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贺本绪老中医临床医话5则:以前辈之经验,补己身之疏漏

贺本绪老中医临床医话5则:以前辈之经验,补己身之疏漏

中医书友会


I导读:今天这篇文章整理了贺本绪老先生的五则医话,着眼于许多临床容易忽视和误解的细节,比如你有没有思考过“脾喜燥恶湿”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呢?让我们跟随贺老再学习一下吧~

—本文约1530字,预计阅读4分钟—

贺本绪医话五则
作者/文兰 整理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贺本绪(1906-1990)男,山西省静乐县人。少年时期开始从师学医,青年时期在当地执教兼行医。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历任山西省牺盟会静乐分会协助员、军医、卫生队长、科长等职。一九五四年转业后曾任陕西省卫生厅中医处副处长,陕西省药物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中医研究所顾问。毕生精研《内经》、《本草》等医籍,重视吸收民间医疗经验,学术上讲求实际,对脾、肺、肾学说有独立的见解,并贯穿于诊疗之中。著作有《贺本绪医案》、《简效百方录》等。

贺老年逾古稀,临证五十余载,医疗经验丰富,尤长于内科杂症。现将我们跟师学习中采撷的一部分医话整理于后。虽片言只语,亦可窥贺老辨证立法之一斑。


1、脾既恶湿亦不喜燥

许多中医书中经常引用“脾喜燥恶湿”,这句话不够全面。

它只强调了湿胜伤脾阳而忽略了脾燥伤阴的一面,所以,燥和湿都是异常现象。古人喻脾属土,《内经》并有“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之说,可见将脾比土是很有道理的。


因为土地能滋生万物,旱、涝均为其所忌,脾既为土,那就既恶湿(涝)亦不喜燥(旱),而宜濡润。唐容川说:“脾称湿土,土湿则滋生万物,脾润则长养脏腑”。他是主张燥湿相宜,勿太过与不及的。

“脾湿”乃由寒湿侵袭或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致水湿停聚。出现痰饮、水肿、带下诸证;治疗当以温运脾阳为法。

“脾燥”乃属阳气不足,津血亏损致脾失濡润。证见口干舌燥,消谷善饥、大便干结等;治宜益气养阴、润燥滋脾为法。

2、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气源于肾而出于肺。肾与肺上下相通,升降相因,维持人体气机的通畅。肺气宣发、肃降以激诸脉之行,从而运气血、和脏腑。章潢说:“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咸由之吐纳也”(《图书编·养肺法言》)。这说明了肺与其他脏的关系。

因为“肺主一身气机”,故脏腑的虚实变化,气血的通调与否,与肺气的关系极大。所以在辨证时要特别重视肺气对气血的作用,重视肺气与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重视肺气在疾病发生、转归上的作用。

认识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不但在生理方面很重要,而且对临证有帮助,在治疗上往往可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宣气、肃降、收敛肺气等法,以燮理肺气,达到祛邪养正之目的。

3、清胃热不用苦寒

胃为水谷之海,

后天

之本。因此,临证制方遣药中,需时刻不忘固护胃气。苦寒之药最易伤胃,所以清胃热时定要谨慎。

余在治疗胃热证时,根据肃降肺气可降火、通利二便能泄热的道理,常在肃降肺气(常用药如瓜蒌、沙参、半夏、枳壳、陈皮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热型,分别配伍相应的药物,以因势利导,使热去而正不伤。

如在清虚热时,用人参白虎汤加减,可奏扶养阳气、升清降浊、输布阴液之效,从而虚热自除。清实热时以小量泻下药,能收通腑气、去积滞之功,使实热清而不伤胃气。

4、诊太溪脉的意义

古代诊脉,人迎、趺阳、寸口,三部九候均诊。到现在只取寸口诊脉,虽简便易行,但仍有不足之处:就是不能全面了解患者全身情况。余在临证中,如遇到重危病人,往往先诊太溪脉(即太溪穴的脉搏跳动)。

只要太溪脉有微微跳动,即使寸口、趺阳脉摸不到,也有救治的可能。


因为太溪脉属足少阴肾经,故可测知肾气的存在与否,太溪脉有一息尚存,便说明有一分生机。

数年前,余曾抢救一宫外孕大出血妇女,虽经西医多方抢救,病人仍濒于垂危之中。但唯一令人安慰的是:一摸太溪脉有微动。立即用“可挽救生命于瞬息之间”的独参汤两剂,半日内很快转机。可见诊太溪脉对重危病人意义很大。

5、久病用大方

“久病用大方”,是指对患病时间较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选用药味较多、药量不大的方剂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久病则可使多个脏腑受累、虚损;治疗时用药单纯往往会顾此失彼,而采用大方可收到稳妥周全之效。其道理是,大方中虽然药味较多,但药物的治疗作用可以协同或相加,而毒、副作用则会因用量较小而不显。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