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強迫症

圖: Getty Images圖: Getty Images
C先生數年前發現自己經常不停重覆一些思想和動作,例如登入電腦近十次、不停整理文件、如廁後不停洗手、甚至明知車門關上,亦不停多次重覆關門動作……….他曾嘗試強迫自己不重覆這些動作,但自己會感到極度焦慮不安,且不能繼續工作下去。情緒病的困擾已經影響到他日常的生活,以至很多工作都因此而延誤,甚至時常要在星期天,回到學校完成平日未能完成的工作!他被証實患上強迫症。


強迫症病徵
  1. 強迫症意念:出現反覆而持續與現實生活無關的思想、影像或衝動,且造成相當的焦慮或痛苦。患者會企圖忽視或壓抑這些思想,甚至以其他思想或行為來將其抵消;
  2. 強迫行為:在面對強迫意念時,覺得必須做一些重覆的行為 (如洗手、檢查、排序或心智活動 (如祁禱、重覆默念字句、計數),以減少痛苦、或避免某些可怕事情的發生。

強迫症高危因素
  1. 遺傳因素:有研究顯示如有直系親屬患有強迫症,自己患上強迫症的機會會高 5 倍;
  2. 生化因素:根據研究顯示,強迫症與腦內血清素有關;亦有報告指出,強迫症與眶額前腦皮層及底神經節的不正常活動有關;
  3. 心理因素:有些患者的性格會較執著或偏好清潔整齊。

強迫症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以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為主;
  2.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法能有效治療強迫症,其中的「暴露療法」需要患者面對或接觸令自己不安的東西,學習與之共存,不需要做出強迫行為。雖然「暴露療法」或令患者感到不安,但隨著時間和練習,不安的感覺會慢慢減退。家人對療法的理解和支持相當重要,且可支持和監察患者的進展。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壯腰強筋桑寄生

註:本文轉載自 綠路闲人

  健康無價,道理人人懂,實踐開來,談何容易?閑人都是凡人,偶爾總想放任一下,難以分秒牢守各式各樣的健康法則;閑人也是忙人,火燒不及眼眉便不會持之以恆!

  前文提及我早前患上腳跟筋膜炎,西醫視之為勞損炎症,中醫則認為與「腎虧血虛」有關。唉,人到中年,江湖遊走、開山劈石幾十年,說我陽氣充盈、五臟六腑完好無缺也不足信吧?何況中醫把脈,十個人總有九個腎虧,平常不過,無須惶恐,大不了回歸基本,從頭做起!

  家居食療乃原始起步點,想找安全簡單廉價,又較具藥力的壯腰強筋良方,桑寄生算是一個選擇吧!

  仿似枯枝亂葉的桑寄生,性平、味甘苦,歸肝腎經,具強筋骨、袪濕寒之效,主治腰膝酸軟、關節痺痛;近代臨床醫學更把桑寄生應用於高血壓、冠心病和心絞痛等治療上。一般藥材舖多有桑寄生出售,大大的一盒才售港幣二、三十元,以我一人服用計算,每盒可分為十多次飲用,平價之極!


  有一段日子,我每星期煲一、兩次桑寄生茶,分早晚喝,堅守了三個多月,紓緩了不少因血虛引來的周期不適,亦甚少出現腰酸背痛的情況。體會到奇效便小沾沾,從努力護持到日漸疏懶,不過是一下子的事,就這樣,打回原形。

  事到如今,惟有臨急再抱佛腳!人性弱點避不了,但辦法總是有的,心態才是最重要!

  我的桑寄生茶大多自配補腎益氣的藥材同煲飲用,眾閑人一看無妨,切勿照辦煮碗,畢竟閑人體質各不同,還是請先向醫師查詢,要自負盈虧啊!

材料:桑寄生、黨參、杞子、南棗及茨實

製法:五碗水煎成碗半,早晚分兩次飲用


  好友乃同路有心人,得高人指點,以坊間購買的桑寄生來個自家「炮製」,即把桑寄生隔水蒸二、三十分鐘,之後放在陽光下曬兩、三天至乾身才入罐,閑來便給我送來一大包。此類製過的桑寄生,藥效是否更強我搞不懂,但喝起來確實較未經處理的桑寄生滑順甘甜,少了一份「刮舌感」。其實,坊間也有經醫師製過的桑寄生出售,但價錢以十倍計,既然她願意支援,我求仁得仁啦!但願這位好友不要搬家,因她家的大花園陽光直照,乃種植香草、處理藥材的好地方,我總會受惠!

  若然沒好氣搞這個大龍鳳,就跑去西環源記吃一碗「桑寄生蓮子蛋茶」吧,承惠港幣三十元!我已不是首次推介此店,因為實在做得好,只恨離家路途遙遠,無法經常造訪。


「大是大非」面前,法律是次要?

註:本文原作者湯家驊大律師

  在電視上看見一位自稱是法律系二年級的學生,一本正經地說,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法律只佔次要地位。聽了這番話,能不令畢生致力維護法治的人搖頭嘆息?為甚麼學生們、我們的下一代,對法治的認識是這樣的薄弱?是我們的教育系統出了問題?還是整個社會也缺乏對法治的真正認識?

