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創巴仁波切:「我」的發展

因为我们是要从头到尾——从初修者之心到觉悟者之心——来看佛道,所以我想我们首先最好是看非常具体和实际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要耕种的田地。在熟悉起点或“我”性之前,就研究更高深的题目,是不智的。我们西藏有句格言说:“头未煮好,抢舌没用。”任何修行都须对起点或使用的材料有基本的了解。

我们若不了解自己这块用以修行的材料,我们的研究即是白费,对目标的种种臆测,到头来也只是空想:这些臆测可能表现为高深的理念和对修行经验的描述,但都只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我们想要看到、听到精彩非凡事物的心态。如果我们从这些梦想中的非凡、“发悟”、戏剧性的经验开始研究,我们就会增强我们的期望和偏见,以致当我们真正修道时,我们心里所想的主要是将会如何,而不是现在怎样。玩弄修行人的弱点,玩弄他们的期望和梦想,而不谈他们目前的真相或实际的起点,这种作法对修行人不仅有害,同时也不公平。
  
因此,我们必须先讲我们目前的真相,以及我们为何求道。一般而言,所有宗教传统都讨论我们这块材料,或讲阿赖耶识、或讲原罪、或讲人类的堕落、或讲“我”之所依。大部分的宗教都对这块材料有些轻蔑,但我不认为它是那么可恶。我们不必觉得自己可耻,身为众生,我们具有极好的背景——这些背景也许不含特殊的开悟、祥和或才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拥有可耕之地,我们能在这块土地上种植任何东西。因此,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不是谴责或意欲根除那执“我”的心态,而只是承认它,如实去看它。事实上,知“我”乃是佛法的基础。所以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我”是怎样发展的。
  
本来只有敞开的空间、基地或我们的真面目。在“我”产生之前,我们最根本的心态使得我们有基本的敞开、基本的自由或广大的特质;这种敞开,我们直到现在还有。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模式为例,当我们看见一个东西时,初见的那一瞬间是顿见,没有理则或概念,我们只是在敞开的地方看见那个东西而已。接着,我们就慌了,赶忙去找点什么加上去,不是想给它取个名字,就是想把它分类记存,以后好找,事物即是从此开始发展的。
  
这种发展不是以实物的姿态发展;这种发展是幻想,是误信有“我”的妄念。迷惑之心易于自视为坚实、续存之物,而实际上它只是多种性向或事件的积聚——佛教术语称此积聚为五蕴。或许我们可以把五蕴发展的整个过程略看一遍。
  
起点是敞开、无主的空间。空间与敞开总是和根本智连在一起。梵语毗睇(Vidya),意思是明——精确、精明,精明而有空间,精明而有放置东西、搬来搬去的余地。这犹如一间宽敞的大厅,里面有足够跳舞的地方,没有碰翻东西或被绊倒的危险,因为其中的空间是完全敞开的。我们即此空间,我们与此空间为一,与明、智及敞开为一。
  
可是,如果我们一直是如此,那么迷惑是从何而来?空间又到哪儿去了?究竟出了什么事?其实,没出事。我们只是在那空间里变得太活跃了。因为有宽敞的空间,我们才想要跳舞;可是我们跳得有点过火,转来转去,夸大的表现空间。这时,我们变得自觉,感到“我”在此空间跳舞。
  
到了这个时候,空间已不再是空间,空间变成了固体。我们不再与空间为一,而觉得固体的空间是我们身外之物,是可触知的东西。这是首次二元对立的经验——空间和我相对,我在此空间跳舞,而此宽敞的空间是固体的、与我分立的东西。二元对立指的是“空间与我”为二,而非为一。此即“色”或“他”的出生。
  
于是,发生了暂时昏迷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忘了自己在做什么。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暂停;我们一转身“发现”了固体的空间,好像我们从未做过什么,好像空间之变成固体不是我们造成的。这中间有个空隙,造成固体的空间之后,我们犹如堕入五里雾中,开始迷失方向。那时我们的意识暂失,然后又突然觉醒。
  
觉醒之后,我们不肯视空间为敞开的,不肯看空间的无碍与通风的特质,我们完全置之不理。此即所谓“无明(avidya)”。由于我们本有的至明已被转变成误认空间为固体,由于此具有精明、精确、流畅、光辉等特质之明已变成静止状态,故称“无明”。我们故意忽视。我们不以仅在空间跳舞为满足,而还要有伴,所以就选空间为舞伴了。你若选空间为舞伴,当然是想要让空间跟你共舞;要想据有空间这个舞伴,你必须把空间变成固体,不顾它那流畅、敞开的特质。此即无明,无视于明。这是第一蕴的顶点——无明色生。
  
其实,此无明色蕴有三面或三个不同阶段,我们可以用另一比喻来仔细看看此三阶段。假定起初有一敞开的平原,无山无树,完全敞开,就像没有任何特征的一片单调的沙漠——那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非常单纯和原始。然而,有个太阳照耀,有个月亮照耀,以致有光有色,形成沙漠的纹理。此外还会有活力感,感觉有活力穿梭于天地之间。如是继续发展下去。
  
后来,不知为何,有人突然注意到这一切。这好像是沙漠中有一粒沙伸出脖子,开始环顾四周。我们就是那粒沙,有了与沙漠分立的想法。这是“无明之生”的第一阶段,为一种化学反应。二元对立已经开始。
  
无明色蕴的第二阶段叫做“内生无明”。注意到自己是分立的之后,便觉得自己一直是如此。此一趋向自觉的本能,是个棘手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保持分立、做一粒个别之沙的藉口。这是嗔恚型的无明,虽然并不完全是嗔恚,它还没发展到那种地步。说它是嗔恚型,是说你觉得处境困难、情绪不安,而想要有自己的地盘,为自己构筑一个栖身之所。那是困惑的自立者所有的心态,就是这么回事。你已确认自己脱离了那由空间和敞开所构成的基景。
  
第三种无明是“自观无明”,注视自己。这具有一种把自己看作外物的感觉,从而产生最初的“他”的观念。你开始与所谓“外”界发生关系。此即为何说无明的这三个阶段构成无明色蕴;你正开始制造色界。
  
我们所讲的“无明”,它一点也不笨。就某种意义而言,它很聪明,但它的聪明完全是双行道的聪明,这就是说,你只是反应自己所投之影,而不是如实去看真相。这里根本没有所谓“放任”的情形,因为你不顾自己一直都是什么。这是无明的基本定义。
  
