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邱阳·创巴~欢喜地

邱阳·创巴~欢喜地




慈悲之钩与虔敬之环的相遇,在于你所做之事都是真实的。我想这就是极喜初地的涵义所在,你所做的,是真的。

菩萨初地与第三道的见道有关。在这阶段,佛法是真实可见的。你也可以说,初地就是自我失去贞操的时刻。就好像在这之前,你只是听说着关于性爱的欢愉故事,而你现在能真正体验到了。这同时有着理解与敞开,既强大又私密。
在初地的阶段,开始培养出少许的动中禅。面对生命时,你的智慧与个人体验,一同成为巨大的觉知。你不再分别体验和智识的层面,而是让那些全然成为一体。经历这个过程后,将会生起无比的喜悦与欢庆。
大乘之道的根基,是一种敞开的态度,乐于和自己、他人沟通且共事。如此的态度来自于小乘之道的寂止与胜观训练,这也自然而然地开展为悲心。无论你觉得自己的怨怼是否正确、良善或有理,你都不会对任何人怀恨在心。如果能用「平和的态度」(peaceful attitude)这种说法的话,我们就是要对任何人都抱着平和的态度。
在大乘佛法中,对空性有基本了解是很重要的。空性就像呼吸——若无呼吸,你必死无疑。空性就是我们的起点。有了空性,你能够超越在家居士层次的菩萨道,进而成为专业的大乘佛子,也就是大家所知的「菩萨」。初地称为「极喜地」,与之对应的比喻为「宝藏」(treasure mine),你能从中挖掘出镶嵌在煤矿里的钻石、红宝石、祖母绿等珍宝,就像是从大地挖出宝石一般①。
初地的阶段,是一条富有哲理同时带着体验的法道。你不落入这二种极端,因为如果你在一个点太过敏锐,另一边就失焦了。如《道德经》所说:「若过度磨锐刀锋,其必然迅速钝坏」②,佛法教导你如何成为一位好公民、一个良善且直率的轮回之人。从轮回的观点来说,佛法相当精准到位。所以一开始,你得先彻底、完全地展开轮回的逻辑,至于涅槃的逻辑则是之后的事③。这就是为何佛教的法道称为「中道」(middle way)。名之为中道,并不是因为它离于轮回与涅槃而安全无虞,而是因为这条法道同时支持着轮回与涅槃。
若强化一切有情众生的心识——尤其是人类的心识,就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潜能。身处业力之地的人类,其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一切智慧与直觉,都能被增强至绝对完美之清净、纯然、强大且充满活力的程度。它们将毫不费劲地自然开展。之所以说佛教是人本主义,正是因为它能激发人类的能力。
你在初地所探索到的,实在美妙不己。在初地时,有史以来第一次,你感觉自己被逮住了,好像一个环圈被钩子勾住。这其中有种救赎感,像是有人拋出钩子,把你从波涛汹涌、油腻不堪的轮回大海中拉出来。你的道上正发生了些什么,基于这样的理解,初地,因此称为「raptu gawa」。「Raptu」代表「极为」,「gawa」意指「喜悦」,所以「raptu gawa」意为「无比欢喜」。神话开始成为事实,某些事开始生效了。在初地时,你别无选择,你所见的一切都奇妙、美好。你哪有可能还想回到黑暗的轮回地窖之中呢?
慈悲之钩与虔信之环的相遇,在于你所做之事都是真实的。我想这就是极喜初地的涵义所在——你所做的,是真的。你本来认为可能有个钩子,现在却发现自己的环是真的被他人的钩子拉着,是真的这样在作用。比方说,当我还住在藏地的时候,听到有飞机这种东西存在时,我觉得非常惊讶。第一次听到飞机时,我怀疑它的真实性。直到有一天,我们在大草原上研讨寂天菩萨所著《入菩萨行论》第九品的《般若》④时,空中突然传来一声轰鸣,有人说:「一定是飞机!」另一人则说:「喔,不可能,没有这种东西。」然后我们抬头一望,看到了闪闪发亮的铝制飞鸟。它和鸟非常相似,但很坚固且不具挥动的羽翼。因此,毫无争议地,飞机的确存在。这是个事实,而非神话。