  法治不單是尊重法律這麼簡單。法治是著重尊重法律制度,包括獨立司法體系和公正的判決。公正的意思不代表同意你的想法便是公正,而是不受外界影響。所以不能說你不認同的判決便不公正,更不存在因為你認為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便可凌駕法律制度或法庭判決之上。

  柏拉圖便說過:「當法律受制於其他制度和原則時,社會制度便會崩潰。」牛津字典把法治的定義濃縮為:「法律的權力和影響,應被視為對個人和政府行為的一種規範。在這原則下,所有人士 (包括政府),均須平等地受制於法律和法律程序。」聯合國對法治的定義也是一樣:「法治要求尊重法律,法律前人人平等,向法律負責等概念。」法治不代表只要皇帝守法,但平民卻不用!

  法治不存在以個人判斷來決定是否應受尊重,或甚麼法律、甚麼法庭判決可以或不可以接受。這是基本的法治原則,不容異議。當然,假若社會正在進行真正革命,進入無法律、無政府狀態,那必然談不上還有法治的存在;但我們是否已進入了這狀態,或正在朝著這方向走?就算正步往這方向,直至那一天之前,法治仍是我們堅信的社會支柱。更重要的是,法治與民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我們不能為了民主放棄法治,也不能為了法治放棄民主。所以不存在為了民主而可以將法治放在第二位之說。

  民主確是「大是大非」問題。但請不要混淆了目標與手段的分別。民主是目標,爭取民主的策略是手段;不要把手段變為了目標而忘卻了爭取目標之真正意義。為了目標而放棄法治尚且不可,更何況為了手段而放棄法治?

  在這裏亦必須一談甚麼是公民抗命。公民抗命的出發點是尊重法治,而非挑戰法治。公民抗命是消極地自願接受法律制裁而不是積極地抗拒法律制裁,甚至阻撓執行法律制裁。因此公民抗命與法治並非對立,也沒有矛盾,這一點是重要的。最後,我必須指出,公民抗命是要暴露惡法之不公,而非阻撓法庭之判決。禁制令縱是有可能被推翻,但只要仍然生效,也必須備受尊重,更何況推翻禁制令本身更有制度可循?這法制有何不公之處?

  這是一段令人痛心疾首的日子,但有一些原則卻無論如何也不能、也不應輕易混淆或放棄。我們沒有民主,但還有法治。我們不應,也不可有一種蠻牛闖進瓷器店的準備,更不應、也不可存有任何「你不給我民主,我便不給你法治」的心態。若我們自毀長城,連法治也失去了,那我們還有甚麼?希望這位法律系同學仔細三思,重回正軌!

冬季養生要點

冬季養生要點
每年的十一月八日前後是立冬,這是冬季的第一節氣。在飲食方面,這正是進補的好時節,俗話說「冬季不進補,春季便受苦」。在元代所著的《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意思說,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中醫認為,冬季人的機體處於封藏狀態,食用最宜滋陰潛陽,因此是養陰滋補的大好時機。
1. 冬令多補充熱源食物
膳食中應多補充產熱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例如;牛、羊、鳥、雞肉、鯽魚,雞蛋、牛奶、豆類及其製品等,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2. 常補充含蛋氨酸的食物
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系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寒冷氣候使得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腺粒體內氧化、釋放熱量都需要甲肌,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瓜子、酵母、葉類蔬菜等。
3. 適量補充無機鹽食物
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係。專家建議冬季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如胡蘿蔔、百合、山藥、藕、大白菜等,因為這類蔬菜的根莖裡所含無機鹽較多。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的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可提高機體禦寒能力,含鈣較多的食物有蝦皮、牡蠣、花生、牛奶等。
4. 冬潛陽養陰
A. 陽氣閉藏
冬季養生要早睡早起,日出而作,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食進補陰潛陽的食物,以利陽氣潛藏,陰氣積蓄。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久病陽虛,在冬季容易發病,陰盛會加重久病陽虛的症狀。如:肺病、心臟病、腸胃病、骨關節炎,在寒冷的冬季時而反覆發作。B. 滋陰潛陽—腎
食療:多食種子類食物為主。大豆類、芝麻、核桃、瓜子等。還可以多食羊肉、鵝肉、大豆、核桃、芝麻、蘿蔔。
藥補:(1) 氣虛:人參、淮山、茯苓、冬蟲夏草等﹔(2)血虛:阿膠、龍眼肉、紫河車、何首烏…等﹔(3)陰虛:熟地、西洋參、枸杞子、桑椹、黃精…等﹔(4)陽虛:蛤蚧、杜仲、鹿茸、肉蓯蓉等。
朱伯銓中醫師撰文

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邏輯

註:本文轉載自亞太日報 

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影子銀行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其不透明以及監管缺位等也致使其風險難以判斷。尤其在官方尚未明確影子銀行的具體規模之際,對影子銀行的風險警示非常必要。

日前,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StabilityBoard,下稱FSB)發佈《2014全球影子銀行監測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居全球第三,增速為全球第二。

影子銀行是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仲介,其業務類型與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相似,主要業務包括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結構化投資工具和私募基金。但大多數影子銀行尚在監管之外。

影子銀行增速過快

報告稱,2013年中國影子銀行繼續快速增長,資產規模同比增長超37%,較2012年42%的增幅有下降,總額接近3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英國。該報告對影子銀行給出的定義是:在常規銀行系統外的信用仲介行為和機構,並稱“在所有新興市場中,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和增速值得特別關注。”

