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龙萨前行引导文-11

龙萨前行引导文-11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证得原始怙主之界,是故我乃听闻无上窍诀大圆满之《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而发心。
我们今天所讲解的这部教言总分为三:决定基自性任运坛城之见解、修持道三摩地深奥坛城、二利圆满果胜义菩提坛城之教授。第一已讲完,此讲到第二。
第二“修持道三摩地深奥坛城”分为“传承”和“本传承所传的正行教授”。第一以上讲完,此讲到的是第二。
第二“本传承所传之正行教授”分四:利根者即生解脱之教授、中根者临终中阴解脱之教授、下根者自性化身刹土解脱之教授和总述禁行之教授。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第一。
第一“利根者即生解脱之教授”分四:前行之教授、自相续证得正行无漏智慧之直断教授、证得无漏智慧要义而显现四相之顿超教授和后要口诀。现前我们所讲解的是前行教授。
前行教授分为入座前行、如何成为瑜伽法器之共同前行和依靠皈依等引导而法行于正道的殊胜不共同前行,分为三。第一和第二以上讲完,今天所讲解的是第三,依靠皈依等引导而法行于正道的殊胜不共同前行。
不共同前行分为七:皈依;发心;观诵金刚萨埵;供曼茶;上师瑜伽;遣除修行障碍,长声喝吽字引导法;修行尚未圆满,强制修炼憩识方便,无修往生法引导。我们今天所讲解的是皈依。
就如同昨天上面所讲解般,前行部分已经讲完了。但是至于前行部分的重要性,这两天一再讲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共同四厌离法永远不能搁置一旁。也就是说,接下来我们修行是否很顺利地进行,或者是很快地证到究竟实相见解,一切取决于共同前行的陪伴。
平常无论自己在懈怠的时候,或者是拖延时间以及烦恼等一系列呈现时,若具有共同四厌离法,这一系列显现在他的面前可以说没有立足之地。往昔历代传承祖师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能长久精进修法,一切都是靠共同四厌离法。今天我们作为继承这个传承的后一代信众,能否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修行,一切取决于对共同前行四厌离法的认识,并且配同着四厌离法修行。若要是具备这个条件的话,接下来无论修学什么样的法,可以说是很快就在自己面前成熟,因此四厌离法非常非常重要!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在亚青圣地,无论宣讲什么样的法都会宣讲一遍共同四厌离法,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共同四厌离法的重要性。
虽然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过患,像这个名称我们曾经都了解,但为什么总觉得法与自己之间还有很厚的一面墙挡着呢?总觉得法还是没法融入于心,这是来自于什么呢?没有长期串习下去。曾经在学习四厌离法的过程中,即便从文字上了解一些道理,但由于没有长期运用下去,共同四厌离法基本就变成一种当你在观照的时候,好像懂得有这么一个四厌离法,但接下来修行中的一切逆缘呈现在面前的时候,无法对治它,所以说共同四厌离法非常非常重要!
在讲解共同四厌离法的前面,我们还讲了本传承如何圆满等一系列教授。这么讲解的目的是,深知这个传承的特点,并且坚信依这个传承如是修学成办解脱近在眼前的这个道理,因此有意或无意当中生起信心也近在眼前。所以我们上面也说过,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平常修学过程中,要时时观照自己的信心如何。
有时候容易顺着个人的性格,认为我想有信心就有信心,我想没有信心就没有信心,看似好像自己在支配,实际上一切都是被业及烦恼牵着行走,并不是你能做到什么。因为刚刚说到的,当信心生不起来,就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那么这种没有信心、无正信的显现会导致成什么呢?会堕入如同昨天所讲解的轮回过患之中的三恶趣,会遭受这样的痛苦。同时,想今生成办解脱,也是在正信当中成办的。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这些导师们都是在信心圆满的前提之下而成办解脱的。所以有时候顺着个人的性格,或者是以个人的感性所造的一系列,都是被业及烦恼牵着行走,认为好像自己在驾驭,实际上是一个无形的力量——贪嗔痴烦恼在牵着你行走。
如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们说,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是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人,都是我的本尊。这也充分地说明当内心获得圆满的时候,正信即为他的功德,所以用不着再说有信心和没信心。就如同太阳出来的时候它的光明是自带的,不会说太阳以外还需要再去创造另一个光明。所以从这些角度也越来越了解到,圆满的信心是普遍性的。今天我们在修炼过程中也认知到信心的重要性,平常在平等信心当中去对待一切,无论对于传承还是导师,乃至对金刚道友,都在信心的前提之下行持一切善法。
修行可不像我们昨天所说的,光在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相就认为万事大吉,没那么简单。因为历代高僧大德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无垢光尊者亦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从这些角度越来越了解到,若当前的法没有起到对治烦恼的作用,无论在法上面从事多大,就是说形相多大、数量有多么多,也没有丝毫之利益。因为法是用来调伏自己内心的,所以平常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这非常非常重要!
自从我们进入佛门今天,说进入佛门从事善行一切都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自己内心当中,当心何时清净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那么要这个清净,它的逆缘,阻挡一切清净心的障碍是什么呢?当然是贪嗔痴三毒烦恼及五毒烦恼,以及我们前两天所讲解的业之因果当中的十不善业。那么先观照一下自己,在接下来修学过程中,你的十不善业,凭借你对法的认知乃至修行,它有多么减少,甚至当十不善业产生的第一时间能否对治它?曾经由于业及烦恼或者是十不善业沉重的缘故,因此一切顺着它而在漂泊,那时候我们的性格基本上还是在贪嗔痴烦恼之中,情绪是非常暴躁的。那么从事了那么长时间的修行,你的性格是否有所改变?
修行不要光想到我今天从事一些善行,在不久的将来,或者是当自己死了以后我就可以到达一个意想不到的环境之中,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说过因果虽然不虚,但至于你当前所行持的善法是否真的已成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因,还得要多看看这个“善”字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从善。
善的适用范围很广,世间也讲解从善,出世间也讲解从善,如今世上有各式各样的宗教都在提倡行善。善的适用范围很广,那成办解脱之善到底又是什么呢?我们这两天已经讲了很多很多,就把当前所学到的一切树立在平常的修行当中,那么接下来无论怎么去做,哪怕时间长短、平常修行次数多少,最终均变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要不一味去想着,这就是善行,但一旦掺杂贪嗔痴烦恼的话,就如同昨天在讲业之因果的时候,业的界限是什么呢?它不是说从表相上我们认为它是善,它就是善,恶就是恶,而是在于它的发心之中。
心若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为都叫做作恶;心若为善,无论从事什么样的事情都叫做行善。在《屠夫真言》中,华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心要是善的,哪怕临时看见身和语所做一切行为都是恶行,但都称之为善;心一旦被自私、贪嗔痴烦恼束缚,表面做出一些修法的形相,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些善行,都叫做恶行。善与恶的比较,它的界限是什么呢?就是在于调伏内心和发心之中。
