候「受熏持种」。
「受熏」就是说:随着你身口意的造作,你就会去熏习,或者说是去影响阿赖耶识;影响以后,产生一种善恶的功能--「持种」。
比如说你去拜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南无普光佛。这个时候你身体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归依,这当中你每一个造作,在阿赖耶识当中熏习一个善的功能;这个功能,未来会带动你的生命产生尊贵、安乐的果报。就是你每一个行为,都会在阿赖耶识当中,产生一种功能,产生一种储存。
等到这个功能成熟,累积到一个能量以后,它就怎么样呢?「根身器」,它就变现一个身心世界,可能是尊贵、可能是卑贱。它变现以后,它又把这个果报加以执受,「去后来先作主公」,它把这一期的果报加以执受,使令它不失不亡,这个就是阿赖耶识,它所带动的生命缘起。 

现在的这些科学家们,他也知道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心来主导的,他慢慢知道这个道理。世间的心理学家,把心理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表层意识,就是我们平常的眼耳鼻舌身,这样的一个见闻觉知。
第二个是潜在意识。潜在意识就是说:你今生所做的某些事情,你忘掉了,但是它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可能只是今生的因缘,可以透过催眠,把它调出来,叫潜在意识。
第三个叫深层意识。心理学家认为这个深层意识,是我们生命邪恶功能主要的枢纽点。谁能够掌握这个深层意识,你就能够改造一个人的生命。但是不幸的是,在世间的心理学对深层意识是一无所知,只知道有这个名词存在,知道我们内心深处的深处有一东西,它储存了善恶的功能;
如果把这个善恶的功能密码找到,你就能够改造这个人的思想。
但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心理学讲不出来。
所以你看最近美国发生一件事,就是二个小学生、兄弟,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生争执。他哥哥也是小学生,十几岁,去抽屉拿枪,把弟弟打死,用枪打死。这件事震惊整个美国社会。这个时候,美国犯罪心理学家开始探讨:这个小孩子他以前没有拿过枪,他怎么会有这个拿枪的动作呢?这一直没办法解开。
所以,当我们观察生命的时候,你仅止于在今生的观察,你很多的事情看不出来。这个人他怎么?你看他刚出家,就能够把这个戒持这么好,他持戒如鱼得水,他觉得很自然;有些人他禅定就修得很好;有些人他对智慧就游心法海。
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把生命,从阿赖耶识这样的一个受熏持种,累积性的、相续性的功能,才能够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在本段当中,无著菩萨的智慧会带我们进入到阿赖耶识的领域,来深入的探讨我们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所知依」。 

第二个「所知相」。
前面是讲到能变现的心识,一切法是从这个根源发动出来。从能变现叫做「所知依」,所变现的万法叫「所知相」。当这个生命已经被表现出来以后,我们如何来观察这个生命?

这当中,本论讲到三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跟遍计所执性。
简单的讲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万法,这是不带分别心,叫做依他起性,这当中有杂染的依他起,也有清净的依他起。

依他起性,是约着一切缘起法表相的一种作用。这些差别的染净作用当中,它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这个我空、法空的理体叫做圆成实性,它是一个圆满真实存在的东西。当我们的心跟依他起性接触的时候,心中产生分别──虚妄分别,又创造一个新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遍计所执性,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这三性的安立,就是告诉你一个主题: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该断的,什么是应该要保存的。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诸位持戒,比如说有个人喜欢偷盗,你要不明白三性:诶!我为什么偷盗?因为我这个手有问题,把这个手砍断!其实这个手,它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就是说:这个手,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一个果报体;你今天会偷盗,是你内心有遍计执。所以你要断的是这个遍计执,你要保存的是依他起,你所要追求的是圆成实。
所以你这个三性了解以后,面对这个所观境,你才知道在修行当中,到底你是错在哪里?哪些东西是无辜的;哪些东西是有过失的,应该断的?你一定要先明白,你才有资格开始修行。这二科当中,从「所知依」跟「所知相」,我们开始了解到:在广大的无量生命当中,我们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生命当中,我们应该如何的取舍。
--摘自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贰、修学纲要)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穿这个幻相,从错觉中清醒过来...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穿这个幻相,从错觉中清醒过来...
宗萨钦哲仁波切