毫无偏私的布施
由于某个东西正在发挥效用,你的修行自动地变成了布施波罗蜜多。在找到自己的道路后,你为此而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感到自信、无比开心,不介意送出任何一切。你已到达彼岸,而且你到达时还带着物质、心理及灵性方面的布施。这是亳无偏私的布施,你的给予没有分别,这有点像是个慷慨的醉汉。不过通常若是你被醉意所控,隔天你会带着宿醉且后悔自己曾经的慷慨。但此处你没有宿醉,而是延续不断的喜悦。
有一种布施的方法你或许还不晓得,那就是你可以单纯地行为慷慨,而不是为了某个理由而慷慨。你可以培养无条件的寻思心来触发这种态度。道正是从空性体验中生起的。由于你有足够的睿智能看到他人的需要,故而会对他人慷慨——如此做并非因为这是件好事,而是自然而然、几乎是物理性的反应。而如果你感觉自己像是个行善者,你也能大方承认,并继续修持空性。

天道的隐约存在感
于初地的极喜与感激中,仍然隐约存在着天道,或称梵界(brahmaloka)的概念。初地时你尚未断除天界的因果,但藉由禅定,或称「禅那」(jhana)⑤,你将到达「Tsangpa」,即梵界的净土。但这不同于已超越梵界的大乘佛国刹土,教导说,诸如阿弥陀佛净土之类的佛国刹土,已是七地菩萨的境地,而非初地。
在天道虽然惬意,但也没有多大的自由。因为喜悦其实是依缘而起的,要感受到喜悦仍需要一点自我意识。那当中有一种完整感、有一种全神贯注与盈满的感激,你几乎像被催眠似的。你想要往后躺、放轻松。每一件事物都如此清楚又明晰,你为此感到喜悦与感激,这没有问题。但若是发生了延迟反应,你开始变得执着、想找方法溜回去——那个想要紧抓住喜悦的小小企图就是天道开始参与其中了——尽管那并非一开始就出现的要旨,却会逐渐形成一个隐约的旁观者。而若能有真正的禅定,一切将会完整而没有任何间隙。禅定无法言喻,而且也没有必要和他人分享这个体验。相反地,菩萨的事业本身就会自然而然产生交流。菩萨不需要对所有人坦承自己的证悟。

再次检视四圣谛
四圣谛为:1.苦谛,2.苦的根源(集谛),3.苦的止息(灭谛),4.道谛。直至你到达初地,并且开展了全然的信心之前,仍无法如实且全然地听闻佛法。就算你已非常努力,依旧无法真正地了解四圣谛。教导说,凡俗众生只能部分地听到佛所宣讲之法,而菩萨则能完全地听闻教导。唯有证得了初地,才称得上是佛陀真正的听众。
在小乘阶段,我们曾讨论到应要如何理解痛苦、如何感受痛苦之因等等。而在大乘,你再次从头到尾地审视四圣谛的教法。由于你现在可以听到佛在说法,因此能用一种完美的方式,清晰又精准地看待法教。你已完全感受到佛法当中的「如是」(isness),因此你能更广大、更缜密、更有力地了解四圣谛。
当你成为菩萨时,由于对敞开的了解,你不仅有足够的敏锐感知而能见到苦谛,同时也能开展无比的安忍。因为安忍,你甘愿一直等啊、等啊的,就为了等着受到启发。你采取非暴力的方式,没有嗔怒也没有超速,以巨大的安忍和明晰来审视苦谛,并认可苦谛为真正的佛法。而在了悟苦谛为真实佛法之后,你单纯将它视为真实的。你开始对自己的心性产生一种彻底且完整的了解。好比在吃饱喝足后,打着饱嗝的时候,会有一种全面性的冲击。
最后,你并非特别有耐性抑或失去耐性,而只是单纯安住于「在」(beingness)或「如是」 (isness)的状态中而达到了全然的理解。你以这样的方式检视四圣谛的每一谛。当你如此做的时候,自然会生起寂止和胜观的功德。尽管如此,直到你能够完全体验到寂止与胜观,也就是达到大观察修(mahavipashyana)之前,都还不具备真实了解苦谛、集谛、道谛和灭谛的根器。当你达到大观察修的阶段时,你将珍视教导,此时无需再严以律己或鞭策自己,因为戒律已与你同布。

