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6日 星期四

法王噶瑪巴於紐約開示《修心八頌》


法王噶瑪巴於紐約開示《修心八頌》


時間:201824日上午

地點:美國 紐約 皇后學院


生命的種種際會,個個是修心良機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今天在達朗基金會的安排之下,有這樣的一個課程,也就是教授由格西朗日堂巴大師所寫的《修心八頌》,還有會給予度母灌頂。幾天前給了以藏族同胞為主的一個灌頂,主要是因為藏族新年接近了,所以特別為藏族同胞們傳授湯東嘉波的長壽灌頂。這次來美國的時間比較長,有幾個月的時間,主要是來休養身心的,所以直到最近才開始有公開活動。今天由達朗基金會安排的這個活動,算是比較特別,主要針對的是華人們,因為華人的農曆新年也近了。


記得幾天前,好像還滿厲害的給別人健康長壽的長壽灌頂,但幾天後我自己就感冒了。昨天晚上,我還覺得可能今天大概沒辦法為大家講課了,因為身體實在是很舒服;再加上這幾個月來都沒有講課、講法,所以,今天說馬上要給予這樣的一個課程,有一點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但無論如何,我會盡力為各位做一些解說。


《修心八頌》的作者朗日堂巴,是噶當派著名的善知識,也是噶當派波多瓦大師的兩位如日月般的大弟子的其中一位。這部著作是眾多修心法教當中,流傳最廣、最廣為人知的一部。


朗日堂巴大師有一個外號叫做朗唐的黑臉者——黑臉大師。如果用英文來講的話,他是很serious的,就是他非常的嚴肅,表情總是黑黑的。換句話說,他是不太笑的。那這代表的是什麼?這象徵這位朗日堂巴大師在修行上是非常認真的,心總是能夠保持不散亂,非常的專注。


這部《修心八頌》最主要開示的修持方法是什麼呢?主要就是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這是大師在遍覽或者說修持所有佛經典籍之後,將裡面的精要萃取而說的。所以,《修心八頌》只是一種文字上的敘述,而是這樣的一位大師經過完整的修持之後,所開示出來的修行精要。


所以,當我們在做佛法修持的時候,尤其是當你接觸到像是修心這樣的一個法門的時候,有一個重點就是:它不在於文字的多寡,或內容的深淺,重點是在聽聞之後,你是否抓到其中言簡意賅的一些要點,然後結合在自心上做修持,進而有所體悟,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談到修行、談到修心的時候,它並不是在文字上去做研究,或者在學術上進行很多的研究和分析,並不是這樣的。重點是無論你聽到多少,你都能把它向內結合到自心上,要有感受。否則,如果對它沒有太大的感覺,或者它也沒有碰觸到你自己的心靈的話,那麼聽再多修心的教法,其實也是沒有用的。


修心教法屬於藏傳佛教當中噶當派的法門。藏文中「噶當的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要將佛經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作為成佛的口訣而修持。能夠做到這樣修持的人,就被稱為噶當派的行者。噶當派的修行,向來是以正確、完整、扼要地實修佛語為核心。接下來的每一偈,都在闡述一個修行的要點。


■ 第一個偈文:眾生如寶

我於一切有情眾,視之尤勝如意寶,

依彼能成究竟利,願常心懷珍愛情。


這一段是在說明,眾生比如意寶還要珍貴,我們要對眾生倍加珍愛。

為什麼說眾生是非常重要的呢?或者說一切有情他們是如此珍貴呢?原因就在於這裡提到的「依彼能成究竟利,因為依靠了所有其他的眾生,我們才能夠成就究竟利、才能夠成佛。換句話說,成佛的必要條件就是一定要有眾生,我們一定要有所緣的對象就是眾生,所以說眾生是非常珍貴的。在修行的時候就是緣這些眾生,對他們生起利他之心、慈心、菩提心等等,透過這樣的一個修持,有這樣能夠被我們所緣的眾生,我們最終才能成就究竟的利益,才能夠成佛。所以,第一個偈文告訴我們:所有眾生都是非常珍貴的,如同珍寶一樣。