下一个发展是建立防御机构来保护我们的无明。这个防御机构就是列为第二蕴的受。由于我们已不理会敞开的空间,我们乃想要感受固体的空间的特质,以便让我们正在发展的取着性得到完全的满足。当然,空间并不只是空间,其中还含有颜色与活力,而颜色与活力的展现是伟大庄严、美丽如画的——但我们已完全不予理会。我们所注意的只是固体化的颜色;颜色变成被俘的颜色,活力也变成被俘的活力,因为我们已将整个空间固体化,令其转变成“他”了。这样做,我们即可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如果我能感觉到那个在那儿,那么我一定是在这儿。”
每当有事发生时,你就伸手去摸,看看情况如何,看它是属于诱惑性、威胁性,还是属于中性。每当有了突然的分离,每当有了不知“彼”“此”关系的感受时,我们就会摸找自己的地盘。这是我们开始设立的极有效率的感受机构,亦即第二蕴。
  
更进一步建立“我”的下一个机构是第三蕴——由认知与冲动合成的想蕴。我们开始被自己制造出来的静止的颜色和静止的活力迷住了;我们想要亲近它们,于是我们开始逐步探索自己的创作。若要作有效的探索,必需有控制那感受机构的接线总机;感受把它获得的消息传送给总机,这是想蕴中的认知行为。我们根据那项消息作判断、起反应。至于我们的反应是赞成还是反对,还是不置可否,全由受与想这套官僚制度自行决定。如果我们摸摸情况,觉得它对我们构成威胁,那么我们就把它推开;如果我们觉得它具有魅力,那么我们就把它拉过来;如果我们觉得它不好不坏,那么我们就不理不睬。想蕴中的冲动有三种:贪、嗔、痴。想蕴中的认知是指从外界收到消息;想蕴中的冲动是指我们对所获消息的反应。
  
下一个发展是第四蕴——行蕴。想蕴是对直觉所起的自动反应,不过,这种自动反应实不足以保护我们的无明和保证我们的安全。要想真正做到完全妥善的自保和自欺,我们必须有智——有为事物命名、分类的能力。于是,我们给事物加上了标签,把它们分成“好”、“坏”、“美”、“丑”等类别,全都是以我们的冲动为依据,我们觉得它们该叫什么,就叫它们什么。
  
如是,“我”的结构变得越来越重,越来越强。到此为止,“我”的发展一直只是行动与反应的过程;但从此开始,“我”的发展逐渐超过了猴子的本能,而变得更复杂微妙。我们开始有了理论的经验,确认自己和解释自己,将自己置入某种合乎逻辑、可作说明的情况。智力的本性是很合逻辑的。显然我们会有自我肯定的倾向:肯定我们的经验、解析弱点为长处、编造安全的论据、肯定我们的无明。
  
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可以说根本智始终是在运作,但它是为二元对立的情结或无明所用。在“我”初期的发展阶段,根本智表现为敏锐的直觉;后来,根本智又以智力的姿态运作。实际上,似乎根本没有“我”这种东西,没有“我是(Iam)”这种说法;“我”是很多东西所合成,“我”是“艺术的杰作”,是智力的产品。智力说:“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我们给它个称呼,就叫它‘我是’吧。”这一招很聪明。“我”是智力的产品,此一标签把“我”那杂乱无章、零零碎碎的发展全都统一了。
  
“我”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第五蕴——识蕴。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合并:第二蕴的直觉之智、第三蕴的活力和第四蕴的诉诸智力,合并起来产生思想与情绪。因此,我们在第五蕴的阶段有了无法控制、不合逻辑的胡思乱想,也有了轮回的六道。
  
这是“我”的全貌。我们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学佛修禅的。
  
在佛教的经典里有一比喻,通常被用来描写“我”的生起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它说有一只关在空屋中的猴子,屋有五窗,象征五官。此猴好奇心强,在每个窗口探头探脑,向外张望,而且跳上跳下,跳个不停。它是被囚在空屋中的猴子,屋子是稳固的,它不能像在丛林里那样跳荡,不能像在树林中那样听到风吹枝叶,沙沙作响。这一切全部凝固了。其实,囚禁它的那间稳固的牢房,就是丛林所变成的。这只猴子如今不是栖身树上,而是被一个固体世界围困住了;犹如一个流动的东西,一个引人注目的美丽瀑布,突然一下冻结起来。此一由冻结的颜色和冻结的活力所构成的冻结的房屋,是完全静止的。似乎就是从此刻开始,时间有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划分。事物的流动变成固定的具体时间——坚固的时间观念。
  
好奇的猴子从暂时的昏迷中醒了过来,但并未全醒。它醒来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稳固的、仅有五窗、闷得可怕的屋子里。它感到厌烦,好像被关在动物园的铁栏杆后面一样。它想要看看铁栏杆是怎么回事,于是爬上爬下。它之被囚,本来没什么大不了,但因它老是念念不忘被囚,以致被囚的观念比实际的情形大上千倍。你一被迷住,惧闭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烈,因为你开始探究自己的被囚了。其实,迷恋即是它继续被囚的原因之一——它被自己的迷恋所囚禁。当然,开始时有突然发生的暂时昏迷令它坚信世间坚固,但如今世间之坚固已被它视为当然,于是它乃因身在其中而自觉被囚。
  
这只猴子当然不是一直都在探索。它开始变得不安,开始有了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之感,于是它开始变得神经质。在渴望娱乐的心情下,它去摸墙,想要看看它的构造,想确定一下那表面坚固的墙壁确实坚固。接着,在确信空间是固体之后,猴子开始跟它发生关系,不是取着,就是排斥,或是不理不睬。如果它想把空间抓来据为己有,作为自己的经验、发现或知识,那就是贪。如果它视空间为监狱,而想硬闯出去,越战越烈,那就是嗔;嗔不只是破坏的心念,它更是一种防御感,防卫自己以御惧闭。猴子并不一定是觉得有敌人逼近,它只是想要逃离监狱。
  
最后,猴子也许想要漠视其本身的被囚,或漠视其环境的诱惑,它装聋作哑,对周遭发生之事漠不关心,懒得去管——这就是痴。
回顾一下,你可以说那只猴子从暂时昏迷中苏醒,就等于是在囚它之屋中出生。它不知自己是怎么入狱的,所以它假定自己是一直在那儿,忘了是它自己把空间凝固成墙壁的。于是它去摸墙,看看它的构造,是为第二蕴受。后来,它以贪、嗔、痴的心态与该屋发生关系,是为第三蕴想。在对该屋起了贪、嗔、痴心之后,猴子开始为它命名和分类:“这是窗户。这个角落舒适,那个墙壁让我害怕,所以不好。”它有了概念的框框,用它以为囚它的房屋,或它的世界命名、分类、评估,结果全看它对该屋是贪、是嗔,还是无动于衷,是为第四蕴行。
  