所以我们平常一再告诫每一个修行者,在初次行持善法的时候量力而行,不要以我们看似好像非常了不起的一种行为导致成让自己产生更多烦恼之因,这就不值得了。就像我们平常说,我今天做个布施,但是无论你为他做多少布施,只要是布施恐怕也是量力而行,根据自己拥有的条件给他一些。但接下来我们可能不会太多地去观察和思维——他会把我这么一个小小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是用来买饮料,还是拿去吃饭,还是拿去买衣服,或者是到外面去玩乐。因为我们前提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为他做了这样的布施,那么接下来不会对它产生太多的执著,这样的善行就叫做善行。不是说要是量稍微大一点更好吗?发心若不清净,无论这个量有多大,均变成恶行。所以,要变成善行,还是量力而行为妙。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的很多行为,我们现在只能惊讶之外,恐怕再也没法做其他什么事情。因为即便按照往昔佛陀的一些行为去做,接下来一定是烦恼。那么就变成什么呢?由于内心起烦恼,乃至被很多很多习气束缚的缘故,即便做了一些善相都变成恶行。所以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以及我们刚刚所说的,在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之下量力而行。不要因自己某一种行为而让自己产生极大的烦恼,那就不值得了。原因是,我们还是站在前两天所讲解业之因果的基础之上而宣讲,无论善恶业的界限还是轻重,一切都是以心清净和不清净为准则,而不是在于你所做的这件事情大与小、多与少。这样一来,接下来我们的修行方向就越来越清明了。也就是说接下来修学过程中,至于做到多少根据个人的条件,总的来说就不会再走太多的弯路,知道该怎么去做。
曾经对这方面不太了解的人可能就会这么想,善与恶一切取决于做的事情大与小和数量多与少。所以我前两天也告诫你们,我有时候就告诫身边的一些亲人,比如有时候看见即便在从事一些善行,但是心不太清净的时候,我不会让他们去做这样的善行。比如说站在世间的角度去做,世间人可能会赞叹你,因为你做得大、数量多啊!但是从出世间的角度,如果从中掺杂贪嗔痴烦恼,时时站在攀比的角度做一些供奉,攀比本来就是贪嗔痴,以这样发心的前提之下,无论做多大的善行都称之为恶行。我们今天做这样的事情,不是仅仅为了得到世间更多的名誉、赞叹,而是为了成办解脱的话,仅凭借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发心。
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内心若不清净,无论你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没有丝毫之功德。”所以,无论是布施还是供养,当内心不清净的前提之下,看似做了多大的供养,最终一切都变成恶行。世间与出世间的区别,佛教所提倡的善行,就以这个为准则。所以平常能从这方面多去观照一些,哪怕我们平常所做的善行没有那么大,甚至数量没有那么多,但是只要站在这么一个角度去修炼,一切均变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因此修行要懂得该怎么去修行。
因为我们刚刚说过,我们当前的修行并不是由于世间当中混不下去,靠进入佛门来谋取更多的世间财富去生活,并不是这样的。尤其自从我们进入佛门起,基本上都是付出,并没有得到世间方面的很多很多回报,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曾经我跟上师说过,我第一次到上师身边的时候,就是一个小小的乞丐。因为当时在上师身边曾经还有六、七年乞丐的历史,后面经上师长期精心的培养,最终无论从世间和出世间,一切都来自于上师的恩德,这一点直至今天我也没有忘失过。
但是我们现前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区区世间的财富、世间的福报,而是为了出世间的资粮。若是为了获得出世间的圆满资粮的话,当前所行持一切善法应当在出世间的角度行持为妙,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世间。如同世间很多人以很多看似善行的方式来谋取更多的世间财富,因为他这样做的目的可能也是另一种手段,说得更白一些,还是为了谋取世间更多的利益,追求的还是世间。但是我们自从第一次进入佛门到今天,一切都是为了成办解脱,这时候行善应该要完全改变,不能仅仅停顿在表面之上,这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他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如今演抖音的人在上面演,傻子在下面看。演抖音的人在上面演并且在挣钱,傻子在下面完全在费钱。当演完以后,演的人回去数钱,傻子回去充电,因为目标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前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若此时所做的一切善行均站在世间的角度当中行持,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当初我们的想法和后期的行动完全背道而驰。有些可能一开始进入佛门,只是用着佛法这个工具,目的还是为了得到更多世间的财富,这本来就不是为了解脱,本来就不是一个正行,那我们就另当别论。但当前我们进入佛门已经深知轮回过患,对轮回生起厌离心而想成办解脱,这是我们的初心,这时候无论行什么样的善一定要站在刚刚所讲解的发心的角度,而不在于你当时所做的事情大与小。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平常时时运用四厌离法。尤其当前我们在座的很多弟子都进入正行,我们在修学正行过程中,时时所传递的是止观交替来做。当时的观察修,可能有些已经进入到意识转为道用,比如说“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等,但即便没有达到这样的地步,有些可能在寂止的范围当中,当时的观察修可能还在观四厌离法、祈祷上师、发菩提心当中。但无论是刚开始进入寂止,还是已经进入胜观,尤其是刚刚所说的意识转为道用的范围当中,即便按照当时所传递的方式在观察修,但有时候配同着个人的一些情绪,四厌离法也不能完全搁置一旁。认为曾经我已经修过一些四厌离法就万事大吉,真没有那么简单,四厌离法直至菩提间,或者是说当自己内心完全变成四厌离法之前,四厌离法文字上面所传递的这个教义永远不能搁置一旁。但这一点可能大家都在做,一定要做!
因为我们平常在修学正行法的时候有一个缺点,这个缺点不是一两个人,而是已经变成共同性的,是很多人的通病,是什么呢?就是在修等持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偏向于安住修,观察修慢慢慢慢就搁置一旁。认为观察修还需要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虽然它不是体力劳动,但是脑力劳动长时间也总感觉到一些辛劳,这时候不由自主地变成一种懒惰的行为,把观察修搁置一旁,不由自主地就把安住修作为自己当前修行的重点。从理论和认识的角度这么去认知可是可以,但是在修的过程中,一切根据自己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两种不同的方便法,一定要铭记这一点!
今天是否着重在安住修当中还是观察修当中,根据你的情绪或者一座当中的心态来决定,不是行不行都由你自己想干嘛就干嘛,有时候感性过于丰富也不是太好。因为是很容易顺着个人的私心,我想干嘛就干嘛,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缺点。虽然临时也能让心稍微安住一些,尤其当在安住的时候不能说胜观的见解有多么赤裸,但总的角度来说,那种既没有妄想,又已经超越能所二取的了了分明者,这个还可以暂时执受一些。但是仅凭借这个,若没有观察修的陪伴,你这个了了分明者,真的如同你所说的已经超越二取,已经超越妄想或者是心识了吗?还是很难说的。
作为一个次第修行者,我们长时间在行道当中依靠观察修和安住修去磨炼,慢慢慢慢达到止观一如,这是一个过程。如果这时候由于过度感性,顺着个人的感觉把有些搁置一旁,这样的修法最终还是得不到切实之利益。就像我们平常对理论相对丰富一些的人,让他讲解别说是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甚至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此乃大乘教法缘起性空的特点。缘起性空是大乘教法的见解,所以成办缘起性空之见解的整个过程在大乘教法当中一再宣讲,我相信都懂的,甚至都会说一切万法的本性是空性、一切都是虚幻的。当我们去观照的时候可能有这样一些感觉,很正常,但当不在观察的时候真有这一份感觉吗?若真有,你昨晚做梦的时候,梦中所呈现一切之相,都能在第一刹那知道一切皆为虚幻吗?如果还是不认识,这说明你对空性和虚幻的感觉、觉受还并不深刻,没有达到定解。这也充分地说明你前期修学过程当中所了解的道理基本来自于文字般若,别说是实相,连观照都很困难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了知阶段,连觉受都很困难!所以这些都来自于什么呢?还是把观察修一再放在一处的缘故所致。观察修还是蛮重要的,别搁置一旁。至于为何我们今天要这么观照,前两天站在不同的角度宣讲过,尤其是从根机的角度。但我们有时候这么稍稍传递一些,接下来在修学正行过程中也就有所了解自己当前修行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当中去运用。