"......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见并认出实相。
我想让每个人都从“生命将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错觉中清醒过来。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穿这个幻相,
明白金钱、权力和关系并非真实、不变、永恒的。"

--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一定要以慈爱并富有同情心的态度告诉临终者他们正在发生的情况。

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
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
你以前从未经历过
现在体验的这一切,
这即是佛。

说话要清楚、温和、自信,但不要过于婉转。你的意图良善,所以无需担心自己过于强势。事实上,在这一刻,务必强力推销!亡者心识赤裸体验其心的时间只有一剎那,尽管这个体验可能只会持续另一剎那,但是他们领会这个体验是极为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你能做的最佳之举就是不断重复这些指示,一遍又一遍地复述。

亡者无法点头称谢,他们肯定无法给你任何回报,因此你永远不会知道你说的话是否有被听到或起到什么帮助。这使得引导人度过临终和死亡过程完全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而且,由于你无法通过这种方式的帮助获得任何利益,所以这可能是你一生中仅有的全然利他行为。

如果你无法进行引导,例如因为他床边的家人很容易对任何与心灵相关的事情感到不悦,总是要记住:你可以在临终者死后再告诉他这所有的讯息。谁知道呢?说不定死后反而是他们皈依的最佳时机。即使不是,无论你说什么,也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方式的伤害。无论临终者或亡者具有多大的偏见或者多么反对宗教,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悲心与菩提心修持 -- 不要低估其效果!对于那些已经临床诊断死亡并身处中阴的人,如果你告诉他们应该皈依,我确定他们会依言而行 -- 他们可能惊惧到愿意尝试任何事情。

安住心性中,这是死亡时刻最殊胜的修持。如果你已经接受过相关指示,是修持心性的行者,这是你唯一需要做的修持。



再一次,自信而温和地大声朗诵皈依偈文。

NAMO BUDDHĀYA GURUVE 
NAMO DHARMĀYA TĀYINE 
NAMO SAṂGHĀYA MAHATE 
TRIBHYOPI SATATAṂ NAMAḤ
顶礼上师佛,顶礼救护法,
顶礼大僧伽,三者恒稽首。

BUDD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DHARM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SAMGHAṂ SHARAṆAṂ GACCHĀMI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施等诸福德,为利众生愿成佛。

乃至菩提藏,归依诸佛陀,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始终使用临终者或亡者的名字称呼他。

噢,善男子或善女人某某某(死者的名字),
你现在已经死了。
即使你不相信宗教,
你现在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皈依。

听我以下要讲的话,然后跟着我复诵:
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噢,善男子或善女人某某某(死者名),
现在你已经死了,
你的心具有极为强大的力量,
远比生者之心的力量更为强大。
要充分利用这个力量,
用它来帮助别人。

要这么想:

我想要继续帮助这星球上的一切众生 --
所有人类、所有生物和自然环境。
我想要根除贫穷、疾病、不平等和不公正。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见并认出实相。
我想让每个人都从“生命将会永远持续下去”的错觉中清醒过来。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穿这个幻相,
明白金钱、权力和关系并非真实、不变、永恒的。

愿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
愿一切有情远离苦及苦因;
愿一切有情永远不离无苦之乐;
愿一切有情远离亲疏爱憎,住平等舍。

如果还有什么你想对亡者 -- 中阴众生 -- 说的话,现在就说出来,亲切温柔地说。

NAMO BUDDHĀYA 
NAMO DHARMĀYA 
NAMO SAṂGHĀYA 
顶礼佛,顶礼法,顶礼僧。


万法从因生,彼因及其灭,
即如来教令,大沙门咒曰:
OM YE DHARMA HETU PRABHAWA HETUN TESHAN TATHAGATO HYAVADAT TESHAN TSA YO NIRODHA EWAM VADE MAHASHRAMANAH SOHA
嗡母  耶  达儿玛  嘿图  普惹巴哇  嘿吞  嘚香  达他噶多  嗨呀伐搭特  嘚香  恰又  尼若答  欸旺母  伐嘚  玛哈虚惹玛纳  梭哈