猴子在第四蕴发展的过程是相当合乎逻辑而可预测的。但这种发展模式,当它进入列为第五蕴的识蕴时,就开始瓦解了。它的思想模式变得不规则和难预料,它开始幻想或梦想。
  
我们所说的“幻想”或“梦想”,是指把事物不一定有的价值加在事物上。对事物的现状及其应该如何,我们有成见,此即投影——我们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投射在事物上。因此,我们变成完全陷入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里,而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是由不一致的价值观念与看法所构成的。就此意义而言,幻想是对事物的曲解,把现象界本不具有的意义妄自加了进去。
  
以上所说是猴子在第五蕴的阶段才开始有的经验。企图逃出而失败之后,它感到灰心、无助,以致走上完全发疯之路。由于已厌倦奋斗,所以它很想放松自己,任由自心胡思乱想。这就是轮回六道的由来。传统佛教常谈地狱道、天道、人道、畜生道,以及其他有情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不同种类的投影,亦即我们亲自创造的梦幻世界。
  
力图脱逃而未成功,过了惧闭的滋味和痛苦,猴子开始希求美好的、具有魅力的事物,所以它首先幻想的是天道,因为天道里充满了美好的事物。猴子梦想走出它的牢房,在草木茂盛的田野漫步,吃成熟的水果,在树上闲坐摇荡,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接着,它又开始幻想阿修罗道。做过天道之梦后,猴子想要防卫和保持它在梦中所享的大福和极乐。它有偏执狂,担心会有掠夺者来抢它最珍爱的东西,所以它开始有了嫉妒感。它很自傲,它享受过自己所创造的天道,但它也因此而进入痴妒的阿修罗道。
  
后来,它又看出这些经验的世俗性。它不再仅是在嫉妒与傲慢之间打转,同时也开始有了舒适感,觉得在“人间”或“尘世”很舒服。尘世是个以世俗方式过规律生活、做平凡事务的地方——是为人道。
  
但它随后又感到有些无聊和不顺。这是因为在它从天道经阿修罗道至人道的过程当中,它的幻想越来越牢固,以致整个发展也开始笨重起来。此即它在畜生道出生的时刻。它宁愿爬行或作牛鸣犬吠,也不愿享骄傲或嫉妒之乐——是为愚痴的畜生道。
  
然后,发展的过程加剧,猴子开始有了饿得要命的感受,因为它实在不想再往下降了。它想返回天道的乐园,所以开始有了饥渴之感,那是因想起过去的享受而油然生起的怀旧之情——是为饿鬼道。
  
接下来,猴子突然失去了信心,开始怀疑自己和自身的处境,开始做出激烈的反应。这一切完全是一场可怕的恶梦,它醒悟这种恶梦不可能是真的,因而开始怨恨自己造成这种恐怖——是为梦幻的地狱道,轮回六道的最后一道。
  
在六道发展的全部过程当中,猴子经历了散念、观念、幻想及所有思想模式。直到第五蕴的阶段,它的心理演进过程始终是很有规律和可预测的。从第一蕴起,每一相续的发展都有条有理,像屋顶上依次重叠的瓦片。但如今猴子的心情变得乱七八糟,原因是那幅完整的心理拼图突然爆裂,使得它的思想模式不再有规律、不再可预测,以致它的心情也转为扭曲不安——这似乎就是我们前来学法修禅时的心境。我们必需以此处为我们修行的起点。
  
我想,在谈解脱自在之前,有必要先讨论那为修道之基的“我”,也就是我们之惑。假如我只讲解脱的经验,那是很危险的。此即为何我们首先要看“我”的发展。这可说是一幅描绘我们心理状态的画像。我恐怕这次演讲不太好听,但我们不能不面对事实,修道的过程似乎就是如此。
  
问:可否请您多谈一点您所说的“暂时昏迷(blackout)”是什么意思?
答:这没什么特别深奥之处。这只是说在第一蕴的阶段,我们力求凝固空间;我们用力太过、速度太快,以致智能突然崩溃。这可说是一种与觉悟相反的经验,或无明的感受。你因过劳而突然进入昏迷状态。空间的凝固,是你实际的“成就”,是你的杰作。完成凝固之后,你被它压垮了。这也是一种禅定,一种与三昧相反的禅定。
  
问:您看人是不是先要知死,才能真活?
答:我不认为你须特别注意死,或去分析它,但你必须看清自己的真相。我们常常喜欢看良好的一面,看道心的美妙,而不如实去看自己。这是最大的危险。如果我们从事自我分析,我们的修道便是想要找到终极的分析,或终极的自欺。“我”极有才智,“我”能扭曲一切。你若执着修道、自我分析或超越自我等观念,“我”就立刻抓住这些观念,将它们转为自欺。
  
问:猴子开始幻想时,所幻想的是它早就知道的吗?幻想从何而来?
答:幻想是一种本能,第二本能,也就是我们都有的猴子本能。如果你有痛苦,你会幻想快乐与之对比。我们有防卫自己或建立自己地盘的冲动。
  
问:在只具有目前这种意识的情况下,我们若无能力回到您所描述的空间,岂不就非得作无望的奋斗不可吗?
答:我们当然将会一直奋斗,没有终结。要是谈我们将会经历的持续奋斗,那就没完没了。除了像你所说那样找回原始空间,别无他途;否则,我们即是陷在那为障的“彼”“此”相对的心态。我们老是在跟对手作战,没有一刻放松。问题是二元对立,是我与我的对手之战。
禅修则反其道而行。你必须改变你整个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也可以说,你必须改变你所有的策略。这会很痛苦。你会突然想到:“如果我不作战,怎么对付敌人?我不作战,的确很好,但是我的敌人呢?他们仍旧在那儿。”这是有趣的一点。
  
问:看到墙壁就承认自己被囚在那儿,而不再走了,这似乎是很危险的处境。
答:妙就妙在这儿。那并不危险;在知道墙壁坚固和自己被囚时,你可能觉得痛苦,但这也是有趣之处。
  
问:您刚才不是说,想要回到另一境界——敞开的空间——乃是本能吗?
答:当然是本能,但这只猴子不肯再让自己只是存在而已。它继续奋斗,不然就是沉入幻想。它从不停下来,从不让自己好好地实际去体验什么,这就是问题所在。这就是为什么禅修的第一步只是停下来,有个间断。
  
问:比如说,你有个障碍,而你也很注意它,这个障碍会因你注意它就没了吗?
答:问题全在我们必须努力弄清楚我们要如何脱离困境,但目前我们必须想一想这些封闭得可怕的房间,亦即我们所在之处——这是学道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切实认清自己,如实体验自己,这将提供我们灵感,让我们能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目前还是不谈解脱为妙。
  
问:您的意思是说这些封闭得可怕的房间是智力捏造出来的吗?
答:根本智之强烈,随时都能引起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不该把猴子的这一切活动视为应逃避的对象,而该把它们看作根本智的产品。我们越努力奋斗,就越会发现墙壁的确坚固。我们在奋斗上用了多少精力,我们就是把墙壁加强了多少,因为墙壁需要我们的注意才能凝固。每当我们对墙壁更加注意时,我们便会生起逃脱无望之感。
  
问:猴子从囚房的五个窗户望出去时,看到了什么?
答:它看到了东、西、南、北。
  
问:在猴子眼中,东、西、南、北是何模样?
答:一个四方世界。
  
问:屋外怎样?
答:一个四方世界,因为它是从窗户往外看。
  
问:它没看到远处有什么吗?
答:它可能看到,但所见也是四四方方的一幅画,因为对它来说,那就像是在墙上挂了一幅画,不是吗?
  