己一、皈依
皈依就是拯救误道与邪道而趋入正道。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皈依。“皈依就是拯救误道与邪道而趋入正道”,这就叫皈依。就是曾经不懂正道而误入歧途也好,偏袒也好,或者是一种邪道,完全背道而驰的一些行为,所以从误道和邪道当中拯救也好,把它纠正为正道之中,就叫皈依。
分四:庚一、皈依境;庚二、补特伽罗;庚三、皈依行相;庚四、学处与目的。
庚一、皈依境
【如偈颂所说:“畏惧恶趣凄切之险处,皈依最胜依处三宝尊,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意思是说:为了拯救堕入令人恐惧的凶险恶趣,避免如前所说凄惨悲切的景象,就应该依止没有欺惑的最殊胜对境 :外相三宝、内相三根本、密相胜妙三身,以此而作皈依。】
第一,皈依境。如前面龙萨娘波尊者著述的前行念诵仪轨当中的四句皈依颂,在修龙萨派五加行的时候,口里所念诵的皈依四句偈就是这四句偈。那么修五加行的时候,这四句偈就要念诵11万遍。但龙萨派和宁提派不同的地方是,宁提派皈依是单独修皈依,磕头的时候配同七支供,即口里诵七支供磕头,但龙萨派的法规传承是皈依和磕头结合到一起,口诵皈依,身作礼拜,念诵的就是这四句偈:“畏惧恶趣凄切之险处,皈依最胜依处三宝尊,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这个在前面念诵仪轨当中。它的意思就是说为了拯救堕入令人恐惧的凶险恶趣,但这一点我们昨天在讲轮回过患的时候已经知道。为了拯救现前正在恶趣当中遭受痛苦的众生,或者是由于生前无知的缘故造下很多堕入恶趣的因者,为了拯救这些。
“避免如前所说凄惨悲切的景象,就应该依止没有欺惑的最殊胜对境。”若要从这样的痛苦之中获得解救,唯一能拯救他的——世间的父母不行,他可以照顾你一生,但是他不能照顾你生生世世;世间所有的具福德者不行,他临时可以赐予你一些恩惠,但是没法拯救生生世世的一切;哪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鬼道、神仙等一系列也不行,它仍旧在六道的范围当中,虽然有一些获得更高上的智慧,但必定没有离开过六道轮回,因此没法拯救正在轮回当中遭受痛苦的众生。
就相当于一个众生被一条河冲走,当时河边若有一个没有双手的母亲,因为河里冲下的是她的儿女,即便她对他有多么执著,但是由于自己缺乏双臂的原因,没法拯救他,但这是前边有慈悲的前提之下。我们刚刚所说的,如同这一般,他本身就在六道轮回当中,或者就像两个人同时被河冲走,当时一个人祈祷另一个人拯救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两人同时在河中。若要想自己从这个险恶的河之中脱离,必须去依止一个在岸边的人,并且他有一系列条件、一系列力量,这样他才能拯救你。
所以我们刚刚说过,在这样险恶的恶趣当中,要获得拯救、获得解脱,一定要依止什么呢?外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内相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护法,密相胜妙三身——法、报、化三身,以此而作皈依。我们上面所说的三宝——不迷者为佛、无欺者为法、不离者为僧,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我们要以这个对境作为拯救我及三界一切众生,以及正在险恶的恶趣当中遭受痛苦的这些众生。随着个人的修行有所进展,那么当时的三宝就成为三根本——赐予加持者为上师、赐予悉地者为本尊、遣除一切魔障者为空行护法。接下来当自己内心见解逐渐增长的时候,要获得断证一切功德,所断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所证得到的本体和自性清净就是三身之境界——法报化三身。当然,今天我们并不是印证三身的时候,基本上根据个人的见解来树立外面所皈依的对境。
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来说,平常无论外相三宝、内相三根本、密相三身,时时都在皈依,时时都在依止。甚至曾经很多高僧大德说过,获得断证一切,因为在佛的境界当中没有一个所断和所获得的,一切都是平等,也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这就是佛;永恒不变之见解为法;从中一切功德任运自成为僧。也就是说,我们现前把三宝作为我们所依止的对境,时时都在祈祷三宝,当见解逐渐增长,达到境心一如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过皈依三宝。只是说站在不同乘法的角度名称有所改变,说三根本、三身等等,实际上还是没有离开三宝。
这时候我们就得要知道,刚开始步入修行的时候,要拯救我及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从轮回苦海之中获得解脱,要皈依三宝,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第一,不迷者为佛。佛已经从一切迷乱和痛苦当中脱离,所以他具有拯救正在遭受痛苦的一切众生从痛苦之中解脱的能力,所以一定是不迷者,完全已经从一切苦海当中获得解脱。
我们在讲皈依学处的时候,皈依佛,不敬信世间鬼神,不敬信世间鬼神指的是什么呢?因为平常很多人把鬼和神当做是自己一生所皈依的对境,皈依就是依止,依止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自己从一切苦海当中脱离。那么你现前所依止的对境,他一定是从苦海之中已经脱离者,他才具有能力让你从苦海之中脱离。若他还在苦海当中,即便他不像我们一般,他稍稍具有一些功德,但仍旧还在苦海之中的话,就没有能力让我们圆满从苦海之中脱离。佛就叫做不迷者,已经从苦海之中脱离,因此我们通常在讲解佛的时候,就说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为佛的境界。
断的是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比如说从小乘的角度来说就叫人我和法我,缘觉宗讲十二缘起法,唯识宗讲八识,中观讲解二障和四障,密宗讲解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这就是所断的。所断的这一系列就是导致轮回的因,由于这个因已经完全清净、灭除的缘故,已经没有这样的果,所以他具有能力拯救因为这个因而在遭受这个痛苦的众生。所以第一,所皈依的对境一定是佛。
比如说小乘的罗汉,虽然他已经获得寂静涅槃,已经从六道当中脱离,但是由于还是在一个寂静涅槃的角度当中,当下为众生做事业等一系列功德还没有呈现。所以要去寻找一个圆满的,能让一切众生从轮回苦海之中得以圆满解救者,那么一定是佛。这个佛,不是哪一个有佛的形象这就叫佛,而是觉悟者、成就者、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者就叫佛。所以我们平常在认知佛的时候,要知道不迷者为佛。不是哪一种形象,比如文殊菩萨,黄色的这么一个形象的一尊像它就叫佛,不是的。
所以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曾经一味去追求我能看见一些什么,真正要看见的话,就要获得断证一切功德,因为它才是真正佛的密意,何时能感悟到这个见解的时候就已经证得真佛。至于外相呈现的佛,就是一种诠释,它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方式呈现,只是一种显相。但是它的根本和自性就是刚刚所说的,因此我们要去寻找一个佛,就一定要去寻找这样一个佛。
如今佛教在全人类当中,应该说是在众生面前还是蛮糟糕的,不是全人类都信仰佛教。即便对佛法心生净信的人,对所了解到的这个佛认知还是不够的,所以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不负责的导师讲解哪个佛最好、哪个佛不好。若要是佛也有好与不好的时候,那他所得到的见解一定不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者。就像我们世间当中有哪个地位高,哪个地位矮,哪个好与坏,一定是在这个心识,或者是这个时空当中感觉出来的,那一定不是圆满的。哪怕有多高,但还有更高的,所以他不是最圆满的。当我们对佛的认知也站在这么一个角度去观照,充分地说明你还是没有认知到出世间佛的这个功德。
今天我们这么宣讲的真正目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佛、本尊,无论是什么样的导师,他所证悟到的本性是平等的。所以站在这么一个角度去面对一切本尊和导师,永远不会有偏袒之心,不会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进入佛门本来就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情,但有时候听见进入佛门还天天都在偏袒和分别当中,就觉得真的是得不偿失。把自己今生得到的这么好的人身就这么糟蹋,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所以要记住这一点,这时候一定不能掺杂个人的私心,要是站在个人的感性、私心的角度去观照,一定会觉得这个好与不好。因为我们的眼光,包括我们的心识时时都被贪嗔痴烦恼习气所逼迫,所以他所看得见的一定是不清净的。
