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佛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佛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没有正知正见,宁可不要修行!

没有正知正见,宁可不要修行!

净界法師

修行有两大忌讳:一个是有解无行。有解门没有行门,只会理观,没有事修。你知道怎么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引导净土,但是你又不念佛,这是“说食数宝”,有理观没有事修。另外一个人是念佛很精进,有事修没有理观。这两个都不好。

但是,如果两害相权取其轻,你刚开始一定要选择一个的话,有事修没有理观的更糟糕。我说个道理你们听听看。如果你行门很强,都没有理观,刚开始问题不大,但是你不断地用功下去,如果你完全不知道空性,不知道假观来调伏引导,你一定会走上gan应神tong,一定会的。

尤其是修他力门的,因为你一定有些消息出来。而你自己对这种修行中出现的功德相没有正确的判断,可能本来是功德相就变成障碍了。“五十阴魔”你看看就知道了,很难过去的。等到你变成魔障的时候,谁都救不了你。

诸位!我要提醒你:修行产生的障碍是无救的,佛陀可能都救不了你。因为你自己要去产生邪见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出世的时候,那些外道,佛陀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活在自己的颠倒妄想,谁有办法把你救出来呢?你比一张白纸都糟糕!
从《楞严经》的角度,你要么就不要修行,你还有机会;你要么就一次把它做好,走上正确的道路。你不要在修行当中误入歧途,这是最糟糕、最冤枉的!因为这个时候谁都救不了你。你未来堕入到外道种性、邪魔种性,你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出来以后把这个罪业、把这个妄想洗得干干净净的,再重新接触佛法,这当中你不知道受了多少冤枉的痛苦。

所以,你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我的建议,你宁可不要修行,因为你懈怠,你就没有什么事情;但是你一旦精进,你这个车子开得快,你的方向引导就更重要了。修行你可以慢,但是不能错!因为你错,就没有人可以救你,当今社会没有人可以救你。

所以有理观没有事修,这个人虽然也不好,但是起码他不会出什么大差错,至少他知见是正确的。他没有念佛,大不了今生不往生,但是他的善根还在,他来生还有机会;你没有理观,你把来生的机会也弄没了,你来生不信三宝,堕入外道种性了,这糟糕了!所以说,这个“不解方广,不乐观择”,就很可能会创造心外求法、感应神通的过失。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个人修个人了,我哀悯你有没有用?

个人修个人了,我哀悯你有没有用?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慈悲哀愍遍一切,众生心行靡不知,如其所乐为开阐,无量无边诸佛法”。
  这是大乘行法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修行者为什么要“慈悲哀愍遍一切?”个人修个人了,我哀悯你有没有用?

  这个语言与思维模式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差不多全世界所有民族都懂得这种表达方法。在美国芝加哥,一位原住民雕刻的圆圆的房子,里面就是一部《阿弥陀经》,这房子是白金做的,这是他的内心世界,所有内心世界都表达在这上面,只是他们没用“极乐世界”这四个字而已,有过去现在未来概念表达在里面,把他所有内心里极美的世界通通融化在里面。所以你还不能把他看成番,还要当佛看呢,这是他的语言和思维模式,他的表达方法,佛法他不懂,但他表达的百分之百是佛法。

  一个具足生命能量的人,在表达的时候,一定充满着生命感。佛性无南北,无内外,当人性一觉醒,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一鼻孔出气。要从真正的生命角度看真理是什么,不要用大脑的角度看,大脑看不到真理的。从生命的角度,到处都是真理,我出国,常常碰到这些真的觉者,很多。

  生命的存在表达的意义,那个价值到底指的是什么?当你把生命因素净化,是要使这法界中一切因素众缘和合,要成就某一法的时候,就是要使这一切法、众缘和合的法都达到止于至善的时候,不能只要你这个生命因素啊!是必须要所有的因素都圆融,这个时候除了自己生命因素达到止于至善以外,所有其他的因素也都要达到止于至善,这叫同理心、平等心,就是这句“慈悲哀愍遍一切”。要从这个地方发展出来,才知道语言为什么这样讲,这时候你会真的觉得,啊,本来如此,否则你根本不知道。

  这样的话,你就会发现,众生心行为什么靡不知呢?人往高处爬,众生基本要向上,要追求止于至善,只是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还没有摸清楚方向,正确的方向还不知道,他在那边乱转。在这个时候,我们以一个觉者,因为我们也是从错误、颠倒、失败、迷惑的凡夫状况中醒悟过来,所以我们当然知道,迷惑颠倒的凡夫是什么样子,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以同理心看凡夫心都是什么样子?现在我们重新一个个来把他定位,让他趋向正确的方向,让他从正确的方向去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答案就浮现了,所以,这时候讲“众生心行靡不知,如其所乐为开阐”。开阐什么?无量无边诸佛法。

撷自《八十华严——明法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为什么要重视和研究此经。

为什么要重视和研究此经。

净界法師

  • 为什么要研究《楞严经》?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必须把过去凡夫的世界,提升到圣人的世界,就是转凡成圣,它的一个关键点就在首楞严王三昧,看你遇到事情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开始回光返照,开始把心带回家。我们一个人能够成就圣道,跟你所修的善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那只是一个助行、一个资粮力。在本经当中,你要能够成就圣道,你要找到圣道的因,你要找到真实的因地。
  • 佛陀在本经当中说,你今天要吃饭,你拿沙去煮饭,放在电锅煮了很久,它叫作热沙,它不是饭。为什么?因为沙非饭本,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如果还找不到圣道真实的因地,我们不可能有圣道出现,我们不可能有临终的正念出现、不可能!虽然我们相信了三宝,虽然我们积聚了善业,但是我们还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因地,不可能产生真实的功德。
  • 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不管你是走圣道门的,或是走净土门的,你想要成就一种坚固的临终的正念,你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整个大乘佛弟子必修的课程。

  • 学过《楞严经》之后,差别在哪里?你还是面对你的家人、你还是面对你的子女,但是你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站在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那是因缘而有的;所以是站在一种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生命--我本没有烦恼,但是我还是面对我的烦恼假相;我本来没有生命,但是我还是珍惜我当下的因缘。大乘佛法观一切因缘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先修空观,破除我们的执取,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建立你的人生观。
  • 所以《楞严经》的特点就是称性起修!你站在五阴的角度来面对五阴,那你就糟糕了;你认为生命是真实有的,那你就被它牵着走,你的人生变成非常被动,你完全被过去的业力牵着走。所以:我们不能住在五阴来面对五阴,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五阴。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修行,福智资粮要能够具足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修行,福智资粮要能够具足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师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这全部都用形容词,非常美。