问:此猴若是吃点迷幻药或麻药,它会怎样?


普賢行願品的秘密

法王如意宝他老人家在1997年写了《从四乘发挥的教言》。在这篇教言当中,法王开示了为四众弟子传法的殊胜密义,其中以“清净一切善业力”为主,针对居士林的居士讲解了取舍善恶因果的《百业经》;以“摧灭一切烦恼力”针对莲华部藏族尼众讲了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入菩萨行论》;以“降服一切诸魔力”的内容,针对金刚降魔洲汉族弟子讲了《大幻化网》;以“圆满普贤诸行力”的内容,针对藏族喇嘛讲了以《上师心滴》为主的无上大圆满法要。所以这间接告诉我们,这一偈颂的内涵拓展开来,就是浩瀚如海的显密佛法。按照这四句偈颂发愿的话,实际上就等于发愿获得八万四千法门的精要,得到佛法圆满的成就。所以这一偈颂非常非常重要!

益西彭措堪布开示: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法王如意宝教诲说:在我们朝礼神山、圣地、寺庙、佛塔、佛像,或者拜见高僧大德的时候,能念《普贤行愿品》是最好的。如果时间有限,应该念这一颂发愿,至关重要,金刚句也这样做了殊胜的教诫。
  
清净一切善业力
怎样才能让业清净呢?这需要由逐层的净治把杂染业力从相续中除遣出去,也就是,从粗至细,依次净除不善业的业力、有漏善业的业力和有漏不动业的业力。 

  
1.净除不善业力:决定感果的不善业的力就是能引生三恶趣的力。如何净除它呢?需要由反面的能清净、能遣除、能破除等的力量来净除。有哪些能净除不善业的力呢?有四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依止力。

  
经上说:“造了很多罪业,对自己作呵斥,罪业会变得轻微。如法地发露忏悔,未来再不犯,具有这样的恢复力,罪业就能清净。”这是说,以破恶力和恢复力能令不善业的力量变小甚至消尽。

  
四力都是指心上的力量。物理上,以一种力能抵消或破坏另一种力。心也如此,心虽然不像色法有形有色,但缘起上确实有正反两种力量,以一者能破坏另一者。我们首先要发愿具足这四力,然后通过修持来真正获得这些力。我们求证菩提,有很具体的逐步修证的过程,修证的前提就是真诚发愿。“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发愿不真,修行就不真,所以每一步都不能虚假。我们也许从没发愿要修得破恶力等,更没有以愿力推动主动闻思、修习业果。所以,这些经文的内容还没有成为自己修行中的主题,表面上叫做修行人,实际心并没有融入菩提行。我们不能进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真正的行愿,没有拿出真心来改变自己。

  
第三、由对治力也能清净。比如,匝哦之女用脚踢母亲的头部,母亲是恩德田,伤害母亲即生就会成熟恶果。但他后来只稍微受了一点果报,原因是他发起了自他相换的善心,有力净除了罪业。他是怎样发心的呢?当他堕地狱时,见空中飞来一个热铁轮在一个地狱众生的头上飞旋。这时候他想到还有千千万万的人都造了同样的恶业,都要感受“铁轮顶上旋”的果报,他就发愿这一切苦都由我来代受。以这个善心的力量净除了业力。

  
第四,以依止力也能清净罪业。比如佛世时有个三十三天的天人,即将以业力投入猪胎。这时他至诚皈依三宝,情况马上逆转,他不但没堕落,还上升到更高层的兜率天。他是在定业快成熟时以至诚皈依三宝而净除业力的。可见皈依三宝能净治罪业。 

  
在诸多对治力中,能从根灭除业种子的方法,就是证悟法无我。《业障清净经》中讲了一位比丘造了不净行和杀母两种重罪。后来他特别后悔、难受,像疯了似的,从一所经堂跑到另一所经堂,从一座城市走到另一座城市。他在众人面前说:“我毁灭了!我毁灭了!”一再哀泣:“唉!唉!我错了!我错了!”他由诚心悔过的力量让罪业得到减轻。正当他深自悔责时,有个具他心通的菩萨为他开示了殊胜妙法,他因此证悟了法无我,一切罪业都得以摧坏,证得无生法忍。这个例子表明,证悟法无我能从根摧毁罪业种子。
另一个要点是:对于殊胜的法生起信解,能遣除一切堕罪和后悔,能净除一切业障。我们对这一点应当深信不疑。《金刚经》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依靠受持读诵《金刚经》,以正念真如修习殊胜之因,能灭除应堕恶道的罪业。《宝性论》说:“若由数近恶人故,具有恶心出佛血,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最胜和合僧,若能思维修法性,此人速疾从此脱。”也讲到了由思维修持法性能解脱五无间罪。
  
又,如果发起了无伪菩提心,也能极大程度地净除过患之因的不善业。《入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这是说,当自相续中现前菩提心时,能如劫末火那样一刹那就烧毁诸多重罪。
  
有人怀疑:修习对治法能净除轻微和中等罪业,还可以理解。但要从根净除五无间罪等的重业,恐怕很困难吧!

  
答:像未生怨王造了杀父重罪,本来要在地狱中安住一劫,但他依靠四力净治罪业,最后堕地狱时像皮球刚落地就弹起一样,地狱的异熟果几乎消减殆尽了。所以罪业不论轻微、中等、严重,只要具足破除罪业的四力,就能无余清净。
  
又有人怀疑: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明明说了经百千劫也不空耗,怎么能让重业化为乌有呢?
  