FSB的前身為金融穩定論壇(FSF),是七個發達國家(G7)為促進金融體系穩定而成立的合作組織。在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對全球經濟影響日益顯著的背景下,2009年4月2日在倫敦舉行的20國集團(G20)金融峰會決定,將FSB成員擴展至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G20成員國,並更名為FSB。

整體上,FSF對中國影子銀行3萬億美元規模的估算總量並不算高,在大多數機構的估算中,中國影子銀行規模一般在35萬億人民幣左右。

摩根大通早在去年就預計,截止2012年年底,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達36萬億。國際評級機構穆迪9月份發佈報告稱,到2013年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資產規模高達37.7萬億元人民幣,約占GDP的66%。由於信貸規模迅速擴大且存在過度集中問題,市場風險高企。

由於缺乏官方的準確數字,中國影子銀行的具體規模目前仍無法判斷。從全球市場來看,30多萬億的影子銀行總量在國內生產總值、銀行業信貸中的占比來看,規模不算大。

但由於缺乏公開、透明、有效的監管措施,中國影子銀行的增速從全球來看顯得過快。FSB的報告也指出,2013年中國影子銀行37%的增速,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阿根廷。

影子銀行風險問題

影子銀行在此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以及貨幣寬鬆的環境下,迎來了大的發展,但眼下,隨著中國經濟的放緩以及貨幣政策的謹慎態勢,影子銀行逐漸暴露出的風險令人擔憂。

相對于IMF和穆迪,FSB對中國影子銀行的評估整體上偏於保守。IMF在10月初發佈的報告稱,中國需要更密切監測不斷激增的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的銀行業務。

“中國影子銀行的融資增速已近銀行信貸增速的兩倍。信託貸款——即銀行通過委託貸款為貸方與借方做信貸安排,但不承擔任何風險,這種形式的信貸安排在高度監管的銀行系統之外占到了很大的比例。”IMF報告指出。

穆迪認為,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資產規模占GDP比例為52%。儘管政府努力控制信貸增長,但中國的影子銀行活動繼續以高於名義GDP的增速快速增長,這表明中國經濟的相關杠杆率仍呈上升趨勢。

穆迪還稱,信託產品和理財產品現已成為中國影子銀行體系負債水準增長的主要引擎。由於理財產品通常期限較短,80%期限短於6個月,但其所對應的資產如房地產通常期限則更長,因此其抗風險的能力更為脆弱。

傳統金融缺位 

高盛高華研究員馬甯認為,中國影子銀行幾乎百分之百的信貸是給了企業,包括大型企業、房地產市場、政府平臺和中小企業,而影子銀行在過去幾年都是30%左右增速,實際上增加了企業的杠杆,增加了投資,而不是說增加了消費。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影子銀行的快速擴張實際上造成了中國杠杆率的不平衡,中國經濟更加不平衡,是投資和消費之間不平衡。

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季朱海斌研究表示,截至2013年底,公司債務增長到了GDP的130%。公司債務是中國最大的金融風險。他認為,中國金融風險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企業債務在過去四五年裡頭上升太快,包括像製造業,一些產能過剩的行業,房地產行業,影子銀行,種種問題聯繫在一起,捆綁在一點,整體上中國的債務風險在上升。

從全世界範圍看,影子銀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多層次的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又倒逼傳統金融做更多創新。中國影子銀行近年來增速極快,固然有其寬鬆的貨幣政策為背景,但另一方面也說明傳統金融對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缺位,在正規金融管道滿足不了企業需求的情況下,影子銀行茁壯成長。

目前來看,要實現中國整體金融風險的可控性,一方面相應的監管要及時跟進,嚴控影子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要治理傳統金融的頑疾,疏通傳統金融服務,填補缺位元,尤其是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只堵不疏,難以解決影子銀行的根本性問題,疏通與監管合二為一推進才是降低影子銀行風險並利於中國經濟的關鍵所在。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中國有“幸福感”人數超美國

註:本文轉載自亞太日報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印尼、中國和馬來西亞等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自述有幸福感的人數現在已經超過了一直高居幸福感榜首的美國、德國和英國等富裕國家。 
  
報道稱,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一項國際調查結果顯示,財富與幸福感有很大的聯繫。例如56%的馬來西亞受訪者把自己的生活定位在幸福感很高的7級或者更高。而在較貧窮的孟加拉國,把自己對生活的幸福感定位在7級的人數,只佔所有受訪者的36%。 
  
但是調查結果同時顯示,財富帶來的幸福感仍然是有限的,比如在國內生產總值GDP遠高於馬來西亞的德國,受訪者中認為自己的幸福感達到7級以上的有60%,只比馬來西亞高4%。 
  
財富顯然是產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調查發現,這絕不是唯一的因素,比如女性通常比男性感覺幸福,結婚的人和年輕人的幸福感也比單身者和中年人要高。 
  
在過去5年中,越來越多亞洲人在自我滿足程度不斷上升的同時,對未來的信心也不斷增強。 
  
在中國、泰國、孟加拉國、印尼、菲律賓和印度,人們普遍期望自己的生活在5年內會更上一層樓。 
  
這項調查發現,在新興國家中,約旦、埃及和突尼斯的受訪者的幸福感最低,對未來的展望也最不樂觀,調查者認為,這可能與這些國家的政治和社會局勢不穩定有關。 
  
此次調查最重要的發現是,在2007年和2014年都進行調查的14個新興國家中,有8個國家的受訪者的幸福感級別大幅上升,其中包括中國、俄國、印尼、馬來西亞和巴基斯坦。 
  
