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艾御享堂
发汗解肌可治疗风寒表证,发汗之力较缓,善温通卫阳,对于外感风寒之证,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宜使用。
在治疗风寒表实证时,桂枝与麻黄相须为用,即可增强发汗散寒之力,又能够温通经脉,以缓和头身疼痛。
在治疗风寒表虚证时,桂枝于白芍配伍,本品发汗祛邪,解肌表之风寒以调卫,白芍酸寒敛阴,固外泄之阴液以互营,共收调和营卫之效,代表方是桂枝汤。
桂枝汤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传说张仲景起初跟叔叔学医时就不满足于诊病开方,而是格外留意研究医理。
有一天三个感冒的人来看病,叔叔都给开了桂枝汤,三个患者服了药之后,一个好了,一个无效,一个病情加重。
张仲景对叔叔说,小侄观察了这三个病人,他们虽然害的病一样,但是症状却有不同之处,一个不出汗,一个微出汗,一个出汗很多,我想应该再换换药方,对后两个病人进行补救可以吗?叔叔听了连连夸奖侄子有独到的见解。
这个故事说明了桂枝汤适合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若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就应该与麻黄配伍,代表方是麻黄汤。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桂枝温通经脉,可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虽非活血之品,但是善入血分,以温散脉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其化瘀止痛之效。
治疗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薤白,丹参等药同用;
治疗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常配伍黄芪,白芍等同用;
治疗妇女经脉受寒,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等,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
治疗风寒湿痹症,本品常与祛风湿散寒药同用,有助于通痹止痛。因为其性升浮上达,与肉桂相比较,更擅长来治疗上肢及肩背痹痛。
治疗心阳不振,心脉淤阻,胸痹疼痛或者是心失温养,心动悸、脉结代之证,可以根据血瘀,痰凝及正气虚衰等不同证型,配伍相应的活血消痰或温补之药;
治疗脾阳不足,脾不能运化水液导致的水湿内停之泄泻,痰饮等,本品常与补脾除湿,化痰药通用;
治疗肾与膀胱阳虚寒凝、气化不行之小便不利,水肿,本品常与茯苓、猪苓等利尿药配伍,共收温阳化气、利尿退肿之效,如五苓散,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匮肾气丸中也有桂枝与附子配伍,增强补肾阳之功。
那么王叔和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应该如何理解?
二层意思:所谓阳盛则毙指的是表实证,邪盛正亦盛,故不得汗出。桂枝汤是甘温的,虽解表却有益胃生液作用。已经是体液充实体表了,再增液实上加实。所以,麻黄汤证用桂枝汤是不行的,阳盛指阳气盛于表那个阳盛,不是指有热。桂枝汤、麻黄汤哪个不治热病?都治。
再一层意思:桂枝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是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者均应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应当要慎用。
大家把桂枝和麻黄进行比较,比较法在中药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麻黄和桂枝属于同一类的药物比较,其共同功效是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时,常相须为用。
区别在于:麻黄发汗之力比较强,主入气分,还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咳喘证和风水水肿。
而桂枝发汗之力较弱,除了治疗风寒表实证外,也可治疗风寒表虚证,兼入血分,还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可治疗寒凝血淤诸痛者和心脾肾阳虚证。
关键在于:麻黄汤吃过之后,如果病未解,病还在表,还得解表发汗。但是不能再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这个是定法。麻黄汤不能连续用,凡服过麻黄汤而表不解的,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汤。
但是反过来,伤寒发汗本来是药对证了,吃了也好了,可是半日过它又回来了,脉还浮数,还在表,你就换个发汗的法子,用桂枝汤就好了,你不能用麻黄汤。
凡是热证就不能吃桂枝,这是错的,桂枝汤是非常平稳的药,现在是伏天,该用时我照样用。
希望大家能正确理解“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这句话,并将麻黄和桂枝的功效区分清楚。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