菩萨的菩提七觉支
在初地的阶段,你逐渐开展出菩萨的七觉支相: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除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在藏文当中,这称为「changchup kyi yenlak」。[changchap」意指「证悟」,「kyi」为「之」,「yenlak」则是「支」,整体来说「changchup kyi yenlak」意思就是「觉悟的分支」。
念觉支
第一支称为「trenpa」,即「正念」或「忆念」。梵文称为「smriti」,忆念能松开被自我揪着的心,你因此变得喜悦,就像第一次谈恋爱似的。此时产生了一种浪漫,那来自于对佛法的珍视,而非来自于自我。如來、善逝圣众与诸佛,好像都随着你的浪漫情歌而吟唱。有种无比的欢庆感,一切都成了你佛行事业的一部分。
择法觉知
第二支称为佛法的全然抉择,藏文为「cho-je yang tak」,梵文为「dharmapravichaya」。「cho」为「佛法」;「je」则是「抉择」;「yang」为「完满」;「tak」的意思是「清净」,所以「Cho-je ang tak」表示全然清净的法抉择。你与自身的佛法完全坠入爱河,并且生起无比的敏锐度。你见到蓝、白、红的特性;你看见花朵、山陵、溪流、小桥、大道、云朵、太阳和月亮,在你心境中发生的一切,都是菩萨所显现的种种展示。你有高度的抉择力,能清楚精准地照见一切且毫无偏私。一旦不具偏私,事情似乎更能相辅相成。以菩萨的层次而言,我们可以说,初地所经验到的几乎等同金刚乘大手印的体验。它不可或缺又无比强大。
精进觉支
第三支为精进(藏:tsondru:梵:virya)或努力。由于如此宏伟的新世界已在你面前展现无遗,你乐意为此奋发努力。
喜觉支
在精进觉支之后,为第四支为「喜」(藏:gawa;梵:priti)。它欢庆、欢喜、愉悦,且快乐。因为你一直乐于勤勉精进,不需要惩罚或复杂的内疚,一种喜悦感开始发生。这当中没有任何迫害,而是邀请你成为一位菩萨。这是来自师长、教法和整条法道的热烈欢迎。
除觉支
第五个分支是「澈」(藏语:shinjang,也称为轻安),意思是「彻底处理」(梵:prashrabdhi)。首先你有了觉知,其次是抉择力,其后有了活力,之后是欢喜,而轻安觉知则是「更加欢喜」。你整个人都没有焦虑。你的身体不焦虑,说话不焦虑,你的行为、亲戚、父母、小狗、车子,你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焦虑。这些事乍看之下好像会出问题,但它们在根本上不具威胁,不会带来真正的混乱。整个过程多么的完美平顺。
定觉支
第六支为「定」(藏:Tingdzin),或称三摩地(梵:Samadhi,等持)。定觉支超越了文字,无以言喻。没有任何方法能叙述你在初地的奇妙经验——那喜悦、欢愉、兴奋、平顺,简单明了。就好似你踏出牢房、受到贵宾般的待遇。沐浴、饕宴、盛装打扮。有史以来你头一次踏出监狱,进入真实世界。的确是如此,这就是此时会发生的。
舍觉支
最后一支第七支为「舍」觉支(藏:tang-nyom:梵:upeksha),意指平衡、平等。「Tang」为「放手」或「放松」;「nyom」则为「平等」;故「tang-nyom」意指「平等舍」。舍觉支之所以为最后一支,是因为这当中没有任何放纵。一切都如此直接了当,敞开且不带威胁。所以你能和周围连结,也能散发出喜悦,而不仅是为自己保留。
探讨菩萨道细节的重点在于,这会让整条法道变得非常真实。你能了解当中的逻辑、心理的转折、—个人如何成为一位菩萨,以及那真正的意义为何。

①「宝藏」为菩萨修道次第的第五个譬喻,与菩萨初地和见道有关。而另一种类似的譬喻为「宝源」,则通常与第二地有关。中译注:参考《现观庄严论注疏》(米滂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在见道初地,与布施相应之发心犹如宝藏,因能使一切众生获得满足的缘故。⋯在二地阶段,与持戒相应之发心犹如宝源,因为是一切功德珍宝之所依。」
②中译注:《道德经》第九章:「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③创巴仁波切经常同时使用「彻底地」(thoroughly)和「完全地」(completely)的字眼。他曾说明这些频繁重复强调之特质相关词汇的使用原则:「完全地」(completely)是指你已显露自己到最大的极限。「彻底地」(thoroughly)是指你已失去了参照点。
④请参照寂天菩萨所著的典籍《入菩萨行论》。中译注:此处原文的编辑作第六品,但该书的第六品为「安忍」,第九品为「智慧」或「般若」,故于中译改为第九品。
⑤巴利文jhanas,梵语dhyanas,一种更细微、更精炼的禅定状态,分成「四禅」(Four Form Jhanas,色界禅)与「四无色定」(Four formless jhanas)。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