告诉死者,听听你必须说的话,这对他们没有什么可损失的。向他们介绍“中阴”这个概念,告诉他们关于临终中阴等等的内容。

现在你可以向亡者提供你会给予佛教徒的相同指示。中阴众生可以通晓你心中的默想,所以如果有任何原因让你无法大声念诵这些教示,默念以下文页即可。如果你死去的朋友隶属某个较为教条主义的宗教,只允许家人接近尸体,你可能不被允许在他死后见他。这种情况下,在你自己家中向你的朋友介绍这些教法。别担心,你一喊他的名字,他便会随即认出你的声音。

无论你是在帮助谁,都要尽可能多次地重复这些教导和指示,说越多遍越好。实际上,有一种主张是要持续数周重复所有内容,因为除非你是遍知的,否则无法知道亡者是否已经听到并理解你告诉他们的内容。

当然,如果亡者发现没有“下辈子”这回事,那么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如果他们醒来时发现中阴教法所讲的一切都是真的,这时,你给他们的信息或许是他们曾经获得的最宝贵建议。




这就是初学者想要找到的“窍门”...

这就是初学者想要找到的“窍门”...
希阿荣博堪布


  
问:师父,念佛时如何做到心定,静心。心无杂念的境界好难啊!

希阿荣博堪布答:作为初学者,不要等到心完全安静下来再去念佛,那样的话,你很难有机会开始念佛,相反,你应该通过念佛使心安静下来。心裡越乱的时候,越要果断地提起佛号、心咒,把散乱、四处攀缘的心收回来。心咒又称为「心的保护者」,持咒或念诵佛号能够让我们的心不外散。通过长期、耐心的训练,我们会慢慢习惯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持诵的心咒或佛号上,即使在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内心的专注和宁静也不易受到影响。

念佛的时候发现自己杂念纷飞,是因为此时你的心比平时安静,所以才会察觉到杂念纷飞。这是很好的开端,不用去管杂念,坚持念佛,藉以时日会见到成效。

另外,刚开始修行的人,很少能做到一心不乱。你需要保持觉察,在念头生起时,知道念头生起了;念头纷繁变化时,知道它在变化。不需刻意制止念头生起,也不要刻意挽留。如此保持觉察,自然而然地,就不会那麽容易跟随念头乱跑了。久之,心会慢慢安静下来,安住的时间也能越来越长。

初学者往往以为凡事都有窍门,总想找个机巧的法子,其实最大的机巧就是坚持,串习。一件事,做十遍不成功,就做一百遍;一百遍不成功,就做一千遍。反覆坚持做下去,熟能生巧。


你会攀缘,我就让你专注!

你会攀缘,我就让你专注!
净界法师

小乘法的禅定,当然是四禅八定。
我们就会问:四禅八定跟首楞严王三昧、真如三昧,有什么差别呢?
都是一种「不动」,所谓的内心跟境界的时候,「心于境缘,内心不动」;但是这个地方「不动」,有浅深的差别。
小乘四禅定的不动,他是从事相的因缘上修行,讲得明白一点,小乘的禅定是依生灭心来修。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观照内心的时候,观照我们剎那生剎那灭的心念,而且这个心念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攀缘,它不是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这样的一个扰动性,就会折损我们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力量,堪能性就薄弱。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我们心的专注力,你会攀缘,我就让你专注,透过我们心中的「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这个时候强迫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安住在一个所缘境,这个时候达到禅定。
这样的禅定就是依止生灭心来修禅定,这样的禅定就容易破坏了,因为它是依止生灭心的。你只要有病痛的因缘、或者是有一些复杂人事的干扰,你这个禅定就失掉了,因为它因地是生灭心,它的果报也容易生灭。... ...