這項幸福感調查的內容中包括:家裏是否有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微波爐、電腦、汽車、自行車、摩托車和收音機,調查結果顯示,擁有這些東西越多的人,他們的幸福感就越高。 
  
總部在美國的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從今年3月到6月進行了這一調查,受訪者是世界43個國家的47,643名18歲以上的成人。

教出最快樂孩子 有秘訣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教出快樂的孩子,哪有父母不想?全球最快樂兒童,得分最高是荷蘭,秘訣在大人願放手,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得揀。說得容易,但對子女由細管到大的直升機父母,要做到便有難度。
大人願放手 孩子生活有得揀
孩子應該快快樂樂的成長,沒有人會對此有異議,但近年看着香港的孩子變成「大忙人」,與父母長輩當年同年齡相比,他們懂得更多、享受更多,但快樂的時間呢?今年嶺南大學的兒童快樂指數調查顯示,兒童的快樂指數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學習壓力大、空閒時間少等都是影響其快樂的重要因素。
教出樣樣要叻的孩子,是不少父母的人生目標,有沒有想過,不如教出一個最快樂的孩子?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去年發表報告,以兒童貧窮率、肥胖率、教育普及率等數據,評比29個先進國家的兒童快樂排名,首五名全部來自歐洲,其中荷蘭的小朋友,被譽為全球最快樂。
當評估全球學生學習能力權威的指標PISA,公布名列前茅的是芬蘭,全球專家一窩鋒研究當地成功的秘訣,但同樣是全球第一,則大家又有否興趣知道教出最快樂小孩,關鍵是甚麼?
台灣《遠見雜誌》本月號的報道,便綜合荷蘭孩子的快樂模式,文章指,曾經在當地一所中學,問全班近30名孩子是否快樂,結果只得兩人沒有舉手,其他都爭着說有趣的事。
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不是在家,就是在學校,快樂不快樂,亦離不開這兩個地方。
不公布成績排名 學習壓力小
該報道指荷蘭的孩子在學校快樂,因為學習壓力小,初入小學幾乎都是玩,中、高年班才開始有些功課,學校不公布學生成績排名,以免比較。相對於中國傳統望子成龍心態,西方少來這一套,當地的父母也不着重孩子一定要上最好的學校,少見有虎爸或虎媽。一名中文老師分享,荷蘭父母認為,催谷孩子太急,摔下來可能更傷。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快樂的人,所以當年無論是在學校或家庭,也認為教養的手段和方法也應以快樂為重,孩子會爭著說自己快樂,這些笑臉,可不是鬥高分數或再多興趣班可換得來的。
固然,各地的教育制度及文化不同,硬要比較或許也不公道,但期望孩子快樂成長,應該人同此心。但若換了在香港,也問問孩子快樂嗎?答案如何,不用多說吧?本港孩子是如何成長的?愈來愈令人看得心痛,學習壓力愈來愈大、空閒玩樂的時間減少,快樂愈來愈少,又有何出奇?
讓孩子快樂的方法,沒有全球通用的方程式,教育制度,也不是人人有很多選擇。不過,《遠見雜誌》引述荷蘭一位專門研究快樂的學者Rutt Veehoven,提出其中一點父母可以做到的,就是讓孩子有更多選擇的自由。
參加甚麼課外活動、與甚麼同學玩,升學讀甚麼學校,荷蘭的父母,很少強迫孩子做不鍾意的事,鼓勵他們做喜歡的事、看書也可看自己喜歡的書。
所謂讓孩子快樂的秘訣,聽來也不是甚麼特別事情,但這正正可能對於香港的孩子,愈來愈陌生。
港孩日常生活 多由父母決定
香港的父母都是緊張大師,對於孩子的日常生活幾乎包辦所有話事權,事無大小,由細到大,甚至到大學升學,也是父母的決定。怪獸家長,又或直升機家長也好,心態上是為孩子好,惟恐不自小催谷,就會輸掉人生,但最終卻只落得成為虎媽虎爸,也苦了孩子。
美國學者Jim Taylor便曾撰文指,讓孩子自主決定重要,不止學習下決定的技巧,且作出好的決定後,也讓他們得到滿足感與成功感。
本港今年亦有調查訪問逾千名小四至中三學童的調查,有逾四成對父母擅自為其做決定感到反感。
父母望子成龍,誰不想自己的孩子跑贏?在香港,面對教育競賽的氛圍下,父母愈來愈難當,如何教出快樂的孩子,或許確實是大難題。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美國人為何熱衷捐款?