再者,這個偈文在告訴我們,要具備利他或是關愛其他眾生這樣的一個心。我們可能會想說:「眾生其實平常都有呀,都在我們身邊。從無始以來,我們就有自己、就有他人,我們也跟所有的眾生生活在一起,但是僅僅這樣是沒有用的,他們並不會成為我們成佛的助緣,重點是你如何跟這些眾生互動?如何跟他們相處?這個偈文告訴我們的是:你要帶著一個利他的、關愛眾生的這樣一個觀念,也可以說慈悲心跟菩提心的修持就非常的重要了。


那麼講到跟其他眾生的互動,其實生活當中我們不停的都在跟其他人、其他生命互動,有的時候可能互動的情況不是很好,甚至會帶來一些痛苦,但有的時候互動後會有一些好的結果,會帶來一些喜樂。這個差別在哪裡?其實是在於我們的心。我們是不是帶著一個善的動機,帶著這裡所謂的關愛眾生的心,去跟周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互動。如果我們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得到一些衣食,或者眼前短暫的利益,這樣的互動就沒有辦法帶來更多喜樂,對方也無法幫助你成就佛果。所以這個偈文在告訴我們:跟人、跟生命互動的時候,你要有一個很重要的正確觀念,就是一念利他、一念關心他、一念要幫助他的這個心,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跟所有人、所有生命互動時,把握了這個重點,那麼自、他的生命才會真的圓滿。


我們說,我們的今生要能夠圓滿,或者說我們的生命要有意義,它是需要具備很多的因緣條件的。從家庭的生活來講也好,或者從你個人的生活來講也好,我們常說要能夠圓滿,是要具備一些條件的。譬如說,你要先充實自己,你自己至少要有些學問、有些學習。再來,可能你也要很幹練、很會做事,你很努力等等。那再來,有的人會說,你還需要一個條件,就是你還要有點運氣,才能夠讓這些事情都順利。

然後也有人在講,知識、幹練和運氣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你的人際關係要好,你要懂得如何跟人、跟其他生命有一個善的互動,這是更重要的。或許可以說,決定你成功百分之七十的條件,就是你的人際關係好不好。


這個偈文從世俗面、從生活面來講,一切事情要能夠成功圓滿,你也知道對眾生的關愛之心很重要,它會讓你的生活更好,那麼對於一個要修行、要成佛的人來講,它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說了,你的心中常常要有眾生,常常要帶著關愛之心、慈悲心和菩提心,只要抱著這一念心,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成佛的因。相反的,如果你常常不自覺的都是在煩惱當中、在貪瞋癡三毒煩惱當中跟人互動的話,那麼你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會不好,不用說是要成佛,也不可能得到最究竟的快樂。


■ 第二個偈文:自謙尊他


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人卑,

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

這個偈言是在告訴我們:無論你到任何地方,遇到什麼樣的人,跟什麼樣的人相處,你都要保持謙卑的心態。不僅是這個樣子,而且你真的發自內心真誠的尊重,或者說恭敬每一個與你相處的人。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是處於低下、容納百川的大海一樣,當一個人能夠常保謙卑,尊敬他人的時候,就能夠成為功德的大海,你隨時都能夠從他人身上學到東西。一個人若是心懷傲慢、以自我為中心,就斬斷了自己進步的機會。因此,與人相處的時候,如果能夠常保謙卑的話,就會有所學習、成長。帶著這樣的觀念生活,就是在修心。


所以,對於一個懂得修心的人來說,他知道要積極面對生活,因為他知道一切的經歷,都是幫助自己成長、進步的機會,都是修心的口訣,生活的一切他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於這段話才會有一個誤解,以為要我們常保謙卑,就是消極的去輕視自己,覺得自己不好,它並沒有這個意思。這段話背後更深層的意思是說,當你是一個修心的人的時候,你就會有種感覺:「我還可以更進步、我還可以更成熟,我現在只像在初學的階段,我還可以有更多的學習、我還能更加進步。」你會常常保有一種欲求進步的謙卑之心,還有「我還要更進步、成熟求知欲,這是這段話的常保謙卑的意思。