我们现前要依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为准则。可能有些会说,历代传承祖师不就是一个人说的吗?历代传承祖师已经证得心性,我们当前进入佛门修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成办心性,从另一个名称当中来说就是以心性的特点为准则,这就没得什么说的。历代传承祖师证得心性,以心性具有的特点赐予给后一代弟子的就叫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这不仅仅是哪一个人说的。我们对佛的认知应该要得以圆满。
第二,无欺者为法。真正的法是无欺者,永远不会欺骗众生。有时候很多人说,我进入佛门以后把自己给欺骗成这样的。法是永远不会欺骗的,法要是会欺骗的话,历代传承祖师应该是第一位,但历代传承祖师已经从轮回苦海之中得到解救,甚至说解脱,最终得到的就是这样的见地,那这个法一定不是欺骗!至于我们进入佛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你所传递的这个法,当然传递者——导师一定是一个圆满的导师,因此他才能把心性的特点根据你的条件一句一词地赐予给你。但若是这个导师不是一个真正的导师,他为你所传递的法到底有多么真实就不知道了。
曾经阿底峡尊者的侍者叫洛钦仁青荣波,洛钦仁青荣波在晚年的时候,有一次大法会时期,当时把下面坐的一位很小的和尚放在他的法座身边,说:我今天把他放在我的身边,不是我今天授记他是某某导师的灵童等等,不是的。因为今天我年龄已到这个地步,住世的时间恐怕不长了,所以我今天有一个遗嘱要吩咐他。我的遗嘱是,因为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越来越沉重,甚至后期还会更加沉重,当众生烦恼很沉重的时候,会呈现很多欺骗众生的恶“知识”。这个“知识”是打上引号的,认为自己会说,但是心态并不清净,会出现这样一些认为自己是一个善知识,但实际上欺骗众生的导师。当这个小和尚到我这么大年龄的时候,世上会出现很多很多欺骗众生的导师,这时候让这位小和尚告诉后一代的修行者们,当时要谨慎,这是我洛钦仁青荣波为后一代弟子留下的遗嘱,平常修行要谨慎行持,不要见谁就如同老狗寻食般,见到就去依止,要多做一些观察。
现前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最沉重时期,自称为导师的很多很多,因此他为你所传递的法到底有多么真实,这得有待观照。原因是什么呢?讲这个法的人他自己不圆满,讲出的法有多圆满?所以真正的法是无欺者,永远不会欺骗我们的,曾经历代高僧大德就是我们的榜样,就是例子。所以,拯救一切众生从轮回苦海之中获得解脱的这种方法就叫做法,它是无欺者,不会欺骗众生的。
如同我们这两天所传递的这一系列,不是最真实的吗?很多人都说迷信和正信等等,这两天所宣讲的这一系列,哪一句话不是我们平常所需要的?只是曾经往这方面想或不想之外,若把这件事情放在桌面上,没感觉到哪一样好像是有点不对的,一切都是自己平常所向往的,只是由于无知的缘故,不了解那么多而已。今天可能了解多了一些,哪一方面想得更广了一些,眼光看得不是以前近视眼,光看自己前面,而是看得更远了一些。总的角度来说,没有一样觉得不符合自己当前所追求的和自己所想的。所以这就叫做法,无欺者为法。
第三,不离者为僧。真正的僧人不是光身上穿一件和尚的衣服就叫做僧人。僧人叫不离者,甚至在藏传佛教里就叫做具善者、行善者。这里的不离者,他不离什么呢?不离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因为他不离释迦牟尼佛曾经所讲解的一系列法,没有离开这些教言,并且不仅仅站在文字般若之上,还遵照这样的教义在做,因此他的行为等一系列都是如理如法、清规戒律,就叫不离者。
那么与这样的僧人一同修学,由于他平常持戒、精进修行的缘故,对我们接下来修行会创造更好的辅助。看见很多很好的修行者这么修行,并且他的戒律又那么清净,平常做什么事情都那么如理如法,所以你也就不由自主地会变成像他一般。所以我们说,佛是我们所依止的,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法,是行于法,要去做这件事情;僧人就是在行这个法的过程中作为我们修行的陪伴,和我们一起去修学,对我们迅速成办见解起到切实之作用。
从刚刚所说的这个角度就越来越知道,一个合格的僧人是什么样的?叫不离者。所以我们平常也一再告诫每一个修行者,有时候为了世间与出世间一切违缘得以消尽,一切顺缘越来越增上,因此每年都念诵11万遍四皈依,这是曾经华智仁波切教授的。华智仁波切曰,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当然时代当中也呈现烦恼沉重的表相,所以哪怕在祈福和超度众生的时候去寻找一个合格的僧人也是非常难得的。那么这个时候去寻找一个不合格的、仅仅是表象上面的一个僧人为你祈福,还不如自己虔诚地祈祷三宝、念诵四皈依的功德大。并告诫每一位修行者,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诫我们,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导师,或者向导。那么接下来修学过程中,站在这么一个角度,无论是祈福还是超度,除此以外没有更殊胜的法可宣。当然,若要是遇到一些合格的僧人,这是用不着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我的后一代继承人无论有多么糟糕,与一百个善人是没法相比的,这也充分地告诉我们僧人功德不可思议。
但是僧人也不光是外在穿一个和尚的衣服。如今这个时代,很多都讲解一些表象,这样、那样,这样、那样。记得我们小时候真的这方面还是蛮守规矩,当然,一个偏僻的地方还能懂多少规矩,但可能就变成一种习惯。因为现前我们看见很多和尚,比如说很多世间人在玩耍的时候,跳跳舞,和尚们都昂着头坐在那边看。我们小时候,也就是我十二岁当的和尚,那期间和尚要是到外面去看世间人跳舞,这是天大的笑话。但由于当时很小,又只是当了和尚,就是名称为和尚,但是心态等多方面还是和世间一样,也喜欢这样娱乐。所以记得有一次,冬天的天气很冷,大家都坐在下面避着风,虽然在露天的地方跳舞你说完全避风恐怕不太现实,但总之四处都有很高的一些房子挡着风。但和尚可不敢去看,我和另一个和尚爬到一个很高的楼层上从上面往下看,在上面冻得直抖。但你要到下面,别人看见一位和尚在看其他人跳舞,那是天大的笑话!
就像这一样,所以很多很多地方只看一些形相,说这样一做,哇,那这可不是,当然,里面很多很多戒律是佛制定的,一定要守持佛制定的这些戒律,这是没得说的。但是有时候一个真正修行者过度呈现在一个形相上面,而不去观照自己的内心,这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修行者真还不知道。所以如同刚刚所说的,这种僧众就叫做不离者为僧人,一定要这样的。
前面就是皈依境。皈依的对境是三宝,什么是三宝呢?不迷者为佛、无欺者为法、不离者为僧。随着我们以下修行的进展,对外境的认知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现前把三宝树立在外在这么一位具有强大能力功德者,依止他来赐予加持,来拯救我等一切众生从轮回苦海之中获得解脱,那么随着个人心越来越清净的时候,慢慢慢慢地就会树立在内心乃至自性当中,但这是后面所讲解的三宝。至于今天我们所认知的三宝大概就是这样的。
庚二、补特伽罗
【外相是畏惧恶趣、畏惧轮回、畏惧寂静涅槃之独乐的三种修行人;内相为渴求进入密乘;密相是作为上等根器的人,希求在一座上就证得大觉果位。】
皈依者,分为三个层次或三种品类。下品者畏惧三恶趣,认知到地狱、饿鬼道和旁生道的痛苦,因此而追求一个善道;中品者畏惧六道轮回,不仅仅三恶趣,甚至包括人间、阿修罗、天界。因为我们前两天在讲解轮回过患的时候,无论生于何处,只要是轮回都离不开三根本苦。即便是人、天,暂时拥有一些快乐的时候,但是他还是在行苦之中,当因缘和合的时候仍旧在痛苦之中。所以,下品者畏惧的是三恶趣,而追求的是善果;中品者畏惧的是六道轮回——三恶趣、三善道,而追求的是寂静涅槃;上品者“畏惧寂静涅槃之独乐”。这是外相。
“内相为渴求进入密乘”,我想进入密乘者为内相,内相为中品。上面外相分为三个类型,比如刚开始步入修行者,它又分为三个阶段。
“密相是作为上等根器的人,希求在一座上就证得大觉果位”,他所说的不仅仅是进入密乘,而是在一座当中欲证佛果,因为他的心量不一样。上面所讲解的外相心量相对会小一些,中品的心量是中品,下面所讲解的心量更大。
现前我们作为修行者,平常就要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如何,我现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之中?比如说,我是外相者,还是内相者,还是密相者?尤其我们今天对密法心生敬信,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并且宿世具有很大的善根者,要不很难对密乘心生敬信。我们现前不光进入密乘,并且正在修学密法,因此成办解脱从某种角度来说真不在很遥远的地方,只要在接下来时间当中多精进一些,成办解脱真近在眼前。
