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4日 星期三

中医的脾是什么?38条了解中医的脏腑认识自己的身体

中医的脾是什么?38条了解中医的脏腑认识自己的身体

杏林康青 



1、“古之善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古时候好的宰相都懂中医,正所谓“大圣通医”。中国的中学教材也应当加入中医基础的内容。

2、中医的阴阳学说不是规律,是客观的状态。
阴阳对立存在,对立统一。阴阳是一种归类方法,每类事物都内含着共同的属性。如静与动,女人与男人,黑夜与白天等。阴阳的叫法只是符号,提一个字就代表一类事物,引起对同类的联想。

3、中医的五行学说不是封建迷信,是客观规律的整合。
中国古人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和“运行”关系。人的五脏之间,同样存在相同的运行规律和依附关系,所以取名五行。

4、五行的正确记法,就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去展开。
如果一张口就是金、木、水、火、土,那说明此人是修道的,中医五行功课没有学好。中医的五行彼此相关,相生相克。

5、中医发现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存在着与木、火、土、金、水五种材质一样的、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依附关系和运行规律。

6、生与克很好理解,乘与侮比较陌生。乘表示克大发了,侮表示反仆为主了。中医的相生相克是常态,表示制衡。相乘相侮是病态,表示失衡。

7、相乘,表明了中医认为病传染的方向,就是沿着克的方向。中医不说传染,称之为“传变”。如医圣张仲景的名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指的是,按照五行木可以克土,肝木有病会“乘”脾土。这里的“实”,不是虚实的实,而是要在脾脏先筑一道实在防火墙,防止肝病对脾的侵害。
此话是中医“治未病”的经典例子,经常被引用,值得牢记。

8、熟记了五行你就是中医。中医的五行学说,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规律,记住了会终身受用。

9、中医的精是凝聚了人体的精华,应当比精子和卵子还小,还浓缩,接近雾状,更像是气,故称为精气。精气构成并濡养了精子和卵子,繁衍了人类。精气还濡养了全身的细胞,构成神气。

10、故传统中医习惯以精为代表,阐述理论;以气、血、津、液为形态,解释各种功能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医的“精”,如同物理学中的“重心”,用一个点就可以代表人体的整体质量。

11、中医没有胰脏,也没有十二指肠等肠类的细分。也许由于古人们没有认真解剖,他们大致看到脾与胃连接,觉得脾的形状很像心脏、肝脏等实体脏器,就把胃当成食物过度的腑,把脾当成运化食物和水的脏器了。这样,无形中把我们身体中,那个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的胰脏以及十二指肠都牺牲掉了。

12、中文有肝胆相照,肝与胆本来就靠在一起。中医有脾胃不合,脾与胃八竿子打不着,应当是“胰胃不合”。胰脏与胃还靠边,它们贴在一起,都主消化。西医的脾是免疫器官,与中医定义“脾主运化”的功能,驴唇不对马嘴,让西医感到中医在睁着眼睛胡说,很没面子。

13、这个严重错误,首先是被清朝的名医王清任发现的。王清任通过他静悄悄的人体解剖,找到了胰脏,并在他的《医林改错》中画出了与西医解剖图一样的胰脏形状,称之为脾。
可惜当时的中医界对王清任的改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4、中、西医除了对脾的认识大相径庭外,对于其余四脏单体功能的看法大同小异。如果中医界都同意接受“脾”就是“脾胰”的说法,那么中医老师在讲授中医基础时,就可以对照西医的解剖图,来解释中医的脏腑脏器,做到一图各表,西为中用。从而把中医的五脏具形化,不必再躲躲闪闪,好像中医的脏腑都是虚拟的。

15、长期以来,正是因为中医的脾的功能,与解剖系统脾的功能南辕北辙,才引起众人对整个中医是否具有科学性表示怀疑。

16、现在学习中医的人感到很分裂。都二十一世纪了,什么都看见了,可是有的中医老师们仍然强调说“中医的五脏是脏象不是脏器,与西医的五脏没关系,学中医时要忘记西医”。
但是不论是学生理解五脏,还是医生向病人解释五脏,大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借用西医解剖图,来使脏象具象化。其实大家心里的五脏既是脏象,也是脏器。

17、中医教材中的“脾”应该改名为“脾胰”。
当然,今天若把人体解剖图的名称重新修订,将胰改成脾,将脾改成胰,也可以一劳永逸地为中医的“脾”沉冤昭雪。但阻力会很大,西医们很难答应,也很难改口。
 
18、目前,还有一个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就是把中医的肝、心、脾、肺、肾,改写成肝、心、“脾胰”(听起来差不多还是脾)、肺、肾去编入教材,流传开来。这样我们把“脾胰”合在一起念,可以让主运化的脾,在胰的脏器身上具形。

19、最起码,我们应当在中医教材或普及书籍中对此专做说明。之后人们仍然可以把脾胰称为脾,就像我们在物理中讲的电流方向一样,其实方向是错误的,它与实际电子运动方向相反。但大家习惯了,也只好约定俗成,将错就错了。

20、长久以来,中医讲脏象,不讲脏器。因此从不指明五脏六腑的位置、形状、结构和生理组织。此种讲法,在今天的信息化年代,还想延续,是绝对不可能的。若想普及中医,就必须既讲脏象又讲脏器。

21、心平气和地说,西医对脏器功能的解释,比起中医,要浅显许多,且缺乏整体观念。中医的脏象包含了全息学的要素,很有前瞻性。

22、中医认为,五脏密不可分,每个“脏器”的功能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乃至殃及或惠及全身。

23、中医五脏的主要功能有:肝主疏泄,主全身气机的疏泄,即气的升降出入。另外肝负责排毒、藏血和藏魂。气为血之帅,肝气不舒,或者会导致肝阳上亢,造成高血压;或者会导致肝气郁结,造成月经不调和乳房胀痛。

24、心主神明(思考)、主藏神、主血(即血的流动,提供全身的血压)。人的精神恍惚,甚至精神病,都可以通过看中医吃中药得到改善。

25、脾主运化。脾主全身水与谷的运输消化。脾主统血(统领血的固摄);另外“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这些经典的说法表明了,脾不仅可以生对人体好的“气血”,如它的运化失常,还可以生坏的“痰湿”。

26、肺主气。肺为一身之华盖,朝百脉,司呼吸,负责提供新鲜氧气。另外肺为水之上源,负责通调水道。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为水之上源。
空气的水分会被肺吸收。肺燥会引起咳嗽。肺通过宣发的功能,把水谷之精微疏布到全身;同时把废液宣发成汗,或者肃降成尿,排出体外。