答:经文的密意是:如果没有生起罪业的对治,业不会无因无缘就减轻或消尽。但具有对治力如法地忏悔,因缘也随着转变,按对治力的大小而相应地净除罪业。经论上说,愚人造了小罪也变成堕落地狱感受极重苦果之因,智者造了重罪也能不受果报。
  
总之,应当发愿在自己的相续中具足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和对治力。这是祈愿“清净一切善业力”的具体内涵。发愿具体化很要紧,要发起修出四力的决心来。真正下了决心,才谈得上有愿力。愿力真实了,修持就会真实。
  
2.净除有漏善业力
有漏善业指杂有烦恼的善的造作,有力引生三有诸果。这种业力不净除,就会引发三有的种种果报,不能解脱生死。如何净除它的势力呢?需要依靠愿力回向,也就是内心放弃三有的一切异熟果后,一心唯求无上菩提,这样以愿力回向就能净除。 
  
3.净除不动业力
不动业指色界、无色界行持的不动业和以四禅、四无色定所引起的业。如何净除它的势力呢?心中完全舍弃上界的果报后,能自在地把握自己的业(自在地把持身口意的造作),让心随自己的意愿唯一为利有情而精进,这样内心脱离了不动业的运作轨道,就能净除它。 
  
摧灭一切烦恼力
贪欲等逼恼身心的缘故,叫做烦恼。或者说,一个法在刚刚生起时就使内心不寂静,这样的法就是烦恼。 
  
烦恼力有何表现呢?以烦恼的作用,无量众生对理与非理、利与害、重与轻等等不觉知,在心态和行为上颠倒趣入。
  
有很多方法都能摧伏烦恼,比如修不净观或者以世间道压伏等等。总之,这里是发愿能自在地利用烦恼,由此能修习菩提分的种种法。

4.降伏一切诸魔力
“魔”,指天魔等的四魔。他们有干扰的力量,能对修菩提行等作障碍。能令魔无法施展力量,或者能以神通力灭除魔力,叫做“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力”指违品不能为害,能任运地趣入。“诸”是一切的意思。“圆满”是指上面速疾周遍等的十力和三种对治全部都具足。普贤诸行,每一种都到达违品无法障碍的地步,叫做“圆满普贤诸行力”。 
 
总之,念这一颂时应当发愿:愿我具有净除有漏诸业的力量,从根伏断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的力量,降伏一切诸魔的力量,由修习对治违品的殊胜力而具有圆满普贤诸行的力量。

以《普贤行愿品》中的精华八句作回向,非常殊胜

注:时间充足,最好念《普贤行愿品》颂词全文作回向。
《普贤行愿品》中的精华八句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有关回向的比喻,是一个人舍不得将食物独自享用,而将它与众人分享。那么,在回向之后,自己的善业是否也随之而减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圆钱来用于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圆钱一样。但是,善根却不是这样的,越是回向给众生,善根就越增长;越是舍不得回向,善根就有可能越减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点,是与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回向。
  
很多经书上说过,这虽然不是真实的无毒回向,却可以代替无毒回向。例如,在放生过程中所造的善业,该如何回向呢?我们应一心一意地想: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如何回向他们的善业,我也如此回向我的善业,这就是无毒的回向。当然,我们也可以念诵《普贤行愿品》,因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胜的回向。如果不会念或没有时间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诵从“文殊师利勇猛智”至“为得普贤殊胜行”的八句两个偈颂。龙树菩萨说过:这八句两偈是整个《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以,仅念这八句就等于念颂了全部的《普贤行愿品》。这种回向不但简单易行,同时又是相似的、清净的无毒回向。


片皮式割早期癌瘤 免切腸胃


,091

8

飲食習慣與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上消化道癌症關係密切,專家指,常吃熱食、熱飲如功夫茶等可增加食道癌風險,嗜吃高鹽及醃製食物則易患胃癌,傳統治療要切除部份甚至整個器官保命。中文大學引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帶刀的內窺鏡進入器官,以「片皮」方式除去早期腫瘤,毋須切除患者的器官,治療效果理想。

本港的上消化道癌症以胃癌為主,中大外科學系教授趙偉仁表示,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於2004年由日本引入香港,醫管局其後成立工作組將手術擴展至威爾斯親王醫院以外,現時全港有10間公立醫院的醫生可掌握此技術。趙指,手術適合早期癌症患者,方法是將內視鏡連同手術刀經口部插入胃、腸等,再將生長在黏膜層的癌細胞切除,毋須切除器官,能保留器官原有功能,對病人生活影響減低;若腫瘤細於2厘米,則可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處理。 

78%能根治

工作組分析2010至2013年間,各醫院進行了153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及34宗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個案,涉及168名患者,病人平均年齡61.9歲,病灶(器官受致病因子作用而引起病變的部位)平均大小為2.6厘米,78%能達至根治性切除,9%有局部復發,15%因殘留癌細胞而復發。趙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主要在胃部進行,其餘包括食道及十二指腸,4.3%病人手術中有穿孔,3.2%人有出血,大部份能即時處理,但有一個案因流血不止要轉做開腹手術。
趙指,與其他國家比較,本港病人術後狀況理想,兩年存活期達90.6%,無病人因為本身的癌症死亡。不過,手術只適用於早期癌症患者,即腫瘤長於黏膜層,因為黏膜下層腫瘤有15%機率轉移淋巴腺,即術後化驗發現已擴散,病人要再接受傳統開腹手術將器官切除。
本港近年引入窄頻內視胃鏡,配合放大內視鏡的使用,能更準確發現早期病變患者。但趙提醒,上消化道癌症早期病徵不明顯,不少人發現時已屆晚期,建議高危人士如有家族史要特別留意,40歲以上人士應進行胃鏡檢查。另經常飲滾燙功夫茶、又煙又酒人士均為食道癌高危因素,長期進食高鹽、醃製食物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高危因素,市民要留意。  