第二种的禅定,是从内心的理体上修禅定。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观察我们内心的时候,是从内心的表层来观察,我们观察到我们内心是生灭变化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修我空观、法空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把这个观照力现前,就把这个生灭心都拨开来,这观进去啊,看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这时候我们观到我们这一念--离开种种生灭作用,一个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心性现前。这个时候我们发觉:其实我们的心--何期自性,本不动摇。它本来就不动的,你干嘛修禅定呢?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所以在首楞严王三昧,《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王三昧;或者是虚空藏,所谓的真如三昧:它的禅定都是先观后止,就是先起观,就是你透过观照,先通过你表层的心性这种生灭心,然后进入到你不生灭本性,这个地方你安住下来就对了。你不用刻意去专注。

它是怎么修呢?套一句印光大师的开示说:「心常觉
照,不随妄转。」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不随妄转就好了,不要随妄想心。妄想心一定会有,因为它是你内心的种子在释放一种功能,它有时候想东想西,但重点是你心保持觉照。

禅宗的大德他看到你,他告诉你说:你要经常注意啊,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呵~)就是说你这主人翁一睡着了,你就被妄想牵着走,那你就随业流转了。主人翁,你要醒一醒!你就是正念真如,把你内心的清净本性、那种觉照保持住,而这样的禅定是不容易破坏的。
----摘自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4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六根,会用是护法;不会用,就是贼!

六根,会用是护法;不会用,就是贼!
宣化上人

我们自性里边的财产,你也要把它收藏起来。你要是收藏得慢了,也被妖魔鬼怪来打劫你,来抢你的东西。抢你什么东西?抢你无上的珍宝。那么,我们自性里边的这种珍宝,怎么样收藏起来呢?这个藏法,不是说像藏有形有相的财宝,把它收到一个秘密的地方,收到一个保险箱里头,不是的。
那么怎样藏自性的财宝?就是要自己不生无明。你要知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都是大贼,不要以为眼睛是帮你忙的,你现在没有成佛,也就因为这个眼睛作怪。不但眼睛是个贼,耳朵也是个贼,鼻子也是个贼,舌头也是个贼,身也是贼,意也是贼,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六个贼。
你自己的灵性,这个法宝,这个宝贝,无上的这种珍宝,眼睛分去一点,你少了一点;耳朵分去一点,又少了一点;鼻子又分去了一点,又少了一点;舌头分去一点,又少了一点;身上分去一部分,又少了一点;意里边分去一部分,你又少了一点。
这眼、耳、鼻、舌、身、意,你不能把它收摄回来,你就放纵它啊!各处去管闲事。眼睛看见什么东西,都要看清楚了一点,这叫管闲事。耳朵听见什么没有用的事情,也要再听一听是说什么,这也是跟着境界转了,这个都叫“贼”!

所以不要被这个六贼来打劫你自性的宝贝,若你天天尽随着这六根门头去做事,这就是你自性里边的土匪,来抢你的东西。这种道理,或者还一下子不一定会领略,不一定真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们用功,用的时间久了,就知道了,哦!原来这东西真坏,这眼睛这么坏,这耳朵也这么不听话,就知道它是土匪,知道它是贼了。

虽然说六根是土匪,这是因为我们不会用它,它就变成土匪;你若会用它,它不但不变成土匪,而且变成护法!所以《楞严经》上说,你轮回六道,是因为这六根;若你能回光返照,清净其心,那成佛也是这个六根,并不是另外有人来帮助你。

你会用就是护法;不会用,它就是贼了。
譬如你看见东西,要是生一个正念,这就是护法;要是生一个邪念,这就是魔鬼。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邪念之时,魔在舍;正念之时,佛在堂。

所以,若能时时提起,觉悟你的正念,这就是六根变成你的护法,它对你是有帮助的。要是眼睛一看见色,就跟着色跑;耳朵一听见声尘,就跟着声尘跑;鼻子一闻到香尘,就跟着香尘跑 ;舌头一唯到味尘,就跟着味尘跑;身觉触,身一觉触尘,就跟着触尘跑。