  “进止安徐如象王”,大法师的相,应对进退,四大威仪很稳定,很安祥,不急不徐,又不迟钝。象王、牛王,有一个前提,它动作就是缓慢,它本身体型大,取这一相来表达它很稳定,没有恐惧。大法师的智慧所显现出来的外相,是这样子。

  “勇猛无畏犹师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它的吼声,动物都怕。用狮子表示智慧,智慧在面对一切邪说异论的时候,它是勇猛无畏,形容邪说异论很多,都不如佛陀的正法来得正确与究竟。

  修行,你就是要注意这两个:
  第一个相要表达清楚。我们原来就有一个原则,不做往生送死的佛事。讲这种慈悲,没有意思,弄到最后就会说我们要怎么样庄严,像人家怎么样做,到时候又大鼓阵,孝女哭墓。如真有同修往生条件许可,那一天就做一个荐亡仪轨,就这样子结束。这都是世间法,我们还想把助念的情况给改掉,助念的鄙习是非常糟糕的,是中国人厚葬遗留下来的,弄到现在一直在问助念有没有效?取消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你依于世间法随顺,但不能把僧格给破坏掉,这个部分暂时停止,这是讲福德进止安祥,要如象王。我们在正法的行持上,要紧守得住,我们自己的福德、威仪怎样积集,要这样养成。这也是道风,自己经常检讨,把自己安住在道上,在正法上。

  第二个,“勇猛无畏犹师子”就是我们智正觉世间的培养。我们讲经说法是养慧,培养慧力,大概现在讲的还是知识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法中讲的真正生命中的智慧,般若智慧的部分是从行法中来。这个所谓行法中来是要先止,要把妄想先停止以后,那你的真心才能够发得出来,那个时候观照的功夫才有可能。你不透过止的功夫,没有办法起观,所有的都是想象推理的,就没有智慧。

  所以你想要勇猛无畏的般若智慧,你停心观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够发起观照的能力。你有了观照的能力,才有真正的智慧,你才有能力为众生解答问题。为众生解答问题不是口说的,佛陀在这方面完美无缺,但很多问题,他都不答,因为那跟生命无关,只是知识而已,他就不答,假如是生命中的东西,佛陀一定作答。

  而生命中的东西,不是从求知上面来的。譬如六妙门,你必须有了数、随、止,停心的基础以后,才能起观。没有这个基础,心还没停,还在做思维逻辑,还在做大脑的思维模式,勉强说只能叫观想,脑子在那想。大脑有运转的时候,占血液循环很大,大概有五分之一,所以它会很重,会垂下来,歪一边。停心以后,你就会坐正了,这时候再起观,起观的那个部分才是真的般若智慧。谈这个部分是生命的价值、人生的真谛,跟我们想象的赚多少钱,效率多高,完全无关,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了解。
  一个是福,一个是智,福智能够具足,福德、智慧怎么训练,我们慢慢地从这里来。

  “不动如山智如海”,过去有多少福报,你不知道,现在你仗着大华严经的这种福报,够你用不完。你真不知道,四句常常念一念,再跟伽蓝讲,没钱了,快点吧。这是福智之间的交互作用,但是你要是没有一个法好修,那个福报即使会现前,都是有漏福。你有在修法,你这个法好好修,你要什么,那个福报就会现前,你记得这个原则。所以,智如海的作用一定要让它发挥出来,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辛苦?在行法的过程中,了生死过程当中,修法是智如海的部分,我们要掌握这个要领,你的生命才有可能改造。

  “亦如大雨除众热”,我们这里是温带比较感受不到,到印尼、热带地方就感受到了,每天都会下雨,所以温度不高,热有那种调节法。大雨能解除我们的烦恼、热恼,因为一烦起来的时候,全身会热起来,挫折、争执、烦恼一到的话,你看看坐立难安,火气大,福德、智慧能够帮我们化除这些。我们要的是真正的修行,福智资粮要能够具足。
撷自《八十华严——明法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宇宙的终极实相,唯有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觉 。

宇宙的终极实相,唯有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觉 。

一行禅师 

由阿赖耶识中又生出两种识,即意(末那识)和识(前六识、表识)。前六识能引发所有感受、想法、概念和思想的产生,是以感觉器官(六根)、神经系统和大脑为基础。唯有在感受和知觉既纯粹又直接时(也就是“当心清净时”),前六识才可能以实相自身为觉知的对象。

当我们透过概念的面纱,前六识所了别的只能是实相的表象(即共相,指外在物质现象)或像是睡梦或白日梦般的纯粹意象(指心理现象)。虽然是实相自身是“清净意识”觉知的对象,但当我们透过“概念思惟”来认识真相,就已经被扭曲了。实相本身是一条生命之流,永远处于流动状态:而从概念中所产生的实相的表象,则是由“时”和“空”、“生”和“死”、“诞生”和“毁灭”、“存在”和“不存在”、“一”和“多”这些概念框架而成的结构。

末那识是一种本能直觉,认为有一个不倚赖于世界其他事物而独立的“我”存在。这个本能直觉是因习性和无明而产生,它的虚幻性质是由前六识建构而成,且它又成了前六识的基础。这个本能直觉的对象是被曲解的阿赖耶识的局部,而这个阿赖耶识的局部,却被末那识视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的自我。因此,末那识当然不是实相自身,而只是一种实相的复制品。

做为所谓的自我和自我意识,末那识被看成是契入实相最根本的障碍。藉由前六识来进行禅修,能够去除由末那识所引起的错误认知。前六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其中的“意识”,活动范畴最为广阔,能够和其他感官同时作用,例如觉知到视觉:也能够单独起作用,例如进行概念思惟、反思、想像和作梦等。因为是继五种感官意识后,意识被称为第六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则被称为第七识和第八识。

宇宙的终极实相,唯有以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觉。

正如前面已提过的,只有在清净意识的状态下,实相自身才能为意识所觉照。就契入实相而言,意识只有相对的价值。所以,虽然任何意识所觉受的内容都是实相自身,但所感知到的,却绝非实相的整体。
例如,科学已经证明,人类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仅仅是电磁波谱(27)中极微小的部分,高频波的辐射线和宇宙射线都非肉眼所能见到,无线电波也是。我们所见到的光和听到的声音,都只限于某些特定的频率范围。

