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心中的迷惑和纷扰皆是无生、无灭并无住

心中的迷惑和纷扰皆是无生、无灭并无住

巴沃法影



修心七要第三:转逆境为证悟道


修心的口诀非常简单,并非特定的哲学。
这些纯粹是噶举上师所称“奶奶的指点”之一。
[秋阳创巴仁波切 三乘法教系列摘引]



修心第三要的六则口诀,是将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带入法道。藏文称此为“lamkhyer”。“lam”为道,而“khyer”则是承担。所以“lamkhyer”是指:人生中发生的任何事,都要成为你旅程的一部分。这些口诀与安忍波罗蜜有关。

“安忍”并不意味着等待好时机或是试图慢下来,它是指: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不会过度反应。而嗔怒则是安忍的障碍,当你太过敏感,对环境无法招架时,就会变得极度神经质且不耐烦。安忍被喻为一套铠甲,带有庄严和坚忍的特质,不因世界的怒气而轻易动摇。



第14则 当视迷惑为四身,此为无上空性护






这个口诀是指,如何以胜义菩提心转化一切为道。这个修持的基础是要了解自己的心,而对自心的了解需要从研究自己、观看自己,并修持寂止与胜观来达成。藉着这些修持,你将会开始了悟,心的体性为空,心的自性是光亮与明晰,而心的表显或显现则是活跃的。
唯有生起正念和觉知之后,这样的了悟才会到来。唯有坐在禅修蒲团上,你才能了悟到,这个心其实没有根源。你也领悟到没有念头可生起之处,且念头的去向亦毫无所悉,甚至不晓得念头究竟栖身何处。它们仅是生起、消逝。念头会消失无踪。
当你持续练习正念和觉知时,在你心中看似存在的迷惑与纷扰开始显得突兀。你见到念头并没有真正诞生之处,就只是这样跳出来。你见到念头并没有去到哪里,它们无法止息。你也会看到在自己心中,并没有真正发生些什么。因此,以为心会留驻在某件事物上的认知也开始显得荒谬,因为没什么可留驻的。
修持的目的并不是让你的心变得空白,相反地,因为有无比明晰的正念和觉知,你开始了悟其实并没有真正发生什么——尽管你同时感觉有许多事正在发生。所以,了悟到心中的迷惑和纷扰皆是无生、无灭并无住,这就是最好的防护。
    



根据这个口诀,觉受分为四阶段。首先,有一种等待或开放感,你不确定要如何感知事物,也不知道要怎么掌握某个特定的情况。第二阶段,你对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并知道要如何安排。第三,你开始建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你完整体验到整件事。以上就是我们所经历的四种心的状态或心路历程。这四个过程与我们所说的“四身”有关,此四身即法身、化身、报身,与自性身。
法身的面向是一种根本敞开,我们以犹豫、迷惘,以及尚未成型的策略和计划来回应这个世界。在第二阶段的化身面向,开始有一些明晰感,对于情况有大致的掌握。而为了连结敞开与明晰这两者,于是有第三种面向的报身。报身可作为法身与化身的桥梁,将二者结合,而在我所属的传承中,这是指实际地观察事物。一般三身的分类是由法身开始,接着是报身,最后则是化身。
第四个自性身是指整体性,一种俯瞰全景的体验。当我们开始把心照射到对境上、于对境有了掌握,并了解三身之间的相互连结时,这样的整体性即是自性身。自性身是一种超越生、灭、住的心性。超越生,是指没有念头生起。在我们的相续中,完全没有心或念头的生起,而只是单纯的存在且敞开。超越灭,意指除非念头被其他事物取代或堆叠,否则念头并没有真的止息。无住,是指即使念头像是暂时歇息,又或是个偶然的事物,但念头其实从未留驻何处。所以此处的要点在于,要超越念头的生、灭、住。
四身之所以能成为强大的庇护,其原因在于我们开始了悟自心运作的方式。念头并非是那样产生,它们只是这样出现。你看不到念头的生,因为它们就在那。换言之,所有事物都带着当下的本质。念头死了,它们只是如此(仁波切弹指)。念头无住,就只是如此(再次弹指)。
 
  
这是个自然的过程。我们了悟到,无论心中生起什么,它都会依循那样的流动,如同过往的历程,带着相同的本质。刹那的痛苦、刹那的愤怒、刹那的攻击、刹那的贪爱,无论生起什么,总会按照相同的步骤、相同的过程。所以一切事物永远都与四身相符,尽管我们可能不认为自己的心能如此超凡、觉醒,甚至证悟,但心的运作仍依循着四身原则。
这种保护称为空性的庇护,因为它能斩除我们固着的信念。我们有种种坚实的念头,想着:“这是我的伟大想法”、“我的想法真可爱”。我们也许会想:“外星人下来跟我说话呢!”、“成吉思汗在我心中出现”、“耶稣基督现身了”。又或者我们会想:“我有个伟大的计划,关于如何建造一座城市,如何写一齣音乐喜剧,如何制作一场大型电影,或是如何征服世界。”我们的念头接着从那个层次降级到:“我该以何为生?”或是“我该如何突出个人特色,才能让世人看到我?”、“我多么痛恨自己的问题啊!”但你了解,自己并非了不起的艺术奇才,也不符合自己任何伟大的妄想,你只是在编写荒诞不实的脚本。
这些计划、念头、思想都是空的,若看看它们的背后,就像是看到面具背面的空间。面具上也许有鼻和嘴的开口,但当你看到面具的背面,那不再是一张脸,只是个有孔洞的垃圾。这样的了悟是一种最佳保护,能够断除迷惑。有了空性的庇护,你不再有任何驻留处,而是漂浮于空性中。 

                        
     





    这个口诀是能契入“无我”的极聪慧法门。与其直接契入无我,你改为从自我保护着手。但到了最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无我,并了悟到其实没有什么需要保护。这样的保护毫无立足之地。从某方面来说,这好比是种实际的临床经验,若没有得以繁衍细菌的温床,也就没有细菌的存在。
口诀当中说到的四身并非是特殊的密续,它是大乘中的最高思想。但由于弥勒菩萨所著《究竟一乘宝性论》与《金刚经》中都提到四身,所以四身也属于密续法教。虽然这些口诀基本上是大乘的修持,但仍有一股借自金刚乘种种法门的思维潜流贯穿其中。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