請假陪女兒溫書被拒 港媽想辭職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學童要面對考試壓力,不少家長也一同備戰!有網民引述港媽朋友指,打算請假陪讀小三的女兒溫書,準備考試,但被老闆拒絕,港媽因此考慮辭職。社工建議,家長可在重要考試前才請假陪讀,若慣性陪讀,或影響孩子獨立。
早前有網民指,朋友的女兒讀小三,因考試在即,朋友想請假五天陪孩子溫書,但遭僱主拒絕,該港媽因此考慮「劈炮」。有網民稱,「而家個個家長都幫手溫書,如果冇,成績一定比下去」;亦有人鼓勵該港媽若無經濟壓力,不妨轉做全職媽媽。但亦有人表示不解,認為溫書是子女的責任,若要父母請假陪讀,孩子的自學能力會減低。
母親:家人督促有成效
任職公關的王太指,女兒讀小學時每次英文考試前,她都會請假一天陪女兒溫習,其他科目則由外婆幫忙陪伴溫習;若公事太忙,則由丈夫請假陪讀。她認為家人的督促也有成效,女兒在小學階段,成績一直在全級名列前茅:「我請假陪她溫書能培養到女兒溫書方法及習慣,自她升上中學,已學會自己溫習。」
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陳鳳雯指,家長請假陪子女溫習,亦能給予精神鼓勵,及方便照顧他們在考試期間的起居飲食。但她坦言,這樣或會變成「一人考試、全家考試」,或令小朋友難學會獨立,若家長因此辭職或被辭退,更可能帶來經濟問題。
社工:慣性陪讀非好事
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社工梁翠雲認為,在呈分試等較重要的考試前,或子女低年班時請假陪讀可理解,但每次都陪讀就不理想,「這樣很難培養子女的自學能力,亦可能令他們覺得溫習是媽媽的責任,考得不好亦會歸咎媽媽溫得不好;若家長太緊張,壓力也會轉移到子女身上。」
她建議,家長應預早為子女制定溫習時間表,不要在考試前才衝刺,亦可讓子女嘗試自己制定溫習計劃。在職爸媽可將子女平時經常做錯的題目收錄成工作紙,讓他們在家重做。若擔心父母不在家子女便不溫書,甚至打機,可在電腦設密碼,與子女協定使用電腦的時間。
人力資源:僱主應考慮家庭友善
ExcelNet卓越人力資源管理顧問行政總裁梁美儀指,現時競爭大,難免出現在職家長請假陪讀的情況。「辦公室工作彈性大,較易安排人手,但零售等前綫工作則難請假。員工應體諒公司需要一定人手維持運作;僱主亦應盡可能作出家庭友善措施。」
她建議,僱主應有預見能力,及早與員工協調放假安排,若公司有多個在職家長需在子女考試期間請假,僱主可以先到先得形式安排,或讓同事互相協調,例如輪流放一兩日假。她又提醒,在職媽媽要處理好辦公室政治,例如若平日常遲到早退,請假時可能會有閒言,另外,應及早與同事溝通好請假期間的工作安排。

2015年6月13日 星期六

無千三萬,退唔到休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這是一個很典型眾生凡夫對生命「恐懼」一種伸延!我們下個小時會不會仍有呼吸也不知,這叫做「無常」,「無常當然是苦」,伸延恐懼更是無限苦,即自困在地獄之中!放下恐𢣷,尋找「佛法」,認識「佛法」才是解脫之道,而不是併命買「退休保險」!

百物騰貴,需周詳計劃才可安享晚年。調查發現,本港中產認為需逾1,300萬元才能安享退休生活,較兩年前高21%;48%指醫療開支為最大憂慮。有學者估計,退休應預留最少500萬元資產,並應及早購買醫保,減少日後開支。
今年50歲的Amy,育有16歲和20歲兒子,現時無物業,估計需一間樓房加1,000萬元資金才足夠退休;又指醫療開支是她最大憂慮,因擔心開支日增,更需負擔父母醫療費。
Amy指原打算55歲時退休,但憂慮通脹等因素,或要延遲。
港中產人士 月均只儲九千五
友邦保險今年二至三月,調查2,500名內地、本港、南韓和台灣中產人士。港人佔500人,年齡25至50歲或以上,當中165人是25至34歲。調查發現,港人認為需172萬美元(約1,333萬港元)才可安享退休生活,較兩年前調查約1,100萬港元高21%。但他們表示,每月平均只儲蓄9,553港元。
中產最憂慮的生活成本為醫療開支,佔48%,其次為房屋及退休儲蓄,分別佔41%和37%。
供養父母子女開支 多過中台韓
本港中產開支多,供養父母或配偶父母,每月平均6,119元,高於區內平均463美元(約3,590港元);而子女教育平均花費4,173港元,亦高於區內平均451美元(約3,496港元),兩項開支均為四地之冠,更有55%家長,早於子女一歲前便儲蓄教育開支。
此外,52%中產無退休計劃,49%憂慮儲蓄不足支持退休生活;而八、九十後中產之中,更有62%憂慮儲蓄難以支持退休。
中文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認為,倘1,000萬元資產,以投資回報5%計算,每年逾50萬回報,應足以安享退休生活;倘資金不足,可用安老按揭或二按,再利用資金投資;若沒有物業,應難達1,000萬目標。他估計最少應預留500萬資產作退休金,並趁年輕購醫療保險,以應付因人口老化而遞增的醫療開支。

年年做天灸日日身體健

天氣越來越熱,好快就到「夏至」,夏天的真正來臨意味著我們要忍受高溫酷熱的煎熬,但同時,大自然亦給了我們一個絕好的機會來做身體保健,那就是:天灸。
天灸是天灸療法的簡稱,它是一種傳統中醫外治療法,該療法通過精選對皮膚有較強刺激作用的中藥打粉調膏,敷貼於穴位或患處,使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藉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以達到激發經絡、調整氣血的作用,既可以醫病,更可以通過溫補陽氣來強身健體。天灸療法常用的藥物包括白芥子、細辛、延胡、生薑等,而天灸根據治療時間又可分為夏天最熱時節做的三伏天灸和冬天最冷時節做的三九天灸。
鼻敏感,即過敏性鼻炎,以及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頸肩腰腿等關節疼痛、胃腸不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等都是常見病,寒邪,往往就是導致這些疾病的重要病因。所謂「寒者熱之」,對付這些寒邪就要用到辛溫的方法來驅散寒邪,天灸採用辛、溫、熱性的中藥粉末調膏,敷貼於穴位或患處,藉助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作用,利用皮膚對於中藥成分的滲透吸收,達到益肺、健脾、補腎,驅散寒邪、養生健體的作用。
除了治療作用,天灸療法還具有保健作用。生活在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市有時好無奈,節奏快、壓力大、凍飲多、運動少、夜晚不能早睡》朝早不願早起、屋外時時汗流浹背、室內處處冷氣逼人,所有這些極易損傷身體內非常寶貴的陽氣,令到我們經常處於無精打采、疲倦無力、茶飯不香、手腳冰涼、情緒低落、夜不能寐等亞健康狀態,天灸可以藉助中藥的溫熱作用,調補陽氣,益肺補腎,重新振奮體內陽氣,達至健康狀態。
天灸療法的起效速度因人而異,部分人敷貼後很快就有效果,有些人卻要天灸一兩年後才開始慢慢見到成效,多數研究結果顯示,以三年為一療程進行天灸治療效果會比較理想。天灸療法雖好,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發燒患者、孕婦、惡性腫瘤患者、肺結核活動期患者、肝、腎及造血系統等疾病患者、皮膚對藥物或膠布特別敏感者,天灸療法並不適宜。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講師楊君軍博士

