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呂方 藏在心底的說話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出道32年,53歲的呂方九月即將在紅館開騷。江湖傳聞,80年代,他曾紅過張學友。「沒有,沒有,那是騙你的,我比他早一年出道,86年一起開過演唱會,我一向覺得他比較受歡迎,真的。」他一臉誠懇。
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呂方真的紅過。1983年憑《我是中國人》奪得第二屆新秀歌唱大賽冠軍而入行,之後唱過無數金曲,如《聽不到的說話》、《你令我快樂過》、《彎彎的月亮》、《流浪花》等;也主演過經典劇集,如《新紮師兄》飾「高佬泉」,與梁朝偉、劉嘉玲演對手戲。
不跟別人比較
但現在,張學友、梁朝偉、劉嘉玲全部上了神台,唯獨他,近20年來都半紅不黑。「這是我的際遇、我的生活,沒甚麼好比較,我也不會去跟別人比。甚麼叫上神台?唱片大賣?我也大賣過啊。電視、電影,我也拍過,也很受歡迎,你還想我怎麼樣?如果你總是跟別人比較,做人一定很失敗,不止失敗,還很痛苦,為何不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走自己想走的路?我喜歡過平淡的生活,現在的一切都是自己選擇的,喜歡唱歌就唱歌,唱完就躲起來,不喜歡特地做些新聞,或無端端出來做訪問。我是一個純歌手,可以很自信地說,唱歌是我的專業,不可以用『撈』、『搵食』來形容。」
控訴香港傳媒
際遇不如人,無奈!也難怪自90年代至今,提起呂方,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他與鄭裕玲的16年戀情。二人自1992年相戀,之後外界對呂方的評價多是「無嘢做」、「食軟飯」或「女尊男卑」。其實,拍拖初期,他的事業並不太差,94年推出的《流浪花》及95年的《爭取時間》都曾紅極一時,只不過,當一個男人愛上比自己優秀的女人時,他所有的努力、成績都會被忽視。「可能吧,都過去了,再提也沒甚麼意義。香港的媒體就是這樣子,我跟你講,(分手後)那幾年我真的受苦了,明明一向形象很好,結果被寫得一文不值,踩到腳底下,好好一個人,又失戀,又被傳媒那樣陷害,不會神經病嗎?尤其我是一個男人,我都有尊嚴,如果開槍打死人不用負責任,我一定打,打死幾個(傳媒工作者),當時真希望香港可以好似美國那樣,周街買到槍,不是開玩笑。我的醫生跟我說:『你好厲害,如果我是你,我會抑鬱的。』我問他:『我有沒有抑鬱的徵狀?』他說:『當然沒有,每次出來你都拼命吃、拼命喝。』沒辦法,我喜歡吃嘛。」
沒有獎的失落
自98年開始淡出歌壇,逾十年沒有一首新歌面世,他的解釋是:「當時跟唱片公司(華納)約滿,心裏有點糾結,覺得唱了那麼多好聽的歌都沒能拿到甚麼獎,有點失落,所以就停下來,轉去做下電視節目主持,順便休息一下。」不過,他仍有堅持唱歌,恩師戴思聰去世前,他每周都到老師家裏練聲,現在則換了另一位老師。「做音樂是一種享受,不能把音樂變成你的野心,尤其是現在這個階段,再去跟誰比,或去爭甚麼,方向就錯了。」所以,呂方絕不是隨便「行行企企」,他有要求,只是不強求而已。
撰文:黃艷 
攝影:Lego
編輯:黃寶恩
設計:鄧俊明
化粧:King Yip @ KINGS MAKEUP
髮型:Gary Sun @ Hair Corner
場地:通利琴行灣仔旗艦店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正念

十多年中,正念(Mindfulness)已经成为西方心理学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最近几年,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了解正念了。但正念具体是什么含义,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很清楚,也容易有一些误解,比如把正念理解为“正确的观念”或“正能量”。前一阵翻阅一本关于情商的书,作者是国内的情商培训工作者,就把正念解释为“正确的思维方式”,犯了望文生义的失误。

心理学家给正念的定义是一种与注意力和觉察相关的心理特质。虽然正念源于古老的佛教禅修(meditation),但在当前西方的应用中常常是脱离宗教背景的。麻省大学医学院的卡巴金教授,把正念引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开创者,就是采用了在医院开设减压门诊(MBSR)的方式,把正念介绍给需要应对压力挑战的病患者和普通人。以MBSR为原型,临床心理学家和身心健康领域的专家发展出多种基于正念的心理治疗方法,来治疗或辅助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和身心疾病。过去十多年,学术界对正念的实证研究大量涌现,也证明了基于正念的疗法的有效性,包括对身体和心理的多方面积极影响。

心理治疗界的基于正念的主要方法有这么几种:MBSR(正念减压,卡巴金教授开创,八周集体课程),MBCT(正念认知疗法,针对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有效,也可以用于普通人提高生活质量,Mark Williams等三位学者开创,和MBSR很接近),ACT(接纳和承诺疗法,海斯博士开创,核心是六要素构成的一个心理灵活度的架构,不强调每日静坐),DBT(整合了正念技术,适用于治疗边缘人格障碍)。此外有大量的正念与具体工作领域的结合,如Mindful Eating(正念进食),Mindful Birthing(正念育婴与分娩),Mindful Parenting(正念养育), MBCTCa(针对癌症病人的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 Teaching and Learning(正念教学),Mindful Leadership(正念领导力)等等。

卡巴金教授给正念的定义是:
Mindfulness is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正念是一种有意地,不加评判地,对当下的注意(觉察)。

Bishop, Lau和同事(2004)认为正念包括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对当下的,此时此刻的体验的觉察;第二个要素是对体验采取一种好奇的,开放的,接纳的态度。

在我看来,正念至少有两个要素,觉察与慈悲。觉察是对当下的身心体验的觉知;慈悲是对当下体验的态度--开放与接纳,放弃追求有别于当下的体验的企图。这二者同时具备,才是正念。慈悲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关键,不过对现代人而言,仅仅觉察本身就已经不容易了。

对觉察与慈悲的体会,为发展出智慧奠定了基础,这种智慧帮助我们体认到世间万事万物的彼此关联和互相依赖,让我们心平气和的活在当下,这又会反过来加强我们的慈悲与觉察。其实,正念的内涵超越了技术的范畴,也绝不仅仅只是减压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活在当下的艺术。

正如卡巴金教授在其第一本专著《多灾多难的人生》中所强调的正念的七种态度:
1.不评判(Non-Judgmental): 不对自己情绪、想法、身体感觉等现象做好或坏的价值评判,只是纯粹的觉察

2.耐心(Patience):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况保持耐心,有耐性地与他们和平共处

3.初学之心(Beginner’sMind):常保持一个初学者之心,保持好奇,开放,以赤子之心面对每一个现象的发生

4.信任(Trust):相信自然的安排,相信生命的智慧与能力能带来最适合的安排

5.无为(Non-Doing):只是无为地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身心现象;不强求(Non-Striving):不强求想要的目的

6.接受现状(Acceptance):愿意如实地观照当下的身心种种现象

7.放下(Let it go):放下种种的好恶分别心,只是分分秒秒地觉察每个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



正見

正見(註:原文稱阿姜查與正見,小乘修行)

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心处于无明当中,无法看清真理! 我们什么也不懂,因此被人们的妄语所愚弄;他们将对的说成错的,将错的说成对的,而我们也相信了;这是因为我们还不是自己的主人,我们的情绪在不断地欺骗我们。我们不应该拿这颗心和它的观念来当我们的导引,因为它并不了解真理。

  有些人完全不听别人的话,这并非有智慧之人的方法。一位听取佛法的人,不管他喜欢不喜欢,都必须倾听;不过不是盲目地相信或不相信;他必须保持客观、不主观,而不是轻率大意。他只是听,而后思维,正确的结果会因此而生。

  一位有智慧的人在他相信所闻之前,应该思考并了解前因后果。纵使老师说的是实情,也不要只是相信它,因为我自己本身还没真正了解这些话的真实性。

  我们大家都一样,包括我自己在内。我比你们修行得早,过去也遇到过不少不实的话,比如说:“这种修行实在困难,实在艰辛!”为什么修行会是困难的呢?只因为我们的想法错误,我们有不正确的见解!

  以前,我和很多比丘共住,但我觉得不太对劲,便远离群众、比丘和沙弥,跑到森林、深山里去。我总以为他们不像我,并没有和我一样用功精进,他们太懒散了;这个人如何,那个人又是如何……,真是令我苦恼不已。这就是促使我不断逃避的原因。但是,不管自个一人或与他人共住,我仍然得不到平静。独处时,我不快乐,与大团体一起时,我也不快乐。我认为这种不快乐是由于道友,由于心情,由于居住环境、食物、天气,由于这,由于那……我不断地找寻某种事物来适合自己的心。

   我曾是个苦行僧,我到处行脚,事情仍然不对,于是我开始思索:“我该怎么做才对?我能做什么呢?”跟很多人共住时我不满意,与少数人住时也不满意,是什么原因呢?我就是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不知足?因为我见解不正,如此而已!因为我仍执著错误的法。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快乐,心里会想着:“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如此不断反复。我责怪别人,责怪天气太热、太冷,责怪一切!就像疯狗遇着什么都咬:“因为它疯了。只要是我们的心像这样子的话,修行就永远定不下来。” 

  有一次,佛陀看见一只野狗从他驻留的森林里跑出来。它停了一会儿,然后跑进森林中的草丛里,而后又出来;接着它跑进一个树洞后又出来;不久,窜进一个洞穴中,又跑了出来。站了一分钟,下一分钟便跑,接着躺下,然后跳起来……。原来那只狼狗长了疥癣!当它站着的时候,疥癣会侵入它的皮肤,所以拼命跑;跑着仍觉得不舒服,所以停了下来;站着也不舒服,所以躺了下来。一会儿跳起来,冲进树丛里,又钻人树洞中,就是安定不下。

   佛陀说:“比丘们,今天下午你们有没有看见那只狼狗?站着苦,跑着也苦,坐下来苦,躺下来也苦;在草丛时,在树洞或洞穴时,它都苦。站着使它不舒服,又说坐不好,而跑也不是;它怪树、怪树丛、怪洞穴都不好。事实上,问题跟这些都无关,而是它身上的疥癣!”

  我们就如那只狼狗一样!我们的不满足是由于错误的知见!我们不训练对感官的约制,我们责怪外在带给我们痛苦。无论我们住在泰国、美国或英国,我们都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内心里仍存有错误的知见,就是那样!不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不快乐。

  但是,就像那只狼狗,等疥癣治好后,无论它走到哪里,都将感到轻松愉快;我们也是如此,我常常这样反省,也时常这样地教导你们,因为这点非常重要!一旦我们对自己种种情绪的真相了解之后,我们就能达到真正的快乐了。无论是冷或是热,与多数人或少数人共住,我们都能知足;快乐不是凭借着和我们相处的人有多少,而是来自“正见”。如果我们拥有正见,那么我们无论行往何处,我们都会是快乐的。

  但我们大多数人的见解都不正确,就如同一只住在粪便里的蛆!蛆住在肮脏的地方,吃的也是肮脏的,不过,这一切对蛆来说,却是无比舒适;假如你拿一根树枝将它从那堆粪便里驱赶出来,它会奋力挣扎地爬回它的家。同样地,当老师教我们要有正见时,我们反抗他的教导——他的教导使我们觉得很不舒服,于是就溜回我们的“粪堆”;因为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觉得舒适。我们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见到我们一切妄想的有害后果,那么我们便无法远离它们。修行不容易,因此,我们必须听从老师的教导;修行只是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拥有“正见”,无论走到哪儿,都会是快乐的;我已经修行且看清了这些事。这几天有很多比丘、沙弥和居士来见我,如果我仍然不解,如果我仍然没有正见,我早就完蛋了!出家人正确的居所——清凉之地,正是“正见”本身。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再寻求其他的了。

行持善法的九種方法

行持善法的九種方法

作者:達真堪布


作為修行人,我們都想行持善法、積累功德。但行善不是誰都能做到的,積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樣才能行持善法、積累功德呢?有九種方法。



  
第一,深信。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從明理中產生的,首先要明白這些佛理。明白了佛理,才能產生真正的信心。在不明理的情況下,盲目地信仰,這叫迷信,是一種愚癡、迷茫的狀態。不能迷信,要明信。有足夠的聞思才能明理,才可以產生真正的信心,才會產生深信。



  

第二,肯定。你信佛、學佛,包括依止善知識、學修法門等,心裡應該都是非常肯定的。也就是說,首先經過觀察,經過慎重考慮,最後下決心、做決定:“我要信佛!我要學佛!我要依止善知識,我要好好修持所選擇的這一法門!”心裡是非常肯定的。一個智者是不會輕易立下誓言的,他是通過仔細觀察、慎重考慮,最後才會立下誓言。一旦立下誓言了,失去生命也不會捨棄自己的誓言。



第三,堅穩,就是心裡要堅定,身和語要穩重,不能隨便。比如,有人在那兒說他人的是非,自己也跟著說是非。一個人在那兒殺生或者做壞事,自己沒有主見,也跟著幹。一說要去娛樂場所造業,自己也跟著別人跑。這都是身和語不穩重的表現。要穩重,要有自己的主見。內心不能輕易地隨著外境動搖,隨便跟著別人瞎跑。



第四,恭敬有禮,內心處處有恭敬心,言行上處處有禮貌,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每個眾生都是未來的佛,都有佛性,未來都會成佛。所以,不分好壞善惡、貧富貴賤,內心都要感恩、恭敬,言行上要有禮貌。一般情況下應該對眾生客氣、禮貌,但有時候態度和方式上也可以強硬一點,這是特殊情況。學佛的人就是學智慧的人,應該要隨機應變。



  

第五是慚,第六是愧。所謂“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慚者羞人”:不敢造業,不敢犯戒,一旦造業犯戒了,怕上師善知識們、同修道友們羞恥自己,心裡很不好意思,很在意,這個心叫慚。這樣的心態對於不造業、不犯戒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直接的關係。但是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心態,既不怕上師善知識羞恥,也不怕同修道友羞恥。 “愧者羞天”:佛菩薩、空行護法都有智慧之眼,一切都知道,怕佛菩薩,怕空行護法羞恥自己,怕他們懲罰自己,在他們面前心裡很不好意思,心態很低落,這叫愧。自己要有慚愧之心,知道自己造惡業了,犯戒了,心裡很不好意思。現在我們很多人自己犯戒了還不承認,還找一百個理由來替自己辯護,這種人容易造業,一定會犯戒的。



第七,畏,即畏懼,對業因果有畏懼感,害怕自己造業、犯戒將來要墮落惡趣,要感受痛苦。為什麼你現在事事不如意,內心煩惱重重?因為你自己造了業,犯了戒,才導致這樣的結果;而且將來你還要繼續遭受痛苦,甚至墮落惡趣,遭受惡趣的痛苦。當想到這些時,心裡應該很害怕。如果對業因果沒有一點畏懼感,犯戒、造惡業都理所當然似的,那就真的不可救藥了。



第八,寂靜,任何時候自己的言談舉止都要具備威儀,寂靜,調柔,如理如法。



第九,給予樂,也就是給予眾生快樂。把眾生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精力,讓眾生生歡喜心,給予眾生快樂,尤其是身邊的眾生。 “那不行吧?讓他們開心快樂,會不會造業啊?”不會的,若是你沒有絲毫的私心,完全為了讓眾生開心、快樂,讓眾生生歡喜心,然後再慢慢度化、引導他們進入佛門,這樣是可以的。



一共有九個行持善法的殊勝方便道,通過這些才能真正修持善法,真正積累功德。

老婆揮霍 老公捱麵包還錢心淡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夫妻理財觀念南轅北轍,隨時變成婚姻炸彈。有港男訴苦指妻子揮霍成性,累他要捱麵包慳錢還卡數,埋怨婚前承諾變泡影。有社工指夫妻如「一個慳家,一個享樂」易生矛盾,建議多溝通及協調,取得平衡點。
港男在帖文指太太婚前做兼職,自己賺錢自己使,但婚後就用「公款」揮霍。「少少錢就身痕買衫,幾日買一件………要老公捱窮」,他又數算妻子婚前承諾戒煙及分擔家務,惟現實中未兌現承諾,令事主感心淡。
帖文引起不少人同感,有過來人說太太也是購物狂,衣服數量媲美時裝店,又愛買首飾,形容「找卡數找到要借錢食麵包,佢就買靚衫買首飾食好嘢」。因妻子揮霍致家無餘錢,連想換家具、壞電腦及裝修廚房也一拖再拖。但有女性留言平反,聲稱並非所有港女也如此,自己婚後負擔一半家庭開支,包辦起居飲食亦無怨言。
婚後開支多方見真章
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主任陳福龍指,夫婦理財價值觀或有別,常見個案「一個很節儉,另一個愛享樂」,雙方易對使錢問題生矛盾。曾有對三十多歲新婚夫婦,兩人月入約四萬元,太太月薪一半全花在購物上。「丈夫不滿她在旅行、食飯使費全依賴他,且欠十多萬卡數。丈夫不忍她破產,但為她『填數』又感不值,為此日嘈夜嘈。」
夫婦因了解結合,惟有說婚後見真章。陳指即使婚前了解對方使費習慣,但婚後要面對家庭開支,如供樓、水電煤及供養父母等,很多問題要磨合。「簡單如一個要求每餐吃一百元以上套餐,另一個只求吃四十元快餐,都會因抵唔抵而爭吵。」
婚前了解雙方價值觀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堅道中心主任鄭靜文指,婚前承諾未兌現,影響夫婦互信。「曾有男生答應太太婚後半年就遷出去住,但樓價一直升,半年後仍未能『上車』。太太不滿丈夫無履行承諾,丈夫則認為未獲體諒,期望落差時衝突便出現。」
她建議新人婚前要了解雙方價值觀,例如原生家庭是節儉型或及時行樂型,萬一價值觀有衝突,切忌爭辯誰對誰錯,反而應設法拉近雙方差距。
購物成癮只享受過程
女性天生是購物狂?東華三院心瑜軒預防及治療成癮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陳美璐說,過去接觸284個家庭求助,有兩成涉消費成癮,男女各佔一半,逾五成人年齡介乎18至39歲。她坦言因衣褲鞋履產品多以女性為目標顧客,令人覺得女性愛購物。「曾有20歲男生月入萬餘元,因沉迷買模型欠下逾40萬卡數,戰利品堆滿約300呎單位,連開門開窗也有困難!」
陳又指,購物成癮個案只享受購物過程,而非物件本身,「大部分戰利品非必需,買咗連拆都未拆就擱置一邊」。現時網購流行且多以信用卡付費,加上銀行批核信用卡門檻低、信貸額高,市民對個人消費能力模糊且責任感下降。「部分人動輒簽卡消費,少了思考自己用了多少錢、能否負擔卡數等」。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男性原罪重演《紅樓》女性宿命 250年的壓抑 林奕華呈現自己所見


註:本文轉載自品味蘋果

在最虛幻的場所尋找真實,林奕華從不厭倦。他總有很多很多問題,要藉戲劇探索,透過解構一個又一個小說人物,進逼一個又一個演員面對自我,他將經典文本撕爛組合再撕爛,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仍是一個個人生問題:你的慾望是甚麼?你寂寞嗎?你為何不快樂?
代表作《紅樓夢》近日在文化中心重演,慶祝劇團迎來25周年,全男班演繹的十二金釵,每一位都經歷了那個尋找真實、面對自我的痛苦過程,才能揮灑自如地穿上筆挺的西裝,念着取自曹雪芹原文的台詞,一人分飾多個女角──既是潑醋的賈太太王熙鳳,也是無辜捱打的丫環平兒,一如場刊上那句「男性原罪演繹女性宿命」。 

「讀曹雪芹《紅樓夢》好多遍,每次睇都仲係會喊得好勁」

擅於玩味兩性議題是不少人對林奕華的刻板印象,卻少探究箇中意味,只視作噱頭。林說,那實在是攸關自我認同的問題,「一個人其實自己入面就有兩性,有陽也有陰,有剛強亦有柔弱。『性』唔係指器官,而係對自身嘅認同,中國人將『性命』一齊講,有咗認同,『命』先成立。好多人痛苦,係因為未接觸到對自己嘅認同,就先要角色扮演,戴住面具」。
如此處境,超越時空,林奕華讀了曹雪芹的《紅樓夢》好多遍了,「每次睇都仲係會喊得好勁」,只因在每個活在時代狹縫、受制於集體的角色中,他都看到自己的一面,脆弱卻自我膨脹,扭曲而無能為力。
「我見到好悲哀,250年後,我哋都仲係講緊同一樣嘢,唔係男女,係傳統叫我哋壓抑嘅嘢。女仔總係覺得自己唔夠好,投射好多嘢喺男仔身上;男性就要扮到自己好好,咁點算呢?」
成長於女人堆的他,見證了好些這樣的男人,父親、舅父與自己都是同輩中唯一的男丁,每個都承受着全家上下十多個女人的期望;而這些要擔起頭家的女人,不得不藏起陰柔的一面,活得像個漢子。「我好早就有重男輕女嘅意識,以為男性係高級啲嘅。呢樣同我係同性戀者有關,會投射亦會希望身邊嘅人係嗰種出色、傑出」。
一切都由認識自己開始。他意識到自己讀到的《紅樓夢》或《水滸傳》,跟其他人是多麼的不同,他讀到古典中的現代性,讀到曹雪芹所寫、現代人同熬的焦慮與恐懼,教他再創造這些經典的舞台版時,選擇脫離原著的時空背景,拉到今時今日來,「我唔係要做改編,唔係要將原著再呈現,而係將我睇到嘅視角畀觀眾睇。《紅樓夢》講fantasy(希冀),講ambition(野心),講disappointment(失落),未必每個人一讀就讀到。好似睇畢加索畫女人,唔係要睇『似女人』嘅畫,而係點解畢加索睇到女人係咁樣」。
林奕華是個真誠的人,對假象份外敏感。可是,他所追求的真實,卻與本地戲劇界格格不入。有人歸咎其劇作近年多起用台灣演員、在台北首演,且以普通話演出,謂之不夠本土。林解釋,除了演員與音樂,其餘製作班底皆為港人,由編劇、監製、燈光、服裝、佈景等亦然。但也坦言,相比香港演員,台灣有更多元、活潑的演員。 

「香港演員常畀我一種感覺:我好努力咁話俾人知我做緊戲!」

「(香港)演藝學院喺技術上嘅訓練,多於喺思想上。讀西方理論、演繙譯劇唔係唔好,但個演員好可能演嘅時候,先第一次接觸嗰啲嘢,唔同外國喺整個文化氛圍成長,自小就累積相當嘅文化厚度。香港演員有時只係以中文去講英文!」
換成他所愛的中國四大經典,情況也好不了多少,「經歷過去100年,我哋文化係斷咗,但古人所寫嘅性格、特質,我哋又仲發生緊」。他說,台灣在中國文學的傳承上,仍較香港理想,是故演員對表現相關作品,態度還是比較開放,「台灣演員可以成為香港演員同觀眾好好嘅參考」。
「香港演員常畀我一種感覺:我好努力咁話俾人知我做緊戲!觀眾亦會話:佢做得好似呀!但act(飾演)同be(成為)係兩個好唔同嘅觀念,『似』唔係我哋要追求嘅嘢,因為『似』永遠係用大家熟悉嘅經驗,希望得到認同、引證。」 

「理想演員應是富同理心而透明,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在舞台上又可透徹地展示、反映種種複雜糾結的情感。」

他認為理想的演員應是富同理心而透明的,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在舞台上又可透徹地展示、反映種種複雜糾結的情感。他非常渴望進入學院,與戲劇學生分享這些想法,卻不得其門而入,甚至有感努力多年,也不被本地戲劇界認同是一分子。「非常林奕華」成立24年來,上演55齣戲劇,累積超過800場表演,觀眾逾70萬人次,早期作品被視為另類,後來的又被指過份商業化,從來無緣問鼎本地劇壇獎項。他說,得獎與否,對他個人榮辱全不重要,但對於香港藝術發展,是值得深思的題目,「好似對香港戲劇界,係冇價值、無意義,咁乜嘢先叫香港戲劇呢?」
他觀察到,香港戲劇界有很強「過戲癮」的業餘,「即係人哋好似做得幾成功喎,又試吓咁。但作為一個每日都有生命嘅人,應該將呢啲生命都放入戲劇度」。對於戲劇,對於人生,林奕華始終求真,忠於自我。
記者:朱雋穎 攝影︰何柏佳

林奕華

(53歲)
‧劇團「非常林奕華」創辦人;編劇、導演、作家
‧舞團「進念.二十面體」創辦人之一
‧1994年憑電影《紅玫瑰白玫瑰》獲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95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 

林奕華部份舞台劇作品

《紅樓夢》(What is Sex?)
‧林奕華最愛的經典《紅樓夢》起用全男班演繹十二金釵,探尋兩性角力間個人的孤獨與恐懼。
‧2014年首演,至今演17場,10月將到內地演16場 
《三國》(What is Success?)
‧幾乎全女班上陣,重塑孫權、劉備與曹操的敵友關係,穿梭現代課室與辦公室,嬉鬧惹笑,思索何謂成功,何謂失落。
‧2012年首演,共演22場,7月25日下午2時半於文化中心作舞台映畫 
《水滸傳》(What is Man?)
‧《水滸傳》來到現代,在林奕華重新創造下,探究男人是甚麼、豪情與氣概從何而來。
‧2006年首演,共演出16場,7月24日晚上7時半於文化中心作舞台映畫 
《西遊記》(What is Fantasy?)
‧由剖析唐僧四師徒性格,思考fantasy是甚麼,同時對大眾媒體作冷嘲熱諷式批判。
‧2007年首演,共演8場,7月26日下午2時半於文化中心作舞台映畫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
‧2008年由林奕華導演、張艾嘉編劇及主演,藉白領CEO與圍繞身邊男士們的情事,思考權力與理想。
‧2008年首演,共演83場,7月25日晚上7時半於文化中心作舞台映畫
受訪者提供圖片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阻阿媽賣樓養老 母子反面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為層樓連親情也放一邊?有孻仔指母親有意賣樓,轉住老人院終老,他擔心無處棲身而勸阻,遭網民指自私。有長者團體指,部分銀髮族想賣樓套現作退休之用,因此跟同住子女鬧分歧。社工提醒,父母留物業給子女非必然,年輕人應學會獨立。

自稱月入約一萬三千元的男網民在討論區訴苦,指兄長早年抽到公屋,剩他跟六十歲母親同住。最近母親打算賣樓,轉往老人院安老,他頓感無處容身,於是勸母親將單位「一開二」,一來可收租,二來可自住。但其母賣樓心意已決,兩人為此反目。

網民提議考慮逆按揭
大部分網民認為事主「謀住」年邁母親層樓,想法自私,直言「留畀你不是必然」。亦有人鼓勵他跟母親商量,考慮申請逆按揭,每月可獲數千元資助,母子仍可住到長者百年歸老,事主亦可趁機儲首期。另有人同情事主,建議他開源節流,加快儲蓄。

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坦言,長者跟子女為物業鬧不和的情況常見,尤其是擁有近四十年樓齡、無升降機單位的家庭。「放售這類單位僅得二百萬至二百五十萬元,不夠錢轉買較新單位。若長者行動不便,或者寧願賣樓留番筆錢到老人院終老。」
分配資產 早與子女商量

他指,曾有七十歲婦人原本跟三十多歲孻仔住大埔墟唐樓,孻仔建議她變賣單位,跟四姊弟分錢當首期,惟母親自覺年事已高,希望留返筆錢養老。「她計過住老人院每月要一萬元,若多活十多年,筆錢僅僅夠用。」最後婦人賣樓遷入老人院,孻仔也跟母親不歡而散。
聖雅各福群會灣仔長者地區中心經理屠自強表示,愈來愈多長者不想成為子女負擔,寧願靠資產自給自足度過餘生。「當媽媽希望兒子可獨立處理居住問題,兒子卻期望媽媽會幫他一把,期望有落差,矛盾便產生。」
屠自強建議有多名子女的長者,宜盡早安排資產分配,以免日後出現爭拗。至於資產如何分配,女青家庭健康促進中心單位主任伍偉湛建議,長者可早些跟子女溝通,無論是平均分配,或按照對家庭貢獻及經濟能力攤分,雙方應盡早取得共識。
約3成父母 主動資助首期
近年不少家長會為子女「上車」籌謀。伍偉湛表示,常見有兩至三成父母會主動提出資助子女部分首期,助他們完成置業大計。「有對28歲新人,兩人月入三萬多,自知首期不足,原打算先租屋住,再儲首期上車。因男生家庭的自置物業已供完,其父母不願兒媳『替人供樓』,主動提出資助70萬元,另加新人數十萬積蓄,終購入300多萬上車盤。」
他指在婚輔個案中,不少人出生於小家庭,有能力的家長也願意出手相助。惟大部分準新人傾向自行解決置業問題,眼見樓價升,部分人考慮先租後買。

    甜飲全球每年「毒害」18萬人 凍檸茶是兇手之一

    註:本文原作者楊明霞醫師

    我們常常稱讚人:「笑容甜美,簡直殺死人!」但原來「過甜」真的會出事,平日你我最愛的凍檸茶、心太軟蛋糕更是幫兇!Live Science引述有研究指,甜飲全球每年損害十八萬四千人的健康,當中有二萬五千人是美國人。世衛建議成年人每日不應攝取超過 6 茶匙精製糖,但是我們飲一罐三百三十五毫升的汽水,就有十茶匙糖,已經超過人體一日所需。因此喜愛選擇甜飲,包括汽水、果汁、運動飲品及凍檸茶等,均是引發糖尿病、心臟疾病、癌症的其中一個原因。研究指出因為甜飲而患上長期病症而死亡的人,數字與因流感而死亡的數字不相上下。因此我們絕不能輕視「高糖陷阱」,認清糖衣後所引起的一連串問題,包括患糖尿病、皮膚老化、肥胖等情況。
    1.    甜品使血糖急升
    大家最常食的甜品應該是雪糕,傳統雪糕主要成分是忌廉、牛奶、蛋黃及糖,雖然有蛋白質及鈣質等營養價值,但因外加的成分,令其糖分與脂肪含量很高。由於雪糕的營養價值不高,且高熱量、高脂又高糖,絕非健康食品。食用甜品會迅速消化並轉化成葡萄糖,由於葡萄糖屬於單醣,毋須消化便直接被吸收,在短時間內進入血液,導致血糖急速上升,當然還會導致肥胖和心血管等疾病。
    2.    汲取過多糖分引致肥胖水腫
    從中醫角度,脾胃負責運送營養和水液到身體各部分,長期飲用低於體溫的東西,對身體是一種刺激。所以不要少看一杯凍檸茶!如果再加上食太多雪糕、生冷食物(魚生、壽司、冷漬等)及甜品,脾胃情況雪上加霜,無法正常運作,阻礙養份正常輸送到全身。在得不到充足營養物質的濡養下,整個人就會無精打采,容易疲倦。身體機能下降,更會誘發水腫或囤積脂肪,常以腰以下的位置為主,引致大肚腩或腿部水腫的問題。

    3.    甜食令你皮膚更脆弱
    從中醫角度,甜食易影響脾胃運化養份及水液,使脾胃未能將養份正常輸送到皮膚。太多的水液滯留在體內會形成「濕」,令皮膚的質素降低,濕重的人容易面泛油光,使毛孔堵塞因而易長暗瘡。食物裡的天然糖份是不會影響皮膚的狀態,但精製的糖類製品,如西式糕點、甜品、甜食等,則愈甜愈容易引致暗瘡。美國最新研究表明,高血糖會刺激男性荷爾蒙分泌增加,從而促進油脂分泌增多,導致阻塞毛孔,發炎形成暗瘡。

    見山還是山

    「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這三句話語,道出我們思考的三個不同層次。很多讀者看過筆者的「見山不是山」文章後,都希望筆者能教導大家怎樣才能達至「見山還是山」的最高階段。
    第一個層次是「見山是山」,這是最基本的階段,看到什麼就是什麼。第二個層次是「見山不是山」,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腦子慢慢對身邊的人事物產生執著、批判和懷疑。而這些無法停止的思緒,正是抑鬱症或焦慮症的痛苦根源。大多數情緒病患者,都停留在此「見山不是山」的層次,他們未必能察覺到自己正在沈浸於思海當中,因此未能跳出這既定的思想框框。
    想進入第三個層次 「見山還是山」,首先必須經歷過第二階段的 「見山不是山」,即是要經歷對與不對之間、困惑、懷疑和執迷不悟的過程。隨著心靈上的昇華,漸漸就會發現所有的問題和壓力,其實源於自尋煩惱和迷執不捨。當一個人能做到放下執著、反璞歸真和心如明镜,全然地活在當下,這樣就能步入第三階段的「見山還是山」。
    在心理學當中,有一種叫「靜觀療法」,其精髓在於令學員察覺自己處身於「見山不是山」的階段,然後透過不同的練習令學員進入「見山還是山」的第三層次。由於「靜觀療法」能有助消除壓力,因此這療法除了適合情緒病患者,同時也能幫助感到生活逼人的都市人。當進入了「見山還是山」的最高境界,人就會變得不再執著,明白千變萬化不離當下一刻,與其改變他人,不如改變自己,與其改變外在環境,不如改變內在心境!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林震