怎么叫跟着跑呢?就是你欢喜、你愿意、你生出一种欲来,这就跟着跑了。你意念见到法,就跟着法尘跑了,这都是因为没有定力,所以就跟着外境跑了。

也就是因为念头没有正,念头邪了,就被境界转;
你念头若正了,就转境界,把这种境界就转过来了。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不了解第七意识的存在,你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修行。

不了解第七意识的存在,你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修行。
净界法师

一、染污意 
染污意,与四烦恼恒共相应者: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
第七意识的思量,它思量的结果,是「染污」的思量。这个「染污」,在唯识学有二层意思。
第一个、覆盖真如。

让你对我空、法空的真如,产生迷惑,就是染污了。有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内心当中有一个自我,我生命的本来面目不是空性的。那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就是这个「染污」,这个第七意识在干扰你,它覆盖真如。

第二个、障碍圣道。
当你想要进步的时候,这个第七意识会释放一种讯息,叫你不要修行,障碍圣道。所以这个第七意识,是非常严重的过失。今天第六意识依止第七意识生起,当然它会受它影响。

那第七意识它的缺点在哪里呢?
它有四种的「烦恼」经常释放出来,来干扰第六意识。

我们看哪四种烦恼:这四种烦恼生起的因缘,「一者、萨迦耶见;二者、我慢;三者、我爱;四者、无明。」
它生起的次第,应该先讲「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愚痴,这个地方的愚痴,特别指的是「我痴」,对我空真理的迷惑不清,就是「无明」。对我空真理的迷惑,无明只是迷惑不清,长时间的不清以后,就产生了「萨迦耶见」。这个「痴」跟「见」不同。「见」它是产生一种颠倒的认知,「愚痴」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也不知道什么是错,他还犹豫不决。
当它变成「见」的时候,他很清楚的知道,他已经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对;但是他所认知的对,是错误的、颠倒的认知,所以叫做「我见」。由愚痴的增长,而变成我见,我见以后产生「我慢」。

所以我们在团体的生活,习惯性总是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自己是不可取代的,把自己的地位高举起来。
所以我们在修大悲心,第一个就是修自他平等,其实我们跟其他众生没有什么差别,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想要离苦得乐,就是这样子而已。但是我们习惯性会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这是我慢。

「三者、我爱」,我们不但与众不同,我们还爱着自己,在一切人事因缘当中,跟自己利益有关系的,我们会去保护自己。

这就是第七意识,它所释放出来的四种邪恶的功能:「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二、显识依 
这个地方开「显」是第六意「识」所「依」止的。 

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 
这个「此」就是染污意,它就是第六意「识杂染」的依止处。怎么说呢?怎么说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杂染依」止呢?因为第六意识,「识复由彼第一依生」,这第六意识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

就是前面说的无间灭意,第六意识要活动,一定要附在第七意识的身上,它不能离开第七意识单独活动,不可以的。你要活动,你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才能活动。生起以后呢,「第二杂染」。

那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
第一个、它要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
第二个、它受到了第七意识的杂染,来了别这六尘的境界。


三、释得名 
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第七意识,它有「等无间义」、有恒审「思量」,产生我爱、我痴、我慢这样的「义故」,而构成这个「意」的「成」立。
这个地方的第七意识,大家要注意:
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不了解第七意识的存在,你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修行。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邪恶的功能,我们自己也非常不喜欢,自私的心态,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做;但是它就会表现出来,高慢心、嫉妒心。

这个心念,有时候你看它看久了、看不习惯以后,你就会产生断灭的思想:啊!干脆全部消灭掉。你就一股脑的把心的功能全部消灭掉。这样子的话,你把邪恶功能消灭了,你要生善、度众生也不可能,灰身泯智了,这就是小乘学者的悲哀了。

大乘学者就告诉你说:第六意识没有错,第六意识本身它是无记性的;今天它有邪恶的功能,是受到第七意识的干扰。

所以我们经常说:你修行,你在对治烦恼之前,你先思惟一个法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把这一念分别的心,用真如门把它回归到原点:原来我们本性是我空、法空的清净。