人物 — 鄧景輝X鄭敬基X曾航生X鄭啟泰 四個港佬「齋嗡」那些年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四位香港土生土長的60後包括鄭敬基、曾航生、鄧景輝及鄭啟泰聚首一堂,合演舞台劇《齋嗡冇秘笈‧我們的集體回憶‧香港組曲2015》。男人幫不談風花雪月,卻齋嗡那些年集體回憶,從母親的豉油雞到夜總會的所見所聞,將成長故事透過舞台詮釋,寄語年輕人要肯搏肯捱,延續香港人的大時代!
輝:鄧景輝 生:曾航生 基:鄭敬基 泰:鄭啟泰
你們覺得甚麼是集體回憶?
輝:我成長的年代,所有父母為了養大小朋友都要打幾份工,這就是香港人的拼搏精神。自己最懷念是以前回家吃飯母親煮的豉油雞,滿滿溫情的味道。雖然現今的小朋友倚賴外傭,待他們長大後,一手湊大自己的外傭也是珍貴的回憶片段,但,其實,每個人也有自己心目中的豉油雞。
基:我的回憶就是七、八十年代,當年會用錄音帶錄製電台播出的新歌,之後拿回學校賣給同學幫補使費,歌曲的組合更是獨一無二,如果買家是老友就會用貴價錄音帶,由十元到數十元不等。當時錄歌會計盡錄音帶全長是60分鐘還是90分鐘,現在回想都幾有趣,亦影響我之後任職唱片騎師,計算時間好精準。
舊思維非老套
近年不少年輕人被嘲是少爺兵,可有秘笈令他們改變心態?
生:我們那一代的年輕人甚麼都要靠自己,雖然貧乏但過得開心,聽聽收音機、睇卡通或玩公仔紙已經好滿足。現在年輕人物質太豐富,人心疏離,身邊有富裕朋友與兒子平日多以短訊聯繫,小朋友欠缺溝通有少少自閉,我希望今次用音樂令下一代明白舊有思維也非老套,有一幕和鄭敬基就是用歌曲帶出現今年輕人的問題,從舊式電話到今日的智能手機,讓觀眾反思社會進步是好是壞?
基:我會唱貓王、溫拿、太極等歌手及組合的歌曲,負責串連整個音樂劇,曾航生就唱羅文、伍衛國等人經典劇集主題曲,我們除了唱歌,也會跳舞,讓觀眾懷緬過去及重拾回憶,亦希望年輕人有自己的思維,每場有500位觀眾,今次演六場就影響到3,000人。
夜總會當年情
你們做過甚麼職業最過癮、最有香港情懷?
泰:劇中有一Part我扮演夜總會客人,其實我在80年代中在中國城、新杜老誌等夜總會任職兩年燈光控制員,每月有$2,000收入,當時已算好好。第一日就見到徐小鳳登台,亦見過不少達官貴人。之後夜總會流行KTV,公司安排我負責收票揀碟播歌,除了睇到時代的轉變,亦認識不少夾Band的年輕人,助我日後參加歌唱比賽。
撰文:Steven 
攝影:梁細權 
編輯:黃寶恩 
設計:Alex
場地:六國酒店

如果懷疑親友患上精神病,但他拒絕睇醫生,怎麼辦?

1. 如果懷疑親友患上精神病,但他拒絕睇醫生,怎麼辦?
家人可先接觸區內的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由他們通過社區協助計劃,直接聯絡精神科醫生或精神科外展隊伍,登門造訪作出評估,有需要時,可將患者送院治理。如果這位懷疑有精神問題人士,本身有自殺或暴力傾向,家人應立即報警,直接送入急症室,由醫生診斷,必要時,轉介到精神病院。
如果患者情況好轉,或已有病悉感,就可接受社區治療,定期回到所屬的醫院或診所覆診。家人亦可向熟悉的家庭醫生求助。現時,不少社區內的家庭醫生,都曾接受過相關的訓練。家人應保持冷靜,也不必與患者有正面衝突,以免刺激其病情。
2. 如果親友患有精神病,但拒絕覆診,怎麼辦?
家人可直接致電主診醫生商討,必要時,主診醫生可要求精神科社康護士,或精神科外展隊伍,直接接觸患者,登門造訪,作出評估。
3. 甚麼情況下,精神病人才需要入院?
一般而言,如果患者出現嚴重徵狀,例如自殺傾向、暴力傾向、病情嚴重得家人不能照顧患者、又或病人拒絕進食或飲水,有機會危及性命,患者必須入院進行治療。
精神科醫生盡量希望病人在社區內接受治療,改善病情,令患者康復後,較容易融入社會。
4. 精神病人的平均壽命,跟普通人一樣嗎?
有研究顯示,精神病人的平均壽命比普通人短1025年,致死原因主要是自殺、冠心病、代謝綜合症、或糖尿病。許多患者因缺乏自我照顧的能力,進食肥膩食物,缺少運動,縮短壽命。另外,亦有研究顯示,定時食藥的精神病患者,比沒有食藥的壽命較長。

上述資料只作參考之用,一切均以醫生臨床診斷為準。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drwklee2@gmail.com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慢性病管理大作戰:愛吃的背後