日前,SOHO中國基金會創辦人張欣、潘石屹在北京向耶魯大學捐贈1000萬美元,用以資助中國貧困學生在耶魯求學,此舉在國內再度引發驚詫與爭議。而在美國,這樣的捐贈是很尋常的。

最能反映美國文化本質的,不是荷里活大片,不是麥當勞快餐,而是強烈的捐贈文化。在美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印刻著的人名──馬路、樹木、建築物,甚至是路 邊供遊人歇息的長凳子,人們用這些記錄來表達對捐贈者的感謝。在紐約或其他財富集中的大城市,幾乎每天都有各種慈善籌款晚宴,企業高管和社會名流雲集,是 都市社交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郊區和農村,各類慈善籌款活動是社區聚會的重要場合,人們在這裡擔任志願者、捐贈者或參與者,與親朋鄰裡好友一起享受歡 樂時光的同時也在建設社區。

個人捐贈始終佔美國民間慈善總額的絕大部分(2012年,來自個人的捐贈約要佔到善款總額的88%),是非營 利部門最重要的經費來源之一,遠遠超過來自企業或獨立基金會等其他民間捐贈渠道。捐贈絕非富人的專利,數據表明,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超過70%的美國家 庭定期向公益機構提供捐贈。家庭年收入在5萬至7.5萬美元之間的中產階級平均將7.6%的可支配收入捐給非營利機構,而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平均 捐出4.2%,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群體的捐贈一般佔到總捐贈額的50%-80%。可見,只要溫飽有保証的人,大多每年都捐錢或從事義務勞動,這成為一種生活 習慣和生活方式。

當我和中國朋友討論美國公益慈善時,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美國人為什麼要捐錢?人們之所以樂善好施,這裡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無私的因素,也有自私的動機,體現著人性的兩面性,是興趣和利益共同促成的結果。作為籌款者有必要對此加以深刻理解。

先 說無私的因素。這植根於文化道德傳統。在美國,慈善行為的自由是個人自由的表現方式之一,被視為做人的基本權利,私人開展公益活動的權利受到法律的保障。 縱觀美國的建國史,這片土地上先產生志願性民間組織,後建立中央政府,具有“大社會、小政府”的政治社會傳統。人們沒有事事指望政府的習慣,而是喜歡發揮 社會企業家的自主權,以創新和實踐的精神來解決社會問題。鋼鐵大王、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百年前的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深入人心。根據卡內基的 觀點,成功的企業家應該在有生之年捐獻出財富,將企業家的精神和能力用於社會事業中去,回報社會曾經給予他們圓了“美國夢”的機遇。這也是深受美國社會精 英認同的人生哲學。

此外,以基督教為主導的宗教信仰可能使得美國人比較容易看輕現世的身外之物,並且增強了認為憑籍來自上帝的力量,個人 就能改變世界的信心。“上帝使人成為道德自由的代理人”,清教徒認為,人要為自身的蒙恩得救負責,為自己在人間的行為和命運負責,他們同時也肩負著強烈的 社會責任感,有著改變外部社會的使命。這些價值觀既服務於宗教目的,也服務於世俗目的,它們是西方文化根深蒂固的一部分。除了基督教之外,在美國盛行的其 他宗教──天主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等也都強調慈善施舍,有的教派的傳統習俗還指明要求將個人收入的一定比例(如1/10)捐給教會。無論怎樣,美國人本 質上是基督教的,許多人呼吸著基督教的空氣卻甚至未意識到它。這種共同價值觀形成了人們感到有必要捐錢的群體氛圍。

在價值觀和道德底線的基礎上,公益為人們提供了展現自我最佳形象和自我實現的機會。根據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人們在達到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後,需求會逐步向社會交往、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層次提升。被譽為現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魯克曾這樣論述道:

非 營利機構的任務遠遠不局限於拿多余的錢做好事。捐贈是最有必要的,因為無論捐給哪家非營利機構,這一行為本身就滿足了捐贈者自我實現的需求,讓他們能夠為 自己的理想而活,為自己的信仰而活,為自己心中最佳的形象而活。人們每天清晨在鏡中便可以看到一個自己想看到,或應該看到的自己:一個有責任心的公民,一 個有愛心的鄰居。
─彼得•德魯克

概括而言,慈善所起到的這種交往和自我實現的功能會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巨大回報,這或許是捐贈背後最為關鍵的心理暗示。

接下來討論個人利益動機上的因素。誠然,從事公益慈善可以得到許多財富所買不到的東西,為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實際的益處。

第一,樂善好施是社會普遍看重的品質。對於高收入群體而言,通過公益行為有助於改變貪婪謀取商業利潤的形象,可以從一介商人加入受人尊敬的意見領袖的行列,可以揚名甚至名傳千古,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第二,參與公益還能讓人們踏入上流精英社會。當一個人成為非營利機構的捐贈者和理事會成員之後,就有可能建立高層次的人際網絡,積累社會資本,反過來有利於他的企業和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可以說,對公益的投資是在經營社會關系。

第 三,資助公益事業能將財富轉化為權力,將個人的想法變為公共的議程。在美國的政體中,民間組織是平行於政府的權力機制,是多元政治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它給 予人們參與政治、影響決策的機會。有錢並不意味著具有政治權力,但是人們卻可以通過創辦和支持非營利機構來表達他們的觀點,推動他們的社會目標。

最 後,慈善捐款可以免稅,這一點增加了人們慷慨解囊的理由。普通人如果捐100美元,他的實際支出其實低於100美元,受贈機構卻能得到100美元的完整收 益。對於高收入群體來說,錢如果不捐掉,也必須繳納大筆的稅金,過世後,子孫後代還須繳納大量的遺產稅。繳稅是強制性地承擔公民義務,而捐贈則是自願性地 服務社會,其意義就很不一樣。