你把这个「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念三遍,这个时候,你要对治烦恼会比较容易。
也就是说,我们第六意识习惯跟第七意识在一起,受到它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的影响。这个时候,你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先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对治这个染污意,让它跟染污意脱钩,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它就醒过来了,它就比较好对治。

所以你要不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你对第六意识会产生错误,以为「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第六意识是染污的根源;其实第六意识它没有错。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因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时候,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而不幸的是,第七意识是染污的,所以它受到它染污的影响;但第六意识本身没有染污,所以它还是有希望,它可以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成就万德庄严。
所以你要对治的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所以这个地方讲第七意识的建立很重要。----摘自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6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但也是“众妙之门”!
净界法师

我们今天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唯识,我们对我们内心的状态,很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就是说假设没有第七意识,这个时候你会说:那我为什么会有欲望、有瞋恚、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呢?你就会把所有的过失,归咎在第六意识,因为有第六意识的思想,所以我才有这么多的烦恼。这个时候,你就把第六意识当作你的敌人加以对治,这样子的结果就错损菩提了,误会了第六意识。
所以佛陀说:周利盘陀伽为什么那么愚痴、心识有时候特别暗钝呢?说他出家以后,背一个偈颂,「百日不能成诵」。一个偈颂也没有很多,四句偈,他背了一百天!佛陀说:他前生曾经待过无想天,他那个四百九十劫的无想,这第六意识生锈,不能再活动了。
所以,蕅益大师说:第六意识是「众祸之门」,这是事实;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的,当第六意识受到第七意识干扰的时候,它产生很多的烦恼障碍;但是诸佛正遍知海,也是从心想生。一个人能够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也是依止第六意识,你能够在佛前受戒的时候发菩提心,你仰仗的是谁?仰仗的是第六意识啊!这问题不在第六意识,是第六意识后面的根──第七意识。

所以你今天在修行的时候,不能把这个敌人认错了。当然你要不研究唯识学,你就很容易认为说:反正我修行就是无想,我什么都不想!你什么都不想啊,你那个寂静状态的下面,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垃圾,都没有消灭,就是用无想,把这些烦恼的种子全部压住。这就是为什么无想定的定出来以后,他的烦恼一点都没有减少,因为没有彻底的去解决根源。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白第七意识的过失,是非常重要的。你能够知道,你在所有的修行当中,你所对治的是染污末那,而不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是受染污末那的影响,这个地方是讲这个意思。
我们一般的凡夫,这个我执的现行,是在一切时活动的,这个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不要说是造恶,就算你去修善、你去拜《八十八佛》,你只要我空、法空的正念没有现前之前,你一定会认为:我在拜《八十八佛》、我在念佛、我在持戒。

我们会在这个剎那剎那生灭的明了心识当中,捏造一个常住不变的自我,依止这个自我,来推动所有的善业跟恶业,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时我执现行,现可得故」。什么叫「一切时」呢?包括「善、不善」跟「无记」的「心中」。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依止自我意识来造业,这是我们自己能够感觉得到的。

... ...所以我们应该说:这个我执跟第六识是「俱有现行」,「俱有」就是二个同时存在、二个俱生俱灭,同时的活动。就是说你第六意识活动的时候,不管你造善、造恶、无记,这个第七意识是恒常存在,就不断的释放一个讯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推动你善、恶、无记的业力。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7(节选)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什么叫生命?就是顿生顿灭,就是当下、当下……

什么叫生命?就是顿生顿灭,就是当下、当下……
净界法师

这个所知依,我们当然是没有办法想象,阿赖耶识不是我们第六意识能够心思口议的,完全是要依止圣教量来了解的。身为一个生命的根源,蕅益大师对第八识有一个非常扼要的描述,他说:「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我们的生命是错综复杂的,但是这个错综复杂的生命当中,有一个根源,简单的说,我们的心就是一剎那,「祇是现前一剎那法」。这「一剎那法」,它对望过去来说,它是一个果相,就是说它有累积你前生的功能、或者说有累积你前生经验的一个能力,所以它相对过去,它是一个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今生,有些人很容易持戒、有些人喜欢修禅定、有些人喜欢修智慧、有些人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等流习气,就是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今生的生命,是继承过去无量生命的经验。