27、肾主水。“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纳气,精生髓,髓生血(这里与西医的骨髓生血一致)。肾的气是水谷之精气,不是氧气。氧气是有形之气,精气是无形之气。肾主排水和生殖。肾负责水的过滤,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8、无论男女,左肾都为元阴,右肾都为元阳。
左、右肾如同两只锅炉,左肾负责提供全身的阴液,右肾负责提供全身的阳气(精气)。阴有形,阳无形。阳有热力,可以传递做功。所以中医有“肾为水火之脏,主一身之阴阳”的说法。
阳气不足,则阳具不举,故肾阳虚的人会阳痿。右肾又常被称为命门,是生命之门的简称。

29、中医在五脏中,对于脾、肝、肾三脏的功能格外看重。
尤其是对于女性,如果她们长年注意,月经前疏肝、月经中健脾、月经后养肾,一定会减少如痛经等很多不适,还能保持年轻健康。

30、中医的经络气道有固定走向。
中医的脏与腑,有固定的搭配,如心与小肠,肝与胆,膀胱与肾,肺与大肠,脾与胃。前者为脏后者为腑,五脏对五腑。然而中国人都说“五脏六腑”,没有说五脏五腑的。另外的一个腑就是三焦。

31、中医脏腑之间的配对,从西医解剖图上看,完全没有道理。这种配对完全是人体气道经络循行的结果。如作为脏的心与作为腑的小肠,在解剖上没有“血缘”连带关系,但是人体的气道经络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有时心脏病重,不便处理,治疗小肠对心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2、中医脏腑的说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脏若有毛病,一定会影响到与其配对的腑。脏与腑同病相怜,唇亡齿寒。所以对腑进行治疗,一定会改善相对应的脏器。

33、中医的子午流注。
气血的经络循行是客观的,途经脏腑的固定配对也是客观的,这如同人的生理周期和心理周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4、气血从夜里23点起,流注胆经,凌晨1点流注肝经,然后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最后于 21点流注三焦经。

35、其中每两个小时换一个经,并且一个脏接一个腑,一个腑接一个脏,从不乱套,永远固定搭配。

36、中文的“子午”表示时间。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一天12个时辰,气血正好在身体内相对应的脏腑循环、流注一圈。每个时辰因气血的注入相对应脏腑,会活跃一条经脉。在该时辰中用扎针、吃药的方法治疗该经的病证,叫因势利导,其效果要好得多。

37、早上 5~7时流注大肠经,此时排大便比较容易。早上 7~11时流经脾胃,此时营养吸收充分,有利人类在恶劣环境下,为生存储存脂肪。在此段时间内进食,身体容易吸收,也容易长胖。想减肥的人应当注意进食量。

38、对于流注和搭配,西医解剖系统虽然无法认证,但是他们也承认,不同的疾病爆发和死亡,与时间和季节有明显的相关性。子午流注客观存在,是自然规律,将来的科学可以证明。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人为什么会聪明呢?

人为什么会聪明呢?

宣化上人 

古人有几句话说得很有用:
聪明乃是阴骘助,阴骘引入聪明路。
不行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我们人为什么会聪明呢?因为我们前生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阴骘是什么呢?阴骘就是你做了有德行的事,没有教人知道。做了好事,也不张扬说我做了什么样好事。

例如:某一个人死了,没有棺材,我买了个棺材把他埋起来。虽做了这么一件好事,但是没有向人宣传,让人知道。总之,对人有利益的事情,他去帮助,做了好事,不向人去宣传,没有人知道,这就是阴骘。

所以,前生做了很多阴骘的事,今生就聪明;还有你前生看的佛经多,念的经多,如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几万遍,今生也会聪明;读书读得多,今生也会聪明。所以说“聪明乃是阴骘助”,这个聪明是宿世有修行、有德行,所以今生才聪明的。

阴骘引入聪明路:因为有德行,所以你才聪明的,是这德行把你引导到聪明的道路上。
不行阴骘使聪明:你今生忘了,不走做好事的道路,不信阴骘,不做好事了,专门利用你的聪明去做坏事,这就叫作“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个聪明正是害了自己,为什么?你要是不聪明,也就不会去做坏事。因为聪明,你所知道的,旁人不知道,你把人家给害了,别人还不知道你是个坏人,所以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好像曹操是个最聪明的人,简直聪明得比鬼神还聪明,可是他有些事情做得不当,也有一些事情做得不错,虽然聪明反被聪明误,但是也有他的成就。

喜欢聪明的人,听过这首偈语后,应该努力做好事,做有益人群的事,不要害人。



從我的iPhone傳送

警惕非常聪明的“自我”!

警惕非常聪明的“自我”!

宗萨仁波切 

关心此生和来世并不等于执着。但是,对于今生来世唯一有价值的关怀,就在于是否能创造出修行佛法必需的因缘——生存的真正目的,在于为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发掘生命的真实意义。

即使你真的希望了悟实相,仍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的执着。但不要因此而感到罪恶,责怪自己。

只要永远注意到“自我”非常聪明,它能在你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操纵那些本来要用来对付它的力量,而将它们转为己用。它用来保护自己的战术之一,就是假装在驱除自己。 例如,当某人真正决心要修行成佛的时候,他就会开始认为自己已经脱离一切执着了。

“自我”可以使这样的人,几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无论那件事多自私、多缺德,他都真心地相信,这样做是为了佛法和众生的利益。



從我的iPhone傳送

哦,原来不打妄想,非常快乐!

哦,原来不打妄想,非常快乐!

净界法师 

未到地定跟初禅相貌的差别,这以下讲的很清楚:谓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为所依止。未到地定的修学,他要以心的调柔跟轻安性做基础。你内心要先破除欲界的昏沉跟掉举,就是近分定要以欲界定做基础,这个心调柔心轻安性就是欲界定的相貌,心调柔心轻安生性起以后,慢慢的引发身轻安风来入身中。 

是怎么个来入法呢?这以下讲出两个内涵,先讲身轻安,再讲心轻安。 由此风大遍全身转,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能对治品身轻安性即得生起。这个风,就是在我们身体当中有一个气息,它会遍全身转,它令你的色身特别的调畅,这个气血的调畅,使令你这个色身的粗重性皆得远离。 

我们这个平常人,要是心是散乱的,就算你没有生病,你这个色身还是一种粗重,你这个身体五十公斤或者是六十公斤,这一块肉重重的压在你这一念心上,你感到你这个色身在活动的时候,有一种粗重的感觉。这个时候,未到地定的人,他的色身若有若无,他那个粗重的感觉消失了,能对治品身轻安性,能对治粗重的那种功能生起了。 
能对治品的意思就是说,他这种粗重性不是偶然出现的,他内心当中有一种对治的力量,有轻安的力量现前,把他的粗重性给消灭了,这个是身轻安,主要是风大引起的。 