企業為什麼要捐贈呢?商業公司具有鮮明的經濟底線,它們存在的目的是要獲得利潤,因此它們的公益行為多少與經濟利益掛鉤。與非營利機構合作能為企業帶來兩個層面的益處。

第 一層面上的益處是“有形”的經濟效益。公益行為是現代企業整體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非營利機構的公益慈善性本身就是一種品牌,從商業角度來講具有潛在的經 濟價值。通過與非營利機構的合作,企業能夠直接增加銷售量和市場份額,提高總體利潤。例如,在廣泛運用的事業關聯營銷中,商家在銷售產品時親切地告訴顧 客,顧客購買商品的一部分錢將捐給某家非營利機構,於是,企業在為非營利機構提供經費支持的同時,也為自身帶來了觸手可及的中短期市場推廣效應。

第 二層面上的益處是“無形”的著眼未來的品牌效應和潛在市場。公益行為是企業長期的社會投資。企業通過選擇合適的項目提供資助,與具有影響力的非營利機構建 立合作關系,以捐贈者的重要身份出現,得以深入參與非營利機構舉辦的活動,從中建立和鞏固與當地政府、社區或媒體領袖的關系,擴大社會網絡資源,這直接有 利於企業在當地的發展,是最佳的公關戰略之一。並且,企業通過體現其社會責任感,能夠提升公眾形象,吸引消費者的親睞,提高消費者忠誠度,培育潛在市場, 鼓舞公司士氣,進而有利於吸引優秀員工的加入、投資者的支持和商業伙伴的合作興趣。

總而言之,捐贈的動人之處就在於不受外力強迫,自覺自 願,它出自人們表達愛心、興趣和維護個人或團體利益的基本需求。捐贈人有選擇公益投資方向的權利和自由度,他們挑選在他們看來最為合適的機制和投資對象來 實現他們的公益戰略目標,在回報社會、服務於公共利益的同時也滿足自身的興趣和利益。社會應該理性地看待人們的捐贈行為,對此抱有合理的期待。

本文作者盧詠是旅美公益/慈善專家,現住紐約。 本文節選自她的新書《公益捐贈》。

爸爸媽媽,可唔可以放低你部相機?

註:本文原作者木羽飛

在這個一人一相機的年代,爸媽都是孩子的御用攝影師。「可唔可以放低你部相機?」這句說話,肯定是不少孩子的心聲。


剛過去的周末,我和孩子參加了「智樂」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辦的年度大型活動,那兒簡直是孩子的「天堂」,小不點們可以在草地上盡情玩水、滑草、吹泡泡、玩剃鬚膏……即使正經八百的孩子,來到這大樂園中走一圈,都肯定會變成一隻隻快樂的「污糟貓」……如果家長不在場的話……

我們在其中一個最受孩子歡迎的場區玩了很久,那是一個水戰場,草地上隨意擺放了各式各樣的水杯、灑水壼、針筒、水管和水槍。不同年齡的孩子都可按自己的能力和喜好揀選適合的「武器」。當然,地上還放有一個個大水桶,給孩子們「上彈」用。

孩子遇水就瘋狂了!幾乎見人就射,第一個槍口對著的,很多時就是自己的爸爸或媽媽,因為那是孩子最熟悉的人!很多家長的反應卻總是讓孩子覺得無癮,「喂!咪射我呀!我無衫換呀!」「嗱!你夠膽?」「衰仔,你再射我就唔好玩啦吓!」「唔好射住!望過嚟影張相好啦,影完相就走,我哋去玩其他!」「喂!我部相機好貴,你咪射濕佢呀,快啲擺低枝水槍,我哋走啦!」

結果,很多孩子都只能拿著水槍在戰場外影相。超好玩的「武器」,只淪為拍攝道具。

如果你細心留意,場外和場內的孩子,臉上掛著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表情。特別是那些被爸媽「連拖帶夾」移走的孩子,眼神裡的羨慕,是很教人動容的。然後你再望一望場內那些願意跟孩子一齊濕身的爸媽,雖然真的寥寥可數,但大人臉上的笑容,可能你也久久沒掛上了……那是率性、純真、放鬆、盡情的笑容。

那份快樂回憶,對大人和小孩而言,都肯定比一楨相片,留存更久。

營養師:打邊爐都可以瘦!

null
秋意漸濃,又是約三五知己打邊爐、食雞煲的好時候。可惜,當中隱藏著很多危機,有機會過完秋冬身型就走樣了, 甚至有損健康 。想食得放心而又可以享受打邊爐的時刻,絕非不可能喔!
首先要取決湯底種類,若果選錯了湯底,之後就算食最清淡最低卡的蔬菜 都會變得油膩。 以往最受歡迎的都是高脂濃味的湯底,如豬骨鍋、 麻辣雞煲、 沙嗲鍋或咖哩湯底。 全部盡用連皮連骨的高脂湯料及高鹽的醬料,多進食除了會致肥外,膽固醇和血壓都會飆升,隨時令血管閉塞,容易引發心血管病及中風。 可以考慮以皮蛋芫茜湯、 蕃茄栗米湯、豆乳湯及粥底火鍋等湯底作最佳之選。 不但慳油慳鹽,保拎苗條身型,同時亦可以進補,吸收番茄紅素、異黃酮等抗氧化物及多種維他命,有助美顏養生。
null
繼而開始動筷了! 建議先進食金菇、 翠玉瓜、 油麥菜、 小棠菜等蔬菜,再選擇粟米、芋絲、米線等低卡五穀,因進食高纖食物有助增加飽肚感,控制其後食肉的份量,避免成為食肉獸。 至於芋頭雖則高纖,但因已預先被油炸,多進食亦會令身體變胖! 其實瘦肉的種類亦都很多元化,譬如不同肉片包括鮮牛肉、 駝鳥肉、豬潤、豬肉片代替肥牛;海鮮類如脆肉鯇、 鮮蝦、 蟶子、 象拔蚌、 花膠等代替炸魚皮及魚鰾。
null