人类肉眼无法看见红外线,因为它们的波长超出我们可见的范围。X光射线比起那些可见光的波长更短,我们也看不见。如果人类能看得见X光射线,在我们眼前呈现的宇宙万物将会截然不同。狗和其他动物所能觉察的高频率声音,人类却无法听到。事实上,地球上有许多动物比我们人类更能感知实相。
因此,宇宙的终极实相,唯有以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觉。但是只有在构成末那识和令人执著妄见的错误观念都根除后,这些大智慧之眼才会张显。也唯有如此,阿赖耶识才会呈现成映照完整宇宙的大圆镜。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事与愿违,是人生的常态。

事与愿违,是人生的常态。

希阿荣博 

在这时间和空间相续如长河奔流跌宕中的一个片断,便是我们当下身处的世界。以无数光年来计算距离的这个广大的所在,远古至今无数次见证沧海桑田的包罗万象的这个世界,只是劫的一个片断。并且,坚不可摧的须弥山、四大部洲,长久到如永恒、无穷快乐的天界,也终将毁于水火,我们能想象和不能想象到的纷繁重叠并行的千千世界,也有化为虚空的时刻。

那么,你说:“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的是解决切身问题切身痛苦的办法,你却跟我讲世界的起源!我不想知道这些。”非实用性的知识,也许不能直接拿来解决所谓切身的问题,但它能扩大视野,提供新的角度来感受和看待生活。其实有时走出困境需要的只是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觉得自己被难题困住,总想找办法解决,可更大的问题也许在于我们过分关注“解决问题”了,却从来没有想过回头去看看那些问题到底是不是问题。很可能,换个角度,它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那么严重的问题。

痛苦也是这样。你认为自己的苦难深重到令人窒息,自己是全世界最可怜的那个人。站在这样的立足点上,确实很难找到对治痛苦的办法。可如果你换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情况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糟,痛苦不是没有,却也不像你以为的那么大,大到无法承受。

要知道,事与愿违是人生常态,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就在我痛苦的当下,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人也在经历着事违所愿的挫败和痛苦。他们当中很多人的境况可能远远不如我,可是他们能好好生活,为什么我不能?

我的生活里也有值得高兴的事,而且那些让我痛苦的事情本身,它的另一面,应该就有令人欣慰的东西,只是我忽略了。这样学习改变立场看问题,也是一种“对治”痛苦的方法。其实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痛苦,像靶心一样立在那里,等着你找一只箭来把它射落。

痛苦,是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些事的感受和认知,而对治,只是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看到事物的不同面向。眼界一宽,眼前的一事一物就不再那么大,就知道凡事有得有失,而不停歇如逝水的不仅是年华,也是年华所承载的一切,面对如此的事实,人生最根本的感受该是无奈,活着活着便明白了如此人生没有完美。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人生回到空性,你将风平浪静。

人生回到空性,你将风平浪静。

净界 法師

我们以前修无分别智这个空性智慧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当我们跟相状离开时,所有因缘也就离开了。所以,回到空性的时候,你是风平浪静的,一念不生的,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就是那一念的寂静法喜而已。但是当你修菩提心,开始从空出假,开始面对人群的时候,诸位!一旦你接触众生,那就是接触你的因缘。因缘就有好坏的问题了,就是个对立的事情。有些人跟你结了善缘,有些人结了恶缘。当然结善缘的人会赞叹你、鼓励你。

但是如果过去生跟你结恶缘的人,看到你这样发菩提心,他毁谤你、刺激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忍辱波罗蜜!就是说“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有些众生跟你生生世世结恶缘的,他看到你发了菩提心就来破坏你了。这时你应该安忍不动,你要修忍辱波罗蜜。

当然,这个忍辱波罗蜜不是强忍。在佛陀的教法里面,你要修自他平等。佛陀在对治瞋心这一块,他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消除对立。你永远都不要跟众生站在对立面,永远不要!就是说,当众生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思惟:其实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要离苦得乐而已。他这样的心情没有错,他站在他的角度,想保护自己,所以他释放一种负面的身口意。如果我今天是他的话,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也会跟他一样做出同样的举动,因为离苦得乐的心情每一个人都有。

从同理心态来看,其实我们也没有比他好多少,只是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如此地思惟,我们就可以成功地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给消灭掉了。在一个家庭,做先生有先生的立场,做太太有太太的立场,做子女的也有他的定位。
所以,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想保护自己。但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角度来思考这件事情,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就很正常,因为他想离苦得乐,如此而已。所以,我们通过这种同理心的思考,可以慢慢地调伏自己,不跟他站在对立面。这个就是修习忍辱波罗蜜。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这股力量,使你不得不攀缘。

这股力量,使你不得不攀缘。

南怀瑾先生

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一切众生生命的来源是种种“恩爱贪欲”,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处,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条戒律就是戒淫。欲分为广义的欲及狭义的欲,广义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贪爱等等,狭义的欲指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欲。佛这里所说的欲包括了广义和狭义。
讲到欲念,很奇妙,人到了临死最后一口气时,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轻任何时候都强。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么容易唷!断了气以后,变成中阴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来,男女两人在性行为时,与你有缘的话,虽在千万里之外,也一样把你吸过来,就是因为爱欲这一念,就投胎进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爱欲的表现进去的呢?不是的,有时候感觉到狂风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拼命逃,看到一个茅蓬或是一个洞可以躲,一钻就进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这种情况入胎的,生出来穷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会有如此境界?--业报所生。或是感觉天气晴朗,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筑物,心生喜爱,一进去就入胎了。
此因爱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爱欲都没有了,只爱我手上这只表,完了,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爱抽烟,到那个时候,看到一支香烟,伸手一拿,进去了。或者你说我什么都不爱,只爱山水,说不定你就投胎变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爱钞票的,说不定就看到一堆钞票好高兴,也进去了。

贪欲是多方面的,例如欣赏艺术品、欣赏字画,也是一种贪欲,像我自己喜爱读书,也是贪欲,说不定将来看到书就投胎进去了。请大家千万注意!一切贪欲都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你看《圆觉经》说:“种种恩爱贪欲”,种种包含的范围太广、太大了,要细心体会。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欲不只一种,除了男女之间的性欲之外,例如爱钱财、爱名,乃至名利都不爱,爱清高,也都是欲。由于种种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缘,使得你千方百计想去了缘,这些更引发增长根本的爱欲,使得我们永远在生死中打滚受累。--《圆觉经略说》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华严经》是一种经集,经本的汇集本

