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

从救误之法,明疾病转归:来看三例经方救误案例

从救误之法,明疾病转归:来看三例经方救误案例

中医书友会


I导读:仲景书中有相当多的救误条文,不仅是列举某种误治的挽救方法,更是让我们对于病情转化、传变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文中第一例误治与伤寒论原文颇有相似,而后两例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见经方之效如桴鼓。

—本文约1500字,预计阅读5分钟—


经方救误治验

作者/刘鸣
在《伤寒论》的398条经文中,谈及救误的约有120余条。故清·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序中说:“此书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也。”
《伤寒论》不仅列举了多种误治、失治所引起的变证、坏病,并且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救误原则,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深入学习,领会《伤寒论》的这一原则,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桂枝加大黄汤救误治验


张某,女,13岁,1990年5月30日初诊。
患者腹痛数日,前医见其右下腹痛遂断为“肠痈”。投以川楝子、赤芍、丹皮、连翘、败酱草、赤小豆、浙贝、没药、延胡索、当归、大黄、甘草诸药。2剂后因腹痛加剧,转邀余诊。
症见:身热(37.7℃),微恶寒。神清,右下腹痛,苔白不黄,脉浮稍数,询之大便不干。据证诊为误用清里攻下,邪陷太阴
处方


处以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0g,白芍20g,大黄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2剂后诸症均除。



此类似西医“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虽见右下腹痛,但无明显的局限性压痛,阑尾穴压痛反应阴性,故清里攻下乃属误治。苔白不黄、脉浮、大便不干、发热微恶寒亦非可用攻下之征。以其发热微恶寒、脉浮而知邪虽陷入太阴,但仍有外达之机,斯时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故药后诸症得愈。

二、麻杏石甘汤加味救误治验


壬申夏,小女高热(39.4℃)不退,神志清。因无他证可辨,颇难用药,故延西医诊治。查血白细胞总数略高,X线胸片示肺纹理稍粗,余(—)。经用青霉素、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日后热退。越半日,复热如前,仍以上药治疗5日,其热不减,后转外院诊治亦无寸功。
适值炎夏,酷热难寐,起而视之,见其周身起粟米状红疹,面赤气粗,身热无汗。诊视间忽衄血,由此恍悟证属表邪未解,肺气因过用西药抗生素消炎、输液而凉遏,邪热无从外泄而内逼营分。此时宣肺开闭之法所当急用,清气透邪之剂正堪一施。
急翻检家中存药,恰有麻杏石甘汤一包。
处方


计:炙麻黄1.5g,生石膏15g,炒杏仁10g,浮萍10g,甘草5g。




取而煎之与服。药后约一时许其热即退,周身漐漐汗出,红疹渐消。次日按方复取2剂服之而痊愈。

风温毒邪客于太阴,输液消炎过用而凉遏、冰伏外邪。故高热无汗之症多日不退。邪热无从外泄,渐逼营分而见发疹、鼻衄。本案以此为辨,方用麻杏石甘汤加浮萍,一开肺气之闭,一透气分之热,清透并用,恰中病机。所谓“非此方不能治此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经方之效,洵属不欺。

三、黄连泻心汤加味救误治验


付某,男,36岁。1993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5天前邀友小聚,饮酒少许,食鱼数块,移时汗出,周身作痒。某医处以汤药2剂(患者惟记药中有黄芪一味,余药不详),服后诸症加剧,心下痞胀烦闷。症之所剧,难捱天明,夜来求诊。
刻诊症见:周身起斑红赤,大者如盘,小者如钱,面赤头胀痛,心下痞满,烦热汗出,苔薄黄不干,脉左寸及右寸关皆洪大有力。此胃肠素有积热,复受风邪,误用补益而致热毒壅盛之疾,法当泻火解毒,疏风止痒。
处方


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黄连10g,玄参10g,黄芩10g,丹皮10g,浮萍5g,贯众10g,炒大黄3g,地肤子10g,蝉蜕10g,柴胡10g。水煎服。




药进2剂,头胀痛已除,烦热痞闷之感亦减,周身之红斑大者已消,小者自中心退起,掌中惟余环形红边少许。
据述药后自感心中清凉无比,前药既获显效,自当击鼓再进。上方去柴胡,加金银花15g,胡麻仁10g,水煎服3剂而瘥。

疹乃太阴风温,斑为阳明热毒。风温之邪药宜轻清,热毒之疾药当厚重。本案以大剂苦寒直折,佐以凉血疏风而效。其中贯众一味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凉血散瘀,用治阳毒红斑,余每视为要药。(本篇发布时,经作者修改,与原期刊内容略有不同。)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