平時慣食腐皮、 生根及炸響鈴等的豆製品,不要以為素食必健康,反而是減肥其間必死無疑的高脂食材,食三件響鈴等於食了一碗飯,當中更等於飲了一湯匙半油 ! 最好還是進食豆腐及蜂巢冰豆腐等減肥之選。
null

知道主要食材如何千選萬選下食的安心,作為配角的調味醬料及飲品都不能忽視,否則亦前功盡廢,保持美好身段就遙遙無期。 大家不妨多品嘗食物的鮮味,避免拌以麻醬、 沙茶醬、 炸蒜等高脂高鹽的調味料,可考慮改為芫茜、 蔥粒、 蒜蓉、 辣椒及少量豉油佐食。
null

打邊爐過程,很多時候不缺酒水、 汽水或涼茶。 可惜全部所含熱量高,一罐汽水已經等於進食七茶匙糖; 一罐啤酒亦有半碗飯熱量! 建議大家不要浪費quota在飲品上,應多選擇近乎零卡的凍檸水(走甜味)、健怡汽水、 清茶或清水,既可以有助解渴,又可以達至減肥keep fit 的目的。




佔中各持己見 四口家決裂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佔中觸發社會撕裂,有輔導機構指,有一家四口因就佔中各持己見而關係決裂;亦有名校的家長交流群組演變為揭發佔中者私隱的平台,家長互相對立。
香港中學校長會為受佔中影響的中學生展開身心靈重建計劃,並表示關注沉默的一群,望協助走出陰霾。
專家則建議,家長忌壓迫子女、禁止參與有關行動,亦不要在家中討論政治議題。
朋輩指摘 不佔中學生恐抑鬱
佔中造成親子矛盾,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表示,在928警方用催淚彈清場後,機構收到很多青年的求助個案,而現時收到的求助個案,則涉及青年與家人關係變差及繼續佔中的困惑,亦有家長因與子女關係惡劣而致電求助。
蔡舉例,有一家四口對佔中各持不同的看法,亦曾經有青年因佔中而被警察拘捕,令全家人擔心,幸好他們都懂得致電求助;他建議,家長應想辦法解決親子關係,不應壓迫子女禁制參與行動,亦不要在家中討論政治議題。
比起踏入佔領區的學生,蔡元雲更擔心沉默的學生,「他們大多數是沒有參與佔中的學生,因此被朋輩指摘他們沒有出息,內心產生罪惡感,好可能患有抑鬱。」
揭佔領者私隱 家長群組對立
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亦指受佔中影響,不少青年與朋友的關係變差,在facebook以刪除好友的功能(unfriend)及用言語攻擊不同政見的朋友;老師及同學之間不再融洽相處,家長則管制子女,不准子女踏足佔領區,對子女心理或會有長遠的影響。
事實上,即使同一間學校,家長之間亦因佔中意見分歧,港島區名校一群家長開設的群組,原本用作討論子女在校內學業的事項,交流意見;早前卻有家長發放圖片,內容為學聯成員周永康、岑敖暉及學民思潮成員黃之鋒的地址和家庭資料。
另一名家長看不過眼,批評揭人私隱的做法不道德,表示為父母者,無論政見如何,也要讓子女作為一個有良知和正直的人,遂決定退出有關WhatsApp群組,以表不滿。
面對學界及家庭因佔中影響而出現的情況,中學校長會昨以「走出陰霾」命名,啟動學生身心靈重建計劃,將於本月28日先舉行跨界別研討會,透過校長、老師及家長,一同計劃為受佔中影響的中學生進行分區講座及活動。
李雪英表示,佔中事件愈演愈烈,學界關心參加佔中運動的學生之餘,亦關心沉默的學生,故推出中學生身心靈重建計劃,希望透過專業界別的人士加入,重建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信任的飛躍