《华严经》是一种经集,经本的汇集本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时法慧菩萨,说此颂已,如来欢喜,大众奉行”。经文到这里,全部结束了。
  明法品的语言模式很特殊,与离世间品很象,是很完整的一个单元,离世间品是第一品到第三十七品的总结,明法品也是一样,是前面一到十七品的一个总结。这两品最大特色是把法师位列在菩萨位之后,如来位之前的这一个位次:声闻、缘觉、菩萨、法师、如来。这一个位次的安排,让我们发现这两个部分:《离世间品》与《明法品》在印度的思想领域里是独立的一个系统。

  我们知道《华严经》是一种经集,经本的汇集本,所以它当中有很多的思想,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的,它把这些系统串连起来。各位会问,这个是不是通通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你不要去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是没有意义的。一个究竟觉悟的人,他的思想讲出来,别人来记载,都没有办法很完整地记载下来。一个各方面都有觉悟、都有成就的人,他在表达这个思想领域的时候,我们凡夫或者他的弟子辈,不可能跟他一样有全方位的成就,每一个人就他自己的成就部分来讲,可能只学到某一部分而已,这个个别的部分是跟师父相应的。
  第二个,从层次上来讲,有高低程度不同的相应方法,我们很少体会这个。一般人跟师父,很想把师父的通通学下来,告诉你,这个叫愚痴,你做不到。你要有办法把师父的那一套通通学下来,你一定有办法可以超越你师父,你要肯定这一点。譬如你师父有十种才华,你要想十种通通学下来,你有那种根器,你绝对可以超越你师父。

  不然的话,你最好在这十种当中,只学哪一种,在那方面来超越你师父,那就对了。你不要十种都学,你十种都学,大概每一种顶多学个六七分,学不到十分,就算你十种都学到十分,也没有用,因为通通是他的,不是你的。你假如从一种上来学到十分,乃至超过十分的成就,你在那一部分就超越你师父了。

  你要了解这一点,从生命领域来看,一个成就者来跟他的师父学习,通常从一个方面切入,其他方面不管。当他在这方面超越他师父的时候,那么他就可以扩大,他师父的每一方面都能了解的状况,他不一定跟他师父是同样的成就。这一点,不是从修行立场来看,你很难去体会。

  所以后代的弟子们,就从每一个人的立场,跟每一个人的层次上面去突破。所以你从佛经的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从小乘发起,大乘没有办法在早期弘扬,是要到后来,佛法盛行六七百年以后,才把这些东西汇集出来。从宗教情操的立场来看,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些成就不一定就是释迦佛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你要了解后代这些子孙们把这些功勋,这些荣耀累积起来,一代超越一代,一代超越一代。我这样讲,很多激烈的佛教徒一定不认可,他们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成就是最高的,所有其他人的成就都在他之下,不可能超越他。

  但是从经典记载或文献上来讲,后代的人绝对超过前代。生命的止于至善的境界、这种成就,我们可以肯定没有人能超过释迦牟尼佛,但是释迦牟尼佛本身就他所成就的部分,语言文字的表达上面,他并不是很高明,他只是那么讲而已,下面的子孙没有办法记载得那么完整,尤其是后来背来背去,背给子孙,就背得乱七八糟了。譬如生灭法变成“水老鹤”,就出来了,阿难去纠正他,他还说阿难太老了,记错了。他们都是当时亲自从世尊那边听来的,两个弟子都有那么大差距,经过几代以后,你想差别有多大?
  这个事实,可以从现代社会上看得到,当这个社会普遍都讲弥陀净土,不认识华藏世界海的时候,你再怎么讲都没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普遍的都是求“了生死”的时代,所以当时以迦叶为主,所作的记载通通都是小乘了生死的部分,所以他所结集的藏经,根本就是阿含藏,不可能有别的。

  但是,富楼那尊者这些大德,亲自从世尊那边听来的,不只是阿含藏的内容,还有这些东西。包括大龙菩萨这些人,他们亲自从世尊那边听来的,可不是单纯自己了生死的问题,更殊胜的是怎么教化众生、接引众生的问题,把法身慧命,把正眼法藏传递下来的问题,当时有大德把它记载下来。但是他不在迦叶教团里头,他在外面,当他这种教法在外面逐渐繁衍兴盛的时候,这种经典就重新地再汇集起来。

  现在在台湾也看到这种情况,有专门研究阿含藏的人,他根本就否认大乘经典,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到处乱骂:《法华经》根本就是伪经,最可恶的就是《维摩诘经》,根本就是中国人伪造的经典。他大言不惭地讲,这就是修学阿含藏的小心量,狭隘心量的一种现象。
  学大乘的人要这样反击,就没有意思了。也因为学大乘的人,不这样子作反驳,所以你听了修学阿含藏的人的这些解释以后,你就会觉得,大乘实在都是伪造的,变成这种状况。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社会里头,修学阿含的人就修学阿含,修学大乘的人就修学大乘,那么两个系统会越来越明显差异。
  其实,安那般若与观心法门是可以融合的,但是修学安那般那的人,绝不探讨大乘的观心法门。同样的,修学大乘的这种参禅、观照,他也从来不理会安那般那。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两个系统,很自然地就会泾渭分明。

  到后来密法再融入的时候,那个复杂性更大,所以,小乘绝对不会跟你讲持咒,也不会念佛。因为密法融入了大乘以后,大乘传到中国才有念佛法门。其实念佛法门,本身就是密法,真正大乘经典,主张念佛的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南无观自在菩萨,不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一个咒语,它不是念佛法门,它是密法的修持法门,大家都不知道。因为大家都泾渭分明,不去探讨对方,所以不了解这些东西。
  我们从这个地方看,由于这样的发展,早期大乘的经典记载不多,后来按照大乘修行,大乘行者成就的很多,而且大乘行者成就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学问比小乘的行者要好,因此大乘的经典记载就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明,当这些经典到了某一个阶段以后,我们现在看的是华严经,是宝积经,是大集经,是大般若经,是法华经、楞严经。其实,可以告诉各位,这几部经都绝对不是一个人所能写的,都要好多人共同创造。换句话,这种经典本身就是一部专业的百科全书,它不是单纯的,不是一个人成就把它记载下来。