每当自己修学过程当中,有时候我非常感激我所依止的导师。曾经我第一次到上师身边的时候,无论是世间和出世间什么都不懂,我们所追求的是出世间,那更不懂,都是上师一句一词精心培养,但直至今天,每当修学过程当中,只要自己肯精进修法,修行方法总觉得好像有所了解。
那么我们接下来再讲解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当前都有自己所修的法。至于你现前修到什么程度,一切取决于时间上,你的精进度。你的精进要能跟得上,每次所传讲的法都达到一个合格和一个量,那么接下来再为你宣讲什么样的法就容易多了,就更为方便。若要是前面所传讲的法仅仅当成是一个过程,在上面也没有加以精进修行,即便为你传递多少法也不过如此。所以一个次第修行者,前面所修的法一定要达到很好的定解之后才能修学下面的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平常也在想,在我们身边的很多弟子,有些可能在某个法当中已经有几年的时间都没有再往上讲解更高的法,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不讲解法,而是我时时都关注着每一个人,当他的修行真的觉得已经过了关,甚至已达到不错的地步,那么此时讲解当然是导师的责任,是没得说的。但是当你修行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一味等待着后面可能有更好的境界等待着自己,我想这个是大错特错,这是一定不会具有的。
以前我在亚青的时候也有很多汉族弟子,有一位僧人一味追求顿超,我说你先别这么说,因为你还是先把直断的基础扎实一些吧,因为顿超一切光明境界还是来自于直断本性之基础。直断的基础没有扎实,等两天光明境界恐怕无法呈现在你的面前。因为依靠顿超修学方法,在直断的基础当中呈现光明境界,这就是顿超。但你若没有直断的基础,仅凭借顿超修法是很难呈现光明的。即便呈现,可能也就是邪魔加持或者是无明好脉,这些显现即便呈现,对你成就一点都没有意义。
但那位和尚还是觉得这个顿超很神秘,在汉传佛教里虽然有直断般的一些等持修行,但是说到顿超光明,基本上没听说过,所以对每个人来说还是觉得很神秘,但这个神秘也恰恰变成吸引他的一股力量。但是仅凭借这个自认为很神奇的一种修法,不见得一修行就能成就。所以当时我给他说了很多很多次,还是先把直断基础扎实,不要一味去等待着顿超,若要是这么去修,哪怕有一天你有机会可以修顿超,恐怕最终也是不过如此而离开这个场所。
他还是觉得想尝试一下顿超。接下来,因为直断已经修到也好,只能说学到、想到他可以进入顿超的地步。那一年就开始和大家一同学《大圆胜慧》,并且先修《大圆胜慧》之前行,后面再进入正行。百日闭关没有结束之前,有一天他到我的身边说:“我还是先回去。”我说:“你前两天不是对顿超很感兴趣吗?”“如同您说的一样,也不过如此,什么都看不见,还是回去坐禅堂,去吃包子,我还是对这个法没有太多的兴趣。”最终他放下所有一切回到自己的家乡,但至于后期变成什么样的人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们要这么宣讲的真正目的在哪里呢?就是当前修学过程中,要把当前所修的法必须得以圆满,要不一味追求后面有一个法,意想不到的时候让自己“嘣”的一声就开悟,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所以说,什么都得需要前面很好的基础条件,或者是前面一系列行持善根的功德,要是没有的话,后面的法真的寸步难行。
从个人根机和缘分的角度来说,我们已经说过,我们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如今对佛法心生敬信,尤其对佛法三乘教法当中的密乘——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这样的法可不是每个人都对它心生敬信的。有时候很多人说,有些进入佛门的人对密宗很难生起信心,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没有基础条件。今天我们对它心生敬信已经非常了不起,但不光是这么一个了不起,甚至已进入密宗,在修学与自己条件相应的法。那么凭借这样善的缘起,成办下面一个圆满的见解恐怕也近在眼前,所以要好好修行,这也是告诫我们每一位修行者应该要具备的条件。
庚三、皈依行相
【颂云:“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如上面所讲述,外相是未来获得善道、声闻阿罗汉、佛果;内相是信念不退失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密相是今生或者在一座上就获得无上大觉果位。】
颂云:“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如上面所讲述,外相是未来获得善道、声闻阿罗汉、佛果。外相当中分为上中下三品,如同前面所讲解的“补特伽罗”,两者合到一起——下品者畏惧恶趣而追求获得善道;中品者畏惧轮回,追求获得声闻阿罗汉;上品者不仅仅畏惧上面的轮回,并畏惧寂静涅槃,而追求获得佛果,分为三种。现前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信众,虽然平常如是宣讲,但时时要站在上品的角度如是追求,这是我们今天作为密乘弟子必做的事。前面如是宣讲的目的是分为三个不同的心力,但今天一定要具备最大的心力,那就是上品。
“内相是信念不退失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双运金刚持指的是佛的果位,圆满佛的果位。信念不退失,就是我要获得这样佛的果位。“密相是今生或者在一座上就获得无上大觉果位。”因此他的心力和追求时间上面有着很大的差距。
就是说,外相哪怕追求的是佛果,也是未来的未来。当今不是也有很多人总觉得自己业及烦恼沉重,所以我现在行持一些善法,未来投生到好的一个缘,再精进修法,再慢慢慢慢获得更好的缘,最终获得解脱,也有这样的一些人。像有些我们称之为很有善根的人,我当今已经具备这么好的条件,并且值遇如佛一般的导师,得到这么殊胜的法之后,我要精进修法,一生一定要成办解脱,那么这种根机就叫做上等根机。前面所说的未来的未来成办解脱,是下等根机的心愿;未来的时间成办解脱,是中等根机的心愿;我今生要成办解脱,并且在一座之上我要成办解脱,为上等根机之心愿。
追求解脱的时间上有一些区别,一个是未来的未来,一个是未来,一个是今生要成办解脱,因为他的心力有这种区别,就意味着他的根机不同。所以我们平常看见一味说着个人业际沉重,以这个为借口,平常追求涅槃、成佛的时间也推到未来的未来,他是下品者;若要是推迟到未来的时候成办解脱,为中品者;我今生拥有这么好的缘分,今生成办解脱是志在必得,我今生一定要成办解脱,或者是我在一座当中要成办解脱,为上品者。
那么至于这些拥有什么样的条件,根据个人的业力,但是就像刚刚所说的,我们当今拥有这么好的缘起,外缘如佛一般的导师我们今生已遇到了,一切乘法之顶点——无上窍诀大圆满这么殊胜的法我们已经闻到了,在这么好的善缘当中若加以精进修法,成办解脱近在眼前,历代传承祖师是永远不会说欺骗众生的一些话语的。这也充分地说明变成我接下来修行的一种动力或者是一种伴侣,成办解脱一定近在眼前,所以我要精进修法,带着这么一个意愿者为上等之根机。所以一定要站在这么一个角度去修学,在精进乃至多方面之上,当然他是大于前两者的。
【此处如同大乘佛法的传授:愿充满虚空边际的一切有情父母获得菩提果位而修行。观想在自己前方虚空的莲花垫上,本体是根本上师,面相是邬金莲花生大师,周围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眷属等环绕。自己的右边是今生父亲,左边是母亲,前面是以怨敌和魔障为首的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祈请大悲三宝不舍弃而慈悯摄受,从而生起胜解信。】
此处如同大乘佛法的传授:愿充满虚空边际的一切有情父母获得菩提果位而修行,先要发心。现在讲解的是皈依,在修皈依期间,首先观皈依境。观想在自己前方虚空的莲花垫上,本体是根本上师,面相是邬金莲花生大师。
皈依境有很多很多观法,比如说要复杂一些的话,叫重楼形皈依境。就像我们汉地建的楼一样,一层一层的,自己根本上师的上方是他的根本上师。比如从龙萨派的角度来说,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方有昌根阿瑞仁波切,昌根阿瑞仁波切以上就是晋美多昂丹增尊者,以上是晋美根桑南嘉尊者,就这样直至到普贤王如来,这叫重楼形皈依境。我们平常所看得见的很多皈依境,那就是最圆满的皈依境,也有宁提派的,也有龙萨派的,这叫重楼形皈依境。
还有个陈列形皈依境,根本上师在中间,周围围绕着从第一个根本上师直到普贤王如来,围绕着上师,一个列着一个,这叫陈列形皈依境。
还有一个摩尼宝形皈依境,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就没有很多佛的围绕和那么多佛菩萨,上师即为一切佛菩萨的事业和本体总集,只观一尊上师而作祈祷,这叫摩尼宝形皈依境,也叫如意宝形皈依境。
