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憨山大师《观心铭》六祖慧能《修行颂》:原文+译文

憨山大师《观心铭》六祖慧能《修行颂》:原文+译文

采莲曲


《观心铭》
明·憨山大师/憨山德清
憨山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也是禅宗泰斗,一生著作很多。真身现供奉于南华禅寺。

【原文】
观身非身,镜像水月。
观心无相,光明皎洁。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圆同太虚,具含众妙。
【译文】
观察身体本身就像镜中影像、水中月亮,如同幻影。
观察心性没有外相,但是却光明圆满,皎洁明亮。
无任何妄念,宁静荡淡而智慧,空寂与观照止观双运。
心圆满如同宇宙虚空,周遍十方,具有种种微妙不可思议之用。

【原文】
不出不入,无状无貌。
百千方便,总归一窍。
不依形气,形气窒碍。
莫认妄想,妄想生怪。
【译文】
心无出入,随境而起用,也无相状外貌。
百千种方便之法,都归于这个心窍。
不依靠形体和呼吸之气,因身体与呼吸多有障碍。
勿把妄想认作自心,妄想会生起阴云,遮蔽本来的真心光明。

【原文】
谛观此心,空洞无物。
瞥尔情生,便觉恍惚。
急处回光,著力一照。
云散晴空,白日朗耀。
【译文】
认真观察这颗心,本来空无所有,没有一物。
忽而生起七情六欲种种妄念,便如乌云遮日,精神恍惚。
迅速反观自心妄念所生的地方,用智慧之力观照。
摒除妄念后,遮蔽自性的乌云散去,晴空显现,自性的光明继续朗朗照耀。

【原文】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
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觉,觉即照破。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
【译文】
内在不动心,外境的色相便不会生发。
凡是心中有相貌的境物,都不是本来真心。
妄念生起后即时觉察,觉察到后迅速用观照力摒除心外。
色相境来了便及时观照清除,清除后便即刻放下,心没有任何染着。

【原文】
善恶之境,随心转变。
凡圣之形,应念而现。
持咒观心,如磨镜药。
尘垢若除,此亦不著。
【译文】
善行与恶行的境况都取决于心的转变,一念是善,一念是恶,皆来自心念的支配。
凡夫与圣人的形体也都是随顺心念而显现,一念觉悟则是佛,心念迷失则是凡夫。
能持诵密咒,观照自心,便像有了磨镜之药物。(古代铜镜,开始磨的时候,以及用久后不光泽再磨的时候,都会用一种药物来磨铜镜)
身心的尘垢若是去除,光明自然显现,去除了也不染着,便连去除的念也没有了。

【原文】
广大神通,自心全具。
净土天宫,逍遥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
【译文】
广大的神通妙用,自心本来全部具足。
西方净土或天界天宫,都不受约束,任意往来。
不用到处求取真佛,心本来就是佛。

【原文】
热处若生,生处自熟。「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译文】
所以修学,重要的是转念,“熟处转生、生处转熟”。也就是说,一般人起心动念的第一个念头都是自私自利,甚至是损人利己,当把这种念头转变为处处为人着想,考虑对方的需要,能够自他两利,甚至损己利人。把利人的思想变得熟悉,断掉处处自私自利的想法,这才叫做转念。
若能将八识田中已经熏熟和将要熏熟的贪爱执着、习气种子及烦恼妄想,运用观照之力,渐渐化除,恢复心性的本来纯净,尘垢尽,光明则显现。还原自心纯净,见到本来面目后,一切善法自然完成,一切修行自然成就(自熟),是即自心是佛。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惟觉大和尚告诉我们,修行很简单,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及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转’;‘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就是将原来生疏的善法,转为熟悉的;而原来熟悉的恶法,转为生疏的。‘生处’:我们过去没有修过的东西,如打坐、听佛法、看经、持戒……,乃至六波罗蜜。所以,今生做起来很不自在,现在知道了这些善法,就要把握今生的因缘,加功用行,这就是‘生处转熟’。
‘熟处转生’:过去起的贪瞋痴,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吃、贪睡……,心里起种种的人我是非,这些恶法要渐渐地远离;‘远离’,最根本就是心要远离,如果没有办法一下子做到,就要让身体先远离。身体不去接触,远离这些境界,先养成这种习惯。身、口不造业了,最后达到心也远离,心里连想都不会去想这些事情,我们这一生当中修行就能见功效。

中,头头尽妙。
触处不迷,是名心要。
【译文】
在白天和晚上六个时辰当中,自性起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暗含无尽的道妙。
念念观照,不离自心,在任何境缘之中都能处处不迷失,这就是整个修心之法要。

《修行颂》
唐·六祖慧能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

【原文】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译文】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表明佛法通彻无碍,如同太阳普照虚空一般。
“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指出了这首诗所弘扬的是一种超脱世间、打破邪见的顿渐教法。

【原文】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译文】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揭示了佛教中的顿教与渐教之别。
“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则告诫初学者,必须具备一定智慧才能理解和修习顿教。

【原文】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译文】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以及一切现象最终归于一的真理。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则指出了众生的烦恼如同黑暗之屋,而修行正法犹如阳光般驱散黑暗。

【原文】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译文】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揭示了烦恼的根源及其清除之道。
“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则表明在达到清净智慧时,对于是非、正邪已无所谓。

【原文】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译文】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揭示了菩提(觉悟)的本质是清净的,而凡夫之心起动即陷入妄想。
“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则指出净性虽藏于妄念之中,但通过正道可以除去三种障碍。

【原文】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译文】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表明在世间修行佛道时,没有任何困难和障碍。
“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则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佛法是相符合的。

【原文】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译文】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指出了世间万物各有其道,而修行之人却往往迷失方向。
“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则揭示了寻求真理而不能得之的困境。

【原文】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译文】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告诫人们如果想要悟到真理,就必须走上正确的修行道路。
“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则指出没有正念的人,即使在黑暗中也无法找到正确的路径。

【原文】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译文】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表明真正的修行者不会执着于世间的错误与非议。
“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则告诫人们如果执着于世间的非难,那么自己的错误就显得更为严重。

【原文】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译文】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揭示了他人的非难并不影响自己,而自己的过错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
“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则指出通过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可以打破内在的烦恼。

【原文】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译文】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表明如果想要帮助愚昧之人开悟,就需要有适当的方法。
“勿令彼有疑, 即有菩提现”则强调了不让他人产生疑惑,只有达到菩提(觉悟)的境界。

【原文】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译文】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揭示了佛法虽然存在于世间,但却能够超越世间。
“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则告诫人们不应离开世间去追寻超然的境界。

【原文】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译文】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表明错误的观念属于世间,而正确的观念能够超越世间。
“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则揭示了通过打破错误和正确的对立,可以达到菩提(觉悟)的真实本性。

【原文】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译文】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表明这首诗所弘扬的是顿渐之法,同时也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分。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则揭示了在长时间的迷失之后,可以在一瞬间达到觉悟。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