「假如世上真的有烏托邦,大概就是這樣了,即使只有短短幾天,見識過也算不枉此生。1」只要放下成見,任何人走進這個被佔領者䁥稱為夏慤村的小社區,都會為「村民」之間的互助互信驚嘆。不禁要問,「這個小社區,信任是眾人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貨幣2」,為何卻不能信任政府,將假普選「袋住先」?
信任的對象必須是可信的,不然就只是盲信。由人對母親的絕對信賴及人與人之間的本能互信,發展成為對君主和政權的信任,是橫跨整個文明史的飛躍。歷史學者Geoffrey Hosking在新書《Trust: A History》指出,現代政治權力架構不能獨立於信任而演進,例如福山(Francis Fukuyama)主張的良治社會三要素──強政府、法治及民主問責,除了本身建基於社會的信任架構,更讓基於金融信任的信貸大幅膨脹,驅動近代長久持續的經濟發展。
究竟信任是甚麼?旺角佔領區起衝突的黑夜,一群陌生人正合力以非暴力抵抗激烈的挑釁,另一邊廂,警察卻安然無慮地穿梭於人群之間,令筆者頓然對「信任」發生莫大興趣。剛好有兩本關於信任的新書出版,立刻開始閱讀。
Hosking的《Trust》截稿前兩天才到,只來得及翻閱和“What is trust”有關的章節。教授認為,信任雖然很難定義,最少可以理解為兩個互補的概念:它一方面是對它人和集體組織的依靠(attachment),源於對其善意的猜度;另一方面是對事情不會於己有害的粗略預期(expectation)。既是依靠又是預期的「信任」衍生出一堆相互交叠的概念:信仰、信心(confidence)、期望、互信、依靠、默從(acquiescence)。近日在香港街頭領教過大媽和藍絲帶指摘的學生更會指出,教授漏了一念:盲信。
不過《Trust》是磚頭大書,不易「入口」。有興趣閱讀「信任」的讀者,筆者推介另一本類似Gladwell的《異數》,以科研成果及調查報道交織的新書:Ulrich Boser的《The Leap: The Science of Trust and Why It Matters》。
自出娘始的一刻,人就必須對世界的一切有不同程度的信任,否則「連早上起床也不可能」。《The Leap》(飛躍)作者認為,人自稱為智人,不及「信人(Homo Confido)」貼切。沒有Hosking歷史論述的洋洋大觀,Boser從人性出發,敍述人與生俱來對聯結(connectedness)的需要及信任他人的本能,演化成為「有社會性的動物(social animals)」。從「我掃你背,你會掃我背」到「我掃你背,有人會掃我背」的進程,是推動社會結構發展的「信任的飛躍」。
Boser希望本書有助讀者理解人的互信本能,從eBay、crouchsurfing、盧旺達種族仇殺後和解等更高層次的「信任的飛躍」得到啟發,攜手修補嚴重分化的美國社會。Boser臨別贈與一個重建互信的政策錦囊,可惜無助解決香港當前的困局。夏慤村裏,村民已完成不可思議的飛躍,奈何政府仍無意踏出信任未來世代的一小步。
註:1查映嵐,《10.1:遮打運動的美好與陰霾》
2園丁《那年秋天:魔幻的夏慤村》

TC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豈能一聲自首 推卸害港責任

註:本文轉載自星島曰報

佔領運動的兩派核心人物,發起人戴耀廷和陳健民回校授課,並且考慮自首,學生領袖則醞釀趁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期間前往北京請願,並聲稱爭取與中央官員直接對話,此退彼進之局,十分明顯。
  身為大學教員的戴、陳兩人,在行動滿月後恢復到學校授課,並且把其團隊的糾察和義工任務,逐步交給學生組織接手。雖然兩人聲稱仍然會於公餘回到金鐘佔領區開會,但公眾的印象是他倆正逐步退場,淡出領導角色。
  回校教書,也許包括假期限制和教席要求等技術因素,承受龐大壓力的戴耀廷並且承認自己「承載力」去到極限,如此說法,等如要讓自己稍作鬆弛,又怎能不令人覺得他想「放軟手腳」?戴耀廷當初發起佔中,強調參加者要服從指揮,又將行動美化為「愛與和平」,運動發展到現階段已完全偏離了他的劇本,瀕臨騷亂的邊緣,而且領導層內各有盤算,誰也不服誰,群眾則放任自流,本來由他倆和朱耀明合成的「佔中三子」,已經控制不了局面,影響力日趨薄弱。
  點起火頭後逐步脫身
  個多月前學生組織打頭陣搞罷課,並突擊佔領政總廣場,戴耀廷借勢宣布啟動佔領行動,提早開局。但行動從開始之日起,都被學聯與學民思潮據為「主場」,行動時間地點、形式、為期、對破壞社會的控制,都偏離了三子原先的構思。政府與佔領領袖對話,都是由學聯出頭,三子及其他支持者,只能夠在幕後出謀獻策,他們提出的主意,學生許多都沒有接納。
  最明顯的例子是所謂「廣場公投」的流產。運動出現疲態,參與市民大幅減少,政府又透過對話展示善意,面對這低潮,港大民意研究計畫主任鍾庭耀建議,在佔領者中進行投票,兩項議題是政府在對話中提出擬訂政改民意報告要能夠「影響」人大決定,以及政府提出的多方平台要討論二○一六和一七年的選舉,希望重新凝聚佔領區的群眾,作為進一步與政府對話的籌碼,但學生認為措詞太含糊太軟弱,堅決不同意。
  其後立法會議員李卓人修改為強硬得多的字眼,終於令學生組織勉強同意,卻又不獲佔領群眾認同,結果「廣場投票」難產收場。
  搞出殘局卻無力收拾
  佔領運動對社會民生和法治的破壞日益嚴重,民意支持正在萎縮,絕大部分泛民政治人物都希望「見好就收」,但學生仍然不達公民提名不罷休,卻章法混亂,主意多變。談判本應逐步互讓縮窄分歧,學生反而不斷提高叫價,怎能談得攏?至於赴京求見中央領導人,更令人覺得學生狂妄有餘,政治謀略和智慧近乎零,不但對解決問題起不到作用,反而把局面弄得更糟。
  戴耀廷與陳健民已搞出一個沒法收拾的殘局,卻無力收拾,悄悄脫身,不但令運動愈趨渙散,學生也更任意妄為,進一步把香港推向險境,這種「點起火頭,撒手不理」的不負責任態度,實在令人反感和鄙視。他們口口聲聲說會自首,以承擔法律責任,但佔中已給香港帶來極大創傷,作為始作俑者,他們要負的責任,遠遠大於刑責,豈可以只一句自首便一筆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