  它是把这一类修行的人的成就通通汇集在一起,修学华严的,修学法华的,修学楞严的,他们当时可能不是这种名称,只是他们的成就具有那种共同的倾向,所以他们一直去汇集那些东西。到后来,有龙树菩萨这种大成就者,龙树其实是一个专业的一类学者,这么一个龙树,龙树A龙树B龙树C就把华严的部分汇集起来,重新编排整理,按照它的分类、层次,整个来进行。那么多的龙树,整理那么多的经典,有的法华,有的楞严,有的宝积,有的大集,有的华严,是这个样子。
  所以,从华严来看是最清楚的。在大藏经里面,华严的单行本有四十几种,也有好几种是三五种单行本汇集在一起的。我们现在所看的华严经,是这三四十种,包括不在这三四十种里面的汇集在一起。换句话说,当时中国翻译过来零零散散的还不全。而八十华严这个部分相对来说是最完整的。

  在华严部里就分这么好几类,只是古代的分类方法跟现代的分类方法不一样。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与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差别在哪里?从七处九会的分类方式,你就可以看得到。大脑的分类是就知识领域的类别来分的。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不是从知识领域来分类的,它有点像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这样的一种状况来分类的。这里每一会的修行方法,都有前后关系存在,这里面事实上来讲,不能分深浅,你不能够说,消化系统比较浅,排泄系统比较深,它每一个系统都是独立的,每一个系统也都跟其他系统有相互关系。生命是这样的一种状况,经典你要用生命的思维模式来认识它,不要用大脑、用知识的来认识它,那你对佛法不能了解。

  我们是华严的弟子,专门在做华严思想的研究,华严行法的训练,我们厘清这样的意见,是要各位正视这个问题,并不是这样谈,就表示了华严的殊胜与整体性,或者说华严不是释迦牟尼讲的,不是这个意思。它的殊胜、尊贵,照样是人类思想与文明的巅峰创作,但是我们要了解它存在的事实面,这个是我们应该明白的。
撷自《八十华严——明法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修心的目标: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修心的目标: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宗萨钦哲仁波切

1、仁波切,您认为心理健康的定义应该是什么?我们是否都有一点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疾患?

答:在心理学中,我想,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有很大的区别。在佛教中,是对真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实证让你的心智健康。你对真理的理解越深、对真理的实证越高,你的心智就越健康。事实上,在佛教...的传统中,能够连心识也一起抖落、能够摆脱心识本身,才是健康的,因为心识在本质上不是健康的,是我们需要摆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你还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不是健康的。

2、仁波切,是什么让您认为心是可以被调伏的?修行的本质是什么?

答:心可以被调伏,因为心能够被影响。这或许是我们能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你可以用它做试验。例如,即使你很喜欢喝酒,只要足够努力去控制,总能做到一两个晚上不喝。实际上这证明了你可以逆心而行或者顺心而为,那意味着心是可被训练的、可被调伏的。心可以被调伏,因为心是个副产品--它是种复合的现象。

无论我们想要什么,我们总能在某种程度上强迫自己不要,即使只是几分钟的时间。中观的学者总是用这样的例子。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能够以两种方式证明心是可被训练的:假设你从来没有喜欢过槟榔,但是我不断地给你,最终你会喜欢上它。另一方面,假设你喜欢槟榔,而我却总说槟榔对你有多不好,你可能会因此轻易地对槟榔感到厌烦。

所有这些都证明心是可被训练的,而且这可以应用于我们的烦恼、我们关于朋友和敌人的观念,以及其他概念。所以我们的嗔恨、僵硬的心识、关于敌人的概念等等,都是训练的副产品。我们被训练成易怒和猜忌的,这是我们如此擅长此道的原因。所以,这些训练和倾向当然也能够被翻转,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训练得仁爱、善良而慈悲。
修心的本质,或者更加准确地说,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在此刻,是心在持续地把假的和幻化的事物信以为真。那被称为错觉,可以通过修心得到解除。--《八万四千问》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了解第七识,认清人生的真相。

了解第七识,认清人生的真相。

净界法師

  • 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不调伏第七意识,总是在第六意识下功夫。你大概就是一个好人,今生做一点慈善的善业,来生创造一个安乐的果报,如此而已。我们要把这种善业提升到清净的无漏业,那你就要面对自我意识的问题了。这是一个严肃的生死问题,就是你能否对你的执着产生一定的调伏。

  • 我们的执着--这个自我意识的主宰性,一般来说表现在三个地方:第一个,执着“人”。有些人他专门执着人,对六亲的感情特别重。 第二个,他执着“事”,执着他的事业。第三个,执着他的“钱财”。任何一个稍微有一点小小判断力的人都知道,赚再多的钱都带不走。但是一个人执着钱时,他会为了赚钱去牺牲生命。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你没有生命,你有钱有什么用呢?但是他还会去赚钱,这就是盲点。这是没办法沟通了,只有修空观。 

  • 面对盲点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生命归零。因为你在枝末上,根本没办法对治了。那你先把心带回家,回光返照,看看你从什么地方来,看看你生命的原点。一个人只有回光返照去对治执着,其他通通没有办法。只有第六意识成功地把第七意识带回家,第七意识的自我执着才可以破坏掉...
  • 因为它的力量太大,你用第六意识去压它,第七意识不吃这一套。外道的四禅八定,用高深的禅定压这个执着,根本没有用。只有我空观法空观,它只怕这个,其他都不怕。所以,你要成功地从你的生命里拔开三界业力的枷锁,你别无选择,必须要面对恒审思量这一块了。

  • 我们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为什么富贵求道难,因为你福报越大的人,你越想主宰这个人生。你想我好不容易多生多劫积了这么多的善业,我前生辛辛苦苦的做义工,厕所没人扫我去扫,饭没人煮我去煮,欸,今生享受,该享受的时候了。所以,越是富贵的时候,你越去主宰它,但是你的生死业力就越重。如果你想希望你临终的时候,绑住你的生死业力低一点,你现在就要慢慢放弃对人生的主宰。这个第七意识是很可怕的——恒审思量我相随,第八识不可怕。

  • 诸位我们要现在我们要知道,临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不要怕第八识。第八识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但是只要没有第七意识来主宰它,它不能串成生死轮回的力量。第八识之所以可怕,是它跟第七意识两个连在一起。如果你没有自我意识,第八识,有什么用呢?它是这个分散的业力嘛!但诸位,你千万不要让第八识跟自我结合在一起,第八识这种分散的片段业力,当它被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种自我意识串起来的时候,那你不是它的对手,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

  • 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改变第八识,因为你现在已经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年,去把无始劫所造的业忏干净,不可能。但是现在你要做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破坏第七意识的执我,不能让这种片段的业力,把它串成一种轮回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做的很重要关键。那么要阻止第七意识的活动,就必须放弃主宰。因为第七意识的根本就是想要主宰,它一直想要主宰第八识的业力,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100年后,我们会在哪里?