總的來講,這裡談到都是修心。所謂的修心,就是在生活中跟人互動相處的時候,你都能夠把握每一個機會,把它變成是你訓練自心,或者是說讓你的慈悲心、菩提心更加增長的一個機會。至於你能不能夠把週遭的一切經驗或接觸,都變成是自己修心的機會,這其實是取決於自己的,你的內心是不是保有這樣一個正確的觀念,或者說一個很清晰的想法,就像剛剛這裡說的「眾生比自己更尊貴,自己要常保謙卑,你是不是隨時帶著這樣的動機去跟他人接觸,如果你有這樣的心,那麼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修行、都是在修心,因為這一切的接觸,它都會幫助你更加能夠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它都是你做修心的練習。


■ 第三個偈文:恆觀自心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即將惱害自他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這個偈文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它不僅是於一般的人,或者初學的佛教徒來說很重要,尤其是對那些覺得「自己是佛教徒,是修行人的人來講更加重要,因為我發現很多時候,比起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學了一段時間的人反而變得更奇怪,他的煩惱好像更多,反而更有嫉妒心和比較心,他更會執著一些事情。再加上他會有一個觀念:「我學佛很久了,我懂得更多,我才是佛教徒呢。」因為多了這樣一層傲慢的煩惱,所以他還不如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來的好。


所以,這個偈言對我們就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隨時都要不斷的檢查反省自己。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不自覺地陷落在一種「我很了不起」,或者「我怎樣怎樣的一種傲慢當中。所以這個偈文就在告訴我們,你要稍微質疑一下自己,你要問問自己:「我真的是那個樣子嗎?我真的是一個好的佛教徒嗎?你隨時要去問一問自己,這就是這個偈言要告訴我們的。所以,我覺得對我們所有佛教徒來講,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功課,尤其對於一個要修心的人來講,這是最重要的功課。


■ 第四個偈文:三大寶藏

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恆惜此難得寶。


在這裏面提到三種類型的眾生:一種是秉性非常不好,秉性邪惡的;再一種是罪業很重的;再一種是苦痛非常多的,無論是生理上也好,心理上也好,苦痛都不斷的在折磨著他、不斷的在受苦的眾生。

這個偈言告訴我們的是: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的時候,心中要帶著怎麼樣的觀念呢?這裡說你要帶著的一個觀念是:「哎呀!這太難得,這真的是千載難逢的一個機會啊!」那你要把握這個機會做甚麼呢?你要想說,這是我可以對他生起關愛之心、利他之心、慈悲之心的一個機會,因此要將這樣的眾生想成是很難得的珍寶一般。


這個偈言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平時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對方是一個好人的話,你會覺得相處並不困難,但是如這裡所形容的,如果對方是一個秉性比較惡劣的人時,你會發現這就不那麼容易了。所以這個偈文對於我們修心的人來講是很重要的,它在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觀念:無論你遭遇的對象是好還是不好,重點都是你要有一種面對他、接納他,甚至很歡喜的跟他相處的正向的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像這裡說,當你遇到一些這裡所謂的秉性不好,或是有些人可能他跟你的理念不相近吧,跟你想的不同吧,他的個性就是跟你天南地北是不一樣的,這時候才是考驗,因為這時候你會發現,跟他在一起你就是會有點不舒服,就是覺得心裡怪怪的。我們說,如果你是個要修心的人的話,這就是你修心的機會,修心不是其他的時候,就是這個時候。所以你並不是要去逃避他,你要去面對他,把握這個機會去修心。要怎麼把握呢?你要保持一種勇氣,對於正在受苦的人也好,理念不合、秉性不好的人也好,你更要去面對他,如果就只是平常嘴上說說:「我聽了修心的課,我在做修心的修持,但一遇到這些難以相處的人的時候,你就很生氣,想要逃避的話,那其實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所以講回來,這個偈言就是在告訴我們,當你要做一個修心的行者的時候,你要保持勇氣,你要有一種歡喜心,甚至你的胸襟是要很開闊的,你不會去逃避你不喜歡的事情,而是懂得帶著歡喜去面對這一切的考驗。這是重點。