我们现前这里所传讲的“周围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眷属等环绕”,就是陈列形皈依境,但还有重楼形皈依境,所以这个平常可以多看看《圣者言教》,或者是其他一些教法当中也有很详细的宣讲。
我们平常修皈依的时候,无论依重楼形皈依境,还是陈列形皈依境,还是摩尼宝形皈依境,都可以。总之,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但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很多遍了,要坚信这一点!若在祈祷上师的时候,只觉得上师可能比自己更厉害一些而作祈祷的话,只能得到更厉害一点的加持。你对上师的信心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他就给你赐予什么样的加持。若要是内心当中坚信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而如是作祈祷的话,就能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一切取决于个人的信心。
这个时候说“本体为根本上师,面相邬金莲花生大师”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初学者,无论对导师说成什么样,但由于我们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对导师生起与佛一样的信心恐怕还是蛮困难的。但这个我相信用不着谁来告诫我们,自己就知道。
当心情平和的时候,对导师生起信心恐怕这不是很难的事。就如同非洲草原上面的野兽,吃饱了以后,小小的动物在身边走动,它也不会侵害它。但这并不代表这个野兽,像狮子、豹子它不会伤及这些小的动物。因为只是这一瞬间它吃饱了,它已经睡着了,所以这时候我们看见像小小的一些野猪、小小的一些羚羊或者是各式各样的动物从它身边经过,它也不会伤及到它。但只要饿肚子,不管它大与小,一定会伤及到你。就是我们平常当心情平和的时候,总觉得对导师的信心还是具足的,但是当情绪飘动的时候,别说是导师,哪怕对佛菩萨说一些不好的话也不在话下,这就说明我们的信心现前还并不是很圆满,还不稳定。
既然你对导师的信心没有稳定,但是在祈祷上师的时候,要得到圆满加持,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就把上师的面相转变成佛菩萨的形象。作为一个佛教的信众,对佛菩萨的信心应该是坚信的,这时候我们把导师的形象观为佛菩萨的形象,这时候你的信心一直都在圆满之中,或者是心一直都处于清净之中,所以得到的加持是圆满的。
因此平常也有很多人说,我们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到底是否需要把上师的面相观为莲花生大师?但这个也不一定说仅仅是莲花生大师的形象,只是作为红教的信众,莲花生大师是整个红教的根本上师,所以我们平常就喜欢运用莲花生大师形象,但当然你也可以运用阿弥陀佛的形象、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文殊菩萨的形象、地藏王菩萨的形象,普贤菩萨的形象都可以。但总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怎么样的,他的本体与自己的上师完全是一如的。因为我今天所得到的一系列都来自于导师的恩德,所以从这个角度当中,把本体观想成导师如是作祈祷的话,得到的加持更为大。就像刚刚说到的一样,至于你在修学过程中需不需要把上师的面相观为佛菩萨的面相,一切取决于你的信心之中,当个人信心得以圆满的时候,那就真的不需要去改变。
曾经上师在的时候,因为每一次认知到梦、转变梦相到不同的刹土时,我就给上师说,无论到什么样的刹土,装饰可能有所不同,但形象还是根本上师的形象,阿弥陀佛也是上师的形象。上师说当然是这样的!心性维度当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形象可言,要是真正的阿弥陀佛——因为不同时代的阿弥陀佛画法也不一样,他们都说这是清代的、这是明代的、这是什么时候画的,所以有些胖一点,有些瘦一点,因为根据那个时代的美,那个时代胖为美,佛菩萨全都是胖敦敦的,若要是那个时代以瘦为美,佛菩萨都是相对很瘦的,很苗条。那到底佛菩萨胖还是瘦呢?他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并不重要,主要是佛菩萨为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这是佛菩萨的密意,至于呈现都是一种缘。
我们在修皈依磕头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前面观想皈依境,当初一定要把上师的面相转变成莲花生大师形象,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当何时信心达到很圆满的时候,当然就不需要再去改变都可以。所以当时也有很多人说,上师你平常针对某些弟子就没有讲解本体为上师,但是他的面相一定要改变为莲花生大师等等,直接修上师即可,而对有些导师讲解面相一定要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还是站在信心不同的角度宣讲。针对这样的弟子这样讲解,针对那样的弟子那样讲解,因为两者信心不同,所以这倒也没有什么矛盾。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磕头了。磕头的时候,自己修行的场所,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就要怎么去观想呢?平常若要是对自己父母非常执著的话,就观想“自己的右边是今生父亲,左边是母亲,前面是以怨敌和魔障为首的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因为从大乘教法的角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
为什么把怨敌和魔鬼放在前面呢?怨敌和魔鬼从曾经做过父母的角度来说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样的,但现前这些父母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或者是曾经在养育我们过程中造下极大的罪业,如今已变成业障很沉重的一个怨敌,见谁都生起嗔恨心,或者是变成谋取他人性命的魔鬼。从父母的角度来说都是平等的,那么从曾经养育我们过程中他们造下极大的业障,正在遭受很大的痛苦乃至造很大的业,这时候我要把他们放在前面,先去救度他,这是大乘教法一度的观念。所以要把一切怨敌和魔鬼放在前面,周匝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如同我一般,口诵皈依颂,身作礼拜。当时坚信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功德乃至加持能获得拯救,因此虔诚地祈祷皈依境,就开始磕头。“祈请大悲三宝不舍弃而慈悯摄受,从而生起胜解信”,生起坚定之信心。就这么磕头。
龙萨派口诵皈依、身作礼拜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当十万个头磕完以后,十万个皈依也就念完了,两个同时进行。当时我也是按照这个《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而磕的头,可能用了二十多天就磕了十一万遍,每天不少于四千,五千的时候可能少一点,但基本上就在这个数字里。
但那时候磕头,我就在这个家的前面,我们家的佛堂也在那边,我就在那里面磕头。早上天完全没有亮之前,已经开始磕头了。接着吃早饭,吃完早饭又继续磕头。每一座磕头的时间不少于三个小时,这一定有。也就是说,一天四座下来,十二个小时以上。累吗?累得可不得了!当时上卫生间都是蹲的,没有像现在的马桶,那时候才十多岁,拿着两根棍子,累得都蹲不下去。尤其是当一座磕完多少个头,回来一坐下来,再起来的时候,基本就起不来了,需要大人来扶。
但即便这么痛苦,到了时间还是照样去磕头。前一百个头,好像真背着一座大山在磕头一般。但磕完一百个头以后慢慢慢慢又轻松了,再继续磕下去就没有那么累。但是最糟糕的是,磕到一定的时候,两个膝盖,可能由于当时磕头的时候穿的衣服也不厚,直接在木板上磕的头,欸!两个膝盖破了。前面倒只是痛一些,可能就是在地面上摩擦,慢慢慢慢磨出两个伤出来,但是又不能休息,每天到时间还要继续去磕头。这个伤口越来越大,慢慢慢慢化脓,又开始流血,所以到后期的时候痛得不得了。
当时父亲告诫我:你休息一阵时间再磕头。我想,不能这样。因为当时我的启蒙老师告诉我,做什么事情一定要精进,遇到什么事情要克服这个困难。虽然我不懂太多的道理,但是每天还是照旧进行。到后期父亲就给我找了一些人造毛,就是他平常做一些衣服剩下的这些,把它系在膝盖上。但磕头的时候膝盖不停要弯曲,所以磕一两个头又掉了,一两个又掉了,到后面的时候就干脆算了吧!但痛啊。天哪!一跪下去的时候,两个膝盖可痛得不得了。甚至当时穿的裙子前面全都是什么脓啦,血啦,沾在那上面。就这样磕了二十多天,就磕完十一万遍头。
我们平常磕头的时候合掌,两手合掌,中间要形空的,就如同手里拿着个摩尼宝一般。因为无论什么,比如磕头也好,做什么样的手印,按照我们这个传承的法规,它都必须要做到圆满。但基本都一样的,就如同手握摩尼宝一般,中间就这样。