100年后,我们会在哪里?

一行禪師

我们会愚蠢到令自己痛苦也令对方痛苦,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和对方都是无常的。死亡来临的那一天,我们将会失去所有的财物、权力和家人。眼前我们所拥有的最贵重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自由、祥和及喜悦, 但是缺少了对无常的体察,我们是不可能快乐的。

有些人在某人活着的时候连一眼都不想看他,但此人一过世, 他们却奉上鲜花,写下了动人心弦的讣闻。那一刻斯人已逝,再也无法享受鲜花的芳香了。如果我们真的了悟并谨记人生无常的道理,我们一定会尽全力让那个人在此时此地便感到开心。我们会浪费二十四小时生爱人的气,是因为我们对无常一无所知。

“从终极层面看待无常,我闭上了双眼。”我闭上双眼是为了观想心爱的人在一百年后或三百年后的模样。如果你观想自己和心爱的人在三百年后的模样,你会非常高兴自己今天还活着,而你最爱的人今日还健在。当你睁开双眼时,怒气已经消失了。你会伸开双手拥抱对方,然后观照自己的呼吸——“吸气时,我感谢你还活着;呼气时,我觉得无比快乐。”闭上双眼观想自己和对方在三百年后的模样,你就是在冥思无常的真理。从终极层面来看,愤怒其实是不存在的。

嗔恨也是无常的。纵使此刻被嗔恨吞没,一旦了悟嗔恨也是无常的,我们就能做一些事来转化它了。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必定有能力消解掉嫌恶和嗔恨。如同转化愤怒一般,我们也闭上双眼深观:一百年后我们会在哪里?从终极层面来体认嗔恨,它就会在瞬间立即消失。
因为愚昧,而且忘了无常的道理,所以我们无法正确地滋养心中的爱。刚结婚的时候,我们的爱非常强烈,我们认为如果失去了对方,自己可能连一天也活不下去。但因为不懂得深观无常, 所以一两年后,我们的爱就变成了挫败与愤怒。现在我们竟然会怀疑,如果和自己曾深爱过的这个人继续相处下去,不知还能不能撑得过眼前这一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别无选择,于是我们决定要离婚。

若是能体察到诸行无常,就会懂得培养和滋养我们的爱。只有如此,关系才能持久。你们必须滋养和照料心中的爱,它才会逐渐増长。--《你可以不怕死》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措尼仁波切~由于修持这个无味,却让其他的滋味升起。

措尼仁波切~由于修持这个无味,却让其他的滋味升起。

奥明宫学馆

学员问 : 我听过Niam「禅修的觉受」,在我的理解中,它是种愉悦、清晰和轻安的感受,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是处在本觉当中。我希望在禅修本觉时,能避免因状态混淆而导致方向错误。请您给我们建议,以确保我们不因此而欺骗自己。

仁波切回复: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对这件事有正确的了解是重要的。
禅修的觉受或说暂时的禅修体验,本质上不是不好,它是禅修过程的一部分。

当我们修持本觉,修持本初原始的觉知时,我们会有禅修的觉受,会有暂时的禅修体验,也可能会有了悟。

有时我们只有了悟,而没有暂时的觉受体验;有时我们没有了悟,却有暂时的觉受体验;有时两者都有,交错一起出现。这些情形都有可能发生。
关于「暂时的禅修觉受」的教导,传承上师给我们的口诀是:
对于我们喜欢的、愉快的觉受,不要陷入执着,不要紧抓着它们。
对于那些不愉快的、我们不喜欢的,不要陷入厌恶,不要想拒绝、或阻挡它们。

要保持继续修持。
因为禅修的本质、禅修的主体是「在主要的修持当中保持不散乱」。
主要的修持可能是本觉,原始本初的觉知、或是平常心、或是止、或是观、亦或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其中的任何一种。不管我们主要修持的是什么,都要做到不散乱地保持在主要的修持上
在修持中会生起各种不同的体验觉受,愉快的或不愉快的都会发生,对于这些觉受体验的主要教导,就是不要执着,也不要阻挡它们。(阿底注:不迎不拒)

为能好好地进行禅修,我们要有清楚分辨「暂时的觉受体验」和「了悟」的能力。这种分辨的能力,会慢慢地在我们的修持中生起,我们会了解到哪些部分是属于暂时的觉受体验,哪些部分是属于了悟,会知道哪些部分是属于「道」上,哪些部分是属于在道上行走时,从旁出现的事物。

「道」是指被引介的主要修持,当我们在道上修持时,慢慢地会出现其他东西,那些就是「觉受体验」,这时该怎么办?答案是:继续在道上前进。
走在这道上,有时会觉得枯燥无味,会感觉旁边出现的东西比较有趣。但那些有趣事物的出现,是因为你走在这所谓无聊的道上。如果你执取那些有趣的事物,那你就离开「道」的修持,既然离开「道」,当然也不会有「道」带来那些有趣的事物。所以如果你想得到那些有趣的事物,你就要继续走在这无聊的修持道上。

修持止禅本身是无聊的;修持有所缘止禅很无聊,若修持无所缘的止禅会好一点,它比较开放,但仍是枯燥的。本觉其实是没什么滋味的,但由于修持这个无味,却让其他的滋味升起。

我确信依人类的天性,大家会想尝到觉受的滋味,就是因为你努力修持这「无味」,修持这「什么都没有」,而所有事物都显现出来。(阿底注:此处即是禅宗的“平常心”,非凡夫浑浑噩噩的平庸心,更非断空邪见。如《定解宝灯论》云:“于此彻底了达时,觅义寻者未得义,非但不生失望心,反得快乐真稀奇!”找不到是真正的找到。当然你若不会找,而高呼没找到,那没有意义。切莫混淆。)
不要走到显相的岔路,要继续行走在修持道上。

不管发生了什么,保持继续往前。
走得汗流浃背,继续往前走。
走得这边疼痛、那边不对劲,继续往前走。

走得厌烦气躁,继续往前走。
喔!右边有吸引你注意力的,继续往前走。
哇!左边出现新奇的东西,不需要停下来奉茶,挥挥手打个招呼,说声再见,继续往前走。
他们会告诉你:来吧!来吧!这儿有美丽的花朵、有清泉、有彩虹等等的,大乐出现了、无念出现了、明晰出现了、蓝天出现了、峻岭出现了,不管是什么出现了,不用在意,继续往前走。