但聽完也不要有一個誤會:「那好,我現在就趕快去尋找一個大壞人,或者一個痛苦的人,我要趕快去尋找他,或者你就開始等待,等待生命中出現這樣一個大壞人,或者一個苦難的人,然後就可以看看自己的修行如何。修行不是這個樣子的,而是要記得它就是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例如你回到家裡,你會跟你的父母親在一起,有時候跟你的孩子在一起,你也會在生活中跟朋友在一起,親子關係也好,夫妻關係也好,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好,它就是充滿了很多的困難跟挑戰。以前你面對的方式可能就是逃避它、面對它,但如果你是一個修心的人的時候,你要知道,這個就是你修心的時候,也就是說,生活當下的每一個考驗,你都願意去面對它,去接受它。這個就是修心的一個重點。

不然很多人就誤會了,聽完這個偈文就說,好的,那我就等待未來有個壞人出現,但這樣子你會聽完了就聽完了,修心對你還是沒甚麼用的,因為它對於你當下的生活實際面,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這就非常的可惜了。所以要記得,聽完這些偈言,回到你的生活中,要帶著這樣的勇氣去面對,這是最重要的。


■ 第五個偈文:勝利奉他

他人出於嫉妒心,非理辱罵謗我等,

粗惡穢言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這個偈言是在說,生活當中可能有些人出於忌妒或比較的心,他比如說辱罵了你,或者說他誹謗了你,你根本沒做那件事情,或事實不是那樣子,可是他說是你做的,誹謗你、詆毀你等等,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你應該是「粗惡穢言我取受」,就是將這些損失,我自己來領受,然後再將一切好的,還是給予他人。

平時來講,剛剛所謂的三類的眾生,譬如說秉性非常惡劣的人,其實你並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並不會有機會讓他傷害你或批評你,所以感覺其實還沒問題;或者所謂的重罪的人,其實生命中你也跟他們很少有關連,所以並不會對他們覺得太煩惱;或者所謂的身心受大苦的人,你也沒有跟他們有太大的關連,所以你也不會太罣礙這件事情。但會有那麼一個人,常常會讓你非常在意,他像是一個突然把你刺醒一樣的人,他就是刻意的,可能突然的針對你辱罵誹謗,讓你會突然好像醒來一樣,這個時候你是用甚麼心態去面對?你是不是還記得修心的這些口訣呢?這就很重要了。

這裡提到,在遇到這樣的狀況的時候,你要將一切的損失自己來領受,然後將一切的勝利或利益給予他人,這是在修心口訣中非常普遍與重要的一個觀念。這裡的自己跟他人到底指的是誰,這個要弄清楚,它指的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人,譬如「損失要歸於自己並不是指你這個人,「利益歸於他人也不是指某個對方、某個生命,並不是這個意思。

所謂的「損失要歸於自己的自己指的是你的我執,換句話說,任何的傷害、任何的損失,你都是要將它用到我執上,用它來幫助你消除我執,這是很重要的。那「勝利給予他人,這個「他指的也並不是對方某個人,這裡的「他指的是你自己的利他之心。


換句話說,透過這些生活的考驗、這些逆境,它是要能幫助你減少你的我執,幫助你增長利他之心,這是最重要的,這樣才成為一個修心的口訣。不然很多人聽到這樣一個偈言會覺得說,那我是不是以後都要把好事給別人,讓別人去贏,然後讓自己總是輸?並不是的。