由风势力,令身生起极大快乐。这时候色身有殊胜的三昧乐,这种快乐跟世间的欲乐还不同。世间的欲乐是局部的,这种三昧乐是周遍整个身体,从头部到脚部,全身的快乐,这个时候是极大的快乐。 
由此为依,心中亦生最妙欢喜。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也是有一种轻安的感觉。因为我们无始劫来,内心当中感到非常大的负担,心中有种种的压力。怎么有压力呢?就是昏沉掉举。 

就是一个人呢,担着两担很重很重的东西放下来。我们过去的心情,总是觉得,打打妄想,没事打打妄想很快乐,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哦,原来不打妄想是非常快乐的,内心很轻松,没有负担,这个时候内心有轻安乐。 

最后做个总结:要生如是轻安,始名有作意,这个作意就是禅定。由得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乃得定所摄少分作意。这个少分作意,就是初禅的少分的功德少分的禅定。 

欲界定的相貌是明了跟寂静两种功德,他对治昏沉也对治着掉举,可是身心的粗重性还没有消灭。这个未到地定的功德有三个,明了、寂静还有轻安乐,有乐受,他有对治粗生的相貌的力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为何梦里有些现象,会成真?

为何梦里有些现象,会成真?

夏坝仁波切 

这种现象有好有坏,这种事自古以来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现过。藏地许多修行者,从小就有这种境相。其原因或者是前世的缘分,或者是修行的结果,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以前在理塘有个人,他不是梦中梦到字,而是白天就能看到许多预言的文字,可他只认字,不会写,他就求人把看到的记录下来,以后成了非常有名的预言师。乌玛巴大师从小就能看到文殊菩萨,就如同我们普通人之间面对面地交流一样。宗喀巴大师曾通过他向文殊菩萨请教了许多显密教义方面的问题,听受了许多殊胜的教法。有时候文殊菩萨讲的道理非常深奥,乌玛巴大师这样的大成就者也无法理解,只好将文殊菩萨所说的如实地向宗喀巴大师转述,后来宗喀巴大师经过闭关勤修,也亲自见到了文殊菩萨。 

第四世班禅从16岁开始就能和文殊菩萨交流,这种情况在西藏有很多。梦中听到的诵文,念下来的就能记住,可以参悟;念不下来的就记不住。有时是以道歌的形式出现,但大部分听不懂,听得懂的就能够记下来。有这种经历说明和佛教很有缘分。但是对这些感觉和感应不要执着,不要去追求,不要去管它。《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这些现象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另外一种是不正常的现象,比如,由于身心的疾病所致的幻觉;被鬼神妖魔所缠导致的幻觉等等。
 至于梦中见到的现象不久就真的发生的原因是:当我们睡觉时大脑停止了大部分粗分别心,可是没有沉睡,所以一些微细的风心仍然活动,此时发挥了某种极细微的神通功能,故而有这种现象。

说到这,我们不能不提一下神通问题,所谓神通是每个众生所具有的有待于发挥的某些功能,我们为什么不能发挥出来呢?原因是被掉举、昏沉、猛利的分别心所摄持,内心不能寂静,但通过修奢摩他的方式可以断除沉掉、散乱之心,一心安住于所缘境中,故能渐次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神通并非个别人所拥有的,而是每个众生共有的功能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四无量心”,如何修持?

“四无量心”,如何修持?

法藏 心文化传播 

“四无量心”,如何修持?
慈 悲 喜 舍 
 慈 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悲 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喜 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舍 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佛说十善业道经》

慈 无 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慈,就是给予他人快乐。人们都希望自己快乐,是否能够推己及人,希望一切众生也都快乐,当然最好是自己能够给众生也带来快乐。
但是,希望众生快乐,这个不难。难就难在,这一切众生里是否包括了曾经的冤家仇敌,哪怕是想要加害于自己的人,都能平等无别地施予慈心,都能放下怨恨为他祈愿快乐安康。

世人在给予他人帮助时,内心其实不自觉地都会有衡量:此人与我有关吗?他是否值得我帮助?他的事业顺利了,会不会影响到我......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人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不会影响到我。

但菩萨绝不会这样想,真正的修行人也不会,因为他们深知现世的恩怨都是过去的因果,个人与众生本是整体,越多人身心安乐,世间就越祥和安宁,世间中的个人也就更喜乐。如果真有前世的积怨现前,也只有用慈心、用祈愿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方安住在身心喜乐之中,自然也犯不着再揪着你不放了,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悲 无 量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悲,就是拔苦,是将众生从痛苦深渊中解救出来。修习了悲无量心,这颗心会变得柔软,时时能生起怜悯和关爱之心,也能从中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真正价值。

佛教提倡的慈悲,与儒家的“仁”有相似之处,但内涵更深广。儒家提倡“仁爱”,却有局限性,例如“君子远庖厨”之说,虽不忍见动物被杀,但只是躲避,并未进一步倡导以不杀生来实践对生命的尊重。而佛教所提倡的不只是远离,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心,而是“同体大悲”,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就像一个母亲对待病中的孩子,哪怕再大的痛苦,母亲也愿意由自己代替孩子承受,甚至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孩子的健康。但这还不是佛教说的悲心,因为母亲的这个悲心往往只针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不能遍及一切众生。而菩萨和修行人的大悲,好比是将一切众生视为自己的亲子骨肉,所以是无量。例如观世音菩萨就是慈航普度,不分身份闻声救苦;地藏王菩萨也誓愿入地狱,解救所有地狱道众生脱离苦难,起誓不落下任何一个。

修习悲无量心,可以先从最容易让自己生起悲心的亲人好友开始,进一步,扩展到同事、邻居,再到与自己无关的大众。最后,一定要去扩展到自己的冤家仇敌,修得到不到位,这个环节最见真章。

喜 无 量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喜,就是指随喜的心态,这是相对嫉妒而言。通常,人们往往会因执我而产生这样那样的嫉妒心,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从而很难发自内心地随喜他人。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做好事时,是欢喜赞叹,还是觉得别人在做秀、名不符实,还是不以为然、与我无关。

修习喜无量心一样可以从亲友开始,就像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就那样感到欢喜、自豪。再扩展到更多人,陌生人,新闻里的人。最后,是和我们有利害冲突的人,对他们的善行和成就,同样要能生得起随喜赞叹的心。

随喜,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要发自内心,否则就是口是心非的假话了。除了心口合一,还可以进一步落实于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实际行动来随喜的善行,才是完整、全面的随喜。

舍 无 量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huì)心。这个舍,是平等的意思,是相对于“分别”而言的。修习舍无量,就是对亲人和冤家一视同仁,对顺境和逆境不起分别,不起爱憎,以平常心处之。并且,将这一心态扩展到一切环境、一切众生。

在四无量心中,平等舍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慈、悲、喜都不可能达到无量。因为只要我们还存在个人的好恶判断,就会慈悲某些众生而不慈悲另一些,就会随喜某些众生而不随喜另一些。即使我们能慈悲很多众生,但只要有一个众生不在我们关爱的范围内,就不是无量,就不是佛菩萨那样的无限心行。