   就是说这个水流,你前面的水流倒了白色的墨汁,到了下面就是白色的;你以前曾经不断的做过某一件事情,今生很习惯的就会去做这件事情,「望前名果」。这就是解释为什么我们只有短短几十年的经验,而我们的内心为什么会这么错综复杂,其实我们已经累积过无量生命的经验,而这些经验都在内心的深处保存着,就是「望前名果」。
但是「望后名因」,我们不断的在累积过去的经验,但是你今生也可以加以修正,你今生的戒定慧,对你内心的功能,也能够作一个调整。你今生的修正,我们对于过去的功能,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随顺,第二个对治。
你今天一个念头起来,你随顺它,不管是善、是恶,你就加强这个功能,这个功能在你内心当中,它的势力加强;
第二个你采取对治,这个功能在你的心中就会减少,就是这样子。就是所谓的「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所以严格的来说,我们的生命,如果是详细的深观,生命没有所谓的过去跟未来,这些都是戏论。什么叫生命啊?就是顿生顿灭、顿生顿灭,就是当下、当下、当下、当下。每一个当下,你都继承前面的功能;每一个当下,你在功能现前的时候,你采取随顺、或对治,你的心识的根源就不断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当然你掌握了这个根源,你就知道怎么修行。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再三的强调:「研真穷妄,名之为学。」你要学习佛法的重点,在于了解生命的真妄,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虚妄的根源?而不是一股脑的断除、或者一股脑的随顺,这都不对。
你要知道你内心的状态,有些功能要保存的,它跟你未来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有密切关系的;有些功能是应该破坏的:你才能够善知取舍。
这就是我们愿意花很多时间来学习经论、来研真穷妄,了解生命的内心世界当中,哪些是要消灭、哪些是要保留的,你才能够作出这样的判断。----净界法师《摄大乘论》8(节选)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利他心,是治愈痛苦的无上妙药!

利他心,是治愈痛苦的无上妙药!
索达吉堪布

有个成语叫“助人为乐”,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帮助他人过程中,自己的痛苦能明显减轻。所以,如果你感觉压力比较大,就赶快帮助他人吧。
有人或许会说:“我没钱,怎么帮助他人?”这种疑虑是没必要的。帮助他人不一定需要钱,只要有一颗善心就足够了。
美国畅销书《29件礼物:一个月的布施如何改变你的人生》中讲到: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加州的沃克女士患上了神经系统疾病,百般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沃克遇到一位非洲的传统医生,医生给她开了一份奇怪的“药方”——29天内捐赠29件礼物。沃克感觉很为难:“我连床都不能起,怎么给别人送东西呢?”医生启发说:“礼物不需要是物质的,说一些关爱的话语也算礼物。”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沃克开始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布施。29天后奇迹出现了,她的健康明显好转,工作和生活也开始步入正轨。
和沃克女士一样,许多人本着一颗善心,投身于帮助他人,最终带来的都是对自身的救治。
利他心,是治愈痛苦的无上妙药,大家应当培养这种善心,并在生活中将其发挥出来。在此过程中,不一定付出多少金钱和实物,哪怕为别人做一件小事,说一句关心的爱语,甚至献出一份善意的表情,都是可以的。

相反,对自我的爱执则是痛苦的根源。这一点不难理解:看看人们的眼泪,除了真正的菩萨和奉献者以外,大多都是为“我”流的,很少是为他人流的。

有些女孩特别爱哭,她们是为非洲的饥童哭泣吗?是为遭受飓风的美国人哭泣吗?恐怕不是。她们哭泣,原因不外乎如此:“你为什么对‘我’不公平?”“你为什么对‘我’不好?”……

在佛法中,利他的善心被称为慈悲心,这种善心对人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慈悲心,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对他敬而远之;而如果有了慈悲心,不论身处何方,都会得到别人的恭敬和爱戴。
慈悲心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种思想,时至如今,许多思想已被淘汰,而慈悲的理念不仅没被淘汰,反而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们应该想尽办法生起慈悲心。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