修持者努力着、坚持着,无论发生什么事,就是保持着继续往前走。
两手握着登山杖,背着背包,
蓝天晴空继续往前,
狂风暴雨继续往前,
继续往前,
然后,你将会到达山的顶端。
我完全了解这些觉受体验,那是非常诱人的。

我曾有过很棒的觉受经验,我就想着,「哇!我一定是达到某个程度的了悟了。」于是我就去见祖古乌金仁波切。我很兴奋的叙述我的觉受、我的了悟。他不置可否的听着,突然问我 : 「尼泊尔的国王好吗?」「尼泊尔最近状况如何?还好吗?」「美国怎么样了?」「政治情形怎么样了?」「什么如何如何?」…完全转移话题,很多次都是这样。

我只有回去再继续禅修,然后又生起了非常棒的觉受体验,「哇 ! 彩虹飞舞流动在蓝天晴空中,这一定是座好禅修了!」于是我又去见祖古乌金仁波切。这次他假装没听到:「什么?你说什么?」几次之后,我知道他假装没听见,所以我就放弃了。

其实这样的回应是很好的。因为如果他说「那是好的」,我就会加两倍、三倍的执着。如果他说「那是不对的」,我有可能会放弃禅修。那时他对这方面的回应不是很清楚,他听了既没有表达出兴奋,也没有把它推开,感觉像有在听我说我的状况,又像没在听,这真是非常有技巧的回应。 

觉受经验本身是好的,但不要涉入而陷于其中要确定什么是自己「主要的修持道」,什么是无所缘的止,确定什么是观,确定什么是本觉等等的,保持继续修持
也许将来我们可以举办特别关于「分辨觉受体验和了悟」的闭关。我们曾经在之前的进阶课程里有涵纳很多分辨的教导,之后有机会可以再次举办。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措尼仁波切~感知万法,却不耽著于感知

措尼仁波切~感知万法,却不耽著于感知

奥明宫学馆 


从大圆满的角度,凡是遮蔽或障碍清淨根本基的,就被称为念头或概念心。无论是业力或习气都包括在这概念的心态。

「立断」就是彻底斩断,将遮障完全斩断成碎,就像是用刀将它砍断一般。因此,过去的念头停止,未来的念头尚未生起,一刀斩断当下的心念之流。但是你也没有继续抓著这把刀,你放掉它,这裡就会出现了空隙。当你不断地用这种方式去斩断时,念头的串流便会瓦解。如果你剪断念珠几个地方,那时念珠便不成念珠了。

即便只看见一小部分的本性,如果那是货真价实的话,就是认出法身。但是我们真的认出与否,完全端视我们自己。大圆满有如何去认出的教法,而且也正在传授,但是个人要如何去运用这教法,则完全取决于个人。

我们不能说每个人都认得或无人认得——究竟谁认得或谁不认得是不确定的。我们自己会知道。
我们需要以不带有概念、执著、执取,或安住于某物的方式去认出。而且这种方式也不掺杂思辨分析。
感知万法,却不耽著于感知。
这是很重要的句子:「感知万法,但不耽著于感知。」心的根本本质的自然展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概念的心态,也就是念头,其结果是迷惑;另一种是智慧自显,那就是本初的觉醒,其结果是解脱。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永远不要受是、非干扰。

永远不要受是、非干扰。

慧律法師

我们没有转第八意识,根本没有办法转这个神经系统,几乎没有办法,生、老、病、死还是存在,所以你等觉菩萨还是一样要生、老、病、死,对不对?微细的无明,生相无明还是没有办法,生、老、病、死就是所谓的变易嘛!变易生死嘛!境界还是要转变,所以他来示现的时候还是一样生、老、病、死,为什么?佛陀来到这个世间示现这个色身,不是佛陀本身有生、老、病、死,而是众生本身有生、老、病、死,而感应了佛陀这个福报来降生,而众生的福报尽了,生灭法尽了,佛陀就要回去,佛本来就不死的,佛哪里有死?要不然怎么叫不生不灭呢?你认为佛有生死,那是愚痴人的讲法,释迦牟尼佛哪里有生死。

这《华严经》讲的:我来娑婆已经八千往返了,佛陀早就不生不死了,可是你为什么一定要生死?没有办法啊!众生因为业感,无明在支持这个佛陀,对不对?佛陀一定要走啊!为什么?因为众生的生灭嘛!众生的生灭,所以佛一定要变化,众生的福报不够看到佛陀像,只有丈六金色身的一个老比丘像,是不是?所以佛无相以众生心为相,这样听得懂了吗?

佛无相以众生心为相,因为你的福报多少,你就看到佛的相有多少,你如果证悟到无生法,那当然你看到的佛相就不一样,这就可以知道,解释得……为什么讲补报庄严土?看的这个初地菩萨、二地菩萨看的都不一样,对不对?初地菩萨看的佛相,二地菩萨看的佛相,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内在里面的境界生灭法、断惑完全不一样,佛哪里有什么生生灭灭的,你的福报到了,就感应佛陀说法,对不对?生灭法,福报不够,佛就要走了,一定要走的,不走不行,留不住的。因为你福报不够嘛!如果你断惑了,证真了,那你永远佛就在你的身旁。

为什么?你的心就是佛,即心即佛,所以佛也没有来,也没有去,他就在你的心中,当你发现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了解佛,当你了解自己的时候,当你彻底了解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彻底地了解佛是什么东西,所以生命……,永永远远不要受到那个是是非非的干扰,你就永远稳住你自己,这就是真实的生命,不要被流言,不要被报导,不要被外在的音声、句、文字影响,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祝福大家!



從我的iPhone傳送

唯识 | 谦虚,大有深意!

唯识 | 谦虚,大有深意!