无量功德
为什么要修四无量心?因为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自利利他、积累功德的最好方法。利他很好理解,而在自利上,一方面既是调整自己的心行,也是为自己积累福报。认识到自己瞋恨和嫉妒心重,就着重修慈心;性情冷漠、与人相处不畅的多修悲心和喜心;情执比较重,贪图舒适享受的,着重修舍心......在修这四无量心的过程中,会得到由此带来的轻松感、幸福感、价值感,这些正面强化又反过来增强了自己继续调整心行的信心。日积月累,脱胎换骨,成就佛道。

自利的另一方面,修四无量心的功德极大。慈悲喜舍都是切切实实地行善、布施、随喜的功德。而且“慈悲喜舍”都是无量,发愿使无量无边的众生快乐、远离痛苦、随喜赞叹、利益他们,因为种的善因无量无边,所以获得的果报和功无也无量无边。

四无量心的修行也可以依照次第由浅入深,比如先从身边的亲友开始修起,从一般人比较容易修得起来的慈心和悲心入手,在能够熟练运用之时,再继续扩大到不认识的众生甚至曾经结过怨、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修习四无量心的重要性和原理都不复杂,但说和做还是两件事,再简单的招式,练到“纯熟”和“顶尖”,就是绝学。

修行,不在于平时说多少的道理,而更应该在实际行动中衡量自己、观察自己,距离佛菩萨还有多远的差距。



從我的iPhone傳送

揭穿无明的欺骗

揭穿无明的欺骗

原创 慈诚罗珠 

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去观察过无明的合理性,只是盲目地认同,从众地附和,所以一直在轮回当中受苦至今,根本没有想过一切都是幻觉、错觉。哪怕世间最聪明、最了不起的伟人,都没有发觉,甚至没有怀疑过轮回的真实性。

梵天、帝释天等天界的主宰,也没有这些概念。如果没有佛陀的教育,天下人都不会知道这些真相,哪怕是科学、哲学,都没有发现这一切。尽管现代科学的一些实验结果,可以证明佛说的空性的一部分。

但如果佛在这之前根本没有讲过空性,也就没有人会怀疑自己是否存在。大家都是一心向外,殚精竭虑地去寻找基本的粒子是否存在,却没有想过要去研究自己存不存在。
 
但佛却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错觉。只要按照佛的方法去思维、去观察,当无我和有我这两个矛盾的观点在相互激烈交战之后,无我一定会获得全胜。这样就能破除实有的执着,生起无我的智慧,揭穿无明的欺骗。

“我执”会慢慢从我们的精神世界里退出,这时候,我们就开始走向解脱了。即便在没有证得一地菩萨之前,仅仅有一些理论概念,就已经能够发现,证悟空性的智慧完全可以推翻我执。佛教不崇拜鬼神,因为鬼神无法给我们智慧。佛教崇尚的,就是无我的智慧,证悟空性的智慧。通过佛的教育与自己的努力,就能拥有这种超胜一切的智慧。我们是追求解脱的人,所以我们要追求智慧。
 
轮回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无因无缘的,它是由无明创造的。当无明从我们的内心世界中退出以后,因无明而产生的其他心理现象——贪嗔痴慢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也会随之而退出。当根源被拔除以后,没有东西让我们去杀盗淫妄,也没有因缘让我们去造作有漏的善业。当业与烦恼都从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慢慢退出以后,轮回的因——集谛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轮回之果也自然成了空中之花,我们就开始获得了解脱。
 
佛教的成佛、成就、修行、行为等等一点都不神秘,都非常实在。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开的治病处方,就是道谛——修无我的智慧是最重要的,修出离心、菩提心,也即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等世俗福德是次要的。
 
但对我们这些刚刚学佛的人来说,次要和主要也是相对的。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在目前阶段,证悟空性是次要的,出离心、菩提心等等才是主要的。因为我们还需要依靠出离心、菩提心的力量来证悟空性。当福德资粮非常圆满的时候,才有证悟空性智慧的能力。
 
在出离心、菩提心都没有的时候,帮助众生、度化众生虽然发心很好,但实际效果却不怎么样,而且对自己的修行也有损害。到了世俗菩提心非常平稳,基础已经很扎实的时候,去做一点利益众生的事情,可以成为菩提之因。提早去做慈善,反而有可能生起傲慢、散乱等烦恼。只有在一地以后,才真正有能力度化众生。

在此之前,只能适当地帮助众生,做点慈善,以帮助自己生起慈悲心。比如,在放生的时候,也许会生起慈悲心,同时还可以转化为菩提心;在照顾病人的时候,会看到很多受苦的众生,也可以生起慈悲心,这些都是修行,但不是最好的修行,至少在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闻思修。

佛经中也一再强调,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五明、十明都要去学,凡是对众生有利的,都要借鉴、学习。其中慈悲心、菩提心最重要,要打坐修行,要静下来训练自己。先寻找证悟空性的智慧,接下来是培养、提升证悟空性的智慧。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再去度化众生,这个次第才是正确的。

道谛的四个特点,为道、如、行、出


第一,道
 
即一条准确的道路。一个人要到达某个目的地,首先要找到一条准确的道路,然后走下去才能抵达目标。佛教所讲的以无我智慧为主题的道,是一条快捷的道,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完全可以将我们引往解脱。
 
第二,如
 
即如理、如法、真实、准确。道要推翻、断除的,是无明。无明就是“不如”,不如就是无明。“如”,就是与无明对立的,能对治无明的正确见解、正确观念、正确道路、正确修行。
 
烧香、拜佛、供神、求鬼,肉体上的折磨、苦行,都和内在的修心没有关系,都和无明没有矛盾,都不是无明的对治,所以都不是如。如果有了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智慧的帮助,苦行才能变成修道的福德。如果没有这三个助缘,即使通过苦行能够暂时减少一些烦恼,却不能断除烦恼的根源,所以不叫如。
 

第三,行
 
即修行,制止、断除我们的贪、嗔、痴、散乱、放逸等不良行为,收摄六根,安住于修行,叫做行。
 
第四,出
 
出和灭谛四相当中的“离”是有关系的。灭谛当中的“离”,是指永不退转。道谛里面的“出”,是指在证悟灭谛的时候,依靠修道的力量,让它永不退转。证悟空性的智慧从根本上断除了所有的烦恼,就叫做“出”,这是道的力量。
 
道本来有两种:世间的道和出世间的道。世间的道是修四禅八定,通过四禅八定,也可以暂时控制烦恼,但因为没有“出”和 “离”, 没有做到永不退转,所以在禅定力消失,烦恼产生的因缘具备的时候,贪、嗔、痴等烦恼又会卷土重来。所有世间的道,都没有“出”的特点。
 
而出世间的道,就有“出”的力量。出和离,可以让我们普通人通过修行,以证悟空性的力量,最终脱离轮回。
 
以上四相,主要是见道和修道的特点,资粮道和加行道只是有类似的特点。
 





從我的iPhone傳送

生活当中的解脱 | 稻秆经系列 · 209

生活当中的解脱 | 稻秆经系列 · 209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前几天我们也讲过了,佛教讲的解脱,远在天边,什么时候解脱,什么时候成佛都不好说,但是我们生活当中的这些解脱,比如说我们对某一个东西不执著了,立即就解脱了,它给我带来的这些所有的烦恼,一下子就不见,这种解脱近在眼前。所以我们点点滴滴地去做,真的是非常的重要。

这一次我们的这个人身,无论我们的社会地位有多高,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难得的人身,所以佛教也讲人身难得。难得的意义不是说人有多么多么了不起,是人有这么多的选择,我们可以去学这么多的智慧,这个智慧对我们有帮助,我们可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别人的问题,有这么多的机会,有这么多的选择。其他的动物、其他的生命,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所以说人身难得。

我们这一次有这么好的机会的时候,希望大家要在这些方面投入一点,要修行,主要是修行,打坐修行。如果不打坐不修行,我们看的书再多,念咒念得再多,持咒持得再多,念经念得再多,当然有功德,有功德有福报,但是不会有解脱,从轮回当中没有办法解脱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明白了以后,我想很多人是会努力的。所以首先我们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知道了以后,我们还是会愿意努力的,所以要好好学。
我们昨天在《佛说稻秆经》这个版本的里面,我说有几个地方错了,这个可能很多人没有听清楚,我要重新再简单说一遍。

大家看昨天我们讲过的这个地方,“如是有无明故,能成三行,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按照它的原文来讲的话, “所谓福行,罪行,不动行,”这地方缺少了一个东西了,缺少了什么呢?缺少了“无明缘行”。这东西不在了,无明缘行。行是业,善业和罪业是无明当中产生的,无明让它产生了,所以这个时候它的缘是什么?它的缘就是无明,但是这个“福行、罪行、不动行”讲完了以后,没有说这个是无明缘行,没有说,这个地方没有了,然后就说,“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此是无明缘行,”这个地方说了无明缘行,但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不是无明缘行,这是什么呢?这个应该是行缘识,这个是行缘识,不是无明缘行。

这个我之前都学过了,这个地方错了,很清楚的,这不是我们猜,这个不是猜测,这就是很明显的错。但这个错,昨天给大家讲过,不是翻译的错,这样的错是任何一个书籍都会有的,包括藏传佛教的大藏经里面都会有。佛教的这些书籍,这么几千年几百年当中流传下来以后,有这样的错误非常正常,很正常的,任何一个书籍都会有这样的错。

这样讲是讲不通的,如果按照原文去讲的话,那从于福行而生福行识者,它然后就说,此是无明缘行,这个不是无明缘行,这个就是行缘识,很明显的错误,这是第一个。



從我的iPhone傳送

夏天湿气重,如何赶走寒湿、湿热

夏天湿气重,如何赶走寒湿、湿热

杏林康青 

进入了长夏(农历六月),就连向来干燥的北方都开始雨水多了起来。这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开始难以忍受潮湿的气候,我们就叫他们“大湿”吧!嗯嗯,听上去还蛮拉轰滴~好吧,请跟随本“大湿”一起来学习一下我潜心研究出来的祛湿大法吧!
 
1

湿的概念
“湿”为自然界六气中的一气,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当其气太过超出人体的正常承受能力或人体正气虚弱时,这时候“六气”中的湿就变成了“六淫”之一的邪气。没错,“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和“六淫”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当正常的气变成邪气而危害人体时,就被称为“六淫”了。湿为长夏的主气,与脾相应,故湿病多伤脾胃。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湿亦可因涉水淋雨、居处伤湿,或以水为事。但湿浊可伤于四季任何时候,并不独见于长夏。
 
内湿和外湿

人体湿气有两种途径,即中医说的内湿和外湿。内湿是人体的气机运行过慢过缓,形成了壅滞;外湿是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使外界的潮湿侵入体内造成的。内湿比较好理解,外湿就有点费解了,人体的内外有皮肤阻隔,外界的湿气怎么能进入体内呢?实际上并不是湿气真正的进入了体内,中医认为气是能够互相感应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机体感受到了这种粘滞之气,时间长了体内的气机也变得迟缓,逐渐就形成了湿邪。就像伤寒一样,也不是寒邪真的束缚在了体表,而是机体感觉到寒冷以后,主动关闭了体表的开放功能,这种闭而不开的状态,我们约定俗成的叫做伤寒。
 
但除自然界的“外湿”之外,当脏腑功能失常时,又会因水液运化障碍而引起“内湿”;
 
湿的症状
  
在体表时,可以出现周身沉困,四肢酸懒沉重,皮肤湿疹等症。
从体表进一步侵入了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
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

停滞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又因为湿性趋下,可出现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

典型的湿证都有舌苔厚腻,偏热的是黄腻,偏寒的是白腻。为什么会有舌苔厚腻呢?因为机体气机滞缓以后,肝脾的升腾之气不能翻上来,舌面上就像死水一潭,会有淤泥沉积,这样舌苔就逐渐增厚并粘腻。

上面说的湿邪症状还只是初期表现,真正的危害还在后面。由于湿邪的本质是过缓,使整个人体的运行节奏都变得迟缓,一些重浊的东西就会在人体很多部位沉积下来,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肥胖,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说都是湿浊沉积造成的。肥胖的后续效应大家都很熟悉了,可以进一步导致“三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接踵而至。可见去除湿邪,防患于未然是非常必要的。

2

两种除湿方向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中医说的淡渗利湿,服用茯苓、泽泻、薏米、赤小豆、莲子等都属于这种方法,这些药物或食物都有比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也有致命的缺点,即能除掉已经生成的湿,不能防止湿邪的再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就用到了第二种方法,疏通气机。前面说了湿邪的本质特征就是缓,什么能克制缓呢?当然是急。在五脏中,肝木是急的,脾土是缓的,所以五行生克中的木能克土就是这个意思。一个慢性子的人整天懒得动,这时要让一个急性子的人带动他一下。这样第二种方法的具体实施就是健脾疏肝,健脾是为了增强懒人的实力,让他有力气运动;疏肝是让机体的节奏变快一些,整个气机流动起来,这样一来湿邪就祛除了。健脾可以选用六君子汤,疏肝可选用香附、苏梗、郁金、白芍等药物。
 
现代人都有个特点就是懒,整体坐着不动,所以体质偏湿的人是非常多的。现代的这种湿和古代不一样,古人劳作的多,湿邪多由外部侵入,属于外湿,用第一种方法效果非常好。现代人湿的根源是懒,所以第二种方法更为合适。当然仅靠药物还不是最高明的办法,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懒病”,多进行运动。

3

外湿的形成和防治
形成
 
外湿常较多发生在夏季,尤其是长夏(即农历六月份)为湿气主令,这跟多雨的气候及居住环境的潮湿有关。潮湿之气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及脏腑运化功能。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
勤晾晒被褥等床上用品;
保持室内勤通风,因风能胜湿;
保持汗出通畅,避免室内空调温度太低;
可与室内放置木炭,以吸收湿气;
 

★食
 

扁豆薏米粥
 
白扁豆30g、炒苡仁30g、大米100g,煮粥食,可在早餐、晚餐各食一碗。
 
做法:将白扁豆、炒苡仁冷水浸泡2小时,再与大米一起煮至苡仁软烂后食用。
 
注意:苡仁请务必煮至软烂,否则食后反致胃痛、胃胀等不适。如用于湿热,可用生苡仁,多适用于各种皮肤病属湿热型者。
 
★饮
 
荷叶橘皮茶
 
荷叶、陈皮、炒麦芽各3g
 
用法:上药冷水浸泡30分钟后,水开后再小火煎5分钟,滤去渣滓后,代茶饮,每日一次。
 
注意:化湿药用于舌苔厚腻、脉濡软、不喜饮水、胃部满闷、食欲不振、周身酸困的水湿困脾证。如阴虚而口咽干燥、舌红苔少或无苔、或舌苔干燥等阴虚证及弦实、洪数脉等实热证禁用。
 
★药
 
出现吐泻、食欲不振、不思饮水、周身酸痛、舌苔白腻时,可用藿香正气水治疗。而湿热小便不利、腹泻、口中黏腻,甚至口苦者,可用六一散煎水代茶饮。
 
★灸

素体有湿,夏季易患吐泻者,在未患病阶段建议平日常灸足三里、中脘,可采用隔姜灸。
 
灸法:用鲜生姜切成约3mm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处,上面再放艾炷灸之。
 
将生姜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于姜片上,用打火机将艾炷点燃,等艾炷燃烧完,病人感到灼痛时,即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3-5壮,使局部皮肤起红晕为度。
 
注意:
 
施灸时,应注意安全,防上艾绒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
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炎。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

内湿的形成和防治
 
形成
 
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气机不利,致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
纵欲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衰,脾失温煦,致脾阳虚津液不化,而湿浊内生。
 

 
少吃甜食、肉类、动物油,可以使人体气血顺畅,而水湿输布顺畅;
戒烟限酒,不损肺及脾胃,则水液输布、运化正常;
坚持适当运动。动则为阳,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唯气血流畅运行方可使阴邪不滞留体内;
乐观豁达,保持良好情绪,肝气调达,气机疏泄正常,则脾胃不受肝克,而气机顺畅,痰湿运化正常;
节欲养精,肾气充足,则元阳充足而能温煦脾胃,使津液水湿运化如常。
 

 
★食
 
佛手瘦肉粥
 
备料:佛手15g、猪瘦肉30g、大米50-100g、葱白、生姜1片、食盐、植物油、香油
 
做法:先将药店购得的佛手洗净,冷水泡软备用。葱白切碎,生姜切末。瘦肉切末。炒锅内放少量植物油烧至8成热,放入瘦肉煸至肉色发白备用。粥煲内倒入大米及水,先大火烧沸后,将肉末、佛手放入,继续小火煮粥至大米软烂,放入葱白、生姜、食盐继续煮约10分钟,出锅前滴入几滴香油即可。
 
提示:
1.生姜可温中和胃散寒,但味道辛辣,可根据个人口味需要酌情加入;
2.佛手为治胃病常用中药,也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物。其性辛苦而温,但却无燥烈伤阴之弊。可疏肝理气,化痰宽胸。用佛手并非化湿,而是疏肝使脾胃不受克。常用于肝气犯胃的胃胀、胃痛等症。
3.植物油的用量切不可多,使用太多也易生痰生湿。
 
★饮
 

玫瑰茶
 
用法:取中药玫瑰花6朵,开水冲泡至香气大出,代茶饮即可。
 
提示:1.玫瑰花为味甘微苦,性温,可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对于肝气郁滞所致的气血不畅、胃痛、痛经、月经不调有很好的作用;2.因其有一定活血作用,故妊娠期女性及患有出血性疾病者应禁用;3.玫瑰花本身并无化湿作用,此处用以疏肝气,调气血。4.因其性温,故阴虚而舌红苔少或无苔,口干舌燥者应慎用。
 

 
对于肝气犯胃而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调如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或黏腻者,可用舒肝和胃丸治疗。如反酸胃痛,胃内烧灼感者,可用加味左金丸治疗。
 

 
素体肝郁,气机不畅,易怒、工作紧张、抑郁而致脾胃功能失常者,可用牙签钝的一头点按太冲、内关、足三里。每次每穴3分钟,每日1次。
 
提示:使用牙签时,务必使用钝的一端。如果觉得刺激程度太疼,可用手指代替牙签局部点按穴位,以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如手指按压,可每日做2-3次,每次每穴5分钟左右。
 
总的来说,对付湿邪这种“阴柔”之邪,我们应该用“阳”的方法来调整。饮食忌肥甘厚味让脏腑负担减轻,乐观豁达让气血不郁,坚持运动让气血运行顺畅,则湿无遁形之处。

参考文章:华夏中医论坛《如何祛湿》(江海涛)
当归中医学堂《大暑湿气重,寒湿、湿热都赶走! 》(王志强)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内心那么浮躁你怎么修行呢?

内心那么浮躁你怎么修行呢?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6、生诸佛前恒蒙摄受。你要知道,有很多人见佛闻法,不得佛菩萨摄受。

  昨天有个人来,他说:“你们怎么拜佛啊?”我说:我们不拜佛啊。他说“不是啊,我说烧香的时候要插在哪里啊?”我说:插在前面啊,弥勒殿那里啊。他说:“嗯,你们都不拜啊?你们摆那么漂亮干什么?”我说:修行。他说:“修行?怎么修啊?”,我说“你来就知道怎么修”。他说:“听说不要有牌位比较好”,我说:牌位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啊?他说:“因为牌位的话,很阴”。我说:牌位改红的就很热了,不会很阴。

  像那种人,你再怎么生在佛前没有用啊,不得摄受。不是佛不摄受你,因为你不能接纳,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生诸佛前恒蒙摄受,是指你一定要觉醒,你才有可能,你不觉醒,你不可能。所以,佛摄受什么?摄受觉醒者,摄受有心觉醒的人。你假如说,“唉,人生在世这样子过不行啊,到底怎样才正确?”你开始找寻的话,那佛一定摄受。所以很多人经常这样问,“师父,我现在要学佛,你看我是拜佛好呢,还是在家里怎么样怎么样好?”我说你最好在家里怎么样怎么样好。因为有这二分法出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在拜佛的上面有困难,他假如坚持要拜佛,家庭就会破裂,所以你就告诉他,你应该在家里一切圆满,这个为重点。

  我们很不能够互相尊重,你是学佛,你的那一半根本就不会尊重你,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就告诉我们,那种生命品质多么的低劣,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是必须的条件,就像我们尊重别人的政治主张一样,你的主张怎么样我们不管,但我们尊重你,我自己的主张我自己做主。同样,宗教信仰也一样,你不信是你的事,人家要信,你应该尊重人家。可是,我们很难尊重别人的主张,这是很麻烦的事。你看看在道场里,大家相聚在一起,信仰是一样,你能不能够尊重别人的意见?都很难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懂得尊重。我们不管那个案了,你自己能够觉醒,从生活中真正的觉醒,佛一样的摄受你,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拜佛才摄受,那倒未必。

  7、方便演说寂静三昧。这个方便演说就很难了,寂静三昧比较好了解,我们讲涅槃,要入涅槃的境界,感受涅槃的气氛,那个叫做寂静三昧。但要引导到这个范围来,那就很难了。

  常常有这种情况,很多人来“哇,师父你在,很好很好,我请问你……”,然后一直在那边问下去。这次我要到中南部去,也发生这种情况,好几个说,师父,有个问题问你,我说这个很好解决,“是啊,我也知道很好解决……”,又一直讲,讲了半个多钟头,“师父你看,我应该怎么解决?”,我说你讲了半个钟头都没有让我插话的余地,要怎么解决?所以这种情况,我通常都保持宁静,不讲,给他讲,讲到最后,他会不好意思“师父,你讲”。我说你都讲不完了,我还讲,我连插话的地方都没有,怎么讲?

  这个时候,他才静下来,他静下来,我就看着他,他嘴巴这样动一下合起来,他就好像鱼在喘气,他会一直有那种动作,你看他有多急啊,我就训练他,你不要讲嘛,我看他,他要开口我也跟着开口,就好像跑那个百米赛,要准备听那个“砰”一声,那个可恶的教练就是不“砰”,结果你就在地上一直滚一样。寂静三昧,方便引导,让他去感受那种情况。你要问我,你不要急,你要听我讲,你就静静的听好了。他不是,他一肚子的牢骚,他一直要讲,我就训练他一下,他嘴巴一张,我就知道,我只要开口,他就“不过”又出来了,“但是”又接上来了。我要讲什么?他但是……不过……还有……就那一堆东西在那里,我讲没有用啊。

  那我就准备训练他,我才准备一下,他就要冲出来了,所以有一次,我才“嗯”一声出来,他的意见就出来了,我说我都还没讲呢,他说师父你快讲嘛,我受不了了。他不是不想问你,他很想问你,可是他自己的答案又比你更厉害,那他要问什么?不够寂静。他这个不是我们讲涅槃的寂静,是心里急躁,你要训练他能够心静下来,内心那么浮躁你怎么修行呢?他经书看好多,疏论啊,一大堆的,他什么都能讲,没有用啊,讲那些没有用啊,对他心性的改造都没有。所以我们要用方法直接引导他,这个叫做方便演说。

  方便演说很不容易,尤其是碰到那个急性子的,那你就要运用慢郎中的方法,最好学那口吃的,你看他就大乱了。哪有人这样子问问题,一直讲,讲半个钟头都讲不完,人家怎么作答?他怎么会这样?这是一种训练,起码说你这个问题出来,你要听完我整个完整的答案,最好你就不要再问了,因为程度的高低,这个答案出来以后,你假如说答案不够完美,我再讲也没用,就是很多“不过……但是……还有……”那种东西出来,那就等于是在吵架一样。

  要讲这个寂静的境界,佛陀讲的内在世界的那种宁静,你要透过这个部分慢慢去了解。我们刚才讲的是那种人没有办法体会宁静,他才会那么浮躁。同样,我们比较正常的的人,对于佛陀内心的那种宁静,我们也很难去体会,所以就要方便演说、引导。我们也常这样跟各位讲,给你放假三天,你能不能够很悠闲、很自在,不要说不讲电话,至少不要打电话,看有没有可能?很难啊。那天有个小朋友来,我说你现在来了,那你就好好训练,我要上山去的时候,你就陪我上山去。“那不可能”,为什么?“你叫我这样怎么有可能?我第一个要电脑,第二个要上网,第三个要什么要什么,要手机要什么,那叫我在山上要怎么办?”就这种状况。现代人静不下来,他这个部分不先宁静下来,那你没办法引导他进入内在的世界。

撷自《八十华严—十住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辨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辨证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艾御享堂 


《伤寒论》言不虚发,句句皆有实践根据。一定要细致地抓好主证,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为了说明抓主证用经方的重要意义,试以刘渡舟的临床治例说明如下。

小承气汤证

甘肃张某,男,小学教员。自述身体太虚,来求补药。曾服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病不愈而体虚更甚。自觉头晕少神,四肢倦怠不欲劳动,不欲饮食,强食则腹中胀痛不支,大便秘结而小便黄赤。切其脉滑而有力,舌苔黄腻。
  
辨证:此非虚证,乃大实而有羸状之候也。患者由于胃家实热内滞,而使胃气不顺,不能下降,反而燥热上熏,则头目眩晕;腑气不利,则腹胀痛不欲食;气结于里,壮火食气,是以四肢无力。夫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而方能愈也。
  
处方:厚朴15g, 枳实10g, 大黄10g。服药1剂,大便泻3次,周身顿感轻爽,如释重负,而腹胀头晕均蠲。

吴茱萸汤证
  
丁某,男,53岁。主诉胸胁苦满,胃脘痞胀为甚,饮食减少,食后则胃胀更甚,口中多涎,呕吐涎沫,而头昏眩不爽,脉弦缓无力,舌苔水滑。
  
辨证:此为厥阴寒证。厥阴寒邪则多动水,是以头目眩晕而吐涎沫也。《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矣。
 
因為处方:吴茱萸12g,生姜15g,党参10g,桂枝6g,厚朴12g。服此方获显效后,又加减变化共服6剂而安。
  
芍药甘草汤证

贾某,男,53岁。症状是左腿肚子经常转筋,发作时聚起一包,腿疼不能伸直。同时,患侧的大脚趾也向足心处抽搐,疼痛难忍。切其脉弦,视其舌红而少苔。
  
辨证:阴血不滋,筋脉绌急而脚挛急。

处方:白芍24g, 炙甘草12g。连服4剂,而病不发。
  
黄连阿胶汤证

案例一:

陈某,女,25岁,未婚。患月经淋漓不止,已有几个月,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心烦难寐,偶尔得睡,则又乱梦纷纭,反增疲倦。父母忧之,请为诊治。索其前服之方,率为温补涩血之品。脉滑数,舌色红,舌尖尤甚。
  
辨证:心火上炎,无水以制,故心烦而难寐,因阳亢而不能入阴也。心主血脉,心火盛则血不归经,而月经淋沥不止。夫心火上炎,实由肾水之不升。故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为本证之关键。
  
处方:黄连10g,黄芩6g,白芍10g,阿胶10g,鸡子黄2枚。共服5剂,月经方止,夜间得睡,心烦不发,饮食增加,其病得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疗效。
  
案例二:

赵某,男,49岁。因患肝炎病来京治疗。患者口腔干涸,舌体极硬而卷伸不利,言语受到障碍。其脉沉弦,舌红绛而苔薄黄。
  
初诊辨为:肺胃阴虚,津液不滋所致,用叶氏益胃汤而无效。
  
复诊:证属阴虚津少,似无可疑,继投白虎加人参汤。然服药数剂,毫无功效可言,使人困惑不解。
 

三诊:详细问其饮食起居情况,知夜间睡眠不佳,而心烦至甚,且失眠之后则口干涸更为严重。余聆其言,结合心烦失眠与舌红绛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方知此证为心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济的病证。不清其火,则徒劳无功,乃改用黄连阿胶汤。服3剂,夜即得睡,而口舌干涸顿释。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尹某,男,32岁。因受惊恐而患病,症状为:头晕,失眠,睡则呓语频作,胸胁苦满,自汗而大便不爽,并时发癫痫。望其人神情呆滞,面色青,舌质红,苔白而干,脉沉弦。
  
辨证:头晕、胸满、脉弦,证属少阳为病;汗出不恶寒、大便不爽,证又兼阳明腑热之象。此病得于惊恐之余,而时发癫痫,又与肝胆之气失和有关。《伤寒论》说:“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与此证极为合拍。
  
处方:柴胡10g,龙骨10g,牡蛎10g,生姜10g,黄芩10g,桂枝6g,半夏10g,生大黄6g,铅丹4g(布包),茯苓10g,大枣6枚。服1剂,呓语不发,胸胁满去,精神好转。
  
复诊:又加竹茹10g,陈皮10g。服两剂而病愈,癫痫随之亦愈。
  
此证因余抓住了肝胆胸胁满和精神方面的主证,选用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因而取得了疗效。
  
猪苓汤证

  
崔某,女,35岁。因产后腹泻,误认是脾虚,曾服不少补药,而病不愈。其脉沉而略滑,舌绛、苔薄黄,下利而口渴。
  
初诊:作厥阴下利治之,投白头翁汤,服后不见效。
  
复诊: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肿,尿黄而不利。聆听之后,思之良久,恍然而悟,此乃猪苓汤证。《伤寒论》第319条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验之此证,小便不利,大便下利,肢肿而少寐,与猪苓汤主证颇为合拍。
  
处方: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阿胶10g(烊化)。此方连服5剂,小便通畅,腹泻随止,而诸症皆除。
  
小结
 
由上述治案可见,抓不住主证,则治疗无功,抓住了主证,则效如桴鼓。然抓主证亦非容易,往往要几经波折,才能抓住。要做到抓主证,第一要明伤寒之理,理明则能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抓住主证的目的。第二要熟读《伤寒论》原文,反复诵读,能够把主证记熟,在临床时才能得心应手。
  
由此可见,“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水平。我认为,抓住主证,治好了病,也就发展了《伤寒论》的治疗范围,扩大了经方使用,使人增长了才智,就能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了解这一层,我们便会修行了。

了解这一层,我们便会修行了。

慧律法师 


【J】,J就是在描述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当下的双重的关系,我们无始劫以来孕育在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所以右边有一个【能生(因)】,就是我们八识田中有这个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做为将来生起来的原因,所以【种生现】,就是种子起现行,现行就是身口意的造作,叫做现行,造善、造恶或者是无记业,【现】行【熏种】子就是你在造善恶、无记的当下,又变成了种子。
种子是【能生(因)】,现行就是所生的果,但是在起现行的时候,现行就是七转识在作用,你这个现行不是分别就是执著,要不然就是五根攀缘五尘,这个现行又变成能熏的因,现行又熏种子,这个现行又把它变成习惯性,又落入了【第八识】田中,【种】子。这个种子愈多习气就愈重。
譬如说,我内心里面有抽烟的习惯,我这个抽烟的习惯在八识田中,我现在虽然不抽烟,但是我这八识田中有烟瘾,出去外面朋友说:抽一根烟吧。就起现行了,正在抽烟的当下又变成一种习惯性,又落入第八意识的种子,所以叫做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这个现行就是七转识强有力的力量。
如果说了解了这一层,我们便会修行,便不会容易起心动念去恨一个人、去嫉妒一个人、去害别人,你嫉妒一个人你去害别人,别人不一定会受到伤害,但是你八识田中的这个种子已经伤害了自己的清净的本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想要害人,我们内心里面一定有所计划,要编什么妄语,那么你就先自己欺骗了自己,所以说圣人他不管碰到了什么境界,他内心里面就是不会去伤害众生,也就是等于不会伤害自己,你伤害众生你烦恼的种子就会愈多。

譬如说我要让你死,你要让他死这个死的观念,就已经先在你的念头了,你能不能让人家死,这还是一个问题。我要报仇这个仇,已经落入你八识田中的恨里面了,别人是不是因为你的报仇,就会死得很惨呢?也许能够死得很惨,也许不会死得很惨,不过死得很惨也好,死得不很惨也好,总之已经伤害了你和谐的心态,你已经伤害了和谐的心态,因此我们想要活得很愉快,就必须在这个种子,就是我们所谓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我们所讲的种子,要好好地控制住。

证阿罗汉果就不受后有,他就没有生死的种子,不受生死的轮回,为什么?他就没有这一些,他剩下的是法执,是微细的法执,他不是这个粗糙的生灭法的种子,他当然没有六道轮回。这样子的话诸位就好好地譬如念佛,你念佛,如果你生生世世八识田中有念佛的种子,今生今世见到三宝你也会很欢喜就起现行了,你今天来接触三宝你又拜佛念佛又落入这个种子,你八识田中整个都是清净的种子,哪有不往生极乐世界的。

师父为什么叫你要多多念佛,就是强迫这个八识田中里面一直接受佛号,接受佛号,我们整个八识里面,心电感应都感应到极乐世界,临命终你不往生也不可能,因为你八识田中重新排列跟组合,你与极乐世界互相相应,所以这个从唯识学来讲也是讲得通。

--《唯识简介》(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