不少人花一生的精力在減肥上,像是一個沒完沒了的玩兒,有的是為健康,有的是為身形,但有時候是為了填補背後的缺失。記得兩年前,一位想減肥的人士希望透過催眠治療幫助減磅,他曾成功過減去30磅,但最終又回復磅數。
與他傾談有關飲食的習慣,於認知層面上,他確實知道甚麼該吃,甚麼不該吃,應做多少運動。食多少,做多少,他能心算出來。但問題在於當第一次忍不住口及忍不住手,食多了或懶惰了,他便會放棄,同時會加倍地食及不去運動。
他用追着吃去形容自己,吃東西的時候,好像充塞了心上,但當塞滿了,心內又另一份強烈的內疚感覺出現。於是在他多次的減肥過程中,這些感受不斷地出現。在輔導環節中,與他傾談這份感覺,他發現「翳住」的感受以往已出現,特別是當他失意、不快樂、空虛、失望時,這份感受就不期然走出來,他就會不斷食,為的是充塞這份感受,可惜塞滿後,又內疚自己吃得太多。
過程中,發現過份的感覺與他的經歷有關,他從小就胖,從其他人口中只有批評他外形的說話,更沒有人願與他作伴,加上母親於中學時因病離世,這個孤單的心一直需要填補,而食就好像是一種填補方法,使他有一刻的滿足。過程中,透過催眠讓他明白心中真正的需要,並將以往經歷裏埋藏的失望放走,他感受到「翳住」的感覺輕了,終可以控制一包薯片分幾次食。
隔周三刊出
撰文:香港復康會適健中心社工暨催眠治療師黎詠雅
網頁:http://www.hkwellness.org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經濟差失自信 日「處男學校」興起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日本愈來愈多中年男子保持處男之身,甚至有人到了四十多歲仍未有性經驗。有鑑於這個社會趨勢,非牟利組織竟然開設「處男學校」,以裸女寫生等課程協助學員了解女人。
  四十一歲的酒井隆擁有一份好工作和迷人微笑,同時也是一名健康的異性戀者,但他從未有過性經驗。他甚至從未與任何女性發展過感情關係,透露自己對於交女朋友毫無頭緒。他說:「我從沒交過女朋友。從來沒有過。我並非對此不感興趣,我喜愛女性,但我始終找不到正確方向。」
  這或許聽起來像是荷里活喜劇題材,但完全不同於男星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二○○五年主演的電影《男人四十戇居居》(The 40-Year-Old Virgin)當中描繪的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主角。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二○一○年的調查發現,日本約四分之一未婚男子到了三十多歲仍是處男。這跟日本經濟持續低迷脗合,一名婚介專家指出,經濟不振對日本男子的打擊很大,令更多男子致力找一份安穩的全職工作。她說:「許多男子似乎在失去經濟能力後失去信心。」調查顯示十八至十九歲的日本人當中,有六成八說自己無性經驗。
  成立非牟利組織「White Hands」協助嚴重殘障人士解決性需要問題的坂爪真吾表示,日本到處都可見到性感宣傳品,包括電視、漫畫及街頭,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卻絕少認真談論性問題,而且無處可學習性知識及如何與異性建立浪漫關係。他成立了「處男學校」,輔導正常男子如何找尋伴侶及如何建立關係。
  酒井隆參加了「處男學校」,課程包括在裸女寫生班描繪裸女,協助學員了解女人的身體結構。他說:「我去年秋季首次描繪裸女,驚為天人,我認識到女人有不同的乳房和陰部外形。」
  酒井隆表示他在「處男學校」學到的東西有用,但不知可否脫離王老五行列找到另一半。不過,他認為毋須悲觀,畢竟繼續做處男亦無傷.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爭拗供樓開支 未來姑嫂心不和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一個安樂窩可令人歡喜亦可令人愁,有網民訴說因供樓引發家庭爭拗。事主指兄長一向負責供樓,估計父母日後會將物業歸兄長,她作為妹妹則負責畀家用,但準大嫂卻要求她攤分供樓開支,令她不滿。社工指家庭開支難勻分,家人應互讓互諒。
有網民指,父親生前留下一間未供完的物業,其父過身後一直由哥哥供樓,她給母親家用的金額,約為哥哥供樓的四分一。但近日哥哥女友提出,二人需儲錢結婚及另外置業,要求她承擔一半供樓責任。事主直言因此「唔鐘鍾意未來阿嫂」。她認為母親為人傳統,物業應會留給哥哥,若要她出一半錢供樓,應在物業加名,哥哥也要分擔一半家用。
家庭新成員加入 易生爭拗
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社工黃超文表示,當兄弟姊妹談婚論嫁、有新家庭成員參與原生家庭事務時,就有機會引發類似爭拗。
他認為,妹妹應考慮支付的家用,是否足夠其生活開支及供養母親的責任,哥哥亦應考慮妹妹的收入能否承擔一半供樓開支。「家人之間很難用純經濟角度分配家庭開支,否則可能會引發沒完沒了的爭拗,建議要多站在對方立場思考。」
家人生糾紛 或源於關係欠佳
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岑綺晴說,兄弟姊妹間出現錢銀糾紛,很可能源於他們的關係不佳,「除了供樓,父母退休後由誰照顧、免稅額如何分配等,都可能引發糾紛。」
岑指,一家人間在家庭開支上應坦白:「例如若哥哥剛剛生小朋友,父母讓他交少點家用,但卻故意對妹妹隱瞞;若妹妹發現,更會覺得父母偏心。」
她建議,一家人可開家庭會議商討如何分配開支,尤其是在家庭成員經歷較大的人生轉變時,例如結婚生子、父母退休、家人患病等,可將各自的困難、能力及對其他家庭成員的期望,坦白說出來,有助協調家庭開支分配,亦能令家人間更了解及肯定對方的角色。
社工:勿讓問題持續發酵
不少人仍有「家醜不外傳」的傳統思想,黃超文指,隨着兄弟姊妹各自成家,家人之間或各有各的生活,即使出現爭拗,亦未必會積極解決,最終可能會影響關係,造成遺憾。
岑綺晴指,不應因為覺得爭拗是小事便忽略,「例如有些家庭因母親節聚餐如何夾錢而起爭拗,他們可能覺得『忍得就忍』,但母親節年年都有,若任由這種情況持續發酵,可能遇到較大金額的問題時爆發,令家庭關係惡化。」她建議,如爭拗持續、令彼此覺得不開心,甚至出現暴力情況,應及早尋求家事調解,或向社工求助。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提防「四十肘」

    四十歲左右,是風華正茂的年齡,也是人們為家庭事業奔波的大好年齡,但如果不注意勞逸結合,或者運動不合理,會損傷或過度透支自己的身體,往往會出現一些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疾病。「四十肘」就是其中之一。
    「四十肘」是通常所說的網球肘,中醫稱之為「肘勞」。好發於30歲到50歲這個年齡段,多見於從事旋轉前臂、屈伸肘關節和肘部長期受震盪的人員,如網球運動員、打字員、木工、鉗工等,長期織毛衣、切菜、抱小孩、搓麻將、用肘關節長時間挎袋行走,或者肘關節受風寒潮濕侵襲等均可引起。中醫認為勞損傷及筋脈,致瘀血內停,或者勞累汗出、營衛不固、寒濕侵襲肘部經絡,氣血阻滯不暢均可引起網球肘。
    網球肘臨床表現為肘關節外側疼痛,用力握拳及做前臂旋轉動作時疼痛加劇,嚴重時疼痛可向肩部或前臂、手腕放射,握物無力,甚則不能提物、寫字。肘關節局部紅腫不明顯,雖疼痛但能正常活動,肘關節外側壓痛,在腕關節背伸時用手背加壓可引起疼痛加重。
    網球肘為常見病,治療方法很多。臨床上,常用針刺運動療法治療本病,具體做法就是先根據患者的情況採用病因辨證和經絡辨證相結合進行取穴,常用陽明經為主,具體穴位為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三間、中渚、後溪、阿是穴等,在針刺的同時或之後在病人的上肢甚至肩胛部,採用揉法、滾法等手法進一步疏通經絡,並囑病人自行做肘部適當運動相配合。也可以用中藥內服或外敷進行治療,外敷藥物多選用羌活、獨活、透骨草、威靈仙、伸筋草、路路通、桃仁、紅花、當歸等,用水浸泡後再用微波爐加熱,在溫熱狀態下敷在肘部,溫度降低後可以用微波爐反覆加熱使用,每天兩次,每次20分鐘,期間要注意溫度,避免燙傷,如果皮膚出現紅腫奇癢等立即停用。
    引起網球肘的原因很多,根據具體的原因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對網球肘的治療和避免復發也很重要,並且針對患者其它疾病也要同時治療,如頸椎病、肩周的疾病對網球肘也有很大的影響。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