事實上,的確有時你會有這樣的作為,讓某個他人贏、讓自己輸,但是這樣子僅僅是表面的,僅僅是那樣做到,但你不見得是真心接受,不見得是真心想要利他,你的我執也不見得減少。修心並不是表面的讓別人贏、讓自己輸,它是更深一層的,所謂你在修心上讓自己輸了,是讓你的我執減少了,你讓他人贏了,是讓你自己的利他之心更增長了。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天你打官司,有人誣告你了,你就表面的修心,字面上的以為自己要輸、要讓別人贏,所以你就很委屈的說:「讓你贏吧,就算你誣告我,我也讓你贏吧。」這個樣子其實並不是真正在修心,搞不好心中還帶著一念我慢:「你看我多厲害啊,我還讓他贏,我做到了修心了。」


這都是很表面的事情,你的心中是不是真的如這裡講的「把損失歸於自己了,是不是因為這樣的作為讓我執變小了呢?可能沒有耶,可能反而我慢更重了。像這樣的作為就不是在修心。所以,重點回到修心,要記得它都不是表面上的,比如說打官司故意輸給人家之類。它是你從內心去反思、去反省自己,我執是不是變少了?你是不是能夠自他平等以對,自他交換?這是最重要的。


■ 第六個偈文:善知識見

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為善知識。


這裡是說,可能某個人是你曾經幫助過的,甚至是寄予厚望的,但是結果他卻以怨報德,反過來加害於你。相較於被一般人所傷害,這種情況會讓你更情緒化,會讓你更加煩惱,因為這個人是我曾經幫過的呀,他怎麼回頭傷害我呢?所以在遇到這樣一個狀況的時候,一個修心的行者應該怎麼做呢?偈言說:應該將他視為是善知識。

那甚麼叫做善知識?很多人會以為善知識一定是一個很有名氣的某位大師,或者是他一定要有高高的法帽戴在頭上,或者說他是很有地位的,或者說他是要拿著一個鈴、拿著杵的一個上師,這才是善知識,其實並不一定。


真正的善知識,指的是他能夠幫助你,把你隱藏在內心的或沒有顯露出來的各種問題,他能夠把它揭露出來,能夠讓你去面對到這些問題,讓你看到你的問題在哪裡的這樣的一個人。不然很多時候,大家也會去見好多的上師,拜很多的大師,拜見他們的時候你也會好開心,但回過頭來看看,我們都說修行要有所進步,但是要進步的一個先決條件是,你要發現問題,你要先知道你的問題在哪裡,你才可能改變它,你才可能有進步,不是嗎?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就是表面上看到某位上師,很開心,你以為那就是見到善知識,但是你應該問的是,這位上師善知識有幫助你看到問題了嗎?有沒有幫助你看到你的問題,然後去解決這個問題,有這樣子幫助你做到的人,他就是你的善知識了。


同樣的,從功德面上來講也是如此。如果你依止了一位上師,他幫助你發現自己身上過去沒有發現的自心的功德,這也是非常好的,他也可以說是你的一個善知識。


但總的來講,我們都很難做到,不管是我們的功德也好,我們的問題也好,其實我們看看自己,我們的問題比起我們的功德是更多的,我們不會有「我有好多功德喔,你不會有這樣的歡喜,你總是煩惱「我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多,所以善知識會指出你的問題,幫助你揭露你的問題。

但很多人會以為,這就像是一個叨絮的爸媽,說你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你不應該這麼做,一點一點的把你的問題指出來,並不是的。善知識並不是你身邊的一個父母,而是他可以很有智慧地,從根本上直接地、赤裸地指出那些問題的根源是甚麼,能夠直接幫助你看到問題癥結的人,他就叫做善知識。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總之,我們回到第六個偈言,它告訴我們的是,如果有一個你曾經對他深寄厚望的人,但是他卻非理的加害於你,這個時候你要將他視為是善知識。