慧律法師

我慢就是我不甩你,那么就强烈地高、低、贫、富、善、恶、空、有,这个永恒的对立就是第七意识的特质,为什么?因为它有一个我执,这种我执一直存在在深入的潜意识意识形态里面,一直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断除的,要断除这个第七意识的我、法二执,这必须到金刚地、必须到十地菩萨,那么第七意识消失了,那也就没有第八意识,所以七、八意识,第七意识消失了执著,第八意识就只有剩下大圆镜智这个名词,因为第七意识是一种强烈的我、法二执,又是非常微细的,有情都一直昏迷在这个执著里面,所以《金刚经》里面讲: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有这些相?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的强烈存在,这种第七意识的强烈对立,会造成我们无量无边的痛苦,无量无边的痛苦。修行应该在第七意识好好地下一番解脱。

为什么会无量无边的痛苦?先生不能包容太太,男、女朋友的争吵,师徒之间的不睦,国家:国王、大臣之间彼此的冲突,都是什么?都是第七意识染有我的强烈自我意识的观念,这个第七意识(自我观念),会随着个人的教育增强,一个人没有受过佛法薰习的人,书读得愈多这个第七意识的作用就愈强烈,他学习世间的学问自己认为有才、有能,他认为不须要靠别人,他秉着过人的才干,傲视群雄,所以第七意识……,自古以来败在第七意识的全部都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你当一个国王就目空一切,比如说你一个月的收入几万块,你是这个地方的经理或老板就瞧不起员工。

再来,我一切的享受都以我个人为主,一切的员工都不管他,不要照顾他,那也是我执,这到哪里就是第七意识强烈的这个对立,所以要降伏这个心,讲实在的,降伏第七意识比降伏第六意识更重要,更重要。第七意识就是执,这个执你放不下,你的苦就不断的,一切的痛苦就是一个执,执,你不肯放下,一切的痛苦你是不是……,你慢慢地回光返照看看,一切的痛苦是不是就是这个字:“执”字。所以我们要学习包容、宽恕,跟我们意见不同的,我们一定要包容他。

再来,尤其讲话要特别的谦虚,还有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个最重要的,那么就是诚恳。佛陀曾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家里请客,而待客不诚,那么你所摆在那个地方的东西都是虚设的,他要来到你家,除了东西的享用,最重要的还是你的诚恳,诚恳是有生命的,诚恳运用在任何一个人都会被你感动的,那一种力量,哪怕说你早上问他:你吃过早餐了吗?……这种礼貌,真的,所以我们这个诚意,赤诚会感动一个人,大部分因为我们染有我、法二执...同学们你要记住!

我现在告诉你一句话:用谦虚的态度也可以让人家了解你,用狂妄的态度也可以让人家了解你,但是两种的了解会完全不同,我们为什么不谦冲、不自牧,对不对?纵然你真的有那一种了不起的地方,你不也须要这样狂,透过谦虚可以让人家更赞叹你,所以第七意识只有用一个字破除,那就是谦虚,你什么都谦虚,什么都……,人家讲你很大的功劳,你统统不要接受这个功劳,谦虚可以破除第七意识。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当下或未来不要再造作各种痛苦 [玛尔巴的30个修行忠告-5]

当下或未来不要再造作各种痛苦 [玛尔巴的30个修行忠告-5]

巴沃法影 

 - 堪千创古仁波切教授 -

若不断舍诸十恶,必受恶趣之痛苦
第十个忠告说要断除十种恶业。当我们说恶业时,它包括我们过去所造作的恶业,还有未来会领受的各种苦果等等。
如果是要消除过去的恶业,唯一的方法就是忏悔了。但是,如果一生当中一直在忏悔的话,那又太消极了,应该要专注在未来不要受各种的痛苦上。换句话说,要当下或未来不要再造作各种痛苦,要积极的去断除,这才是更重要的!
佛经里把恶业归纳成十种,身体的恶业有三种,语言的恶业有四种,心理的恶业有三种,总共有十种的恶业是我们要避免的。
身体上的三种恶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杀生”是不要伤害到别人的生命,在进步的国家现在也很少有杀人这种事,但伤害其他动物的生命就很多。可能有些人会说我没有杀动物但杀昆虫、蚊子可以吗?这也是不行的,杀生是没有分生命大小的,也不分所杀的对象是不是伤害了你,因为这都是造成别的生命的痛苦。无论如何,杀生都是要去避免的,更积极的说是你要去保护生命,帮助这些生命让他们远离各种的恐惧。
“不偷盗”的偷包括偷、拐、抢、骗等,主要是如果你做了这些,可能伤害到对方,让对方的财富减少而造成他们的痛苦。“不淫邪”是不要造成别人的痛苦,不要抢占别人的丈夫、太太等,而造成别人家庭的痛苦,这是要避免的。
语言上的恶业随时都会发生,所以随时都要保持觉知。语言上的恶业有四种,第一种是“欺骗”,就是说谎话、妄语欺骗他人。其实欺骗他人最后往往欺骗的是自己,萨迦班智达说:“若思谎言诱他人,实为此人骗自己,若说一次妄语后,彼言实语亦生疑。”
刚开始你想要骗别人,但最后会发现你骗的是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说谎一次、两次、三次后,别人就不太相信你了,之后只要你说的话,别人就会觉得你是在骗人,所以最后会发现你所伤害的是自己。
第二种语言的恶业是“两舌”,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犯的。两舌就是挑拨离间,这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第三种语言的恶业是“恶口”,也称为粗语,就是说一些比较严厉、粗暴会伤到别人的话。说话虽然不是一种武器也没有任何刀枪,但是说一些比较粗暴的话语时,却常常会严重的伤害别人。第四种语言的恶业是不要讲八卦、没有意义的话,称为“绮语”。绮语会造成他人或自己的贪着,所以也要避免。


心理上的恶业有三种。讲到心时会觉得心很难控制,的确心是比较不容易控制,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仍要保持觉知。

心理的三种恶业,分别是贪、嗔与邪见。“贪”是看到别人有财富或权力时,就生起一种贪,觉得自己也应该要有这样的生活,生起这样的贪念时就是一种心上的恶业了。

“嗔”是嗔心,你可能会遇到一些讨厌的人,实在不喜欢他甚至想消灭他,这就是一种嗔恨心。嗔恨心会害人害己,一报还一报,造成自他各种的痛苦。

“邪见”可以说是属于痴愚的一种,会认为根本没有因果或不相信因果,甚至不再相信佛、法、僧或对实相的信心消失了,这些种种可以说都是一种邪见。邪见可以再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构,一种是诋毁。佛、法、僧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你却认为有问题,这时问题就是被你虚构出来的。诋毁则是佛、法、僧本身是有功德的,你却说没有功德,这就是诋毁。

以上就是十种恶业,我们要学着去断除它,如果不断除,就如忠告说的“必受恶趣之痛苦”。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