磕头的时候,在念诵前行念诵仪轨当中的四句偈的时候,如同我们平常念诵四皈依一样。平常念诵的时候,四皈依,第一放在头顶梵穴之上,第二喉间,第三心间,第四,五体投地。这时候若要是配同着一起观想的话,放在头上的时候得到宝瓶灌顶,喉间的时候得到秘密灌顶,心间的时候获得智慧灌顶,五体投地的时候获得句义灌顶,得到四灌顶。头顶的时候消除身的业障,喉间的时候消除语的业障,心间的时候消除意的业障,五体投地的时候消除习气之障。放在头上的时候得到化身之果位,喉间报身之果位,心间法身之果位,五体投地的时候自性身之果位。
但是在念诵的同时想那么多恐怕也不会很清晰,但总的角度来说有这么一些印象是非常好的。尤其在磕头的时候不能东张西望,要虔诚地祈祷着三宝的皈依境而磕头。因为这时候身体面向前面,但头往两边东张西望的,这些都不是一种如法的行为。在磕头的过程中,曾经喇嘛仁波切说,尤其说这是具福德者的磕头方式,磕完头立起来以后,弯着腰再磕第二个头,这些都是不如法的,一定要端直身体再磕第二个头。平常磕头的时候就是像刚刚所说的姿势,但一站起来的时候首先把手合掌在心间,就是从观皈依境开始,再继续身、语、意、五体投地,大概就是这么磕的头。
这个要进行到多少呢?刚开始修行期间要进行到十一万遍,平常若形成一个习惯,每天磕一些头也很好,非常好的。因为依靠身的这么磨炼、身的辛劳,磕头的时候一定会累,可以消除身的业障;凭借当时口里念诵皈依,乃至一些祈祷文或者是忏悔文等等,可以消除语的业障;发自内心地祈祷三宝加持自己一切,能消除心的业障;当五体投地的时候能获得心性之功德。所以说平常磕一些头意义也非常广大。但是每天磕多少个头,虽然我们也没有特定性,但以后形成一个习惯,有时候在家每天早上或者晚上磕13个头、21个头也是比较好的,但这个没有什么特定必须要磕多少。就是这样,一直就这么心不散乱地祈祷着三宝,就这么磕头。
【然后皈依境放射出无量虹光,照触自己和其他一切有情众生都获得清净,最后皈依境化光融入到自身,并作回向。】
当一座快要结束的时候,市聚形皈依境放射出无量虹光,这时候心里观想皈依境心间放射无量之虹光,彩虹的光色,照触自己和其他一切有情众生,消除一切众生的业及烦恼都获得清净,都已经获得佛的果位,创造了这个缘起,心里这么想。就是在这一座快要结束的时候,最后皈依境化光融入到自身。先周边的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化光融入到主尊当中,主尊化光也最终融入到自己,自己和皈依境完全进入一如当中,稍稍想着这个皈依境,那么接着就开始作回向。
这就是磕头的时候观的皈依境,以及磕头的姿势,乃至后面做一切射收或上供下施。但这里主要还是下施,消尽一切众生业及烦恼,获得清净之果位。最终周匝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化光融入到主尊,主尊化光融入到自己,自己和本尊完全成为一如当中稍稍安住,接下来再作回向。大概就是这样,磕头的时候就按照这个程序去做。
刚刚说到的,五加行当中的磕头和皈依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平常也有很多人说我也想修个五加行,该怎么修呢?修龙萨派的五加行也挺好的。我们这两天也说过,曾经喇嘛仁波切在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身边的时候,昌根阿瑞仁波切告诫他,未来若有一些有缘的弟子,一定不要忘记传授龙萨派的传承。曾经莲花生大师和龙萨娘波尊者授记,末法时代依这个传承获得虹光身的弟子很多啊!当前我们也有这么一个缘而进入龙萨派的传承,这是非常好的,那么接下来就要按照这个传承做一些修行。不是由于我生长在这个环境当中,我曾经也学过这个法而告诫这个法有多么殊胜,但这个还是有根据的,因为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乃至龙萨娘波尊者以及莲花生大师曾经有很多很多授记。
庚四、学处与目的
【外相依据《涅槃经》所传的三种应该断除的学处:不再礼敬世间鬼神;不再损恼有情众生;不与外道同行共住。】
第四,学处及目的。这倒也没有什么不太了解的地方,因为我们平常在讲皈依的时候时时都在传讲。“外相依据《涅槃经》所传的三种应该断除的学处”,第一,皈依佛,“不再礼敬世间鬼神”,尤其不能把世间鬼神当做未来获得解脱的对境。因为鬼神他自己也在六道范围当中,没有从六道当中脱离,因此更没有能力让我们正在六道受痛苦的众生得以解救,所以我们皈依佛,再不敬信世间鬼神,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不再损恼有情众生”。不伤害众生,甚至连在梦中伤害众生的念都不希望再有。平常作为修行者,不伤及众生,这个是我们必做的事,因为佛教本来都是以慈悲心为怀,不能伤及众生,哪怕就是一个小小的昆虫在内,它也是无始以来自己的母亲,因此一定不能伤及自己的母亲,甚至伤及众生的念都不能起。因此,第二,皈依法,不再损恼有情众生。
第三,“不与外道同行共住”。往昔像藏传佛教,甚至像往昔汉传佛教全民族信教时期,若要是守持这个戒律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当时自己身边基本没有什么外道教,比如说外道教的信徒,或与外道教相同般不信任因果、不信任三宝的,很少的。曾经藏传佛教全民族信教的时候也是没有什么外道教,更没有外道教的信徒。因为当时莲花生大师进藏的时候,整个外道教都驱逐出雪域,所以这个时候当然没有外道教的信徒。
由于当时这个宗教也树立在平常的一个法律当中,成为世间当中的一个规则,松赞干布期间有《道德规范十六条》,就是给在家人定的规矩,这是国家制定的规矩。《道德规范十六条》当中的第一条就是要皈依三宝,要信任三宝。凡是不信任三宝,他已触犯国家的法律准则,就要惩罚你的,所以那时候没有不信任三宝的,所以就叫全民族信教,因为它已经参与这个法律政治。但现前说全民族信教,高原地方也很困难。所以这时候,虽然没有说是外道教信徒,但与外道教相同般的人时时都在我们身边,不信任三宝的人,不信任因果的人,太多太多了!
这时候说要守持这个戒律,我们不与他们共行、共住,当时说不定自己的亲人也是这么一位,那么从此以后我就与他分离,这个从人情上面也说不过去啊!大家都会说你是一个无情的人,信仰佛教者都是无情无义的。佛教是讲情义的,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包括一个小小的昆虫都不能伤及,它是非常讲情义的,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但是它的原则不偏。因为不与外道教共侣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怕被外道教染污你的信心,影响到你。这时候我们就根据我们的力量,根据我们当时做的很多行为对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若要是我没有能力去说服他、去救度他,这时候我也不在他面前说太多佛教的道理,我也不在他面前呈现很多与佛教相关的事物,目的是怕他天天在你的面前说一些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由于我们刚开始进入佛门,还会摇动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所以我就不做这个,不说这个,按照世间平常的方式去接触,也就影响不到我们什么,因为我们不探讨这些事,所以要做到这个,这叫做保护自己。这样的行为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信心,让自己的信心不堕落。以上就叫做三所断。
【上师窍诀中所传授的三种应该修持的学处:应该恭敬佛像乃至佛像碎片;恭敬哪怕一个文字;恭敬红、黄色相。】
“上师窍诀中所传授的三种应该修持的学处”,三所修。皈依佛,应该恭敬佛像,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得见的,无论是铜铸的,还是泥巴造的、木头雕的,坚信他是真正的佛。哪怕就在路上看见一些已经打烂的佛像碎片,也要放在干净之处,因为他是我们的皈依对境。第一,皈依佛,要恭敬佛。甚至就是纸上印着一个佛的形象,也要恭敬,要放在高处,不能脚去踩、跨过去等等,都是不如法的行为。
第二,皈依法,要恭敬哪怕是一个文字。所以曾经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说,他的上师昌根阿瑞仁波切连人民币也不会放在垫子之下,也不会放在脚跨过去的地方,都是很恭敬的,因为上面有汉字和藏字。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诫后一代弟子:“末法时代我以不同文字之相来度化一切众生。”汉族人面前,以汉族的文字呈现在你的面前,来教你很多很多道理,来拯救你的灵魂;在藏族人面前以藏文呈现,并且以这样的文字来诠释佛教的教义,来改变你的心态。所以,文字即为佛,没有必要的时候直接从文字上踩上,这些都是不如法的。
平常我在汉地,无论是针对汉字还是藏字,尽可能避免,不会从上面走过去。但有时候也没办法,有些把广告全都打在地上,但你要是不走,那除非不走,要是走,一定要从上面走过去。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对文字的恭敬心应该得具备。至于走过去,这是形势所逼迫的,没办法,但是心中对文字的恭敬心一定是有的。在没有必要的前提之下直接从上面踩来踩去,这些都是很不如法的行为。