■ 第七個偈文:自他交換

無論直接與間接,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這個偈言有點在總結上面所說的。總的來講,修心的教法是奠立在自他平等的觀念與自他交換的修持之上,所以這個偈言說,無論是直接或間接的,你都將最好的一切利樂獻給一切的眾生,這是給予的部分。再來是取受的部分,在自他交換取受的部分,就是一切如母眾生的苦難,都能夠由自己來領受。


這裡提到「我願暗中自取受」,這裡的「暗中」有一些不同的解釋。這裡「暗中」的一層意思是:這樣一個自他交換的一種修持方法,將一些好的給予眾生,眾生的苦難自己來領受的方法,從過去的傳統上來講,它是不公開的,它是非常隱密的、私人、個人的修持方法,因為的確這個方法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修的,要有基礎、要有程度才能夠修,所以「暗中」有這樣的一個意思。


「暗中」的第二層的意思是:這個修持方法不是做宣傳用的,它不是要幫助你更有名、炫耀自己、裝模作樣用的。它是一個你個人很踏實的修持,你不斷的在把好的給予眾生,而眾生的苦難你來領受,它只是一個你個人不為人知的修持。所以這裡的「暗中」有這兩層意思。


這裡談到的自他交換,其一是你要將你的利樂、你一切的好都給予他人,問題在於,這是甚麼意思?我們常常說要把利樂給予、分享給他人,是不是要把我們有的任何東西都給予他人?以自己來講好了,如果我只有一顆蘋果,我真的只有一顆蘋果,我是不是真的要把那顆蘋果給掉?給掉我就沒了,我就甚麼都沒了。


這裡自他交換中將利益給予他人,給予的並不是東西,不是物質。但是現代我們都太物化了,很多時候一想到要給予,一想到要利益他人,都一定是錢財或所謂的物品,或想到某個東西要給予他人,但並不是這樣的。我們回到修心的教法,這裡的利益給予他人,是要把甚麼東西給別人呢?是指將你的身口意都給予他人,你要將你自己完全的奉獻出去,你要將你自己的身口意,完全都用在利益他人上面,這個才叫做自他交換的給予。

不然很多時候,很多人是物品、很多東西到處給,但是他自己的身口意還是很執著,還是很自我中心,沒有給出去,這樣是沒有用處的,那樣不是真正的修心。或者說覺得要給予他人,就是要把所有東西都給出去,連最後一件衣服都不剩,都脫光光了,但這樣子也不見得就是一個菩薩。


■ 第八個偈文:空性智慧


願此一切我所行,不為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無執離縛而解脫。


最後一個偈言是在告訴我們:剛剛上面談到了那麼多修心的觀念、方法跟口訣,當你在行持的時候要很謹慎,因為如果一不小心,很有可能你那麼做,其實是受到世間八法,或者說你的執著、你的惡念、你的顛倒見所染污,那麼就讓這些修心不如法,不好了。所以它告訴我們,這時候你要帶著怎麼樣的一個觀念,或者一種智慧呢?要帶著了知諸法如幻的智慧,幫助你遠離各種視一切為真實存在的執著,幫助你遠離有自他、有能所的二元的執著,如果你有了這樣的一個遠離能所、了知一切並不真實存在的智慧,再去做修心的修持的話,這才會是正確的,才會是好的。

所以,這一段是在告訴我們空性正見是甚麼,以及它的重要性。我們有許許多多的煩惱,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貪著,這一切的根本起因是甚麼呢?其實是我們視一切萬法為真實存在的執著,我們誤以為這一切由我們的心所現的顯相、萬法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一念執著,造成了很多煩惱,造成了很多的問題。所以,唯一能夠從癥結處、從根本處消除這一切問題的就是:了知萬法並不真實存在。


所以這裡在討論的是一個實際的狀況,一個真實的情況。萬法真實的狀況是甚麼?就是它並不真實存在,它是空性的。我們雖然這麼說,但是有時候就算有人告訴你一切不真實存在,好像也對你沒有太大的改變,你的生命還是一個樣子,你並不會因為聽到萬法皆是空性,你就會有甚麼改變。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的認知方式還是沒有改變,就是我們還是以習慣的方式去應對、去認知這些顯相、這個世界。所以,這裡修行的重點是:你要能改變你認知的方式,或是你要認清自己認知的方式是錯誤的。

