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吉恭波仁波切~平等安住于大手印的方式——身语意的要点
确吉恭波 阿底宝藏
实修大手印(道大手印)有四个特点,安住于无分别、安住于无生、安住于无二以及安住于不可思议境界。
首先为安住于无分别境界,不要去追过去与未来的念头,对现在的心识也不做任何改造,悠然向内反照,不做任何取舍,这就是于无分别境界中平等安住的方式。「禅修外之基础身七要」,这是身的要点(毘卢遮那七法);此外还要止语,保持语自然,「止语自然处于寂静中」,这是语的要点;「自心本净能作轮涅者」则是心的要点。以上是平等安住于大手印瑜伽的方式。
安住于大手印的身要点
在〈大手印前行仪轨〉中有详细的方法,在大手印中,有所谓「三种自然」:身自然、语自然、意自然。所谓自然,是指任其自然、直接不造作而安住。我们可能认为躺在一张舒服的椅子上就是身自然,实际并非如此,而是结坐毘卢遮那七法的姿势,有道是:「身正则脉直,脉直则风息顺,风息顺则心识便能于鲜明无改造之境界。」心骑乘在风息(气)的马匹上,心会去向何处,取决于风息,如果风息不羁的话,心也会狂放,假使风息平静,心也会寂静。因此,如果让风息处于自然,有利于让心自然展开乐、明、无分别的功德,所以如果身体能自然地采取毘庐遮那七法的姿势,就称之为「身自然」。若无法做到这样,就只管把身体坐直,平时无论进行“寂止”或“胜观”等任何一种禅修,身体也都要坐正。至于双手,可以结禅定印,或将手掌置于膝盖上也可以。总之,首先要把身体坐直。一旦坐直了,瑜伽的境界就会在心相续生起,慈悲心也能增上,三毒烦恼分别也会得到平息,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在大手印[前行仪轨]中提到:「禅修外之基础身七要:双足跏趺交叠如格状,手结禅定手印置脐下,脊椎笔直如叠金币貌,臂膀则如鹰翅向外展,颈如铁钩舌则向上蜷,唇齿留隙看姿应稳定。」
首先是「手结禅定手印」、「双足跏趺」,跏趺是指将右足放在左腿上,手结禅定手印置脐下,放在脐上是不对的。脊椎要端正地坐好,就像黄金或白银的钱币叠起来一样。再来,臂膀要向外展,脖子要稍微内收(收下巴),舌尖向上顶住上颚内侧。此外,通常对我们的心造成最多障碍的就是眼睛,眼睛越动,就越会连带造成内心波动,所以眼睛不要动,看着大约两公尺外的某一个地方,但不要过度紧绷,只管直视着空的法界(虚空),这是最好的。
我们体内有五种不清净的风息,当它们清净之后,本质就成了五智,于是一切业风就平息下来,相续中便自然会生起殊胜的三昧。显密二教都是这样说的,大手印、大圆满在此处所揭示的意趣也都是一致的。
安住于大手印的语要点
进一步,应当止语。在这之前,如果能先修诵上师瑜伽的话是最好的。就像之前所说心性引导当中会提到上师和金刚持无别的上师瑜伽,也会提到自观为金刚瑜伽母而修持本尊瑜伽,在这些修持之后,应当专一致志地祈祷,接着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身,再平等安住于大手印境界中,最后回向如此所生的任何善根。这样修持,也就会完整包含大手印五支的引导。
所以,先修持上师瑜伽,再向上师祈祷,接着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己,然后身依毘卢遮那七法而坐,语自然止语--念诵之类的事什么都不做,并且让心中关于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分别念都平息下来。
安住于大手印的意要点
关于内心的安住方式,无论显现什么都不要反应,都不要评价其优劣,不要有期待与忧惧,也不要加以取舍,一剎那也不散乱,这就是初阶修习寂止的方式。
再来,要呼出浊气。为了使我们自己心相续中的烦恼--贪欲、瞋恚、愚痴、我慢、嫉妒等障碍得以平息,首先和缓地吸气,接着轻轻呼气,再稍微呼用力一些,最后则非常用力、带着声音将气全数呼出,此时,思惟:三毒、五毒烦恼分别都自然消散于外,自己的身语意成为能够修持三昧的容器,随后便平等安住。
再来是内心的安住法:「自心本净能作轮涅者,平等安住于无造作],自己的心从一开始就是清净的,所以说「本净」,这指的是基大手印。证悟此理,便是佛陀,「不悟此理」本身就是流转于三界轮回之根本。正如大成就者萨拉哈所说:「唯此心性是为诸法种,由彼生出三有与涅槃。」三有轮回与涅槃二者共同的起源,[就是心性],了悟它就证涅槃,不能了悟就会在三界轮回中流转。因此,它就是「能作轮涅者」即三界轮回与涅槃二者共同的创造者。
基的状态如前文所说的「无染之故,不住故,不相违故,无缘故」。当我们了解这样的[无造作]之后,对此不加任何改造,在先前所说的无染、不住、不相违、无缘之境中,完全不作任何调整、取舍,如此平等安住。
平等安住于如此境界时,安住的要点在于不散乱。在自己没有安住于三昧之前,就要自我提醒:「我必须要做到不散乱呀!」必须带着这样的心态,不散乱地去修。到了实际平等安住于三昧时,则像帝洛巴说的:「不受不想不分辨,不修不思自然住。」也就是帝洛六法。
「不受」是指不执受、不回忆过去,「不想」则是不对现在的好坏是非等做各种想,「不修」是指不刻意禅修什么,此外,「不分辨」就是不要做分析。这几法的道理都是大同小异的。帝洛巴所说的这六点是非常著名的。按照这样的道理而平等安住时,重点在于不散乱,就像冈波巴所说:「不散乱为一切诸佛道。」他指出,只管直接不散乱地安住。如果不了解,禅修就会完全缺乏基础,所以他才这么说。仪轨又说:「所修无他。」意思是:所禅修事别无其他,唯有保持「不散乱的正念」,在这样的前提下去禅修。固然,「只是不散乱」并非禅修的正行,因为它并非大手印的智慧,但需要在不散乱的基础之上,去认识大手印的俱生智慧。
由于大手印是「在禅修之中寻觅见地」的传统,所以要靠禅修、向上师祈祷,由于生起大悲心或者藉由对上师俱足虔敬的力量--这些因或者缘并非一成不变,但总有一天会想到:「这就是大手印的智慧呀」而毫无怀疑地生起定解,于是,便能超越「境与对境」之相对性而了悟空性。届时,并不需要上师告诉自己:「证悟就是这样」,自己也会生起定解的。但[要达到这一点,]所须依靠的方便即是「运用不散乱的正念而禅修」。
不过,虽然在密宗当中有所谓「加持迁转之灌顶」、「降下智慧」、「加持灌顶」等方便,但只凭着传授这些,也并不能保证当事人的相续获得大手印的智慧。我们都领受过很多次的珍贵词句灌顶(第四灌顶),已多次获得过大圆满觉性妙力灌顶,或者得过许多次心性直指的教授,然而,真能在第四灌顶时能够有所认识者,只有极少的人。因此,在密宗的传统里,也是要透过加持、上师做了大手印的介绍,并以弟子自身的实践才能证悟。若舍此途径而要依靠其他条件,是证悟不了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