可能有些会说,藏族人会在像咒语堆文字上面走吗?平常是不会走的,但是你要把很多玛尼堆摞上去,人以上高度,只能踩在上面再往上面放啊!但是他对文字的恭敬心是具有的,由于没办法,只能这么去做,这不会有罪过。所以我们在讲业之因果的时候,它的界限和轻重不是在于做的什么事情,而在于你的心态,是吗?所以平常一定要恭敬文字。
有些不太懂的人说,藏族文字是很有加持力的,那汉文文字呢?汉文文字也是文字,一样有加持力。释迦牟尼佛曾经说:“我以不同文字形象呈现在你的面前来度化你。”我们现前去学习很多道理,那么文字即为释迦牟尼佛,要恭敬文字,所以哪怕是一个字也要恭敬。
但有时候做得太敏感的话,人家都会觉得我们很怪的。比如很多人走在路上,但汉地的大路上全都是广告,这时候你说我是皈依弟子,我要绕着行走,大家都会说你这个人不太正常。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恭敬在于自己的内心当中,暂时由于形势逼迫走过去,这倒也不是说完全不恭敬文字。
我们举个例子,哪个是上,哪个是下?地球一直都在旋转,那哪个是上,哪个是下?还不是我们概念当中的上,可能就是我头部以上,说吸引力的一种感觉,可能这就是头,但实际上现在正在说它是头的时候,地球转过来,它就变成是尾了。所以哪一个是头,哪一个是尾?主要还是讲解内心对文字的恭敬心,尤其在汉地。一定要这样的,要不时时都避着文字行走,那人家一定会说这是个怪人。
我们是要修行一个特别的法,但是在行为当中不要成为特别的人,这样都会觉得你很怪,我是这么想的。所以很多人都说,导师,你平常不像其他的导师一样,好像什么家里活都是你干,什么脏活都是你干。反正最好吃的你吃,为什么最不好干的你不去干呢?所以这倒也没有什么,我就觉得还是不要变成一个怪人好一点,太怪了真不太好。尤其我们懂得这些道理,但又没有抓住最根本的,仅仅在形式上面,那就变成一个怪人了。
举个例子,几个人在路上行走,一看见文字——“哦,你们走吧,我从那边绕过去。”“为什么?”“因为前面有字,我不能跨过去。”飞过去,它也在下面,该怎么办?那只能又从很远的地方绕,那那边也是文字,该怎么办呢?我们到前面十米地方,我要走十多天的时间才回到那个地方,别人都会觉得你是个怪人,这一定是精神不正常。所以要记住,真正的业的界限在于自己的内心,要记住这一点,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变成怪人。但不是怪人的同时,你又变成很殊胜的人,这就是修行者。
皈依僧人,“恭敬红、黄色相”。红色和黄色代表佛教,所以皈依僧众,要恭敬僧人,并且要恭敬红色和黄色的形象。这个恭敬指的是什么?看见红黄色都磕三个头,这个恐怕也就有点怪。世上不是黄就是红,那你能磕多少个头?总不能说往那边一跪,连头都不抬起来,就这么跪着,恐怕也跪不完。这里所讲解的是什么?要恭敬,内心要恭敬,对它有一种好感。甚至这个好感,作为一个僧人,平常身上不离红黄色,因为它代表佛教。即便是在家居士,在地处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外面穿一些红黄色衣服是好的。但地处条件不太允许,你可以在脖子上、手腕上带个红黄色的线,也代表恭敬佛教,也是僧人的标志,也挺好的。
【《摄事分论》中所说的三同分学处:外相要依止上师,修行各种佛法,披戴红黄色衣物;内相要念诵咒语和定期供养三宝;密相修习见修行三要。】
【目的:暂时获得无量福报,究竟证得佛果。】
“《摄事分论》中所说的三同分学处:外相要依止上师”。我们要皈依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呈现过一个真正的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经示现涅槃,到何处去寻找佛呢?但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之前告诫后一代弟子:在末法时代,我以不同善知识形象呈现在这个世上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所以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就是佛,依止上师和皈依佛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要依止上师。
“修行各种佛法,披戴红黄色衣物,内相要念诵咒语和定期供养三宝,密相修习见修行三要。”这些我们平常都在行持。这样的目的,“暂时获得无量福报,究竟证得佛果。”尤其在《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当中,它的目的和利益讲得非常细致,可以多去阅读一些。
今天暂时我们讲到这么多。本来我想今天少讲一点,因为我的喉咙有点痛,但说是很痛也不是很痛,就这么少一点讲着走,尤其到下面,我们可能文字上就不会讲那么多,因为有些站在一些重点之上。这两天说是冷,也有点冷的,但是说很冷,由于我们家的条件还算可以,因此也没有达到受不了的地步。前两天有很多医生一直都在关注我的病,说这两天怎么样,实在不行是否需要快点下山。是的,我的身体已经有二十多年的病,所以说不好,基本上从上山至今天没有一天好过,但只要没有达到实在什么都做不了的地步,那暂时先待着吧。过两天一定会达到又缺氧,因为我本来就是心脑血管病,缺氧就是它最大的一个恶缘,所以又开始不行,那时候没办法我们只能下山。这两天稍稍自己能修一点法,也可以打打坐,甚至可以聊聊天的时候,暂时就当成是一个正常的人。但好倒真不好,哎呦,这两天!
但有时候又想到,回到汉地,城市里面也就是那么一回事。第一次我到汉地的时候,天啊,对汉地执著得不得了,但现前看来,长时间居住在下面的原因吧,也不过如此,主要还是以修行为准则。修行实在修不了的时候,真的也会对自己生起一种悲伤,天啊,就这么度日子,有一天我也要离开这个世界,当时说由于我身体不好没有修成法,阎王爷听都不会听,一切取决于个人的见地。所以不能再掩耳盗铃自己欺骗自己了,所以没办法,只能到下面,一方面就没有那么多的病痛,另一方面依这个可以做到一些修行。但暂时还可以,尤其这两天可能是受凉的原因,不是太好。但还勉强行,还没有达到什么都做不了的地步。
就这样好好修行,每天所讲解的法回去的时候多阅读几遍。因为平常一个人的习惯就是这样,当你在听闻这个法的时候非常喜欢去复读几遍,但平常不在听的时候,基本上这个书就会放在书架上,无论上面粘上多厚的一些灰尘,恐怕也不会再把这本书拿下来翻阅。但这两天多去看看一些,意义还是很大的。
如同前两天回向的时候所讲解的回向之功德般,依此善根,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暂时心想事成,究竟都能成办解脱。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以及历代传承祖师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略)
本讲原文:
戊三、依靠皈依等引导而法行于正道的殊胜不共同前行
分七:己一、皈依;己二、发心;己三、观诵金刚萨埵;己四、供曼扎;己五、上师瑜伽;己六、遣除修行障碍,长声喝吽字引导法;己七、修行尚未圆满,强制修炼憩识方便,无修往生法引导。
己一、皈依
皈依就是拯救误道与邪道而趋入正道。
分四:庚一、皈依境;庚二、补特伽罗;庚三、皈依行相;庚四、学处与目的。
庚一、皈依境
如偈颂所说:“畏惧恶趣凄切之险处,皈依最胜依处三宝尊,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意思是说:为了拯救堕入令人恐惧的凶险恶趣,避免如前所说凄惨悲切的景象,就应该依止没有欺惑的最殊胜对境 :外相三宝、内相三根本、密相胜妙三身,以此而作皈依。
庚二、补特伽罗
外相是畏惧恶趣、畏惧轮回、畏惧寂静涅槃之独乐的三种修行人;内相为渴求进入密乘;密相是作为上等根器的人,希求在一座上就证得大觉果位。
庚三、皈依行相
颂云:“遍空之际如母众有情,祈请三宝大悲哀摄受。”如上面所讲述,外相是未来获得善道、声闻阿罗汉、佛果;内相是信念不退失而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密相是今生或者在一座上就获得无上大觉果位。
此处如同大乘佛法的传授:愿充满虚空边际的一切有情父母获得菩提果位而修行。观想在自己前方虚空的莲花垫上,本体是根本上师,面相是邬金莲花生大师,周围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眷属等环绕。自己的右边是今生父亲,左边是母亲,前面是以怨敌和魔障为首的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祈请大悲三宝不舍弃而慈悯摄受,从而生起胜解信。然后皈依境放射出无量虹光,照触自己和其他一切有情众生都获得清净,最后皈依境化光融入到自身,并作回向。
庚四、学处与目的
外相依据《涅槃经》所传的三种应该断除的学处:不再礼敬世间鬼神;不再损恼有情众生;不与外道同行共住。上师窍诀中所传授的三种应该修持的学处:应该恭敬佛像乃至佛像碎片;恭敬哪怕一个文字;恭敬红、黄色相。《摄事分论》中所说的三同分学处:外相要依止上师,修行各种佛法,披戴红黄色衣物;内相要念诵咒语和定期供养三宝;密相修习见修行三要。
目的:暂时获得无量福报,究竟证得佛果。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