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医院见到了一堆30岁就已经糖尿病、脑梗的人......
倪海厦汉唐学堂
7月初,网友@林登万大人 发微博提到“现在很多年轻人总觉得累、日常嗜睡,其实也有可能是血糖太高了,可能是早期糖尿病了。”
他透露在他父亲住院期间,遇到很多“30上下,已经糖尿病,甚至脑梗过了的人”。
微博一发出,不少网友就分享了自己或身边人的患病经历。
微博上,也不乏其他网友谈及糖尿病经历。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2017年6月,JAMA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3)”的研究,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的比率约为35.7%。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发病趋于年轻化,40岁以下人群的患病率高达5.9%。
为什么糖尿病、脑梗
年轻化越来越明显?
1. 爱喝糖饮料、爱吃甜食
@林登万大人 在博文里谈到,自己爸爸上海人,喜欢炒菜放糖。
其实,直接导致糖尿病的是热量超标,而糖和甜饮料只是催化剂。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师任倩2018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常吃甜食不会造成糖尿病,但是常吃糖(碳水化合物)的人,肥胖的概率更高,肥胖则是患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2. 主食吃得越来越细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医师陈罡201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我国传统的饮食以五谷为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引进越来越多快餐等,一顿饱餐后,随着营养物质的吸收,血糖值很快就升高了,
但多数人的活动量越来越少,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但如果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身体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便会得糖尿病。
所以现在更提倡的是粗细搭配,给白米饭添些杂豆(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杂粮(糙米、大麦米、玉米碎、燕麦等),如果爱吃面,就在精白面粉中加些玉米粉、黄豆粉、紫薯粉。
3. 热量摄入过剩,运动跟不上
我们吃得越来越好了,之前是没有油水,现在是汤菜一层油,顿顿有肉吃。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医师单忠艳2010年在健康时报谈到,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时,但我们的节约基因仍在开放着,因此,当大量的高营养食物进入人体后,仍然进行着充分吸收,再加上现代人的活动减少,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所以造成营养过剩,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很容易发生。
此外,人体摄入过多营养,多余的脂质和养分等难以排出体外,聚集在血管里。一方面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发血栓。
4. 熬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
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医师李立2016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临床中以前往往在50岁或者60岁以上才容易的脑梗塞,现在有些20岁、30岁的人就有心脑血管病。而这其中,熬夜、生活饮食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大、油腻食物过多等,也同样通过应激、神经兴奋、脂代谢紊乱等途径起作用。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内分泌科医师高清歌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睡眠不好是会引起血糖升高的。与没有睡眠问题的糖友比,有睡眠障碍的糖友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风险高出82%。
改吧!这5个坏习惯
把你送到疾病前期!
无论是糖尿病,还是脑梗,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而成的。
糖尿病:正常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
脑梗:正常人→血管出现斑块、硬化等→脑梗
其实,只要及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一切还来得及!
1. 别再久坐不动
2018年美国癌症协会在美国流行病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刊发的一项研究表明:久坐容易增加 14 种疾病致命风险,其中就包括中风和糖尿病。⑦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周最好有150分钟的有氧运动。而对于久坐族,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科学系主任孙飙在健康时报采访中建议,推荐每隔24小时做24~48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骑车等。
2. 别再愁眉苦脸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糖尿病二科医师胡淑国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负面情绪可影响下丘脑释放神经递质,可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就会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对于糖友来说,建议保持情绪的愉悦稳定。
那其实对普通人来说,保持一个好心情也是非常有益的。
3. 别再忽略肌肉
肌肉也是降糖、减肥的帮手。我们总是以瘦为美,却忽略了要有肌肉。而随着年纪增长,肌肉本来就在慢慢流失变少。
中医养生专家佟彤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年近四十,更要保证每天必须的肌肉运动,抛开器械运动这种负重训练不说,至少需要每天快走半小时到四十分钟,快走的时候要感到腿部肌肉有些乏累,运动有些酸痛为好。
4. 别再吃得热量超标
想要健康饮食,不如试试“江南饮食”:
增加粗粮,减少精米精面;
推荐植物油,低温烹饪;
增加白肉、减少红肉,推荐豆制品;
蔬菜多多益善,保证适量水果;
推荐适量坚果、奶类;
强烈推荐蒸、煮、涮的烹饪方式。
5. 别再膀大腰圆
中国式肥胖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肚子大,也就是腹型肥胖。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医师曲伸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超重和肥胖患者中2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2~5倍。
建议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腰围应<85厘米。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