    突發性耳聾的中醫治療與養護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中醫稱為暴聾、猝聾,是指發病急暴,突然聽力減退或喪失,或伴有耳鳴、眩暈、耳內悶脹堵塞感的一種急性聽覺障礙性耳病。本病多發於成年人,男女均可發病,尤以中年人為多,平均發病年齡為4849歲。目前突聾發病有逐漸年輕化趨勢,2040歲發病日益增多。
    一、發病原因
    突發性耳聾的真正發病原因和機理不明。西醫學認為,突聾發病多與病毒感染、迷路發炎、內耳血管病變(出血、痙攣、栓塞)、過敏、內分泌失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有關。發病誘因多與感冒,精神緊張、壓力,情緒波動(如憂慮、抑鬱、暴怒等),飲酒,疲勞過度、睡眠不足、思慮勞神等有關。中醫認為突聾發病多由邪中耳脈、心肝鬱熱、氣血瘀滯,致使耳部氣血運行不暢,或心脾兩虛,血氣不足、腎精虧損,耳脈失養,聽神失用所致。
    二、中醫藥治療
    突發性耳聾屬於急症,聽力損失嚴重,應及時診斷,儘早治療。大量資料表明,治療越早聽力恢復機會越高,72小時內治療最為關鍵。中醫治療突發性耳聾,主要採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治。根據本病的臨床發病特點,基本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
    1 .祛風通絡:適用於風邪外襲,侵犯耳竅,風中耳脈所致者。主要表現為:發病前多有外感病史。突發耳聾,或有耳鳴,耳內悶脹,耳部麻木感,頭昏頭痛,或有鼻塞,咳嗽,舌淡紅,苔薄黃,脈浮弦等。 治療宜祛風通絡,導滯聰耳。可用柴胡聰耳東加減。常用藥物如柴胡、連翹、水蛭、地龍、當歸、人參、麝香、炙甘草、蔓荊子、葛根等。
    2. 疏肝清心:適用於情緒波動,精神緊張,憂鬱恚怒,傷及心肝,肝鬱氣滯,或心火暴漲,壅滯耳脈而病者。 主要表現為:發病多與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有關。耳聾暴發,耳鳴如潮,多有眩暈,胸脅悶脹,噯氣,喜歎息,口苦咽乾,煩躁易怒,或心煩失眠,小便黃赤,舌淡紅,或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等。治療宜疏肝清心,理氣通竅。可用丹梔逍遙散加減。常用藥物如丹皮、梔子、蓮子心、柴胡、茯苓、白術、當歸、川芎、合歡皮、郁金、石菖蒲等。
    3. 活血化瘀:適用於邪滯脈絡,氣血瘀阻,耳脈不暢所致者。主要表現為:突發耳聾、耳鳴,耳內悶脹或刺痛,耳部麻木感,頭痛頭暈,胸脅悶痛或刺痛,婦女月經暗紅,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舌下青筋怒張,脈細澀等。 治療宜活血化瘀,通絡開竅。 方藥如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等。常用藥物如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柴胡、香附、牛膝、絲瓜絡、丹參、蔓荊子等。
    4. 補益心脾:適用於思慮、用腦過度,睡眠不足,耗傷心血,或勞倦過度,損傷脾胃,氣血不足,耳竅失養者。主要表現為:耳聾暴發,耳鳴細尖,倦怠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納差、便溏,面色萎黃,舌淡白,苔薄白,脈細弱等。治療宜補益心脾,升清聰耳。方藥可用歸脾湯、七福飲加減。常用藥物如人參、黃芪、白術、當歸、熟地黃、茯神、遠志、龍眼肉、棗仁、葛根、木香、炙甘草、大棗等。
    5. 補腎益精:適用於長期勞累過度,或老年體衰,房勞過度,耗傷腎精,耳竅失養者。主要表現為:耳聾發病稍緩,數日後達到高峰,耳鳴如蟬,入夜尤甚,自覺頭腦空虛,頭暈目眩,腰膝酸軟,或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等。治療宜益精補腎,健腦聰耳。可用耳聾左慈丸、左歸丸加減。常用藥物如熟地黃、山萸肉、淮山藥、茯苓、澤瀉、磁石、柴胡、菖蒲、生龍骨、制何首烏、鹿角膠、肉蓯蓉等。
    三、精神、飲食調護與預後
    突發性耳聾發病後,要保持心情舒暢,消除恐懼緊張心理,積極配合治療,適當休息,減少噪音刺激,戒煙酒。眩暈者,應臥床休息,低鹽飲食。對於發病急暴,病程較短的實證患者,可用葛根30克、天麻15克,茯神20克,三七6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加豬瘦肉2兩,煲湯,隔天一次。或用西紅花1克,每天泡水代茶飲用。對於煩躁失眠者,可用梔子6克,合歡皮15克,百合15克,煎水代茶,每天睡前一小時飲用一次。對於病程超過三個月以上者,可用龍眼肉15克,核桃肉30克,制何首烏30克,骨碎補15克,豬骨(連骨髓)300克,煲湯,每週2~3次。
    突聾能否恢復與年齡、治療時間早晚、聽力損失程度、是否伴有眩暈和全身疾病有關。一般而言,年齡愈大聽力恢復愈差;治療愈早,恢復率愈高,72小時屬於黃金治療時間,超過一周後治療者效果明顯降低;高頻聽力損傷者預後較差,低頻者較好;伴有眩暈發病者預後較差;全身疾病如有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風濕病,或病前有感冒、煙酒嗜好者預後較差。有資料表明,中、西醫配合治療較中、西醫單一治療聽力恢復率為高,故建議應儘早採取中西醫配合治療,以提高聽力恢復機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首席講師王永欽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投資名家李錦教理財 精明消費要懂感恩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前法興證券環球董事、專門從事股票及股票衍生工具的投資名家李錦,趁暑假開班教授中小學生如何理財。近年於學校及團體作講者,他看到有些同學太看重金錢、有些則不願捐錢助人,他深信父母若能從買衣服鞋襪開始培養「應花則花」的道理,對子女成長大有幫助,「會懂得感恩和珍惜」他說。
    近年於30所學校及十所團體積極向學生灌輸理財知識的李錦(Edmond),驚訝孩子們對金錢有這樣的觀念:年僅五歲的幼兒會問:「為甚麼利市錢不是給我的?」、11歲的小學生會說不願捐款賑災;有些同學怎也不肯花零用錢,有些則輕易用光。父母在答問的環節也埋怨為甚麼孩子會諸多要求,不懂得多理解父母的立場。李錦說:「孩子的金錢觀念,與個人態度和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基本理論不浪費
    他認為,孩子從小便要學習「不浪費」的道理。「上館子點菜,一家四口點兩至三道菜,夠吃便可以了,不用多點,這是管理金錢的最基本概念。」幼兒沒有金錢的概念,但慢慢教導要循環再用、不輕易丟掉東西,待大一點便容易教導「精明消費」的道理。
    「精明消費」,簡單來說就是「夠用就可以」和「買便宜一點」。他教導兩名兒子,是從「買波鞋買衫」開始,教他們看波鞋的功能外,每次都會主動提出購買去年舊一點的款式,因為功能差不多又便宜一點。要從小教導,父母更必須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培養夠用的心態
    李錦還說,有兩位小朋友選購智能手機,一位購買iPhone 5s說功能夠用便可以;另一位則堅持購買iPhone 6,因為功能多、款式又新。他認為有時父母疼愛子女,「沒有為子女訂下金錢預算,他們當然想購買最好的。」
    這個暑假開的四班,李錦教授金錢理論外,還注重教導孩子們要懂得感恩和感激,告訴他們眼前所擁有的並非必然。例如一家人去旅行,若是其中一人患感冒,旅行計劃便告吹,現代的孩子甚麼都有,卻沒想過能夠成功去旅行是值得感恩的事,「懂得感恩,將來找到好工作就會懂得說多謝。」反映在投資理財上,懂得見好即收,這樣的心態十分重要。
    灌輸應花則花
    多年來,李錦經常公開教導兩名兒子的理財觀念,著有《從一元開始》,就是記錄了如何帶兩名兒子到深水埗天光墟體驗買賣的道理。大兒子今年17歲,小兒子15歲,都已是有主見的年輕人。大兒子愛投資,李錦說:「我最感驕傲的是兒子會問:『蝕了怎辦?』」他相信若子女能於購買前先作思考,所作的決定一定比較理智。李錦說他一向的理論是六歲前不講錢,因為孩子沒金錢概念,但現在社會富裕,四至五歲的幼兒也會關心自己的利市錢,於是他現在從四歲開始便灌輸「應花則花」的道理。這道理其實是生活習慣,父母要帶頭做好榜樣,「不要說沒時間,玩少些WhatsApp便有時間了。」
    撰文:馮淑嫻(lydia.shfung@gmail.com)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老公沉迷打機 港媽怨慘過做工人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社會上不少雙職父母,有太太不滿丈夫以打機減壓為由,拒做家務兼照顧子女,直言婚後連工人都不如。也有新手爸爸初次獨力湊仔,始知港媽辛苦。社工指,雙職媽媽猶如打兩份工,如家務分工不當,除會引起爭拗,亦可能因生活不協調而影響性生活。
    有港媽在網上數算丈夫終日沉迷打機,令她放工後要獨力照顧子女、做家務,「當你忙到死死下,佢就喺度打機。唔明點解有人覺得老公打機唔出去滾,就好似皇恩浩蕩。」帖文獲不少太太支持,有人直言婚前如公主,婚後連工人都不如。
    港爸獨自湊仔後 感老婆厲害
    不過,亦有新手港爸獨自湊仔後,始知港媽唔易做!早前有港爸在親子討論區發帖,指太太要上班,他首次獨自照顧兩個半月的兒子,弄得一塌糊塗,「餵奶足足個幾鐘先飲完……換尿片搞到一地都係」,他形容見太太回家,「開心過細路見到聖誕老人」。因此公開讚老婆大人好厲害。
    張太婚後育有一對子女,她指丈夫較大男人,「他認為男人較粗魯,所以從未幫子女換尿片,餵奶更加唔識,連買衫褲畀子女都驚買錯size!」她指雙方都要返工,但她的工作較少加班,故湊仔時間較多,丈夫主要負責教育等問題,例如負責搵學校、幫忙教功課等。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助理總幹事蔣志恒指,部分男士認為家事應由太太打理,忽略了家庭主婦也是一份工,「如果婦女要上班,等於打兩份工」。
    生活不協調 破壞雙方關係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家庭健康教育及輔導中心註冊社工陳卓雯稱,接獲部分求助個案,因夫妻在管教、做家務欠溝通,令子女有焦慮症,「太太放工要煮飯、教子女做功課,感心力交瘁,無時間了解子女」。家計會輔導員高威頓指生活不協調會影響性生活。「有些個案因婚前無傾到如何分配(家務、管教子女),致婚後出現爭拗,破壞夫妻關係」。
    蔣志恒提醒男士升任爸爸,家庭角色更沉重,「唔係玩下人哋個BB覺得得意就生」。陳卓雯稱父母管教模式須一致,以免破壞夫妻關係,並提倡身教,「如果爸爸落力做家務,畀小朋友睇到爸爸願意承擔,可感染子女增加責任感」。
    婚後要預留時間拍拖
    組織家庭責任重大。香港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程志剛稱,現時不少夫妻原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之下,婚後亦會為分配家務起爭執,例如太太懷孕或生育後,丈夫未能理解其壓力,或會誘發產後抑鬱症。
    他表示,女士面對的壓力不比男士少,例如家庭責任、對子女期望、照顧四大長老等。產後抑鬱症已是普遍的婦女病,「會過分緊張BB、覺得自己無用,做唔好媽媽的角色,出現失眠、食慾不振、不停哭等症狀」。
    高威頓建議,婚後仍要預留拍拖時間,「在生活作息中,要有二人世界嘅時候」。程志剛亦建議,參加婚前及產前輔導,不單要分享喜樂,亦要傾訴負面情緒。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開心見誠:抗抑鬱藥「十兄弟」

    小時候看過不少粵語長片,最有印象的要算是「十兄弟」。10位兄弟各具特異功能,有千里眼、順風耳、大力三和高腳七等,兄弟們團結一致,最後打敗劇中壞蛋袁世凱。
    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同種類的抗抑鬱藥,最常用的大概有10種左右,所以也可以算是「十兄弟」。20多年前,當新型抗抑鬱藥面世時,專家們大多認為藥物之間的分別不大,也就是說不同型號的抗抑鬱藥,所差的只是牌子而已。
    不過,當經驗慢慢累積起來,不少專家都改變了從前的看法。察覺到不同的抗抑鬱藥有不同的長處,就像十兄弟一樣,各有所長。當然,所有的抗抑鬱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抗抑鬱藥之間副作用也各有不同。
    很多患者特別關心抗抑鬱藥對體重的影響,事實上不少抗抑鬱藥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一般在5至10磅之間,然而有一、兩種抗抑鬱藥在服用後,體重可以增加10多20磅。
    因此,如果抑鬱症患者同時有糖尿病或膽固醇過高,處方抗抑鬱藥物時便要多加留意。雖然沒有百分之百不會致肥的抗抑鬱藥,倒是有兩、三種對體重的影響比較輕微,適合需要留意體重的患者服用。
    但有些時候體重增加,可能不會被視為副作用,例如身體比較瘦弱的長者、又或是接受化療的癌症病人,如果抗抑鬱藥能夠增肥,便能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
    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需要一面上班、一面接受治療,如果藥物服用後有睡意,便可能影響日間的工作,因此如果抗抑鬱藥是無睡意,甚至有提神作用,對於上班族患者會比較適合。事實上,不少抑鬱症患者有失眠問題,對這類患者有睡意的藥物可能會減輕失眠的情況。至於有提神作用的抗抑鬱藥,雖然是在日間服用,有時候提神作用會延續到晚上,反令失眠惡化。
    所以,處方抗抑鬱藥時,不單要考慮患者的症狀,同時也要留意患者的身體狀況和作息習慣。
    延伸閱讀:http://www.facebook.com/pages/Cheerful-Life/428960323870312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