這裡有一段故事,我們達波噶舉的創始者,也就是岡波巴大師,他有幾位重要的、接續法脈的弟子。其中佛行事業最廣大的一位就是帕莫竹巴大師。這位大師最初是在噶當派的佛學院中,他非常廣博地學習佛教的法相、佛教的哲學和見解。


在他求學期間,心中一直帶著一個疑問,這個問題就是:到底輪迴的因是甚麼?是甚麼原因造成了我們的輪迴?所以,他在求學的這段期間,不斷地參訪許多當時藏地的名師,不斷地去請教他們,有的回答說輪迴的因是無明等等,給予他很多的解釋。但是他在自己的傳記中提到,那些回答都沒有讓他有太多的感受,或他都沒有甚麼感覺。

在他學習到一個程度後,他便開始實修了。這個時候他依止了薩迦派的貢噶寧波大師,他也問了同樣的這個問題,就是輪迴的因是甚麼?輪迴的根本是甚麼?這位薩迦派大師的回答是甚麼,這裡不太記得,但是從帕莫竹巴大師的形容中,當時得到的回答,他感到很受用。接著在之後,他依止的就是岡波巴大師,這是他一生當中,也是他多生多世當中最有因緣、最有法緣的上師。


帕莫竹巴在去見岡波巴大師時,根據傳說與歷史的記載上說,當時岡波巴大師正在吃著糌粑,大家知道西藏的傳統會把它揉成一個糌粑團,捏著吃著,岡波巴大師問帕莫竹巴:「你修行的情況如何,說一說吧。帕莫竹巴就鉅細靡遺地將他的覺受、他的證悟做了一個報告,岡波巴大師一邊吃一邊聽,聽完了他說:「你這什麼都不是嘛,根本就不是甚麼覺受跟證悟,都不是,你說的這些還不如我的糌粑團來得珍貴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我們現在很多人不是都很喜歡自我介紹嗎?你要申請大學也好,要找工作也好,那個履歷拿出來很漂亮。你也可以想像,帕莫竹巴當時也很想要告訴岡波巴大師他的履歷,沒想到他拿出來後,岡波巴大師回答他甚麼都不是,這其實就是在幫助帕莫竹巴降伏他的傲慢之心,也是在攝受他。


在這樣子說完之後,帕莫竹巴又把他心中最根本的那個問題提出來,請問岡波巴大師輪迴的根本是甚麼?這個時候岡波巴大師給他的回答,他就特別的印象深刻。岡波巴大師說:「就是你的心,就是當下之心。」他聽完之後,他非常有感悟,他也真的體會到了這是甚麼意思。


後來帕莫竹巴大師自己也解釋,如果告訴你說輪迴的根本是無明的話,你首先要了解甚麼是無明,所以你就要開始查字典,你要開始去學習很多很多比較是理智上、外在的知識,你才能了解甚麼是所謂的無明,但是它又好像跟你的心沒有一種關連性,你會覺得學了半天,無明是一個外在東西,你的心還是一樣在這裡,還是沒有感覺,沒有被碰觸到。

但是岡波巴大師直接回答的是「當下之心,我們的「當下之心就是無明是嗎?其實無明不是在講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在講當下之心。所以,帕莫竹巴一聽到這個回答,他自己的感受就很深,就跟自己的心連結在一起。

話講回來,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因為現在各位也常常會聽到很多空性、一切不真實存在、萬法的本質是空、無實等觀念,你要記得,這些在講的都是你的心,要跟你的心有一個結合。這代表說你的認知方式開始改變了,你不是向外,而是向內的去認知到在說的是你的心,你的內心開始去改變,而不再是理論上的許多觀念,否則就會一直落在理論、文字上去想、去分析,始終都很難改變你的心。

沒有留言: