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一本书,我明白为何他一生都在路上| 帕吕德
原创 凯伦阅读
大家好,我是凯伦。
今天继续给大家聊一聊法国作家纪徳的作品《帕吕德》,它是一部中短篇小说,也是纪徳的第一部作品。
小说以其独特的写法而闻名,日记不像日记、章回体不像章回体,正因为其叙述方式的创新,被后来的新小说派所认可。
木心受纪徳的影响比较大,他曾说:“能在我的文章中看到纪德的身影,真是高明。我曾苦学法文,就为了想去巴黎晋访纪德,后来噩耗骤至,我大哭一场,此心绝矣。”
故事并不长,两小时足够读完,情节虽显松散,但其中蕴含的哲学对话和意识流的思绪延伸,却让人深思。
1
“盲目自以为幸福”
《帕吕德》的故事围绕主人公“我”展开,是一位正在创作同名小说的作家。小说中的“帕吕德”(意为沼泽地)不仅是地理上的象征,更是心灵困境的隐喻。
主人公蒂提尔,一个生活在沼泽地塔楼上的单身汉,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般的生活,对外界的变化无动于衷,满足于现状的虚无与安逸。
就这么一个看上去人物简单,情节荒诞的故事,他的朋友于贝尔建议他不要写下去了。
于贝尔每天很忙,忙于社交、忙于赚钱、忙于说话,在他眼里这个只有一个人物的故事枯燥至极。
主人公了解他无法懂得自己,也不愿意睁开眼睛看清真相。
普通人的德行--接受;而且,这特别切合他们一些人的实际,让人以为,他们的生活就是量他们的灵魂而裁制的。
尤其不要怜悯他们他们的状态适于他们可悲的状态!一旦这种平庸的状态不再表现在财产上,他们就视而不见了……
人若是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平庸,也就表明它合体,不会有别种际遇了。合乎尺的命运。
主人公特别希望能通过自己,唤醒爱人和身边的朋友。但是,于贝尔并不赞同作者的做法:
你要让她睁开眼睛,你不遗余力做的结果,不就是让她感到不幸吗?
后来,作者在爱人家里参加文人聚会时,直言不讳:“因盲目而幸福。以为看得很清楚就不打算看了,因为:看清自己只能是不幸的。”
这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呢?
我们忙着追求的房子、车子、票子、名利、美女,认为这样的生活多姿多彩。
18年前,我开始热衷旅游;12年前,我开始成为旅游博主;10年前,我开始热衷于各种打卡、晒美照。
- 今天去A地打卡,拍个美照发个朋友圈,沉浸在自己美颜照片和众人的点赞评论中无法自拔;
- 明天去体验一下网红餐厅,拍个小视频发个朋友圈,沉浸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幻境里;
- 后天过一个纪念日,收到礼物,发个朋友圈,晒一下幸福,沉浸在“美美的仪式感”里自我安慰。
日复一日的生活,自己感觉每天都不一样,其实每天都一样,因为我并没有睁眼看到真相。
真相是,我做的一切对于个人的生命毫无意义,只是在接受生活给我的安排,我不思进取,不聆听自己的心声,不浇灌自己的灵魂,浪费了无数大好的时光。
因为,表面的假象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面对自己喜欢的女人安日尔,他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故事,为什么不在里面加上他的5个家人:
亲爱的朋友,情绪从来不会错的……何必叙述六遍呢?要注意,他们所有人,每天都各自干完全相同的事情!!!
所以他写这个小说,目的不在于人物本身,而在于表达这种情绪。
2
脱不开身-干脆就不去向往
蒂提尔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打鸭子、盖茅屋、煮食物等简单劳作,他的生活如同被时间凝固,失去了变化与成长的可能。
这种重复不仅体现在蒂提尔的日常生活中,更映射出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我们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放弃了追求自由与变化的权利?
生活再单调乏味,对蒂提尔而言也已经够了,他只消在其中,在欲望被囚禁了的沼泽地寻得乐趣,消遣……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蒂提尔的生活态度。
朋友罗朗也来拜访作者,蒂提尔谈到了即将和安日尔进行的旅行。
罗朗不认可他不做攻略就出门,然后作者劝朋友尽快开始自己的旅行。当主人公建议罗朗动身,罗朗和大多数人一样,给出了很多不去旅行的理由:
“我事情太多,脱不开身--我干脆就不去向往。”
“恰恰是要放一放,”我接口说道,“放一放缠住您的这些事务。总陷在里面,难道您就甘心吗?”
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因为脱不开身,就干脆不去向往。
但是,任何人和事物都无法捆绑人类,唯一能囚禁人类的监狱只有自己的思维。
帕斯卡尔说:“人的命运在于思想。”
思想的力量能够引领我们走出重复与单调的沼泽,发现生命的新大陆,唯有思想的觉醒,才能让我们得以挣脱束缚,拥抱更加广阔与自由的人生。
写在最后
《帕吕德》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
正如纪德所展现的,生活的重复与单调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困境,并采取行动去寻求变化与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离现有的生活,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成长。
纪徳写完这部小说时才26岁,之后母亲离世。
年轻人体内的热血和激情总容易写出歇斯底里的情绪,我们在这本书里便能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常说,一个人说话做事的高度大不过他思想的高度。
纪徳也是这样,他出身清教徒家庭,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教,因此他的性格叛逆。纪德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
纪德没有感受到快乐,青春就结束了,所以,他想要摆脱家庭,他说:“我憎恨家庭!那是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户!”
在这个故事里,描述的一段文字,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窗户一旦敞开,我就看到窗外是院子--或者对着别家肮脏的拱形窗户--看到没有阳光、空气污浊的破院子--
我一看到这种景象,就悲从中来,全力呼号:天主啊!天主啊!我们就这样被幽禁!--而我的声音又完全从拱顶返回来。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仍然力图掀开这一层层缠得紧紧的裹尸布,还是尽量习惯只保持微弱的呼吸,就在这坟墓中延续我们的生命呢?
童年里受到的创伤,要用一生来治愈。
所以,当他结束和母亲那让人窒息的生活之后,开始了一生的环球旅行。
走得太远,是因为不知家在何处。
吾心安处是吾乡呀!
好了,纪徳的书,大部分都读完了,讲真心话,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因为我理解他,所以懂得他在说啥。
其实,就如毛姆很喜欢引用约翰逊博士说那句话一样:“关于灵魂、上帝或者生命这样的主题,不会有人再能发表出崭新却又真实的见解。”
很多思想,古来有之;很多故事,大都相似。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为了研究纪徳,我接着读了他生前最后一个小说《忒休斯》,抱歉我实在没有读下去,因为我依旧看到了青年、中年纪徳的样子。
岁月增加了他的年龄,可惜的是他一生没有走出自己思维的囚笼,用我一个朋友说的话说是“不究竟”。
始终在门外徘徊,没有叩响真理的大门。如果他既能发现问题,又能找到问题的答案,那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啊。
不过,晚辈黑塞走出了更高的高度。
所以,我决定,往后的日子,更好地去读经典,法国作家纪徳的研究,也到此结束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